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出蜀途中,经过荆门送别亲朋好友的场景。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情感表达:诗中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展现了李白对亲朋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表达了对故乡水的留恋和对远行的不舍。
2.意境描绘:诗中通过对山、江、月、云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壮美的送别氛围。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豁达与豪迈。
3.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通过对仗的运用,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壮美。
4.文学价值: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展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豪情壮志。
同时,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都展现了李白的文学才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壮美的诗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既体现了唐诗的优美和韵味,也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成为了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篇1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袤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空中楼阁。
仍怜家乡水:仍,频频。
怜,爱。
家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之水。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慢慢消逝,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扩散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犹如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化莫测,犹如空中楼阁一般。
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旁边),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化,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困难。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颂自己的进步志向,抨击权贵,亵渎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也时时流露出明珠暗投、人生如梦等消极心情。
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化浅出的语言,形成了豪爽的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鸡鸡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希望能帮助到您!《渡荆门送别》原文:年代: 唐作者: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3篇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2诗词赏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即今四川读书、任侠。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他23岁,为追求功业,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
在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平原时,创作了这首精彩的五言律诗。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送别,一般是送他人别去。
诗中无此内容,故明清以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衍文,可删。
《渡荆门送别》赏析
三一文库()〔《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渡荆门送别》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渡荆门送别》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诗简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翻译/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注释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鉴赏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1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参考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2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③,万里送行舟。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②海楼:海市蜃楼。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⑴黄鹤楼:含义为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含义为李白的朋友。
之:含义为往、到达。
广陵:含义为即扬州。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词语注解】:含义为⑴荆门:含义为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⑵远:含义为远自。
⑶楚国:含义为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含义为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含义为长江。
大荒:含义为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含义为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含义为移下,下来。
⑺海楼:含义为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含义为依然。
怜:含义为怜。
一本作“连”。
故乡水:含义为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人从小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含义为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翻译】:含义为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思乡诗。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渡荆门送别》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渡荆门送别》赏析 1渡荆门送别朝代: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2《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赏析唐诗《渡荆门送别》
赏析唐诗《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人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告别故乡,踏上远行之旅的场景。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诗人乘船远行,来到荆门之外的楚地,随着山势渐渐平坦,江水汇入辽阔的平原。
这两句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颔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通过明月与浮云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月下的江水犹如一面明镜,云端的楼阁宛如海市蜃楼。
诗人感叹故乡的江水万里送别,更加深了离别的悲伤。
颈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诗人描绘了沿途的风景,野花散发着幽香,树木郁郁葱葱。
在这美好的景色中,诗人感受到了风霜的高洁,以及水落石出的自然现象。
尾联“苍梧来雁阵,白帝见秋霜。
”,诗人以苍梧的雁
阵和白帝城的秋霜,预示着季节的更替,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渡荆门送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浪漫的诗风。
唐诗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渡荆门送别(李白)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原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 (李白)原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和赏析。
原文:渡荆门送别,去客尘无泥。
万里归思肠,忧来雁渡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短亭短亭,蓬莱短亭里。
想佳人,明月照高楼,流光何事两依依。
生死情,长河未满船。
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以饱满的情感和豪放的诗境而著称。
通过描写送别场景,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生死和情感流转的主题。
首先,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渡荆门送别的场景,令人感受到离别的悲伤和无奈。
去客尘无泥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的无助和无法执掌的境况。
万里归思肠,忧来雁渡低则表达了他对远方亲情的思念之情。
其次,诗中的意象和描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描写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能亲临现场感受春雨的清新、杏花的芬芳。
短亭短亭,蓬莱短亭里这句则展示了诗人怀念佳人的心情,让人对失去的爱情充满期盼和留恋。
最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生死情和长河未满船的比喻,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他对生死和情感流转的思考。
明月照高楼,流光何事两依依则充满了对永恒和珍贵的追求与思念。
总的来说,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了离别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升华,使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产生了共鸣。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离别的诗篇,更是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李白豪情壮志和独立自由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原文、赏析
渡荆门送别[1]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古时为楚蜀交界。
[2]从:向。
[3]大荒:广阔的田野。
[4]海楼:海市蜃楼。
【赏析】
首联交代诗人已然渡过荆门,来到楚国一带遨游。
中间两联写舟行所见:山峦随着开阔平原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浩浩荡荡,流入辽阔无际的远方荒原。
晚上,平静江面上的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日间,蓬勃涌起、变幻无穷的云彩结成壮观的海市蜃
楼。
年轻的诗人意气风发,但初别故乡,心中满含眷恋。
在他的眼中,故乡的水依旧跟随,不辞万里地伴送着他远行的小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简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简析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③,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④,万里送行舟。
【注解】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
②楚国:泛指今湖北省及周围地区,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土地。
③“月下”句:说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直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
④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李白青少年时生活在四川,对蜀地怀有深厚之情,故称四川为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东下,远渡荆门所作。
首联指的是这次壮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
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蕴藏着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精神。
“月下”、“云生”二语想像奇妙,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水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全诗意境深远,风格雄健,形象壮美瑰丽,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二)背景李白此诗作于他二十六岁时,此前他一直生长于蜀地,多年来博览群书,思通古今;又自十五岁开始学剑术,心雄万夫。
这一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着有一番惊人的作为。
此时舟出荆门山,意味着他已离开家乡的土地,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
正是在这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上,李白写成了这首诗。
(三)诗歌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是由。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写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这两句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写江上的美景的图画,第一幅图是水中映月图,写的是朗月映照下的夜景。
第二幅写的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
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送别”指故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
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
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
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
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同日而语。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另说见后)。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注释】: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 海楼: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
4. 大荒:广阔的原野。
5. 天镜:比喻明月。
6. 怜:爱。
7.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
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
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
他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
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
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
“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
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
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也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穷。
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
沈德潜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诗别裁》)不免过于拘泥。
还是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得好:“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
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
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
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这首诗还是写景名篇。
全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
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对比拓展:《旅夜书怀》和《渡荆门送别》比较赏读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写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写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而远,由狭而阔。
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是: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
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
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
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动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