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地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地史名词解释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
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理论划分的构造单元之一,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
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状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部位最厚,宽以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晚期出现的,由多门类,低等,无骨骼的印痕化石组成的动物群称之为裸露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
包括:海绵类(毛森海绵)、海腮纲(伦吉虫)、环节动物(狄氏虫)、蠕虫类(皱节虫)、水母类(环轮水母)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生物。
小壳动物群(小壳化石):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笔名相(黑色笔石页岩相):笔石多营漂浮生活,分布广。
出现在还原条件的较深海、滞流海。
化石丰富,保存完整,黑色笔石页岩相。
壳相(底栖相):在滨海、浅海带,底栖(介壳)生物十分发育,与浅水沉积物一起形成壳相。
以碳酸盐为主时称为介壳灰岩相(珊瑚礁灰岩相)在滨岸带可形成介壳滩。
珊瑚、苔藓虫、层孔虫等可形成生物礁或生物滩。
混合相在浅海区,浮游生物死后下沉澄江动物群: 寒武纪早期(筇竹寺期,530Ma), 继小壳动物群(梅树村期, 542Ma)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中生代古生代地史
中、古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中国通史 第18集 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18集主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过程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
以下是该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秦国由一个西部边陲、不受中原各国待见、生存环境恶劣的弱国,逐步变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其先祖及历代秦王的不懈努力,以及商鞅变法带来的深远影响。
商鞅变法主要改变了世鞧世禄制度,改以军功封爵,让普通百姓也有田种,土地可以买卖,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官员业绩的考核,严刑峻法,保证行政效率等措施,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韩国为了疲秦,派水利工程师郑国游说秦国,在渭河以北修建了引泾水到洛水的人工水渠。
然而,这一阴谋被秦王政发现,引发了郑国事件。
在大臣们的激烈反应下,秦王政接受了驱逐六国客卿的建议,下了逐客令。
然而,李斯的《谏逐客书》最终说服了秦王政,使他废除了逐客令,允许各国人才继续留在秦国效力。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他在亲政后,成功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华大地上列国纷争数百年的分裂格局,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的陵墓位于西安临潼区东面五公里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陵之一。
秦始皇陵的封土周长仍有1700余米,雄伟高大的封冢与骊山浑然一体。
秦始皇陵内可能埋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因
此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第18集通过讲述秦国的崛起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一集不仅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还深入探讨了人性、权力、统治等主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精准概括观点——精细筛整,精要概括
课时53精准概括观点——精细筛整,精要概括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继续强化对非连续文本的整体把握训练。
2.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要求准确筛选与概括。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新高考Ⅱ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概括中心论点①概括是阅读的基础。
概括内容要点是新高考卷最重要的考点,未来还是会频繁出现的。
②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较活,可以以选择题形式,也可以以简答题形式。
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因此,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关联。
2020 新高考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下定义知识图要活动一整体把握,体验真题(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一、名词解释: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
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
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七年级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一、人类迁徙和文明起源1.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早期的人类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居住在洞穴或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所中,生活比较原始简单。
他们根据动物迁徙和季节变化来迁徙。
2.文明的起源: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在特定的地点,发展了农耕生产方式,形成了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农业的兴起也导致了工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
二、农业的兴起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通过发现和驯化植物,开始种植谷物、蔬菜和果树,同时也驯化了动物进行养殖。
农业的兴起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创造了农田、灌溉、农具等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2.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定居农业社会的形成使人们能够长期居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形成了农村社区和城市。
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两大文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三代的兴衰和更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夏朝的统治者将政权视为天命,实行世袭制,但在夏朝后期,由于统治者腐败和内部分裂,夏朝逐渐衰落。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文化传统,并以商汤、商湯和商文丑等人为代表,实行了更加集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儒礼体系。
然而,商朝后期也面临着内外压力的挑战,最终被周朝推翻。
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周文王和周武王奠定了周朝的基础,并通过封建体系来巩固国家统治。
四、古代文明的贡献和影响1.农业发展和手工业进步:夏、商、周三代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农耕生产工具的改进。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支持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手工业的进步,尤其是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2.社会制度的演变: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
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1、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人类的起源伴随着遗传学的研究结束了传说,人类早在20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
农业和金属工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史前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古代城市文明的兴起古代城市文明的兴起追溯到中东河流流域文明,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地的城市文明逐渐形成并达到辉煌。
3、农奴制和封建制的发展古代东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之后随着铁器的使用,奴隶制被逐渐取代,农奴制和封建制开始兴起,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提升。
第二章:古代世界的交往与发展1、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古代的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
2、秦汉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交流中国的秦汉与罗马帝国的文明曾有过交流,期间不乏贸易和文化交流。
3、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贸通道,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亚、中亚、东欧等地之间的交通要道,而海上丝绸之路则连接了中国与南亚、阿拉伯地区、非洲等地。
第三章:中世纪世界的发展和交往1、中世纪世界的政治制度中世纪政治制度主要以君主制和教会制为主,封建主义的兴起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出现。
2、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发展中世纪的伊斯兰文明在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对欧洲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3、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帝国的兴起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时期基督宗教世俗化的产物,蒙古帝国的兴起则在欧亚大陆掀起了剧烈的动荡。
第四章:近代世界的变革1、西方启蒙运动西方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世界的重要思想运动,推动了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的发展。
2、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殖民主义的兴起。
3、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资本主义在近代世界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世界格局也重构了起来。
第五章:世界两大战争及其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也催生了二战的爆发,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课堂笔记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课程内容】一、各民族的融合与统一1.对多民族文化的认识①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有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
2.远古时期的多民族融合①“三皇五帝时期”,黄帝、炎帝统一。
②“夏商周”时期,周文王消灭商朝,实现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统一的转变。
3.汉朝的多民族融合①西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推动汉唐之间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东汉时期,南方百越民族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实现中央王朝对南方的控制。
4.唐朝的多民族融合①唐朝时期,通过推广汉字、中原文化和儒学,实现五胡十六国和北朝的融合。
②唐朝还采取土地制度、科举制度等政策,加强各地的联系和统一性。
二、元朝对多民族的融合1.元朝对多民族的征服与融合①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开始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时期。
②元朝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奉承蒙古贵族,对汉族实行压迫。
2.元朝对文化的影响①元朝将蒙古族文化带入中国,推广蒙古族语言和文字。
②元朝学者应试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唐宋文化与元朝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三、明清两代的多民族统一1.明朝时期的多民族统一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巩固并统一了中原地区。
②明朝时期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与管理。
2.清朝时期的多民族统一①清朝入关后通过建设满洲机构和土地制度,巩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土控制。
②清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课程理解】多年来,中国国土上有着各个民族的繁荣成长、相互交融的历史。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借鉴,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化面貌。
历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历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从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到唐朝的推广儒学,最终元朝的蒙古文化带入中国,这些都是维护多民族统一的重要途径。
同时,各时期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持续向前推进,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管理和保护也得到了全面加强。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刘星星012112班20111000734一、华北板块1. 地层发育:泥盆纪:华北板块内部至今尚未发现泥盆系的记录,推论泥盆纪时仍处于剥蚀古陆状态。
石炭纪:华北板块内部石炭系主要发育上石炭统,山西太原剖面为标准剖面,自上而下分为本溪组和太原组两个。
本溪组下部由于铁铝物质富集,形成著名的“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层”。
太原组包括三个旋回。
二叠纪: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地区遭受短期海侵影响,因此二叠系以陆相沉积为主。
山西太原剖面为标准剖面,该剖面下二叠统包括太原组中上部,中二叠统包括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包括上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2. 古生物化石:泥盆纪:内部无地层记录,故无化石。
石炭纪:本溪组含有丰富的筳类化石,上部多纺锤筳和小纺锤筳,下部多始史塔夫。
太原组海相化石丰富。
二叠纪:石盒子群富含舌形贝、硅质海绵等海相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无沉积相类型。
石炭纪:太原组分三个沉积旋回,每段底部均为粗碎屑沉积开始,为平原河流和三角洲相结合;中部变细,出现页岩及煤层;上部为灰岩,含海相底栖生物,旋回现象十分清楚,反映陆相和海相交替出现的环境。
本溪组变化则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本溪组岩层厚达160~300m,含海相灰岩多达5~6层,煤层可采。
河北唐山厚约80m,只含海相灰岩3层,煤层2层。
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m,不含可采煤层。
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m一下,仅含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重要煤层。
二叠纪:下二叠统主要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泥质岩及煤层,下部夹含筳灰岩。
中二叠统山西组反映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石盒子组反映潮湿气候减弱和氧化环境增强,到下二叠统的石千峰组,夹石膏的红色地层已经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4. 沉积厚度:泥盆纪:无地层记录。
石炭纪:上统仅百余米,下统330~500m。
二叠纪:仅知太原组中上部及山西组厚度为200m,其余不详。
中生代地史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三)青藏地区海相侏罗系地史特征 青藏高原侏罗纪的发展史,以班公错 - 怒江 海域消减带的逐步闭合消失和雅鲁藏布江带新特 提斯洋壳海域的进一步扩张为主要特征。 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江孜、拉孜一带,侏罗系 发育完整,以杂砂岩、黑色页岩、放射虫硅质岩 和基性火山岩为主,常见复理石韵律或滑塌岩块 ,代表印度板块北缘被动大陆边缘自陆棚下部- 陆坡-深海洋盆的沉积记录。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三)中生代生物界
1.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和恐龙时代 二叠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在脊椎动物演化中无 明显反映,所以两栖类中的迷齿类、原始爬行类 中的二齿兽类等成为三叠纪初期的主要成员。三 叠纪中、晚期出现大量新类群,原始的恐龙类( 腔骨龙类)和最原始的似哺乳类(摩根尖齿兽、 三尖齿兽类等)在晚三叠世迅速得到发展,成为 爬行动物的一个突发演化期。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第九章
中生代地史
一、中生代概述及生物界 二、三叠纪(Triassic Period) 三、侏罗纪(Jurassic Period) 四、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中生代概述及生物界
(一)中生代各纪划分和命名 中生代(Mesozoic Eon,Mz),由于其生 物界具有介于古生代古老类型和新生代近代类型 之间的中间性质而得名( J .菲利普斯, 1841) , 延 续 时 间 达 一 亿 八 千 五 百 万 年 ( 250Ma - 65Ma 前 ) 。 中 生 代 可 分 为 三 叠 纪 ( Triassic Period,T)、侏罗纪(Jurassic Period,J)和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K)。 对应的时间地层单位是中生界,包括三叠系 、侏罗系和白垩系。
地史学总论期末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地史学: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标准化石:一般指那些数量多、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显著、在地史中延续时间短且易于保存和辨认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
他们可以用于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生物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时代相同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组合。
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称为相变。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相标志:反应沉积记录成因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各种标志的总和。
(物理相标志:岩性,层面构造,层理构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岩性包括颜色原生色次生色,成分,结构;层面构造包括波痕,侵蚀构造和暴露标志;重要的层理构造有交错层理,水平交错层理等等)岩层:成层岩石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 年轻沉积盖层的底部常含下覆岩石的成分或砾石.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 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 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交切关系原理:被交切的地质体总是老于交切它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
包含物原理:含有包含物的地质体的年龄总是年轻与他的包含物地质体的年龄。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的地理分布
陆地面积:中生代陆地面积比现在大,但海洋面积比现在小 气候类型:中生代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植被类型:中生代植被类型丰富,包括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 生物分布:中生代生物分布广泛,包括恐龙、翼龙、哺乳动物等
添加标题
板块分离:中生代时期,板块分离形成了许多盆地,如地中海、大西洋等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中生代时期,板块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恐龙的灭绝等
中生代的火山活动与地震
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灰 地震: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地震带和地震断层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共同影响了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火山与地震的影响: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对中生代的气候、生物、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研究内容:关注中生代地史中的重大事件,如生物大灭绝、气候变化等
研究目标:揭示中生代地史的规律和特点,为地球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为生物进化、环境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参考
THANKS
汇报人:PPT
成矿类型:中生代时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金 矿等。
Part Six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 与板块构造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特征
板块构造:中生代时期,板块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地壳运动:中生代时期,地壳运动以挤压和拉伸为主,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火山活动:中生代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火山和火山岩 海平面变化:中生代时期,海平面变化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海洋和陆地
高中地理 第十八章中国地理分区 第三讲
重 难
河谷农业。
突
破
课
提
后
考
作
能
业
·
方
法
归
纳
菜单
固
考
基
·
教 材
1.香港和澳门
回
扣
析 考 点 · 重 难 突 破
提 考 能 · 方 法 归 纳
菜单
新课标 ·地理
练 考 题 · 随 堂 自 测
课 后 作 业
新课标 ·地理
固
考
(1)位置与范围
基
·
教
材
练
回 扣
位置
考
范围
题
·
析 考 点 ·
香 港
珠江口东侧,北邻 B__深__圳___经济特区
基
· 教
C_昆__仑___山脉,D_唐__古__拉__山脉,E_柴__达__木___盆地。
材
练
回 扣
2.气候:典型特征是_气__温__低____,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
考 题
·
析 山地气候。
随 堂
考
自
点 ·
3.交通:图中的①_新__藏___公路,②____青__藏_____铁路, 测
重 难
③_川___藏__公路,④___滇__藏____公路。
课
提
后
考
作
能
业
·
方
法
归
纳
菜单
固 考 基 · 教 材 回 扣
析 考 点 · 重 难 突 破
提 考 能 · 方 法 归 纳
菜单
新课标 ·地理
练 考 题 · 随 堂 自 测
课 后 作 业
新课标 ·地理
新高考历史第十八课笔记
新高考历史第十八课笔记新高考历史第十八课笔记一、明朝早期的变革1、士林军制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立了士林军制度,采用“禁兵”制度,规定每个乡村都要提供一支人数不多的警备军,用于维持皇权威望和抵抗外来侵略者,具有相当的成效。
2、暂法:明朝早期,采用“暂法”制度,主要是方便在拥有财力和政治能力支持的情况下,在对付突发性危机时可以快速做出反应,因此减少了再制定正式司法的时间。
3、社会改革: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比如“均田制”,农业收益和土地大幅度增加,从而使整个国家实现了经济繁荣。
二、明朝成功地发展1、经济发展:明朤制完善,通商安定,外贸兴旺,内润便通,国家富强,实现经济的发展,一个庞大的市场体系,彻底改变了当时的经济形势。
2、文化发展:文化比较繁荣,发展了新的文学和科学,比如燕京书院的开办,建立的书籍几乎涵盖了古代的所有知识,此外,还开展了诗歌、书画等多领域的创作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遗产。
3、政治发展:政治制度比较健全,实行以贵族和士绅为主的内阁制,外交领域上积极推行统一外交政策,使得明朝有效地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三、明朝末期的走向衰落1、外敌入侵: 由于清朝建立后,明朝长期受到外敌入侵,致使明朝在整个国家紧张的动荡的气氛中晃荡不定,无法自我恢复。
2、政治腐败:权力越发不均,文武官僚接管大权,其中也有很多人犯下贪赃枉法的行为,使得朝廷的政治制度不过于合理和公正。
3、财政困难:由于侵略战争和财政不堪重负,导致朝廷财政困难极大,财政危机迫使明朝走向了末期。
四、明朝衰落后的启示1、加强军事力量:在国际竞争形势下,要想保证自身独立性和安全性,必须积极加强军事力量,否则可能会被外敌一并吞并。
2、改进政治监督:要有效监督政府机构,加强对其行为的监督,通过及时的更正和措施,来保证新制度的良性发展,防止政治腐败行为的发生。
3、调动社会活力:发展都是在社会活力的驱动下实现的,而要调动社会活力,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统一社会精神,以及夺取人民积极参与的信仰,才能实现国家发展的需求和目标。
七下历史第18课讲解
七下历史第18课
七下历史第18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这一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以大规模开发。
同时,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繁荣。
在农业方面,江南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在工业方面,江南地区的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此外,商业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城市成为了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这一时期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七下历史教材或咨询历史老师。
第十八章 洋务运动与各方面的关系——兼论有关洋务运动一些理论问题
第十八章洋务运动与各方面的关系——兼论有关洋务运动一些理论问题作者: 夏东元第十八章洋务运动与各方面的关系——兼论有关洋务运动一些理论问题一、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写到上一章为止,组成洋务运动这架大机器的零部件可以说是基本上阐述清楚了。
现在应该带综合性地叙述它与各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谈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一谈起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想到,它是作为太平天国对立面发生的。
不错,促使洋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为主流的农民革命运动,但远不止于这一种关系。
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还有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关系。
洋务运动就清政府的目的说,是“资取洋人长技”以拯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
要拯救清朝统治,它一定内之镇压人民革命,外之抵御列强侵略。
当力量不足以镇压人民革命,则联外以制内,当力量不足以御外时,则又会用妥协求和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统治。
不管怎么表现,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生产力、发展近代工业的结果,都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至少有如下面点密切的关系。
一个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发展了商品经济。
由于太平军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多数地区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增加了产品的商品率;同时,天国的“商旅出入,征税甚微”②的利商政策,也使市场贸易出现了繁荣,有的地方甚至做到“百货云屯,盛于未乱时倍蓰”①。
太平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呈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在国际贸易中。
以丝、茶出口为例:1849—1850年,茶出口约为5400万磅,丝为1.6万余包,1855—1856年增为茶9200万磅,丝5万余包,到太平军基本占领茶、丝产地的江苏、浙江以后的1862—1863年,茶出口为12000万磅,丝为8.3万余包了。
比之战前的输出量,茶增加一倍多,丝则为五倍以上。
尽管有的学者说,丝的出口之所以增加如此之多,重要原因之一是因战争使丝绸主要消费者地主士绅逃亡和人民穷困缺乏购买力所造成,因此,丝的国内市场大大缩小,出口增加“五倍以上”,不等于产量和商品也增加五倍。
十八史略原文
十八史略原文《十八史略》原文解析第一章:夏朝的兴起与衰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兴起代表着中原地区的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夏朝的统治者渐渐变得腐败无能,国家逐渐衰落。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夏朝的兴衰过程,揭示了夏朝政权的弊端和社会的不稳定。
第二章:商朝的崛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它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商朝的统治者以商业贸易为基础,发展了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然而,商朝的统治者也存在着腐败和暴政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第三章:西周的兴起与衰落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它的兴起代表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西周的统治者以礼仪和文化为核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巩固和稳定。
然而,西周的统治者也存在着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和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形成了一个多极格局。
同时,思想家和学者们也纷纷涌现,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第五章: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它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秦朝的统治者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然而,秦朝的统治者也存在着暴政和残暴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第六章:汉朝的兴起与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朝的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得国家得到了繁荣和稳定。
然而,汉朝的统治者也存在着权力斗争和腐败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第七章:三国时期的分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分裂和战乱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三国鼎立,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着统一的权力。
同时,各个诸侯国之间也进行了激烈的战争,形成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地层叠覆律名词解释
地层叠覆律名词解释
地层叠覆律是地质学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它指出在沉积地层中,地层的叠置顺序是由下而上的。
具体来说,较老的地层总是位于较新的地层之下,而较新的地层则叠覆在较老的地层之上。
这一规律的发现,是基于对大量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分析的总结,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基本规律。
地层叠覆律的发现,对于地质学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即不同地层之间的先后顺序。
其次,通过地层叠覆律,地质学家还可以确定地层的绝对年代,即这些地层的形成时间。
这对于研究地球历史、生物演化、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地层叠覆律是一条基本规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某些情况下,地层叠覆律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因此,在进行地层年代学研究时,地质学家通常会结合其他的地质学方法,如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学等,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号 1 2
岩性描述 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炭质泥岩 及薄煤层、含格子蕨、网叶蕨 等植物化石。 灰色砂岩、黑色页岩夹煤层、 含云南蛤、缅甸蛤。 灰色页岩、灰绿色砂页岩夹泥 灰岩、含粗菊石、海燕蛤。
环境 陆相 海陆交互
气候 温暖潮Biblioteka 温暖潮湿34 5 6 7
浅海
潮上蒸干 浅海 河流 湖泊
潮湿
干旱 半干旱 半干旱 干旱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少量 翅蛤。
紫红色、灰绿色页岩、泥灰岩、 产蛇菊石、克氏蛤。 黄白色砂岩具单向斜层理、产 硅化木。 紫红色凝灰质砂页岩、粉砂岩、 含狼鳍鱼叶肢介、昆虫。
★ 地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层号 1 2
岩性描述 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炭质泥岩 及薄煤层、含格子蕨、网叶蕨 等植物化石。 灰色砂岩、黑色页岩夹煤层、 含云南蛤、缅甸蛤。 灰色页岩、灰绿色砂页岩夹泥 灰岩、含粗菊石、海燕蛤。
环境
气候
3
4 5 6 7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少量 翅蛤。
紫红色、灰绿色页岩、泥灰岩、 产蛇菊石、克氏蛤。 黄白色砂岩具单向斜层理、产 硅化木。 紫红色凝灰质砂页岩、粉砂岩、 含狼鳍鱼叶肢介、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