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习惯培养小结
小学语文课程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研究小学语文课程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研究引言小学语文课程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或思考,通过自主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教学效果提高。
然而,在小学生中,预习习惯的培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小学生语文课程中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问题陈述小学生语文课程中预习习惯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意识和理解:许多小学生对预习认识不到位,不知道预习的重要性,缺乏对预习的理解。
2. 时间安排不当:由于学生被大量的课业压力困扰,加上其他课程的负担,学生预习语文课程的时间被忽视。
3. 缺乏有效的预习方法:许多小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依靠简单的阅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方法和策略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需要采取一系列方法和策略:1. 提高预习的意识和理解: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预习进行宣传,向学生讲解预习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意识到预习对学习的帮助,并且理解预习和课堂学习的关系。
同时,家庭教育也应加强对孩子预习的意识教育。
2. 合理安排预习的时间:学校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
家长也应该在孩子的作息时间表中留出时间进行预习。
3. 提供有效的预习方法: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各种预习方法,如提问、讨论、思考等,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资源进行阅读,如书籍、互联网、电视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预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建立预习的考核机制:学校可以建立针对预习的考核机制,如预习报告、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考核,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5. 做好师生沟通: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预习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分享预习心得和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思考与探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思考与探究我们来看一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语文学习内容逐渐加深、加宽,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而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文章等内容,通常需要结合历史、地理、自然等多方面知识来理解。
如果没有提前进行预习,就很难在课堂上顺利地理解老师的讲解和进行思考。
而且,课文中的名人名言、典故故事等,需要通过预习来了解其背景和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开始逐渐发展,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预习,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我们要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首先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励,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方法的指导。
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课外阅读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预习,了解课文的主题、背景、结构等。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课前导学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前思考和预习的习惯。
家长也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语文预习习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进行语文预习。
可以设置每周最佳预习者、最有收获的预习者等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预习活动。
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例如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有趣的学习活动等,帮助学生提前预习,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和预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还需要学生自身的自觉和努力。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自觉地对课文进行预习,努力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主动向老师请教。
学生还可以通过记忆、笔记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注重积累词汇和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课外阅读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评估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预习行为,还要注重学生预习的效果和成果。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要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一、培养兴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语文是一个需要阅读、理解、表达和思考的学科,而兴趣是推动孩子学习的最好动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语文知识的解释,并通过丰富的语文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主动去预习语文课程,为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该打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预习语文课程时能够集中精力,避免各种外界干扰。
家庭也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预习环境,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理解、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够安静地预习语文课程,养成预习习惯。
三、制定学习计划良好的学习计划是养成预习习惯的前提。
学生在课前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制定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预习的内容和时间。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孩子能够按时、按量地预习语文课程。
四、指导预习方法预习方法是一个需要学生长期积累和实验的过程。
学校和家长应该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预习方法,如阅读法、提问法、归纳法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相关资料,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总结等方式进行语文课前预习。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语文课前预习辅导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前预习,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五、鼓励分享交流语文学习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而分享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语文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彼此的预习成果、互帮互助,并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养成在预习语文课程时积极思考和表达的好习惯。
从课前有效预习入手阶段性小结
《从课前有效预习入手,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阶段性小结《从课前有效预习入手,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已经实施近三个月了,本人按照课题的总体计划及班级学生特点,制定了自己的课题实验计划,通过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困惑,现将实验情况小结如下:一、语文的预习。
为了实现中年级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我们三年级组在第一个集体备课活动中就讨论了简单、明了、操作性较强的预习策略——课前预习分时段法。
针对每一单元课文要求学生分两个时段进行预习。
第一时段:进行单元预习。
单元预习做到:读(单元课文)——圈(每课生字词。
圈做到: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组(从本单元中找出易错字组词)——说(说每课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时段:进行分课预习。
这个分课预习是在学习该课前进行的。
分课预习做到:读(该课课文。
这个读书要做到反复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组(生字,书本上)——说(该课主要内容)——答(课后问题)——提(质疑)二、数学的预习数学的预习我主要的方法是看----看情境图;说----说情境中的各种条件与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做----试着做一做课后的习题。
三、课题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
1、学生方面:经过两个多月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做预习,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
2、教师方面:及时开展调查,认真进行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并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关的实验计划。
平时注重学习相关材料,更加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能尽量结合学生的预习现状展开、设计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当孩子开始学习数学课程时,为了保证课堂效果与孩子的学习效果,课前预习变得至关重要。
小学生在课前预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对未来课程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习惯养成,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就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1.确定课前预习的内容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时,第一步应该就是明确预习的内容,以免耽误时间。
日常教学中,老师一般会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要学习什么内容的。
这时,可以请孩子从教科书和笔记中找出与课本相对应的知识点,作为课前预习的主要内容。
并结合教科书中的例题,思考其解题思路,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2.建立课前预习时间表小学生的时间通常比较紧张,所以需要合理利用时间,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规律的课前预习时间表。
家长和孩子应在下课后不久,把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的时间安排好。
规律的课前预习时间表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习惯。
即使没有课前预习,孩子也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去预习。
时间表可以极大的提高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建立起良好的时间利用规律。
3.为课前预习提供足够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影响非常大。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清新舒适的学习区域,提供适当的学习工具和参考书籍,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等等。
保证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课前预习,有助于孩子心情放松,有利于孩子更好的完成预习任务。
4.建立家访制度课前预习不应该成为孩子的负担,有时学生需要辅导老师或家长提供的帮助。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家庭教育应该建立家访制度。
父母给孩子讲解数学题目的过程中,也会帮助孩子解决在预习过程中的困境,也是对孩子课前预习的帮助。
在孩子兴趣减少的时候,父母还可以加入趣味性的小游戏等,将课前预习变得更轻松有趣,从而慢慢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从低年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至关重要;同样,从低年级开始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可能影响其终身。
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养成良好语文习惯的要求。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一直以来,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习惯的培养,低年段教学,教师首先要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不仅能在课堂上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
但凡学生学起来快,老师教起来顺的课,一般都是学生“预习功课”做得好的课。
对于低年级来说,识字教学的任务很重。
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很难让学生“吃得饱“的。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必须舍得在课前花功夫,老老实实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预习是学习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行缺的一步,惋惜许多学生都没有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究竟有什么用呢?预习就相当于跑步中的抢跑,提前比别我跑了,当然更简单超过其他人。
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1、每天的预习时间支配:每天的复习时间之后进展预习。
2、预习要细致。
预习时,先以章节为单位通读课本,了解也许内容,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讲解、每页底部注脚等不要疏漏。
3、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用铅笔画上记号。
上课时留意听教师讲解或课前找同学探讨。
4、各科预习侧重点:历史、政治默看书本;英语看、读单词表,然后看课文,把生词的中文注释标出来,还要听音频并朗读课文;数学预习重点在于对学问的思索。
5、对于学问点繁杂的章节,可以在纸上列一个图表,分层次讲学问点列举出来。
6、养成超前学习的习惯:一般在一个学期刚起先,甚至在学期起先前的寒暑假,就借来课本,进展预习。
运用这个方法去预习,坚持下去,你的学习成果就能快速进步。
必须要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这点极为重要,切记切记。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方法1、粗读预习。
先把须要学习的新学问精读一遍。
用红笔标出重点问题,用其他颜色的笔标出疑难问题。
2、查漏补缺阶段。
学问一般都是有必须的关联性,新学问须要许多旧学问作为根底,针对自己理解不透彻或遗忘了的旧学问,刚好查阅有关学习材料,进展必要的复习。
3、预习复查阶段。
解决完学习障碍后,回过头来再看书,假如里面有不清晰的问题,可以登记来,或做出重点听课标记。
4、验收阶段。
把上面的步骤做完以后,预习的也就差不多,根本上完成了,请合上书本,把刚刚看过的内容再回想一遍:本章节讲了哪几个问题,重点概念是什么?主要思路是什么?还有哪几个问题不清晰等等。
这样预习的效果会更加好。
中学做好预习课文方法1、预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预习,许多同学做一两天可以,但坚持不了太久。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养成预习的习惯,成为习惯以后,就很简单坚持下去了。
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心得体会
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心得体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预习”这项学习方法都不陌生。
追溯一下这种方法的起源,可谓由来已久。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
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可见预习对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都有着正推动力,关键是要有效。
那么有效预习的标准是什么呢?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对预习作业的设计和课堂反馈上做了一些尝试。
1.常规落实,养成习惯六年级新生来自附近不同小学,学生之间也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的差异,小学语文学习教师大多布置预习作业,但习惯养成与否还是因学生个体情况而差距悬殊。
所以在初中起始阶段,基本的预习规范要帮助学生养成。
我对学生预习的要求按文体而有别。
现代文要求做到:扫除生字词障碍,通读文章两遍,提出不解;文言文要求做到:朗读两遍课文,给不懂含义的字词补充注释,提出不解。
落实这样的常规,能让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也为有效预习打下基础。
2.学生按需提问,教师了解学情当在没有任何教师的暗示或提问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自由的本真的,这时他提出的困惑那一定是真困惑。
在学生们《春风》这课的预习作业中,有同学提出不懂“春脖子短”这句话的意思,有同学提出“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写的是什么,还有更多的同学提出“作者到底是喜欢江南的春还是北国的春”。
前两个问题是学生对运用比喻修辞语句的确切含义不能理解,最后一个问题说明了班级里大部分同学在自读阶段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这既显示了班级学生的学情有差异,也表明了这篇文章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没法自己弄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于是我的教学目标也由“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语言”改为“对描写两地春语句的比较而了解作者的喜恶”。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研究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研究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知之前,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或其他学习资料,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方法的研究。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效果。
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内容,打通知识的前置环节,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吸收新知,并能更好地理解、应用和消化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到新颖有趣、和自己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主动性。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预习,学生需要主动查找、整理、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效方法。
1.指导学生预习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在课前可以明确告知学生预习的目标和要求,比如要求学生预习文本的大纲内容、标注自己的疑惑点等,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和任务,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
2.提供适合的预习材料。
教师可以提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资源和资料供学生预习,如教材章节、课外阅读资料、多媒体学习资源等。
这些材料应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新课内容。
3.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一些预习方法和技巧,如速读、扫读、精读等,帮助学生快速抓住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前制定学习计划,明确预习时间和安排,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
预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预习收获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提供反馈和指导。
在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可以及时提供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预习方法和技巧,做到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6.培养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题总结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风气和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针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分心。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的培养。
其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中应该逐渐培养独立思考、自学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指导和提供的答案。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提供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要有充足的学习用具和书籍,保持教室和家庭的整洁和安静。
精神环境要积极向上,鼓励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第四,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小学生恰当的学习指导。
家长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小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较多,时间安排紧凑。
因此,要培养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高效学习,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
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心得体会我很荣幸参加了宝鸡高新一小组织的教师培训。
通过聆听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使我获益匪浅。
专家们阐述了对学生的管理以及课堂教学的独特见解,以及对新课程的看法,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
听了他们的讲解,我深受震撼: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喜欢、家长能够满意是我们时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也经常这样提醒和鞭策自己,并激励自己努力前行。
下面我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对于学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可以让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自信,还可以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习惯课前预习的学生,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先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有选择的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实践。
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专心致志的习惯听了导师的几节课,她在提醒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等的几点做法,我非常欣赏。
如口令聚焦、手式、眼神和语言等都值得我在以后的课堂中借鉴和运用,在课堂中只有让学生认真听讲,才会走进课堂和书本,将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
三、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
现在虽说实施课改了,大多数老师还是习惯于“硬性地灌”。
其实,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课题阶段总结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课题阶段总结课题阶段总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而作为学生接触教材的第一个环节“预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围绕课题我做了以下工作1、宣传预习的好处。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都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文的预习更应放给学生。
预习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更好的听课。
2、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目的均由教师确定。
阅读一篇课文要完成怎样的任务,教师明白,学生茫然。
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布置和安排。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
这样学生的主动权被剥夺,创造性被扼杀。
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目的学生应该是明确的。
而学习的目的应当是在预习阶段就应当明确。
只的这样,学生才能进展自我的思维和探究。
预习要有个性,首先要先学会一些预习方法。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预习的要求:〔1〕读书首先要划出自然段序号,然后读熟,并且家长帮助过关,读好了就签字。
〔2〕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出生词,文后的生字组词。
二、遇到的问题。
1、学生自身没有养成习惯,没有自觉性,没有家长看着,就不预习。
2、预习的质量差,有些学生存在应付的做法。
3、对有些学生来说,预习的内容太简单。
三、解决方法。
1、自身进展学习。
我上网查找有关预习方法的资料,如:?搞好预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才能?,我还买了有关的书籍,如:?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从中学习理论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浸透预习方法的指导。
如:我在刚开课时,给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的时间,通过小组检查生字词和课文。
对预习情况好的同学,教师会问:你在家中是怎样预习的?让学生间互相传授经历。
3、对预习好的同学增加预习内容,如:查找有关作者或课文内容的资料。
4、在家读课文,这是学生最不容易做好的的一项预习作业,于是我把熟课文放在学校,利用每天早上20分钟读熟课文。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研究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研究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种有效的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时,他们有机会提前了解到即将学习的内容,这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并渴望深入了解更多知识。
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预习,学生能够事先了解到即将学习的知识点,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和讨论。
这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提供明确的预习指导。
老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同时,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预习材料或问题,引导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和探索。
这种明确的预习指导能够让学生更加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并提高预习的效果。
另外,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预习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分享预习的内容和心得。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预习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合作预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最后,评价和反馈也是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预习之后,老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对他们的预习成果进行指导和鼓励。
通过正面的评价和具体的反馈,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从而更有动力地坚持预习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指在课堂上学习某一内容之前,先自主主动地学习相关的课前内容,以便更好
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而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
为什么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提出几个建议。
首先,为什么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需要学生自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自我发展。
2. 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有助于听课时更好的
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 提高学习兴趣。
了解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
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解决和思考,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1. 确定预习目标。
在课前,了解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确定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
2. 阅读课前资料。
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看一看老师提供的课前资料和教材,把握
知识点和重点,为课堂做好准备。
3. 进行讨论和思考。
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和思考问题,交流各自的
见解,以增强自己的学习效果。
4. 做好笔记。
预习时可以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在课堂上向老师
提问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总之,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
以通过引导学生定期预习、提供课前资料和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等措施,帮助学生养成预
习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习进步。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转变认识,意识到每次在学习新课前做好预习环节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好处是什么,并让学生明白预习作业也是老师交给自己的一项学习任务,同样应该尽力去完成。
同时,老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制定出相应的预习方案。
2.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时,尽量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预习状况,更应及时去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到预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3.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加以课前预习。
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预习生字比赛,看谁能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生字,优胜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预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只要长期坚持这样的预习训练,学生也就不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明确目的预习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预习时先明确预习前的相关问题,做到胸中有数:预习什么?预习多少?采用什么预习方法?比如,我在低段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这样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首先对要求预习的课文,先弄清课文题目是什么,想想你能从题目中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是想去知道些什么;再给课文分出自然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对照生字表去圈出课文里的生字;再借助拼音通读几次课文,做到将课文基本读通顺,还可以勾出自己认为是好词佳句的词句或是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注上一定的符号,以方便老师作解答;最后,想想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并试着了解课后有些什么练习题。
三、解决问题通过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尽力解决以下问题:1.要求对预习的课文、儿歌、古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我爱阅读等形式的语文内容大概了解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要求“我会认、我会写”的生字各是哪些,各有多少?2.预习过程中,哪些内容弄懂了,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3.课后都有些什么练习题?4.上述内容哪些是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能完成的?5.预习内容中的相应插图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帮助?这样,学生有了预习作基础,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既容易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也感到轻松。
《小学生课前预习及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前预习及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湛江市第十七小学宋春红本课题从2017年6月份开始申报,经过广东教育学会小课题立项评审专家组评审同意立项为广东教育学会2017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
课题编号为“GDXKT10407”。
按照立项说明,克服种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抄抄词语和句子,读读课文就算预习了。
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学段,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
我校大力开展“生本课堂”,生本实验课对预习的要求就更高,所以我把课前预习及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同时也让这一内容真正的为教学所服务,能在课堂上发挥有效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习惯培养第二阶段小结
本阶段“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的调查中发现,任课教师与学生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教师:
一、课堂教学的研究。
1、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课堂教学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力。
2、注重平时的积累。
结合教学实践,写好教学反思。
二、课题的过程性指导。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把预习当成习惯。
在课题方案中虽然也提到了给学生介绍预习方法,但通过几次实践后我作了调整,调整后的预习方法是:
1、完成复习题,做好新课铺垫。
(根据课本复习题或由老师提供)
2、通读预习内容,初步了解新课内容。
(把通过预习了解到的知识记在预习笔记本上)
3、研究书本例题解法,圈出疑难之处或打上问号。
4、尝试练习,了解自己对例题的理解程度。
5、思考练习题的解法,自己说说算理,考虑能否一题多解。
(以上几种方法要求学生把它当成每上一节新课前的任务,并养成习惯。
)
6、精心用好设计好预习提纲。
7、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方式有:课前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课内提问检查等。
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都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下一次预习。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实验中的几点感触:
感触一:学生预习方式应多样化、灵活化。
让学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然后尝试做几道题目。
这样做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结论,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其实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探究型的预习。
预习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是怎样发现或获得这些结论的,关注自己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想法,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
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制作学具等等。
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和教师等等。
感触二:教师要具有动态生成的理念,让预习和教学和谐共存。
教学时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学生通过预习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各种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
而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都在无形之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的资源。
教学时我们应该去敏锐捕捉和把握这些有效的资源开展教学。
很多反对数学课预习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预习会成为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创设的一些问题情境和探索情境的羁绊。
其实教师产生这种想法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时,过多地关注了自己的预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地对教学预设作出调整,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
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向纵深发展;对于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探索的主线;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机迸发的灵感,教师要作出合理的引导。
总之,通过一段的指导,许多学生对预习有了很大的兴趣,现在学生每学一节新课前,都能依据预习提纲自觉地进行预习,用预习本记下预习到的知识及不懂的地方,并能提出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
但在积极发言和善于思考方面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