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五章第2节 城市用地评价(2012新版)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2012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2012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是指根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需要,将城市用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2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用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规定,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对城市用地分类标准2012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广大读者了解和应用。
一、城市用地分类原则。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2012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即分类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分类应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三是综合性原则,即分类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环境效益;四是灵活性原则,即分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调整。
二、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根据城市用地的功能和用途,城市用地分类标准2012将城市用地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居住用地,用于居民居住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商业服务业用地,用于商业、服务业和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工业用地,用于工业生产和相关设施建设;四是交通运输用地,用于交通运输设施和相关建设;五是公共设施用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六是绿地和公园用地,用于绿化、休闲和娱乐设施建设;七是特殊用地,用于特殊用途和特殊需求的建设。
三、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应用。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2012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是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根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二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应根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是在建设项目审批中,应根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对建设项目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要求。
四、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意义。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2012的实施,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详细规划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标准术语》: 城市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
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
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区:指城市 市区、近的区域。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 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
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 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 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 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 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 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 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 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 布局。
镇规划
乡规划
村庄规划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一、总体规划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标准术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
城市用地评价、经济条件分析与用地选择
1. 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条件影响建筑物地基的稳固性和工程建 设的经济性。
工程地质条件用地基承载力表示。即kg/cm², 或 t/m²。不同地表组成物质地基承载力不同。
类别
承载力
碎石
40~70 细沙;稍湿 16~22
砾石
30~50
湿
12~16
粘土
25~50
大孔土
15~25
2.技术经济条件
城用市地建条设件和关发系展到必城须市对的区总域体供布电局规、划城,市建发设展地方区向
2.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影响各项建筑物的用地布局和工程难易。如 地面坡度过大,势必进行大量开挖,增加土石方工程量; 过缓(<0.3%)则又不利于排水,或增加排水泵站的投资。 同样,地表过于破碎、切割密度过大,势必扩大用地的 相对高差,从而增加工程建设量和造价。
不同建筑用地对坡度具有不同的要求(见表)
地面坡度对各项用地的限制并不是绝对的, 应视城市技术经济水平、土地资源丰欠程 度、企业生产特点和建筑物的用途而定。
如利用钢铁厂炼铁和烧结工艺上有联系的 特点,将其车间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上; 选矿厂也可以阶梯式布置; 城市住宅建筑可以依山灵活布置。
3. 各种地貌现象
沿河阶地必须注意河流的摆动和侵蚀特点; 黄土地区,岩层松软,活动性冲沟发育,地表破 碎,容易坍陷,黄土的湿陷性又易引起地面建筑物 不均衡沉降; 有些山坡土壤含水量过高,或层面与坡向一致, 易产生滑坡。降雨时还可能发生泥石流等;
合理确定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以100年内在本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 大烈度为准。 设计烈度——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 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 的不一致性所出现的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并 据此制定的更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确定城市各行政单位(如市区、 郊区、市、区、县、乡、镇等)
的界限和性质
(2)用途区划
按照所确定的土地利用功能和 性质,对土地用途进行划分, 如工业用地、绿化用地、居住
用地等
一、城市用地概述
(三)城市用地区划
2、类型 (3)权属区划
对地产或房产的所有权所做的 区划,如国有土地、集体土地
和地籍区划等
(4)地价区划
(三) 城市用地选择程序
地质、水文、气候、 用地 自然 地形、生物、其他 评定 条件
用
地 建设
技术经济条件
综用城 合地市
条件
条
城市现状条件
评选布 价择局
件
其他 社会、经济、文化、
条件
生态、其他
(四) 城市用地选择方案
(四) 城市用地选择方案
城市用地选择方案比较
方案1
1、在一级阶地上,易受洪水威胁 2、地震时砂土液化严重 3、县城南部为雷击区,不安全 4、虽可与原县城结合建设,但该城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1)建筑地基
重点在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 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分析
1、地表物质组成 2、地质构造特征
类别
碎石(中密)
角砾(中密)
粘土(固态)
粗砂、中砂(中 密)
细砂(稍湿) (中密)
承载力(t/m2)
类别
40-70
细砂(很湿)(中密)
(三)城市用地评定分类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地形坡度 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位 洪水淹没程度 工程地质条件 其它
图层叠加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城市用地评价 ( land use assessment ),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指适宜于进展城市建立的用地;二级指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前方宜建立的用地;三级是不适于建立的用地。
详述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作出综合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程度,为合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
•自然条件主要指气象、地形、工程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植被等,是城市形成和开展的外部条件。
社会条件那么包括各种历史因素(如文化古迹、城市现状)、政策因素〔如保护耕地等〕。
城市开展用地的评价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进展资料搜集、用地分析和编制用地评价图等。
[1]资料搜集温、降水量、蒸发量、暴雨强度和日照等。
②地形资料:包括高程、的地形图,通常为1∶5000或1∶10000。
③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地质构造〔如活动断层、滑坡、溶岩、流砂、泥石流、沼泽、泥炭层等的水文资料:包括规划地区和有关地区的江河、湖泊、海洋、渠道等的资料。
容有:一般水位,历史上不同再现期〔如百年一遇、50年一遇、25年一遇、10年一遇等〕的最大洪水水位、洪水淹没围和面积、淹没区的根本情况及洪水规律、流量、流速、含砂量、河道变化情况等。
⑤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的等水位线和根本流向、水质、泉水以及自流井的位置、平均流量、最大涌水量、含水层厚度、构造、水源补给区位置和围。
⑥矿藏及其他的有关资料:地下矿藏的种类、分布围、储量、品位和开采方案;旧矿井的分布围,地层有无沉陷以及建筑材料资源等。
⑦文物埋藏围。
用地分析对搜集的资料要作综合分析。
为便于选择城市开展用地,可将用地分为4类。
第1类为适宜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自然条件较好,不需要或稍稍采取工程措施即能适应城市建立需要。
具备的主要条件:①地基承载力一般不小于每平方厘米1.5公斤;•②地下水位低于一般建筑根底埋置深度,即低于地面1.5~2米;③不被洪水淹没;④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10%;⑤没有沼泽地段,或者用简单方法即可排除积水;⑥没有大的冲沟、滑坡和岩溶现象。
新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实用标准(2012)
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城乡用地town and country land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
城乡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3.1.2。
表2.0.1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2.0.2城市建设用地urban development land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 3.2.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指上述用地之和,单位为hm2。
表 2.0.2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2.0.3人口规模population人口规模分为现状人口规模与规划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常住人口指户籍人口数量与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量之和,计量单位应为万人,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2.0.4人均城市建设用地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2.0.5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single-category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等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与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与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与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表达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与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与冲沟的形成等)与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与供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
一是承载性。
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均以一定量存在于地表空间。土地资源的数量分析,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地、林地、牧划、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的数量。 例:耕地 着重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耕地内部水田与旱地的比例关系,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指标
1996年 (1)
2003年 (2)
增减数 (3)=(2)-(1)
年变率 (4)=(3)/(1)
1.总人口(人)
6075600
6877150
+801550
+0.132
2.农业人口(人)
4064500
4457234
+392734
+0.097
3.非农业人口(人)
2011100
2419916
+408816
1949-1996全国土地资源数量变化
第三节、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给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对土地资源结构,或土地资源组合进行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子系统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前者可称之为土地资源单项分析,后者可谓土地资源综合分析。
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
1.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城镇用地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1.074/0.203
-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一、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一、城市用地规模(1)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既指以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城市用地规模(A)=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P)×人均建设用地标准(a)与城市用地规模相近的两个名词: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区位分布。
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种中文名】:沙打旺 【种拉丁名】: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种别名】 :直立黄芪、斜茎黄芪、
强度< 20cm
水源严重不足
5
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 >1.0%,暂时不能改良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 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在对城镇的 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 用地进行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 适用程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三类(见表5.1):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S2m-2
S3e
…
…
N1m
N1m-1
N1e
N1m-2
…
…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 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宜 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选取因素和确定指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选取因素时应 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必须选取较长时期影响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质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一)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类(class)
S1(非常适宜) S2(中等适宜) S3(临界适宜)
N
N1(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永久不适宜)
亚类
单元
(subclass) (unit)
S2m
S2m-1
…
而对特定地区的土地(一般以土地利用类型 为单元)进行评价和归类。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指标是指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标准,主 要从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两方面来考察。
(一)土地适宜性
农业用地中,按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四种情 况: 单宜性:指土地只适于某一种用途。 双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两种用途。 多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三种或三种以上的 用途。 不宜性:土地不适宜于任何用途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评级坡度p水侵蚀e风蚀v有效土层d不明显不明显100cm35轻度面蚀35有少量纹沟轻度风蚀515中度面蚀510有少量浅沟中度风蚀植物根出露3050cm1525强度面蚀1020有少强度风蚀出现沙垄1030cm2535强度面蚀2030切沟较密少量冲沟植被覆盖度1030极强度风蚀出现砾垄10cm35极强度面蚀30有大量切沟植被覆盖度10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评级障碍土层l土壤质地t土壤肥力f土壤pha50cm较高60755040cm中等45607585403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较低85或45302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2010cm砾质裸露基岩205010cm砾质裸露基岩75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2评级盐碱化及改良条件s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b水源保证率r轻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需农业技术改良面60cm有稳定保证中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05必须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季节积水轻度4060cm有一般保证强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510需要水利改良措施全年地面积水中度2040cm水源不足保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目前可以改良强度20cm水源严重不足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暂时不能改良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3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性评价。
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一、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一类用地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
其具体要求是:(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二)二类用地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
其具体情况是:(a)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b)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c)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d)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e)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f)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新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2)
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城乡用地 town and country land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
城乡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3.1.2。
表2.0.1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2.0.2城市建设用地 urban development land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 3.2.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指上述用地之和,单位为hm2。
表2.0.2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2.0.3人口规模 population人口规模分为现状人口规模与规划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常住人口指户籍人口数量与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量之和,计量单位应为万人,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2.0.4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2.0.5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 single-category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等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地震类型、成因
震中距
观察点
震中区
x 震中 震源
y
深度
震源
z
地震术语示意图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地震震级
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希特(C.F.Richter)首先提出了震级旳 概念,来描述地震旳大小。
根据震源所释放旳能量旳多少来划分地震等级,共10级。
地震按震级旳分类
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倒塌旳方向,则易于崩落;尤其是 因争取用地,过分旳人工开挖,造成坡体失去稳定而倒塌。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滑坡与倒塌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③冲沟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旳沟槽。合适旳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地震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域今后一定时间内(一般是指
5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旳超越概率为10%旳地震 烈度。它是一种地域进行抗震设防旳根据。
看待地震等自然灾害,只能悲观预防,降低其破坏程度
⑤矿藏
矿藏是地质条件之一,也是一种资源。它旳分布与开采 还影响到城市用地旳选择和城市布局旳形态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滑坡与倒塌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旳分析主要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 择和工程建设有关旳工程地质方面旳分析。
①建筑地基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都由地基来承载。自 然地基旳构成无非是土与石。因为地层旳地质构造和土层旳 自然堆积情况不一,其构成物质也各有不同,因而对建筑物 旳承载力也就不同。
城市用地评定
城市用地评定第一篇:城市用地评定1城市用地评定:是对城市发展可能使用的土地,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地貌、矿藏和文物埋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定出适宜建设的用地、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改善后才可建设的用地和不宜建设的用地。
2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3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
4居住区合理服务半径: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区还应当适当减少。
5编组站:是为货运列车服务的专业性车站,承担车辆解体、汇集、甩挂和改编的业务。
6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应。
7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方。
8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
9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
10.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绿化覆盖率:城市各类型绿地投影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11.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12.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13.城镇人口:各国依据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把通过行政区划确认的城镇地区的常年居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
14.居住用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15.卫生防护带: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求隔开一定距离。
1.城市用地属性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经济属性d.法律属性2.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修建的用地,即不需要或需要较少工程措施就可以修建的用地;二类地条件一般通过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建设的用地;三类地条件极差不适宜修建的用地,包括粮田、洪水淹没区、有冲沟滑波等恶劣地质地形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用地评价(熟悉)
一、城市用地评价概述
一般分为如下3类:
1.适宜城市建设用地。
它是指自然条件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建设的需要,一般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就能建设的用地。
例如,地势平坦,土地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不受洪水淹没的用地。
2.基本适宜城市建设用地。
这类用地虽然某些自然条件有一定缺陷,但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仍可加以利用。
例如,地形坡度不大,稍加平整即可使用的土地;轻度洪水淹没区在修建防洪设施之后即可使用的土地;地基承载力较小,只要经过人工加固后就能使用的土地等。
3.不适宜城市建设用地。
它是指自然条件很差,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要付出很大代价进行改造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
这类用地的主要类型有:①承载力小于60kPa和厚度在2m以上的泥炭层或流沙层的土类:②坡度超过20%的坡地;③经常被洪水淹没,且淹没深度超过1.5m的土地;④受冲沟、滑坡等工程地质病害严重影响的地段。
此外,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历史文化等类保护区、军事用地等也属于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
(一)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过高,会严重影响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这种土地一般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各种建筑物对地下水埋藏深度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地下层数越多,要求地下水埋藏深度就越深。
2.城市水源
城市水源有地面水和地下水。
采用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作为水源的优点是水量丰富,特别是大江大河,因其径流量大,可满足大城市和耗水量大的工业用水需要,但也有许多缺点,如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不利于稳定供水,易遭受污染,水质较差。
地下水按其成因和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1、上层滞水和潜水埋藏浅、水量有限,受大气降水的影响,水位变化较大,同时也易受到污染,不宜作为城市水源。
2、承压水因有隔水层、埋藏深,其优点是水量丰富稳定、水质好、不易受污染,是比较理想的城市水源。
由于承压水也是依靠降水补给、储量有限,一旦取水量超过补给量,地下水位就会下降,形成“漏斗”;持续下去还会出现水质变差、地面下沉等不良后果。
城市水源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在地下水源丰富的地区,应优先选择地下水作为水源;地下水源不足时,可考虑以地面水源补充,但要注意水源保护,防止水体污染。
3.城市防洪
许多城市沿江河、湖泊分布,这些江河、湖泊在为城市提供水源、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
当城市有可能受到洪水威胁时,应进行城市防洪工程规划。
一般要求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上o.5一lm的地段,才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地势过低或经常受洪水威胁的地段,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否则必须修筑堤坝等防洪设施。
堤坝以内的河滩地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但可辟作绿地。
(二)工程地质条件
城市由众多的建筑物组成,这些建筑物需要建在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地基上,要求地质构造稳定,不受工程地质病害的影响。
1.地基承载力
工业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一般比民用建筑要高。
建筑物的层数越高,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也越高。
在城市建设中,选择承载力大的岩土作为建筑地基,不仅可以使建筑物安全稳固,还可节省大量用于加强地基承载力的投资。
2.地震
1、根据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将地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称为地震震级。
2、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3、地震震级分为9级。
4、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
5、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破坏。
6、地震发生后在地面上造成的影响或破坏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7、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越高,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越严重。
8、建筑抗震设防是针对地震烈度而不是针对地震震级。
9、在地震烈度6度及6度以下的地区,除特别重要的建筑外,可不采取专门的防震措施;
10、在7度及7度以上的地区,除临时建筑外,都必须进行抗震设防;
11、在9度以上的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建设用地。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可见表3—1。
,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表5-1
震级1—2 3 4 5 6 7 8 8以上
震中烈度1—2 3 4—5 6—7 7~8 9~10 11 12
注:震源深度为10-30km。
3.工程地质病害
对工程建设产生严重影响的地质、地貌现象称为工程地质病害。
除了地震,常见的工程地质病害还有冲沟、滑坡与塌方、地下溶洞。
1、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它会切割土地,使土地支离破碎。
2、滑坡与塌方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危及建筑物甚至居民的生命安全。
在利用坡地或紧靠崖岩进行建设时,需要了解滑坡的分布及滑坡地带的界线、滑坡的稳定性。
3、地下溶洞有时分布范围很广,洞穴空间高大,如果建筑物和水工构筑物不慎选在地下溶洞之上,可能造成建筑物塌陷和水工构筑物渗漏。
还须注意的是,虽然有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地下重要的文物不属于工程地质范畴,但考虑到将来开采、挖掘的可能性,这类地区也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三)地形条件
从小的空间尺度分析,由于城市各项工程建设需要有一定面积、合乎要求的平坦土地,因此地面坡度对城市各项工程建设有很大影响。
选择坡度过大的地段作为建设用地,需要进行大量开挖、平整土地,从而增加土石方工程量,会加大建设成本。
但不同建设工程对坡度的要求不同,其中铁路站场和机场用地要求最高,其次是工业用地。
居住用地受坡度的限制相对较小,最大坡度可为10%。
(四)气候条件
气候是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1.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离地面1.5m高的位置上测得的空气温度来代表。
气温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人感到舒适的气温范围一般为18—20℃。
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日照
日照时数是衡量日照效果的最常用指标,一般是指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到建筑物外墙面或室内的时间。
冬季要求日照时数越长越好,夏季则越短越好。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和偏南(东南和西南)是阳光最充分的朝向,因此,建筑物布置以南和偏南向为宜。
3.风象
表示风向最基本的一个指标是风向频率(简称风频),它是分8个或16个方位,以一定时期(年、季、月)内某一风向发生的次数占该时期各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
气污染检测表明,空气的污染浓度与风向频率有密切关系,风向频率越高,其下风地带受污染的机会越多。
风的速度则与大气污染的程度呈反相关,风速越大,大气污染物越易扩散,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反之,大气污染浓度加大。
在静风(风速小于1m/s)的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很难向外扩散,构成严重的污染。
在城市规划中,为了合理布置工业和居住用地,最大限度减轻有害工业对居住区的污染,通常根据某地多年的风象资料,将全年的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绘制成风玫瑰图(见图3—2)。
利用风玫瑰图,一般情况下可根据最小风频原则进行布局,即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全年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侧,居住区应布置在其下风侧,因为这个方位全年受污染的机率最小。
4.降水与湿度
降水是降雨、降雪、降雹、降霜等气候现象的总称。
湿度的大小与降水的多少有密切关系,相对湿度又随地区或季节的不同而异。
例题: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以上的城市。
A.50万
B. 60万
C. 40万
D.70万
答案:A
分析: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可将城市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其中,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20万的城市。
为了弥补其粗略,习惯上把市区和近郊
区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特大城市。
例题:按照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分为单中心城市、多中心城市;或者根据其中的道路形态,分为:( )。
A.块状城市
B. 棋盘形城市
C. 带状城市
D.放射形城市
E.不规则形城市
答案:BDE
分析:按照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分为单中心城市、多中心城市;或者根据其中的道路形态,分为棋盘形城市、放射形城市、不规则形城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