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关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为例

合集下载

传承粤韵颂善正 红豆新枝沁童心

传承粤韵颂善正 红豆新枝沁童心

传承粤韵颂善正红豆新枝沁童心作者:杨婷婷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4年第07期摘要:粤剧作为岭南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价值。

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粤剧文化传承推广方式具有必要性。

西关培正小学以保护粤剧文化为己任,以“培育善正粤剧文化传承者”“坚定培正学子粤剧文化自信”“打造善正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校社共育传承粤剧文化艺术”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粤剧艺术文化的传承工作。

在未来的美育改革创新中,学校将作粤剧的“教科书”式作用的积极探索,以“引进来”吸收与学习高雅艺术,以“走出去”发挥点向面的辐射作用,实现粤剧艺术文化传承的目标。

关键词:粤剧文化;善正传承;民族文化一、背景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西关培正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西关文化为根基,积极开展各类传承粤剧文化活动。

粤剧作为岭南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价值,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操、提升青少年的艺术素养、加深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莫大益处。

当前,作为一种广州本土艺术形式的粤剧面临着“后继无人”“传播受限”等一系列难题。

如何将困境转化为发展的力量,将粤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成为保存与发展广府文化的重要议题。

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粤剧文化推广方式既具必要性也具紧迫性。

一般而言,粤剧推广的主体主要局限于各民间粤剧社团与文化部门,其形式主要包括社区、电视节目等宣传,宣传的受众面向具有较浓厚粤剧兴趣的中老年人,而缺乏对青少年的关注与有效的宣传手段。

西关培正小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开展一系列粤剧艺术传承文化活动,探索一种对青少年有效的粤剧推广方式,以培养青少年鉴赏粤剧、表演粤剧的能力,增强青少年对广府文化的认识与认同。

二、具体措施(一)培育善正粤剧文化传承者1. 粤剧传承“从娃娃抓起”荔湾享有“粤艺之乡”的美誉。

而西关培正小学又处于荔湾区的核心地带,学校响应教育局的号召一直致力于粤剧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在培育少儿粤剧人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切实举措落实粤剧传承“从娃娃抓起”。

广州西关现状社会调查报告doc

广州西关现状社会调查报告doc

广州西关现状社会调查报告篇一:西关大屋实践调研报告西关大屋是较有特色的岭南都市景观。

它随着中国城市近代化而产生、发展,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岭南建筑文化面貌。

今天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的推进,使西关大屋日渐被淘汰。

在城市建筑的发展中,西关大屋作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和合理的运用。

一、广州西关大屋的特点与现状清末一些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了一批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西关大屋。

其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平面布局基本从纵深方向展开。

最大的特色在于门廊的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

趟栊是一个横向开合的活动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

脚门和趟栊是具有通风和保安作用的建筑构件,专为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

西关大屋主要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现今在广州很多老城区都能觅到西关大屋的踪影,但在主要集中区域仍有无人居住管理、颓败残缺;非集中区域更是空置为多,或是被改建出租,不成样子。

根据调查分析现存各组西关大屋的组合方式主要有“背靠背”单面临街和“单边”双面临街两种。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和商业相结合的,由于公共用地较为缺乏,人均用地过于紧凑,居住在楼上、商业在底层,形成具有岭南另一特色的骑楼街,以“底铺上居”的建筑形式,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

关于人们对西关大屋的了解情况,我们小组做了问卷调查,将以图表呈现调查结果。

问题:你是广州本土人或在广州居住长达五年以上的吗?问题:你对西关大屋了解吗?问题:对于西关大屋在广府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你的看法如何?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73.76%)大学生对西关大屋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地位具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们讨论西关大屋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提供了群众基础和知识面基础。

二、探讨西关大屋的保护措施对于西关大屋的保护,我们对保护现状和保护建议做了系列调查,得出如下结果:问题:你对现阶段西关大屋的保护现状持何种态度?选项小计比例保护得很好。

构建西关文化园本课程的实践思考

构建西关文化园本课程的实践思考

2 选取幼 儿 容 易感 知 的教 育 内容
幼儿 年龄 小 , 分辩 是非 能 力不强 , 容易 对 感 知 、能 够操 作的事 物感 兴趣 。结合 幼儿 的 认 知特点 , 西关幼 儿园将博大精 深的西 关文化 所 蕴涵的主要 内容进行 了大 致的筛选 , 从文化 的脉络上采 用螺旋上升 的方式整理 归类 , 将初 拟 的 内容 交 由教师 实施 、调整 , 再实 施 、再 调整, 经过这 一反 复研 究过程 , 最终得 出课程 内容 的六 个 部分 : 食在 广 州 、美在 生 活 、粤 语 童 声 、节 日习俗 、粤 韵风 华 、西 关名 胜 。 每个 主题 设 置附 内容 简介 以及相 关多个 教育 内容的选择 , 以帮助教师清 晰了解主题 教育 内 容的要 点。
西关 文化 教 育是从 文 化的 脉络 上 采用 螺 旋上 升的 方式加 以整 理 , 以主 题为 载体 , 归纳 为 六个 内 容 : 在广 州 、 美在 生 活 、粤语 童 食 声 、节 E 习 俗 、粤 韵 风 华 、西 关 名 胜 。每 l 个 主题 融 入 美 术 教 育 目标 , 在 “ 关 名 如 西 胜 ”主 题 中 有 欣 赏 和 仿 制 木 雕 、 砖 雕 ; 在 “ 美在 生 活 ”主题 中编 排广 彩 、广 绣 教 学 内 容 。另外 , 以美 术作 为切 入 口, 再整 合其 它领 域 中各 种 教育 手 段 , 到相 互 渗 透 、相互 迁 达 移 的作用 , 实施 “ 即 上好 一个 中心 , 协调 五大 活动 , 多种 教育 形式相 结 合” 的教学 模式 , 实 现西关 文化教育 与美术 教育的整合 , 课程 目标 与 课 程 架构 的整 合 。 3 2教 育活动与社 区活动 的整合 . 充分 挖掘 社 区教 育资源 。西 关 幼儿 园与 广 东省 民 间工 艺博物 馆 ( 家祠 ) 陈 、广 州市 青 少年 宫 、荔湾 区博物 馆签 订 了教 育基地 的合 同书 。幼 儿每年 到其 中一 个基地 进 行实践 活 动 , 读三 年完 成西关 文 化教 育的 实践 课程 。 入 例如 : 广 东省 民间 工艺 博 物馆 组 织 “ 进 在 走 博物 馆 ” 主题 亲子 活 动 ; 荔湾 图书 馆举 行 在 “ 小 眼睛 看 西 关 ” 幼 儿 美 术 作 品 展 览 ; 大 到 上 下九 步 行街 、仁威 庙收 集 西 关建 筑 材料 ; 与 父母 完 成 调查 问卷 。 开展丰 富 多彩 的校 园活 动 。借助 每周 升 旗 活 动 平 台 , 儿 唱 园 歌 《 乐 属 于 你 我 幼 欢 他 和 粤 曲小 调 《 为 规 范歌 》 每 周周 四 行 ; 为 美术涂 鸦 日, 五为西 关文 化 日; 年六 月 周 每 为西 关 小 彩 虹艺 术 节 。 3 3 教 育手段 和教 育环境的整合 将 主题教 育内容与 环境设 置有机整 合 , 发 挥环境 的教育功能 , 使活动室 内外每一 角落都 成 为 幼 儿 感 知 、表 现 、创 造 的 场 地 。如 大 班主题教 育重点是粤 剧 , 他们 活动室 内随 处可 见粤 剧 脸谱 、服饰 、器乐 , 时常 听 到 看到 师 生穿 上 自制戏服 在 小舞 台查笃 撑 的表演 。二 楼 游 戏 室成 为 有 趣 的 “ 关 人 家 ” “ 关 西 、 西 美 食街 ” 小 班 幼儿 随时 进 入 , , 自主游 戏 。 最 具 特 色的是中班 西关建筑和 大班广 彩坊 , 小朋 友 制作 的 砖雕 、灰雕 、彩绘 形 态 各异 , 琅 琳 满 目。 另外 , 室的 生 活 用 品也 成为 幼 儿表 课 现 感受 的 作 画工具 , 风扇 、桌椅 被 画上 五 如 彩缤纷 的图画。

以西关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西关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西关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作者:黄卉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2期编者按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从实际出发。

然而从各地校本教研的实施情况来看,出现了校本资源浪费、形式化严重、社会各界不认同等问题。

本期精选两篇文章,以实施粤剧校本课程的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校和打造精品课程的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为例,对其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利用校本资源,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想法。

建议学校和教师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深化办学特色,使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摘要:在小学传承粤剧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岭南戏曲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粤剧艺术蕴含于西关文化之中,植根于民间,内涵丰富,正是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可利用的鲜活资源。

文章探讨该校粤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西关文化;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13-03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岭南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GR-0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岭南音乐课程教材教法研究》(项目编号:2010tjk198)的阶段性成果。

粤剧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表演形式的岭南戏曲艺术。

受到市场经济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粤剧面临着被观众淡漠、传承后继无人的尴尬。

在小学传承粤剧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岭南戏曲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浅析粤剧发展的现状和创新性策略探究

浅析粤剧发展的现状和创新性策略探究

浅析粤剧发展的现状和创新性策略探究作者:贺雪玲朱嘉伟雷盛楠吴敬仪孙嫣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2期摘 ;要:粤剧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带来,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不断冲击传统粤剧的地位,粤剧的发展面临举步维艰的窘境。

本文从粤剧发展观众“白头化”,传承断代,市场和校园推广难的四个主要现存问题出发,分析导致粤剧逐渐衰落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粤剧传承与发展难题的基本策略和创新型方案,希望能够为当今粤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策略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粤剧;现存问题;策略研究;创新一、粤剧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粤剧观众“白头化”粤剧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府地区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却也免不了面临观众逐渐“白头化”的问题[1]。

目前,中老年观众占了粤剧观众粉丝的绝大部分,青年观众寥寥无几,粤剧观众年龄断层十分明显。

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式各样的网络亚文化现象不断涌现,娱乐项目不断增多,新鲜有趣的文化不断吸引着年轻人的眼球,而粤剧往往被贴上“老一辈”、“冗长罗嗦”等固有标签。

目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大火也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诸如粤剧这般需要花较多时间去欣赏的传统文化早已淡出年轻观众的视线。

(二)粤劇传承人断代弘扬与传承优秀的粤剧文化,传承人在其中发挥着主心骨的力量,但目前从事粤剧演出与编剧的人员越来越少,优秀的粤剧传承人因此日益稀少,粤剧发展出现传承危机。

粤剧传承危机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也有着极大的关联性。

如近年来兴起的耽美文化圈粉无数,甚至发展成了网络亚文化,深受观众喜爱。

有需求才有供给,粤剧文化观众稀少与“白头化”现象,使得一批有娴熟技艺的粤剧传承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转行寻找更有希望的“朝阳产业”,进一步导致了优秀粤剧编剧与演出的稀缺。

此外,国家对于粤剧人才培育的机制和资金还没有完善的体系,显现出对粤剧人才培育不够重视。

西关文化元素在荔枝湾涌改造中的延续和利用

西关文化元素在荔枝湾涌改造中的延续和利用

西关文化元素在荔枝湾涌改造中的延续和利用作者:黄绍宏林云杨学成来源:《广东园林》 2013年第2期黄绍宏1 林云2 杨学成2(1. 广州市荔湾区景区管理中心,广东广州 510150;2.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广东广州510642)HUANG Shao-hong1,LIN Yun2,YANG Xue-cheng2(1.Scenic Spots Management Centre of Liwan District, Guangzhou 510150,China;2.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摘要:荔枝湾涌景观改造的成功影响深远。

文章在梳理西关文化形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西关文化元素在荔枝湾涌景观改造中的应用,得出名城环境改造必须遵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结论。

关键词:荔枝湾涌;西关文化;景观改造;历史环境;广东园林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65-05收稿日期:2012-12-11修回日期:2013-02-04荔枝湾涌传统的景观意象及其人文价值是西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视为传统西关文化的形象代表之一。

具有广泛社会认知基础的“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典型文化景观有着强烈的形象生动性和内容复合性。

可惜这种美好景象在之前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完全消失了。

近年,政府以高度的热情对荔枝湾涌景观开展综合整治和改造,虽不能完全复现传统的景观意象,但它在问题众多的城市环境中如荒漠清泉,令人眼前一亮。

本文讨论的荔枝湾涌一、二期景观改造工程的范围从“荔枝湾”铭文景石开始,沿河涌经文塔、龙津桥、荔湾大戏台、大观桥、至善桥、双喜桥、荔香河坊等,一直到黄沙大道,属于广州名城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图1)。

1 广州荔枝湾涌的变迁与文化内涵广州荔湾区因区内荔枝湾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称西关。

私伙局中粤剧唱腔流派传承现状调查——以荔湾区“笙歌乐府”为例

私伙局中粤剧唱腔流派传承现状调查——以荔湾区“笙歌乐府”为例

私伙局中粤剧唱腔流派传承现状调查——以荔湾区“笙歌乐府”为例私伙局中粤剧唱腔流派传承现状调查——以荔湾区“笙歌乐府”为例引言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自诞生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在广州荔湾区的私伙局中,粤剧唱腔流派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荔湾区“笙歌乐府”的调查分析,探讨了粤剧唱腔流派传承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荔湾区作为广州的老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私伙局是荔湾区特有的组织形式,它承载着与社会、与民众相互关系的特殊角色。

而其中的“笙歌乐府”则是粤剧唱腔的传承地之一。

二、粤剧唱腔流派传承现状调查1. 乐府传承人现状通过访谈、观摩等方式,我们调查了乐府传承人的现状。

发现乐府传承人数量不足,且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一代鲜有涉足这一领域的。

这对流派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 粤剧唱腔的技艺传承粤剧唱腔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进行,师傅传授技艺给徒弟,并在演出中进行实践。

然而,我们发现传统的师徒制在现代社会面临很多挑战。

徒弟对辛苦的学习和实践可能失去耐心,师傅也可能因为经济上的压力而无法全身心地传授。

三、传承现状的原因分析1. 教育体制的影响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普及,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而不是通过师徒制学习。

这导致了粤剧唱腔流派传承人数量的不足。

2. 文化市场的冲击随着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兴起,粤剧唱腔的观众逐渐减少,对传统艺术的需求大幅减弱。

这也使得年轻人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降低,传承遇到了难题。

四、改进传承现状的建议1. 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舆论宣传、校园推广等方式,增加粤剧唱腔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

2. 创新传承方式可以借鉴现代教育方式,为传承人提供更系统、科学的培训,以提高技艺传承的效率。

3. 发展粤剧唱腔市场通过举办演出、剧团合作等方式,拓宽粤剧唱腔的市场,提高观众需求,从而为传承创造更好的环境。

结论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而粤剧唱腔的传承也不例外。

粤曲传承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粤曲传承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粤曲传承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研究背景粤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兴起于广东地区,并在华南地区广为传唱。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粤曲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粤曲传承的现状,识别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传承现状概述2.1 人才断层粤曲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专门培训,但现如今对粤曲传承的关注度明显下降。

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其他职业而不是投入到学习粤曲中,导致了粤曲人才的断层现象。

2.2 舞台宣传不足粤曲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的舞台演出,但与其他当代文艺形式相比,粤曲的宣传渠道相对较少、不够广泛。

这导致更多的人对粤曲了解有限,从而减少了其受众群体。

2.3 文化市场竞争压力随着流行文化的普及,现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文艺娱乐选择,这增加了传统粤曲在文化市场的竞争压力。

同时,许多人更倾向于接受更现代化、年轻化的艺术形式,这也使得传统的粤曲逐渐边缘化。

3. 问题分析3.1 传承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断层和学习时间长的限制,粤曲传承机制存在问题。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的传承机制。

3.2 缺乏推广计划粤曲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缺乏详细的宣传计划和培养新观众的策略,使得粤曲难以融入当代社会,并吸引更多的观众。

3.3 缺乏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粤曲传承需要与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创造性地将粤曲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相结合,可以使粤曲在现代社会中更有吸引力。

4. 对策建议4.1 建立传承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粤曲传承基地,提供专业的培训设施和教学团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粤曲学习中。

同时,建立学员交流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

4.2 加强宣传推广制定详细的宣传推广计划,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增加粤曲的曝光度。

通过举办演出、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公众对粤曲的兴趣,吸引更多观众。

4.3 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创新鼓励艺术家创作并结合粤曲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融合的作品,丰富粤曲演出形式,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升其吸引力。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应用研究一、引言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指导,量身定制的课程。

《我与西关》是一门独特的校本课程,以“西关文化”为核心内容,结合校园实际,旨在培养学生对西关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探讨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价值。

二、《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背景与意义西关是广州市的一片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现代化进程中,西关的特色逐渐被淡忘,年轻人对其文化认同感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对西关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学校开设了《我与西关》校本课程。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激发学生对西关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通过与西关的接触,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部的要求。

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西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

课程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

学校还邀请了西关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西关的文化。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通过课堂讲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西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西关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西关的文化,增强对其的认同感。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效果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效果和情感认同两个方面来考量。

学生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期末考试和成绩进行评估,学生情感认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面谈进行评估。

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对西关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提升,并且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应用研究“我与西关”校本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和体验为核心,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校本课程。

该课程以广州市西关为背景,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本文将就“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设计注重探究和体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西关历史文化研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了解广州市西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西关在广州市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西关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2.西关传统手工艺品体验:学生通过参观西关手工艺品店铺,体验并制作传统西关手工艺品,了解西关传统手工艺品技艺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西关美食文化探究:学生通过品尝和品鉴西关的传统美食,了解西关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背景,探究西关美食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

4.西关文化景点实地考察:学生在西关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了解西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沉淀,掌握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地走访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产生兴趣,并展现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通过研究西关历史文化和实地考察西关文化景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与西关”校本课程,进一步提高其实施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1.切合学生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体验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体验。

2.注重跨学科整合:将多学科知识整合进课程设计中,可将文学、音乐、美术和历史等多学科内容相结合,使课程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3.强化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促进课程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夯实粤剧特色品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夯实粤剧特色品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课例研究KELIYANJIU夯实粤剧特色品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同和小学 唐 芬 【摘 要】传承并弘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粤剧艺术蕴含于西关文化之中,植根于民间,内涵丰富,正是广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可利用的鲜活资源。

粤剧艺术的任何一种元素都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力量的象征。

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和专业粤剧演员,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广东人,对粤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要有所知晓、有所了解、有所热爱,在学习中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我们努力的关键在于启蒙,在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夯实 粤剧特色 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 2019年,我校在白云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利用地域优势,充分挖掘广州市粤剧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以粤剧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举办艺术汇演、作品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舞台,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厚师生底蕴,体现学校精神,彰显岭南文化特色,传播推广传统艺术瑰宝。

伴随着白云区特色品牌学校创建的不断深化,我校把粤剧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创办特色品牌学校的突破口,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的粤剧艺术魅力,着力开拓“粤精彩—悦小和—越人生”的粤剧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思路,使同和小学的校园充满了粤剧传统艺术的勃勃生机与坚强活力。

现在,我校是白云区粤剧特色学校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粤剧项目是白云区学校“一校一品”第一批重点实施项目。

沐浴着“白云区选树特色品牌学校”的春风,学校本着“夯实粤剧特色品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必将在弘扬粤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以粤剧之精彩滋润粤剧小传人通过粤剧特色课程的实施,带领师生走进粤剧传统艺术的世界,领略粤剧传统艺术的精彩,提高学生对岭南戏曲美的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粤剧千年传承,源于红船,兴于红船。

为了让师生感受粤剧文化的精彩,我校专门组织部分师生及班主任、家长代表参加“船说·珠江”———广州市船说少儿文化惠民行少儿专场活动。

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 )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浅析

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 )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浅析

2020-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浅析谢德明(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馆,广东广州510140)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单个项目保护基础上的进阶举措,通过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夯实非遗发展土壤,打通非遗项目之间孤立保护的弊端,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政策。

2019年,荔湾区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获得广东省文化厅的批复同意。

笔者结合全程参与本次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心得体会,从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标定位、整体性保护、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阐述荔湾区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建设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35-02一、前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化保护政策的重要抓手。

自2007年,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始,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已走过了13个年头。

各地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常踊跃,国家已经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政策已经从过去重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走向重项目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就是进入到“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为标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进入‘后申遗时代’,此阶段的中心任务应是探讨研究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科学有序传承,具体工作包括相关法规条例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完善、各级保护主体的职能定位、多样保护模式的探寻等。

”的时期。

①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举措,就是新形势下国家推行多样保护模式的一种。

本文以荔湾区创建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工作为例,分析和探讨大城市老城区争创保护区工作的经验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对策,以期为同类型城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关于粤剧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成果展示

关于粤剧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成果展示
• 形式、题材偏旧,缺乏创新,无法吸引本 地人;
• ……
整理完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资料
访谈过程和结果
• 1、我们小组通过在粤剧院 实习的师姐联系到了广州粤 剧院有限公司培训班王坤明 经理,王经理曾任广州粤剧 团的副团长,对粤剧有独特 深刻的见解。
• 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 们的话题主要是围绕正在筹 办的培训班、粤剧团的常规 与外国演出情况、粤剧发展 的现状和建议展开,从中我 们获得了很多信息。
• 接近七成被调查者身边较关注粤剧的亲朋好友 的年龄段位于51岁以上;
• 专业粤剧团队、私伙局和公园的粤剧表演是大 家较了解的粤剧生存模式;
60
53
54
49 50
40 33
30
20
10 4
0
专业粤剧团体
私伙局
公园的粤剧表演活 动 酒楼茶座
其他
• 过半群众认为
阻碍粤剧发展的因素
60
51 50
42 42 40
调查经费
• 交通费:70元/人,共280元
• 餐费: 50元/人,共200元
• 问卷打印:106份,共33元
• 共计:
共513元
几乎没有接触
• 从下图中,我 们很明显的看 出报刊、电视 电台网络、粤 剧团的演出是
他们了解粤剧 最主要的渠道.
了解粤剧的渠道
90 81
80
70
60
50
40
30
29
28
22
20
17
10
8 5
67
1
0
人数
亲朋好友的推荐 报纸,杂志 电视,电台,网络 粤剧在文化公园,粤剧院的演 出 社区文娱活动 学校社团活动 专业机构学习班 CD、VCD、DVD等音像制品 完全没了解 其他

荔湾博物馆集西关文化之大成

荔湾博物馆集西关文化之大成

荔湾博物馆集西关文化之大成
邹育周
【期刊名称】《《新经济》》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平山积雪"挂屏曾是阮伯元的珍藏,后几经辗转归钟锡琪所有。

解放初期,"平山积雪"再现于西关的银龙酒家,该食肆曾被誉为羊城四大园林酒家之一,以内设奇石异景、名木奇花和珍藏陈子壮、伊秉绶及阮伯元等名仕的古玩而闻名省港澳。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邹育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西关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粤剧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为例 [J], 黄卉
2.西关文化特色名园——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幼儿园掠影 [J],
3.荔湾博物馆集西关文化之大成 [J], 邹育周
4.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幼儿园品牌承载文化立园营养优美乐园 [J],
5.西关文化誉羊城培英书香飘荔湾——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粤剧粤曲存续状况调研报告

粤剧粤曲存续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

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

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

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

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术风格近乎写意。

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

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

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

关于粤剧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粤剧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粤剧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粤剧的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与作为大学生的我,对于粤剧之所以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粤剧在当今社会舞台的表现地点和形式上过于单一,大多数高质量的粤剧演出只会出现在剧院,而这样会使众多想观看粤剧而生活拮据的平民百姓拒于门外;虽然在民间的一些大型节目里会出现粤戏表演,但这种演出大多偏重于迷信朝拜,加之这种演出的含金量相对之较低,演出场所总是“人烟稀少”;二、在访谈中,有不少人认为粤剧较于现今蓬勃的流行歌曲,前者的趣味性远在后者之下。

粤剧的曲调虽然很美,却是单一,没有流行歌曲那种豪放。

流行歌曲更加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三、在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里,唱粤剧、演粤戏,说难听点,是会引起周边朋友的笑话。

而唱一首动听的流行歌曲却会招来众多的倾慕者。

而为什么会出现当代大学生这种价值观,我认为教育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指挥棒。

当今的教育理培养理念,偏重于授予学生的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而并不着重于培养学生文化情操和学习更多的精神文化物质;1.加大对粤剧的宣传广度和深度。

有关部门可利用广播,报纸新闻和电视传媒对粤剧进行宣传,是粤剧深入民心;还有,在演出粤剧时,剧院可适当降低门槛,让更多的粤剧喜爱者可以看到高品质的演出;2.从小教育和培养学生对当地文化及国家先进文化的情操;让学生知道对于粤剧的传承的重要性,让学生能与先进文化产生精神共鸣;3.对粤剧进行辩证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粤剧在古代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能放映当时社会的状况,古代人借以寻乐与鼓舞。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必要对粤剧的某些部分舍去。

当然,不能一门子抹杀粤剧的精华。

在保留粤剧的主体的前提下,对粤剧进行有机改革,才能迎合社会的需求,才能迸发出其生命力。

正如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会长黄天骥先生所说:粤剧要走出低谷,就要根据观众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改造,而且应该大胆地改。

现在粤剧首先要把观众吸引过来。

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 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跟踪研究报告

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 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跟踪研究报告

结合西关文化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跟踪研究报告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挑战。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程度有所下降。

如何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本报告旨在通过结合西关文化,跟踪研究低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提高情况,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广州市的一所小学的低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西关文化为教学载体,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参与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活动等方面。

然后,利用观察法跟踪研究学生在结合西关文化教学后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提高情况,并以定期的访谈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体会。

研究成果通过对低年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结合西关文化教学对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加深入在结合西关文化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加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意义和传统习俗。

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走访西关古街、参观博物馆等体验活动,深入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知。

二、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意愿增强结合西关文化教学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增强了他们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意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传统舞蹈和音乐等活动,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感兴趣,积极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结合西关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生的观察报告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懂得了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研究结论通过对低年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素养的跟踪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三、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体会在结合西关文化教学中更加深刻。

让粤剧走进音乐品质课堂——浅谈粤剧进校园的实践研究

让粤剧走进音乐品质课堂——浅谈粤剧进校园的实践研究

让粤剧走进音乐品质课堂——浅谈粤剧进校园的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3-02-16T03:13:27.086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19期作者:李薇[导读] 粤剧诞生于岭南,扎根于广府,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李薇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广东省东莞市 523846摘要:粤剧诞生于岭南,扎根于广府,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深受本土老百姓的喜爱。

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底蕴赋予了它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特性,这让粤剧在外来文化及新兴文化的冲击下有了相比于其他“非遗同类”更大优势。

但是在当下,传统艺术及文化始终受到各类新兴文娱形式的挤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中职教育而言,将粤剧文化与中职教学有机融合,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作为职业中学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创新民乐教学形式、开发本土粤剧资源、开展民乐社团活动等策略,让学生对民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厚的热爱之情,从而促进我粤剧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粤剧;品质课堂;中职音乐;实践研究粤剧是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的传统戏剧,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需主动融入粤剧,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借助粤剧文化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升学生对粤剧文化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主动积极保护粤剧,愿意传承粤剧本土优秀文化。

一、粤剧的发展历史粤剧诞生于岭南,是岭南地区的本土艺术。

粤剧的地方特色鲜明,是岭南文化的特色艺术之一,群众基础非常广泛。

从粤剧的艺术文化价值角度出发,粤剧使用本土化语言即广州方言,与本土曲艺结合甚深,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发扬,传统粤剧发展出了众多派系、技艺、唱腔和剧目。

据不完全统计,扎根于广州地区的粤剧曲艺社、粤剧艺术团和私伙局数量超过1300家,这一数量在广东省居于前列。

近年来,广州地区大大小小的粤剧演出活动十分多,广州地区的粤剧演出机构出品了许多粤剧品牌活动,并且许多演出机构都坚持进行公益演出活动,以广州荔枝湾粤剧艺术团为例,其一年公益演出的次数超过300次,几乎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公益演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耗 时 问 不 多 的学 习 状 态 。 表 明 学 生 心 智 尚 未 成 熟 ,害 怕 吃 苦 ,坚 持 性 和 自觉 度 有 待 提 高 。大 部 分 学 生 的 学 习 困难 是 “ 动作 记忆 ” ,高 级 班 学 生 对 “ 表达 角色 人物 的 内心世 界 ”
比 较 困 惑 ,初 级 班 学 生 更 多 是 “ 无 法 迅 速 记 忆 粤 剧 的 念
究 日记 ,记 录 个 人 及 小 组 的真 实 体 验 ,定 期 举 行 成 果 展 示 。
粤 剧 班 成 员 采 取 自评 与 师 评 相 结 合 。辅 之 以 家 长 及 社 区 人 士 的 评 价 ,参 赛 成 绩 及 演 出效 果 作 为 参 考 指 标 选 拨 特 长 生 , 推 荐 到 第 四 中学 继 续 接 受 民族 艺 术 教 育 。 ( 2 )课 程 资 源 管 理 。课 程 管 理 小 组 设 立 专 项 档 案 , 系 统 收 集 备 课 本 、 教 学 活 动 记 录 、反 思 日记 、科 研 论 文 等 资 料 。 学 校 注 重 在 科 研 中积 累 粤 剧 教 育 的 文 化 内 涵 , 把 校 本
流得 以顺 利 进 行 。 ( 3 ) 学 习 环境 管理 。
白” 。学 习 成 果 考 查 情 况 理 想 ,戏 曲 比 赛 得 奖 者 比例 占 总 人 数4 7 % ,其 中 5人 会 唱 四首 以 上 剧 目 。 《 荔 枝 颂 》 传 唱 度
最 高 ,其 次 是 《 帝女花之香天》 、 《 窦娥冤》 、 《 游龙戏凤 》 等 经 典剧 目 ,学校 自编 的 《 西关食通天》 、 《 聪 明的乌鸦》 、 《 仙 娥 舞 蹁 跹 》 也 是 学 生 比较 喜 爱 的 剧 目 。 电视 媒 体 和 社 区
3 . 课程管理 。 ( 1 )课 程 评 价 体 系 。 学 校 建 立 多 元 化 教 学 评 价 体 系 : 普 及 性 课 程 采 取 师 评 方 式 。 小 组 性 课 程 以 学 生 自评 为 主 , 将 “ 雏 鹰 争 章 ” 与 综 合 实 践 相 结 合 ,鼓 励 学 生 撰 写 调 查 研
“ 课 、队 融 合 ,多 向互 动 ,协 调 发 展 ” 的 教 学 形 式 有 效 弘 扬
该 校 粤 剧 校本 课 程 实 施 存 在 哪 些 问题 需 要 改 进 呢 ? 笔 者针对 音乐 教师 和随机 抽样 的粤剧 班学 生进 行 问卷调 查 ,
粤 剧 文 化 ,深 化 办 学 特 色 ,提 高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和 审 美 情 操 。
总结课程现状的各方面信息 。
1 . 学 生 问卷 结 果 分 析 。 ( 1 )参 与 动 机 及 学 习 偏 好 。大 多 数 学 生 喜 欢 粤 剧 课 程 ,
学习愿 望 比较强烈 。参加课程 主要基 于课程实 用性 和对粤
剧 的 兴 趣 ,其 它 原 因是 崇 师 心 理 、从 众 心 理 、家 长 干 预 等 。 在 学 习偏 好 上 ,喜 欢 舞 台 服装 设 计 的 占 7 8 % ,喜 欢 唱 念 做 打 的占 4 7 % ,喜 欢 旋 律 及 唱 腔 的 占 3 1 %。 表 明 课 程 吸 引 学
演 出是 课 外 接 触 粤 剧 的 主 要 途 径 ,作 为 “ 戏 曲 之 乡 ” 的 荔
第 一 ,在 校 园环 境 建 设 中 普 及 西 关 文 化 。学 校 注 重 隐 性 课 程 的教 学 作 用 .设 置 “ 西关 风情廊 ” 、 “ 琴缘 ” 、 “ 雅 苑” 、 “ 弟 子 规 学 习栏 ”等 具 有 浓 郁 西 关 风 俗 特 色 的校 园 小 景 ,展 出 民 乐 乐 器 介 绍 、粤 剧 脸 谱 、学 生 美 术 作 品 及 参 加 各 类 艺 术 比 赛 的剧 照 。校 园文 化 环 境 的 建 设 有 助 于 陶 冶 师 生 情 操 ,激 发 开 拓 进 取 精 神 ,促 进 身 心健 康 发 展 ,在 求 知 、 求 美 、求 乐 中 受 到 潜 移 默 化 的 启 迪 和 教 育 。
N C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s e a r c h > >1 4 专 题 策 划 二
趣 小 组 活 动 等 :三 是 提 高 性 课 程 ,如 粤 剧 特 长 班 或 “ 小 梅
二 、 课 程 实 施 的 现 状 调 查 与 分 析
花 ”社 团 等 。 粤剧 与其 他 学 科 整 合 是 课 程 实 施 的 主 要 特 色 ,
生 的 因 素 大 多 停 留 在 舞 美 层 面 上 ,对 音 乐 层 面 关 注 不 够 ,
究 其 原 因 ,与 学 生 深 受 流 行 音 乐 文 化 影 响 及 粤 剧 日渐 被 观 众 淡 漠 等 因 素有 关 。
( 2 ) 学 习 情 况 。 多 数 同 学 处 于 课 后 偶 尔 练 习 粤 剧 相 结 合 , 申报 了 《 以 西关 文 化 为 资 源
的校 本 课 程 的 开 发 与 应 用 》 等 多 项 课 题 ,设 立 科 研 基 金 及 多个 分 工 明确 、责 任 到位 的 研 究 小 组 ,使 课 程 开 发 、实 施 管 理 、师 生 培 训 、设 施 配 置 、信 息 技 术 推 广 应 用 和 对 外 交
第 二 ,形 成 良好 品 牌 宣传 效 应 。2 0 0 6年 ,荔 湾 区 开 展
湾 ,有 着 良好 的 粤 剧 文化 传 播 氛 围 ,这 为 校 本 课 程 顺 利 开 展 、建 立 课 程 认 同 感 奠 定 了基 础 。
( 3 )课 程 对 学 生 的 影 响 。 尽 管 超 过 半 数 同 学 认 为 粤 剧 课 程 不 能 促 进 其 它 学 科 成 绩 的 提 高 ,甚 至 增 加 学 业 负 担 , 但 很 多 同 学 依 然 表 示 升 入 高 年 级 后 不 会 放 弃 学 习 ,他 们 认 为 学 习 粤 剧 对 自己 有 好 处 ,表 现 在 提 高 注 意 力 、增 强 语 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