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B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化学试卷第1页(共16页)化学试卷第2页(共16页)绝密★启用前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学本试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5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O 16—Mg 24—S 32—Fe 56—Zn 65—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汗水的挥发B .蛋白质的水解C .葡萄糖的氧化D .油脂的消化吸收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 .1%B .19%C .25%D .78%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 .苏打水B .冰水C .石灰乳D .液氧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A .Cl B .2O -C .D .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 .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 .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 .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D .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A .汽车表面喷漆B .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 .氢氧化钠密封保存D .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B .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 .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D .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 .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 .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 .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 .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 .分子在不断运动B .分子由原子构成C .分子大小可以改变D .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2CO 和2O 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11.43NH NO 是一种化学肥料,某43NH NO 溶液的pH 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 .43NH NO 是一种复合肥料C .43NH NO 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 .久施43NH NO 的土壤可能被酸化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4NH Cl 和4CuSO,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 B C D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化学试卷第3页(共16页)化学试卷第4页(共16页)()A .NaOH B .2BaCl C .3KNO D .3AgNO 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 鉴别NaOH 和NaCl 固体分别加少量水溶解B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点然后闻气味C 除去2H 中少量的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D检验23Na CO 溶液中是否混有NaCl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重庆市2016届中考化学试题(A卷含解析)

重庆市2016届中考化学试题(A卷含解析)

重庆市2016届中考化学试题(A卷含解析)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一、选择题 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汗水的挥发 B.蛋白质的水解 C.葡萄糖的氧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汗水的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蛋白质的水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新物质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A.1% B.19% C.25% D.78%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 A、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低至1%,否则人类没法生存,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9%,故选项正确. C、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25%,故选项错误. D、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78%,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1%)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苏打水 B.冰水 C.石灰乳 D.液氧【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 B、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C、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 A.Cl B.O2�C. D.【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会使微粒带电,从而变成离子.离子变成原子,则反之,据此判断即可;【解答】解:A、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 B.O2�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 C.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 D.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答案:C.【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掌握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 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 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 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 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肥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毒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肥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 A.汽车表面喷漆 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 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以及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汽车表面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分,选项错误; B、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是为了隔绝水分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合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等,电性相反. A、由上述分析,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和中子均不显电性,原子和中子的电性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大,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 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 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 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考点】水的净化.【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水的净化过程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 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 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煮沸后不能使用,故错误.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不难,但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一定的陌生度,如果不能很好的拓展应变,出错的机会就很大,因此要细致的分析. 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 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打开盛有浓氨水的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原理结合发生装置的特点、收集方法进行对比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错误;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错误; C、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 D、应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所以都不会用到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及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 11.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 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D.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题意,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B、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C、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D、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久施NH4NO3的土壤被酸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肥的种类、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A.NaOH B.BaCl2 C.KNO3 D.AgNO3【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溶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则能存在于该溶液中的是不能与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和水,不可以共存,故错误; B、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 C、硝酸钾和两种物质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正确; D、氯化铵和硝酸银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存在于该溶液中,故错误;故选项为: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鉴别NaOH和NaCl固体分别加少量水溶液 B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点燃后闻气味 C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 检验Na2CO3溶液中是否混有NaCl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 B、根据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 C、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进行分析; D、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进行分析.【解答】解:A、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有烧纸味的是棉线,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浓硫酸欧吸水性,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故C正确;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故D错误.故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 C.青蒿素难溶于乙醚 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 D.根据青蒿素的热稳定性来分析.【解答】解: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说明青蒿素能溶于乙醚中,故错误; D.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由题干信息“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可知,青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所以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4HCO3+NaCl�T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C.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 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 【考点】纯碱的制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 B、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粉判断. C、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NaCl�TNaHCO3↓+NH4Cl,该反应生成物是碳酸氢钠是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NH4HCO3、NaCl、NaHCO3、NH4Cl均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均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特征、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C.b 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镁、锌金属活动性均比氢强,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由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最终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但无法得出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时,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早已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b点时,镁产生的氢气多,锌产生的氢气质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c点时,锌与镁均均还没有完全反应,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的含义,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 17.人们的吃、穿、行中包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1)低碳出行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的符号是Ca2+ .(3)以下服装的饰品中,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D (填序号). A、真丝领带 B、真皮手套 C、羊毛围巾 D、尼龙长袜.【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和合成材料的种类进行解答.【解答】解:“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钙离子的符号是Ca2+;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尼龙属于合成纤维.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Ca2+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18.我国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煤炭工业应重点关注煤炭安全色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校转化.(1)煤是一种不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煤的气化是使煤变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煤气化的主要反应有:①2C+O2=2CO ②C+H2O=CO+H2 ③CO+H2O=H2+CO2 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反应②和反应③的相同点是ABD (填序号) A、都是置换反应 B、水都发生了还原反应 C、生成物都是可燃性气体 D、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分析】(1)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2)反应①是2C+O2=2CO,②C+H2O=CO+H2、③CO+H2O=H2+CO2,由置换反应的特征、还原反应等,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反应①是2C+O2=2C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②C+H2O=CO+H2、③CO+H2O=H2+CO2. A、反应均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两个反应中,水都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生成物一氧化碳和氢气均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性气体;但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C、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0、+2价,生成物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化合价分别是+2、+4价,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1)不可再生;(2)化合;AB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煤的气化的原理与流程,掌握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征、常见化学反应类型的特征、一氧化碳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Pt)、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后(填“前”或“后”).(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d+4HCl+O2�T2PdCl2+2H2O .(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银、钯、铂.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银、钯、铂.【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科学探究.【分析】(1)根据题意,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进行分析解答.(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氧化钯(PdCl2)溶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3)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强,铂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弱,结合银与Pd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钯,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说明钯不与稀硫酸反应,即钯排在氢的后面,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后.(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d+4HCl+O2�T2PdCl2+2H2O.(3)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强,铂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弱,则银、铂、钯的金。

重庆2016中考试题化学卷(A卷)

重庆2016中考试题化学卷(A卷)

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学试题(A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H-1 O-16 Mg-24 S-32 Fe-56 Zn-65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汗水的挥发 B.蛋白质的水解 C.葡萄糖的氧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1% B.19% C.25% D.78%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苏打水 B.冰水 C.石灰乳 D.液氧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A.Cl B.O2— C. D.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 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 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A.汽车表面喷漆 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 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质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冰雪,煮沸后使用 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 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 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A. B. C. D.11.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D.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NaOH B.BaCl2 C. KNO3 D.AgNO3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14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参考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参考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70分,与物理共用12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S 32 Zn 65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B.酒精挥发C.火柴燃烧D.铁器生锈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21%B.31%C.50%D.78%3.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食盐水B.碘酒C.液氢D.矿泉水4.涂改液用量虽少毒性却不小,大多数涂改液在使用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可以解释为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5.人类食物供给的总能量中,有70%左右来自糖类,下列物质中富含糖类的是A.玉米B.豆腐C.奶油D.黄瓜6.农作物生长需要含较多氮、磷、钾元素的化肥,下列化肥属于含磷复合肥料的是A.NH4NO3B.Ca(H2PO4)2 C.(NH4)2HPO4 D.KNO37.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是一种氧化物B.煮沸水可以降低水的硬度C.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D.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8.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SiC)涂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A.分子B.原子C.离子D.中子9.“分类”可以使人们有序的研究物质,以下分类正确的是A.合金:生铁、锰钢、青铜B.碱:纯碱、烧碱、消石灰C.盐:氯化银、氯化钠、氯化氢D.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铝合金10.下列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11.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择的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CO2和CO:闻气味B.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C.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用玻璃棒蘸取点在滤纸上D.BaCl2溶液和KNO3溶液:分别加入Na2SO4溶液12.同样是清洁剂,炉具清洁剂有强碱性,而厕所清洁剂则有强酸性,用这两种清洁剂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一定有误的是A.测得炉具清洁剂pH=13 B.测得厕所清洁剂pH=8 C.炉具清洁剂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D.厕所清洁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13.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人量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14.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A.无色透明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15.下列各组物质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KCl、NaNO3B.HCl、NaHCO3C.NaCl、AgNO3D.H2SO4、NaOH 16.下图表示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Na 23 Cl 35.5 Ag 108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以下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风力发电C.铁矿石炼铁D.太阳能取暖2.复合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多种营养元素,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NH4Cl B.KNO3C.KCl D.Ca3(PO4)23.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食盐B.蔗糖C.味精D.芝麻油4.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A.牛奶B.米饭C.牛油D.鲜橙汁5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1/5 B.1/4 C.4/5 D.1/26要改正下列错误的操作,不需要再补充仪器的是A B C D7下列化学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A.2H B.2H2C.2H+D.2H2O8.下列变化需要消耗空气中氧气的是A.干冰在空气中升华B.钢铁在空气中生锈C.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D.浓硫酸在空气中变稀9.稀盐酸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但下列实验中,不宜使用稀盐酸的是A.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B.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C.除去熟石灰中的石灰石D.除去铁丝上的铁锈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结冰后分子停止运动B.氯化钠晶体由氯化钠分子构成C.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D.氧化汞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11.下图为物质的分类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含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A.一氧化碳B.硫酸铜C.空气D.铜12.竹炭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竹炭不具有的性质是A.黑色固体B.易溶于水C.有吸附性D.能够燃烧13.2015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

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CO2分子间有间隔B.CO2气体较易液化C.C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O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14.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A.CO2B.Cl2C.O2D.N215.在A+B 盐+水的反应中,A和B不可能是A.HCl和NaOH B.CO2和NaOHC.H2SO4D.H2SO4和BaCl2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22分)16.(3分)化学物质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是厨房里常用的化学物质,用它们的序号填空。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答案及解析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答案及解析

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化学试题(A卷)(本卷共四个大题,满分70分,与物理共用12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H—1 O—16 Mg—24 S—32 Fe—56 Zn—65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汗水的挥发B.蛋白质的水解C.葡萄糖的氧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1%B.19%C.25%D.78%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苏打水B.冰水C.石灰乳D.液氧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A.ClB.O2﹣C.D.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A.汽车表面喷漆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A.B.C.D.11.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NaOHB.BaCl2C.KNO3D.AgNO3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 鉴别NaOH和NaCl固体分别加少量水溶液B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点燃后闻气味C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D 检验Na2CO3溶液中是否混有NaCl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C.青蒿素难溶于乙醚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C.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16.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0分)17.人们的吃、穿、行中包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1)低碳出行是为了减少的排放.(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的符号是.(3)以下服装的饰品中,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填序号).A、真丝领带B、真皮手套C、羊毛围巾D、尼龙长袜.18.我国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煤炭工业应重点关注煤炭安全色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校转化.(1)煤是一种(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煤的气化是使煤变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煤气化的主要反应有:①2C+O2=2CO ②C+H2O=CO+H2③CO+H2O=H2+CO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反应②和反应③的相同点是(填序号)A、都是置换反应B、水都发生了还原反应C、生成物都是可燃性气体D、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19.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Pt)、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填“前”或“后”).(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20.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A、B、C析出晶体时均不含结晶水),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题.(1)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2)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填序号).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3)t2℃时,将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忽略水的挥发).21.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目前世界上生成的镁60%来自于海水.分离出食盐的海水称作苦卤水,其中含有丰富的MgCl2.工业上以苦卤水为原料制取金属镁的流程如图:(1)写出沉淀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Y与Z反应后的产物溶于水可得X溶液,从而实现了Y的循环利用,则Z的化学式为,X溶液的名称是.(3)烘干后得到的Mg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1分)22.某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作了如图所示的改进.(1)仪器a的名称是.(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为.(3)硫燃烧产生的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该反应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下列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B、扇闻两种气体的气味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NaOH溶液中,观察现象(5)该改进实验的最大优点是.23.为了比较铝与相同pH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1)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实验过程中,发现铝与稀盐酸反应更加剧烈,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试管Ⅰ中氯离子对反应起了促进作用;猜想二:试管Ⅱ中硫酸根离子对反应起了阻碍作用;猜想三:以上两种猜想同时成立.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向试管Ⅰ中加入少量(填序号),向试管Ⅱ中加入少量(填序号),作对比试验.A、硫酸铜B、氯化钠C、硫酸钠D、浓盐酸(4)通过(3)中的对比试验,观察到试管Ⅰ中反应快慢无明显变化,试管Ⅱ中反应明显加剧,则猜想成立.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7分)24.工业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对表面生锈的铁件进行酸洗.某酸洗池里盛有440kg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溶液,放入表面生锈的铁件浸泡,浸泡过程中单质铁也有部分损失,假设溶液中只发生了如下反应:Fe2O3+3H2SO4= Fe2(SO4)3+3H2OFe+Fe2(SO4)3=3FeSO4取出铁件用水冲洗,冲洗液倒入酸洗池中合并共得到580kg溶液,其中只有H2SO4和FeSO4两种溶质,经过测定硫酸的质量分数降低到5%.计算:(1)消耗H2SO4的质量.(2)损失的单质铁的质量.(3)要使H2SO4的质量分数恢复到40%,需要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的质量.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化学试题(A卷)(本卷共四个大题,满分70分,与物理共用12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H—1 O—16 Mg—24 S—32 Fe—56 Zn—65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A.汗水的挥发B.蛋白质的水解C.葡萄糖的氧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汗水的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蛋白质的水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新物质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B)A.1%B.19%C.25%D.78%【考点】空气的成分与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A、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低至1%,否则人类没法生存,故选项错误.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9%,故选项正确.C、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25%,故选项错误.D、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78%,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1%)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A.苏打水B.冰水C.石灰乳D.液氧【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与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B、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C、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D、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C)A.ClB.O2﹣C.D.【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会使微粒带电,从而变成离子.离子变成原子,则反之,据此判断即可;【解答】解:A、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B.O2﹣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C.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D.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答案:C.【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掌握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D)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肥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毒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肥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C)A.汽车表面喷漆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与贮存法;金属锈蚀的条件与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以与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汽车表面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分,选项错误;B、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是为了隔绝水分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合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等,电性相反.A、由上述分析,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原子和中子均不显电性,原子和中子的电性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大,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考点】水的净化.【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水的净化过程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煮沸后不能使用,故错误.答案:D【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不难,但涉与的内容较多,具有一定的陌生度,如果不能很好的拓展应变,出错的机会就很大,因此要细致的分析.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打开盛有浓氨水的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与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A.B.C.D.【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原理结合发生装置的特点、收集方法进行对比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错误;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错误;C、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D、应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所以都不会用到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与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11.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指示剂与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题意,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B、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C、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B、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C、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D、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久施NH4NO3的土壤被酸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肥的种类、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NaOHB.BaCl2C.KNO3D.AgNO3【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溶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则能存在于该溶液中的是不能与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和水,不可以共存,故错误;B、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C、硝酸钾和两种物质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正确;D、氯化铵和硝酸银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存在于该溶液中,故错误;故选项为: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 鉴别NaOH和NaCl固体分别加少量水溶液B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点燃后闻气味C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D 检验Na2CO3溶液中是否混有NaCl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A.AB.BC.C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B、根据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C、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进行分析.【解答】解:A、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B、取样品,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有烧纸味的是棉线,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C、浓硫酸欧吸水性,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故C 正确;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故D错误.故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C.青蒿素难溶于乙醚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考点】化学式的书写与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与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D.根据青蒿素的热稳定性来分析.【解答】解: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C.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说明青蒿素能溶于乙醚中,故错误;D.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由题干信息“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可知,青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所以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C.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含答案全解全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冶炼B.高粱酿酒C.雕刻印章D.烧制陶器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45B.15C.34D.143.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糖水B.豆奶C.碘酒D.冰水4.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下列物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是()A.猪皮B.牛油C.青椒D.馒头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

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食盐作为咸味剂B.食醋作为酸味剂C.甲醛作为防腐剂D.小苏打作为膨松剂7.烈性炸药TNT(化学式为C7H5N3O6)广泛用于开矿、修路、兴修水利等,下列关于TNT的说法错误的是()A.TNT是一种有机物B.TNT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硫C.TNT由四种元素组成D.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8.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9.草木灰是一种碱性农家肥,下列肥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A.KNO3B.NH4HCO3C.KClD.Ca3(PO4)2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1.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序号物质鉴别方法A白酒与矿泉水闻气味B MnO2与碳粉分别加入双氧水C Na2SO4溶液与AgNO3溶液分别加入BaCl2溶液D NaOH溶液与Ca(NO3)2溶液分别加入MgCl2溶液12.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1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及答案(B卷)

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及答案(B卷)

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构建生命共同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列说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A.全民义务植树活动B.大肆开采矿物资源C.生活废水处理排放D.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解析】解:A、义务植树能保护环境,故不合题意;B、大肆开采矿物资源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破坏环境,故符合题意;C、生活废水处理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故不合题意;D、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故不合题意。

故选:B。

2.(2分)成语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

下列成语的本义一定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盲人摸象B.南辕北辙C.火中取栗D.绳锯木断【解析】解:A.盲人摸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南辕北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火中取栗,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绳锯木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3.(2分)安全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

下列操作安全的是()A.B.C.D.【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4.(2分)食品包装袋内常放有内装铁粉和生石灰的小包。

下列空气成分一定不能与它们反应的是()A.N2B.O2C.H2O D.CO2【解析】解:A、铁粉和生石灰均不与氮气反应,故A符合题意;B、铁在与氧气、水同时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因此氧气能与铁粉反应,故B不合题意;C、铁在与氧气、水同时共存时会发生锈蚀;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故C不合题意;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D不合题意。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答案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答案

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学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A项,汗水的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项,蛋白质的水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项,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项,油脂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新物质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2.【答案】B【解析】A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

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低至1%,否则人类没法生存,故选项错误。

B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9%,故选项正确。

C项,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25%,故选项错误。

D项,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78%,故选项错误。

故选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3.【答案】A【解析】A项,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

B项,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C项,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D项,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A。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4.【答案】C【解析】A项,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B项,2O 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C项,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D项,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5.【答案】D【解析】A项,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项,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C项,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2016中考真题卷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word,解析版)

2016中考真题卷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word,解析版)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冶炼 B.高粱酿酒 C.雕刻印章 D.烧制陶器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B.C.D.3.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糖水 B.豆奶 C.碘酒 D.冰水4.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下列物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是()A.猪皮 B.牛油 C.青椒 D.馒头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食盐作为咸味剂B.食醋作为酸味剂C.甲醛作为防腐剂D.小苏打作为膨松剂7.烈性炸药TNT(化学式为C7H5N3O6)广泛用于开矿、修路、兴修水利等,下列关于TNT 的说法错误的是()A.TNT是一种有机物B.TNT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硫C.TNT由四种元素组成D.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8.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A.B.C.D.9.草木灰是一种碱性农家肥,下列肥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A.KNO3B.NH4HCO3C.KCl D.Ca3(PO4)2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1.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A B.B C.C D.D12.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1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都呈碱性B.NaCl溶液能够导电,则所有液体都能导电C.KNO3溶液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15.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Z物质是()A.H2O B.AgNO3固体C.浓盐酸D.KOH固体16.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D.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0分)17.一氧化碳、氢气、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1)其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可以作为未来发展最理性燃料的是,有毒气体是;(2)上述有毒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18.我国曾发生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1)食盐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2)亚硝酸钠和食盐中都含有的离子的化学符号是;(3)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共热能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NaNO2+NH4ClNaCl+X↑+2H2O,则X的化学式为,该化学方程式里的含氮物质中,氮元素未表现出的化合价为价(填序号)A.+3 B.﹣3 C.0 D.+5.19.空气中的氧气在细菌的作用下将辉铜矿中的硫化亚铜(Cu2S)转化成硫化铜(CuS),再把不溶性的硫化铜转化为可溶性的硫酸铜是“生物炼铜”的重要环节,根据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1)硫化铜在水中可以产生极少量的S2﹣,其结构示意图为,则一个硫原子中含有的电子;(2)反应①、②中,细菌均起作用;(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20.某品牌手机在经历了Ⅰ代的塑料手机外壳、Ⅱ代的不锈钢外壳后,又迎来了第Ⅲ代硬度极大的纳米陶瓷外壳.(1)上述三种手机外壳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填序号)产品A.Ⅰ代B.Ⅱ代C.Ⅲ代(2)不锈钢中的铬含量超过12%时,能在不锈钢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等使其不易生锈;(3)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CO2),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下列有关该新型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它是一种超硬物质B.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原子C.它在常温下为气态D.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分子.21.波尔多液是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配制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有生石灰和硫酸铜,在配制和使用时有诸多注意事项:(1)配制时:先将生石灰、硫酸铜分别溶于水,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然后将所得的硫酸铜溶液缓慢倒入石灰乳中,即得到波尔多液,若将石灰乳倒入硫酸铜溶液中,易产生蓝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是;(2)波尔多液中硫酸铜比例过高易造成药害,有经验的果农常将磨光的铁制芽接刀浸泡在药液里,若产生药害,只需1﹣2分钟就有明显现象出现,该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1分)22.工业上用海水获取粗盐以及实验室用粗盐制得精盐都包含许多化学实验知识,分析以下过程后填写下列空白:(1)操作Ⅰ的名称是;(2)海水晒盐与上述操作中的原理相同;(3)上述操作可能用到下列装置,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用甲制取淡水可选用装置(填序号),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23.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接着又向烧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甲同学立刻得出结论:样品中还含有氯化钠,乙同学对该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不一定含有氯化钠,理由是;(2)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还需要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于是,大家又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另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过滤、洗涤;②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③向滤渣中加少量水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由此判断,滤渣中的物质是(填化学式).(3)根据以上经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填序号)A.样品中无NaClB.样品中只有NaOH和Na2CO3C.样品中无NaOHD.样品中有Na2CO3、NaOH和NaCl.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7分)24.某同学用自制电解器电解水,为了加快电解速率,可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增强其导电性,当他在93.6g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中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上产生3.2g氧气,计算:(1)负极上产生氢气的质量;(2)通电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3)该同学认为电解速率较慢,又继续向通电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钠,若要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需要加入硫酸钠固体的质量是多少?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冶炼 B.高粱酿酒 C.雕刻印章 D.烧制陶器【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金属冶炼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高粱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雕刻印章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烧制陶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B.C.D.【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故选项正确.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C、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3.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糖水 B.豆奶 C.碘酒 D.冰水【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逐项分析即可.【解答】解:A、糖水中含有水、糖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B、豆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C、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4.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下列物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是()A.猪皮 B.牛油 C.青椒 D.馒头【考点】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题意,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物质应含有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蚕丝含有的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物质应含有蛋白质.A、猪皮中富含蛋白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正确.B、牛油中富含油脂,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C、青椒中富含维生素,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D、馒头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常见食品的营养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B、闻到远处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D、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食盐作为咸味剂B.食醋作为酸味剂C.甲醛作为防腐剂D.小苏打作为膨松剂【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食盐具有咸味可用作咸味剂进行分析;B.根据食醋具有酸味能用作酸味剂进行分析;C.根据甲醛有毒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能用作疏松剂进行分析;【解答】解:A.食盐具有咸味可用作咸味剂,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故A正确;B.食醋具有酸性,具有酸味,能用作酸味剂,具有调味的作用,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故B正确;C.甲醛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可保存生物标本,而不能作为食品防腐剂,故C错误;D.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食品变得疏松,能用作疏松,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用途,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题目难度不大.7.烈性炸药TNT(化学式为C7H5N3O6)广泛用于开矿、修路、兴修水利等,下列关于TNT 的说法错误的是()A.TNT是一种有机物B.TNT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硫C.TNT由四种元素组成D.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TNT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每个TNT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TNT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TNT中不含硫元素,爆炸后不会产生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错误.C、TNT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D、每个TNT分子是由7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每个TNT 分子含有21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A.B.C.D.【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的干燥(除水).【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选择收集装置;利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来干燥二氧化碳.【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固体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C;又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可选D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浓硫酸来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干燥.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及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9.草木灰是一种碱性农家肥,下列肥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A.KNO3B.NH4HCO3C.KCl D.Ca3(PO4)2【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分析,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会释放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解答】解:草木灰呈碱性,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能释放氨气,降低肥效,所以碳铵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A、硝酸钾(KNO3)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B、碳铵(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C、氯化钾(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D、磷酸钙[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氮肥、钾肥、磷肥的使用以及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等,难度稍大.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C、根据着火点市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D、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解答】解: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答案:C【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要注意理解.11.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A B.B C.C D.D【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酸、碱、盐的鉴别.【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解答】解:A、白酒具有酒的芳香气味,矿泉水无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B、分别加入双氧水,能使双氧水分解产生大量气泡的是二氧化锰,无明显变化的是炭粉,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C、BaCl2溶液均能与AgNO3溶液、Na2SO4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D、MgCl2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Ca(NO3)2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12.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不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选项错误.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是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1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碳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根据木炭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红,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不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会观察到颜色逐渐变浅,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都呈碱性B.NaCl溶液能够导电,则所有液体都能导电C.KNO3溶液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考点】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A、根据人的体液有的呈酸性解答;B、根据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解答;C、根据溶液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外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D、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解答.【解答】解: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有的呈酸性,如胃酸,故错误;B、物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如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就不能导电,故错误;C、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故错误;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故正确.答案: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溶液是特征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5.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Z物质是()A.H2O B.AgNO3固体C.浓盐酸D.KOH固体【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pH小于7,且其pH不变,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稀盐酸中加入水,酸性逐渐变弱,pH越小,酸性越强,则pH应逐渐变大,故选项错误.B、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前后酸性强弱程度不变,pH不变,故选项正确.C、向稀盐酸中加入浓盐酸,酸性增强,pH越小,酸性越强,则pH应逐渐变小,故选项错误.D、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钾固体,生成氯化钾和水,完全反应时显中性,继续加入氢氧化钾,显碱性,pH逐渐变大,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6.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解析)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解析)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一、选择题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汗水的挥发B.蛋白质的水解C.葡萄糖的氧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汗水的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蛋白质的水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新物质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1% B.19% C.25% D.78%【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A、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低至1%,否则人类没法生存,故选项错误.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9%,故选项正确.C、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25%,故选项错误.D、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78%,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1%)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苏打水B.冰水 C.石灰乳D.液氧【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B、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C、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D、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A.Cl B.O2﹣C.D.【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会使微粒带电,从而变成离子.离子变成原子,则反之,据此判断即可;【解答】解:A、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B.O2﹣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C.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D.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答案:C.【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掌握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肥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毒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肥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A.汽车表面喷漆 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 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以及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汽车表面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分,选项错误;B、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是为了隔绝水分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合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等,电性相反.A、由上述分析,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原子和中子均不显电性,原子和中子的电性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大,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考点】水的净化.【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水的净化过程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煮沸后不能使用,故错误.答案:D【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不难,但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一定的陌生度,如果不能很好的拓展应变,出错的机会就很大,因此要细致的分析.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打开盛有浓氨水的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原理结合发生装置的特点、收集方法进行对比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错误;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错误;C、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D、应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所以都不会用到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及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11.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题意,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B、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C、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B、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C、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D、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久施NH4NO3的土壤被酸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肥的种类、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NaOH B.BaCl2C.KNO3D.AgNO3【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溶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则能存在于该溶液中的是不能与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和水,不可以共存,故错误;B、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C、硝酸钾和两种物质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正确;D、氯化铵和硝酸银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存在于该溶液中,故错误;故选项为: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 鉴别NaOH和NaCl固体分别加少量水溶液B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点燃后闻气味C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 D 检验Na2CO3溶液中是否混有NaCl液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B、根据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C、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进行分析.【解答】解:A、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B、取样品,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有烧纸味的是棉线,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C、浓硫酸欧吸水性,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故C正确;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故D错误.故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C.青蒿素难溶于乙醚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D.根据青蒿素的热稳定性来分析.【解答】解: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C.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说明青蒿素能溶于乙醚中,故错误;D.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由题干信息“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可知,青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所以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C.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考点】纯碱的制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B、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粉判断.C、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NaCl═NaHCO3↓+NH4Cl,该反应生成物是碳酸氢钠是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NH4HCO3、NaCl、NaHCO3、NH4Cl均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均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故选项说法正确.D、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特征、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镁、锌金属活动性均比氢强,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由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最终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但无法得出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B、a点时,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早已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b点时,镁产生的氢气多,锌产生的氢气质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D、c点时,锌与镁均均还没有完全反应,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的含义,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7.人们的吃、穿、行中包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1)低碳出行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的符号是Ca2+.(3)以下服装的饰品中,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D (填序号).A、真丝领带B、真皮手套C、羊毛围巾D、尼龙长袜.【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和合成材料的种类进行解答.【解答】解:“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钙离子的符号是Ca2+;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尼龙属于合成纤维.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Ca2+ 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18.我国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煤炭工业应重点关注煤炭安全色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校转化.(1)煤是一种不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煤的气化是使煤变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煤气化的主要反应有:①2C+O2=2CO ②C+H2O=CO+H2③CO+H2O=H2+CO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反应②和反应③的相同点是ABD (填序号)A、都是置换反应B、水都发生了还原反应C、生成物都是可燃性气体D、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分析】(1)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2)反应①是2C+O2=2CO,②C+H2O=CO+H2、③CO+H2O=H2+CO2,由置换反应的特征、还原反应等,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反应①是2C+O2=2C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②C+H2O=CO+H2、③CO+H2O=H2+CO2.A、反应均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两个反应中,水都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生成物一氧化碳和氢气均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性气体;但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C、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0、+2价,生成物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化合价分别是+2、+4价,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1)不可再生;(2)化合;AB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煤的气化的原理与流程,掌握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征、常见化学反应类型的特征、一氧化碳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9.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Pt)、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后(填“前”或“后”).(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d+4HCl+O2═2PdCl2+2H2O .(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银、钯、铂.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银、钯、铂.【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科学探究.【分析】(1)根据题意,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进行分析解答.(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氧化钯(PdCl2)溶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3)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强,铂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弱,结合银与Pd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钯,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说明钯不与稀硫酸反应,即钯排在氢的后面,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后.(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d+4HCl+O2═2PdCl2+2H2O.(3)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强,铂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弱,则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银、钯、铂.银与Pd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钯,还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故答案为:(1)后;(2)2Pd+4HCl+O2═2PdCl2+2H2O;(3)有白色沉淀生成;银、钯、铂.【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答案及解析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答案及解析

B .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 水平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化学试题(A 卷)(本卷共四个大题,满分70分,与物理共用12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 H — 1 O —16 Mg — 24 S — 32 Fe — 56 Zn — 65、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汗水的挥发B .蛋白质的水解 C .葡萄糖的氧化 D .油脂的消化吸收 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 1%B 19%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5. 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 功”与 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B. 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 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A .苏打水B .冰水C .石灰乳D .液氧C 25%D 78%A . ClB . 02「A .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 . 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D .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A .汽车表面喷漆 C .氢氧化钠密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A .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 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C .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 .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9 •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 •分子在不断运动B .分子由原子构成C .分子大小可以改变D .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 2和。

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11. NH 4NO 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 NH 4NO 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 • NH 4NO 3是一种复合肥料C • NH 4NO 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 •久施NH 4NO 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 NH 4CI 和CuSO 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 • NaOHB . BaCbC . KNO 3D . AgNO 3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鉴别NaOH 和NaCI 固体 分别加少量水溶液 B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点燃后闻气味C 除去H 2中少量的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检验Na ?CO 3溶液中是否混有 NaCI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 C 15H 22O 5,其分子中含有与 H 2O 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 . 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 11个氢分子A• B • C• D•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 2和NH 3通过饱和的NaCI 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 4HCO 3+NaCI — NaHCQ j +NHCI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 .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C .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 3D .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I16•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 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B. a 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C. b 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D. c 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 5小题,共20分)17.人们的吃、穿、行中包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1) 低碳出行是为了减少 ______________ 的排放.(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的符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下服装的饰品中,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A 、真丝领带B 、真皮手套C 、羊毛围巾D 、尼龙长袜.18 •我国煤炭工业 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煤炭工业应重点关注煤炭安全色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校转化.(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是一种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煤的气化是使煤变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煤气化的主要反应有:① 2C+O 2=2CO ② C+H 2O=CO+H 2③ CO+H 20=H 2+CO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_ 反应.H2的质量驾第3页(共26页)A、都是置换反应B、水都发生了还原反应C、生成物都是可燃性气体D、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19•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氏)、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_______(填前”或后”).(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钳戒指(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4已招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20•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A、B、C析出晶体时均不含结晶水),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题.(1)t i C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丘于-- (3)t2 C时,将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C,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忽略水的挥发)21.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目前世界上生成的镁 60%来自于海水.分离出食盐的海水称作苦卤水,其中含有丰富的 MgCI 2.工业上以苦卤水为原料制取金属镁的流程如图:(2) Y 与Z 反应后的产物溶于水可得 X 溶液,从而实现了 Y 的循环利用,则 Z 的化学式 为 ______________ ,X 溶液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烘干后得到的 MgCI 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 2小题,共11分)22. 某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作了如图所示的改进.(1) 仪器a 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 .(2)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为 ___________________(3) 硫燃烧产生的SO 2可以溶解在NaOH 溶液中,该反应与CO ?溶解在NaOH 溶液中的反应相似,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鉴别SO 2和CO 2的方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 、 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B 、 扇闻两种气体的气味C 、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 NaOH 溶液中,观察现象(5) 该改进实验的最大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 为了比较铝与相同 pH 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薩有XdOE 溶 液的棉花| ] 仪器齐厂、硫 占 ------- 氧气(1)写出沉淀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页(共26页)(1)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x= _ ,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 来比较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实验过程中,发现铝与稀盐酸反应更加剧烈,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试管I中氯离子对反应起了促进作用;猜想二:试管n中硫酸根离子对反应起了阻碍作用;猜想三:以上两种猜想同时成立.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向试管I中加入少量 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向试管n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 (填序号),作对比试验.A、硫酸铜B、氯化钠C、硫酸钠D、浓盐酸(4)通过(3)中的对比试验,观察到试管I中反应快慢无明显变化,试管n中反应明显加剧,则猜想______________ 成立.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7分)24•工业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对表面生锈的铁件进行酸洗•某酸洗池里盛有440kg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溶液,放入表面生锈的铁件浸泡,浸泡过程中单质铁也有部分损失,假设溶液中只发生了如下反应:Fe2O3+3H2SO4= Fe2(SO4)3+3H2。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解析)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A卷,含解析)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一、选择题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汗水的挥发B.蛋白质的水解C.葡萄糖的氧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汗水的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蛋白质的水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新物质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1% B.19% C.25% D.78%【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A、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低至1%,否则人类没法生存,故选项错误.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9%,故选项正确.C、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25%,故选项错误.D、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78%,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1%)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苏打水B.冰水C.石灰乳D.液氧【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B、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C、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D、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A.Cl B.O2﹣C.D.【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会使微粒带电,从而变成离子.离子变成原子,则反之,据此判断即可;【解答】解:A、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B.O2﹣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C.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D.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答案:C.【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掌握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肥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毒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肥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A.汽车表面喷漆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以及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汽车表面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分,选项错误;B、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是为了隔绝水分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合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等,电性相反.A、由上述分析,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原子和中子均不显电性,原子和中子的电性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大,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考点】水的净化.【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水的净化过程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煮沸后不能使用,故错误.答案:D【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不难,但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一定的陌生度,如果不能很好的拓展应变,出错的机会就很大,因此要细致的分析.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打开盛有浓氨水的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原理结合发生装置的特点、收集方法进行对比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错误;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错误;C、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D、应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所以都不会用到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及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11.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题意,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B、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C、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B、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C、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D、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久施NH4NO3的土壤被酸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肥的种类、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NaOH B.BaCl2 C.NO3D.AgNO3【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溶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则能存在于该溶液中的是不能与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和水,不可以共存,故错误;B、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C、硝酸钾和两种物质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正确;D、氯化铵和硝酸银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存在于该溶液中,故错误;故选项为: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B、根据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C、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进行分析.【解答】解:A、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B、取样品,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有烧纸味的是棉线,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C、浓硫酸欧吸水性,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故C正确;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故D 错误.故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C.青蒿素难溶于乙醚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B.根据分子结构分析;C.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分析;D.根据青蒿素的热稳定性分析.【解答】解: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C.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说明青蒿素能溶于乙醚中,故错误;D.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由题干信息“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可知,青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所以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C.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考点】纯碱的制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B、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粉判断.C、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NaCl═NaHCO3↓+NH4Cl,该反应生成物是碳酸氢钠是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NH4HCO3、NaCl、NaHCO3、NH4Cl均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均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故选项说法正确.D、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特征、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镁、锌金属活动性均比氢强,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由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最终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但无法得出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B、a点时,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早已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b点时,镁产生的氢气多,锌产生的氢气质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D、c点时,锌与镁均均还没有完全反应,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图的含义,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7.人们的吃、穿、行中包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1)低碳出行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的符号是Ca2+.(3)以下服装的饰品中,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D (填序号).A、真丝领带B、真皮手套C、羊毛围巾D、尼龙长袜.【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和合成材料的种类进行解答.【解答】解:“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钙离子的符号是Ca2+;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尼龙属于合成纤维.故答案为:二氧化碳Ca2+ 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18.我国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煤炭工业应重点关注煤炭安全色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校转化.(1)煤是一种不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2)煤的气化是使煤变清洁能的有效途径,煤气化的主要反应有:①2C+O2=2CO ②C+H2O=CO+H2③CO+H2O=H2+CO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反应②和反应③的相同点是ABD (填序号)A、都是置换反应B、水都发生了还原反应C、生成物都是可燃性气体D、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常见能的种类、能的分类.【专题】化学与能;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分析】(1)从能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分为可再生能和不可再生能.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属于不可再生能;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属于可再生能.(2)反应①是2C+O2=2CO,②C+H2O=CO+H2、③CO+H2O=H2+CO2,由置换反应的特征、还原反应等,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2)反应①是2C+O2=2C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②C+H2O=CO+H2、③CO+H2O=H2+CO2.A、反应均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两个反应中,水都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生成物一氧化碳和氢气均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性气体;但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C、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0、+2价,生成物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化合价分别是+2、+4价,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1)不可再生;(2)化合;AB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煤的气化的原理与流程,掌握可再生能和不可再生能的特征、常见化学反应类型的特征、一氧化碳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9.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Pt)、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后(填“前”或“后”).(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d+4HCl+O2═2PdCl2+2H2O .(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银、钯、铂.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银、钯、铂.【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科学探究.【分析】(1)根据题意,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进行分析解答.(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氧化钯(PdCl2)溶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B卷,含解析)

重庆市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B卷,含解析)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冶炼B.高粱酿酒C.雕刻印章 D.烧制陶器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B.C.D.3.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糖水B.豆奶C.碘酒 D.冰水4.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下列物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是()A.猪皮B.牛油C.青椒 D.馒头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食盐作为咸味剂B.食醋作为酸味剂C.甲醛作为防腐剂D.小苏打作为膨松剂7.烈性炸药TNT(化学式为C7H5N3O6)广泛用于开矿、修路、兴修水利等,下列关于TNT的说法错误的是()A.TNT是一种有机物B.TNT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硫C.TNT由四种元素组成D.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8.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A.B.C.D.9.草木灰是一种碱性农家肥,下列肥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A.NO3B.NH4HCO3C.Cl D.Ca3(PO4)2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1.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12.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1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都呈碱性B.NaCl溶液能够导电,则所有液体都能导电C.NO3溶液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15.向稀盐酸中加入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物质是()A.H2O B.AgNO3固体C.浓盐酸D.OH固体16.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D.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0分)17.一氧化碳、氢气、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1)其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可以作为未发展最理性燃料的是,有毒气体是;(2)上述有毒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18.我国曾发生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1)食盐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2)亚硝酸钠和食盐中都含有的离子的化学符号是;(3)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共热能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NaNO2+NH4Cl NaCl+↑+2H2O,则的化学式为,该化学方程式里的含氮物质中,氮元素未表现出的化合价为价(填序号)A.+3 B.﹣3 C.0 D.+5.19.空气中的氧气在细菌的作用下将辉铜矿中的硫化亚铜(Cu2S)转化成硫化铜(CuS),再把不溶性的硫化铜转化为可溶性的硫酸铜是“生物炼铜”的重要环节,根据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1)硫化铜在水中可以产生极少量的S2﹣,其结构示意图为,则一个硫原子中含有的电子;(2)反应①、②中,细菌均起作用;(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20.某品牌手机在经历了Ⅰ代的塑料手机外壳、Ⅱ代的不锈钢外壳后,又迎了第Ⅲ代硬度极大的纳米陶瓷外壳.(1)上述三种手机外壳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填序号)产品A.Ⅰ代B.Ⅱ代C.Ⅲ代(2)不锈钢中的铬含量超过12%时,能在不锈钢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等使其不易生锈;(3)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CO2),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下列有关该新型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它是一种超硬物质B.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原子C.它在常温下为气态D.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分子.21.波尔多液是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配制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有生石灰和硫酸铜,在配制和使用时有诸多注意事项:(1)配制时:先将生石灰、硫酸铜分别溶于水,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然后将所得的硫酸铜溶液缓慢倒入石灰乳中,即得到波尔多液,若将石灰乳倒入硫酸铜溶液中,易产生蓝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是;(2)波尔多液中硫酸铜比例过高易造成药害,有经验的果农常将磨光的铁制芽接刀浸泡在药液里,若产生药害,只需1﹣2分钟就有明显现象出现,该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1分)22.工业上用海水获取粗盐以及实验室用粗盐制得精盐都包含许多化学实验知识,分析以下过程后填写下列空白:(1)操作Ⅰ的名称是;(2)海水晒盐与上述操作中的原理相同;(3)上述操作可能用到下列装置,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用甲制取淡水可选用装置(填序号),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23.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接着又向烧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甲同学立刻得出结论:样品中还含有氯化钠,乙同学对该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不一定含有氯化钠,理由是;(2)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还需要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于是,大家又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另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过滤、洗涤;②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③向滤渣中加少量水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由此判断,滤渣中的物质是(填化学式).(3)根据以上经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填序号)A.样品中无NaClB.样品中只有NaOH和Na2CO3C.样品中无NaOHD.样品中有Na2CO3、NaOH和NaCl.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7分)24.某同学用自制电解器电解水,为了加快电解速率,可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增强其导电性,当他在93.6g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中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上产生3.2g氧气,计算:(1)负极上产生氢气的质量;(2)通电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3)该同学认为电解速率较慢,又继续向通电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钠,若要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需要加入硫酸钠固体的质量是多少?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冶炼B.高粱酿酒C.雕刻印章 D.烧制陶器【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金属冶炼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高粱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雕刻印章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烧制陶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B.C.D.【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故选项正确.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C、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3.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糖水B.豆奶C.碘酒 D.冰水【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逐项分析即可.【解答】解:A、糖水中含有水、糖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B、豆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C、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4.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下列物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是()A.猪皮B.牛油C.青椒 D.馒头【考点】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题意,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物质应含有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蚕丝含有的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物质应含有蛋白质.A、猪皮中富含蛋白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正确.B、牛油中富含油脂,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C、青椒中富含维生素,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D、馒头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常见食品的营养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B、闻到远处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D、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食盐作为咸味剂B.食醋作为酸味剂C.甲醛作为防腐剂D.小苏打作为膨松剂【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食盐具有咸味可用作咸味剂进行分析;B.根据食醋具有酸味能用作酸味剂进行分析;C.根据甲醛有毒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能用作疏松剂进行分析;【解答】解:A.食盐具有咸味可用作咸味剂,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故A正确;B.食醋具有酸性,具有酸味,能用作酸味剂,具有调味的作用,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故B正确;C.甲醛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可保存生物标本,而不能作为食品防腐剂,故C错误;D.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食品变得疏松,能用作疏松,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用途,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题目难度不大.7.烈性炸药TNT(化学式为C7H5N3O6)广泛用于开矿、修路、兴修水利等,下列关于TNT的说法错误的是()A.TNT是一种有机物B.TNT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硫C.TNT由四种元素组成D.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TNT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每个TNT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TNT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TNT中不含硫元素,爆炸后不会产生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错误.C、TNT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D、每个TNT分子是由7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A.B.C.D.【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的干燥(除水).【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选择收集装置;利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干燥二氧化碳.【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固体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C;又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可选D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浓硫酸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干燥.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及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9.草木灰是一种碱性农家肥,下列肥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A.NO3B.NH4HCO3C.Cl D.Ca3(PO4)2【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分析,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会释放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解答】解:草木灰呈碱性,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能释放氨气,降低肥效,所以碳铵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A、硝酸钾(NO3)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B、碳铵(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C、氯化钾(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D、磷酸钙[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氮肥、钾肥、磷肥的使用以及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等,难度稍大.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分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C、根据着火点市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D、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解答】解: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答案:C【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要注意理解.11.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酸、碱、盐的鉴别.【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解答】解:A、白酒具有酒的芳香气味,矿泉水无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B、分别加入双氧水,能使双氧水分解产生大量气泡的是二氧化锰,无明显变化的是炭粉,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C、BaCl2溶液均能与AgNO3溶液、Na2SO4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D、MgCl2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Ca(NO3)2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12.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不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选项错误.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是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1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碳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根据木炭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红,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不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会观察到颜色逐渐变浅,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都呈碱性B.NaCl溶液能够导电,则所有液体都能导电C.NO3溶液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考点】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A、根据人的体液有的呈酸性解答;B、根据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解答;C、根据溶液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外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D、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解答.【解答】解: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有的呈酸性,如胃酸,故错误;B、物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如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就不能导电,故错误;C、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故错误;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故正确.答案: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溶液是特征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5.向稀盐酸中加入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物质是()A.H2O B.AgNO3固体C.浓盐酸D.OH固体【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向稀盐酸中加入物质,pH小于7,且其pH不变,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稀盐酸中加入水,酸性逐渐变弱,pH越小,酸性越强,则pH应逐渐变大,故选项错误.B、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前后酸性强弱程度不变,pH 不变,故选项正确.C、向稀盐酸中加入浓盐酸,酸性增强,pH越小,酸性越强,则pH应逐渐变小,故选项错误.D、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钾固体,生成氯化钾和水,完全反应时显中性,继续加入氢氧化钾,显碱性,pH逐渐变大,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6.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word,解析版)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word,解析版)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一、选择题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汗水的挥发B.蛋白质的水解C.葡萄糖的氧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1% B.19% C.25% D.78%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苏打水B.冰水 C.石灰乳D.液氧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A.Cl B.O2﹣C.D.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A.汽车表面喷漆 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 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 .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 .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由原子构成 C .分子大小可以改变D .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 2和O 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 )A .B .C .D .11.NH 4NO 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 4NO 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B .NH 4NO 3是一种复合肥料 C .NH 4NO 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D .久施NH 4NO 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 4Cl 和CuSO 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 A .NaOHB .BaCl 2C .KNO 3D .AgNO 3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AB .BC .CD .D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C.青蒿素难溶于乙醚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C.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16.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二、填空题17.人们的吃、穿、行中包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1)低碳出行是为了减少的排放.(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钙离子的符号是.(3)以下服装的饰品中,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填序号).A、真丝领带B、真皮手套C、羊毛围巾D、尼龙长袜.18.我国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煤炭工业应重点关注煤炭安全色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校转化.(1)煤是一种(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煤的气化是使煤变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煤气化的主要反应有:①2C+O2=2CO ②C+H2O=CO+H2③CO+H2O=H2+CO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反应②和反应③的相同点是(填序号)A、都是置换反应B、水都发生了还原反应C、生成物都是可燃性气体D、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19.金属钯是稀有的贵金属之一,金属钯制成的首饰不仅有迷人的光彩,而且经得住岁月磨砺.现有银(Ag)、铂(Pt)、钯(Pd)三种金属制成的戒指,某实验小组利用它们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1)将钯戒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填“前”或“后”).(2)如果将钯粉置于盐酸溶液中,边通入氧气边搅拌,钯粉溶解得到二氯化钯(PdCl2)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如图所示,将银、铂戒指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只有银戒指表面有明显变化,推测甲烧杯中还可能出现的现象是.通过该实验判断,银、铂、钯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20.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A、B、C析出晶体时均不含结晶水),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题.(1)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2)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填序号).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3)t2℃时,将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忽略水的挥发).21.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目前世界上生成的镁60%来自于海水.分离出食盐的海水称作苦卤水,其中含有丰富的MgCl2.工业上以苦卤水为原料制取金属镁的流程如图:(1)写出沉淀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Y与Z反应后的产物溶于水可得X溶液,从而实现了Y的循环利用,则Z的化学式为,X溶液的名称是.(3)烘干后得到的Mg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三、实验题22.某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作了如图所示的改进.(1)仪器a的名称是.(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为.(3)硫燃烧产生的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该反应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下列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B、扇闻两种气体的气味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NaOH溶液中,观察现象(5)该改进实验的最大优点是.23.为了比较铝与相同pH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1)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实验过程中,发现铝与稀盐酸反应更加剧烈,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试管Ⅰ中氯离子对反应起了促进作用;猜想二:试管Ⅱ中硫酸根离子对反应起了阻碍作用;猜想三:以上两种猜想同时成立.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向试管Ⅰ中加入少量(填序号),向试管Ⅱ中加入少量(填序号),作对比试验.A、硫酸铜B、氯化钠C、硫酸钠D、浓盐酸(4)通过(3)中的对比试验,观察到试管Ⅰ中反应快慢无明显变化,试管Ⅱ中反应明显加剧,则猜想成立.四、计算题24.工业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对表面生锈的铁件进行酸洗.某酸洗池里盛有440kg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溶液,放入表面生锈的铁件浸泡,浸泡过程中单质铁也有部分损失,假设溶液中只发生了如下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Fe+Fe2(SO4)3=3FeSO4取出铁件用水冲洗,冲洗液倒入酸洗池中合并共得到580kg溶液,其中只有H2SO4和FeSO4两种溶质,经过测定硫酸的质量分数降低到5%.计算:(1)消耗H2SO4的质量.(2)损失的单质铁的质量.(3)要使H2SO4的质量分数恢复到40%,需要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的质量.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A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汗水的挥发B.蛋白质的水解C.葡萄糖的氧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汗水的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蛋白质的水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葡萄糖的氧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新物质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1% B.19% C.25% D.78%【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A、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低至1%,否则人类没法生存,故选项错误.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9%,故选项正确.C、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25%,故选项错误.D、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能为78%,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1%)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苏打水B.冰水 C.石灰乳D.液氧【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B、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C、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D、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A.Cl B.O2﹣C.D.【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会使微粒带电,从而变成离子.离子变成原子,则反之,据此判断即可;【解答】解:A、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B.O2﹣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C.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D.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答案:C.【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掌握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5.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肥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毒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施用过多对污染土壤,组成土壤板结等,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肥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做法不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氧气的是()A.汽车表面喷漆 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 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以及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汽车表面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分,选项错误;B、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C、氢氧化钠密封保存是为了隔绝水分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D、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氧气,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储存原理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7.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合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等,电性相反.A、由上述分析,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原子和中子均不显电性,原子和中子的电性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大,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考点】水的净化.【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水的净化过程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软水,故正确;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不能除去海水中的盐,煮沸后不能使用,故错误.答案:D【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不难,但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一定的陌生度,如果不能很好的拓展应变,出错的机会就很大,因此要细致的分析.9.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打开盛有浓氨水的瓶塞,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0.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A.B.C.D.【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原理结合发生装置的特点、收集方法进行对比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错误;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装置的特点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固液常温型;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因此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发生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错误;C、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因此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D、应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所以都不会用到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及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11.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B.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C.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D.久施NH4NO3的土壤可能被酸化【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题意,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B、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C、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某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盐溶液也可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B、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C、硝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D、NH4NO3溶液的pH=4,显酸性,久施NH4NO3的土壤被酸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肥的种类、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NaOH B.BaCl2C.KNO3D.AgNO3【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溶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则能存在于该溶液中的是不能与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和水,不可以共存,故错误;B、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C、硝酸钾和两种物质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正确;D、氯化铵和硝酸银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存在于该溶液中,故错误;故选项为: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气体的干燥(除水);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进行分析;B、根据羊毛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C、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进行分析.【解答】解:A、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B、取样品,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有烧纸味的是棉线,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C、浓硫酸欧吸水性,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故C正确;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故D错误.故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1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C.青蒿素难溶于乙醚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D.根据青蒿素的热稳定性来分析.【解答】解: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C.利用乙醚从黄花蒿汁液中提取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说明青蒿素能溶于乙醚中,故错误;D.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由题干信息“其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可知,青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所以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C.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D.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考点】纯碱的制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A、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B、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粉判断.C、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进行分析判断.。

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含解析

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含解析

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含解析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2017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本卷共四个大题,满分70分,与物理共用12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u 64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2.(2分)使用下列交通工具出行,环境污染最大的是()A.氢能源车 B.共享单车 C.电动汽车 D.柴油汽车3.(2分)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水蒸气4.(2分)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B.验纯氢气C.滴加液体验满5.(2分)下列化学符号表示两个分子的是() A.2H B.2COC.SO42﹣ D.SO26.(2分)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冰水 B.碘酒 C.食盐水 D.浓盐酸7.(2分)加压或降温可将氧气变成液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氧是一种氧化物 B.液氧中的分子停止了运动C.加压使分子间间隙减小 D.氧气和液氧由不同种分子构成8.(2分)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下列有关水的净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滤不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B.净水时活性炭起吸附作用C.蒸馏可将海水淡化 D.电解水是一种常用的净水方法9.(2分)某工厂制取漂白液的化学原理为:Cl2+2NaOH═NaClO+NaCl+H2O,在该反应中,氯元素没有呈现出的化合价是()A.+2 B.+1 C.0 D.﹣110.(2分)氯化铵(NH4Cl)是“侯氏制碱法”的一种副产品.已知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下列关于氯化铵的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铵属于酸 B.氯化铵是一种复合肥C.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提高肥效D.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会产生白色沉淀11.(2分)将适量乙醇(C2H5OH)完全溶解于汽油中可作为汽车燃料,简称乙醇汽油.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B.静置后乙醇汽油会出现分层现象C.一个乙醇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D.乙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12.(2分)O2和CO2总与我们如影随形,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O2具有助燃性,而CO2可用来灭火 B.空气中O2过多无害,而CO2过多会形成酸雨C.它们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自然界里它们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转化13.(2分)化学世界绚丽多彩,下列实验中有关颜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出现蓝紫色火焰B.将铁钉加入到稀硫酸中,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C.对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加强热会出现红色物质D.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14.(2分)小王同学往厨房的纯碱中滴加白醋,发现有气体生成.已知COOH),醋酸与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下列白醋里含3%~5%的醋酸(CH3说法不正确的是()A.白醋里含有氢离子 B.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白醋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白醋与纯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15.(2分)下列相关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是()实验目的实验方法选项A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滴加酚酞B鉴别氢气和甲烷点燃,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溶解、过滤和蒸发C除去KCl固体中的MnO2D 除去NaCl 溶液中少量的Na 2CO 3 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过滤A .AB .BC .CD .D16.(2分)已知FeCl 3也可以催化H 2O 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 2O 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 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20分)17.(3分)如图是某品牌矿泉水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1)钙、镁和钾等指的是填序号).A .分子B .原子C .元素(2)已知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Mg 2+的质子数为 .(3)已知偏硅酸的化学式为H 2SiO 3,则偏硅酸钙的化学式为 .18.(4分)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新丝绸之路又一次使我国的悠久文化、先进技术走向世界.(1)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丝”指的是蚕丝,蚕丝的化学成分与动物毛发相似,则蚕丝富含(填序号). A .无机盐 B .蛋白质 C .糖类 D .维生素(2)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硫黄和木炭等组成.黑火药中至少含有 种元素,黑火药爆炸时发生的反应为:S+2KNO 3+3C ═X+3CO 2↑+N 2↑,则X 的化学式为 .(3)我国的高铁技术世界领先.高铁钢轨采用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实现无缝焊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4分)我国自行研发的大型客机C9I9于今年5月成功试飞,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选用铝合金做飞机机身而不选用纯铝,主要原因是铝合金硬度和强度 (填“大于”或“小于”)纯铝.(2)飞机所用的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填序号).A.塑料扶手 B.纯羊毛毯C.真皮座套 D.铜制扣件(3)飞机上的镀铬铁制品能防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阻止了铁与接触.(4)若要验证飞机材料中的Fe、Cu和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只需一种试剂直接与上述三种金属反应就能达到目的,该试剂是(填序号).A.硫酸铝溶液 B.硫酸亚铁溶液 C.硫酸铜溶液.20.(4分)张老师在讲授溶液时,用固体M做了如下实验,图一中甲、乙、丙、丁是充分搅拌后静置的现象,请回答相关问题(忽略水的挥发):(1)上述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填序号).(2)上述实验可以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二对应的(填序号).(3)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填序号).(4)根据图二,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 g的M固体.21.(5分)2017年“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工作已启动.为了保护环境,我市某村办企业需对含硫酸的废水处理呈中性后排放.(1)若用pH试纸检测废水,其pH (填“>”“<”或“=”)7,若要达到排放标准,可以向废水里加入(填序号). A.氯化钠 B.氯化钡 C.生石灰(2)某同学欲利用该村的赤铁矿(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来处理废水,并制取红色颜料(Fe2O3)从而变废为宝.他设计了如下方案,试回答相关问题.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填符号),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③是分解反应,另外一种产物的名称是(已知:不溶于水的碱受热易分解为两种氧化物,且化合价不变).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1分)22.(5分)“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1)图A中,可观察到(填火焰的名称)处的火柴炭化最明显.(2)图B中(填“左”或“右”)边试管发烫.(3)从图C中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图D中打开可乐的瓶塞,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并对它23.(6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CO2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按要求答题.(1)仪器m的名称是,图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若要图B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可能是(填序号).a.空气 b.氧气 c.氢气(3)往图C中的试管通入CO2,当出现现象,表明石灰水的溶质刚好完全沉淀.(4)向图D中的塑料软瓶中倒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瓶子变瘪.若使塑料软瓶恢复原状,可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过量的(填试剂名称)充分反应即可,反应完成后瓶中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一个小题,共7分)24.(7分)波尔多液是一种运用广泛的农药,由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而成.某工厂用以下反应:2Cu+O2+2H2SO4=2CuSO4+2H2O来生产硫酸铜,若要制得80kg硫酸铜.试计算:(1)硫酸铜中(填符号)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2)若恰好消耗稀硫酸的质量是400kg,则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上述过程中,所得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2017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2017重庆)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2分)(2017重庆)使用下列交通工具出行,环境污染最大的是()A.氢能源车 B.共享单车 C.电动汽车 D.柴油汽车【分析】可以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只要不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就可以.A.太阳能是清洁、安全、无污染的能量;B.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C.电能是二次能源,使用时不会产生污染.D.煤是化石能源,大量使用时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空气.【解答】解:A.氢能源车,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故不符合题意;B.共享单车,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故不符合题意;C.电动汽车,使用电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故不符合题意;D.柴油燃烧时就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污染环境;故符合题意;故选D.3.(2分)(2017重庆)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水蒸气【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它气体和杂质占%.故选A.4.(2分)(2017重庆)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验满A.加热液体 B.验纯氢气 C.滴加液体 D.O2【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氢气验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氢气验纯的操作是: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管口,管口向下移近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听到尖锐的爆呜声,说明不纯,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C.5.(2分)(2017重庆)下列化学符号表示两个分子的是()A.2H B.2CO C.SO42﹣ D.SO2【分析】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解答】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H可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CO可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故选项正确.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SO42﹣可表示硫酸根离子,故选项错误.D.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可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故选项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SO2错误.故选:B.6.(2分)(2017重庆)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冰水 B.碘酒 C.食盐水 D.浓盐酸【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解:A.冰水属于纯净物,溶液必须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B.碘酒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C.食盐水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D.浓盐酸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故选A.7.(2分)(2017重庆)加压或降温可将氧气变成液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氧是一种氧化物 B.液氧中的分子停止了运动C.加压使分子间间隙减小 D.氧气和液氧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C.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D.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解答】解:A.液氧是液态的氧气,属于单质,故错误;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C.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氧,是因为加压降温后,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正确;D.氧气与液氧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C.8.(2分)(2017重庆)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下列有关水的净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滤不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B.净水时活性炭起吸附作用C.蒸馏可将海水淡化 D.电解水是一种常用的净水方法【分析】A.根据过滤能够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解答;B.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解答;C.根据蒸馏可以得到纯水解答;D.根据常用的净水方法解答.【解答】解:A.硬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离子和镁离子,过滤不能除去钙离子和镁离子,因此通过过滤不能把硬水转化成软水,故正确;B.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作用,净水时活性炭起吸附作用,故正确;C.蒸馏可以得到纯水,可以将海水淡化,故正确;D.常用的净水方法有过滤、吸附,消毒等,电解水不是水净化的方法,故错误.答案:D9.(2分)(2017重庆)某工厂制取漂白液的化学原理为:Cl+2NaOH═2O,在该反应中,氯元素没有呈现出的化合价是()NaClO+NaCl+H2A.+2 B.+1 C.0 D.﹣1【分析】根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中Cl的化合价为0;NaCl 【解答】解: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故Cl2中Cl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0,解得x=+1.故选A.10.(2分)(2017重庆)氯化铵(NHCl)是“侯氏制碱法”的一种副4产品.已知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下列关于氯化铵的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铵属于酸 B.氯化铵是一种复合肥C.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提高肥效 D.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会产生白色沉淀【分析】A.根据氯化铵是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B.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C.根据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会生成氨气,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氯化铵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氯化铵是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B.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C.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会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故选项说法错误.D.氯化铵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铵,会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1.(2分)(2017重庆)将适量乙醇(C 2H 5OH )完全溶解于汽油中可作为汽车燃料,简称乙醇汽油.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B .静置后乙醇汽油会出现分层现象C .一个乙醇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D .乙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分析】A .根据乙醇具有可燃性来分析;B .根据乙醇与汽油可以形成溶液来分析;C .根据乙醇分子结构来分析;D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解答.【解答】解:A.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制成,使用乙醇汽油能节约石油资源,故正确;B.乙醇(C2H5OH)完全溶解于汽油中形成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与稳定性,静置后乙醇汽油不会出现分层现象,故错误;C.由乙醇的化学式可知,每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构成的,故正确;D.乙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故正确.故选B.12.(2分)(2017重庆)O2和CO2总与我们如影随形,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O2具有助燃性,而CO2可用来灭火 B.空气中O2过多无害,而CO2过多会形成酸雨C.它们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自然界里它们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转化【分析】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的用途是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pH不会小于;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都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是产物.【解答】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灭火,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故选项正确;B.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过多会过多不会形成酸雨,会引起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C.造成氧化过度,CO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都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是产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B.13.(2分)(2017重庆)化学世界绚丽多彩,下列实验中有关颜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出现蓝紫色火焰 B.将铁钉加入到稀硫酸中,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C.对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加强热会出现红色物质D.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分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C.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木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D.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该选项说法正确;B.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木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对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加强热会出现红色物质铜,该选项说法正确;D.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硝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14.(2分)(2017重庆)小王同学往厨房的纯碱中滴加白醋,发现有COOH),醋酸与盐酸的化学气体生成.已知白醋里含3%~5%的醋酸(CH3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白醋里含有氢离子 B.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白醋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白醋与纯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COOH),醋酸与盐酸的【分析】根据题意,白醋里含3%~5%的醋酸(CH3化学性质相似,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醋酸与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则白醋里含有氢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纯碱中滴加白醋,发现有气体生成,是因为醋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C.醋酸与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则白醋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D.白醋与纯碱反应,是酸与盐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5.(2分)(2017重庆)下列相关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A 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 滴加酚酞B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C 除去KCl 固体中的MnO 2 溶解、过滤和蒸发D 除去NaCl 溶液中少量的Na 2CO 3 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过滤A .AB .BC .CD .D【分析】A.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B.根据氢气和甲烷燃烧均能生成水蒸气,进行分析判断.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解:A.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均能使酚酞溶液显无色,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B.氢气和甲烷燃烧均能生成水蒸气,点燃,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上均出现水雾,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易溶于水,MnO 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能与足量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C .16.(2分)(2017重庆)已知FeCl 3也可以催化H 2O 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 2O 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 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分析】A.根据向一定量的H 2O 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 3溶液,过氧化氢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解答;B.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剂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剂质量不再变化解答;C.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质量分数为0解答;D.根据FeCl3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液质量减小,FeCl3的质量分数变大解答.【解答】解:A.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故错误;B.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剂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剂质量不再变化,故正确;C.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质量分数为0,故错误;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液质量减小,FeCl3的质量分数变大,故错误.答案:B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20分)17.(3分)(2017重庆)如图是某品牌矿泉水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1)钙、镁和钾等指的是 C (填序号).A .分子B .原子C .元素(2)已知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Mg 2+的质子数为 12 .(3)已知偏硅酸的化学式为H 2SiO 3,则偏硅酸钙的化学式为 CaSiO 3 .【分析】(1)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来分析;(2)根据原子种类来分析;(3)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解答】解:(1)矿泉水中富含钾、钙、镁等,这里的“钾、钙、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填:C.(2)镁原子的核内有12个质子,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镁离子,但是质子数不变,仍为12个;故填:12.(3)在化合物中,氢元素显+1价,已知偏硅酸的化学式为H 2SiO 3,则偏硅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而在化合物中钙元素显+2价,所以偏硅酸钙的化学式为CaSiO 3,故填:CaSiO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冶炼 B.高粱酿酒 C.雕刻印章 D.烧制陶器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B.C.D.3.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糖水 B.豆奶 C.碘酒 D.冰水4.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下列物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是()A.猪皮 B.牛油 C.青椒 D.馒头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食盐作为咸味剂B.食醋作为酸味剂C.甲醛作为防腐剂D.小苏打作为膨松剂7.烈性炸药TNT(化学式为C7H5N3O6)广泛用于开矿、修路、兴修水利等,下列关于TNT的说法错误的是()A.TNT是一种有机物B.TNT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硫C.TNT由四种元素组成D.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8.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A.B.C.D.9.草木灰是一种碱性农家肥,下列肥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A.KNO3B.NH4HCO3C.KCl D.Ca3(PO4)2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1.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A B.B C.C D.D12.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1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都呈碱性B.NaCl溶液能够导电,则所有液体都能导电C.KNO3溶液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15.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Z物质是()A.H2O B.AgNO3固体C.浓盐酸D.KOH固体16.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D.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0分)17.一氧化碳、氢气、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1)其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可以作为未来发展最理性燃料的是,有毒气体是;(2)上述有毒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18.我国曾发生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1)食盐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2)亚硝酸钠和食盐中都含有的离子的化学符号是;(3)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共热能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NaNO2+NH4Cl NaCl+X↑+2H2O,则X的化学式为,该化学方程式里的含氮物质中,氮元素未表现出的化合价为价(填序号)A.+3 B.﹣3 C.0 D.+5.19.空气中的氧气在细菌的作用下将辉铜矿中的硫化亚铜(Cu2S)转化成硫化铜(CuS),再把不溶性的硫化铜转化为可溶性的硫酸铜是“生物炼铜”的重要环节,根据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1)硫化铜在水中可以产生极少量的S2﹣,其结构示意图为,则一个硫原子中含有的电子;(2)反应①、②中,细菌均起作用;(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20.某品牌手机在经历了Ⅰ代的塑料手机外壳、Ⅱ代的不锈钢外壳后,又迎来了第Ⅲ代硬度极大的纳米陶瓷外壳.(1)上述三种手机外壳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填序号)产品A.Ⅰ代B.Ⅱ代C.Ⅲ代(2)不锈钢中的铬含量超过12%时,能在不锈钢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等使其不易生锈;(3)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CO2),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下列有关该新型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它是一种超硬物质B.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原子C.它在常温下为气态D.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分子.21.波尔多液是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配制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有生石灰和硫酸铜,在配制和使用时有诸多注意事项:(1)配制时:先将生石灰、硫酸铜分别溶于水,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然后将所得的硫酸铜溶液缓慢倒入石灰乳中,即得到波尔多液,若将石灰乳倒入硫酸铜溶液中,易产生蓝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是;(2)波尔多液中硫酸铜比例过高易造成药害,有经验的果农常将磨光的铁制芽接刀浸泡在药液里,若产生药害,只需1﹣2分钟就有明显现象出现,该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1分)22.工业上用海水获取粗盐以及实验室用粗盐制得精盐都包含许多化学实验知识,分析以下过程后填写下列空白:(1)操作Ⅰ的名称是;(2)海水晒盐与上述操作中的原理相同;(3)上述操作可能用到下列装置,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用甲制取淡水可选用装置(填序号),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23.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接着又向烧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甲同学立刻得出结论:样品中还含有氯化钠,乙同学对该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不一定含有氯化钠,理由是;(2)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还需要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于是,大家又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另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过滤、洗涤;②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③向滤渣中加少量水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由此判断,滤渣中的物质是(填化学式).(3)根据以上经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填序号)A.样品中无NaClB.样品中只有NaOH和Na2CO3C.样品中无NaOHD.样品中有Na2CO3、NaOH和NaCl.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7分)24.某同学用自制电解器电解水,为了加快电解速率,可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增强其导电性,当他在93.6g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中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上产生3.2g氧气,计算:(1)负极上产生氢气的质量;(2)通电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3)该同学认为电解速率较慢,又继续向通电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钠,若要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需要加入硫酸钠固体的质量是多少?2016年重庆市中考化学试卷(B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冶炼 B.高粱酿酒 C.雕刻印章 D.烧制陶器【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金属冶炼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高粱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雕刻印章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烧制陶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A.B.C.D.【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故选项正确.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C、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大约是,而不是,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3.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糖水 B.豆奶 C.碘酒 D.冰水【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逐项分析即可.【解答】解:A、糖水中含有水、糖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B、豆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C、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4.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下列物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是()A.猪皮 B.牛油 C.青椒 D.馒头【考点】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题意,蚕丝含有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物质应含有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蚕丝含有的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的物质应含有蛋白质.A、猪皮中富含蛋白质,灼烧时也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正确.B、牛油中富含油脂,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C、青椒中富含维生素,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D、馒头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灼烧时不会产生该气味,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蛋白质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常见食品的营养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B、闻到远处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D、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食盐作为咸味剂B.食醋作为酸味剂C.甲醛作为防腐剂D.小苏打作为膨松剂【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食盐具有咸味可用作咸味剂进行分析;B.根据食醋具有酸味能用作酸味剂进行分析;C.根据甲醛有毒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能用作疏松剂进行分析;【解答】解:A.食盐具有咸味可用作咸味剂,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故A正确;B.食醋具有酸性,具有酸味,能用作酸味剂,具有调味的作用,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故B正确;C.甲醛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可保存生物标本,而不能作为食品防腐剂,故C错误;D.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食品变得疏松,能用作疏松,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用途,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题目难度不大.7.烈性炸药TNT(化学式为C7H5N3O6)广泛用于开矿、修路、兴修水利等,下列关于TNT的说法错误的是()A.TNT是一种有机物B.TNT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硫C.TNT由四种元素组成D.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TNT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每个TNT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TNT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TNT中不含硫元素,爆炸后不会产生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错误.C、TNT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D、每个TNT分子是由7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每个TNT分子含有21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A.B.C.D.【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的干燥(除水).【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选择收集装置;利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来干燥二氧化碳.【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固体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C;又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可选D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浓硫酸来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干燥.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关键是明确制取的原理及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9.草木灰是一种碱性农家肥,下列肥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A.KNO3B.NH4HCO3C.KCl D.Ca3(PO4)2【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分析,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会释放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解答】解:草木灰呈碱性,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能释放氨气,降低肥效,所以碳铵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A、硝酸钾(KNO3)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B、碳铵(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C、氯化钾(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D、磷酸钙[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氮肥、钾肥、磷肥的使用以及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等,难度稍大.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C、根据着火点市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D、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解答】解: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答案:C【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要注意理解.11.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A B.B C.C D.D【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酸、碱、盐的鉴别.【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解答】解:A、白酒具有酒的芳香气味,矿泉水无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B、分别加入双氧水,能使双氧水分解产生大量气泡的是二氧化锰,无明显变化的是炭粉,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C、BaCl2溶液均能与AgNO3溶液、Na2SO4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D、MgCl2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Ca(NO3)2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12.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不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选项错误.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是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1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碳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根据木炭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红,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不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会观察到颜色逐渐变浅,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都呈碱性B.NaCl溶液能够导电,则所有液体都能导电C.KNO3溶液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考点】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A、根据人的体液有的呈酸性解答;B、根据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解答;C、根据溶液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外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D、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解答.【解答】解: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有的呈酸性,如胃酸,故错误;B、物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如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就不能导电,故错误;C、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故错误;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故正确.答案: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溶液是特征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5.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Z物质是()A.H2O B.AgNO3固体C.浓盐酸D.KOH固体【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