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_吕氏春秋_上农四篇_的来源_苏正道

合集下载

《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及启示-8页word资料

《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及启示-8页word资料

《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及启示[内容提要]本文论述和分析了《吕氏春秋》中关于农业“三才”理论、发展重农思想、农业技术思想等三方面的农学思想,并古为今用,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以求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吕氏春秋》是一部用综合研究方法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学说的专著。

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为“杂家”。

该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历史、哲学、农学、音乐以及养生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卷末四篇农学论文,可以说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农史文献,学者齐思和曾高度评价说:“《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自具统系,盖先秦农家言之精华也”[1](P287),足见其非常珍贵。

不过,学术界对其甚少论述。

本文拟对此略作分析,以求古为今用,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参考。

一、农业“三才”理论作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农史文献,《吕氏春秋》卷末四篇农学论文,也是我国古代农学理论化的典型代表。

其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本质和规律的整体认识上,即农业是由天、地、人三大要素与作物构成的有机系统,通常称之为农业“三才”理论。

《审时》篇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2](P936)这就明白地揭示了农业生产涉及的三大因素及其功能,实际上是现代所谓农业生态系统在古代的最早表述,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生产与其自然环境的联系。

这里所说的“稼”是指生物有机体,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天”与“地”主要指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天”有光、热、水气、四时变化,是供给作物能量和导致作物生死荣枯的天然因素,“地”有水、土、植被,是作物生长的载体,可以通过人类劳动,为作物生长提供较好的土壤条件。

在农业“三才”理论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自然规律,尽可能改变不利的条件,才能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取得人类所需的农产品。

农业“三才”理论对农业生产与环境因素的整体揭示,有利于管理者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充分考虑所涉及的多种因素;对农业生产要素各自功能的揭示,则有利于管理者对不同要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

读书心得——《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来源新解

读书心得——《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来源新解

读书心得——《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来源新解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从一开始的渔猎采集经济到后来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主导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走向。

尽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但真正出现将农业生产技术上升到农学理论高度的潮流涌现于战国时期。

《汉书·艺文志》中就收录了不少农家著作,如《神农》《野老》,不幸的是这些著作过早亡佚。

于是号称“兼儒墨,合名法”的《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以下简称《上农》四篇)所包含的农学材料就成为研究先秦时期中国农学的重中之重。

然而细读《上农》四篇,却会发现文中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似乎在有些方面与其他文献所载战国末年秦国的情况不大一致,如吕书中并没有提到牛耕,这与秦以“牛田”富强的记载不相符,也难以解释睡虎地秦简中秦律还有“厩苑律”的既有事实。

既然《吕氏春秋》描述的不是战国末年秦国的实际情况,又当如何理解?有学者认为《上农》四篇讲的是战国末期的一般农业情况,并非专指秦地而言,也有学者表示《上农》四篇相当程度反映了战国以前尤其是春秋时代的农业生产技术。

从已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看,战国晚期秦国普遍实行的农业技术确与《上农》四篇中所载内容不同:《仓律》显示秦国每亩官方播种量是《氾胜之书》的2—6.5倍,显然其播种方法用的是耗种较多的撒播法;《司空律》规定“居赀赎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说明当时秦国中耕除草活动是一次性集中完成,而《厩苑律》中着力推广的铁农具、牛耕技术主要作用在于节约劳动力,扩大农田面积,而非提高亩产。

《辩土》篇中所指责的“苗窃、草窃”说的是庄稼不成行,长得太密收成不好,地里杂草太多,不除没收成,除草又怕伤根,这两项问题都是撒播法常见的弊病,《上农》对此提出尖锐批评,并提出正行、间苗等改进意见。

这些改进意见应该源于战国山东地区,因为睡虎地秦简反映的是秦统一前夕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吕书时间相近。

当时秦地还处于人少地多情况,不急于改进耕作技术,因此在简文中没有反映,而山东地区也是在战国时期才得到充分开发,战国以前对提高产量的农业技术改进需求有限,未必能催生上述技术。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文献中的三才理论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文献中的三才理论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文献中的三才理论摘要:《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文。

也是先秦时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次总结,是中国传统农学的奠基作。

其中包含的三才理论主要是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反过来支配和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吕氏春秋;农学思想;三才理论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33-0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公元前300年-前236年)组织他的门客们集体写作的,是先秦典籍中惟一可以知道确切成书年代的书(公元前242-前239之间),它在先秦文献中的重要地位便不言而喻了。

战国时期,专门的农书有《神农》二十篇和《野老》十七篇,可惜它们都散佚无存了。

而《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文。

它们虽不是独立的专门农书,但却联成一体,集中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农学思想。

中国传统农学的显著特色之一是包含了某种富于哲理性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论述天、地、人关系的“三才”理论。

“三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或地宜)、人和(或人力)这种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它,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应用到各个领域。

这种理论主要是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反过来支配和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

《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第一次明确提出天、地、人为农业生产的三个因素。

“稼”是指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人”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天”与“地”是指农作物赖以生长的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自然环境。

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是“人”。

把人放在第一位,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也重视客观因素。

这一看法,以后一直成为我国传统农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

吕氏春秋的内容

吕氏春秋的内容

吕氏春秋一、简介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由战国时期吕不韦所编纂的政治家书籍。

全书共分为三十四篇,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被誉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之一。

二、作者背景1.吕不韦:吕氏春秋的作者,战国时期韩国大臣和商人。

他以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商业头脑而闻名,并成为当时韩国最富有和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2.政治家身份:吕不韦曾担任韩国宰相,对于政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他在政务上具有独到见解,并通过《吕氏春秋》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后世。

三、内容概述《吕氏春秋》主要围绕着“明主”、“贤臣”、“法度”等议题展开讨论,力图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治理理论。

1.明主:书中明确提出了明主的概念,认为明主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

明主应善于倾听各方意见,并能够正确处理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2.贤臣:《吕氏春秋》强调贤臣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贤臣应该具备聪明才智、高尚品德和忠诚心,能够辅佐明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3.法度:书中提出了法度的重要性,认为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法律应公正、合理,并得到全体人民的遵守和信任。

4.政治思想:《吕氏春秋》探讨了不同政治制度和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书中强调了统一大业、民生至上、礼仪之道等原则,旨在提供一套完善的政治思想体系。

5.军事战略:《吕氏春秋》也关注战争与军事战略。

书中提出了“用兵之道”、“攻守兼备”、“奇正相生”等理论,为后世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影响与意义《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1.政治学经典:《吕氏春秋》为后世政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参考。

书中对于政治制度、统治理念和军事战略等方面的讨论,对于后来政治学家和军事家有着深远启示。

2.儒家经典:《吕氏春秋》在儒家经典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强调道德伦理、仁爱之道,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社会发展:《吕氏春秋》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意义
当染作为吕氏春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染色、服饰等物质文 化的认识和追求。它也体现了染色技术在古代中国的源远流长,对后世的染 色、纺织等工艺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染中的名篇赏析
1
《大招》篇中,详细描述了楚国染缬技术的发 达,以及各种染缬的色彩和图案,生动形象地 展现了当时染色工艺的繁荣。
05
辩土
辩土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辩土主要论述了农业生产中的不同土地类型、土壤肥力和耕作方法等问题,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
意义
辩土体现了先秦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成熟,为后世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辩土中的名篇赏析
《辨土》中有一篇《深其深,浅其浅》,强调了土地的利 用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地的肥力和质地来选择适宜的作物 和耕作方式。
恃君览的影响和评价
影响
吕氏春秋中的恃君览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重要著作之一, 对后世的政治、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价
在现代看来,吕氏春秋中的恃君览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性,但它所倡导的诚信、正直、勇敢、智慧等品质仍具有普 世价值,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
03
当染
当染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吕氏春秋是一部以历史为主线,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当染部分 主要讲述了古代帝王和诸侯的染缬工艺和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当染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对物质文化的关注,它 所呈现的色彩、图案和技艺等元素,对后世服饰、染缬等艺 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04
不苟论
不苟论的内容和意义
01
不苟论主要论述了为人处世之方法和道理,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02

《吕氏春秋》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
春秋》 134、《古乐》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5、《适音》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6、《大乐》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7、《仲夏》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8、《用众》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9、《诬徒》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0、《尊师》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1、《劝学》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2、《孟夏》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3、《圜道》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4、《论人》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5、《先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6、《尽数》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7、《季春》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8、《功名》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9、《当染》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0、《情欲》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1、《贵生》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2、《仲春》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3、《去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4、《贵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5、《重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6、《本生》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7、《孟春》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5、《长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6、《当务》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7、《至忠》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8、《仲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9、《异用》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0、《异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1、《安死》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2、《节丧》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3、《孟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4、《精通》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5、《审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6、《知士》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7、《顺民》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8、《季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9、《爱士》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0、《决胜》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1、《简选》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2、《论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3、《仲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4、《怀宠》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5、《禁塞》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6、《振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7、《荡兵》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8、《孟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9、《明理》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0、《制乐》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1、《音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2、《音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名词解释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下面是对吕氏春秋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史书。

它是由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和其子吕不辰等人所撰写,共有26篇,涵盖了从周穆王到战国秦孝公49年的历史。

该书注重史料的收集,较为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变革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社会思潮等有重要价值。

2. 纪传体:《吕氏春秋》采用了纪传体形式,即以纪事和传记相结合的方式来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

纪事部分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等事件,而传记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各国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等。

这种体裁的运用使得吕氏春秋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一部集合了人物传记和政治论述的文化经典。

3. 内外篇:《吕氏春秋》的内容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

内篇主要叙述了国家政治和内政方面的事宜,包括各国的国家政策、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等;而外篇则主要叙述了国家间的外交关系、战事等方面的事宜。

这种内容安排使得《吕氏春秋》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史书,全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和外交冲突。

4. 道家思想:《吕氏春秋》在思想内容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强调以“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吕氏春秋中的一些篇章或章节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如《道运篇》,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

5. 王道思想:吕氏春秋也强调君主的权威和责任,主张君主应以王道来统治国家。

王道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政治国,以道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吕氏春秋中的一些篇章如《明王篇》等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吕氏春秋在内容上融合了道家思想和王道思想,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农业思想体系及现实意义研究

《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农业思想体系及现实意义研究

2019年4月下《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农业思想体系及现实意义研究任泽玉,王 挺(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是探讨农业相关政策、农业耕作原则和土地利用原则等问题的重要农学著作。

《上农》主要论述了先秦时期重农治国的思想主张,《任地》《辩土》《审时》主要总结了先秦时期农业生产经验与技术,这四篇都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思想,对现当代农业生产及发展有许多借鉴意义。

关键词:《吕氏春秋》;农业思想;技术;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K22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08-0218-01——————————————作者简介: 任泽玉(1994—),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科技史。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一部以儒家学说为主,道家理论为辅的一部著作,主要以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以及农家为素材,与诸子百家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上农》四篇文献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农》,主要是谈论农业政策以及应当重视农业生产思想。

《吕氏春秋》中虽重视农业,但并没有抑商,与商鞅的“困末作而利本事”有着本质的区别[1]。

1 《吕氏春秋》之《上农》等四篇的内容体系1.1 《上农》篇:重农治国的主张与政策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上一直以农业作为国家根本的经济思想与政策,这同样也是先秦时期农家的核心观念。

先秦时期国家主张重农治国的方针以及当时的农业政策,百姓从事农业并不只是为了开发土地资源等,而是重视他们的思想修养。

其主要思想是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其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提出,同时认为倘若违反了法则,就会为国家招致损失以及破坏性的打击,所以要重农治国,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2]。

1.2 《审时》篇:时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审时》一篇在开篇就提到“凡农之道,候之为宝”,其实这就是明确指出时令对于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凡是种庄稼一定要适应天时,这其实就是农作原则,是农家的法宝。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来源新解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来源新解

New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of "Four Articl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of Lv Buwei
作者: 黄炜炬[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农业考古
页码: 212-21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三德》;《上农》;稷下之学
摘要:《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是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但其中的农学知识与秦国原有
农业格格不入,应是关东地区先秦时期农学思想的结晶.囿于传世材料有限,关于"上农四篇"的思想来源主要有4种说法:1.《后稷农书》说;2.《神农》说;3.《野老》说;4.法家耕战说.本文将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三德》篇与《上农》篇中相似文字进行分析,发现《上农》篇的思想来源相当多元,应是吕不韦门客充分吸收先秦诸子学说尤其是稷下之学后的新成果.。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

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

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

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

吕氏春秋是先秦什么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先秦什么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先秦什么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先秦什么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1。

江苏高三高中历史开学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苏高三高中历史开学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苏高三高中历史开学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江苏连云港尹湾曾发现一个古代墓葬,其中出土的木牍正面写道:“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二十四有堠。

都官二……。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墓葬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西周B.秦代C.汉代D.元代2.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A.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B.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C.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D.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3.唐代高适有诗云:“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下列各项与诗中的“骚”属于同一种风格的是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4.阅读王阳明思想结构图,下列论述正确的是①理学受到了佛教的影响②天理的绝对性与唯一性③良知是内在的、固有的④知行都产生于心,良知支配行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到了罗马法后期,“道德己经从一个很粗浅的概念进步到一种高度精炼的概念——从把财产权视为绝对神圣,发展到把仅仅由于片面信用而产生的权利视为有权受到刑事法律的保护。

”这表明①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②保护私有财产是罗马法的特征之一③道徳是制定法律的前提④法学的发展推动道德的进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左宗棠有言“泰西巧儿中国不必安于拙也”下列观点与其最为接近的是A.“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B.“习兵战,不如习商战”C.“变法之道,首在得其纲领。

吕氏春秋农学思想

吕氏春秋农学思想

《吕氏春秋》农学思想简论陈玲(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最早、最系统的记载,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指导思想是有关天、地、人三者辩证关系的“三才”理论。

关键词:《吕氏春秋》;农学思想;“三才”理论《吕氏春秋》系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所撰写的一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著作,其中所述及的农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体系的发端,且因其所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而备受学术界关注。

1、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所谓农业科学,“应是人们对于农业生产中有关事物与自然现象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

”[1]中国农业,一般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历史时期。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地区“一般在传统农业阶段已出现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的较传统的农学知识体系。

”[2]“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异的人物。

”[3]《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门下宾客编写的一部宏篇巨著,大约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

全书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多万字。

据《史记》记载,该书写成之后,吕不韦曾将其挂在咸阳城门示众,号称谁可以改一个字便可以得一千金,可以想见该书在吕不韦眼中是个何等骄傲的成就。

《吕氏春秋》专辟四篇来论述农业,即《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它们是中国传统农学的奠基之作。

长江、黄河流域的文明赋予中华民族发达的农业技术,由此积累的丰富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体系,在世世代代中国农民的思想中是以经验知识的形态存在着的。

中国古代农书的范围应“以讲述广义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与农业生产直接有关的知识著作为限”[4]。

中国古代农书一般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

前者以《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为代表,后者以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等为典型。

《吕氏春秋》《士容论》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虽然篇幅不大,也不是独立的专门农书,但却自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知识体系,因此也当属综合性农书的范畴。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吕氏春秋》简介,欢迎阅读。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从《吕氏春秋》看中国传统农学和耕作技术

从《吕氏春秋》看中国传统农学和耕作技术

从《吕氏春秋》看中国传统农学和耕作技术《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是当时秦国的吕不韦组织编撰的。

该书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是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论,体现着中国传统农学和耕作技术特征。

“上农”篇论述农业理论和政策。

“上农”即尚农,是重农思想的反映。

它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阐述了重农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

从政治上看,农民有了小块土地,建立小私有经济,就可以被固定在土地上,思想单纯,注意力专一,不会随便离开土地迁徙流动,便于管理和统治,国家有事也便于征调人力和物力。

如果舍本(农业)事末(工商业),就容易迁徙流动,一旦国家发生战争等事变,就会有远走之心而无安居之志,而且思想活跃,不利于管理。

从经济上说,农业起着保证统治者衣食需求的作用,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兴衰。

在重农思想指导下,“上农”篇提出了奖励农桑的政策。

重农思想和奖励农桑的政策,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采用,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工商业则一直受到抑制,无法自由发展。

“审时”篇提出农业生产“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则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强调天时、地利、人力三要素有机联系和相互调谐的思想。

也就是要人们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的技术传统。

其要点是想方设法从选种、耕翻土地、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最后收获,为农作物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以达到丰收的目的。

对此,“任地”、“辨土”“、“审时”三篇都有所论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农学和农业生产技术在战国时已基本形成。

后代的农学和农业生产技术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不断得到发展、充实、完善和提高。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成书年代及作者《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其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上农》等四篇属于《吕氏春秋》中六论中的《士容论》。

内容《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显然是农家之言。

《上农》篇主要涉及农业政策和重农理论,以政治措施保证农民及时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三篇主要是关于农业技术方面的一些内容,《任地》篇主要讲利用土地的原则,包括土地利用和农田布局;《辨土》篇讲以人力改变土壤现状,土壤耕作,合理密植;《审时》介绍了操作及时与不及时对作物各方面的影响,要掌握农时,及时的进行中耕除草。

版本《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谢开慧注释的《吕氏春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张双棣等人译注的《吕氏春秋》(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王晓明的《吕氏春秋通诠》(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可以作为参考,夏纬瑛的《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农业出版社1956年和1979年两次出版)是专门校释《吕氏春秋》关于农业部分的著作。

夏玮瑛先生在《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中介绍《上农》等四篇大致取材于已经亡佚的后稷农书;讲的是战国末期的一般农业情况,并非专指秦地而言,观其注重排水洗土,大概是我国大平原的情况;它的畝甽标准,反映了古时的井田制度,大概当时的农业还不太好分散,可以作有系统的规划;书中讲耕作使用耒耜,可知当时牛耕还未普遍。

在农史研究中的特点《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系统的论述了当时的农业,目前可视为我国现存最古的农书。

书中涉及的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都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地域情况、生产工具、生产实践有关,这四篇应该是研究我国农业技术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列强争霸的需要,
国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农家之学和农学之书,著 《野老》 录于《汉书·艺文志》 中的《神农 》 、 便是 其代表。不幸这些农书过早亡佚, 所以留存至今 的农学资料非常贫乏,除了《孟子 》中“许行一 派” 的零言碎语外, 便只剩下《吕氏春秋 》 之《上 《任地》 《辨土 》 《审时》 《上 农》 、 、 、 等四篇, 俗称“ 农》 四篇” 。 “ 《上农》 四篇” 中, 首篇主要阐发农业的极 端重要性和“民农尊主 ” 的指导思想, 后三篇则 论述从培植土地 、 营养土壤 、 到把握农时等一整 套完整的农业生产技术,保留了先秦农学不可 多得的农学材料 。但考虑到《吕氏春秋 》 为吕不
2013 年第 3 期
《吕氏春秋》 “上农四篇” 的来源 再论
苏正道
“农家 ” 《汉 书 · 艺 文 志 》 “名 不 副实 ” 摘要: 鉴 于 农业在中 国古代社会 的 特 殊 重要 性 , 以及 在 中的 , 对先 秦 “农家 ” “ 《上 农 》 农家 真 实 状况 的 考 察 始 终 是一 个 有 诱惑 力 的 课 题 。但 资料的 稀缺 和 散 逸 , 使 得 人们 错 误 地 将 《后 稷 农 书 》 《神 农 》 《野 老 》 “ 《上 农 》 四篇” 归 入 农家一 类 , 不 是被放入 不见记 载的 , 就 是 被 归 到 不 复 存在的 、 。 四 《上 农 》 篇” 是 否 为农家资料, 仍 是一 个 悬 而 未 决 的 问题 。 笔 者 通 过对农家 思想 和 主 张 进行对比, 发现两 者不具 《上 农 》 《吕氏 春 秋 》 同 源性。 主 张 源 于 法 家 思想 , 是 法 家农 战 思想 的 改良 , 并结 合 的 成 书 过程进行了 论 证 , 说明 《上 农 》 了 行文 风格 较为 温 和的 特 点 , 明 显 受 到 战 国 诸 子学 说 影 响 。 关键词: 《后 稷 农 书 》 ;《神 农 》 ;《野 老 》 ; 法 家农 战 思想 中图分类号: K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2335 ( 2013 ) 03 - 0321 - 06
《上农》 四篇 ” 来源的考察, 有利于 因此展开对“ 深化对先秦社会史和学术史的再研究 。 “ 《上农 》 一、 四篇” 来源的诸家之说及其正 误 《上农》 对“ 四篇” 来源的考察, 主要有夏纬 “ 《后稷农书 》 “ 《神农》 瑛的 说” 、 刘玉堂的 说” , 以 “ 《野老》 及许富宏的 说” , 下面分别论述之 。 ( 一)“ 《后稷农书》 说” “ 《上农 》 四篇” 源于《后稷农书 》 的观点, 清 代陈常其有过质疑, 氏著《吕氏春秋正误》 认为 《上农》 “后稷曰” “曰” 篇中 的 为衍文 。 [ 4 ] ( P4 ) 建国 后,夏纬瑛在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 · 后 “ 《上农》 《后稷农书 》 记》 中提出 四篇 ” 源于 。其主 要证据避开了《上农》 中“后稷曰 ” 的衍文问题, 《任地》 “后稷曰 ” 《任 直接利用 篇中 及其引文, 把
( P154 )
既然他们可以托之熟悉农业的
神农,当然也可以托之深谙此道的后稷 。最后, 即使官私书志没有《后稷农书 》的记载,也不能 否认《后稷农书》曾经存在的可能,所以夏纬瑛 认为“后稷农书, 不为《汉书 ·艺文志》 所录, 大 也讲得通 。笔者以为许氏的批 概是早已失传了 ” 评在着眼点上找错了方向,所以他的论证最终 《上农》 四篇” 源自农家这一窠臼 。 也没能脱离 ” 托之于“后稷” 和托之于“神农” 其实分别不大, 必然是农家一派之书 。尽管此书现已不存, 但如 果存在的话, 也一定是农家一派主张, 即班固所 “播百谷, “君臣并耕 ” 谓 劝耕桑” 和 思想。 [ 7 ] ( P154 ) 《吕氏春秋 》 ” 《汉 因此, 只需要鉴定 上农四篇” 和 “劝农” “君 书·艺文志 》 所提到的农家一派的 和 臣并耕” 思想是否一致, 便足资进行判定 。关于 两者的比较, 笔者将在下章进行专门讨论 。
[ 2 ] ( 卷八 韦俟其三千食客“人人著所闻 ” 集论而成,
苏 正道 , 男, 复 旦 大 学历史 系 博士研究 生, 研究 方 向 为中 国 思想 史 。
321
农业考古
2013 ·3
《审时》 地》 以及《辨土》 、 凝成一个整体, 但他并 篇中对“后稷之语 ” 的确切征引, 不肯定《上农》 《上农》 而“保险 ” 地使用“可能” 一词, 得出“ 四 《后稷农书 》 均出自 的结论 。 [ 5 ] ( P119 - 120 ) 篇” 《后稷农书 》 夏氏“ 说” 最大的漏洞是该书于 《隋书·经籍 史无征,无论是《汉书·艺文志 》 、 志》 ,还是唐宋以来的官私书志都不见著录。更 重要的是, 其论证过程多是推测之词, 如大量使
笔者以为, 从四篇文字的“典
奥”上来说,应该是出自同一系统,因此要比较 《上农 》 四篇” 主旨的异同, 只需要 农家思想和 ” 《上农》 一文的农学思想进行判定即可 。 对 ( 一) 《上农》 主旨为“民农尊主” 而非“君民 并耕” 《上农》的主旨是什么呢? 首先,从题目上 看, 杨昭? 认为“上” 与“尚” 通, 上农, 即谓尊农 《吕氏春秋注疏》 《秦始皇 时。[ 12 ] 王利器在 中引用 “上农除末, 黔首是富 ” 认为《上农》 是重 本纪》 《上农》 农, 即以农为本 。他认为 不仅仅是尊尚农 《审时》 篇对农时的强调, 隐含着 时, 并且后面有 对杨昭? 的批评 。 [ 13 ] ( P3047 - 3048 ) 具体而言, 杨昭? 《上农》 “不违农时 ” 的说法大概受到 篇末对于 的 “以农为本 ” 的观点, 也与事实 强调, 王利器所谓 不合, 笔者下面将作具体分析 。 《上农》 其次, 从 的内容来看, 它主要由两部 分构成: 前面主要讨论农业思想和对农业重要 “不违农时” 的总体把关 。在 性的强调, 后面是对 对农业思想的讨论中,又聚焦于 “民农”和 “尊 “民农” 主” 。 的目的在于消弱民众意志, 使百姓 变得“易用” , 而“易用” 的结果便是保持“主位 “尊主” “民舍本而 尊” , 即 的需要。从反面来说, 事末则不令, 不令则不可以守, 不可以战 。民舍 本而事末则其产约, 其产约则轻迁徙, 轻迁徙则 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 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 则好智, 好智则多诈, 多诈则巧法令, 以是为非,
[ 10 ] ( P358 )
“ 《上农 》 二、 四篇 ” 的农学思想及其来源 “ 《上农》四篇”是否是属于一个体系,仍然 《上农》 有待商榷 。传统的观点认为, 主要论述其 《任 农学思想,在四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地》 等篇主要侧重于农业科学技术, 是其农学思 想的展开 。 [ 11 ]
( P13 )

《任 因而招致许多人的反对, 如许富宏认为,
《辨土》 《审时》 地》 提出的十个问题与 、 所论没有 只是《吕氏春秋 》 各 逻辑的必然联系; ‘后稷曰’ 篇编辑上的常例,不能依此作为出自 《后稷农 《后稷农书》 书》 的证据; 历代官私书志中没有 的 《辨 记载。 [ 6 ] 许氏的批评没有击中要害。首先, 《审时》 《任地》 “后稷曰” 土》 、 和 是整体从属于 中 十个问题的回复,还是整体服务于《上农》在农 业技术领域的逻辑展开, 讨论仍需有待深入, 但 总的来说这条批驳无关痛痒 。其次, 尽管夏氏征 “后稷曰 ” 《后稷农书 》 来自证明来自 的说法值 引 《上农》 得商榷, 但是这并不能排除“ 四篇” 来自 《后稷农书 》的可能性,这涉及到战国人作伪的 《汉书·艺文志 》 《神农 》 记载 二十篇, 班固 问题。 “六国时, 自注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 道耕农事, 托 ,[ 7 ] 之神农”
[5] “该” “不知是否 ” “大概” 、 、 一类模糊的说法, 用 ( P120 )
( 二)“来自 《神农》 说” 不见官私书志的《后稷农书》 尚且可以被追 《上农》 溯为“ 四篇” 的来源, 更不用说明确记载 《汉书·艺文志 》 《神农》 《野老》 中的 、 二书。刘 于 玉堂在《 <神农> 作者考辨 》 一文中便力图证明 “ 《上农》 四篇” 源自《神农》 , 他注意到从《神农》 《上农》 和“ 四篇” 在思想方面一致性的考量, 但 出现了明显的误读现象,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 从内容上看, 马国翰 论。他的论据有三条: 首先, 所辑《神农》主旨在君民并耕与重农,并兼及农 业生产经验与技术,而这恰与《吕氏春秋》论农 《汉 篇所体现的农业观及生产理论一致 。其次, 书·艺文志 》所载战国时的农家著作仅 《神农》 《吕氏春秋 》 和《野老》 , 论农篇屡称“神农” 而只 “野老” 《神农》 《四 , 可见其本之于 。最后, 字不提 库提要》 谓《吕览》 论农篇“文句典奥, 与他篇不 , 而从《孟子 ·滕文公上 》 所记许行所托神农 类” “典奥 ” 的言论来看, 的确说得上是 。[8] 《吕氏春秋 》 《上农》 论农篇即“ 四篇” , 刘氏 《上农》 四篇” 的主旨和《神 论证的逻辑是证明“ “ 《上农》 《神农》 农》 相同, 因而得出 四篇” 源于 的 不仅他依据的底本有问题, 没有具 结论。这里, 体分析马国翰辑佚分类的依据,也没有理会马 《上农 》 四篇” 辑佚进《野老》 的事实, 而且 氏将“ “上农” “君 材料的分析也出现了偏差, 得出的 对 《上农》四篇” 民并耕和重农 ”的结论和事实上“ “民农尊主” 为 的法家倾向南辕北辙 。最后, 刘氏 “ 《吕氏春秋 》 ‘神农 ’ ” “ 《上 所谓的 论农篇屡称 和 “神农之教 ” 农》 四篇” 中并没有 征引的事实相矛 盾, 其关于语言风格差异的分析, 无关宏旨。 ( 三)“源自 《野老》 说” 《上农》 关于“ 四篇” 来自《野老》 的说法, 并 “上农四篇来自 《野老》 ” 不新鲜。清初马骕以为 , 嘉 、 道时马国翰通过辑佚的手段来恢复古籍容 《上农》 貌, 不作任何序、 跋的说明, 便将” 四篇” 《野老》 《 <汉书艺文 辑佚到农家 一书中 。顾实在 志> 讲疏 》中把《神农》亡佚的原因归结为汉武 《上农 》 帝的“独尊儒术” 政策, 而关于“ 四篇” 的 《上 来源, 他还是倾向于马国翰的辑佚分类, 即“ 《野老》 《 <吕 农》 四篇” 来源于 。 [ 9 ] ( P165 ) 许富宏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