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华侨大学78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4月自考真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1年4月自考真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简答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作用。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我国现阶段**内容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也都属于群众的范围。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人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而都属于**范畴。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答. 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的和社会的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
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
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011年4月自考真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⒈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⒉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㈠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㈡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路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复习笔记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①世界观a.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b.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②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a.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b.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c.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e.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①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a.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认为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1.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①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
(4)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因为对未来社会的完整认识只能建立在未来社会中人们的实践基础上。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圣才出品】
第11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11.1 复习笔记一、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1.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1)历史是无数互相冲突的活动的结果。
恩格斯: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总的合力。
(2)历史是人的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活动的总和。
人的活动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最根本的是物质实践活动。
(3)历史活动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人。
(4)人的活动→自然界人化→属人的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社会形态的变迁(低→高)。
2.一些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论证(1)柳宗元(773~819):认为社会的发展有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即“势”,《封建论》。
(2)黑格尔:第一个想证明历史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恩格斯语)。
历史发展的背后动力:“世界理性”(客观唯心主义)。
(3)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人的自觉活动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活动动机:物质利益(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3.人的历史活动客观制约性历史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客体的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作为物质存在的客观性,使主客体实际的相互作用即历史过程也具有客观性,它同自然过程一样要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历史规律以历史的全部复杂性为前提。
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历史规律的制约,首先表现为人的活动受着确定的前提、条件的制约。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制约人们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社会政治条件(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社会政治组织等);(3)社会精神条件(精神传统、思想文化、道德、宗教、教育、科学、艺术、哲学等等);(4)自然环境。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1.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贬低或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重要特征。
(1)代表人物及观点①卡莱尔:历史是英雄人物的传记。
②尼采:一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
华侨大学10-11上马原试题A含答案
华侨大学2010—2011学年(上)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序号依次填在第3页相应的方括号内。
(本题30分,每小题2分)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以人为本C.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D.与时俱进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和发展B.扬弃C.对立统一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重在强调: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4.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句话的意思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B.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C.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D.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根本力量5.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统一6.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软件的有用性B.应用软件的计算机C.购买软件的货币D.生产软件所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7.被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A.资本有机构成理论B.劳动二重性理论C.剩余价值理论D.资本积累理论8.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A.叫做售卖阶段B.目的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C.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D.产业资本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9.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是: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B.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掌国家政权C.宣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D.政府实施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政策10.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
圣才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题库
圣才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题库圣才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必修课程,考研时也是必考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圣才出版社推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题库。
这个题库包含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和模拟题,涵盖了哲学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做题,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在这个题库中,有一道题目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矛盾的辩证处理。
题目要求考生解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另一道题目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题目要求考生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行分析。
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考察,题库中还包含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例如,有一道题目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题目要求考生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
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做这些题目,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提高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题库中的实际问题分析也有助于考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题目本身,题库还提供了详细的解析和参考答案,考生可以通过对比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这样,考生不仅可以提高解题能力,还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总之,圣才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题库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备考资料。
全国名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西南大学62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6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6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浙江师范大学6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84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0年电子科技大学84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广东财经大学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真题2014年华侨大学78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7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目代码:754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本题共50分)1.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简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危害。
4.简述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关系。
5.简述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差异。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每题10分,本题共40分)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4.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本题共60分)1.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试述当代资本主义金融一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和新矛盾。
参考答案: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本题共50分)1.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导论)【圣才出品】
导论1.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因而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
你怎么评价这种看法?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马克思、恩格斯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写下了许多著作,还在马克思逝世后肩负起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任务,承担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的工作,于1885年和1894年先后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他们二人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内涵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任何一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有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他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而他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将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他们的理论还会为后人所纠正。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根据现存条件来阐明和发挥。
各国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各国实践的主题也是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还包括了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对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
马克思主义包括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上半期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2.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成是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你认为这一说法对吗?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华侨大学2011-2012上马原试题B含答案
华侨大学2011—2012学年(上)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序号依次填在第3页相应的方括号内。
(本题30分,每小题2分)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 运动的绝对性B. 客观实在性C. 发展的规律性D. 本质的可知性2.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 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万物的根源归结为A.始初物质B.原子C.灵魂D.神灵4. 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5. 构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指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7.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8.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A. 观念本身B. 人的意志的创造物C. 自然界的存在物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9.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知识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性10.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劳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11.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生产力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12. 社会结构的内涵是指社会的A. 阶级结构B. 部门结构C. 人类之爱D. 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B.三权分立制度C.国家制度D.选举制度14.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15.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资本论》D.《反杜林论》二不定项选择题: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序号依次填在第3页相应的方括号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世界观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即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即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①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一个总体看法和把握。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b.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及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①旧唯物主义物质观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某一种物质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形成a.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2011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
2011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绝密★考试结束前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与时俱进B.综合创新C.理论联系实际D.发展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发展到今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从社会实际的土壤中不断地汲取壮大自己生命力的营养元素。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答案】C【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答案】C【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考答案A
华侨大学2010—2011学年(上)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30分,每小题2分)01【 D 】02【 B 】03【 A 】04【 C 】05【 D 】06【 B 】07【 D 】08【 B 】09【 A 】10【 C 】11【 C 】12【 D 】13【 B 】14【 C 】15【 A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10分,每小题2分。
多选、少选均不给分)16【BCD】17【BE】18【ACD】19【ABC】20【ACE】三材料分析题(本题15分)21. 黑洞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
由于其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的物体都会被其吞噬,这只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
“黑洞悖论”将物质运动的形式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地认为“黑洞向外发出极少量辐射”“不包含被吸进黑洞中的物质的任何信息,一旦黑洞完全蒸发,关于黑洞的所有信息也就随之消失了”,“大型物体被吸进黑洞后几乎可以肯定将永远消失”,这是对物质运动绝对性的否定。
(5分)22. 最新的研究成果说明,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黑洞辐射”并不表明物质的消失,而是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
(5分)23. 科学研究最需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对的就要坚持,错的就要承认,否则就无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是共产党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们治学、工作、处世的一个基本要求。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尊重这个规律,不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与变化准确地应对,我们就很难干好一件事情,开展我们的工作。
始终做到实事求是,是一个人的最高精神境界。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与信念,磨练意志与品格,培养高尚的道德与情操,清除私欲懒念,随时抵制各种诱惑,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只有始终坚持并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不断达到思想的高度与境界,也才能顺利地把改革和建设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实事求是,已不仅是科学家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
华侨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201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真题
华侨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卷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科目名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科目代码 816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简答在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3、论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华侨大学8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请简要指出(每小题5分,共25分)
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
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4.上层建筑两部分的关系
5.两个“决不会”(请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话回答)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试析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及其依据。
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3.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4.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1页)。
对此,应如何理解?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哪里?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以及面对新的情况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3.《共产党宣言》是怎样分析共产党人的性质、特点和纲领的?
参考答案
一、请简要指出(每小题5分,共25分)
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答: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答:矛盾的特殊性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上层建筑两部分的关系
答:上层建筑两部分具有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5.两个“决不会”(请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话回答)
答: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试析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及其依据。
答: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
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问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
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矛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解决世界的矛盾,因此掌握了矛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人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而且也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
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用。
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3.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只有把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 和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
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4.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1页)。
对此,应如何理解?答:科学技术的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但科学技术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还有一种情形则与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3)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但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哪里?
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