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21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21篇)《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21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均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平均数》教学反思篇1本单元重点理解“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因此教学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大功夫:1、强调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课程标准》4至6年级学段“概率与统计”领域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平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本单元首先通过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的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价值。
2、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于统计学习全过程。
现在信息社会中,统计图、统计表已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表达信息的一种普遍的工具和手段,读懂统计表、统计图也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进而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统计意识。
《平均数》教学反思篇2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这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平均数”的概念;二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求算术平均数的基本思想是将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都相等,而求得的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原来各个数的平均数。
数学方法是先求大小不等各数的和,再进行等分,于是概括成:“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
在这组数量关系式中,重要的是确定总份数,也就是按什么平均分配的,它是分配的标准。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运用;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 (5分钟)教师使用幻灯片或板书呈现几个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为什么会使用平均数?有哪些实际应用场景?Step 2: 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 (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带领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并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再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
Step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计算任务。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Step 4: 解决实际问题 (2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手机销售量、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并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Step 5: 归纳总结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Step 6: 完成作业 (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反思:在这次教学中,我尝试了采用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第一章:平均数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1.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通过示例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如增加或减少一个数不会改变平均数,每个数都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也不会改变平均数。
3. 引导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3个数相加后除以3。
4. 练习计算更复杂数据的平均数,如一组学生的身高或体重。
1.4 教学评估: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二章:平均数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3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际问题,如一家三口的身高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3. 解释通过计算家庭成员身高的平均数来估计全家人的身高。
4.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如计算一家三口的平均身高。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际问题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
3.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性质和推论。
3.3 教学步骤:1.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引入平均数的推论,如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趋势。
3. 通过示例讲解平均数的推论,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中间值。
4.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如找出一组数据的中间值。
3.4 教学评估: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性质和推论的理解。
第四章:平均数的扩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扩展概念。
4.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扩展概念。
4.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扩展概念,如中位数和众数。
2. 解释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引导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值。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平均数这一概念是教师们需要思量和改进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平均数教学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1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1.2 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1.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1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2.2 结合游戏和互动形式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三、学生参预度的提高
3.1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3.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3.3 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
四、巩固练习的重要性
4.1 提供足够的练习题目
4.2 引导学生进行思量和解题
4.3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强巩固
五、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5.1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5.2 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5.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结语:
通过对平均数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教师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平均数》教学反思简版
《平均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平均数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正文内容:
1. 平均数的概念
1.1 平均数的定义
1.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3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1 简单平均数的计算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2.3 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3. 平均数的应用
3.1 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3.2 平均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3.3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平均数的教学策略
4.1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练相结合
4.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4.3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5. 平均数的教学评价
5.1 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
5.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5.3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总结:
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
进行讲解和演练;
其次,平均数的应用广泛,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最后,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
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教师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平均数》教学反思 15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 15篇《平均数》教学反思 1《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们班男生平均身高143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等,引出143厘米、140厘米都是平均数、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接着,我又创设了比较两队踢毽子的情境,该怎样比较两队的成绩?让学生猜想,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对教学平均数的方法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引言概述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基础而又实用的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教学平均数时常常面临一些挑战,如学生理解困难、计算方法混淆等。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当前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正文内容2.1 学生理解困难在教学平均数时,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困难。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数据集中趋势的直观感受。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1 引入实际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实际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平均数是如何代表整体的。
1.2 图表展示:使用图表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与数据集中趋势之间的关系。
2.2 计算方法混淆另一个教学平均数的难点是计算方法的混淆。
学生常常容易混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不同的计算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1 清晰解释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需要清晰地解释不同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2.2 练习与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计算方法的应用,从而避免混淆。
2.3 应用能力不足除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外,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他们常常在实际问题中无法正确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引导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3.2 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教学反思1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第一题是计算七年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出现老师预想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直接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很准确。
因此,我觉得这个引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即使改变班级的人数,同学虽然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始终没有体会能不能权的意义和重要程度。
问题二中,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
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引例,由于学生已经对问题一进行了研究,对权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还不太理解,因此给出了两个问题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两个问题是让学生第二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上面两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分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本节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活动,基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属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完成了从背景引入、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属性的分析、比较、综合,到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个概念教学的初始步骤.二、设计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在引例中的分析阶段,设计了两个体现概念的问题,以此展开活动。
关于八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于八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关于八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本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预习课本92-93页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套得准,因为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2、出示学习菜单:(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3)怎样列算式计算?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3)如果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二个笔筒里拿出5枝放入第三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4)如果从第三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2、“想想做做”第二题说说你是怎样做的?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成绩小林121110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是多少呢?4、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5、检测:想想做做第3、4题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指导。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平均数》教学反思1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
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
于是我结合具体的实例“20某某年爸爸的月平均工资是20某某元”和“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是90分”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
通过学生对句子的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二、练习具有坡度,循序渐进第1个层次是引用课本上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法。
第2个层次是计算一年平均每月的用水量,给出4个季度的用水量,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
拓展题,小明的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是95,语文96,数学93,英语多少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把握不是很好,还有部分同学的计算频频出错,正确率的速度有待提高。
《平均数》教学反思2去年3月,有幸听了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浩强老师的一堂示范课------求平均数。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后反思(精选17篇)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后反思〔精选17篇〕篇1: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后反思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后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拟、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它的价值。
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
由于生活经历和知识根底,学生中有一局部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或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拟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特别是“加权平均数”很多学生更是不明白,需要老师设置简单的教学情境,加以引导和讲解。
我通过提问:这里的平均数“85分”真的是每个学生各科都是“85分”吗?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程度。
并且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感受了平均数的区间,这样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就逐渐明晰了起来。
篇2: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后反思对于《平均数》这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从《小猫钓鱼》的故事导入,从课堂学生的反响来看,这个故事还是能比拟有效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并从题目中发现有效数学信息。
大局部学生能抓住问题进展答复。
但是做得比拟缺乏的是:所出示的故事文字太多,这样学生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也计较久,假如能换成录音,这样效果会更好。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平均数”是非常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通过创设教材例题中的情境来讲解“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假设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严密联络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往往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个统计学概念。
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
在本文中,我将对教学中关于平均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一、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1.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1.3 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常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匡助我们了解数据的整体水平。
二、平均数的意义和局限性2.1 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可以匡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可以作为比较不同数据集的依据。
2.2 平均数的局限性:平均数只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于数据的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并不能提供详细信息。
2.3 平均数的应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分布情况和离群值的影响。
三、平均数的误解与解决方法3.1 误解:将平均数等同于典型值,忽略了数据的分布情况。
3.2 解决方法:通过引入其他统计指标,如中位数和众数,来综合考虑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布形态。
3.3 误解:忽略了样本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
3.4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样本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例如通过示例和实践计算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3.5 误解:错误地使用平均数进行比较。
3.6 解决方法:教授学生使用其他统计指标,如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比较数据的差异和稳定性。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4.1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和图表的方式,匡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2 引入其他统计指标的概念和应用:通过讲解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指标,匡助学生综合考虑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布形态。
4.3 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和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匡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和局限性。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5.1 反思: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匡助他们理解。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我认为在教学平均数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正文内容: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1 概念的解释: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即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1.2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账单、班级考试成绩等,匡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场景。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1 简单平均数:介绍简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即将一组数值相加后除以数值的个数。
2.2 权重平均数:引导学生了解权重平均数的概念,即不同数值对平均数的贡献程度不同。
2.3 实际计算:通过实际例子,如考试成绩中不同科目的权重不同,匡助学生理解和计算权重平均数。
3.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3.1 数据分析:解释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如匡助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3.2 比较和判断: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平均数来比较和判断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
3.3 预测和猜测: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来预测未知数据的可能取值。
4. 平均数的局限性4.1 极值的影响:说明极端数值对平均数的影响,可能导致平均数失去代表性。
4.2 数据分布的不均匀性:提醒学生在计算平均数时要注意数据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导致平均数的误导性。
4.3 其他统计指标的补充:介绍其他统计指标,如中位数和众数,以弥补平均数的不足。
5. 教学策略和方法5.1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过程,匡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解决平均数相关问题,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5.3 应用拓展:提供更多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不同领域。
总结: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引入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和应用、局限性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教学平均数时需要关注的关键点。
《平均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们在往年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出来的阅历教训。
以下是整理的《平均数》教案及教学反思,供您阅读,参考。
期望对您有所关心!《平均数》教案及教学反思1教学中,我培育学生多角度地思索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留意学生在什么学问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究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熟识。
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主动引探,发挥两主作用。
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
教学时,老师通过主动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进展。
老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留意培育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细心设计练习。
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学问,形成技能,进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
”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边算边探讨,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老师还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 1.基本训练。
2.变式练习。
3.游戏练习。
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沟通,促进尝试成功。
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探讨,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探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和满足,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进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
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探讨,老师依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学问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学问。
与此同时,我也参与探讨,准时了解状况,并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准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本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预习课本92-93页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套得准,因为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习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
)。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如果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二个笔筒里拿出5枝放入第三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4)如果从第三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小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
5、检测:想想做做第3、4题
小组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教师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帮助。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
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认识到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另外,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求和均分。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