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层5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形成、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球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包括重要观点、关键发现和进一步思考。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50千米,但在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可达70千米,而海洋地壳则相对较薄,约为5-10千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重要观点: - 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圈层,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关键发现: - 20世纪初,地球科学家首次利用地震波测定了地壳的厚度和性质。

- 钻探深海地壳的国际计划“国际海底钻探计划”(IODP)揭示了海洋地壳的特征和历史。

进一步思考: - 地壳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 - 地壳中的矿物资源如何形成?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固体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由固态硅酸盐矿物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岩石呈现出流动的塑性。

重要观点: -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约84%。

- 地幔是地球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与地壳和核之间的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地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 地幔柱假说提出了地幔对板块运动的驱动作用。

进一步思考: - 地幔中的岩浆运动如何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 地幔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预测有何意义?3. 外核外核是地幔下方的一层液态金属层,厚度约为2200千米。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金属呈现液态状态。

重要观点: - 外核是地球的磁场产生的关键部分,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不同物质的层次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及其在地球的分布情况,通常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首先是地壳,它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

大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酸性岩石组成,厚度在30-70千米之间;海洋壳主要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等碱性岩石组成,厚度约为5-7千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千米。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层,也是人类居住和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地壳中富含各种矿物资源,如金、银、铜、铁等。

其次是地幔,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一层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大部分圈层,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的物质主要是镁铁硅酸盐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885千米。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组成,上地幔主要是岩石形态,下地幔则更接近于塑性流体状态。

地幔中存在着地幔对流,它是地球内部能量和物质传递的重要方式。

地幔对流的存在也导致了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发生。

最内层是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层的圈层,占地球体积的15%。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是液态,内核则是固态。

外核的平均厚度约为2,267千米,内核的厚度约为1,220千米。

地核是地球内部传导热量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圈层是莫霍面,它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个界面。

莫霍面是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结果,地震波在通过莫霍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莫霍面的深度约为30-70千米,可以测定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位置。

总体来说,地球的圈层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

地壳、地幔和地核按照密度和物质成分不同分层分明,各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和物理特征的变化。

这种层次结构直接影响着地球的地质、地热、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地壳变动、岩石圈运动、地震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2012用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2012用

热的气候环境②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④经历
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二是 正确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理解每个环节和过程的含义。 【解析】(1)选C,(2)选D。该题考查岩石的类型和岩石物质循环运动。 第(1)题,图甲中红色砂砾岩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而成, 分别对应于图乙中的e和③。第(2)题,图甲中红色砂砾岩,形成于比较 湿热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形 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属于沉积岩,而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是变 质岩。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呈固态
【点睛】岩石圈和地壳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 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随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2.水圈: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_陆__地__水___、大气水 和生物水 3.生物圈:广泛分布于_地__壳___、大气圈和水圈中;_生__物___是生 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析图: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_外__力__作__用___
C_变__质__作__用__
D重熔再生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式图
2.判读方法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变式图较多,但不管哪种变式图,我们在
判断地壳物质名称时都应掌握以下方法: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源于岩浆,也是地壳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不同的岩石形成过程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侵入岩
岩 浆 岩 喷出岩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圈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之间,最厚处可达到70公里以上。

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在5-10公里之间。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固态圈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温度较低,岩石相对坚硬,而下地幔温度较高,岩石变得更加粘稠。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圈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液态的,温度较高,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则是固态的,温度更高,厚度约为1220公里。

地核的存在使得地球具有磁场。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圈层厚度变化大:地壳的厚度相对较薄,而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相对较大。

地壳的厚度主要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有所差异。

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2. 圈层物质组成不同:不同圈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差异。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地幔则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则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这种不同的物质组成导致了不同圈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的差异。

3. 圈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

地壳的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而地幔和地核的温度和压力则较高。

地幔和地核的高温高压条件对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的地热活动有重要影响。

4. 圈层状态不同:地壳和地幔是固态的,而地核的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这种不同的状态使得地球内部存在着物质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了地球的对流循环。

5. 圈层相互作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地幔的物质循环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由不同层次的圈层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物理特性,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结构和特征。

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它是地球最薄的一层,厚度约为5-70公里。

地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等火山岩组成。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

地壳下面是地幔,它是地球的最厚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处于半固态状态。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上地幔温度较高,物质较为流动,下地幔温度较低,物质较为固态。

地幔的物质流动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源。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温度较高,内核则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温度更高。

地核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得地核物质处于高度活动状态,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地核的热对流和旋转运动是地球自转的重要原因,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地球板块在地幔流动的推动下,不断漂移、碰撞和分裂,形成了地球的地壳构造和地形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也决定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环境特征。

地壳中的岩石矿产、地幔中的岩浆和地核中的磁场等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物理特性,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结构和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自然现象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来源。

我们应该加强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和保护,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地核
里三圈,外三圈,中间夹着岩石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岩浆可能发源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石油 勘探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塔里木、胜利 油田等均是用此方法找到的。下图所示四 幅地震波模拟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 的是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2900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33
2900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地壳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界面 霍 莫 地幔
厚 度
大陆地壳:33千米 大洋地壳:6千米
平均地壳:17千米
地壳厚度差异:
1、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
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颠簸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2CO。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方式 之一,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和地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地表岩石在温度、水、大气和生物等因素 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逐渐破 碎成小块或形成新的矿物。
地表的水流、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岩石 进行冲刷、磨蚀和溶蚀,使其逐渐破碎并 带走。
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由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形成,如砂岩、石灰岩等;变质岩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
岩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形成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年代与地层关系
地质年代是地球历史的时间划 分,根据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化 等特征可分为显生宙和隐生宙 。
各圈层特点及相互作用
地壳
薄而坚硬,承载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地表水体 ,与地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地壳板块的运动会 导磁场的变化 ,同时外核与内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地球 的自转速度。
地幔
具有黏性,可以缓慢流动,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 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地幔中的岩浆也会上升 到地壳形成火山岩。
简答题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例,分析简答题的答题技巧,并给出参考答案。
实战演练:模拟试题及解析
模拟试题
提供一套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模拟试 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试题解析
对模拟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解题 思路、答案及易错点提示。
06
拓展延伸:地理学科交叉应用
地球科学领域相关研究进展
地球内部结构研究
内核
固态的内核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差异会产生微小的 形变,这种形变会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地磁场。
地球内部能量传递与表现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 地球环境由大气、水、生物以及 地壳、地幔、 等六大圈层组成。 地壳、地幔、地核等六大圈层组成。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1.1 (大气圈) 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包围着整个地球。 包围着整个地球。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地球外核 波 地球外核s波
消失,内核 波 消失,内核s波 重新出现, 重新出现,说 明什么? 明什么?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oho)最先由 莫霍面Moho)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1857 - 1936) 于1909年发现.在莫霍面上下, 1909年发现 在莫霍面上下, 年发现. 纵波速度从 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 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 迅速增加到 km/s左 横波速度则从 速度则从4.2 km/s增加 增加到 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人们 km, 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到古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高中地理复习 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复习 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向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命 1.联系实际考查典型岩石的成因分类和形

成过程。
视 2.运用变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例1] (2009·江苏高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
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
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
4.数字法记忆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浆岩“一”:只有一个箭头指入,即只有来自岩浆的 一个箭头。 沉积岩、变质岩“二”:沉积岩和变质岩均有两个指入 和指出的箭头。 岩浆“三”:岩浆有三个指入的箭头。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传播速度 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1.歌诀法记忆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意义 地震双波分横纵,速因介质而不同。 固快液降气最慢,介质弹性降低成。 纵快可通固液气,横波仅通固态中。 介质交界都变化,转换之外界面生。 如此特征可利用,“透视”地球好轻松。
2.数字法记忆地球内部结构及岩石圈 (1)地球内部结构:“两”个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把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 (2)岩石圈包括“两”部分(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主要由“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
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形成: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 高温、高压 作
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
(3)变质岩
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常见岩石:大理岩、板岩、 片麻岩 等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是:① 冷却凝固 ,② 变质作用 , ③ 侵蚀、搬运、堆积 ,④ 固结成岩作用,⑤ 重熔再生 。

【初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初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初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均质体,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它们又可分别再分为几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物质运动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

一、地球外部圈层地球液态表面以上,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就是围困着地球的气体,厚度存有几万千米,总质量约5136108t。

由于受到地心的引力,以地球表面的大气最稀疏(约存有3/4分散在地面至100km高度范围内,1/2分散在地面至10km高度范围内),向外逐渐浑浊,过渡阶段为宇宙气体,故大气圈并无明晰的上界。

大气存有显著的可压缩性,其密度和压力与温度成反比,并与高度成反比,以海平面的密度和压力最小。

根据温度和密度等大气物理特征可以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失层,其中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就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水体,占地球总质量的0.024%。

其中绝大部分汇集在海洋里(占总水量的97%),另一部分分布在陆上河流、湖沼和表层岩石的孔隙中。

此外,地球上的水还以固态水(两极和山地的冰川)或水汽的形式存在,其中冰川约占总水量的2%。

陆上江河湖沼的水或直接、或通过水汽、地下水与海洋相通。

所以地球上的水体构成了包围地球的完整圈层水圈。

水圈既独立存在,又渗透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并在其间不断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外部圈层物质循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生物圈就是地球上生物(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存活和活动的范围。

现代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形成了一个适合生命存有的环境。

地球独有的天文条件,加之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本身等的调节作用,提供更多了适合生命的各种气候条件;磁层和大气层将有毒于生命的高能电磁辐射和磁铁离子抵挡或稀释;生物通过体温或光合作用在大气中展开着必不可少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互换;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提供更多着所需的水分和矿物养料等等。

这样,在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的全部,到处都存有生命的踪迹。

第一讲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一讲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大气受热过程。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 的影响。 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能穿过地核的地震波是( )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 (2)若M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 中距最接近 ( ) A.3 000 km B.3 500 km C.4 000 km D.4 500 km (3)依据M、N、 Q三地震台站测 得的震中距判断,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分层
2.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 分。图中字母E。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2.地质作用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 地貌景观; (3)实现了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 表的环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课标要求: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5.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 天气系统的特点 7.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 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8.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中,地球的圈层结构通常分为以下四个圈层:
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圈层,包括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和各种气体的层。

大气圈分为几个子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外层空间。

大气圈起着保护地球、调节气候和提供生命所需氧气等重要功能。

2. 地壳圈:地壳圈是地球的外围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壳圈是地球上最薄的一层,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圈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变化,它是地球上生物活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3. 地幔圈:地幔圈位于地壳圈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

地幔圈由固态的岩石组成,包含了大部分地球的质量。

地幔圈具有高温和高压的特点,其中发生着熔融和岩浆活动,对地球内部的热量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核心圈:核心圈位于地幔圈的中心,是地球的最内层。

核心圈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被称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核心圈是地球产生磁场的地方,磁场对地球的生物和地球物理过程都有影响。

这四个圈层组成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每个圈层都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地质特征,相互作用着并影响着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各种地球现象的发生。

第五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五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低层大气中
其他气体(氩、 二氧化碳、臭氧 等)
各种成分有何作用?
对流层:厚度随季节和 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 减,空气对流强烈,天气 复杂多样。
原因:热量绝大部分来 自地面,上冷下热,水 气杂质多,对流运动显 著。
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 分布区,气温随高度递增,空 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 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 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 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 随之降温,形成了自地面开 始的逆温。黎明时达到最强, 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高 度
温度
空气平流:当暖空气水平移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 发生接触冷却作用
空气下沉: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空气会沿斜坡 流入低谷和盆地,形成地形逆温 锋面因素:在锋面上,如果冷暖 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 现逆温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岩石圈相互 交错、相互影响,构 成地球上最具活力的 外部圈层。

圈 生 地 水 地 幔 壳 地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 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 体。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 心,所以也叫同心圈层。 气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33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 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生命 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 石圈中,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 的圈层。
逆温现象是指发生在对流层局部地区大气温度随 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气温的递减率为负, 读图1完成1—2题: 1.一般地,逆温多出现在冬季和早晨,图2中①、 ②、③、④此时易出现逆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

重难点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重难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C.②是软流层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3.D 4.C [第3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理5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5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5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的各个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层次之间有着不同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和地球活动。

以下是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详细解释。

首先是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薄皮,位于地球表面以下约30千米的深度。

地壳包括坚硬的大陆地壳和较薄而密度较大的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由各种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等。

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其次是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半径的大约80%。

地幔由固体岩石组成,主要包括橄榄石和辉石。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幔在地壳和下地幔之间,下地幔则靠近地核。

接下来是外核,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厚度约为2,300千米。

外核是由于其高温和高压环境导致铁和镍的熔化而形成的。

外核的运动导致地球的地磁场产生,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其他宇宙射线的伤害。

最后是内核,内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位于地幔和外核之间,其半径约为1,200千米。

内核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由于高压环境和铁的晶格结构,使得内核保持固态。

内核的温度约为5,000摄氏度,比外表面的温度高得多。

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物质运动所驱动的。

地球内部的热量由地核和地幔的放射性衰变产生,导致物质的对流。

地球圈层结构还会受到地震活动的影响,地震可以揭示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物质性质和分布。

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和理解非常重要。

它不仅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组成,还解释了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球表面的形成。

地球圈层结构对于理解地震、火山和板块运动等地质现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地球圈层结构也与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息息相关,例如天文学、气候学和地球化学等。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的层次分布,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圈层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表面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
(2013·北京模拟)图甲为四处景观,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甲景观岩石类型与其他三地明显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中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a、c、d
B.b、c、d
C.c、d、e
D.a、e、f
3.图甲中四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图乙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a→乙→b
B.②:d→丁→b→c
C.③:丙→c→d→丁
D.④:戊→b→c→d
(2013·泉州模拟)下图为一山坡地的地质剖面图,某建筑开发商将部分的坡地削平准备盖房子出售。

该地区潮湿多雨,地层有滑移的潜在危险。

回答4~5题。

4.上图所示甲、乙、丙三块营建基地中哪处危险性最高,其理由是( )
A.甲基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顺向坡地
B.甲基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逆向坡地
C.乙基地最危险,因其位于山顶
D.丙基地最危险,因其位于顺向坡地
5.开挖甲基地所出露的岩石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如何生成的( )
A.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B.经沉积作用固结形成
C.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
D.经由生物遗骸堆积形成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6~8题。

6.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 )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7.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转变为(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
8.(能力挑战题)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

读下图回答9~10题。

9.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10.关于图中“天然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图乙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图丙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图丁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读下图回答11~14题
11.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12.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的主要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13.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14.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2013·黑龙江模拟)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2.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13.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
A.地壳张裂作用B.地层沉陷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17~18题。

17.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18.对浅层地能开发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浅层地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
B.浅层地能属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开发利用
C.浅层地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
D.浅层地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
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9~20题。

19.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0.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读下图回答21~22题
2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的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二、综合题
2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网报道,2012年5月9日,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海洋石油981”代表了当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一流水平,它最大作业水深3 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 000米。

材料二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_____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海洋石油981”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答案1-5 A D B D B 6-10 D B A D D 11-15 A C B B A 16-22 C A B C D D C
13.(能力挑战题)《大唐西域记》:“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聚遗骸以记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分) (1)下图为唐玄奘西游路线中某种地貌的等高线示意图,该地貌类型是,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盛行风向。

(2)下图描述了唐玄奘西游路线中某处的一种外力作用形式,这种外力作用形式是,该处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3)下图为唐玄奘西游路线中某地地质剖面图。

乙处成为山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甲、乙两处中,可以找到石油的是;修建工程隧道应选址于(甲/乙),水库选址时,应避开(甲/乙/丙)。

13.答案:(1)沙丘图略(风从缓坡吹来,即缓坡为迎风坡)
(2)风化①④②③
(3)乙处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坚硬致密,不易被侵蚀。

甲甲丙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读图1.1-5-9,回答1—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