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吴盛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2011-3-14 5:22:06 | By: 10孟庆梅 ] 小学数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江苏沛县实验小学孟庆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
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
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数学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于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尝试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频频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而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环节竟在不知不觉中被许多教师所遗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个传统的话题再次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
我认为,预习的习惯就是积极学习的习惯,预习的能力就是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抓起,要靠学生在课后自身不断地积极训练,这样能力才能迅速增长。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特别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
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基于以上理由,我确定了“小学生数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预习的目的和积极意义。
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自学新教材,为课堂学习提前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相关的准备的过程。
通过预习教材,大体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和学习工具等,便于学生做好更充分的学习准备。
归纳起来,预习具有以下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
在数学的学法上有一句非常精辟的概括:“把新知识归结到旧知识的基础上”。
这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体系性。
新课的知识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法上我们经常以旧引新、以旧推新、推陈出新等。
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新课的预习自然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知识。
并且还有利于他们自己去发现自身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这也为教师课堂上的及时“补差”找到一个切入点。
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要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或多或少要遇到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问题使他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甚至无序状态,是促动他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有目标听讲的内驱力。
这恰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这一堂课他听得有重点、有难点、有选择性。
比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老师叫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好得多,同时也为激起学生的质疑心理做了前导,为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创新品质提供一个入口、一个契机,使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创造了机会,也有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为“精讲”,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的突破或重点内容的重点训练。
3、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其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其自身的理解,要在头脑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内部交换,对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或质疑、反思,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并带有一定操作性的过程,这是只单纯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办到的。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之下进行授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开放状态,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意状态,思维启动快,便于老师适度地控制“启发”和“诱导”,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授课获得“讲而不灌”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进行预习了,每个人所发现的
问题、疑难点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丰富的信息源,根据群体动力学的原理,这个信息源就促使学生之问多一些群体思维的信息交换,利于发挥群体思维的互补作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这就使数学课由“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这是在学生没有预习或课前阅读的情况下,很难达到的效果。
4、有利于“差转中”和“中转优”。
不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没有课前预习习惯,上课稀里糊涂听,课后半懂不懂就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补课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成绩不理想,渐渐学习兴趣下降,成绩进一步下滑。
像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学会预习,一方面通过预习让他找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使他明确这些旧知识哪些他不懂,明确自己应该思考什么,从什么角度入手。
另一方面,通过预习使他对新课的内容有个概略的了解,重、难点大体明了,减少了课上因听不懂“天书”而浪费的时间。
把预习作为补差的第一环节,当预习——听课——补习——作业——纠错,这几个环节逐渐正常运转了,学困生的完全被动局面也会在自身内部力量的作用下得以改观,更有利于“差转中”和“中转优”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探索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
课题研究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积极宣传鼓动,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精心计划安排,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
”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
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
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3、循循善诱引导,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
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课题研究中的具体做法是:
(1)、师生一起预习,探索预习方法。
(2)、制定预习提纲,检验预习方法。
(3)、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4、鼓励钻研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思路。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
这要养成习惯。
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
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3、行动研究法:实施研究活动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计划的设定和实施过程,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研究材料,撰写感想和经验小结。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研究时间:2010年2月——2011年3月
2、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学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
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各项活动资料。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计划。
这几年我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些努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根据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下面的几种预习方法: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展开研究过程。
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按以下六个步骤实施:
①通读数学课本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②细读教材内容,理解主要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比如,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尝试解答例题加深理解相关问题。
③精读难点内容,标注疑点后反复思考,力求弄懂前因后果。
预习其实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
理解知识,但也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就完全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
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现并标注疑点非常重要。
④要独立思考,也要学会合作。
预习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
”这是有道理的。
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教材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果。
⑤要做好摘录和笔记。
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⑥及时练习检验和巩固预习效果。
(3)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同时整理课题材料,准备结题。
五、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用来参与实验研究的四年级(5)班,基础较差的学生较多,原来班级数学平均成绩在年级中排名靠后,现在从期中期末几次成绩地数据统计看,成绩已经进步很大。
调查发现,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班级中学生主动预习的自觉性已明显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学习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究其原因,我的感受如下:
1、课前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高,有利于集中精力难点突破。
通过预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来的水平。
如:六上p11-12《圆的周长》当学生预习后,对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约定俗成的规律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
在课堂中对于画在纸上的圆周长他很快的想到用计算的方法。
所以本堂课的着重点就可以放在对圆周长公式这一知识结论的验证上。
想办法证明为什么在同一圆内,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正是通过预习,学生做好了
准备,验证的方法才多种多样。
学生在交流中大胆地表述,思路开阔,个性张扬,自信满满,这情景让师生都精神振奋。
2、课前预习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深入,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性。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但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现象。
如果让学生预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以《找质数》为例,当学生预习后对什么是质数和什么是合数已经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
但是对很快地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是有比较大的困难的。
所以本堂课的重点不是在于研究什么是质数、合数,而在于探索制作质数表上,我们把教学的起点放在概念的拓展应用上。
在制作质数表中教师把教学任务提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怎样筛选得更快?”这一策略的优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就是p11的“探索活动1、2”,此时学生的观察视点从(一个一个孤立的数)扩展到面(一组一组地数)这使学生能对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需要启用相关的知识经验:包括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倍数…….等知识,并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通过分类排除的数学方法进行判断,其思维形式上有联系、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
而这所有的一切归功于预习,通过预习我们不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概念文字的抽象和提炼过程中。
使教师始终保持对学生给出问题解释的压力,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真正去“学会学习”。
3、课前预习使学生更加自信,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
如“年、月、日”一课是课前预习的。
因此,一开课就说:“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年、月、日有了哪些了解?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学生纷纷汇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课堂成了孩子们展示、发现的天地,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了“差生”概念,班级中见到的都是积极上进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思考,从当堂练习的反馈看,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很好,从课后调查看,学生很欢迎这样的上课方法。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业务能力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有效和有序促进了我的课题研究朝良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经常与同事探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思路和措施,经常上网或到图书室查相关资料,听课20节以上,积累了一些较好的实践经验。
我边实践
边记录,学习笔记写满了两个笔记本,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撰写了多篇小结和案例分析。
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读书笔记有以下6篇:
《学生常见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教师要做什么?——关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11句话》、《《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读书笔记——课程标准六大理念及解读》、《关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思考》、《学生常见不良学习习惯》、《抓好抓实预习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与预习相关问题的读书笔记》等等。
案例、随笔、论文方面,比较满意的是以下9篇:
《例析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小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案例及启示》《做足准备百战不殆——也谈预习的好处及预习的方法》《关于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思考和探索》《“一划、二标、三练”——浅谈小学数学高效预习的方法》《关于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的思考》《瞄准目标抓基础因势利导求高效——关于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创设情境因势利导,鼓励探究因材施教——浅谈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关于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方法的思考》《教师要做好什么?——关于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方法的再思考》
六、问题反思
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时,任务要明确具体。
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到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比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预习要求可以是①预习新课例题的内容。
②从预习中找出解题的方法、规律。
③从中找出问题的难点、疑点,并用线画出来。
2、预习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学情。
有的课时,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全部自学;有的课时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即便是同一课时也会存在有的内容宜于自学,有的内容适于讲解。
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
的、属于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兼顾全体学生,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
其实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只是单一的预习习惯,还包括质疑精神、坚持精神等,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尚需以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