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经济哲学的人性之维与制度之维
大卫休谟ppt课件
12
13
:
资料查找:周畅、黄赛娣 编剧:丁瑞阳、范一鸣 PPT制作:周畅 讲解:吕亦菲 拍摄:韩晨晨 后期制作:周畅
14
7
———之实践理性
8
实践理性: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 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 “合理”。举例而言,吞 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 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然 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 9
———之归纳问题
10
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
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 “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 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 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 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 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 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11
5
休谟在这里提出了“恒常连结” (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 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 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 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恒常连结”。因此, 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 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 直“互相连结”
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恒常连结”的理论一般被 认为是休谟所提出的,可能有其他哲学家早在休谟之 前便已提出类似的概念。中世纪哲学家迈蒙尼德 (Moses Maimonides)的著作中便举出了几名同样 不相信“因果关系”的伊斯兰哲学家,他在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一书里这样写道:“简而言之:我们 不应该说‘这个’是造成‘那个’的原因。”从这些 伊斯兰哲学家的角度来看,造物主所创造出的任何东 西都是独立而不相连的,因此这些事物间并没有一定 的连结
1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 -1776年8月25 日[1])是苏格兰 的哲学家、经济
休谟政治哲学的人性论预设及其现实意义
些欲望的 自然能力是非常低下 的, 人类 只有依赖社会才能解 真 正出发点 ,才构 成 了政治社会 的 内在人性基础 。休 谟认 决这对矛盾 , 协作、 分工和互助给人们 以力量、能力和安全。 为,即便外部 资源 的匮乏使人迫 于生存需要 的压力 而结合 试想,如果 自然能够提供给人充足的食物 ,满足人的无限欲 在一起 ,但究竟 怎样 结合才具有现 实的可能性 ,并产 生一 望, 那人们就无需结成社会, 也就不存在所谓 正义 的问题了。 个正 当的社会秩序 ,这就需要预 设两个 内在 的前提 ,那就 休谟关于外部资源的预设有着思想史上 的理论来源 。在他之 是 人 性 的 自私 与 有 限 的 慷 慨 。 前 ,霍布斯 曾指出外部资源在人类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他假 设 了一个物质资源极度 匮乏的人类外部环境一 自然状态 。 在
作者简介:张翠 ( 2 )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助教 、哲学硕 士。 组成社会 ,期望 由社会 提供稳固 德 原则与政 治制度 ,它们不但能够有效 的促进 每个 人 自己
的安全保障 。也就是说, 自私的本能并没有使人脱离社会 , 的利益 ,同时也 能够 促进他人 的利益 ,并且使得共 同的利 反而使人强化 了社会的合作 。 霍布斯认识到 了人是不能脱离 益 对每 个 人都 同样 是必 不可 少 的,也 同样 是有 益 的。因 社会的,所以必须面对现实 ,为 了各 自的私利而主动地结成 此 ,这 样一个正义 的政 治社会才是一个个人利益与 公共 利
了”① 。
一
一
个 稳固 的社 会秩序 :而 过度富足 又会消 磨人 的进 取心 , 自然 资源 的匮乏迫 使人们 达成 协议 , 结成政 治社会 ,
、
休谟人性论 的外部预设一一 自然资源 的匮乏
浅析休谟问题
试析休谟问题一、对休谟的简要介绍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下午4点钟)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
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
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二、休谟的生平休谟汲取了洛克和贝克莱哲学中的纯正的经验主义要素,并又排出了他们思想中形而上学的内容,给了经验主义最清楚、严格的阐释。
休谟1711年生于爱丁堡,其父母都是苏格兰人。
他早年的兴趣是文学,这种兴趣使他不会按照家里的意愿去做一名律师。
休谟对一切增进自己文学才干以外的事都显得不屑一顾。
相较于他的第一本书《人性论》所受到的冷遇而言,他的第二本书《道德政治论》是较为成功的。
休谟还参加政治生活,1763年他作为英国大使的秘书到了法国。
他的书让他在欧洲大陆声名广传,而卢梭正是他在欧洲大陆的朋友之一。
休谟想要运用物理学的方法建立一门人性科学,最后却发现,使用科学方法来描述人的思维机制是不可能的。
他早先对理性的信仰最终导致了怀疑主义,因为他发现认得思维范围是多么的有限。
三、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1.因果问题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
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4.26-1776.8.25)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4.26-1776.8.25)1711 年5月7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
11岁进爱丁堡大学。
1729年起专攻哲学。
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
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
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
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
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在苏格兰,如在西方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复兴运动是18世纪流行的哲学运动,其特征是对科学和理智的依靠,对传统宗教的质疑和对全球人类进步的信仰。
休谟在童年时代从两个方面看不出他怎么有可能成为这个运动的权威人士:他出生在爱丁堡一个优越的长老会家庭,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卡尔文教的神学观点。
作为一个小孩,他看上去很木讷(他自己的母亲说他是个“很精细,天性良好的火山口,但是,脑袋瓜子却不怎么灵”),不过,这种木讷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迟钝和身体过重的倾向而造成的错误印象;他很聪明,12岁就进了爱丁堡大学。
至于他的卡尔文主义,在15岁的时候,他已经就在热切地阅读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著作,而到18岁的时候,他已经就成了卡尔文主义的叛教者。
后来论及此事的人说:“自从他开始阅读洛克和克拉克的作品以后,他就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信仰的快乐了。
”休谟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只继承了很少的遗产。
他因此而攻读法律,可一点也不喜欢法律,以至于后来差点精神失常。
他觉得商人办公室里的吝啬也同样难以忍受。
23岁时,他决定靠当哲学家谋点饭吃,因而去法国谋个便宜生计。
他在拉弗莱奇安顿下来(笛卡儿曾在这里学习过),然后,虽然没有能够上大学,可他终于说服了耶酥会,让他使用这里的图书室。
仅在两年时间内,他就完成了他的两卷本《人类天性论:实验(牛顿)推理法引入道德主题的尝试》(1738 年),在这部著作里,他第一次引入了自己的心理学。
[知识]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建立的经验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思想探索构建出了“温和的怀疑主义认识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注释:1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注释:2我在研究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休谟的怀疑主义认识论,休谟关于“我们心中的因果关系观念不是来源于经验观察”的观点,休谟对于“因果关系问题”和“归纳和演绎推理问题”的解答不符合客观事实,包含着自相矛盾的错误。
一、大卫·休谟著作中的重要哲学概念1、人性(humanity)1732年21岁的休谟开始撰写分为三卷的《人性论》。
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这表明休谟认为知性、情感和道德是人性的三种存在形式。
休谟说:哲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关于人的科学是其它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注释:3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体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趋势、意识或性质,是哲学从人脑的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的行为中发现、彰显、抽象或产生出来的,具有统帅人脑活动和人体行为的能力,具有两种存在形式和众多语言名称,有别于本体事物和客体事物的主体事物。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人性是人脑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行为中所包含的内容、规定或组成部分,是人脑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行为得以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宰或原因,是哲学在深入全面研究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对象事物时必须研究的主体对象事物。
仁爱与正义的融合——休谟道德哲学启示
仁爱与正义的融合——休谟道德哲学启示白翠红【摘要】休谟认为,仁爱是最主要的自然之德,正义是最主要的人为之德,在诸种德性中,比较重要的是仁爱与正义.仁爱与正义都起源于人的情感,但两者的情感来源不同、价值依据不同、促进社会利益的方式不同.仁爱与正义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在以正义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也不能忽视仁爱,仍然应该提倡建立在公正原则上的仁爱精神.【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仁爱;正义;道德【作者】白翠红【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1.291休谟把道德分为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力图从这两类德性的产生方式中寻找道德感得以发生的源泉。
他认为,仁爱是最主要的自然之德,正义是最主要的人为之德。
在诸种德性中,比较重要的是仁爱与正义,正如周辅成先生所说,21世纪新伦理学,不管是以中国传统伦理名词为准,还是以西方伦理学名词为准,凡建立体系,都将以仁和义一、休谟的仁爱思想(一)仁爱——人类本性的一般原则当个人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时,人类心灵中既有自爱与利己的倾向,又有仁爱与利他的倾向。
在《人性论》中休谟主要论述的是自私与有限的慷慨,而《道德原则研究》强调的重心是仁爱,仁爱情感中的无私部分成为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
休谟认为,仁爱是人类本性中的一般原则,是原始的,在这一般原则之外不可能发现任何更一般的原则。
“他人的幸福有一种产生快乐的自然趋向;他人的苦难有一种产生痛苦的自然趋向。
这人人在其自身中都可以发现。
”“凡是有助于社会的幸福的东西都使自己直接成为我们的赞许和善意的对象。
这是一条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道德性之起源的原则。
”[1](P70)休谟认为,人性中仁爱产生的原因就不必深究了,只要我们的经验感觉到就足够了。
休谟对日常道德进行分析后指出,大自然和经验都证明人性中含有仁爱的因素,不是所有的道德都起源于自爱。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休谟两岁时丧父,依靠母亲为生。童年时代,休 谟是在出生地奈因微尔士度过的。从小休谟性情 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尤其是文学。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1725年 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镇),在此地的耶酥会学院里博览群书。
二、 论知性
1、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联系 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 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 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强者为印 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之分, 象,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故印 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 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我们的全部简单 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 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 象和简单观念相应, 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 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来自复合印象。总之, 现。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来自复合印象。总之, 印象先于观念, 印象先于观念,这是休谟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 一条原则。 一条原则。
空间观念是由抽象视觉和触觉这两个感官传入 心灵的,任何不可见或不可能的东西都不会具有 广袤的,关于广袤的复合印象必然由若干较小的 印象组成,这些较小的印象对于视觉和触觉来说 是不可分的,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颜色和坚固性 的原子或粒子的印象。否则,永远不会有没有颜 色和质量的粒子的印象。 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每一个不可分的刹 那必然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存在,这种对象 的持续被心灵映照时才形成时间观念,没有持续 对象的纯粹持续即纯粹时间是绝对不存在的。
休谟导论(《人性论》)
休谟序言近代认识论有两大基本问题: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获得真理?自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以来,“如何获得真理”这一问题的答案从神,从彼岸的真理世界来到了人心之理性,此即近代理性主义的开端。
而理性的能力究竟如何?理性可以认识什么样的真理?于此,哲学家们分为了两个流派:唯理论和经验论。
我们所要讨论的哲学家休谟正是经验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唯理论者,例如笛卡尔,坚持认识的真理性来自理智,但唯理论者还需解释理智之起源之问题,而笛卡尔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就如同《哲学导论》中所说:“笛卡尔认为,主体在理智方面拥有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由比人更高的存在即上帝印入人的心灵中去的。
但这是借助神学本体论而作的断言,而不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回答问题,理智的起源问题不能这样解决。
”那么,认识的真理性是否来自感性呢?休谟认为,我们的全部认识都来源于“印象“(可以理解为外界事物对感官的刺激),而“印象”又能产生相应的“观念”(观念指人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
但终究人类的认识还是受到经验的限制。
但从唯理论对我们的启发来看,感觉往往是有限的和有误导性的,我们的感觉可能被幻觉、错觉或其他因素所影响,甚至可能是虚假的,从而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出现误差。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知道的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虽然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并未放弃前行的脚步。
他在《人性论》的序言中说到:“我想一个认真致力于说明灵魂的最终原则的哲学家,不会自命对于他想要说明的人性科学是一位大师,或是自称对心灵自然地感到满意的事理知道的很多……当我们一旦看到,我们已经达到人类理性的最后限度时,我们便安心满足了,虽然我们完全明白我们在大体上的无知。
”那么,休谟为何要去寻找那“人类理性的最后限度”呢?我们须要回到休谟当时的时代背景:18世纪,正是科学与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同时哲学界也卷起了启蒙运动,理性至上的潮流。
但科学,哲学界出现的种种争论,各种乱象又使休谟寒心:“任何人只要具有辩才,把他的荒诞不经的假设,说得天花乱坠,就用不着怕得不到新的信徒。
休谟 三原则
对印象与观念区分的争议
印象与观念的界限模糊
休谟认为印象是感觉经验的直接产物,而观念则是印象的再现或回忆。然而, 在实际思考和感知过程中,很难明确区分印象和观念,它们的界限显得模糊。
主观感受与客观认知的混淆
印象和观念的区分涉及到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的关系。一些哲学家认为,这种 区分可能导致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之间的界限模糊,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 理解。
观念
指在记忆中复现的形象,是印象的再现,具有抽象、概括 的特点。
区分意义
休谟认为,印象是先于观念产生的,是观念的来源和基础。通过 区分印象和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的形成过程和局限性
。
情感与理性的区分
情感
指人类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
理性
指人类对于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思考。
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
感知与认知
认知科学关注人类如何感知和认 识世界,休谟三原则中的经验主 义和归纳逻辑为这一领域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支持。
记忆与学习
认知科学中的记忆和学习机制与 休谟三原则中的经验主义和归纳 逻辑相呼应,探讨人类如何通过 经验和学习形成知识。
语言与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认知的核心, 休谟三原则中的语言哲学和逻辑 推理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框架。
休谟的哲学背景
经验主义
休谟的哲学思想受到经验主义的 影响,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经
验。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的理性能力,认 为通过推理和演绎可以获得知识。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 ,无法确定外部世界的真实性质。
02
休谟的三个原则
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印象
休谟的哲学思想
第六节
托马斯·里德旳常识哲学
一、生平与著作:
生平(Thomas Reid 1710-1796)
早年曾在阿伯丁大学学习,后任阿伯丁大学和 格拉斯哥大学教授。
苏格兰常识学派哲学旳著名代表,对 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旳经验 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著作:
起源
经验
因果关系 即归纳推理
循环 论证
即,或然推理
休谟本人对归纳难题表述如下:
假如有人问:我们对于事实所做旳一切推论旳本性 是什么?合适旳回复是:这些推论是建立在因果关 系上。
假如再问:我们有关因果关系旳一切理论和结论旳基 础是什么?就能够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
但假如我们再进一步追根究竟地问:由经验得来旳 一切结论旳基础是什么?这就包括了一种新问题, 这个问题将更难于处理和解释。
所谓“有关事实旳知识”则指建立 在经验基础之上旳、与外部事物有 关旳知识,因为它们旳真不但仅取 决于观念,所以它们是“或然知 识”。
“多种事实旳背面依然是可能产生 旳,因为它并不会包括任何矛盾, 而且能够一样轻易明晰地被心灵 设想到,正如那复合实际旳情况 一样。”
(三)因果关系旳起源
休谟提出旳难题:
第五节
休谟旳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生平(David Hume 1711-1776)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旳没落贵族之家, 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后辍 学自学,对哲学情有独钟。 1734年东渡法国,完毕《人性论》; 1763年又赴法国,与卢梭、狄德罗等 人交往亲密。 自1752年起,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 会图书馆长,撰写多卷本《英国史》。
纵使我们经验了因果旳作用之后,我们从那种经验 中得到旳结论,也不是建立在推论或任何了解旳过 程上旳。——《人类理智研究》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重大问题
名词解释哲学家执政:由哲学家执掌政权管理城邦,是柏拉图试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他主张应当让“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
”否则的话,正义的理想国家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
《利维坦》:是霍布斯的代表作,该书使他的政治学说更加系统化。
在这本书中,霍布斯运用几何学的演绎方法,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出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论证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得出了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专制主义的政治结论,开创了近代政治学国家理论的新体系。
《政府论》: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洛克于1690年出版的政治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驳斥了君权神授说,下篇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得出有限政府的结论,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以及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目的。
完成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辩护的任务,对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该书汇集了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不仅使洛克成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于后世的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法的精神》: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孟德斯鸠于1748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在这本书中,讨论的不是法律,而是法的精神,即“用法律来保护公民权利和约束政治权利”。
孟德斯鸠跨越了多个领域,叙述了法律的历史变迁,探讨了政治自由的条件及保障,阐发了著名的分权制衡理论学说,批判了专制政体,为宪政、自由和人权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该书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理想。
公意: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出的,是卢梭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公意”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全体成员的普遍意志或公共意志,它以谋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为宗旨,立足全局、无偏无私,放眼远量,诉求根本。
它代表了个人的最高价值。
《联邦党人文集》:由美国著名政治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三人为争取批准1787年新宪法,先后在纽约报刊上共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而发表的一系列的论文文集,充分阐释了美国宪法及其内在的政治理念,成为美国著名的政治文献。
休谟经济哲学的人性之维与制度之维
围 。休 谟 的经济 哲学 正 是这 个 时代 的产物 。 西方 经济 学经 历 了一个 发展 演 变 的过程 。在 古 希腊 和 罗 马时 期 , 济 问题 并 不 构成 独 立 的社 会 问 经
题 ,而 是 从属 于 当时 唯 一重 要 的 城邦 政 治 问题 , 经
济 学 的考 察 与 研 究 也 被 纳 入 政 治 学 的 领 域 当 中 ,
有关 的事 物 ) 。Ⅲ ” 直 到 十七 八世 纪 , 以苏格 兰历 史 学 派所 代 表 的
影响 。本文拟从 人性 与制 度这 两个 维度 对休 谟 的经 济哲 学思 想进 行梳 理 , 积极 发 掘 其理 论 和现 实 意 并
义。
一
英 国古 典政 治 经济 学 的出现 , 志着 现代 经 济 学 作 标
休 谟 的 经 验 主 义哲 学 、 和 的怀 疑 论 、 温 情感 主 义 的道德 哲 学 , 尤其 是 “ 事实 ” “ 值 ” 分 的 观 与 价 二 点在传 统 的哲 学研 究 中都 受 到 了普 遍 的重 视 , 对 并
功利 主义 、 辑实 证 主义 和分 析 哲学 等 产 生 了重 要 逻 的影 响 ; 为 一个 历 史学 家 , 《 国史 》 获 得 了 作 其 英 也 广 泛 的认 同 。作为 与 亚 当 ・ 密 同时代 的苏 格 兰启 斯
谢 丽威 ( 共四 省 党 Pl成 17) 中 川 委 校, ̄l 都6 01 J 0
摘 要 :休 谟 的 经 济 哲 学 思 想 是 在 当 时启 蒙主 义 的 语 境 中所 形 成 的 ,反 映 了在 自然 资 源 相 对 匮乏 的情 况
下 , 的 自私 本 性 以厦 有 限 的慷 慨 的 一 面 。 在 此 基 础 上 揭 示 了三 个基 本 的 正 义原 则 : 定 占有 财物 的 法 则 。 人 并 稳 根 据 同意 转 移所 有 物 的 法 则 , 行 许 诺 的 法 则 。休 谟 的这 些思 想对 于近 代 市 民 社 会 的形 成 与 发 育 具 有极 为 重要 的 履
休谟哲学概论
休谟哲学概论1.休谟在概述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指出,全部哲学可以划分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两大部分,而科学的哲学研究方法是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从弗·培根开始直到牛顿,哲学家和哲学家们已经运用这种方法建立起了自然哲学体系。
但是在精神哲学方面,则没有抓住“人性”这个根本,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
因此,休谟给自己提出任务:运用实践推理的方法剖析人性,以便建立起一个精神哲学体系,他认为构成这个体系的基础的“人性”应包括“理智”和“情感”这两个主要部分。
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性科学”。
他所说的“人性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是指对“人性”本身的研究,因此他也称之为“精神科学”。
这里所谓的“人性”具有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与人的认识、情感、趣味、道德和社会行为等有关的一切方面。
人性科学的基本内容分为逻辑、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四个方面。
逻辑研究人的认识和推理,伦理学、美学研究人的情感、道德行为和趣味,社会行为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互相依存着的人类。
其中逻辑是广义的,既指人的思维和推理形式,也指认识论。
人性科学的四个方面中,认识论是基础,它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于推导其他诸方面的研究。
因为像数学和物理学在内的一切知识都是由人来获得的,人性的状况决定了人的知识的状况,因此人性哲学可以成为一切科学的指导。
休谟区分了人性研究中的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用生动丰富的描写来证明优雅的情感、正义的道德和伟大的灵魂,以此来达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劝导和规范的目的;另一种是用思辨和推理来发现对人性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则。
休谟认为前一种研究是“浅显宜人”的,后一种研究是“深奥精确的”。
休谟认为他所从事的正是那种以经验为根据的深奥精确的研究。
在对人性的研究中,休谟主张经验主义,认为人性科学是经验科学,它必须建立在观察和经验之上,人性科学中的一切结论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同时,他看到人性的研究与自然事物的研究的不同。
在后者,自然事物作为各种现象向人呈现着,人可以像旁观者那样进行观察,也可以设定一定的条件进行实验。
休谟人性论
印象先于观念。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 种。它们产生的次序如下:一个印象先刺激感官,从 而神秘地产生了冷热饥渴苦乐等观念,当这些观念再 回复到心灵中时,便产生欲望和厌倦、希望和恐惧等 新印象。这些新印象就是反省印象。这些反省印象又 被记忆和想象所复现又成为新的观念,如此发展。 印象出现于心中之后,它又作为观念复现于心 中,这种复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仍然保持初次出现时 的活泼程度;二是完全失掉了那种活泼性,变成了纯 粹的观念。前者称为记忆,后者称为想象。记忆的主 要作用在于保存观念的次序和位置;而想象的作用则 在于可以自由地移置和改变它的观念,即使幻想,也 是如此。这是休谟人性科学的第二个原则。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 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 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 《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 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 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 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 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 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 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 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 的是“自然的德”。
大卫休谟
徐露露
行政管理1101
目 录
作者简介:
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与约 翰· 洛克及乔治-贝克莱并称英 国“三大经验主义者”。 休 谟把哲学设想为一门归纳的 和实验的人性科学,重视从 “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 观点。他的思想对卢梭、康 德等后世哲学家影响深远。 休谟的代表作有:《人性 论》、《人类理智研究》、 《宗教的自然史》等。
休谟道德观
休谟道德观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他的道德观具有鲜明的情感主义特点。
休谟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源于情感,强调道德判断的直观性和情感性,以及道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休谟的道德观。
一、道德源于情感休谟认为,道德并非源于理性,而是源于人的情感。
他将道德归因于人的道德感,即人在面对道德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直接的感情或愉悦感。
这种道德感是人性中固有的,是人类区别善恶、判断道德价值的内在依据。
在休谟看来,道德感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根源,而理性则仅仅是一种工具,用于协助情感实现道德目的。
二、道德判断的直观性与情感性休谟认为,道德判断具有直观性和情感性。
直观性是指人们在面对道德对象时,能够直接感受到善恶、美丑等道德属性,这种直观感受是构成道德判断的基础。
情感性则是指道德判断受到人的情感因素影响,不同的人因情感差异而对同一道德对象产生不同的判断。
这种情感性使得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但并不意味着道德相对主义,因为休谟认为大多数人具有相似的道德感,从而使得道德判断具有普遍性。
三、道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休谟强调道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
他认为,道德行为的动机应当是善良的,即行为者应当具有为他人谋求幸福的意愿。
在评价道德行为时,不仅要关注行为的结果,还要关注行为的动机。
动机善良的行为,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仍然具有道德价值。
而动机不良的行为,即使结果看似良好,也不具有道德价值。
四、道德感的培养与道德教育休谟认为,道德感是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情感,要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和发展。
道德教育对于培养道德感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休谟还强调道德榜样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当学习道德榜样的品质和行为,以培养自己的道德感。
五、道德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休谟认为,道德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他主张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中贯彻道德原则,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休谟审慎思想研究
164休谟审慎思想研究文/张岩摘要:作为一种德行,审慎在休谟的《道德原则研究》中位于十二德之首,它是一种与盲目相对的智慧,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道德品质,是一种能够全面把握事物发展脉络的远见卓识。
关键词:休谟;审慎一、休谟审慎思想的提出(一)休谟生活的时代环境大卫·休谟生活的年代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的时代”。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的崛起,在文化领域与中世纪神学为主导的基督教文化之间的一场对抗,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枷锁。
而休谟的故乡英国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典型的国家之一。
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的资产阶级是历史上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胜利,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英国呈现了新的面貌,新阶级的掌权,新的利益出发点,新的生产方式等等一切变化都在这个国家出现。
新社会中一切残留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在不断被肃清,如宗教的阻碍,当然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休谟在后期逐渐成为“无神论”者的一个可能性前提就是社会环境的宽松,但是他当时并不敢直接提出这一主张,而是在其死后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因此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在个人处事中休谟“审慎”的运用,往后拖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这是休谟直接运用的“审慎”。
(二)伦理德行中的“审慎”的提出休谟的德性思想包含了两条逻辑线索,人的德性有善恶,其来源各有不同,休谟认为人的德性分为自然德性和人为德性。
自然德性也被称为是直接的感情,是先天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德性,是自然的善恶观,而每个人出生之后,都会受到他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带给了个人德性的变化,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休谟将之称为简洁情感,是人为塑造的善恶观。
先天的自然善恶观是每个人德性养成的基础,在自然德行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审慎,一是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其作用是生存所需。
参考资料—休谟的怀疑论
休谟的怀疑论思想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打击第一,休谟把洛克的感觉论和经验论贯彻到底,形成了怀疑论思想,指出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独断性质。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对象只能是一种感性知觉,至于不依赖于感性知觉的实体、独立的存在体,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存在体都是不可知的,在这方面力图建立某种所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知识,完全是非法的。
他写道:“我们纵然尽可能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身外,把我们的想象推移到天际,或是一直到宇宙的尽头,我们实际上也超不出自我之外,而且我们除了出现在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之外,也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的存在。
”在此,休谟指出了独断论思维方式对于理性能力的盲目自负,因此:“我们永远不可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休谟对人类理性的限度有着冷静的“界限意识”,这是怀疑论思想的核心精神意蕴。
于是,休谟以一种极端的态度拒斥了形而上学:“例如神学的或经院哲学的书,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量或数方面的抽象论证么?其中包含着有关事实与存在的任何经验论证么?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将它投到烈火中去,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诡辩和幻想。
”第二,依托感觉经验论的立场,休谟将因果关系解释为“习惯性联想”,这种对于“因果关系”的感觉论解释否定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在近代思想的背景下,知识的核心基础在于普遍必然的因果性关联,然而休谟却认为:“不但我们的理性不能帮助我们发现原因和结果的最终联系,而且经验给我们指出它们的恒常结合以后,我们也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使自己相信,我们为什么把那种经验扩大到我们所曾观察过的那些特殊事例之外。
我们只是假设,却永远不能证明,我们所经验过的那些对象必然类似于我们所未曾发现的那些对象。
”这就是说,理性无法导致必然性、规律性的知识,而那些所谓必然性的规律、知识,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性联想”而已。
康德通过“批判”反驳休谟的怀疑论思想康德意义的“批判”并不是要盲目地摧毁形而上学,而是为审理、区分人类思维的各项能力,进而重建形而上学,建设“批判”的形而上学。
休谟的人性论
最后,在有关人为正义的论述当中,休谟从他的哲 学体系出发,指出正义和财产权的产生与确立并非 源于自然法,而是人们由于自身的经验从而人为制 定的规则,并由此摧毁了之前和当时在思想界非常 流行的自然法传统。 休谟把利益看成是正义规则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 启发了后来的功利主义,他把正义规则作为一种调 整社会利益的普遍规则的思想,成为后来具有普遍 主义色彩的自由主义的思想内涵。
在这里休谟实际上表达了自已对于当时流行 的自然权利说的怀疑和否定。 休谟从经验和怀疑的角度看待自然权利说, 认为财产权或权利一类的概念并不是所谓天 赋的或生而有之。
有关政府的理论:
政府是人的“一个新的发明”。政府是必要 的,因为仅仅靠自然不足以保障人们对正义 规则的遵守。 “我们的政治义务是和我们的自然义务联系 着的;而前者的发明主要是为了后者;并且 政府的主要目的也是在于强制人们遵守自然 法则”。
法治理论:
在休谟看来,人类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发明: 财产权和政府,相应地形成两种规则: 一种是以财产权为核心的私法规则; 另一种是政府所指定的法律。 两种规则之中,前者是更为根本的,政府权 威的作用在于通过强制性的权力来保障私法 之治的实施。
影响和评价:
首先,休谟有关理性和情感两分的观点后来 演变成他著名的有关事实和价值两分的观点, 这对于后来人文学科方法论的发展有重大意 义。 其次,休谟在有关因果关系的分析中,彻底 摧毁了理性对予因果关系的作用,并指出了 人们在做因果判断的时候依据的只是人们的 经验和习惯。
著作简介:
《人性论》写于1934-1937年。 该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道 德学。 休谟被称为“英国古典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 表人物”,可见他的这本书主要是以经验和 观察为线,逻辑推理为针,将人性理论给编 织起来的。 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或“人 性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谟 的 经 济 哲 学 思 想 是 在 当 时 启 蒙 主 义 的 语 境 中 形 成 的 , 映 了 在 自然 资 源 相 对 匮 乏 的 休 反
情 况 下 , 的 自私 本 性 以及 有 限 的慷 慨 的 一 面 , 人 并在 此 基 础 上 揭 示 了三 个 基 本 的 正 义 原 则 : 定 占有 财 物 稳 的 法 则 , 据 同 意 转 移 所 有 物 的 法 则 , 行 许 诺 的 法 则 。 谟 的 这 些 思 想对 于 近 代 市 民 社 会 的 形 成 与 发 育 根 履 休
硕 士 研 究 生 。 邮 编 : 0 71 61 0
8 3
维普资讯
论 事 的 孤 立 研 究 的 方 法 ,从 而 涉 及 到 社 会 的 生 产 、 交
经济哲 学思想 。
斗 争 的 深 入 。 英 国 的 早 期 启 蒙 运 动 在 F・ 根 、 霍 布 培
宙 的 , 认 为反 映 在 城邦 中的 就是 整 个宇 宙 ( 中包 他 其
括 全 部 思 想 世 界 和 其 他 一 切 与 人 类 有 关 的 事 物 ) l。 ” l 一
直到 l l 7、 8世 纪 , 苏 格 兰 历 史 学 派 所 代 表 的 英 国 古 以
义 、逻辑实 证 主义 和分 析哲学 等 产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 ; 作 为 一 个 历 史 学 家 , 《 国 史 》 获 得 了 广 泛 的 认 其 英 也 同 。作 为 与 亚 当 ・ 密 同 时 代 的 苏 格 兰 启 蒙 思 想 家 , 斯 休 谟 的 经 济 哲 学 思 想 也 是 其 思 想 体 系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性 与 制 度 这 两 个 维 度 对 休 谟 的 经 济 哲 学 思 想 进 行 梳
理 , 掘其理 论和现 实意 义 。 发
而 是 从 属 于 当 时 唯 一 重 要 的 城 邦 政 治 问 题 , 济 学 的 经
考 察 与 研 究 也 被 纳 入 政 治 学 的 领 域 当 中 , 希 腊 哲 学 “
部 分 , 对 亚 当 ・ 密 产 生 了 重 要 的 影 响 。本 文 拟 从 人 并 斯
的 文 化 启 蒙 运 动 的 兴 起 , 为 休 谟 生 活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成 思 想 氛 围 。休 谟 的 经 济 哲 学 正 是 这 个 时 代 的 产 物 。
西 方 经 济 学 经 历 了 一 个 发 展 演 变 的 过 程 。在 古 希 腊 和 罗 马 时 期 ,经 济 问 题 并 不 构 成 独 立 的 社 会 问 题 ,
立 的 学 科 的 形 成 。休 谟 的 经 济 哲 学 思 想 就 是 这 一 时 期
社 会 经 济 状 况 及 经 济 学 思 想 发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反 映 。英 国 的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x 经 济 的 看 法 已经 超 越 了 就 事 l ,
作 者简介 : 韩
升 ( 9 8 , , 旦 大 学 哲 学 系博 士 生 。 邮 编 : 0 4 3 1 7 一) 男 复 20 3
满 了 自信 和 乐 观 ,表 现 出 强 烈 的 进 取 心 和 创 造 精 神 。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情 况 下 , 场 以 休 谟 和 斯 密 等 人 为 代 表 一 的 文 化 启 蒙 运 动 在 苏 格 兰 出现 了 。 本 主 义 经 济 的 深 资
入 发 展 , 会 政 治 的 相 对 稳 定 , 尚 自 由 、 性 和 科 学 社 崇 理
一
、
休 谟 经 济 哲 学 的启 蒙语 境
家 实 际 上 是 政 治 哲 学 家 ; 是 从 城 邦 的 角 度 来 观 察 宇 他
休 谟 生 活 的 时 代 在 历 史 上 被 称 为 “ 蒙 的 时 代 ” 启 , 启 蒙 运 动 尽 管 是 一 场 思 想 文 化 运 动 , 它 的 深 层 根 源 但 是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资 产 阶 级 反 对 封 建 统 治 的
休 谟 的经 验 主 义 哲 学 , 和 的 怀 疑 论 、 感 主 义 温 情
的 道 德 哲 学 , 其 是 “ 实 ” “ 值 ” 分 的 观 点 在 传 尤 事 与 价 二 统 的 哲 学 研 究 中 都 受 到 了 普 遍 的 重 视 ,并 对 功 利 主
苏 格 兰 各 阶 层 的 广 泛 拥 护 。 格 兰 人 对 自 己 的 未 来 充 苏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期
NO. 20 6 3. 0
理
论
与
现
代
化
2 6—0 00 5 M a 20 v. 06
TH Eo R Y AN D M o DE RNI ZATI N o
休 谟经济哲学 的人性之维与制度 之维
韩 升 谢 丽威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出 现 , 志 着 现 代 经 济 学 作 为 一 门 独 标
斯 、 克 那 里 获 得 了 很 大 的 发 展 。10 洛 7 7年 苏 格 兰 和 英
格 兰 合 并 成 为 “ 不 列 颠 联 合 王 国 ” 组 成 部 分 , 极 大 的 这 大 地 推 动 了 苏 格 兰 经 济 、 治 的 发 展 , 使 其 得 到 了 政 并
具有极 为重要的 意义。
关 键 词 : 谟 ; 性 ;自私 ; 限 的慷 慨 ; 义 ; 产 权 ; 诺 休 人 有 正 财 许
中 图 分 类 号 : 5 1 9 16. 1 3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10 2 0 0 — 0 3 0 1 0 — 5 2( 0 6) 3 0 8 — 4
换 等 基 本 经 济 过 程 和 财 富 的 本 性 等 基 本 的 社 会 经 济 问 题 ,经 济 ” 多 地 是 放 在 一 个 更 为 广 阔 的 社 会 政 治 “ 更 背 景 下 来 加 以 分 析 和 研 究 , 以说 它 是 一 种 市 民社 会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