濮城油田沙二下储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综合治理配套技术方案实施效果研究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综合治理配套技术方案实施效果研究
井 开 井 6 口 , 注 水 平 7 0 m。 年 注 水 2 3 9 7 日 29 , 7 .1 7× 1 。 累 计 注 水 4 4 . 9 3 。年 注 采 比 1 2 累 计 注 0i , n 2 16 lm , . ,
采 比 12 。 . 8 2 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及 降 本 配 套 技 术
2 2 降 本 配 套 技 术 .
压 注 水 。 方 面 油 井 能 量 下 降 , 一 方 面 增 加 注 水 能 一 另
耗 。 水 井 降 压 增 注 技 术 就 是 采 用 高 效 和 复 合 酸 酸 化
工 艺 。 善 注 水 状 况 和 注 水 剖 面 , 高 注 水 波 及 体 改 提 积 , 善 注 水 波 及 体 积 , 善 油 藏 开 发 效 果 和 降 低 成 改 改
3 5× l ‘, 藏 埋 深 … 2 5 0t 油 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 m , 定 采 收 率 90 标
3 . , 油 性 质 具 有 低 密 度 、 粘 度 、 含 硫 的 特 67 原 低 低 点 , 层 水 总 矿 化 度 2 × 1 ‘p , 型 Ca 原 始 地 地 6 0p m 水 C1,
关 键 词 : 藏 ; 理 ; 套 技 术 油 治 配
l 地 质概 况 及开 发现 状
1 地 质 概 况 .1
平 的 目的 。
2 2 1 油 井 堵 水 技 术 .. 油 井堵 水 技 术就 是 采 用 油 井 D 级 水 泥 、 YH 1 3 0 系统 堵 剂 、 FD 系 列 堵 剂 、 TP一 0 S 1堵 剂 等 油 层 封 堵 剂和 分 层 化堵 技 术 , 堵 出水 层 , 低油 井 产 水 量 , 封 降 同 时 解 放 二 、 类 油 层 , 加 产 油 量 , 而 降 低 开 采 三 增 从

东区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组精细注采调整潜力研究

东区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组精细注采调整潜力研究

东区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组精细注采调整潜力研究东区沙二下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稳产难度大,不断深化以井组为单元的老油田精细注采调整,通过完善复杂块注采井网,二、三类潜力层实施单注单采措施,达到挖掘平面、层间剩余油、增加水驱可采储量、改善水驱油藏开发效果的目的。

标签:高含水后期、非均质性严重一、项目概况(一)油藏概况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背斜构造东翼,南北长15Km,东西宽2Km,构造面积约12km2。

油藏含油面积5.7Km2,石油地质储量799×104t,目前标定采收率39.67%,可采储量317×104t。

东区沙二下油藏分为8个砂层组,油藏埋深-2600—-2890m,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浅棕色粉砂岩互层。

顶部、底部岩性泥岩多,中部砂岩发育,含灰质增多,中部沙二下3、4、5砂组油层厚度较大,为主力含油层段。

(二)油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多砂组笼统开采,油藏层间差异大、层间动用程度低东区沙二下1-8油藏划分为8个砂层组50个流动单元,8个砂层组用一套井网笼统开采,含油井段长达220—290m,含油小层多,经过长井段多砂组多油层合采合注,造成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程度降低。

加上层间强烈的非均质性,造成目前层间吸水差异大:一类油层厚度大、连通性好、含水高、采出程度高;二、三类层由于高渗透强吸水层的干扰,动用程度低。

2.现有的技术手段不能完全满足二三类层挖潜的需要现有的分注工艺技术对缓解层间矛盾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控制井段和加强井段中,仍有一定的层间差异,目前的调剖工艺、分注工艺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开发需要。

(1)多级段的分采分注工艺目前无法实现。

(2)由于层间差异影响,分注工艺无法达到启动二三类层目的。

(3)井况恶化、油藏水驱控制程度低。

(4)由于构造复杂,岩性变化快,现有井网难以充分动用土豆状砂体。

二、井组精细注采调整潜力研究(一)注采井组划分原则以注水井为中心,将周围相关油井所构成的油田开发基本单元,划分为一个注采井组。

中渗高含水油藏厚层砂体细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

中渗高含水油藏厚层砂体细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

中渗高含水油藏厚层砂体细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03-31T06:09:54.179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5期作者:李豫[导读]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气藏位于濮城背斜构造南端,是一个被断块复杂化断块岩性-构造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

李豫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濮城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河南濮阳 457532摘要: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气藏位于濮城背斜构造南端,是一个被断块复杂化断块岩性-构造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

通过地质精细研究、分类剩余研究,形成了层系、层间、层内的“三级细分”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断块构造;油藏;高含水;剩余油;厚层砂体细分;0 引言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背斜构造南端,北以濮14断层为界,西与文51块相接,东靠濮19断层,南以濮24断层为界,构造面积约15km2,含油面积为8.3km2,石油地质储量1280×104t,标定采采收率为41.6%,可采储量532.0×104t。

该油藏总共划分为8个砂层组,50个小层,层间非均质性强,渗透率极差10-20倍,具有层多、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属常压中渗复杂断块岩性-构造油藏。

至2018年年底南区沙二下油藏共有油水井137口,井况有问题的油水井多达48口,事故井增多,增加了平面完善和层间调整的难度,井网适应性变差。

1 方法技术1.1厚层砂体细分技术在开展地下储层结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本都采用了Miall所提出的储层结构界面及结构要素划分思路,虽然该方案严格遵循了沉积结构层次性原则,但明显存在与现场地层及小层划分方案和使用习惯不配套的问题,因而有必要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提出全新而具体的砂体内部结构划分方案。

鉴于此,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区厚油层的结构性和现场使用习惯提出了适合本油藏的砂体内部结构划分方案。

濮城油田沙二上下界面判定方法濮城油田位于河南范和濮阳

濮城油田沙二上下界面判定方法濮城油田位于河南范和濮阳

濮城油田沙二上下界面判定方法
濮城油田位于河南省范县和濮阳县境内。

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包括濮城、户部寨两个构造单元。

构造南接文留构造,北连卫城陈营构造带,东临濮城洼陷,西与濮卫次洼相连,勘探面积120km2。

是兰聊、濮城、卫西、卫东等大断层的作用形成的。

濮城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三面临洼,是一个NNE方向延伸的被断层复杂化的长轴北斜构造。

户部寨构造位于濮城构造西侧,有文卫地垒带和濮卫地堑带两个次级构造组成。

濮城地区主要含油区块为濮65、67、85、98、文51、90块等。

沙二段为濮城油田主力含油层段,地层总厚度约600m~800m,分为上、下两个亚段,其中沙二上分7个砂层组,沙二下分为8个砂层组。

沙二上7砂组:厚度约50m左右,主要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底部发育一套灰色泥岩、含膏泥岩,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砂体不发育,层数少,厚度薄,单层多为1m~2m。

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砂岩负异常幅度小,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值锯齿状。

沙二下1砂组:厚度约45m左右,主要岩性为紫红色泥、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砂体不发育,单层多为2m左右,录井显示级别较低。

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缓,砂岩负异常幅度小,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值尖齿状。

濮72侧井沙二上7砂组底部灰色泥岩、含膏泥岩发育在井段2588-3610m,于井深2612m见紫红色泥岩进入沙二下1砂组。

濮72侧井岩屑
紫红色泥岩灰色含膏泥岩。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研究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研究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研究东濮老区中渗油藏地质储量2.74亿吨,占总储量的49.6%,采出程度仅29%,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

以厚油层非均质的沙二上2+3油藏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主力厚油层采出程度已达41%,综合含水达96%以上,开发难点突出,未形成有效开发对策。

以西沙二上2+3油藏为实践区块,力求探索一套适应此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升开发效益的对策,实现油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标签:概况;剩余油分布;挖潜对策;现场应用1、概况沙二上2+3油藏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油层厚、最大厚度在20m以上,层内垂向具有韵律特征,层内渗透率平均级差大于20,变异系数在0.71-0.78,突进系数在3.2-4.9;并且层系内具有密度和频率都非常高的不均匀分布的低渗透性夹层,经过长期强注强采开发,进一步加剧了层内矛盾,单层突进严重,导致层内高渗透条带存在,在开发上出现了注入水沿着固定方向推进,注入水波及体积下降,水驱动用差异大,水驱效率低。

2、剩余油分布研究2.1应用夹层识别结合数值模拟技术,描述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夹层不仅影响流体的垂向渗流,而且也影响流体的水平渗流。

由于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

夹层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分布稳定的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两个独立的流动单元;如果夹层分布不稳定,则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一般表现为注入水下窜。

受夹层控制的厚油层顶部物性较差的部位剩余油富集。

2.1.1夹层对平面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平面上夹层的发育与剩余油的富集区域大体一致,夹层的发育等级越高剩余油富集规模越大;因为夹层越厚,封堵作用越强,注水波及难度越大,因此水淹级别越轻,剩余油富集。

2.1.2夹层对纵向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受韵律性及储层分布影响,夹层在纵向上发育的位置不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不同。

夹层发育在上部:上部夹层由于其封堵作用较强,在下部形成大量剩余油,对剩余油富集有利。

储层物性时变规律——以濮城文51块沙二下油藏为例

储层物性时变规律——以濮城文51块沙二下油藏为例

储层物性时变规律——以濮城文51块沙二下油藏为例孙廷彬;熊运斌;王玲;赵磊;王自立;王明;王志宝;刘峰刚;崔秀敏【摘要】为揭示注水开发过程导致储层物性发生变化规律,实现剩余油精细研究,研究从各相带不同开发阶段物性统计分析、不同阶段临近井对比分析和室内水驱油实验三种手段,进行了储层物性时变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河道砂体过水倍数大,渗透率呈指数增加,早期增幅最大,后期平稳,平均增加50%;且层内存在明显的窜流通道,渗透率呈高尖峰状,最大增幅130%;前缘砂体原始物性相对较差,过流倍数小,渗透率近似线性增加,增幅小于10%;远砂砂体原始物性差,尚未发现明显储层物性变化及变化规律.【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36【总页数】5页(P52-55,62)【关键词】文51块;沙二下;三角洲前缘;物性时变规律【作者】孙廷彬;熊运斌;王玲;赵磊;王自立;王明;王志宝;刘峰刚;崔秀敏【作者单位】中石化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濮阳4570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102249;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历经30年开发,目前已入特高含水期,主力层大面积水淹,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挖潜难度大。

数值模拟技术应用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的精度,但近些年矿场实践和室内试验发现的储层物性随油藏注水开发开发过程的可变性成为了该技术新的攻关方向。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亚段储层敏感性试验研究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亚段储层敏感性试验研究
O 2 .1 0。
2 2 水 敏评价试 验 。 水 ( 盐)敏 性 评 价 试 验 可 以确 定 导致
图 1 速 敏 试 验 曲线
井 丹 ( 油田分公司采油一 新疆 厂, 新疆 克 拉玛依 8 oo 3 o) 4
[ 要 ] 应 用岩 心 流 动 试验 评 价 了濮 城 油 田南 区 沙二 下 亚 段储 层 的敏 感 性 ,分 析 了储 层 潜 在 伤 害 因 素 、伤 摘 害机 理及 伤 害 程 度 。结 果 表 明 ,该 油 藏 的 速 敏 损 害 程度 弱 ,水 敏 损 害 程 度 弱, 同时 具 有 弱 至 中等 偏 弱碱
将 均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速 敏 、水 敏 、酸 敏 和 碱 敏 。 ]
2 储 层敏 感性 试 验评 价
岩样 的流动试验是储 层敏感 性评价 的重要 手段嘲 。本 次敏感性试 验研究选 取濮 城油 田南 区 5日取 心
井 P检 1 井、P —2 井、P 7 3 7 2 2 井、 10 P 2 井和 P 井的沙二下亚段储层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能代表本区目 1
验 结 果 见 图 l 。 速 敏 性 试 验 曲 线 表 明 ,濮 城 油 田南 区


∞ 踯 阳 ∞ ∞ ∞ ∞ ∞ ∞ O

! } 鹫 璐
沙: 下 亚段储 层 岩 石 为无 速 敏 ~ 弱 速 敏损 二 害 ,} 界流速 为 0 7 ~ 1 0 mlmi, 由试 . 5 .0 / n 验 结 果 可 计 算 出 速 敏 损 害 指 数 D ≤
的层段 的 1 块 岩心分 别进行敏 感性试 验 。试验 采 用的检 测依 据为 S / 55—0 2《 层敏 感性 流 动试 1 Y T 3820 储
验评价 方法》 [ 。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后期深度开发提高采收率实践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后期深度开发提高采收率实践

1 . 1 油藏 概 况
濮城沙二下油藏是 一个埋 藏深、 含油层系多 、 非均质 性严重 的断块 油气 田, 油藏平面上 由濮城主体东 、 西、 南沙二下和文 5 l 块四部分构成。 从 向上划分 8 个砂层组 、 储层划分 为 5 0 个流动单元 , 到2 0 1 2 年底 , 已动 用含油面积 1 7 . 2 k m 2 , 石 油地质储量 3 6 5 0  ̄ 1 0 4 t , 标 定可采储量 1 4 2 9 x l 0 4 t , 标定采收率 3 9 . 1 4 %。油藏埋深一 2 5 5 0 —2 9 0 0 m, 油水 界面为一 2 8 1 0 m, 部分 砂组有气顶。孔隙度 1 9 . 5 %, 渗透率 1 0 1 . 8 o r D, 属 中孔、 中渗油藏。沉积特
濮城 油 田沙二下油藏 高含水后 期深度 开发 提 高采收率 实践
郭 宏 基 张 岩 刘 海涛 王 羽君 温 爱 霞
( 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地质研 究所 河南省 濮阳市 4 5 7 5 3 2 ) 摘 要: 针 对高含水油藏 后期二次开 发, 提出进一步 提高水驱采 收率的前提和关 键是要 认识地下 剩余油形 成的原 因及其分布 规 律, 明 确 了剩 余 油 挖 潜 的方 向 , 提 高 油 藏 的采 收 率 。 关键词 : 濮城油 田; 高含水后期 ; 剩 余油挖潜; 采收率 中图分 类号 : T E 3 5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3 4 4 ( 2 0 1 3 ) 2 0 — 0 2 8 0 — 0 2
—— / / /』 / / / / /
。 /
厂 /
2 开发后 期深 度开发 的实践 与认识
2 . 1高含水油藏 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文33沙二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文33沙二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文33沙二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文南油田文33沙二下油藏自1985年进入全面注水开发以来,到2011年,综合含水达86.4%,如今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调整治理阶段,剩余油分布广、采收率低、挖潜潜力较大。

2009年利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在主力油层相变区域挖潜边部剩余油,取得一定效果。

但该区域储量基数较少,主力层大部分储量分布在水下分支河道,如何进一步确定这部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成为提高油田接下来采收率的关键。

关键词:文3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研究区概况1.研究区地质概况文33断块东西两侧分别由文70断层和文东断层所夹持,内部被北东向西倾的文140断层分成西部和东部两大块。

整个区块由于主要受文东断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走向与文东断层近似平行的断层,使得文33块更加复杂化。

同时,文33北部受盐拱影响,地层倾向变化较快。

因此,文33块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西部复杂带、北部复杂带和文33主块三个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特征。

文33块沙二下油藏是受构造和岩性双重作用控制的复合油藏,沉积微相研究表明,该区沙二下的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砂体,砂体以水下分支河道砂体为主,砂岩沉积厚度较大,物性较好,但成组性差,沉积稳定性差。

2. 勘探开发状况文南油田文33沙二下油藏1982年编制初步开发方案,1983年4月正式投入开发,1984年试注,1985年全面注水,1991年后油藏进入综合治理阶段,油藏先后经历了产能建设阶段(1983年4月至1985年5 月),高产、稳产阶段(1985年6月至1989年7月),产量递减阶段(1989年8月至1995年12月),综合调整治理阶段(1996年1月至今)四个开发阶段,各阶段的产量均在变化。

产能建设阶段,投产的油井初期生产方式多为自喷生产,区块靠弹性能量开采,投产油井33口,阶段弹性产油7.67×104t,地质储量采出程度0.60%;由于天然能量不足,单井产量递减快,到该阶段末有油井50口,注水井14口,日产油982t,日注水1243m3,采油速度2.19%,累产油42.172×104t,地质储量采出程度3.3%。

濮城油田沙二段低阻油层识别技术研究与挖潜

濮城油田沙二段低阻油层识别技术研究与挖潜

濮城油田沙二段低阻油层识别技术研究与挖潜濮城油田自1980年投入开发,至目前已开发40年。

多年勘探开发与实践表明,低阻油层识别在层状油藏开发中作用逐渐增大,在老井复查及油田的挖潜增储阶段尤其重要。

因此有必要开展濮城油田沙二段低阻油层成因及识别方法的研究,寻找油田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

标签:低阻油层;形成机理;识别方法一、项目概况(一)油藏概况低阻油层是一类电性上比较特殊的油气层,在测井结果中不易与水层区分,它作为一类重要而特殊的油气层已经成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增储上产的重要研究和挖潜对象。

因此,深入分析低阻油层成因,并采用有效的方法识别低阻油层具有重要意义。

在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1、东区沙二上2+3、西区沙二上2+3、东区沙二上4-7、西区沙二上4-7等5个油藏开发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低阻油层。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电测解释资料不能识别低阻油层原始解释的水层、干层、水淹层及未解层经補孔后获高产油气流。

2、本地区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清楚低阻油层形成因可分为地质成因和工程成因,地质成因如束缚水饱和度、孔隙结构等等,工程成因如泥浆侵入等。

由于不同区块沉积、成岩等因素以及储层本身特性的不同,不同区块中的低阻油层具有不同的成因。

二、研究内容通过全面分析束缚水质量分数、岩性及孔隙结构、黏土矿物成分、地层水矿化度及特殊导电矿物等因素,确定濮城油田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低阻油层的成因研究,摸索出本地区低阻油层的识别方法并进行挖潜,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开发水平。

(一)低阻油层特征研究低阻油层是指含水饱和度接近或超过50%,油层电阻率值低于本地区相同地质条件下的正常油层电阻率,但试油时产纯油的油层。

低阻油层是一类电性上比较特殊的油层,类型是多样的,其形成机理也各有差异。

这些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水层相近,在测井结果中不易与水层区分。

(二)低阻油层形成机理研究一般认为,在砂泥岩剖面中,多数低阻油层沉积于弱水动力环境,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束缚水饱和度电阻率测井响应是反映探测半径内地层总的含水量,包括可动水和束缚水。

濮城油田沙二下东西区结合部复杂断块研究与挖潜

濮城油田沙二下东西区结合部复杂断块研究与挖潜

濮城油 田沙二下东西 区结合部 复杂断块 复杂 , 我们进 行 结合部构造 的连片 研究 , 理顺 该 区域 背斜整 体 的断裂 体系 。 利用测井资料 、 三维地震可视化 技术 , 结合 油藏动 、 静态等 资 料, 精细描述 低序 级断 层 , 理清 断块 内低序 级 断层 的分布 规 律, 确定 油藏剩余 油分 布方 向。在前期精 细研究基础之上 , 针 对沙二下油藏 构造 复杂 , 低序 级断 层发 育较 多 , 油水 分布 复
石 油化 工

石 油化 工 ・
濮 城 油 田沙 二 下 东 西 区结 合 部 复 杂 断块 研 究 与挖 潜
毕 玉 帅 周 华 东 侯 春 红 张 宇 邵 厚 臣
中原 油 田采油 二厂
摘 要
河 南濮 阳 4 5 7 5 3 2
濮城油田沙二下东西区结合部复杂断块构造复杂, 低序级断层发育 , 剩余油挖潜难度大。通过不断加强构
N ww , 包括濮 2 5 、 濮3 1 、 濮4 9等 断 层 , 一组 以 N E走 向 为 主 , 倾 向为 N W 向。
P 4 6大断层 的接合 部为走 滑张扭 运动 , 形成一 系列 的正
断层 。正 是 由于 这 种 应 力 场 的 转 换 , 使 不 同性 质 的 断 层 相 互
作用 、 相互叠加 , 或相 互切 割 , 形 成 复杂 的低 序级 断层 样式 。
主 干 断层 受 到拉 张 作 用 , 在上 盘 岩 块 下 滑 过 程 中 , 发 生 向下 弯 曲, 为 达 到 应 力 平衡 , 就 会 产 生 反 向 的低 序 级 断层 。如 果 继 续
本次构造 研究 充 分应 用 三 维地 震 资料 , 井 分层 资 料 及 HD T资料 , 在断裂形成 机 制、 断裂发 育规 律 、 石油 构造 样式 、 断点组合原则 、 断点平 面及剖 面组合形 式等石油 构造理论 的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层间精细调整的实践及认识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层间精细调整的实践及认识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层间精细调整的实践及认识【摘要】针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开发对策不适应、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开展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潜力再认识研究,在现有层系控制下,主力层恢复井网、有效提液,二三类层重组井网、精细注水,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关键词】濮城油田精细研究精细描述多油层非均质油藏2010年以来,濮城沙二下油藏在开发上以提高剩余油认识为基础,围绕层间精细调整,通过精细注水进行配套调整,取得了产量稳定、递减减缓、采收率提高的良好开发效果。

1 油藏概况濮城沙二下油藏是一个埋藏深、含油层系多、非均质性严重的断块油气藏,平面上由濮城主体东区、西区、南区沙二下和文51块四部分构成,纵向上划分8个砂层组、50个流动单元。

到2012年底,已动用含油面积17.2km2,石油地质储量3650×104t,标定可采储量1429×104t,标定采收率39.14%。

油藏埋深-2550~-2900m,油水界面为-2810m,部分砂组有气顶。

孔隙度19.5%,渗透率101.8×10-3μm2,属中孔、中渗油藏。

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1980年正式投入开发,历经初步开发产能建设、扩建产能高速开发、产量递减、局部调整挖潜笼统开采、整体调整技改、精细注采调整挖潜等六个开发阶段。

目前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2.1 剩余油分布类型认识不清,赋存状态不明确濮城油田沙二下主体构造相对简单,前期高速开发使得主力层普遍水淹严重,强注强采导致剩余油极为零散。

取芯井濮检3井反映主力层动用程度高、水洗严重,1、2级水淹占总厚度91.2%。

油藏除了沙二下4、5、6砂组主力层几个主河道外,多数小层分支河道多,宽度较小,特别是二类层的50~80m的透镜状的小河道方向不明确,由于缺乏研究和描述,剩余油潜力方向无法确定,挖潜效果较差。

濮城油气田卫68-17区块构造研究

濮城油气田卫68-17区块构造研究

濮城油气田卫68-17区块构造研究张泽均(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18) 摘 要:濮城油气田是东濮凹陷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相应的勘探开发程度很高,钻井密度大,是东濮凹陷唯一的亿吨级油气田。

濮城油气田卫68-17块位于濮卫洼陷带的西南翼,西以卫东断层为界,东为濮卫次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南接卫79断块区,北连卫城油田。

关键词:卫68-17;构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6)06—0132—02 卫68-17块位于2008年濮卫高精度三维工区内,面元10m×10m,地震资料品质好,采用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层位追踪技术,在SUN工作站上应用Geoframe人机交互解释系统完成了该区构造精细解释。

在申报区内卫东断层、卫68-17西断层、卫68-17断层、卫42-33断层、部5断层等边界断层均有多口井钻遇,断点准确,层位上采用濮城油气田统一分层数据,数据可靠,圈闭落实程度高。

1 区块概况卫68-17块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濮卫构造结合部,属卫东断阶带内反向断层切割所形成的地垒块,剖面上为一地垒构造。

构造南北长约3.1km,东西宽约0.56km,构造面积约0.9km2。

2 构造研究卫68-17块钻井揭示的地层特征与濮城油气田主体基本一致,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是: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

沙河街组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段四个段。

沙二下亚段又细分为8个砂层组,4砂组为本次上报的目的层。

各段地层特征叙述如下:沙一段:分为沙一上和沙一下两个亚段。

沙一上亚段地层厚度150~170m,上部岩性为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砂岩互层,下部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含膏泥岩,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

沙一下亚段地层厚度200~250m,岩性以灰白色、白色盐岩、含膏盐岩为主,夹灰色、深灰色油页岩、页岩,为深湖—半深湖相沉积。

濮城油田储层微观结构随注水开发时变规律

濮城油田储层微观结构随注水开发时变规律

濮城油田储层微观结构随注水开发时变规律王志宝(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0) 摘 要: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濮城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微观结构随注水开发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本文旨在研究濮城油田储层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关键词:注水开发;孔隙结构;时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8)07—0118—021 概况油藏由流场和流体两部分构成。

传统观念认为在整个开发历史内,油藏流场参数是固定不变的。

近年来开始认识到油藏流场是变化的,并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实践获得了一些油藏参数和流体性质变化的证据。

研究储集层的骨架场、微观孔喉网络场和渗流场,揭示不同含水期储层微观流场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变化机理,建立储层微观参数动态模型、进而研究和预测可动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提高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1]。

目前国内其他油田对微观参数分类分项做了大量的研究,徐守南提出:“孔隙是储层岩石颗粒之间相对比较大的孔隙,喉道是岩石颗粒之间相对狭窄的孔隙,孔隙和喉道在地下储集层中连通构成孔喉网络场,孔喉网络场随注水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生动态演化。

”;另外储层岩石的润湿性也随着注水开发发生变化濮城油田自1979年全面投入注水开发以来,大部分区块经过多年的开采,对经长期注水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孔隙矿物组分是否发生变化进行了研究,本项目旨在为老区综合治理提供依据,目前濮城油田存在多口取心井及分析资料,这些分析资料对储层微观参数的动态变化有了大量的分析,我们选取了受水驱而变化的储层参数、确定了微观参数动态研究方法,统计分析了室内水驱实验数据,按照不同的沉积微相及不同的开发阶段进行整理,建立各种参数完备的微观参数数据库;分析研究了各开发阶段取心井化验分析资料的孔隙结构等微观参数随注水开发的变化规律。

濮城油田文51油藏稳产技术探讨

濮城油田文51油藏稳产技术探讨

濮城油田文 51油藏稳产技术探讨摘要:濮城油田文51油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濮城、文留构造的结合部,属多油层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强,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油藏的稳产成为该油藏开发的难题,通过深化剩余油认识,细分重组开发层系,实施精细分注,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断块构造;油藏;高含水;剩余油;稳产;1 油藏概况中原油田濮城油田文51油藏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濮城、文留构造的结合部,北与濮城油田南区相连,西以文51断层为界,东、南以文128断层为界,南北长约6km,东西宽约2.5km,构造面积近15km2,探明油藏面积为9.3km2,探明地质储量为939×104t,可采储量388×104t,标定采收率为37.6%,属于中渗透构造-岩性油藏。

油藏为多油层,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含油层段多,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强,纵向上渗透率级差大(10-20倍),沙二下2、3、4、5砂组水下分支河道普遍发育,是油藏主力储油层。

截止目前,油藏共有油水井195口,其中油井开井65口,井口日产液1569t,日产油83.3t,综合含水94.7%。

水井开井47口,日注水量1936m3。

采液速度5.55%,采油速度0.32%,地质采出程度34.06%。

自然递减-1.86%,综合递减-7.47%,处在高采出程度高含水开发后期。

2 油藏开发面临的难题经过多年的精细注水开发,目前油藏处在高采出程度高含水开发后期,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1)油藏沉积微相变化快,主力层水淹严重从文51分小层渗透率及注入倍数可以看出,W51油藏沙二下储层相变快,层间、平面上差异大,层间非均质性强,导致水沿高渗层突进,主力层水淹严重,注水见效后含水易上升,而次主力层由于注水不到层,没有得到充分动用,层间矛盾日益加剧,导致水驱动用状况不均。

(2)水井分注率低,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状况不均截止目前水井开井47口,分注井23口,分注率48.9%,以两段注水为主,一级两段注水井14口,两级两段注水井7口,两级三段注水井仅2口。

第二章:储层划分与对比--2

第二章:储层划分与对比--2

R
Interdistributary Bay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fast filling)
Delta
Sand sheet
Interdistributary Bay
S T U
Front
Distributary Mouth Bar Interdistributary Bay
馆陶组 Ng Ed1
层 序 单 元 划 分 综合年龄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Ma) Nm 24.6 28.1 32.8 Es1-s2上 37.0 Es2下-s3上
反射 界面 T0 T1
构造幕
生储盖 组合
Ng
Ed
拗陷期
E3
东营组
Ed2 Ed3 Es1 Es2上 Es2下 Es3上
裂陷 IV幕 T2 T2 ’ T3 T4 裂陷 III幕 T6 T6 ’ 裂陷 II幕
Distributary Mouth Bar
Subaqueous Natural Levee Sand Sheet
Interdistributary Bay
Front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M
N O P
Interdistributary Bay
Distal Bar
第二章 油藏地质(结构)特征
(勘探阶段油藏描述) 一、研究内容 二、储层划分与对比 三、沉积特征、储层分布规律及展布预测
四、构造分析及圈闭描述
第二章 油藏地质(结构)特征
第一节、主要研究内容
1 目的 2 基础资料
阶段:从圈闭预探获工业油气藏 至探明储量过程。 目标:查清油藏形态和规模,揭示 地质背景资 油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指导勘 探部署。 地质录井资料 任务: 以发现井所取得的资料为 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 储层划分与对比 基础,充分利用地震信息,描述油气藏 测井资料 构造特征与圈闭描述 的空间几何形态及油气分布; 建 立油藏概念模型,提交探明储量。 地震资料 沉积相研究

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储层特征研究

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储层特征研究
最后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为以后的油藏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测井资料、岩芯资料,建立小层对比的连井骨架剖面,利用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在全区进行小层的重新划分和对比。
以岩石学、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分析储层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特征,确定沉积微相的划分,进行单井相—连井相的分析,编制了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明确研究层段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综合取芯井资料、铸体薄片、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岩石物理性质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岩石学特征、孔隙和喉道类型、储层物性特征。
根据沉积微相及物性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区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层间非均质性研究、平面非均质性研究。此外,分析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分布、小层砂体平面分布情况。
最后在研究区储层沉积微相、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等基础上,选取评价参数,建立研究区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研究区主要分为三类储层,其中Ⅰ类储层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能最好,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储层特征研究
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油田已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随着油田开采程度不断提高,剩余油的挖潜也越来越难,储层特征研究因此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在储层研究中,无论是前期最基础的岩芯资料,还是较为精细的非均质性研究,都是指导最终储层评价工作和剩余油分布预测的依据。
因此,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分析储层特征,进行储层分类评价,对于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以及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以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油藏的岩芯资料、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了沉积相类型,总结相带的空间展布规律,分析了储层的物性、非均质性等特征。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厚层非均质油藏精细开发研究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厚层非均质油藏精细开发研究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厚层非均质油藏精细开发研究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油藏为厚层非均质油藏,储层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物性和储层的非均质特征,造成水驱动用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精细刻画、沉积微相研究、三维地质建模,精细刻画砂体展布、储层发育以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继而制定合理可行的开发技术政策,进一步有效提高油藏水驱波及体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标签:沉积相;构造;非均质性;剩余油1 前言濮城油田东区2+3油藏是沙河街组沙二段上部第二、第三两个砂层组组成的一套含油层系,属具有边水的构造层状油藏。

油藏具有如下地质特征:(1)储层沉积特征表现为浅水环境下的快速沉积岩性特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物源主要来自东北方向。

油层主要在断层高部位较发育,东部只发育沙二上2砂组的上油组,油层由西向东逐渐变薄并过渡为水层。

(2)油藏属于常压系统,地层压力系数1.0。

除个别小层油水界面稍低外,油水界面多为-2440米,油藏边水活跃。

2 开发研究现状该油藏经过30多年的高速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储层物性差异较大,一类层吸水强度较大,二三类层动用较差,而且隔层较薄,多数井点上隔层不足1m,给分层开采带来较大的困难,无法进行分层开采或采用细分层系的开发方式进行调整治理,层间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长期的注水开发进一步加剧了层内矛盾,造成油藏水驱动用差异大,水驱效率低。

目前东沙二上2+3油藏平均注采井距为280米,注采对应连通率为82.3%,水驱控制程度为81.8%,水驱动用程度为58.3%。

主力层井网相对完善,差层井网控制程度低,储量动用不均衡。

3 精细开发研究针对开发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精细刻画、沉积微相研究、三维地质建模和数模研究,搞清楚剩余油分布规律,做到精细调整,有的放矢。

3.1 地层精细对比开展地层精细对比研究,将东区沙二上2+3的2套砂组细分为19个流动单元,其中沙二上2砂组分为9个流动单元,沙二上3砂组分为10个流动单元,完成了分层数据资料的统计,建立了分层数据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 序 I由一 个 完 整 的 T— R旋 回 组 成 ,总 体 上 由 一 系 列 明 显 的 逆 旋 回 和 不 明 显 的 正 旋 回 构 成 。 下 部
T旋 回 由 3个 明 显 的 5级 逆 旋 回构 成 ,3个 逆旋 回 自下 而上 旋 回规 模 和 砂 岩 厚 度 逐 渐 减 小 、砂 岩 含 量 逐 渐 降 低 ,叠 置 成 一 个 向 上 变 细 的 正 旋 回 ,反 映 水 进 体 系 域 沉 积 ;上 部 R 旋 回亦 由 3个 明 显 的 5级 逆 旋
旋 回层 序 相 对 比 ,代 表 了 自一 次 水 体 加 深 事 件 的开 始 至 下 一 次 同 等 级 别 水 体 加 深 事 件 之 初 这 段 时 间 内 的 沉 积 单 元 。 有 鉴 于此 ,将 一 个 旋 回层 序 的 内部 构 成 分 为 两 个 部 分 , 即 湖 进 体 系 域 与 湖 退 体 系 域 ,分 别 用 L T 与 L S 表 示 , 简 称 为 T R旋 回 层 序 。 TS R T — 在 一 个 T R旋 回层 序 中 , 有 3个 客 观 存 在 的 物 理 界 面 ,即 层 序 的底 界 面 、顶 界 面 及层序 内部 的由 —
3 储 层 划 分
濮 城 油 田沙 二 下 亚 段 沉 积 旋 回清 楚 ,水 进 体 系 域 ( 旋 回 ) 与 水 退 体 系 域 ( 旋 回) 划 分 明 显 。据 T R 单 井 分 析 ,沙 二 下 亚 段 可 划 分 为 2个 4级 T— R旋 回层 序 , 自下 而 上 称 为 层 序 I和 层 序 Ⅱ。
传 统 的 层 序 地 层 学 分 析 方 法 源 于 对 海 相 地 层 的研 究 认 识 。 在 陆 相 断 陷 湖 盆 中应 用 中 ,由 于 陆 相 湖 盆 沉 积 的具 有 多 物 源 、构 造 活 动 频 繁 、水 平 面 升 降 的 控 制 因 素 复 杂 多 样 等 特 点 与 海 相 沉 积 显 著 不 同 , 因 此 ,对 陆 相 断 陷 湖 盆 地 层 进 行 等 时 划 分 较 为 困难 。 笔 者 应 用 T— 旋 回划 分 对 比方 法 ,在 濮 城 油 田沙 R 二 下 亚 段 储 层 对 比 中 ,较 好 地 解 决 了这 一 难 题 。 .
显 的 5级 逆 旋 回 构 成 , 自下 而 上 旋 回 规 模 和 砂 岩 厚 度 逐 渐 增 大 、砂 岩 含 量 逐 渐 升 高 ,叠 置 成 1个 向上 变 粗 的 逆旋 回 ,反 映 退 进 体 系 域 沉 积 。
根 据 次 一 级 的 洪 泛 面标 志 , 可 以将 研 究 区沙 二 下 亚 段 总 体 上 分 为 9个 5级 T— 旋 回 ,属 副 层 序 组 , R 副 层 序 内部 构 成 关 系 自下 而上 分 述 如 下 。① l副 层 序 组 下 部 T 旋 回 不 发 育 , 以 泥 岩 为 主 , 中 上 部 R 旋 回 发 育 ,总 体 上 由 2个 5级 逆 旋 回叠 置 构 成 ,旋 回上 部 砂 岩 发 育 。 本旋 回全 区发 育 稳 定 ,可 作 为 层 序 划 分 的 辅 助 标 志 层 。 测 井 曲线 响应 变 化 大 ,容 易 识 别 。② 2副 层 序 组 洪 泛 面 测 井 响应 明 显 , 自然 电位 曲线 高 值 稳定 分 布 ,电 阻 率 曲线 在 转 换 点 处 平 缓 。下 部 T旋 回在 北 区 和 东 区 发 育 , 由 2个 正 旋 回 叠 置 构 成 ; 西 区 不发 育 , 以 泥 岩 为 主 。上 部 R 旋 回 由 1个 逆 旋 回 构 成 ,在 西 区 发 育 ,砂 岩 厚 度 大 ,北 、 东 区不 明 显 ,砂 岩 厚 度 小 ,泥 岩 发 育 。 ③ 3副 层 序 组 下 部 T旋 回在 北 区 和 东 区发 育 ,北 区 由 2个 逆 旋 回 构 成 ,东 区 由两 个 正 旋 回 构 成 ,西 区 不 发 育 ,以 泥 岩 为 主 ;上 部 由 1个 逆 旋 回组 成 1个 向上 变粗 的 逆旋 回 ,构 成 . 1个 R旋 回 。④ 4副层 序 组 分 布 比 较 稳 定 , 下 部 由 2个 逆 旋 回 组 成 1个 向 上 变 细 的 正 旋 回 ,构 成 T 旋 回 ,上 部 由 2个 逆 旋 回 组 成 1个 向上 变 粗 的 逆旋 回 ,构 成 1个 R 旋 回 。旋 回转换 处 电测 曲线 呈 明显 的 突 变关 系 ,特 征 明显 。⑤ 5副 层 序 组 在 北 区 和 东 区发 育 ,西 区 不 发 育 。 下部 T 旋 回 由 1个 正 旋 回构 成 ,厚 度 较 小 ,砂 岩 不 发 育 ,上 部 R旋 回 由 3个 逆 旋 回 构成 ,厚 度 较 大 、顶 部 砂 岩 以育 。 西 区下 部 T旋 回 由 2 个 正旋 回构 成 ,厚 度 较 大 ,上 部 R旋 回 由 1个 逆 旋 回构 成 ,厚 度 较 小 。⑥ 6副 层 序 组 在北 区 和 东 区 ,下 部 T 旋 回 由 2个 正 旋 回 构成 ,厚 度 较 大 ,砂 岩 发 育 ,上 部 R 旋 回 由 1个 逆 旋 回 构 成 ,厚 度 较 小 ;在 西 区 下 部 T 旋 回 由 1个 正 旋 回构 成 ,厚 度 较 小 ,上 部 R旋 回 由 2个逆 旋 回构 成 ,厚 度 较 大 。⑦ 7副层 序 组 在 东 区发 育 ,北 区 和 西 区 不 发 育 。东 区 下 部 T旋 回发 育 , 由 2个 逆 旋 回 构 成 ,上 部 R旋 回不 发 育 , 由 1 个 逆 旋 回 构 成 ;北 区 和 西 区下 部 T 旋 回 不 发 育 , 由 1个 正 旋 回 构 成 ,上 部 R 旋 回 由 2个 逆 旋 回构 成 。 ③ 8副层 序 组 在 北 区 砂 岩 发 育 ,东 、 西 区 砂 岩 不 发 育 。西 区 下 部 T 旋 回 以 泥 岩 为 主 ,上 部 R 旋 回 由 1 个 逆 旋 回构 成 ; 东 区 和 北 区 下 部 T旋 回 由 2个 正 旋 回构 成 ,上 部 R 旋 回 由 1个 逆 旋 回 构 成 ,但 北 区砂
[ 收稿 日期 ]2 0 — 9— 8 0 3 0 2 [ 作者 简介 ]客 伟利 ( 96 ) 17 一 ,男 , 98年大 学毕 业 。博士 生 。主要从 事储 层 地质学 研究 。 19
维普资讯
・2 8 ・ O








20 0 4年 6月
LT T 向 L T 转 换 的 界 面 。这 种 旋 回层 序 的 上 、下 边 界 均 是 以初 始 湖 进 面 为 界 ,表 现 为 副层 序 组 的堆 S RS 叠 型 式 是 由进 积 向 退 积 的转 换 界 面 ,而 层 序 内 部 的 湖 进 体 系 域 与 湖 退 体 系 域 是 以最 大 湖 泛 面 或 下 超 面 为
进 行 了小层 对 比 .查 明 了 5 3个 单 砂 体 的 连 通 关 系 , 为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和 剩 余 油 分 布 研 究 打 下 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好 的 基
础。
[ 关键 词 ] 濮城 油 田;沙 河街 组 ; 沉积微 相 ;层 序 地层 学 ;小 层对 比
[ 图分 类号 ] T 2 _ 4 中 El l 3 [ 文献 标识 码 ]A [ 章编 号 ] 1 0 文 0 0—9 5 (0 4 7 2 2 0 )增 刊一0 0 2 7—0 3
回 构 成 ,3个 逆 旋 回 自下 而 上 旋 回规 模 和 砂 岩厚 度 逐 渐 增 大 、砂 岩 含 量 逐 渐 升 高 , 叠 置 成 1个 向上 变 粗
的 逆 旋 回 ,反 映 退 进 体 系 域 沉 积 。 层 序 Ⅱ与 下 伏 层 序 I整 合 接 触 , 由 1个 完 整 的 T R旋 回组 成 , 总 体 上 由 一 系 列 明 显 的 逆 旋 回 和 不 — 明 显 的 正 旋 回 构 成 。下 部 T 旋 回 由底 部 一 个 5级 正 旋 回 和 中 上 部 3个 明 显 的 5级 逆 旋 回 构 成 ,3个 逆 旋 回 自下 而 上 旋 回规 模 和砂 岩 厚 度 逐 渐 减 小 、砂 岩 含 量 逐 渐 降 低 ,叠 置 成 1个 向 上 变 细 的正 旋 回 。旋 回底 部 为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 中上 部 为 三 角 洲 前 缘 砂 坝 至 席 状 砂 ,反 映 水 进 体 系 域 沉 积 。上 部 R 旋 回 由 4个 明
1 地 质 概 况
濮 城 油 田 位 于 东 濮 凹 陷 中 央 隆起 带 北 部 向 北 东 倾 没 于濮 城 次 洼 中 的 一 个 背 斜 上 , 该 背斜 是 一 个 被 断
层 复 杂 化 的 长 轴 背 斜 。研 究 区 内 发 育 NNE 向 断 层 l 2条 、 近 EW 向 断 层 l条 ,将 濮 城 油 田划 分 为 东 、 西 、南 3个 开 发 区 ,总 体 上 南 高 北 低 、 中央 高 、东 西 两 侧 低 。 研 究 区 主要 为 一 套 浅 水 湖 泊 三 角 洲 相 沉 积 。根 据 研 究 区岩 心 观 察 ,并 结 合 测 井 曲线 特 征 分 析 , 可划 分 出三 角 洲 前 缘 和 前 三 角 洲 2种 亚 相 及 水 下 分 流河 道 、分 流 河 道 间 、河 口砂 坝 、席 状 砂 、远 砂 坝 和前 三
以 逆 旋 回 沉 积 层 序 为 主 ,在 逆 旋 回层 序 的 上 部 ,常 见 有 次 一 级 正 旋 回 层 序 。在 反 旋 回层 序 的 底 部 ,一 般 由大 套 泥 岩 组 成 ,向上 过 渡 为 薄 层 泥 岩 与 薄 中层 粉 砂 岩 互 层 ,再 向 上 过 渡 为 中厚 层 粉 砂 岩 。在 中一 层 厚 粉 砂 岩 内部 , 可 发 育 次 一 级 正 旋 回层 序 。正 旋 回层 序 砂 体 内部 冲 刷 面 发 育 , 冲 刷 面 之 上 局 部 发 育 泥 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