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实质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库简答题答案

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人力资本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劳动力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当营养和医疗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收益开始递减,直至为负。

因此,在制定营养和医疗方案时,不能只从总体上判断,而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

另一方面,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段的营养投资。

儿童时期的营养情况不仅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对其以后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辍学率高,教育脱离本国实际,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资不合理等。

因此,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

首先应该把教育投资的重点由高等教育转移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上来,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张中等教育,适当减缓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适当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应该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多传授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期收益,降低辍学率。

3、减少智力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渠道的技术、文化、人才的国际交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种收益。

但是伴随着人才交流,也出现了智力外流现象。

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各种限制手段来减少智力外流,例如对出国留学者收取一定的教育补偿费用,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组织智力外流,并能吸引外国人才。

9.简述增长极限理论。

增长极限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

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

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1990~2030年卢锋杨业伟• 2013-01-09 14:28:46 来源:《中国人口科学》(京)2012年4期【内容提要】在模型演示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比率受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退出量、转出量及非农劳动力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文章估测了1990-2030年上述各指标的变动及贡献。

在未来农业劳动力占比中位降速假设下,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将从2005-2010年的2023万人下降到2025-2030年的1142万人,转出量与退出量分别从4220万人和3843万人下降到2704万人和2949万人,非农就业新增量从6969万人下降到3508万人。

2005-2010年新进入、退出和转出量对占比下降影响分别为-15.1%、34.7%和38.1%,预计三者对2025-2030年占比变动的影响将分别变为-22.6%、54.3%、49.8%。

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非农就业岗位创造压力趋于缓和但仍将长期存在的特点,作者认为,中国就业政策应从侧重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并重的方向调整。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占比/新进入量/退出量/转出量国际比较经验显示,经济现代化伴随就业结构的规律性变动,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占比从传统社会的80%左右持续下降到10%左右甚至更低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也体现出上述规律。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就业结构演变,农业劳动力占比从改革初期的超过70%下降到2010年的约35%,估计2030年将接近10%。

给定未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演变趋势,哪些结构因素推动转型进程?如何定量估测这些驱动因素各自的贡献?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发展中就业转型规律实现机制的认识,对相关政策的调整也有借鉴意义。

学术界在考察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占比变动方面有大量研究成果。

有的借鉴国际经验利用人均收入与劳动力产业分布关系预测劳动力占比变动趋势(王善迈等,1987;龚梦等,2010);有的侧重对人口和部门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贾绍凤、孟向京,1996);还有从成本收益比较入手预测均衡状态下劳动力行业分布(刘德海等,2004)。

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特征分析

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特征分析

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特征分析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从根本上消灭了阶级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建立起真正的无产阶级共和国。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理论,同一阶级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也就是我们说的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一、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

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一般认为,要以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关系作为划分的依据,具体来说使用职业即从业身份为标准,同时联系收入,比较容易操作。

二、当前农村的社会分层原因197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整个社会分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群体分层结构看,较大的变化包括:农民的分化、工人群体的膨胀、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出现、贫富群体之间差距的拉大。

具体的说有以下两点:首先,农村社会分化的基本前提是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家庭经营体制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农村的分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使得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具有了初步的资金基础,使得很多的农业劳动者成为愿意离开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

其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农民转为工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尤其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居住,一部分成为城市居民,一部分成为农民工。

三、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分类按照从业身份联系收入的标准,可将我国农村社会分为四个社会阶层:上层、中上层、中下层和下层。

(一)上层: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私营企业是生产资料私有、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标、雇佣8人以上的企业。

教学设计2: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2: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备考指要】1.战后发达国家建立了较完善的福利制度,刺激了消费增长,缓和了社会矛盾。

我国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自主学习】考点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罗斯福新政(1)新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2)新政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20世纪4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①经济理论:________。

②经济政策:国家________经济,即实行国家对经济的________。

③作用:经济发展进入“________”。

(2)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经济状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________与通货膨胀并存的“________”现象。

②经济政策:a.适当减少________对经济的________。

b.________与市场调节相结合,________与私有制并存的“________”。

考点2 建立“福利国家”1.“福利国家”制度含义:在“混合经济”下,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

2.“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1)二战结束后,________发展起来。

(2)20世纪六七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________。

(3)七十年代以后,“福利国家”受挫但继续发展。

(4)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________,缩小________。

3.对“福利国家”的认识(1)目的:为了缩小________,减少因贫困引发的________。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及其他地区就业的现象。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进行分析。

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接近2亿人,占总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超过50%。

2.逐渐年轻化和专业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向年轻化和专业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就业。

3.多样化的就业形式:除了传统的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表现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如自主创业、留守儿童家庭务工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出去打工”,而是涉及到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4.政府政策倡导和支持:中国政府一直倡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产业扶贫”、“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多项政策举措,以促进农业就业结构的优化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益分析2.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实现了收入翻番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3.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稳定。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城市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4.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促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农村的转型,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结语: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_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_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

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

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

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

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我国农村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我国农村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

农村就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障。

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农村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农村就业发展提供参考。

【就业形势】过去几年,我国农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序进行,农村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农村就业人员从2016年的8400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3亿人,就业人数增长达到55%。

【就业结构】农村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主要包括农业就业、农村非农就业和外出务工就业。

其中,农业就业仍然是农村就业的主要来源,但农民越来越多地寻求非农就业机会,如农村工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

外出务工就业也是一种常见的就业形式,尤其是年轻人。

【农村劳动力流动】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渐加快,成为我国农村就业的重要支撑。

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分为城市向农村的返乡就业和农村向城市的外出务工。

返乡就业因为农村经济增长和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

而外出务工则受益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多和务工显著高于农村收入的吸引力。

【就业机会问题】尽管农村就业情况总体上良好,但农村就业机会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农村非农就业机会不足,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劳动,而农业收入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匮乏。

【政策建议】为了提高农村就业水平和农民收入,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农村就业扶持政策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非农就业,培育和发展乡村产业。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包括加大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3. 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4. 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提供创业支持和贷款。

中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性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性原因及对策
农 业 就 业 份 额 ?笔 者 进 行 了探 讨 。
17 年就 比就业份额 相差 4 .%, 98 2 6 随着经 济的发展 , 工业 的
飞速进步 ,到 20 0 6年两者仍相差 3 . 09 %,虽然差距有所缩 减, 但是这种差距在世界其他 国家都是很少见 的, 如 , 例 以就 业份 额 与产值 份额 的 比值为 指标 ,发现 这一 比值 在美 国
第 1 卷第 3 6 期
2 0 年 3月 09
现 代 农 业 科 学
M d r  ̄ ch rl c n e o e A u ua Si cs n e
Vo. 6No. 11 3
Ma பைடு நூலகம்0 9 r 0 2
中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性原 因及对策
龙 方 , 蓓 卜
( 湖南农 业大学 “ 三农 ” 问题研究 基地 , 长沙 4 0 2 ) 湖南 1 18 摘 要: 农业就业份额演 变的滞后 , 明中国仍存在 大量 的农 业就 业人 口, 说 必然会有农业剩余 劳动
LONG n , Fa g BU i Pe
(eerhB s T re gi lrl rb msH n n gi l r nvri , h nsaH nn4 0 2 , hn) R sac aeo he r ut aPol , u a r ut aU ie t C agh , u a 1 1 8C i f A c u e A c ul sy a
Ke rs ar u uel oe a ;vl i y wod :gi l r;a rrh e eou o ct b sr tn
随着工业化 、 现代 化的推进 , 农业 份额包括农业产值 份 额、 农业 收入 份额和农业就 业份额都在下降 , 但这三者 的下 降是不 同步 的 , 中农 业就业份额 的下降或演变明显 滞后 于 其 农业产值份 额和农业 收人份额 的下降或演 变。 农业就业份额 的下降或演变滞后 于农 业产值份额和农业 收入份额 的下 降 或演变 的原 因是何在?如何加快农 民的非农就业 , 从而降低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1、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1亿左右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从地主富农手中没收、分配了3亿亩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上地,免去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

到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1.4万个,入社农户数的比重仅2%。

到1955年,在生产上已统一经营并参加秋收分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63.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仅14.2%。

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到1956年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87.8%。

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一)刘易斯模式 (二)拉尼斯——费模式 (三)托达罗模式 (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五)吉佛的引力理论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一)刘易斯模式
1954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 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 著名的论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 式。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二)拉尼斯—费模式
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 阶段;
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力收 入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是按照分配原则取得收 入,这意味着传统农业已转化为商业化农业。
因此,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之为“商 业化点”,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 元结构特征消失。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 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
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 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主要指 心理成本等。
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三)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 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 城乡收入差异。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含两个因素: 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就业概率。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 成反比。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农业现代化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

农业现代化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

农业现代化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调整和转变。

这一变化既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

一、农业现代化下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主要以种植、养殖等体力劳动为主,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二、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增加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村外就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三、新型职业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一些新兴职业开始崭露头角,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参与。

比如电商渠道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农村青年成为电商创业者,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

四、教育水平的提升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逐渐提高,他们更容易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更容易在非农领域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教育水平的提升也间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五、政策导向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着重要影响。

比如一些扶持农村创业的政策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自主创业,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模式。

六、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年轻人逐渐向城市就业,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

七、城乡差距的缩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市的就业机会也逐渐向农村延伸。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也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村的生产和建设。

八、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配合生态环境的保护。

经济发展趋势下农村就业形态的变化

经济发展趋势下农村就业形态的变化

经济发展趋势下农村就业形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村就业形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经济发展趋势下农村就业形态的变化,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

1. 传统农业就业的巨大减少在过去,农村的主要就业形态是农业劳动。

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农业就业的数量急剧下降。

传统农业就业所需人力被机械化和现代农业技术取代,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失去了工作机会。

2. 新兴农村产业的崛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兴农村产业开始崛起。

农村的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创意等行业逐渐兴盛起来,为农村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多财富和发展机会。

3.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也促使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持续增加。

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特别是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些农民工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改变了农村就业形态。

4. 农村创业的兴起随着政府对创业政策的支持和农村创业环境的改善,农村创业逐渐兴起成为农村就业的新形态。

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家乡创业,利用自身资源和土地优势开展经营,为农村就业增加了新的动力。

5.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要性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就业形态的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6.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就业形态的变化,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变得尤为重要。

城乡一体化可以促使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转移,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

7. 科技创新的推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村就业形态也开始发生变化。

农村科技创新的推动可以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村科技创新,为农村就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8. 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随着农村就业形态的变化,农村社会保障也需要相应的完善和发展。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就业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就业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就业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种植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种植结构、低效率问题等,这对于农村就业形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农村就业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种植业结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一化、重数量轻质量、缺乏差异化以及高耗水、高投入等。

大部分农民只种植单一农作物,导致了农业产值的下降和农民收入的减少。

此外,农业生产方式也较为传统,耕地的利用率低下,种植效益不高。

这一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就业的增长。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为了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调整种植业结构能够开拓农产品的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就业增加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途径1. 多样化种植农业生产中,应推行多样化种植模式。

通过引入新的农作物种植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例如,农田可以不仅仅种植传统的水稻、小麦,还可以引入一些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等,增加农民收入。

2. 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新的种植技术、改良传统种植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提高种植效益。

3. 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强农村地区与城市的联系,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孤岛效应,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就业结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智能化替代,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形态的改变。

首先,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人工劳动和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效率相对较低。

而现代农业引入科技和先进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降低了对人工劳动的依赖。

随着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改变了农村就业结构。

其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现代农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因此,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促使农村劳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学习技术知识、接受培训等方式提高技能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求。

这种转变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农村就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另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新型农业产业,拓展了农村就业的领域和渠道。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型农业业态的涌现,农业产业链逐渐延伸,涌现了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如农村电商、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等。

这些新型农业产业为农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于此,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也为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和渠道等途径,农业现代化不断推动着农村就业结构的变革和优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农村就业结构将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和变化,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农村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就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的挑战和机遇。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既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推广应用,大规模、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农村农民的就业结构正从传统的农业劳动向多元化的农业就业转变。

二、农村乡村旅游的兴起对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农民可以通过提供农家乐服务、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导游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增加收入。

三、农村电商的发展对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到城市,打破了传统农产品流通链的限制,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农村工业化的推进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民可以在农村就近就业,不再需要到城市打工,大大减少了农民流失和农村人口空心化的问题。

五、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对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

农村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农村农民通过开办手工艺品店、创作农村题材文学等方式,参与到创意产业中,实现就业增收。

六、农村教育的提升为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农民可以通过就地就近的教育培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七、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为农民就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农民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这对于留住农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八、农村金融服务的健全为农民就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融服务的完善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资金的支持可以极大地推动农民就业结构的更新。

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出现波动。

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波动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转移支付的加大,农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增加。

这导致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到城市,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下降。

除了这些受技术和政策影响的因素外,人口结构变化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效益。

二、教育水平提升近年来农村教育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拥有更高的职业技能。

这些高技能人才往往会前往城市发展,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的下降。

三、产业转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的土地逐渐被用于发展城市建设及配套设施。

农村的产业转型也带动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下降。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吸引一部分人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对农村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冲击。

四、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波动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时,会吸引一批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不断扩大,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市场。

五、社会保障制度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比农村更为完备,可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和更高的薪酬待遇,因此会吸引不少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发展。

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较差,收入低,职业发展前景有限,这也促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选择前往城市就业。

综上分析,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波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缓解农村劳动力市场份额波动问题。

同时,提供优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职业发展机会,完善基础设施和培育新型产业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_生产要素资本化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_生产要素资本化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生产要素资本化p邹健明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农业生产要素资本化。

资本运营不仅在第二、三产业中得到运用,同时在第一产业中也得到了体现。

本文拟对资本运营与农业产业化这两个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正确认识资本,把握资本的本质长期以来,无论在理论界、还是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对/资本0有很多误解,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

这个误区概括起来有三个:第一个是把/资本0与资本主义制度等同起来,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有资本,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资本,也不应该使用资本这个概念。

因此,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从来不使用资本这个概念;第二个是把/资本0与资金等同起来,我们说的资金,就是货币,认为资本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资本,这实际是一种很大的片面性;第三个是把/资本0与资产等同起来,国有企业的资产叫国有资产,集体企业的资产叫集体资产,因而认为资产就是资本,这也是一种很大的片面性。

要正确认识资本,就需从资本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起: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自给自足占主导地位。

自己种粮食,自己织布,一般不需要交换。

当然,有时也要交换,比如,农民提些自养母鸡下的鸡蛋去赶场,卖了鸡蛋得到了货币,又用货币去买盐巴。

卖鸡蛋的目的是为了买盐,这叫为买而卖,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交换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种从商品到货币再76=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到商品的流通形式,是等价交换,是不增殖的。

因此,这个时候的货币就是货币,不能称为资本,商品就是商品,也不能称为资本。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个时候生产者首先投入一笔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出商品,然后又拿到市场去卖,取回货币。

这时投入货币购买生产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制成商品卖出去,因而是为卖而买,其流通形式就变成了投入货币,到制成商品,再到市场卖出商品取回货币。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投入流通的货币和从流通中取回的货币在量上相等的话,那谁也不会去干这种无效的事情。

中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性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性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性原因及对策
龙方;卜蓓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016)003
【摘要】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滞后,说明中国仍存在大量的农业就业人口,必然会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这将导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同时说明农业内部的就业压力在不断积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愈来愈强烈.基于这种原因,笔者从分析农业就业份额演变滞后存在的原因入手,提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以降低农业就业份额的对策.
【总页数】3页(P199-200,222)
【作者】龙方;卜蓓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基地,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基地,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难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从就业辅导员角度看大学生就业[J], 周闻名;杨琴;基艳
2.高职院校就业市场的建设与开拓滞后性及其改进对策 [J], 胡艳
3.我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实质 [J], 陈佳
4.试论农业就业份额下降规律演变的特点及其动因 [J], 邓一鸣
5.近代中国农业税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J], 戴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农业劳 动是 比 较强 的体力 劳动 ,5 4 岁以上 的农 民 , 随着 年龄 的增长和身体 素质的下降 , 劳动能力也会 下降 , 同时大部 分 老年农 民已少有创业精神 , 一般只愿意维持现状瞄 所 以他们意愿 。
52 SO 48 46
r _
-————・-
— ‘ 1 ‘
忆兀
2 00 0 5 0 2 00 0 0 0 100 500 1 00 00 0 500 00
I 圜国内 生产总 I 值
0 我 嗣农业 就业 份额
4 4 4 2 4 O
3 8
20 02

世 界部分 国家的农业就业份额的现状
随着全 世界社会分工 的发展 , 产业结 构 的演进 , 农业 就业 份 额在不断下降。 而且 , 从世界范围来看 , 农业就业份额下降 的规律 呈现着 “ 慢一 E 曼 的轨迹 运动形式 。 中。 I ” 其 最贫穷 国家 的农业 就业份额下降的速度最为缓慢 ,发展 中国家 的下降速度非常快 , 而发达 国家 的农业就业 份额呈现着慢速下 降的趋势 。 根据 目前是 各国的农业就业份额来 看 , 呈现着 等级差距 。发达国家的农业就
15 9 4年农业就业份额为 8.%,到 1 7 7 4 9 5年下降到 7 %, 1 7 2 年下 降 了 1 . , 均下降 0 9 这一 速度低 于 16 — 9 2年全 世 04 年 % . %, 4 90 18 界农业 就业份额年均下 降 05 %的速度 , .9 也低于 17 — 9 2年全 9 0 17
就 业份 额 的 同时保 障农 业产 值 稳 定 的 措 施 。
关键词 : 业份额 ; 就 劳动 力; 业产值 产
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农业就业份额下降 的事实 , 济学 家也 归 经
纳出了农业就业份额下降的是各 国共 同的规律 , 而且 这种规律存
快速下 降的阶段 , 而且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 。
资料 来源: 中华人 民共和 国统计局 国际统计数据(0 7 20 ) 农 业就业份额下降速度【 l l 。
, 一
如 今 , 国 、 国、 美 英 日本 、 国等 国家 的农 业 就业 份额都 在 韩
1 %以下 , 0 甚至 , 国和英 国的农业就业份额 还不到 2 美 %。而发展 中国家 , 基本上还是农业 占主导 的国家 , 这些 国家 的农业 就业 份 额在 5 %左右。但是 , 0 世界任何一个 国家的农业就业份额都在下 降。这是一种趋势。
业份额 低 , 基本 不到 1%,而发展 中国家的农业就业份额还 在 0 5%左右徘徊 , 0 中国还 刚刚跌破 5%。最贫穷 国家 的农业 就业 份 0
额就更高 。
部 发展 中国家年均下 降 0 3 . %的速度 , 7 与最贫穷 国家年均下降速 度相近似 。 17 年 以后 , 自 98 国家采取 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商品 经济 的政策 ,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很快 。大量 的农业剩余 劳动力转 移 到农 村二 、 三产业 , 就业 份额 下降速度 开始加快 。由 17 农业 98
《 现代经济》 20 年第7 08 卷第1 期( 2 总第12 0 期)
5 5
我国农业就业份额演变的实质
陈 佳
( 南农业 大学经济学院 , 南长 沙 4 0 2 ) 湖 湖 1 18
摘 要: 由于 国家产 业结构的 完善 , 世界 各国的农 业就业份额都在下降。 近几年来 , 国农业就业份额 呈现 快速 下降的趋 势。 文通 我 本 过世界部分 国家与我 国农 业就业份额 的比较 , 出我 国农 业就 业份额 处于快速 下降的阶段 , 得 并从 国民经济、 年龄 结构、 弹性 、 土地等方 面来分析农业就业份额快速 下降的原 因。但 由于我 国农业就业份额 与农 业产值 出现 了非均衡 下降的现 象, 所以提 出 了在快速 下降农业
20 03
20 04
2 0 05
20 0 6毕 份
图 2 我国近几年 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 ) 《 07
1 2 3 4 5 6 7 8 9 l 0 份
从 20 年到 20 年 , 02 06 我国 国内生产 总值持续 增加 , 而我 国 的农业就业份额却在持续快速下降。 他们呈现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年龄结构 是影 响农业就业份额的重要因素之一。 、 随着我国
二、 国农业就业份额快速下降的原 因 我
在着普遍性 : 一规 律不仅存在 于一切 国家 中 , 这 而且寓 于一切 国
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 。

尽 管农业就 业份额下 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规律 , 但各 国因自 然、 社会经济条件 的不 同、 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差异 , 那么 各 国农业就业份额下 降的原 因也就存在着差异。 国农业就业份 我 额 下降的原 因有 : 1农业 就业 份额 与我 国经济发展水平有极高的负相关性。 、 随 着我 国经济发展 水平 的提高 ,农业 就业份额 呈现 下降 的趋势 。
多年计划生育政策 的实施 ,我国年龄结构呈 现出老龄化 的特点 , 也就是老年人多而年轻人少 。
图 1 中国农业就业份额现状 ( 单位 : %) 资料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 ) 《 07 )
注: 图中 1 1 — 0分别代表 19 97年—2 0 0 6年。 我 国农业就业的份额也持续 下降, 但是 目前农业就业份额仍 然很高 。到 2 0 年 , 国农业就业份额是 4 . 06 我 26 %。而且从 图中可 以看出 ,中 国的农业就业份额 在 2 0 0 0年到 2 0 0 2年一直 维持在
年 的 6. 97 %下降到 1 8 年 的 5 . 扣除农村从 事非农 产业劳动 96 94 %(
表 1 世界部分国家农业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份额 下降情况
( :) 单位 %
力1 。仅 1 年时间就下降了 1. 与第一阶段 2 年时间下降速 1 0 %, 3 1 度 相同 , 年均下降 0 4 这一速度超过 了世界所有不同类型国家 .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