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1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__小说阅读精准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题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__小说阅读精准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题

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考生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高考题中承载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的现代文是小说和散文,本书重点复习这两种文学体裁。

根据这两种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考情,本书在常规考点方面注重从重点难点突破,从考生易失分处着手;在创新题型(情境类题目)方面注重从正面解读,以特色专题的形式呈现。

叙述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和交代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叙述技巧,即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作用类”题目主要考查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标题、叙述方式、结构安排、语词运用、表现手法等的作用,在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中都有涉及。

精准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题一、小说情节叙述手法图解二、情节线索图三、情节安排技巧情节手法导图(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视角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对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叙述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事件的叙述方式。

它是小说常用的叙述方式。

补叙的内容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关键之处。

补叙一般放在文末,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等进行补充介绍。

4.叙述方式制造情节波澜的技巧铺垫与伏笔的区别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而伏笔,一般来说,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已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2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2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2不分版本高考22题逐题特训(二)高考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XXXX·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题3分)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到达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表达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开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表达。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限时集训1 现代文阅读Ⅰ(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限时集训1 现代文阅读Ⅰ(含解析

任务限时集训(一)现代文阅读Ⅰ(限时35分钟)导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疫”状态。

在这场阻击战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新冠病毒这一共同的敌人;我们需要实现的,是战胜肺炎疫情这一共同的目标!在这场浩大的战“疫”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一同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生活就是课堂,以疫情素材入题,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激发我们的奉献精神.材料一: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

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

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

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疫灾频度达32。

83%,平均不到3年就有1年发生疫灾。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自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且居高不下,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近3 000年来,中国的疫灾频度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

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

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材料二:“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高考26题逐题特训 高考第21_22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高考26题逐题特训 高考第21_22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1.(2015·绍兴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①[北宋]王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江苏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②玉树:《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首联写出了建康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要的艺术特色。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联系下阕简要赏析。

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注]淮上女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南宋宁宗嘉定末,金国军队南侵,掳掠了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

作者即是其中之一,她于泗州客舍题写了此词。

(1)“万顷烟波万顷愁”一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三溪唐彦谦日晏霜浓十二月,林疏石瘦第三溪。

云沙有径萦寒烧[注],松屋无人闻昼鸡。

新高考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试卷(新高考Ⅱ)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试卷(新高考Ⅱ)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届高三年级考前冲刺试卷(新高考Ⅱ)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①“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

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

②“过滤气泡”概念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

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201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谷歌上搜索有关的消息。

一位获得了其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息。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

但与之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

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

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

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就像一缸米郭文斌(1)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是物质的,具体的,就像手上的粉笔,只要你写,它就会短下去;又像阳光下的雪,即使你不动它,它也会薄下去。

总之,现在在我心里的时间它是量化的。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有一个总量。

就像一缸米,只要你用,它总会完。

(2)那么拿这有限的时间来做什么,就成了关键。

假如今天我盯了一天股市能够赚十万元,自己是赚了还是赔了?通常看来,肯定是赚了。

但在我看来,肯定是赔了,因为你时间之缸内的一碗米没了。

也许有人说,那你不去股市,这一碗米也没了啊。

对,但对还有更高超越性追求的人,他就会把这一碗米用在终极目标上,哪怕进项不多。

(3)因此看来,目标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精神富翁也许不反对财富,但财富应该是朝着精神高地行走时产生的副产品,比如你讲完一堂课,临行对方给你一个红包,那就是你精神劳动的副产品,它也许没有你守在股市上挣得多,但它的价值非常大,因为你点亮的是无数心灯。

(4)同样,文字是能够看得见的时间。

比如现在,我在电脑上写下一行字,看上去是写下一行字,其实是写下一行时间。

再打个比方,比如今天你写了一万字,为一个你并不看重的征文,你可以挣十万元奖金;对于真正懂得财富的人来说,他也不会为那十万元去写那一万字,他宁可拿用来挣这十万的时间写一千跟终极目标有关的文字,这虽是一千字,虽然可能只挣一百元,但它是朝着目标前进的,是正值;而那十万元奖金则是负值,因为你向终极相反的方面消耗了时间,你退步了。

(5)时间从嘴巴里也溜走了不少,一句话就是一粒米,两句话就是两粒米,有谁算过,或者有谁留心过,每天从我们嘴巴里溜走了多少米?大半碗吧?那么,我们时间之缸内的米就少了大半碗。

如果我们把时间看成是缸里的米,把每天从我们嘴里说出去的话看成是缸里的米,我们就会被吓一跳。

(6)人们之所以挥霍时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时间之于生命,是一个量,是一个限量。

(7)时间从我们眼睛里溜走得更多。

新高考高考语文二轮综合复习卷

新高考高考语文二轮综合复习卷

(新高考)2022届高三二轮综合卷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

高考语文(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综合提升练1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综合提升练1Word版含解析

综合提升练(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智慧沈祖炜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起点是人类中心主义,它将人类视为自然万物的中心和主宰,将自然界视为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

所谓“人定胜天”充分显示了人类的自大和狂妄。

近现代以来,工业化急剧推进的后果目前已经日益显现,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地球生态退化,人类自身开始遭到自然的报复。

在这样的危机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奋起疾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模式认为,依托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可以化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

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确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

但是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行为模式,节能环保产业在新技术支撑下的发展,尽管可能降低单位能耗和排污指标,但是不会改变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增加的趋势。

所以,从治本的意义上说,我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要流派儒、道、释的思想内核中都有合乎生态文明理念的地方。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要有敬畏之心。

道家主张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求节制欲念,不做超越自然法则的违规之事。

释家则把人看作世间万物中平等的一员,把不杀生当作修身的重要信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本主义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突出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

儒家重“人学”,从人伦社会关系契入天人关系,并将天道人伦化,以人伦解释天意,建立了一套以仁义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一体性的理论体系。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文人雅士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强调生态环境为人服务,优美的环境因人而彰。

柳宗元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时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探究标题、主旨意蕴精准突破考点1探究小说标题作用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五种作用1.点明小说的中心。

2.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交代主要人物。

5.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探究小说标题题的常见设题方式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还是“×××”?为什么?3.小说以“×××”为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探究小说标题题五个答题角度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能不能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能不能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进行了概括。

如果标题中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考生应注意从情节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与标题相关联的内容在文章中屡次出现,考生应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标题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旨的阐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四、物象意蕴(含义)1.找出文中描写该物象的所有句子物象一般散见于文中各处,应该找到文中描写物象的所有句子,以形成对物象的整体把握。

同时,物象一般具有多层含义,如果漏找一处,很可能就遗漏了一层含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3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3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3不分版本高考22题逐题特训(三)高考第4~6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XXXX·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刘作忠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参加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1948年,胡秋原中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

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

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波四方。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

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

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那么两边都要受到损害。

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

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专项增分练二 现代文阅读(二)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专项增分练二 现代文阅读(二)

专题专项增分练(二) 现代文阅读(二)(时间:40分钟满分: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

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

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1-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1-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效演练—————————一、(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202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

202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

特训一、(xx·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美]欧·亨利在华盛顿广场西边,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古怪地拐着弯子。

一个画家发现:要是有收账的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账也没要到!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里来,寻求低廉的房租。

然后,这里便成了“艺术区”。

苏和琼西的画室设在一所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

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

琼西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把苏叫到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他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甩下去,一面说,“这希望就是她要活下去的念头。

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苏说。

“画画?——真是瞎扯!”医生走后,苏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

后来她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琼西躺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

苏以为她睡着了,赶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画插图。

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画插图。

苏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

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西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12,”她数道,歇了一会儿又说,“11,”然后是“10”和“9”……苏关切地看了看窗外。

有什么可数呢?只见空荡阴暗的院子,20英尺外一棵老常春藤,攀在砖墙的半腰上。

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几乎是光秃的枝条。

“什么呀,亲爱的?”苏问道。

“6,”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

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

难道医生没告诉你?”“哼,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傻话,”苏不以为然地说,“那些破常春藤叶子和你的病有什么关系?不要说傻话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22题逐题特训(一)高考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6·江西南昌市摸底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大传统与小传统在西方国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也可以叫作“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

在所有的社会里,有一种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文化传统,叫作“大传统”,它是经学院、寺庙的教育而形成的,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的这个传统,是有意识培养和延续的产物,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设计过的教育而传播;但是,还有一种属于非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传统也没有人专门去培养和发展,它是自然生成的。

这种说法,在中国也大体适用。

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来传播的。

现在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看不起私塾,虽然那些私塾先生很早以前就常常是文学讽刺的对象,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嘲笑先生摇头晃脑念“金叵罗”,但是,他们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是最重要的。

这个大传统,就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

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里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家塾教育,从小就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成人以后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依靠书信、诗词往来的必要知识,就形成互相认同的一个阶层。

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也由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同时,他们还通过科举考试、婚姻关系,使这个阶层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

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民众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书本的、抽象的、学校教出来的“知识”,实际上他们有另一套“知识”。

这些知识构成小传统,而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传播。

乡土中国在几千年里已经形成一些习俗和规则,像亲与疏、责与戏、荣与耻、好与坏、怎么对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在家中、在乡下、在和小时同伴一起玩的时候,就渐渐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

这些不识字或识字有限的人,也会受到文化阶层的影响,比如识字的人讲一些通俗的书,如福建的“礼生”、北方的“乡秀才”,在乡村是很受尊重的,古代中国乡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对读书人的仰慕和尊敬。

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被记录在民间善书、皇历、家族规约等里面。

有时,乡村学校教书,在教书中间,不知不觉就把这些道理和知识传到了下层社会。

在农村的节庆日、祭祀日等,会有祠堂、婚礼、丧葬等仪式,那些仪式就告诉人们祖先的重要性,而祖先的重要就意味着家庭的重要。

家庭放大就是家族,家族是互相认同和互相支持的共同体。

而仪式上的站位、先后次序,也传达了很多道理,比如男尊女卑、家族关系、父党母党、家族的中心和边缘、道德伦理的报应等。

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还有演戏、说书之类的娱乐活动,戏文、故事很有用,常常把最通俗也是最简单化了的伦理道德规则传达给大众。

比如“四郎探母”,其中就有家庭与国家、个人、爱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大道理;“十五贯”,就有关于偷盗等的因果报应问题;“隔江救阿斗”,就传达了忠义的伦理。

看了戏,人们就接受了这套知识和道理,他们常常会引用戏文说事,也会引用戏曲故事来教育小孩子。

所以,古代中国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节选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中“大传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传统”是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属于少数上层人的正统文化、学者文化。

B.“大传统”一般由学校、书院、寺庙等场所传播,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是传播这一文化的重要角色。

C.“大传统”通过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和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建立起来,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人由此形成相互认同的阶层。

D.“大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不仅有赖于学校,还有科举考试、婚姻关系等等,因而常常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不是“大传统”的特点,且因果关系不成立。

[答案] D2.下列对中国文化中“小传统”传播途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传统”可以借助耳濡目染的经验来传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形的教育,把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习俗和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人。

B.“小传统”可以借助文化阶层的影响来传播,通过乡里的读书人,以知识传授的方式,将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等自然地传播下去。

C.“小传统”可以借助传统仪式的暗示来传播,通过乡村的节日或宗族活动,传达有关家族历史和伦理、家族等级关系等强调家庭重要的道理,以及因果报应等。

D.“小传统”可以借助乡村娱乐活动来传播,通过演戏、说书等最通俗的方式,在戏文和故事中传达最简单化的有关个人、家族和国家等的伦理道德规则。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演戏、说书等最通俗的方式”错,原文是说最通俗的伦理道德规则。

[答案] 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上层文化阶层通过多种正统教育,建立起他们的通行规则,把特定的行为、举止、谈吐作为他们之间互相认同的标志,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这一传统的延续。

B.中国文化中的“小传统”没有形诸于书本,也不成体系,其表现方式是形象的。

它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节,潜移默化地使民众接受了知识和道理,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社会中大众的生活。

C.中国社会中,尽管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意识形态不相同,但是“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并没有完全割裂,民间的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与文化阶层抽象的知识有相通之处。

D.私塾、学校中的先生是“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他们既是“大传统”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读书人又是民间仰慕和尊敬的对象,无形中参与了“小传统”的建设和传播。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没有形诸于书本,也不成体系”错,原文是“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一些途径来传播”。

[答案] B二、(2016·西安市交大附中高三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也谈人品与画品杨悦浦古人云,“人品即画品”。

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

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

“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

一个画家既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就是人“不咋样”。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

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

”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

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有时却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

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所不齿。

在时下“浮躁”的社会中,“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

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

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

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

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

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

“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唯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1日12版) 4.作者认为,许多人对“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做支撑作者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

“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

一个画家既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但在现实中有时却只是被当作“幌子”。

这是因为,在现实中绘画水平是美术界所看重的,即便是一个世俗之人,他若有了绘画的高水平真功夫,未必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

D.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

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品即画品”成了一句空话。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分别解释“人品”和“画品”,讲的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不能支撑作者的观点。

[答案] B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也很难保证。

B.我们经常听到的“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话语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