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1课件
环境化学 课件第一章

近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约发生200多起
严重公害事件。世界瞩目的有下面7起
(1)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北部塞维索地区的一家 农药厂爆炸,导致剧毒化学品二恶英的污染,使许多人中毒,附近居民被迫迁走, 几年内当地畸形儿的出生率大为增加。 (2)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露事故。这次事故发生在1979年3月28日,直接经济 损失达10多亿美元。 (3)墨西哥的液化气爆炸事故。1984年11月19日,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所属 的液化气供应中心发生爆炸,死亡1000多人,伤400多人,3万多人无家可归。 (4)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故。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博 帕尔市的农药厂的剧毒化学品异氰酸甲酯罐爆裂外泄,受害人数20万,死亡 3000人以上。 (5)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1986年4月26日位于基辅地区的切尔 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爆炸,造成重大放射性污染,周围十多万居民被疏散, 伤数百人,死亡31人。 (6)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赞德兹化学公司的仓库起火, 使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用水流进莱茵河,造成西欧10年来最大的污染事故。 (7)海湾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历时42天,期间油井大火昼 夜燃烧,是迄今历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灾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 严重的一次环境污染,其污染程度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这 次战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灾难性的,已给世界带来了影响。
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
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包括: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 减少和机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课件]环境化学 第一章 绪论PPT
![[课件]环境化学 第一章 绪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7900ffd8770bf78a6529544d.png)
五、环境化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限界浓度:通常把一系列对人类(或其它
生物体)有害的物质在环境中的最大允许 剂量,称限界浓度。 地化本底值:自然界中某物质含量的天然 水平。
2018/12/6 31
地化异常值:有害物质和地化本底值之间 的偏差称为地球化学异常值。 地化异常可以有“正异常”(即该物质在 自然界含量大于地化本底值)和“负异常” (即该物质在自然界中含量小于地化本底 统中的作
用、化学机制及其利用。
2018/12/6 20
4、污染控制化学
研究与污染控制有关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 术中的化学基础性问题,以便最大限度地 控制化学污染,为开发经济而高效的污染 控制技术,发展清洁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2018/12/6 21
物质在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的形成、
迁移、转化和归宿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和 生态效应。
2018/12/6 15
1)大气环境化学:大气化学物质的表征研究; 大气化学转化过程的研究;全球大气环境中化
学变化研究;大气化学模式研究。
2)水环境化学:水体界面化学过程;金属形态 转化动力学过程;有机物的化学、生物降解过 程;金属和类金属甲基化。 3)土壤环境化学: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土壤中金属存在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的研究;污 染物在土壤固—液界面上的化学过程的研究;
一是全面开展对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 必需元素的生物地化循环和各主要循环 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 产生的干扰和影响;
二是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 三是对全球变化研究; 四是污染控制化学研究。
2018/12/6 25
三、环境化学研究的重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酸沉降与温室气体
发 生 地 点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美国洛杉矶 英国伦敦 日本四日市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 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 印度博帕尔市 苏联乌克兰基辅市 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工厂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

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战略
——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巩固和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二、环境化学
1. 环境化学的发展
环境化学的发展:
孕育阶段:二次大战-1970年;
形成阶段:70-80年代;
发展阶段:80年代。
24
二次大战-20世纪60年代:研究环境中农药
环 境 化 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 境 化 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 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 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2
参考书籍
3
参考期刊
环境科学 环境化学 化工环保 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环境科学 农村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9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 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 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并将次 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 学生丹尼斯· 海斯发起并组织的环境 保护活动,犹如星火燎原。全美国 共有2000多万人参加,约1万所中 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 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一天就 成了第一个地球日。
27
3.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 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
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 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 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 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化学》课件第一章

环境分析化学:研究决定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 学行为的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环境中存在状态。 各圈层环境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 和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中 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如大气环境化学,水环 境化学等。 环境工程化学:研究控制污染物的化学机制及工 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富营养化:俗称水华,指大量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入湖泊 中 , 使湖泊中 N,P 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使水体生 态破坏的现象。
研究性探索
一辆装有浓盐酸的槽罐车倾倒在该农田旁, 造成盐酸泄漏,试分析酸泄漏会对环境产生 什么作用? 目的:
通过查相关资料并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性分 析,以进一步深入理解环境的多元、开放与复 杂性。 通过探索性研究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任务及特 点。
20世纪80年代,挪威首相夫人主持调研, 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突破性认识: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
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能源紧张 资源耗竭 自然灾害
美国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 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 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 件。
我 国 生 物 多 样 性 面 临 的 威 胁
汞引起的 胎儿性水 俣病患者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约占80%-90%
环境化学的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 研究对象。 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各圈层的存在形态及迁移、 转化机制、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其核心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 应。
环境化学课件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其中, 对流层是大气最底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大气污染及来源
大气污染的定义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 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城市生活等。其中,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是大 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04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组成与性质
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 成分,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 物,对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 残体及其分解产物,对土壤肥 力、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等有重 要作用。
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 分,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 物活性。
度升高,导致温室效应。
03 水环境化学
水体组成与性质
水体的组成
水分子、溶解物质、悬浮物质、 底泥等。
水体的物理性质
温度、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 等。
水体的化学性质
酸碱度、硬度、氧化还原电位、溶 解氧等。
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
01
02
03
污染物的来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 业排水、大气沉降等。
污染物的迁移
食物链进入生物体。
土壤污染
03
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积累,通过食物链或直接接
触进入生物体。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移途径
血液循环
污染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淋巴循环
部分污染物质可进入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转运至淋巴结等组织 。
环境化学完整课件

04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组成与性质
矿物质
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 大小的矿物颗粒。包括砂粒、粉粒、黏粒等。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 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 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 生长和土壤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 转化和归宿,以及土壤污染对生
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关系
01
环境化学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归宿,揭示环境污染的机
制和规律,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02
环境化学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领域,推动
大Hale Waihona Puke 的结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热层和外大气层等。
大气中的微量气体
包括臭氧、甲烷、氧化亚 氮等,对大气环境和气候 变化有重要影响。
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 农业活动、生物质燃烧等。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环境化学完整课件
目录
• 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环境化学 • 水环境化学 • 土壤环境化学 •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动过程及效应 •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 • 当代环境热点问题探讨
01
环境化学概述
环境化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 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的科学。
特点
环境化学ppt课件

环境化学ppt课件•环境化学概述•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输与转化•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原理及应用环境化学概述01环境化学定义与发展定义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的科学。
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化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分布和归宿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化学物质对生物和人体的毒性效应和机制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01020304环境化学研究内容环境化学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保护需要环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关系大气环境化学02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的主要成分大气的垂直分层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中的微量气体臭氧、水汽、甲烷和氧化亚氮等。
大气污染及其来源大气污染的定义和类型按照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和存在状态进行分类。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和生物质燃烧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03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过程。
01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光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和酸碱反应等。
02大气中污染物的归宿干沉降、湿沉降和大气扩散等。
大气中污染物转化与归宿水环境化学031 2 3包括水分子、溶解物质、悬浮物质、底泥等。
水体的组成如pH值、硬度、碱度、温度、颜色、透明度等。
水体的性质如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光照、温度等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水体组成与性质水体污染及其来源水体污染的定义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水、城市径流、大气沉降等。
环境化学第一章优秀课件

学习方法
明确学习目的 多看文献,采百家之长 善于思考,勇于挑战
(甲基汞、DDT、多氯联苯和三丁基锡的教训) 有害化学物质的消除以及防治。
日本的水俣病
三丁基锡
水俣病
1965年,日本熊本县发生了水俣病。 原因是在县内的阿贺野川上游60公里以外的昭和 电气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
水俣岛
汞的生物放大
0.00001ppm 5%吸收
?
Hg2+
人和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脑屏障
大脑
甲基钴胺素
0.0001ppm
② 某些污染元素或化合物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极低, 如汞、镉的毒性效应分别为0.001、0.01 mg/L左右; 地面水砷:0.04 mg/L;挥发性酚类物质:0.01 mg/L.
样品组成复杂
人类生产与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生物代谢过程不断地向 周围环境排放各种有害物质,环境样品中往往含有数十 至数百种不同化合物。样品的复杂性使得环境分析干扰 因素多。
环境化学第一章
教材介绍
教材: 夏立江 主编. 环境化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韦进宝、钱沙华.环境分析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参考书目
参考书
《环境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何燧源 《环境化学进展》,戴树桂, 2005,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刊物
《环境化学》,核心期刊,影响因子1.393 《环境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影响因子1.076 《环境科学研究》,核心期刊,影响因子1.089 《中国环境科学》,核心期刊,影响因子1.062 《环境科学》,核心期刊,影响因子1.310 《分析化学》,核心期刊:影响因子0.790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核心刊物,影响因子1 .360
《环境化学课件》PPT课件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 ,通过饮水和食物链进
入生物体。
土壤污染
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 在土壤中积累,通过食
物链进入生物体。
其他途径
包括食物摄入、皮肤接 触等途径,使污染物进
入生物体。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转化与排泄机制
01
生物转化
生物体内的酶系统可将污染物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产物,如肝脏中
化学法
包括中和、氧化还原、电解和混凝等。
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包括活性污泥 法、生物膜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等。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包括土壤淋洗、土壤固化/稳定化、热脱附和电动 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
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 转化或固定,包括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
REPORT
《环境化学课件》 PPT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环境化学 • 水环境化学 • 土壤环境化学 •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动过程及毒性效
应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危害
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破坏水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等。
水环境化学原理
1 2
水中的化学反应
酸碱反应、沉淀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水质指标与标准
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等。
3
水处理原理与技术
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
REPORT
环境化学PPT课件

大气圈垂直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 层、外大气层
大气组成
恒定成分(N2、O2、Ar等)、 可变成分(CO2、H2O等)、不 定成分(自然源、人为源污染物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
污染源
自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人为源(工业、交通、 农业等)
污染物分类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烟、雾等)、气体状态污染物( SO2、NOx、CO等)
为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提供氧气,参 与土壤中的气体交换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
天然源
地质背景值高、火山活动、自然风化和 淋溶作用
按性质分类
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人为源
工业“三废”、农药和化肥使用、生活 污水和垃圾
按形态分类
气体、液体、固体
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物理过程
吸附与解吸、挥发与凝结 、溶解与沉淀
阐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以及其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水污染治理技术分类
介绍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水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 题。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原理及应用
土壤污染来源及危害
阐述工业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使用等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以 及其对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任务
环境化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规律,评价 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工程课件[1]
![环境化学工程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2620e162a6c30c2259019e9b.png)
环境化学工程课件[1]
1.1.1 环境与生态系统
u 环境:指人们日常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自然环境, 也就是生物学上的环境,它意味着生物体外的一切 物质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u 生物圈:凡是有生物活动的地球表面层,包括地球 表面的广阔水域(水圈)、地壳表面的岩石和土壤 (岩石、土壤圈)、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大气圈) 和生活于其中的人类及其它生物(动物、植物、微 生物等)构成的生物圈(也叫生态圈)。生物圈的 范围是从海平面以下约11公里深度(太平洋最深处) 离海平面以上约8、9km高度(约相当于珠穆朗玛 峰的海拔高度)。在这个范围内,有空气、有水、 有土壤,还有阳光等,它们都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体外环境因素,对于人类来讲,各种动物和植物也 构成为体外的环境因素。
u 人们眼痒、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 酸痛疲乏。全市5911人出现咳痰,胸闷、呕 吐、腹泻症状,其中1540人严重中毒,4天 内死亡17人,幸而11月1日起风,大雾吹散, 方才解围。
环境化学工程课件[1]
u (4)伦敦烟雾事件
u 1952年12月4日,英国泰晤士河流域上空被厚冷空 气盘踞,地面废气无法向天空扩散,河谷中的伦敦笼 罩凝在于大尘雾粒之上中变,成雾腐中蚀的性的SO酸2雾开;始氧化,生成硫酸泡沫,
环境化学工程课件[1]
u 蕴藏在地下的矿物燃料开发: u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作为能源被大量开发利
用20,0亿在吨燃以烧上过,程破中坏排了放原C有O环2 ,境其中数碳量循环每;年 达 u 大片森林被采伐,草原被开垦,绿色植物吸收
CO2的面积又在减少; u C体O健2康在无大直气接中危的害含,量但显是著,增长大气,中COC2O虽2浓然度对提人
《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 ,《森林问题 原则声明》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平衡,故其pH值:
2020/6/26
pHpK1 lg[[H *转化为HCO3-多少? ➢ 水体pH升高为pH’,则pH’=?p:H ' pK 1lg[[H H2CC3O 3*O ]] B B
➢所以水体中pH变化为△pH=pH’-pH,即:
△B=[碱度][10△pH-1]/(1+K1×10pH+△pH) 2020/6/26 提示:[H2CO3*]=[H+]*[HCO3-]/K1={[碱度]*10-pH}/K1 4
▪在投入酸量△A时,只要把△pH作为负值,△A=-△B,也可 以进行类似计算。
▪举 例 : 在 一 个 pH 为 6.5 、 碱 度 为 1.6mmol/L的水体中,用NaOH进行 碱化,需多少碱使pH上升至8.0?(用 碳酸钠呢?)
解:假定平衡时NH4+的浓度为x mol/L
NH3+H2O≒NH4++OH-,
平衡时浓度: 0.200-x x x
2020/6/26
9
▪举 例 2 : 计 算 0.2mol / L 的 H2S 溶 液 中 的 H+ 、 OH-、S2-的浓度和溶液的pH值。(已知H2S的一 级 电 离 常 数 K1=1.32×10-7, 二 级 电 离 常 数 K2=7.1×10-15)
pHlg[H 2C O 3*]Blg[H 2C O 3*] [H C O 3]B [H C O 3]
➢若加入 Na2CO3调节呢?(分子-△B,分母+2△B)
提示:Na2CO3+H2O=NaOH+NaHCO3
通常在天然水中,pH=7左右,对碱度贡献的就是[HCO3-],因 此经常可以把[HCO3-]作为碱度。若把[HCO3-]作为水的碱度, [H2CO3*]作为水中游离碳酸[CO2],可推出(请推导):
解:设第一步离解产生的[H+]为x mol/L
第二步离解产生[H+]为y mol/L
由水离解产生的[H+]为z mol/L。
K1 2020/6/26
H2S的离解平衡分两步:H2S+H2O=H3O+ +
HS-
10
平衡常数: K 1[H 3O [H 2 ]S H [] ]S (x=1y 0 )..2 3x ( 2xy × 1z)0-7 H2S的离解第二步平衡:HS-+H2O=H3O++S2- K2
第一节 天然水基本特征及污染物存在和分布
一、水的特异性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环境意义,了解)
二、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组成、化学特征、性质、酸碱度,重点)
三、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有机、金属,重点)
四、典型水污染的特征(补)
(耗氧有机、酸碱、金属、热、放射、病原)
2020/6/26
1
主要内容
二、天然水主要特征 1、组成 2、主要水体特征 3、碳酸平衡 4、酸碱度(酸度、碱度、 缓冲能力) 5、一般的酸碱平衡理论 6、酸碱理论在水处理中应 用
2020/6/26
7
需要说明的是,准确的酸碱平衡常数要靠活度计算,但是在一般的 稀溶液中,基本上可以用浓度来代替。
▪酸碱的强弱:分别采用酸电离常数Ka和碱电离常 数Kb来表达。或采用pKa,pKb来表示酸碱电离常数
HA+H2O≒H3O++A-
Ka[H3O][A] [HA]
A-+ H2O≒HA+OH-
△B=[碱度][10△pH-1]/(1+K1×10pH+△pH)
提示: [H2C3O *][H]K H [1 C 3] O1 0pK H [碱 1 ]度
2020/6/26
5
5、天然水中一般酸碱平衡(补充)
▪酸碱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有人认为弱碱性的饮用 水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酸碱反应瞬间完成,pH值决定着体系内各组分相对浓度。
Kb
[HA][OH [A ]
]
Ka数值越大或pKa数值越小,表明HA的酸性越强。 Kb数值越大或pKb数值越小表明A—的碱性越强。 一般规定pKa<0.8者为强酸,pKb<1.4者为强碱。
2020/6/26
8
②平衡计算
由弱酸离解常数,可计算弱酸溶液的平衡组成。
举例1:在环境温度为25摄氏度条件下,含氨废水 浓度为0.200mg/L,求该废水的OH-浓度、pH值 和氨水的电离度。(已知氨在25摄氏度的离解常 数是1.8×10-5)
▪天然水体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是一个缓冲体系(pH=6-9)。
▪一般,碳酸化合物(其次是磷酸盐化合物)是水体缓冲作用的重 要因素,各种碳酸盐化合物控制水体pH值,并使水体具有缓 冲作用。
▪因而,人们时常根据碳酸盐化合物存在情况来估算水体的缓 冲能力。
▪如前所述,对碳酸水体系,当pH<8.3时,可以只考虑一级碳
▪在水和废水处理过程中,酸碱度是必须考虑指标之一。
▪在天然水环境中
➢一元酸碱体系有HAC-AC-、NH4+—NH3等,
➢二元酸碱体系有H2S-HS—S2-、H2SO3—HSO3——SO32-、 H2CO3—HCO3-—CO32-等,
➢三元酸碱体系有:H3PO4—H2PO4-—HPO42-—PO43-等。
2020/6/26
三、主要污染物形态 1、分类(8) 2、形态重要性 3、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农药:有机氯、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除草剂
PCBs、单环芳香烃、PAHs 卤代脂肪烃 4、金属类 Cd\Hg\Cr\As\Cu\Zn\Pb 2
(3)天然水的缓冲能力
▪pH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pH不变化。
平衡时浓度(mol/L):x-y x+y+z y 平衡常数: K2 [H3[O H ]SS []2]=y7(x.x 1y×y1z)0-15
另据水电离平衡:Kw=[H3O+][OH-]=(x+y+z)z=1.0×10-14
由K1>>K2,HS-电离程度要比H2S小的多,水的电离也很小, 所 以 可 以 近 似 得 出 : x>>y , x-y≈x,x>>z,x+y+z≈x, 所 以
2020/6/26
6
① 酸和碱的强弱(注意与前述的酸碱度不一样?)
▪ 醋酸CH3COOH(简称HAc)是典型的一元酸: HAC+H2O≒H3O++ACK- a[H3O][Ac]
[HA]c
Ka酸平衡常数
▪ 氨的水溶液作为一元弱碱:
NH3+H2O≒NH4++OH-
Kb碱平衡常数
Kb
[NH4][OH] [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