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思维结构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解世界。 2、科学思维方式——以实证的形式来
理解世界。 3、日常思维方式——以感性的经验的
形式理解与把握对象世界。
二、思维方式的层次和功能
(二)五个功能
1、反映功能 2、解释功能 3、选择功能 4、评价功能 5、操作功能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第九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位置
自然、人类、思想等诸般现 象→输入→
思维(思想、思考) →输出→体态、眼神、言语、
行动
一、何谓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也叫思维模式、思维方 法或思想方法,主要关涉两个问题: 一是思考什么,即思维的对象;二 是如何思考,即思维的方法与习惯。 而我们研究思维方式还要再加上两 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 那样思考;二是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一)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一般称为整体思维。是一种将思
维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着眼于事物之间 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理解和规定思维 对象的思维方式。 (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 式,不须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须经 验的积累,而是完全凭籍主体的自觉认可、 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三)形象思维 形象是与抽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形
象思维往往运用形象的事物或象征的 符号来进行思维,而不是用概念范畴 进行思维。让人容易理解,可以感知, 但不准确。如先秦诸子的著作常常运 用比喻、象征的方式说明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重视事物的功能联系,轻视实体形质,对 问题强于综合而弱于分析;重视时间因素 超过空间因素,具有整体性、对待性、直 觉性、模糊性、内向性、意象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张睿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南阳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年第页无独有偶作为一种民族审美心理我国自古以来也有以“圆合”为美的心理习惯认为圆形有圆满、周全的含义有完美、和谐的意象。
我国古人对圆形的审美崇拜导致了圆形意象渗透到各种学说中去。
例如南阳忠国师作圆像以示道妙画出了种圆像。
陈希夷、周元公《太极图》也以圆像为体。
就连佛家和尚取名字也有“团觉”、咽慧”、“圆通”之称。
即使“坐化…上天”也称“圆寂”。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结果连商品流通用的铜钱也来个方在圆中于是“铜钱”被文人戏称为“孔方兄”。
古代的诗论、文论中以“圆”论艺则更是常见。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弓I谢眺语“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
”元微之《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云“布鼓随椎响坯泥仰匠圆。
”见韩舍人近律戏赠》云“玉磐声声澈金铃个个圆。
” 白乐天《江楼月吟元九律诗》云“冰扣声声冷珠排字字圆。
…圆”成为魏晋唐宋以来艺术追求的至美境界。
曾涤生《家书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论纪泽》说‘古今文人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为主……”看来所谓“圆”者“词意周妥、完善无缺之谓”也“非仅音节调顺、字句光致而已”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年第页。
这种以“圆”论艺的审美标准分别体现在文论、作品论、人品论上而且贯穿于我国古代文论、诗论体系中。
看来我国古代文论很多都把“圆合”谓为极致的完美境界似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契合了。
正是这种久远的圆形崇拜发展形成了一种“圆文化”。
所谓圆文化是指在一定中心或目标作用下事物呈现出辐射状伸展或螺旋式行进从而形成事物发展的圆满态势。
由这个界定延伸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归趋于“圆合”追求一种圆满无缺的境界。
几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一种审美习尚了。
例如“花好月圆”美好的景物令人陶醉“破镜重圆”苦难后的团聚无比珍贵“首尾网合” 追求艺术作品的完整佳境“外圆内方”人格特征理想化的表现。
中国文化5
有基础上的重复,而是更进一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思索与论述,是螺旋形 上升式思考,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其次,中国人的思维具有明显的间接 性或者迂回性,即思考问题时喜好拐弯抹角。一方面是因为事情不便明说, 或有难言之隐,或者是和陌生人尤其是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人打交道,或是出 于礼貌,为了面子;另一方面中国人生性相对比较内敛、腼腆、隐忍甚至封 闭,处世态度中庸,追求和谐。…..有美国学者曾说:“中国人撰写的文章往 往是以笼统,概括的陈述开头。各个段落里常含有似乎与文章其他部分无关 的信息。作者的见解或建议经常是要么不直接表述出来,要么就是轻描淡写 地陈述。”看下面的例子:一个美国老板和他的中国雇员就周六加班展开的 对话 Mr. Jones: It looks like we have to keep the production line running on Saturday Mr. Wu: I see. Mr. Jones: Can you come in on Saturday? Mr. Wu: Yes, I think so. Mr. Jones: That would be great help. Mr. Wu: Yes, Saturday’s a special day, do you know? Mr. Jones: What do you mean? Mr. Wu: It’s my son’s birthday. (4)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 在同时涉及多个级别不同、大小不一的事物或概念时,中国人的思维顺序是由大 到小、从宏观到微观,注重整体。 (5)集体本位,趋同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因受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而具有了“集体本位”和“趋同思维” (也叫顺向思维)的倾向。一方面,较强的整体观念和大局观念使得中国人 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先从整体或大局出发、从他人或集体的角度出发,特别 善于体谅他人,而个人则往往放在第二位。另一方面,崇尚友好相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三、中和思维 ?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整体和综合性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多个因素,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2. 阴阳思维:古代中国人深信世界上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互补的力量。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转化而来的。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3. 周易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并试图通过推演和预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行为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4. 德治思维:古代中国人重视道德伦理的观念,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他们相信通过德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约。
5.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但也鼓励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中,传统与创新并存,相互融合。
这些思维模式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于显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根植于隐性的思维模式中。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书写宇宙的文字。
在西方,数学向来被视为各类科学的典范,因为数学遵循的是严格的因果推理,即从一个给定的前提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普遍必然的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西方社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则是矛盾辩证式的。
中国文化推崇的也不是数学,而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
“一阴一阳之谓道。
”“离开阴阳更无道。
”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深处,从来就没有一个给定的前提或支点,而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中国文化更侧重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差异性的共存才能构成矛盾。
而这种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春秋时期,大臣晏婴就曾借烹饪之喻向齐景公讲解“和”与“同”的辩证关系。
景公告诉晏婴说,只有梁丘据(景公的宠臣)跟他“和”。
晏婴否定了景公的说法:梁丘据一味地谄媚于你,你们之间怎么会有“和”呢?你们之间仍然是“同”而非“和”。
景公不明白“和”与“同”的差异,于是向晏婴请教。
晏婴说,“和”就好比厨师做羹汤,将各种食物、调料进行烹调,这样就可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既互相补充、调节,又保持各种食物的味道,成为一锅美汤。
如果像梁丘据那样,“君所谓可,臣亦说可。
”“君所谓否,臣亦说否。
”这只是取消了对立面的“苟同”,是不问是非、迁就错误的“混同”,对于认识事物、治理国家有害而无益。
正是受这种整体性思维的引导,中华民族向来以和谐为美,以单调为丑;以和合为主流,以分裂为末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观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在
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类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即人和宇宙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更是一种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思维模式,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
2. 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套哲学体系,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 (金、木、水、火、土)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维也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强调在创新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变量的影响。
3.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即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实践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创新思维,他们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维不仅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创新也具有启示作用。
例如,在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
人合一、阴阳五行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因此,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第30卷第6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0No.6 2010年11月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v.2010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高校档案工作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必须靠建立健全系统有序的管理制度来做保证。
高校档案管理机构要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法律法规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全校档案工作中、长期规划,拟订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使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通过建章建制,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保证,高校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督查与评估制度,定期检查、评估档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档案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要实行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以及精明强干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
高校的档案馆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档案管理人员也不再是单纯的保管员,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地更新档案人员的知识面和提高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3.积极推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高校的档案管理利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推进高校档案馆(室)数字化、网络化和检索自动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大势,也是高校档案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标志。
为此,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快对名优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更新高校档案管理设备。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一批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得档案管理的专家学者来研究开发档案管理软件,研发出适应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使用的软件,使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具有操作性及安全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1.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是以整体性为核心的。
我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从整体上去考虑,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较为谨慎的思维方式。
历史上,我国人民在处理事务时,往往会更加慎重,会全面考虑、思虑周详,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稳重、审慎的思维方式。
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比如孝道、仁爱、礼仪、忠诚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处世态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也体现了我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
仁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同情,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的待人处事态度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整体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促进问题的全面解决。
而谨慎的思维方式也对于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更加深思熟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价值观念方面,孝道、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仍然为我们指明着处世的方向和道路。
尊重父母、帮助他人、和谐相处等观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回顾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其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谨慎的处世态度,为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孝道、仁爱等价值观念也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积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让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导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庞大。
在这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了他们对待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剖析其内涵,并对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和谐思维:追求整体平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念。
与西方哲学的对立思维相异,中国人注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可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强调相对性和相互依赖。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关注的是整体和谐的维系,而非特定的个体。
二、辩证思维:看待事物的复杂性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习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事物的复杂性,并通过发现事物的矛盾与变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例如,道家哲学中的"至柔"和"至刚"的观念,认为事物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不断求得内外之道的平衡。
中国人通过辩证思维,尝试理解事物的多维度,融合矛盾之中寻求发展的契机。
三、中庸思维:追求中路之道中庸思维意味着寻求平衡和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道德的中和与身心的调和。
中庸思维也反映在中国人在价值观中的不激进、温和和稳定的倾向上。
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更加注重和平共处、稳定发展和团结合作,并对社会关系和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命运观:认同自然的力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蕴含了一种对宇宙、自然和命运的敬畏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人相信宇宙存在着一种有序的力量,而人应顺应这种力量,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并将自身融入其中。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
五、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
中国人以家庭、亲友和社会关系为核心,这种关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思维里,追求和谐人际关系是道德和修养的体现。
一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思想观念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如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
我们探讨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1.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含义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思维。
”(张岱年《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这方面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的。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
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
”《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二十二章)《荀子》说:“百王之道一是矣。
”(《儒效》)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华夏民族经过长时期的观察、领悟,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
《易经》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爻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卦爻辞附著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
而《尚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类比性 思维被广泛应用于认识和理解自 然、社会和人类现象,以及探索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比性思维的表现
形象类比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现象与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其本质和规律。例如,将“道”与“水”进行比较 ,认为“道”如同“水”,具有润泽、渗透、滋养等特性,可以代表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都强调了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辩证性思维的表现
表现形式
辩证性思维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通常采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矛盾转化等思想方法,注重从正 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寻求最
优解决方案。
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域,辩证性思维被广泛应用,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体
03
指导实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如中医理论、风水学说等。
04
促进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展望
深化研究
跨学科研究
实践应用
国际化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思维方 式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涵和 价值。
直觉性思维的影响
1 2 3
文化传承
直觉性思维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 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保持其原始面貌和独特性。
创新思维
直觉性思维鼓励人们在常规思路之外寻找解决问 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局限性
然而,直觉性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如易受个人经 验、情感等因素影响,缺乏客观标准,容易导致 偏见和误判。
05
直觉性思维
直觉性思维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其中一项重要的特点是传统思维的影响和体现。
传统思维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整体观与辩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整体观是指将事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辩证思维则是指将问题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综合和求同存异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和儒家思想尤其强调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道家注重自然的整体规律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则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二、尊重传统与崇尚孝道中国传统思维中,尊重传统和崇尚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
尊重传统是指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敬重和继承。
中国人崇尚孝道,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种传统思维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相信,孝顺父母可以延长寿命、祈来好运,因此尽孝是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孝道思想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传承和弘扬着这一传统美德。
三、礼仪之邦和人情味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和人情味。
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贯穿于社交场合和各种仪式活动。
礼仪不仅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也起到了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的作用。
人情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谊。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培养友善和亲和力。
人情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
四、谦虚与宽容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虚和宽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下面将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中国人民习惯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共生。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而非个体利益和竞争。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相对较弱,而合作、共享和团队精神更为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被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基石。
中国人民崇尚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强调个人应该为社会、家庭和他人负责任。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庭被视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责任和家族荣誉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重要义务。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崇尚学习和知识,强调个人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
这种教育观念使得中国人民具有刻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质,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尊重和崇拜祖先及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被视为一种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致敬。
中国人民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同时,中国人民也尊重传统习俗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各种规矩和礼节。
这种尊重传统的观念使得中国人民保持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家庭观念、教育重要性以及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
中国茶道文化思维导图
中国茶道文化思维导图
(导语)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独特的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道礼仪等方式,展示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的融合态度。
本文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概念和特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茶道文化。
一、茶的起源和发展
1. 茶的起源:茶的发现与传播
2. 茶的发展:不同茶叶的特点与分类
二、中国茶道的起源与演变
1. 茶道的起源:古代中国的茶饮习俗
2. 茶道的演变:从简单的饮茶到艺术化的茶道表演
三、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概念
1. 和谐与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尊重与仪态:茶道礼仪的重要性
3. 清雅与纯净:茶道环境的营造与净化
四、茶道表演与艺术
1. 茶道表演的流程与步骤
2. 茶道表演的艺术性:音乐、舞蹈与戏剧的结合
五、中国茶具的制作与品鉴
1. 常见的中国茶具种类与特点
2. 传统茶具的制作工艺与价值
3. 茶具的品鉴与欣赏:质地、工艺与文化内涵
六、中国茶道文化的地域特色
1. 四大茶道文化发源地的特点与传统
2. 北方与南方茶道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3. 地域特色对茶道文化的影响与发展
七、中国茶道与身心健康
1. 茶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效
2. 茶道对心灵的抚慰与疗愈作用
3. 茶道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与重要性
(结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概念和特点。
中国茶道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身心健康的价值,已成为世界茶文化中的瑰宝。
了解中国茶道文化,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
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
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
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与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与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
一直以来,许多专家与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与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
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瞧法与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与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
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与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就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
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来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与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情感的与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就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
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于显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根植于隐性的思维模式中。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书写宇宙的文字。
在西方,数学向来被视为各类科学的典范,因为数学遵循的是严格的因果推理,即从一个给定的前提出发,通过推理论证得出普遍必然的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西方社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则是矛盾辩证式的。
中国文化推崇的也不是数学,而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
“一阴一阳之谓道。
”“离开阴阳更无道。
”在中国文化的思维深处,从来就没有一个给定的前提或支点,而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中国文化更侧重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差异性的共存才能构成矛盾。
而这种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春秋时期,大臣晏婴就曾借烹饪之喻向齐景公讲解“和”与“同”的辩证关系。
景公告诉晏婴说,只有梁丘据(景公的宠臣)跟他“和”。
晏婴否定了景公的说法:梁丘据一味地谄媚于你,你们之间怎么会有“和”呢?你们之间仍然是“同”而非“和”。
景公不明白“和”与“同”的差异,于是向晏婴请教。
晏婴说,“和”就好比厨师做羹汤,将各种食物、调料进行烹调,这样就可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既互相补充、调节,又保持各种食物的味道,成为一锅美汤。
如果像梁丘据那样,“君所谓可,臣亦说可。
”“君所谓否,臣亦说否。
”这只是取消了对立面的“苟同”,是不问是非、迁就错误的“混同”,对于认识事物、治理国家有害而无益。
正是受这种整体性思维的引导,中华民族向来以和谐为美,以单调为丑;以和合为主流,以分裂为末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中的思维结构——从权谋说到阴阳什么是博弈?古人称博弈为“对局”,就像下一盘棋,所谓“善弈者谋局,不善弈者谋子”。
现代人说,博弈是活体之间的较量和对抗。
无论怎么说,博弈注定了是一场没有规则和规律可循的斗争。
在这里,没有固定的品质可以培养,没有现成的稻草让你抓住,没有具体的道路让你行走,唯一可做的就是相时而动,顺势而行。
兵者,诡道也。
在向前的道路上,你会无所不用其极,想尽一切办法把对方吃掉,而对方也不是一个等待着你捏的软柿子,而是和你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也在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进攻变得无效。
就在这种迂回与进入的纠缠中,有着说不尽的权谋和狡诈。
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
自然界是“死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以后,就能一劳永逸地征服它。
知识关乎自然,正如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控制好试验所必需的条件,就能不断地重复这个实验。
所以说,知识是一种力量。
但人和人之间的“斗争”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对抗,一种活体之间的对抗。
在这里,任何现成的东西都面临失效。
在与对手过招的时候,你必须对当下的局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说,谋略是一种智慧。
《三国演义》中孙权和庞统的一段对话:孙权问庞统:“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士元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孙权又问:“公之才学,比公瑾若何?”庞统笑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一个拘泥兵法,一个随机应变,高下之分岂非不言而喻、一目了然?所以,伏龙、凤雏齐名,而周瑜却棋差一招。
世间本来就没有路。
大凡在博弈中胜出的,估计都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
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主“因果”,是一种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所以,“理念”、“第一推动者”、“上帝”这些现成化的实体字眼经常出现在她们的文化中,造就了西方几千年的科学传统。
西方的“求真”精神和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关。
而中国人的思维却不是如此地“直来直去”,它的思维最典型的表达是“阴阳”。
大家也许都见过“阴阳鱼”,那是一个互相镶嵌、彼此关联、此消彼长的图形,里面充满着活力对抗和竞争的味道。
所以,中国人很难有真正的是非观念。
曾仕强在北大讲座时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中国人有是非,但是没有是,也没有非。
”可谓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
一切皆变,阴阳互动,没有什么是固定的,也没有什么超时空的“客观规律”,更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一切都随着“时”和“势”在流动。
正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把这一点领悟到家就是“出神入化”。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说不得,说不得。
这种“阴阳鱼”式的思维方式来自于中国文化中的“缘构观”(我自己起的,也受了授业恩师的影响)。
而这种“缘构观”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周易》及后来的《易传》。
乳道互补也好,百家争鸣也罢,以先秦诸子为源头的中国文化中的各种学说都把《周易》中所表现出来的“阴阳”观念视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
而《周易》是怎么来的呢?伏羲演《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那么这里的“神明之德”和“万物之情”又是什么呢?我可能要说出一个造众人唾骂的字眼:性。
伏羲正是从万物的“阴阳和合”的本能活动中发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真正源泉。
你没有看到吗?男女的结合,就能孕育出一个鲜活的生命,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相交”(性交)!没有哪一方能单独孕育新的生命,必须是阴和阳的相互运动。
在这个矛盾体中,阴也不能吞掉阳,阳也不能灭掉阴,二者的纠缠才能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才会有德里达意义上的“意义的撒播”。
“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所谓的“生”不过是靠阴和阳维持住的。
所以,中国人的思想走到终极处是一个“缘构”的“天”,而非实体概念化、现成化意义上的“本源”和“上帝”。
而且,我们甚至不能把“阴”和“阳”割裂开,不能离开一方来谈另一方,所以中国的文化也不是所谓的“二元论”。
没有两个“元”,只有在夹缝中行走的“中间”。
正如男女之间才可能发生实质意义上的性活动,孕育生命一样,唯有阴阳的结合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中国文化和“中国式思维”。
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去看一看《周易》和《易传》。
说的高雅一点,这是一本智慧书,它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永远也无法真正打开的黑箱,直接塑造了中国五千年的思维结构,说的低俗一点,简直就是一本黄色书刊。
《系辞》中说:“乾,阳物也。
困,阴物也”。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癖,是以广生焉。
”这是我见过的对男女生殖器的最形象的比喻。
所谓“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不过是对性活动的最逼真描述罢了。
而所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谓之易”,也不过是对分娩、孕育新生命的惊叹。
也不知道是我自己瞎联想,而是中国的文化总善于“微言大义”。
总之,其中的关联,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阴阳和合的思维方式直接塑造了中国的思维结构,渗透到中国的方方面面。
中医、占卜、谋略、兵法,里面无非都是“阴阳鱼”。
而对此把握到最高境界,是艺术,而不是科学(中国泛艺术的倾向与此有关。
什么管理艺术拉,战争艺术拉,领导艺术拉等等)。
而这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的智慧。
抛开中医、占卜的阴阳思维模式不谈,我很想说一说兵法和权谋。
对兵法和权谋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阐述的有两本书。
一本是《孙子兵法》,另一本是《鬼谷子》。
前者是战争领域中的“阴阳鱼”,后者则是人际关系中的“辩证法”。
战争是人和人之间“对抗”的最极端的一种形式,因为它涉及的是“生死之道”,所以“不可不察”。
“兵战之地,立尸之所,只能以死求生,而不能以生求死。
”还有比生死更严肃的事情吗?所以,“阴阳不测谓之神”在兵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登峰造极,到了中国式智慧的最高点。
而《鬼谷子》则涉及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领域—人海中的沉浮,无处不透露着权谋和算计。
这里虽然没有真刀真枪,但却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没有血雨腥风的肉搏,却有着杀人于无形的较量。
于是,“谋身”与“谋国”成了权谋家施展智慧的领域。
有人对《通鉴》如此点评:人人是刽子手,个个是阴谋家。
很形象,也很到位。
说到底,仍然是人和人之间的对局和博弈,别忘了,这里也会死人的,有多少人在战场上是英雄,到了人际圈中却不知道怎么死的。
可以说,这里的战场更凶险,暗流涌现,险象环生。
中国人打仗行,摆弄人际关系更是一绝,所以,中国人千万不要怕打不赢仗。
坚持打下去,坚船利炮是一个次要性问题。
中国人玩弄人际关系更是一绝,每个人也许都是天生的阴谋家,成了本能。
中国的一个处级干部到美国,能把他的总统玩下来。
这是我们的优势,我本人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见到很多人否认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向西方看齐,说自己的国家丑恶。
其实每一个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优势也可能是劣势,所谓的劣势也可能是优势,无法放在一个僵硬的进化论的链条上比较个优劣。
自从西方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传到中国来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传入,有一个东西也开始被国人所接受——因果观念。
而伴随着这个观念随之而来的则是“科学”向“科学主义”的蜕变。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在一个侧面可以说就是“阴阳”和“因果”的对立,结果我们很快就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好像只有披上“科学”的外衣,遵循“因果”的思维模式,我们才算一个现代人。
首当其冲的就是《周易》这个永远也破解不了的黑箱。
尽管我们还不它当作智慧,但大多在无所不用其极地把其和功利联系在一起,我们更多地想的是如何用它来占卜,来炒股票,结果炒来炒去,唯独遗忘了自己的智慧。
中医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否定、取消中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认为中医没有科学的根据。
但问题是,是不是非要是科学的,才有存在的理由?我至今仍然不相信,靠科学就能穷尽身体的所有奥秘。
身体(body)不是肉体(fresh),它本身就是一个“场”,其中有着无穷的奥秘,而这个奥秘远远不是科学能解释的。
把人的身体分析成一堆乱七八糟的指标(去过医院化验的人估计都有这样的体会)无异于把身体当成了肉体。
中国的气功、针灸、太极拳、梅花桩的命运也不不到哪里去,因为不符合“因果轮”,不能够证明和验证,统统打上了迷信的标签予以取缔。
相反,游泳拉,瑜伽拉,健身拉,去时髦的很,充斥着大街小巷,不可谓不滑稽。
也难怪,“丹田之气”,即使在显微镜下也看不到,更别说“浩然之气”了。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外一直跟着我一个师兄练习梅花桩,三年下来,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确练出了“丹田之气”!在管理模式上更是糟糕,所谓的科学化管理已经深入了国人的骨髓,什么都要定量、规划、定指标,好像出不出诺贝尔奖是规划出来的,就连生孩子这样一个人类最基本的自然行为,也被纳入了科学规划的行列,什么时候吃什么,补充什么营养,什么时候要“封山”,什么时候做爱,采取什么姿势,据说都有这严格的规定。
实在不知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原来是这么“生”。
学校里评职称,出成果、考试,阅卷,也无不打上科学管理的色彩。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外语教学,都先要学习语法分析,结果好端端的一个句子分析来分析去,什么也没有了。
正如真不知道刘翔跑步的时候,是不是也进行过“规划”和“科学分析”,看看什么时候迈哪条腿,采取什么姿势,才能以最省力的方式向前跑。
害人不浅的是市面上所谓的那些成功学著作,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有人说努力会成功,有人说要有意志,有人说要勤奋,有人说要养成习惯,有人说要把握细节,有人说要抓大放小,这些近乎矛盾“成功道路”竟然并排出现在一个书架上,让人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成功。
所有的这些,都在于说明我们已经遗忘了最远古的智慧。
我们的知识在进步,但好像智慧并没有前进多少。
谁也不敢说自己又发明了一种新智慧。
结果我们古人的书读不懂了,看不明白了,剩下的唯有彷徨,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