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双减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结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摘要】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即将进入到初中阶段,因而教师对学生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也能让学生把握自身的情况,最终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深化改革阶段,教师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设计作业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为此,笔者基于分析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首先分析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作业现状;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开展有效尝试;及时调整优化,促进整体提升三种设计途径.最后分析出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能够满足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一、课题的立项背景社会背景: 随着现代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基础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按照统一一致的教学方法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正确看待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效果与质量,扩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与学习能力,发挥个性化,差异化,灵活化的数学教育方法的教学作用,才能真正做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是学生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同时,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得出,分层教学法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本文将针对分层教学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实施策。
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持续规范校外培训, 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我们课题组希望通过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1、研究的目标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⑴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寻找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的内容:(1)教材内容生活化:①导入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自驱动、合作、研究:小学数学学习路径的课题结题报告
自驱动、合作、研究:小学数学学习路径的课题结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小学数学学习路径,以培养学生的自驱动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2.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条小学数学学习路径,以培养学生的自驱动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通过引入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教学实践经验。
- 实地观察:到小学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
- 教学实验: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实验,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意见。
-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4. 研究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设计了一条小学数学学习路径,包括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自驱动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 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学实验,验证了该学习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反馈。
- 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数据,发现学生的自驱动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5. 结论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设计一条自驱动、合作、研究的小学数学学习路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具有积极影响。
该学习路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我们建议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普及和推广这种学习路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6.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20XX). 自驱动、合作、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路径的设计与实践. 教育研究, XX(XX), XX-XX.。
《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提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22年5月,确定研究课题,准备申报立项;2.实施阶段:2022年6月——2022年12月,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按时间顺序,分阶段上传研究日志。
3.总结阶段:2023年1月—2023年2月梳理教学研究过程,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22.01-2022.04)(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阅读各教育报刊杂志并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和相关理论的文献。
(2)确立课题,申报课题。
(3)落实任务,确立研究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4)运用多种方法,开始实施研究。
2、实施阶段(2022.05-2022.12)(1)开展相关的“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收集实践中的资料及数据。
(2)观摩研讨,实践研究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撰写研究性日志。
3、总结阶段(2023.01—2023.02)(1)整理档案,进行数据分析。
(2)论证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3)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经验成果。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观察法:对本校数学课堂中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情况。
3、个案研究法: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及时归纳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经验教训,提高研究质量。
工作报告之数学微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微课题结题报告【篇一:数形结合课题结题报告】“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龙游县塔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负责人:黄秀清成员:徐根郑素莹柴巧云郑丽萍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众所周知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学的两块基石,可以说全部数学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提炼、演度、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而且往往由于借用了几何术语或运用了与几何的类比从而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线性代数正是借用了几何中的空间,线性等概念与类比方法,把自己充实起来,从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数学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与形的研究,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其中,“数形结合”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
“数”与“形”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基础,它们分别发展的同时又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着,共同推动着数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二)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直观与抽象相结合、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的体现。
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
从表面上看来,中学数学内容可分为数与形两大部分,中学代数是研究数和数量的学科,中学几何是研究形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中学解析几何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科,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渗透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内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作为数学老师,应能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上的灵活,过程上的简便。
在小学阶段,虽然属于数学的起步阶段,但笔者认为渗透“数形结合”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记忆。
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研究-结题报告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研究》结题报告通过课题组一年的研究探索,我们基本完成了《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研究》这一课题,形成了较成熟的方法途径,撰写了研究论文。
现结题报告如下:一、课题题解研究对象为低年级学生和低年级教师,主要研究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现状,教师的主要做法对策,故课题为“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过程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当前,小学低年级部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欠缺,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研究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本人及学科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欠缺,教师培养方法单一,效果不佳的情况。
学科组针对目前现状,进行理性科学分析,达成共识。
3.建立研究课题,完成申报书。
三、研究的目的探究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途径,更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通过研究,形成较成熟的经验,并在学校低年级推广,有效解决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研究的具体内容1.当前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途径和成效。
2.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成因3.结合教诲教学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子五、研究的方法1.研究对象: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对学优生和中小程度学生从思惟方法、进修惯、进修效果的对比研究寻找问题缘故原由。
2、研究方法:1)动态管理法。
收集有关学生个人资料,了解家庭情况、综合诊断结果及成因、教师实践提升工作跟踪记录、研究成绩记录表。
要求教师根据个案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方法和行为,并对产生的效果做好记录。
2)个案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的成因,及提升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3)行动研究法。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5篇)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5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1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
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
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1、趣味性。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
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的基本教育活动,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
2.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生活化”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3.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理念说明: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我们试图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倾向性。
应用与拓展学习的数学理论,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生活,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课题结题报告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数学是一门抽象思维的科学,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众多从事教育科研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注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研究课题。
为了落实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提出了改革的基本理念,尝试建立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及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见《学科教育》1999年第四期,题目《关于我国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
在这个宏伟的设想中,专家们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体会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这就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上提出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促进儿童神经中枢、大脑树突细胞网络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以实现智力开发的目的。
所以,研究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课题。
选择这个课题,正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开发儿童的智力,实现数学启蒙的价值。
二、课题确立的原因本校地处惠农区园艺镇(原惠农县园艺回民小学),服务半径多是回族农民的子女,由于保守的民族传统,闭塞的区域信息,落后的文化底子,以及家长简单原始的教育方法,使来源于本地区的大部分学生思维简单、拘谨、迟缓,与市区学校同龄儿童的思维发展程度无法比拟。
这种学龄前期以至学龄初期形成的思维劣质,无疑是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学校这几年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虽有提高,但幅度很小。
全靠老师们课上讲、练,课下补、辅,搞题海战术,既增加师生的负担,又耗费了师生大量的精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结题汇报[修改版]
第一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结题汇报《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实验报告——商南县清油河希望小学数学课题组一、课题的确立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的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式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们数学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情况,确立以《小学数学生活化》为题,进行教学研究实验。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实施方法步骤。
(一)、实验对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二)、实验方法:以文献资料、教学反思、数学日记积累、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三)、实验步骤:1、形成阶段:(1)、建立和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确立人员分工。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3)、进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
(4)、制订实验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1)、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和师资培训。
(2)、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3)、积累实验的相关资料:①优秀教学设计方案;②教学课件集锦;③学生数学日记汇编;④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及专题发言材料;⑤实验优秀论文集;⑥教学反思汇编。
3、总结阶段:实验分阶段进行总结,采用的形式有:①经验交流会。
②观摩研讨课和示范课。
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
三、具体实验做法(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小课题《乘法分配律》结题报告
小课题《乘法分配律》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法则之一,它用于解决乘法中的组合问题。
在数学中,当要计算一个数与若干个数之和的乘积时,可以先把这个数与每个数分别相乘,然后把这些乘积相加。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用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2. 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和推导过程;3.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实例;4. 通过实际运算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和实例分析。
四、研究结果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以下方式表达:a × (b + c) = a × b + a × c2. 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和推导过程: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乘法分配律适用于任意实数;-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法则之一;- 乘法分配律可以推广到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
推导过程可通过使用变量代替具体数字进行演算和换元法等方法来证明。
3.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实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广泛,例如在计算多项式的乘法、求解方程组以及计算物理量等方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4. 通过实际运算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选择几个具体的数字和变量,用乘法分配律的性质进行计算,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五、结论与启示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法则之一,它在乘法运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乘法分配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数学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参考文献[1] 《小学数学教师用书(全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2] 张建民. 《小学数学探究活动(第三册)》. 科学出版社, 2012.。
小学数学计算策略课题结题报告文档
《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富民县永定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现状分析: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
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
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
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现。
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
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界说1、课题名称:“提高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2、意义释要: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我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着重于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
进行课题研究时,重在课堂实践。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近年来,数字化教育的兴起不仅仅带来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更为学生们的科研学习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数学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为了推进科学教育,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数学课题研究,并在结题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分享。
以下将介绍三个数学课题案例及其结题报告。
案例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智能体移动艺术表情研究》该课题探究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体移动艺术表情的研究。
课题组老师通过手机APP搜集儿童智能终端普及情况,发现大部分儿童都喜欢使用智能终端,但对于不同的智能终端,存在着不同的表情识别,表情互动不够自然等问题,因此,设计了基于SMS智能交互的智能体移动艺术表情,以加强智能终端的交互性。
该课题研究成果表明,能够优化智能终端表情识别和表情互动的问题,并能根据用户不同的操作和反馈,进一步提高手机应用的交互性和用户满意度。
案例二:宁波市二中《生命如微尘——自然界的界线》该课题围绕自然界中物种的分类问题,研究生物门的极限问题,通过阅读专业图书、采用数字资源等多种研究手段,借助实验室实践研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理解和掌握生命科学的分类方法和基本规则能够提高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分析和识别物种分类的方法和意义,为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案例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励志校区《探究函数图像与积分的关系》该课题研究探索函数图像与积分的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加深了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研究兴趣。
课题组老师利用黑板演示,借助互联网上的资源,结合项目实际应用,让学生们通过思维和动手操作,学会如何建立模型,模拟复杂实际问题,并得到定量或定性的结论。
该课题结果表明,研究对教育教学意义重大,通过对函数图像与积分的深入研究,可以扩大学生的应用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课题研究也为学生们发掘及应用函数图像与积分知识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结题报告一、研究概况(一)课题的提出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教师一般通过教给学生算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探索过程。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我校中高年段的学生及其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了解教师、学生对思维认知,寻找我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还存在哪些问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或价值平时教学中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但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一般通过教给学生算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忽视学生对算法的探索过程,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
在计算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比较自然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这样才能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
计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是交给学生计算方法,而应该在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通过做计算题,进行观察、对比和判断,激发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只是停留在计算上,而是通过一道题进行有效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这些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方法。
小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系“面对一年级学生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子课题,课题按照预设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在申请结题。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读教材编排意图,达成目标提高效率”问题。
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教材编排意图理解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1、符合现在认知心理学发展观。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们了解到人的认知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
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不仅需要学习者感知、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而且需要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思维、记忆、识别、选择、分类等心理过程。
因此,学习者不只是被动的“受刺激者”和“反应者”,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
所以,研究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
这为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提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社会,基础教育的目的已不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而是要教会一切人学会学习。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往往立足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往。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形成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同时,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会。
可以避免“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现象,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能合作、合作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目标。
1、分析目前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数学计算能⼒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学⽣数学计算能⼒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的提出在⼩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重很⼤,学⽣计算能⼒的⾼低直接影响着学⽣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需要通过计算来进⾏;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
⼏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同样离不开计算,⾄于简易⽅程、⽐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不与计算密切相关。
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法的有机结合,使学⽣在使⽤各种计算⽅法的实践中逐步提⾼计算能⼒。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担忧,学⽣的计算正确率并不⾼,由于计算错误⽽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很多,有的甚⾄因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计算能⼒应指学⽣数学基本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数学计算的速度变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学⽣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
三、学⽣计算能⼒低下的原因分析抽样部分学⽣进⾏问卷调查,对学校⼀线的部分数学教师进⾏你认为学⽣计算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访谈,结合⾃⼰的切⾝体会,我们认为学⽣计算能⼒较差的原因有:1、⼝算不过关在调查中发现,⼝算能⼒不好的学⽣在进⾏笔算时问题相对⽐较多,尤其对于⼀些学困⽣。
竖式计算是以⼝算为基础的,任何⼀个加、减、乘、除的计算试题都是若⼲道⼀步计算的⼝算组成的。
从问卷中发现有很多学⽣⼝算不牢固,导致⼀步错,后⾯的计算就步步错。
2、计算法则不过关从问卷中发现学⽣对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不是很清楚,⽐较模糊,导致出错。
3、算理不清楚,笔算时数字位置不正确竖式计算时,学⽣对位值制理解不清楚,数位不能对齐。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困难、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三、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包括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的教学、多元化评价手段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五、小学数学教学现状1.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实践性。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 学习的难点: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和技能较为抽象,容易产生学习困难。
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 教学评价的不足: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六、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1.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针对性的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元化评价手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人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
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
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
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④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
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
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
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四、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
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从2013年5月开题至2014年7月结题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分以下阶段实施。
篇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 、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
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
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
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
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①课前作业。
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
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②课后作业。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
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
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