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云南医学堂中医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清代的中医教育刍议

清代的中医教育刍议

清代的中医教育刍议
清代的中医教育是清朝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清时期,统治者极力鼓励中医教育。

当时,官方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以使更多的中医师受到良好的教育。

清朝早期,为提高教育质量,清朝实施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制度,其中包括对当时的中医教育进行严格的检查,要求学员细心地学习以通晓中医之道。

另外,官方宣传中医文献,并鼓励学员学习更加深入地掌握中医知识,以确保学员深入认识与掌握中医知识。

此外,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医教育,比如在诸多省份设立了若干特设的中医学校。

由于其结构化的教育制度,清朝政府加强了对中医师的培养、检定和考核,确保了其教育水平的合理性,以及中医教育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清代中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发展水平。

此外,清朝实施的中医教育政策,为未来的中医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受到当今风靡全球的高度重视。

总而言之,清代的中医教育刍议,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不仅为清时期的中医教育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也是当今社会重视中医教育的根源之一。

云南清代中医药学家教育家陈子贞考

云南清代中医药学家教育家陈子贞考

民国十三 ( 94 年 ,七 十五岁 高 龄 的陈先 生 12 )

基金项 目:云南省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 项 目 ( o 0 8— 6 N :2 0 0 )
收稿 日期 :2 0 — 1— 1 09 2 5
作者简介 :李平 ( 99~) 15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副 主任 医师 ,硕 士生导师。主要研究 方向 :中医 内科 学杂病证 治 规律 的研究 ;云南 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 。△通讯作 者 :楚更五 ,E—m i h gnw @yho tm c a :cueg u a o. o .n l
云南 医界称其为 “ 三迤名 医,皆出其 门” 。
14 老 年 回 归 故 里 重开 “ . 宝龄 堂 ”
即随习医药 ,并开始阅读 《 问》 《 素 、 灵枢 》 《 、 医林
指月》 本草 纲 目》 等 中医药古籍 。为此后 以 中医 、《
药为业奠定 了坚实基础。
光绪二 ( 86 17 )年 ,陈先 生于 昆 明参 加 丙子 科 分乡试获举人 ,之后在五华书院执教。 12 世事使之 步入 “ 医济世 ”之道 . 行
1 陈 子 贞 考 1 1 良好 的 文化 教 育 使 之 成 为 一 代 儒 生 并 执 教 于 五 .
华 书 院
在 院子里挖坑燃火 ,把死亡者的衣服食具及其他物件 统统烧尽。如此才使这场传染病终 于得 以控制下来 。
光绪二 十九 (9 3 10 )年 ,云南 巡抚 林 绍年 ( 林
中医药传人云南省 ,应该 与当地传统文 化 、民族 风情 、气候 条件 、民族 体 质 等诸 多 因素 结合 才 能 生
存 、发展 。陈子 贞先 生是 清代 云南 中 医药学家 、
光绪二十 ( 84 年 ,他 目睹 甲午 、庚 子两役 , 19 )

清朝传统医学教育研究

清朝传统医学教育研究

参考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作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健康和医疗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教育技术的概念、内涵、应用及未来 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经典著作、政策、应用情 况、实践效果、未来展望
清朝传统医学教育的特点
1、整体观
清朝传统医学教育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系统和整体观念的重视上。在传 统医学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位、器官之间相互、相互影响。 因此,传统医学教育注重对人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仅疾病本身,还 注重分析疾病与环境、气候、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同时,在治疗方法 上,也强调采用综合的手段,如针灸、药物、按摩等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全 面调理的效果。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师承教育、院校教育和 自我修养等方法。师承教育以师徒方式传承医学知识,院校教育则以儒家思想 为指导,注重医德与医术的双重培养。此外,自我修养也是古代医学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强调医者应注重自身内在的修炼与提高。
这些教育技术在古代传统医学中的应用情况和实践效果显著。师承教育为当时 医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院校教育则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 的医学人才;自我修养则从医者内心出发,提高了医者的医德医术水平,进一 步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研究结果
1、发展历程
清朝晚期,福州女子教育开始兴起。这一时期,西方女权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加上洋务运动的推动,福州女子教育开始得到发展。民国中期,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的影响进一步深化,福州女子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
2、现状分析
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 题。首先,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家庭仍重男轻女,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 其次,教育资源匮乏,女子教育发展受到制约。此外,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 仍以家庭为主,这也限制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医教育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医教育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

第一讲
1、社会历史背景与医学教育思想的萌发
(1)医政制度的建立和专职医生的出现 先秦时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医药学知识。 《山海经》中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名称与功能。
第一讲
1、社会历史背景与医学教育思想的萌发
疾病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已经初步揭示出来 秦国医生医和提出“六气致病说” 战国名医扁鹊及其弟子已经掌握了脉法、望诊、
教育思想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 理论三个方面。
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样培养人”三
个层面。
3、教育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影响教育思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直接来源 于教育实践,同时又受到人们对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认识的重大影响。
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发展的。
21世纪,教育的地位更日益重要,教育发展决 定者经济发展的潜力。
2、教育思想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 的活动中,尤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7、近代中医教育思想
第一讲
大致经过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近代中国是一 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封建制度的崩溃儒 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地位逐步动摇。在这样的政 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中医学术界亦在西学东 渐和维新、改革的思潮下为顺应社会发展而展。
“有中医教育则中医存,无中医教育则中医亡”成为当 时的共识。
第一讲
二、总论
第一讲
首先,在价值取向上,官办医学校都服务于官僚贵 族等上层统治者为宗旨的。 例子: 《太医院》,官办医学教育以满足皇家的 医疗需要为首要任务。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和贵族 。中下层普通民众的医疗保健工作主要由大量名 不见经传的民间医生完成。而其中绝少有官办医 学校的毕业生。因此,封建专制的政体下古代官 方医学教育的阶级性十分鲜明的。

清代云南医学堂中医教学观初探

清代云南医学堂中医教学观初探
凡 一 字一义 都不 可 不 精 , 求 其 解 须 以全 力及 之 。 ” 此后
首 次发 现清 代 以前 中医学 系 统教 材 ) 《 医学 正 旨择 要 》
中提 出“ 斯正愈扩充于古今载籍之 范考 易 , 格 物 穷理 。 ” 所谓“ 物理” , 乃 事
承, 始终被 大 多数 医家所 认 同并沿用 至今 。 虽倡 导尊 古但不 拘泥 于定 法 。在 教材 卷二 中提 到
法则 , 更 要懂 得灵 活运 用 , 以此作 为 探究 中 医学 的指导
思想。
遵循 “ 元气” 唯物 观 , 认 识 事 物 的 多样 性 、 复杂性 、 客 观性 , 如《 医学 正 旨择 要 》 所述 “ 能 知 天 地 万 物 之 皆
物原 理 , 物质 运 动 发展 的客 观 规 律 。 中 医学 堂 注重 业 医者首 先应具 备 “ 格物 穷 理 ” 的态度 , 深 人 客 观 事物 中 探究 本 质及运 动 变化 规 律 , 不 仅 仅 对 客 观 事物 认 识 停 留在 “ 世之 拙工 蒙昧 造化 ” , 更 鼓励 业 医 者 “ 奋然 而 兴 , 竭心思 而探本源 , 及其造 就神解 妙悟。 ” 先 生 在 教 材
义 自然观 的培养 , 以科学 的 自然观作 为指 导思想 , 将抽
清 代 云南 医学 堂树 立 了科 学 唯 物 主 义 的 自然 观 ,
为 医学 堂教 学 观打下 基础 。医学 堂创办 者 陈雍先 生站 在“ 拯 天下 之 能 事 , 则天人性命之理 , 广 大精 澈 之 蕴 ,
大 之贯 彻 五性 万 物 ” 的高度 , 本 着 认 识 和 改 造 自然 的 原 则去研 究 学 习 中医学 。他 在 医学 堂 教 材 ( 目前 我 国

清朝的医学与疾病治疗

清朝的医学与疾病治疗

清朝的医学与疾病治疗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医学治疗方法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就清朝的医学与疾病治疗进行探讨。

一、医学教育与进展清朝的医学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

官方教育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医学人才,培养医学士、医士等专业人员。

民间教育则主要侧重于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

这种双管齐下的医学教育体系,使得医学在清朝得以持续发展。

在医学教育方面,清朝设立了许多医学院校,如著名的顺天府医学院和广东医学院。

这些院校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才,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传播和研究。

二、医学理论与治疗方法清朝的医学理论主要继承自古代的中医学,但也吸收了西方医学的一些理念。

清朝医学强调阴阳调和、五行平衡的观点,认为疾病是由于生活习惯、环境和情绪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五行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清朝的医学治疗方法以中药治疗为主,常用药材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

这些草药具有温补、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体虚的病症。

此外,清朝的医学还有一种特殊的疗法,即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在身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气血流动,调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与此同时,清朝的医学也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医学的一些理念和技术逐渐在中国得到接受。

清朝皇室医院引入了西方的外科手术和疫苗接种等先进技术,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流行病与治理清朝时期,由于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等因素,疾病传播较为常见。

在面对流行病爆发时,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

首先,清朝政府实施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封锁疫区,限制人员流动。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卫生监测和疫情报告体系,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清朝政府注重民众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

政府组织医生和士绅起草了一些关于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宣传材料,广泛宣传有关卫生知识和疫情防控方法。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城市水源、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卫生条件。

清朝的医药与中医学

清朝的医药与中医学

清朝的医药与中医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医药与中医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从医药理论、医药实践和医院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清朝时期的医药与中医学。

一、医药理论清朝时期,医药理论以中医学为主导。

中医学强调“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些理论对于辨析疾病原因、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清朝医药还受到了现代药物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的影响,医学知识逐渐丰富和完善。

二、医药实践清朝时期,医药实践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普及,更多的人受益于中药的治疗。

清廷对医药事业十分重视,成立了一系列的医学机构,例如翰林医官、御医局等。

皇帝和贵族享受特殊的医疗待遇,无论是病症还是日常保健,都得到了专业的医务人员的关注和照顾。

当时,清朝的医药实践主要依赖于中药。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通过草药、动物制品及矿石等天然药材的独特配方,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清朝医生往往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诊断病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三、医院制度清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医院制度,为医疗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钦天监”和“医官局”。

钦天监是清朝设立的最高医学机构,负责培养医学人才、编纂医学著作等。

医官局则是负责管理各级医院和医生,维持医学教育和医疗秩序的机构。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资源。

总结起来,清朝时期的医药与中医学在医药理论、医药实践和医院制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清朝医药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医药与中医学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医学堂中医教育观探索

古代医学堂中医教育观探索

古代医学堂中医教育观探索古代医学堂中医教育观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医依然广为流传和接受,成为中国独特的医学文化。

古代医学堂作为中国最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高等院校,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不仅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理论和经典方面玩得独具匠心,而且在中医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多次探索和创新。

1.中医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古代医学堂认为,中医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了解中医药方、诊疗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严谨的医学风格和医学道德。

中医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追求中医的整体观念,提高对文化、机体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认识,形成人文化教育内涵。

2.教育内容的设置古代医学堂将中医教育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

专业知识方面包括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方法、常用药物、药方等方面的知识;思想教育方面包括中医的基本价值观,调节心态,培养中医师对生命尊重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设置能保证中医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3.教育方式的创新古代医学堂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如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听课和记笔记,还开展了小组讨论、教授白木耳和糯米粥的教学、学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古代医学堂强调生动的医疗环境在学术学习中起到的刺激作用,被广泛采用到中医教育中。

4.师资队伍的建设古代医学堂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在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求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和互相学习。

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实践经验,也深受学生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和赞誉。

总之,古代医学堂中医教育观通过多次的探索与创新,建立了完整而严密的中医教育体系。

古代医学堂呼吁人们在传承中医文化的同时,也要认真对待现代医学的发展,发挥中西医学的优点,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和适应时代的中医途径。

清朝的医药与中医养生

清朝的医药与中医养生

清朝的医药与中医养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朝代,其医药与中医养生体系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医药理论、养生方法和中草药应用,以及清朝人民对中医养生的追求和实践。

一、医药理论清朝时期,中医药理论得到了深入发展和丰富。

其中,清代医学家承袭了前朝经典医学理论,如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并通过实践与探索不断完善。

清朝医学家注重研究病症的发病机理,提出了“气滞则病生,气和则病愈”的理论,强调调节人体气血的平衡,维护健康。

二、养生方法清朝人民非常注重养生,特别是中医养生方法在养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按摩、针灸、食疗等方法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

清代医药家还提出了“勤于苦行,大小节令,规则生活”的养生理念,强调生活作息的规律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顺应。

三、中草药应用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在清朝得到了广泛运用。

清朝药典《本草纲目》被奉为药物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中草药的分类、功能以及用法用量进行了系统整理。

中草药在清朝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用于调理身体和保健养生。

四、医学教育与传承清朝时期,医学教育得到了重视与发展。

当时设立了医学院校和医学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清朝医学家也积极参与医学著作的编纂与整理,使得前代医学理论和经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五、中医养生的实践与追求清朝人民对中医养生的追求与实践可谓是广泛而深入。

无论贫富、男女、老幼,在清朝社会都普遍关注和实践养生方法。

民间流传着许多与中医有关的养生秘方,比如按摩、推拿、饮食调理等方法。

人们相信通过中医养生的方式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总结:清朝的医药与中医养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清代医学家对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丰富,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

中医养生方法在清朝社会普遍应用,成为人们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草药的运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清朝对医学教育的重视和医学著作的整理传承,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清朝医学与中药的发展与传承

清朝医学与中药的发展与传承

清朝医学与中药的发展与传承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了17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

在这个时期,医学和中药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承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清朝医学与中药的发展与传承,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性及影响。

一、清朝始终重视医学教育与创新在清朝初期,医学教育得到了特别重视。

康熙皇帝下令建立了许多医学学院和医院,为医学教育和培养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清朝政府还成立了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考试的机构,如全国医学等级考试院,进一步促进了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此外,清朝还鼓励医学创新,推动了对传统中药配方和疗法的改进与发展。

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关怀和支持,医学家和药剂师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研究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了中药的制备和应用。

二、清朝时期中药的研究与创新在清朝时期,中药的研究和创新达到了一个高峰。

许多著名的医书在此时问世,如《本草纲目》和《四库全书医类》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中药的分类、配伍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同时,清朝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如杨继洲、吴鞠通等,他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了许多中药的新用途和疗效,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清朝时期中药的国际传播与影响清朝时期,中药开始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随着欧洲列强的侵略和贸易活动,中国的中药也传入了西方国家。

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医学家和药剂师前来中国学习中医和中药,在他们的推动下,中药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国际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中药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

不同国家的医学家和药剂师们通过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了中药的制备和应用。

同时,中国的中药也受到了其他国家医药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中医药学派。

四、清朝医学与中药传承至今清朝医学与中药的发展与传承对中国的医药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首先,清朝时期的许多医学经典和著作被后代医学家广泛引用和研究,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清朝的医学发展与中药研究

清朝的医学发展与中药研究

清朝的医学发展与中药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在医学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在这个时期,中药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清朝时期医学发展的背景及其与中药研究的关系。

一、医学发展的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度较长,1842年至1912年。

清朝时期,国家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朝医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吸收西医知识:在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中国逐渐接受了一些西方医学知识。

清朝皇帝曾派遣学者赴欧洲学习医学知识,并在国内推行了相关医学教育。

这一举措为中西医结合奠定了基础。

2. 医学教育的发展:清朝时期,医学院校开始兴起,医学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比如,1860年在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医学院——淑德堂。

这些医学院校的建立提供了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平台。

3. 统一医术标准:清朝皇帝下令进行整顿医术,成立医科以重典籍,严格把关医术。

这一举措有利于整合医学理论,加强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

二、中药研究的意义中药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

在清朝时期,中药研究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中药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医学理论:中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在清朝时期,医学家们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支撑。

2. 发展药物疗法:中药作为一种药物疗法,其疗效已经得到临床验证。

清朝医学家在研究中药方剂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药物疗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3. 继承传统文化:中药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在中药研究的过程中,医学家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保持中药研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中药研究的发展清朝时期,中药研究在医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药研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方剂整理与传承:清朝时期,医学家们对中药方剂进行了整理与传承。

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

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

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也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在这个时期,医学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医学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医学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这个时期,医学教育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开始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所医学院是北京医学院。

这所医学院是明朝嘉靖年间创办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本科医学院。

这所医学院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所医学院中,除了传授基本的医学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具备临床医学的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中国的医学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医生的师承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师传医术在明清时期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师承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师承制度使医学知识的传承更加顺畅,医学教育的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明清时期,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践。

在这个时期,许多医学家和医生开始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提高医学技术水平的方法。

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

这种实践研究的方法,不仅将医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药物学。

在这个时期,许多医学家开始研究草药和草药的药理作用,对草药的解剖学和药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种药物学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药的发展,还对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针灸学也是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个时期,针灸学开始独立于医学的其他领域,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不仅在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总的来说,在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医学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医学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医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清朝的医药与医疗

清朝的医药与医疗

清朝的医药与医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延续了近300年的时间。

在这期间,清朝医药与医疗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医学教育、医药技术、医疗机构等方面,对清朝的医药与医疗进行探讨。

一、医学教育清朝时期,医学教育仍然以传统的经典教育为主。

传统医学中,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各类医学经典是学生必须熟读的内容,这些经典对于中医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清朝还在北京、南京等地设立了一些医学院校,通过教授经典医学文化以及一些基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来培养医学人才。

二、医药技术清朝时期,中医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方面,医生对于经典医学的理解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医学的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清朝时期还有一些医生致力于研究新的医学知识,例如朱丹溪开创的“朱氏医学”,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为当时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医药技术方面,清朝还有一些特色的药物被广泛应用。

例如,著名的四季油是一种用于护理皮肤的药膏,能够起到滋润皮肤、防止皮肤疾病的作用。

此外,清朝还重视植物药物的研究和应用,许多中草药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三、医疗机构清朝时期,医疗机构的建设逐渐完善。

除了一些宫廷医院和大型医学院校之外,清朝还建立了一些地方性的医疗机构。

这些机构提供医学服务,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

此外,一些知名的医生还会开设自己的诊所,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和治疗。

总结起来,清朝的医药与医疗领域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而言仍然以传统的经典医学为主导。

医学教育以经典教育为基础,医药技术在经典医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医疗机构也逐渐完善。

这些都为清朝时期的医药与医疗领域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医学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清朝的医药与养生

清朝的医药与养生

清朝的医药与养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医药与养生在清朝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时期,医学理论发展得较为完备,医生和医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健康保障。

本文将从清朝的医药理论、医疗机构、药物与养生方法等方面解析清朝的医药与养生。

清朝的医药理论在清朝,医学理论主要以中医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有关。

清朝的医生注重辨证施治,通过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方法来判断病因,运用针灸、草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清朝的医学著作如《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等对中草药的分类、功效、使用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疗机构与医生清朝的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宫廷内的医院和官方设立的医馆。

宫廷内的医院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的医疗保健,医治重症疾病。

医馆则是负责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也是医生进行临床实践的场所。

清朝设立了许多医学院校,培养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医疗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药物的运用草药在清朝的医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朝的医生熟知各种草药的属性与功效,在诊断病情后,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开出相应的方剂,以达到治疗效果。

清朝还发展了一套严格的草药鉴定方法,确保草药的质量与安全。

此外,清朝还引进了西医药理论,逐渐融合了中西医药的优势。

养生方法的推崇清朝时期,人们养生的意识逐渐增强。

清朝的医生们提倡养生之道,并从饮食、运动、休息、心理调节等方面给予指导。

清朝的皇帝也非常重视养生,他们注重饮食均衡、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及休息,以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此外,清朝还推崇了一些养生方法如太极拳、气功等,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养生方式。

总结清朝的医药与养生在当时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医学理论的发展、医疗机构与医生的建立、药物的使用以及养生方法的推崇,都为人们带来了相应的健康保障。

虽然在现代医学发展的眼光下,清朝的医药与养生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经验与理念仍值得我们借鉴与继承,以不断推动医药事业的发展。

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探析论文

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探析论文

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探析论文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是中医教学和实践的核心,对中医教育和实践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析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深入阐述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一、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中医理论的成型密切相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便已开始形成,如《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创作和流传为中医理论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此后,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古代中医教育思想也逐渐形成和演变。

在古代,中医教育主要是家族教学和徒弟制度。

在家族教学中,父辈传授中医经验与理论,家族成员之间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医学说。

徒弟制度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实习制度的传统医学教育方式,师傅会传授自己多年的中医经验和技巧,徒弟则会一步步地跟随师傅的实践,学习和掌握中医技能。

在宋元明清等时期,中医书院和中医大学逐渐兴起,中医教育也逐渐有了正规化的形式。

《大观珠林》是中医教育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介绍了中医大学的开设科目和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药学、穴位与按摩等多个门类。

二、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 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创新古代中医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教学中的实践和创新。

在中医教育中,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徒弟会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进行各种治疗实践,力求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这种教育思想的特点也成为了促进中医教学和实践不断发展的关键之一。

2. 强调医道和仁政古代中医教育还注重弘扬医德医风,强调医道和仁政。

在中医教育中,师傅往往不仅传授中医理论和技能,同时还注重培养师生的良好医德,包括恪守职业道德,坚持慈善仁爱等方面。

3. 讲究个性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古代中医教育主张个性化教学和人才培养。

在徒弟制度中,师傅往往会根据徒弟的性格、能力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该教育思想的特点对现代医学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和借鉴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有许多具有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方面。

清朝的医学与养生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

清朝的医学与养生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

清朝的医学与养生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医学与养生传统对中医药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是主要的医学疗法。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医学与养生的特点,以及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在其中的作用。

一、清朝医学与养生的特点清朝医学与养生注重整体观念,将健康与疾病视为平衡与失衡的结果。

医学理论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养生的目标是调整饮食与作息,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在清朝,医学与养生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方面。

二、中药保健中药在清朝时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领域。

清朝经典医书《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草药的性质、功效与应用方法。

清朝时期,中药保健主要通过中草药的内服与外用来实现。

中草药常用于调理脏腑功能和平衡阴阳,以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比如,人参被广泛用于提高免疫力和增强体力,枸杞被用于明目养肝,菊花被用于清热解毒等。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清朝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针灸通过插入针尖刺激人体经络以调整阴阳平衡。

清朝医书《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详细描述了针灸的穴位与疗法。

针灸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针灸疗法中,针具的选择、插入深度和刺激力度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四、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的应用案例在清朝时期,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清朝时期的皇室对中药非常重视。

乾隆皇帝就是一个热衷于中医药保健的皇帝,他通过服用某些中草药,如何首乌和枸杞来保持健康。

此外,清朝还建立了许多医学学府和疗养院,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和专业针灸师。

总结:清朝的医学与养生传统在中医药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保健与针灸疗法作为清朝时期医学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调整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清朝时期的医学与养生思想仍然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古代医学堂中医教育观探索

古代医学堂中医教育观探索

古代医学堂中医教育观探索尊古而不泥古的教学理念云南医学堂仍延续了尊经崇古教学观,儒家文化教育贯穿教材全篇。

在《医学正旨择要》开篇序中便提及“医学之有《内经》《难经》,犹圣学之有四书六经,凡一字一义都不可不精,求其解须以全力及之。

”此后又云:“夫《灵》、《素》、《难经》、《伤寒》、《金匮》既当全记思索是书……学者以经旨为本。

”这种尊经重儒的教学观念延续至今,它与中医特有的连续性紧密相连。

比如,学习理工科的可以不明白《周髀算经》、物理假说;学习西医的也不一定要从希波克拉底、盖伦开始。

但是,习中医者一定要从《内经》、《难经》读起。

在历代中医教育中,对于经典著作的学习,经验的继承,始终被大多数医家所认同并沿用至今。

虽倡导尊古但不拘泥于定法。

在教材卷二中提到“善学者,必静思古人立意之精,而得当日之心法,主治何意,佐使何功,方方透彻,证证相宜,遵用其方使病情之丝毫不爽,即自制其方亦与古人之精心相符,施治中窍不谬于表里虚实之情,顺逆相生,各达其寒热温凉补泻之用,庶非粗工其宜慎诸。

”体现出医学堂执教者思求经旨,演其所知的中医思想,要求“诸家更随时而变通其方书,神而明之,不难矣。

”多次提到“圆机之才,变化由物,权衡在心,何物见而执一,何所往而不灵活哉。

……苟其精心以求之,常者固常,何可执以为变。

变者亦常,转能宰乎其变。

故不在有形者之万万不常,亦达乎无形者之一一有条而有理也。

”“其操是术也,役万物而不为物役,用万物而不为物拘,形与神运,法随道转……学者其先自信且自治,自信以治人者殆,造乎精微之域而不止者哉!勿谓可以轻心而谢,不遑则贻误不小。

”这对中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医学不同于别科,涉及哲学、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执教者认为习医人临症时务必做到“举一反三,前变昭著乃知”,“勿惑于其所似也,而务求真实也夫”,“活法无穷,妙用无方”。

这对于儒家出身的医学堂创办者陈雍先生,倡导尊经而又不拘泥的教学观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着实对现代中医教育观有所启示。

医学堂中医教育论文

医学堂中医教育论文

医学堂中医教育论文历代医家在中医学教育实践中对人才的选拔,积累了丰富的经历。

早在《黄帝内经》就指出不同水平的中医人定位“圣人”、“上工”、“粗工”等;至南朝阳泉《物理论》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历代医家对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观点,大多集中在医德和医术两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是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

清代云南医学堂对中医人才的选拔上就认为“那么医也者,明天道,达人事,关人祸福,司人性命,本其灵明之天授,极其心志之艰辛,而后能为之。

岂愚鲁之质,薄弱之材,贪诈之夫之可尝试期间乎?……反以稚鲁而有妄想,以鄙诈而有希冀,以浮泛而治学力,以矜夸而见孟浪,以刻薄而少体恤,以计巧而取财物,有是六者,决不可以入斯门。

……苟无聪明之资,勤苦之力,影响者多,心悟者少,不茫然自欺,必悍然不观矣。

……果有聪明之姿,老实之诣,仁慈之德,勤苦之志,活泼之机,充满之学,备此六者而后可也。

”这些均显示出医学堂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要求。

第一,自医圣仲景就提出中医乃“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专业,“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遍览我国传统中医教育不难看出,中医学不是寻常人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足够的悟性,达不到精深的水平,便不能委以救死扶伤的重任。

第二,对名利物欲不可贪求,殚精竭虑研究医术,对身患疾病的群众均应一视同仁,到达淡泊的境界。

第三,身怀一颗仁爱之心。

《黄帝内经》云“圣念慈悯,欲济群生。

”南朝阳泉也曾说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这也是中医执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

第四,勤勉不倦的毅力,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身为中医人,理应有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中医学的热情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第五,对于中医习医者要求心思灵变,不仅要遵循法度,更要富有创造力,不拘泥于古。

“医之为术,全赖心思转变,刻舟求剑,终无一验也。

”注重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临症时做到胆大心细,心圆志方。

中医专业思想教育总结

中医专业思想教育总结

中医专业思想教育总结中医专业思想教育总结中医专业的思想教育是培养中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其在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认识到中医医学的独特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思想教育,中医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医学观念和职业道德,并且对于健康的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我接受中医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思想教育对于中医学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中医专业的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学观念。

中医学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医学学科,与现代医学的分析医学观念有所不同。

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并且明白中医学的辨治思路和方法。

思想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医学理论的浓厚兴趣,使其把中医学视为一门科学而不是迷信。

同时,思想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对中医学的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本质和工作方法。

其次,中医专业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

中医医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责任心,不能从事虚假宣传和谋取暴利的行为。

思想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而且要教育他们要有医学知识和技能,遵守医学道德规范,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思想教育还要让学生明白医生不能只关注治疗疾病,也要关注患者的整体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可以使中医学生具备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对患者的真诚关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最后,中医专业的思想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中医强调治未病,重视预防与健康,强调内外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专业的思想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预防疾病的意识。

此外,中医专业的思想教育还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理解环境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清朝的医药学说与医疗制度

清朝的医药学说与医疗制度

清朝的医药学说与医疗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在医药学说与医疗制度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本文将从清朝的整体医学理论、医药教育、医学出版和医疗制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医学理论清朝时期,医学理论主要基于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在医学理论上,清朝时期延续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强调阴阳五行的平衡以及脏腑经络的调和。

其中,重要的医学学派有四大家族:吴门、岭南、扬州和海河,它们各自有独特的特色和传承。

二、医药教育清朝充分重视医药教育,设立了一系列的医学教育机构。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医学馆、福建医学馆等。

这些医学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还为后来的现代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医学出版清朝时期,医学出版发展迅速。

当时出版了众多的医学著作,其中以《本草纲目》最为著名。

这部著作由李时中撰写,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医疗制度清朝时期,医疗制度也有一些特点。

首先,宫廷医院是患者得到最好医疗服务的地方,而普通民众则可以通过医馆和药店获得医疗服务。

其次,清朝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制度以规范医疗行业,比如《医药钦定章程》等。

此外,清朝还注重灾害医疗,根据自然灾害情况设立了防疫机构和救济机构,以应对灾害造成的疾病和伤害。

综上所述,清朝的医药学说与医疗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延续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还为后来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制度奠定了基础。

清朝的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众的医疗需求,并对于防灾救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现代医学的兴起后,清朝的医学理论和制度逐渐边缘化,但它仍然对中国医药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 务就 是 医道 传 承 , 发展 医学 , 弘扬 医术 。它 的直接 目
标 是培 养众 多习 医者 , 而最终 目标 是造福 人群 , 发挥 出
力, 影 响者多 , 心悟 者 少 , 不 茫然 自欺 , 必 悍 然 不 观矣 。
… …
果有 聪 明之姿 , 诚实 之诣 , 仁慈 之德 , 勤苦 之志中医人 才 , 首先具 备高 尚 的道德
品质 , 其 次是 掌握精 湛 的医疗 技术 。 清 代云 南医学 堂对 中医人 才 的选拔 上 就 认 为 “ 则 医也者 , 明天 道 , 达人事 , 关 人 祸福 , 司人 性 命 , 本 其 灵 明之天 授 , 极其心志之艰苦 , 而 后 能 为 之 。 岂 愚 鲁 之
念 慈悯 , 欲济 群生 。 ” 南 朝 阳泉也 曾说过 “ 夫 医者 , 非 仁
爱 之士 不可 托 也 。 ” 这 也 是 中 医 执 业 者 所 必 须 具 备 的
光 明中医2 0 1 4年 1 1月 第 2 9卷 第 1 1期
2 0 0 7, 1: 1 4— 1 5.
C J G MC M N o v e m b e r 2 0 1 4 . V o l 2 9 . 1 1
分析 [ J ] . 中 国 高 等 医 学教 育 , 2 0 1 0, 2: 2 1 . 2 2 .
《 医学正 旨择 要 》 ( 医 学 堂 自编 专 用 教材 ) 开 篇 序
中就提 及“ 岁 在癸 卯 , 天 子兴 学 自京 师 遍 达滇 南 , 中设 医科所 以鱼养 黎元 拯救赤 子 之至意 惶惶 巨典 也 。司是 事 者尤 当广 宣福 德 , 实力 教 育不 负 乎 。 ” 医 学 堂 的首 要
质, 薄弱 之材 , 贪诈 之夫 之可尝 试期 间乎 ? ……反 以稚
鲁 而有 妄想 , 以鄙诈 而 有 希冀 , 以浮泛 而 治 学 力 , 以矜 夸 而见孟 浪 , 以刻薄 而 少 体恤 , 以 计巧 而 取 财 物 , 有 是 六者 , 决 不 可 以人 斯 门 。…… 苟 无 聪 明之 资 , 勤 苦 之
又具体, 内 容系统而又全面。加强对清代云南医学堂及其专用教材的深入挖掘整理, 意义重大。
关键词: 清代云南医学堂; 中医 教育; 思想; 医学正旨择要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1 1 . 1 1 1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2 01 4) 一 1 1 — 2 4 4 4 — 0 2
著作( 不同朝代所选择医籍有别) 为教材之外, 也未查阅到清代以前专门为办学而编写的系列中医药教材。清代云南医学堂的出现
开创了云南近代史之前官方教育的先河, 其科学的教育理念, 丰富的教育思想也为振兴现代 中医药事业, 改革 中医教育模式提供了
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 医学堂自 编专用教材《 医学正旨择要》 是目前我国首次发现的清代 以前中医学系统教材, 课程设置规范而
( 本 文校 对 : 陈燕清 收稿 日期 : 2 0 1 3一I 1—2 8)
[ 5] 周 荚玲 , 刘原 , 马 肖容 , 等. 诊 断 学 考 核 两 维 新 模 式 的建 立 与 实 践
浅 析 清 代 云 南 医学 堂 中医 教 育 思想
李 梦华 摘要: 在中医教育研究中, 尚无以古代某医学堂为作用点, 对其中医教育进行专题深入系统阐述的相关文献。除了以几部医籍
清 代 云南 医学堂 的 成 立 , 开创 了云 南 省 官 办 中 医 教育 的先河 , 填补 了云南 在 近 代史 前 由政 府 兴办 中医
明理达 不可任 也 , 非廉 洁 淳 良不 可 信也 。 ” 历代 医家 对 于 中医学人 才培养 的观 点 , 大 多集 中在 医德 和 医术 两
教育 院校 的空 白。在该 医学 堂培 养下 产生 了大批 名 中 医, 造福 一方 , 在当时云南中医界享有 “ 三迤名医, 皆
出其 门” 的美 誉 。探 究 其 中医 教 育 思 想 亦 可 概 括 成 : 为何 培养人 , 培养 什 么人 , 如何培 养人 三个方 面 。 1 医学堂传 道授 业 、 济 世活 人的 中 医教 育 目的观
社 会价 值 , 这 也是 中医 学教 育 的基 本任 务 。在该 卷 六 《 脉诊》 序 中提 到 “ 呜呼 !医 虽小 道 非 经 生 , 俗 儒 漫 焉
泼之机, 充满之学 , 备 此 六 者 而后 可也 。 ” 这 些 均 显 示 出医学 堂对 于人才 培 养 提 出 了极 高 要 求 。第 一 , 自医
小道 , 未可 以小 而 忽 之 。 ” 虽称 “ 小道” 绝非轻视之意。
清代 云南 医学 堂 自创 办伊 始 就 秉 持传 道 授 业 、 济 世 活
人 的 中医教育 目的观 , 对 中医学本 身有着 深刻 认识 : 医
没 有足够 的悟 性 , 达 不 到精深 的水平 , 便 不能委 以救 死 扶 伤 的重 任 。第二 , 对名 利物 欲不可 贪求 , 殚精 竭 虑研
圣 仲景 就提 出 中医 乃 “ 玄冥幽微 , 变化难极” 的专业 , “ 自非 才高识 妙 , 岂能 探其 理 致 哉 。 ” 遍 览 我 国传 统 中
医教育不 难看 出 , 中医学 不是 寻常人 所能从 事 的职业 ,
能通之 也 。 ” 卷十七 《 论妇 儿病 证》 序 中又 云 “ 而 医科 虽
学乃是保 持生命 繁衍的利器 , 其传播方 式就是施 以
仁术 。
2 医学 堂 心 思 灵 变 、 志 坚 才 敏 的 中 医 人 才 观
究 医术 , 对身 患疾病 的大 众均 应一视 同仁 , 达 到淡泊 的 境 界 。第三 , 身怀 一 颗 仁 爱 之 心 。《 黄 帝 内 经》云 “ 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