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大学生“分类引导”中的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大学生“分类引导”中的若干问题
摘要:从古至今,在我国的教育思想上就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分类引导,当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更进一步凸显了分类引导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但目前我国现存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对体现分类引导的思想还有很多矛盾和弊端,本文试图从教育者主观方面和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对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分类引导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资源教育公平
“分类引导”的教育思想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就被重视,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自觉的进行分类引导。

当代教学理论在人具有人性差异的基础上将从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认识人,阐释人的存在,这种认识和阐释同时也深化了分类引导的思想内涵,为分类引导思想开辟了广阔的视野,使分类引导具有了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但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分类引导尚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主要是由于教学组织形式所限、教学观念所阻、教学条件所缺等原因。

本文拟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分类引导与教学组织形式的矛盾
目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个别教学、分班教学、分组教学、合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几种形态。

其中自夸美纽斯首次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后,这种授课方式很快就成为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为教学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以班级制为主。

但班级授课制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其中难以分类引导就是一个十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率等特点也是个别教学无法企及的。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在班级授课制下,即便通过组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适应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引导也存在许多困难。

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能够控制和理解的范围,“明显的个别差异靠组织分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形式将导致难以解决的困难和负效应,教学效率与效果低下源于这种教育的负效应。


个别教学的教学形式是分类引导诞生、形成和发挥巨大作用的土壤。

在个别教学中教师有条件、有能力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再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历史发展来看,个别教学具有针对性强、适应个性发展需要、尊重学生自我决定和选择、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灵活多变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班级授课制所不具备的。

但当代我国的教育现状受教育资源紧缺和高效率要求的限制,实现个别教学的现实性不大,因此,班级授课制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对班级授课过程中重视分类引导提新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强调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
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力求使教学公平与效率兼顾。

简言之,如何落实分类引导教学思想?如何使班级授课也能为学生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分类引导教学思想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是当前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结合上述矛盾和我国的教育组织现状,笔者认为当代可以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其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并存发展的态势。

采用多种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并结合科学的教学策略,除了可以使教学活动多样化外,还有利于分类引导,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才能、旨趣和发展潜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分类引导与公平受教育的矛盾
在孔子的分类引导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做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

他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然后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不能不说是分类引导思想所体现公平教育的朴素精神。

现实情况是重点院校、重点班、尖子生仍然是我国教学主要关注的对象,差生更多情况下则成了教学的盲区。

形成差生、优等生的区别,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分数制所造成的。

在我国,首先通过测试确定学生的智商等级,结合学生前一学期考试成绩,把学生分入相应的班级;其次,对各个班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根据各班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1班(困难生班)和2班(中等偏下)力争在毕业时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3班(中等偏上)要求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4班(余力生班)要求学习水平和知识面略高于大纲的规定。

l班和2班以“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和单项训练”为主要方法,3班和4班以“自学一研究方法一组织交流”为主要方法。

这种按分数制采取的不同师资资源和教学目标产生了教学盲区,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造成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智能优势得到有效的发展。

于是那些看上去不符合学校教学所要求的标准的学生就被人为地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这个标签使教学失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意义,也与分类引导思想相违背。

这种传统教学力图削弱差异、填平补齐,实现齐步走,这与分类引导思想所主张的个性发展相背离。

教学真正应该做的不是只面向少数精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存在的差异,依据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分类引导,实现分类引导与受教育公平的和谐发展。

三、分类引导与传统“成才”观的矛盾
传统教学所追求的“知识目标”是成绩,重视掌握知识的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和多种技能的关注,加之教师权威给学生带来的不平等感受,所以传统教学逐步显示出一些弊端或不足。

如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促成学生主体被定型化,定型化的学生当然不可能有主体性可言,在学习和兴趣相冲突时,往往放弃兴趣,放弃爱好,
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因此,过分突出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漠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兴趣爱好方向,必然无法体现学生作为能动主体的发展规律。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教学首先要转变对人的观念”这一认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如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王夫之则说:“不动则不生”,“与其专言静也,毋宁言动”,主张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这一点对现代教学仍有深刻的启发。

其实分类引导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体现了以人为本。

因为看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就是看到呈现在教学面前的丰富多彩的人生。

因人而异,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就是对学生主体的理解和尊重,就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是传统学生成才观所做不到的。

此外,“分类引导须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的基础”。

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看待其差异的发展变化。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分类引导思想也是随着变化了的教学需要而发展创新的。

四、分类引导与教育资源紧缺间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致力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还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谋求有一些改变,抑或是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来分类引导都存在着现实困难。

首先,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个性差异时面临困难。

这缘于目前多数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两个方面。

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时间、精力、备课条件等方面无法保证能够针对每一个学生,而且学校整体的教学理念或教学物质条件也没有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客观支持。

其次,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能够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有困难。

尽管一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发展具有相近性,但个别差异还是绝对存在的,学校教育试图通过统一教学拉近学生的发展程度,在客观上成为阻碍教师分类引导的一个不能回避的因素。

再次,广大教师对分类引导的思想内涵还缺乏深刻的、多维度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不能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互结合,认为分类引导难以实现,从而产生思想上的抵触。

最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来源在不断的扩充。

但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多数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积极和主动,在一定层面上没能很好的利用这些教学条件,限制了分类引导的实施。

综上四点的分析,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开展分类引导的确还存在许多客观和教育观念的困难。

如何使教师真正树立当代分类引导观,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能够分类引导,如何对分类引导展开教学评价等问题,仍然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藻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钟启泉等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5.赵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和现代教育实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26
6.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适应到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7.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仁[J〕.教学与研究,20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