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数用计算器计算教案+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学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发掘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演示,对计算器进行初步认知。
2.老师带领学生探索计算器键盘的基本按键功能,并举例说明。
3.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键盘操作。
2.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1.老师以简单的加减法算术题为例,引导学生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2.学生通过在计算器上输入算式,观察计算器的运算结果,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1.学生通过老师带领的数学游戏,了解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分享给全班。
三、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法: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2.学生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计算器,熟悉键盘操作,锻炼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小组合作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总结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教师出示计算器,并简单介绍各个键的作用;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键盘操作示范,学生进行模仿;3.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器键盘,熟悉各个按键。
2.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1.老师提供简单的加减法数学题,通过计算器进行演示;2.学生一起模仿老师的操作,进行自主练习;3.学生自行编写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3. 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1.老师安排计算器数学游戏;2.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3.小组合作,分享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不规范的问题;2.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和小组讨论,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应用;3.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计算器数学作业,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方法,以及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讲解小数点对齐的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提升: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 课堂作业:布置一些小数加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和拓展延伸作品,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资源:1. 计算器。
2. 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
3. 小数点对齐的示意图。
4.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八、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布置:座位排列成小组形式,方便学生合作学习。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计算器等。
3. 学习资料:学生的练习本、课堂作业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导入新课,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4课时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内容: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热身。
(3分钟左右)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5 +4.8= 6.9-0.5=5.4+3.6= 7.72-6.52=3.6+2.1= 9.1-1.1=二、自学例3。
(15分钟左右)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你遇到什么问题?)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7.03-0.895=0.268+3.87=导学要点: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
(15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器》教学反思 2
计算器教学反思1.以人为本,创设宽广的学习空间。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大家都会使用计算器。
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为学生创设宽广的学习空间。
2.巧妙安排,体会计算器的优点。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了较小数目的计算和较大数目的计算。
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有的用口算,有的用计算器算,有的用简便计算,在汇报时,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计算器在解决较大数目的计算是有着优越性。
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放手锻炼,感悟策略的多样。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在小组内解决。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
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电脑的数量是照相机数量的几倍?口算更好时,有的学生说张叔叔带30000元钱够不够呢?可以估算,还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
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引导反思,进行策略的优化。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律。
2.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3.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小数概念及其加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律。
2.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小数的加减法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算数运算和小数的概念理解。
2.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需要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操作。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2.讨论法3.实践操作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内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是什么?2. 概念介绍1)小数的概念介绍。
教师通过讲解小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小数的特征和基本概念,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引入“小数的读法”和“小数的比较大小”等方面来讲解。
2)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的介绍和演示。
教师先带领学生简单认识小数加减法的规律,如相近数相加,调整位数,盈数交换,借数补数等方法。
然后通过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小数加减法。
3. 计算器使用方法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方法,使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操作。
4. 实例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做小数的加减法实例训练,通过让学生自己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5. 综合应用教师通过组织实际问题的求解,让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和思考。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
7. 作业布置教师出一些练习题作为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在本节课上,通过讲解小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小数的特征和基本概念,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规律介绍和演示,让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通过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介绍和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技巧;最后通过实例训练和综合应用,让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灵活运用和思考。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小数除法,分为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等几个知识点!在这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在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点上,学生在处理当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时,通常忘记商“0”,商的小数点也出现未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错误!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都知道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但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一样时,同学们受“除数与被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情况的解决方法”影响,出现了直接把小数点去掉的情况,也就是没有按照“商不变”性质来进行处理!另外,有个别同学在转化成整数的过程中,是以被除数作为转化的对象,导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三、在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了几种情况,分别是1、当除得的结果是无限小数时,未能利用去尾法或者进一法取近似值;2、分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3、涉及到金钱的计算,当结果超过两位小数时,没有保留两位小数!四、学习能力中下的同学,对于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忘记得比较厉害!对策: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整数除法1÷2=0……1的讲解,说明当整数部分不能商1时商“0”,然后再迁移到小数除法。
第二种情况:对小数除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与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强化训练!第三种情况: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并进行归类!第四种情况:在课后找时间对他们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小数除法》教学反思2今天有幸聆听了组长的一节公开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第三单元例2例3的新授课,第三单元在五年级教材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小数除法整体对学生来说也有难度,但还好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的基础上来加深的,而李老师这节课所讲条理清晰,算理分析得也很透彻,综合来说很是成功。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除法运算。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小数除法中的运算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除法运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以及运用计算器辅助数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发现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除法运算。
•发现并总结小数除法中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小数除法运算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辅助数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科学计算器,每位学生一个。
•练习题和探究任务单,供学生探究和练习使用。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探究过程和示例。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除法运算。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自主发现小数除法中的运算规律。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小数除法运算和规律的理解。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探究成果,促进交流和合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是否熟悉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探究主题——用计算器探索小数除法的规律。
•展示一个简单的小数除法示例,如“1.2 ÷ 0.3”,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结果。
2. 知识讲解•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除法运算,并强调注意事项(如小数点的位置、结果的精度等)。
•引导学生观察小数除法运算的结果,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被除数和除数,观察商的变化规律。
•示例讲解:展示一个具体的探究任务,如“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逐渐增大(或减小),商会如何变化?”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观察结果。
3. 巩固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除法运算,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
3.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性质。
2. 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和技巧。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三、教学难点:1. 独立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技能。
2. 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1. 老师出示一张上面列有许多小数的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小数有小数点,小数点前面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为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的数位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
2. 引导学生组成以下小数,并进行快速录入计算器,便于之后的教学:0.1、0.234、1.25、3.75、12.5、0.65、1.378、0.418、25.6、35.78(二)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性质1. 教师出示两个小数的加减法式,进行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提供以下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手算验证,再用计算器验证是否一致:0.5+0.5=1.00.25+0.75=1.01.378+0.418=1.79635.75-0.97=34.783. 教师讲述小数加减法时的误差原因:计算机舍入误差。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位数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四舍五入至合适的精度。
(三)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和技巧1. 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过程中使用正确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 教师出示计算课题,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掌握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
0.5+0.5=?0.25+0.75=?1.378+0.418=?35.75-0.97=?3.75+0.65=?12.5-2.34=?0.05+0.9=?25.6-0.578=?3. 解释计算器显示结果时的误差原因,指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误差。
(四)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1. 以购物结账为例,引导学生解决购物结帐时常常会用到的小数加减问题。
用计算器计算课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课后反思《用计算器计算》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一个式题的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认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由于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
学生早已掌握了,不必要按要教科书安排的课时进行教学.于是在解决课本上两道例题后,我设计了三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的思想教育。
学生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计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出现错误,比如,按键按错了,看数字看错了,或是多按了或是少按了等等.于是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一组里都是需要用计算器才能计算的,比一比看谁速度快而且没有错误.另一组是既有数据较大需要计算器计算的、也有直接口算、直接简便运算的。
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辨证地看待计算器。
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在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A. B. C. D.2.()时整,时针、分针、秒针重合在一处.A.9 B.6 C.123.在比例尺是1: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3,那么甲、乙两个圆实际的直径比是( )。
A.l : 8 B.4 : 9 C.2 : 3 D.无法确定4.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3倍,它的体积扩大()倍.A.3B.6C.9D.275.一种盐水,盐与水的比是1:5,如果再向其中加入含盐20%的盐水若干,那么含盐率将()A.不变B.下降了C.升高了D.无法确定6.一列队伍,按1~8的顺序循环报数,最后一个人报“5”,如果这列队伍的人数在60~70之间,这列队伍的人数可能是()A.2的倍数B.3的倍数C.5的倍数D.无法确定7.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最长的是()A.长方形B.正方形C.圆8.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料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而富有情趣,各有各的道理和内涵,从多个角度把简单的小数加法进行了合理而深刻的剖析,让我直面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历程。
反思我平时的`教学行为,是不是有时太细了?我的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很有可能换来学生的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
而今天的这堂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探索者、创造者,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创造力的培养也在迁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在新理念的潜意识下凋零。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众所周知,小数加减法不难,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相同。
问他们应该怎么计算时,说的非常好,可是实施起来那可真说得上错题不断啊!错题原因:一是,轻敌。
认为这很简单的题,口算即可。
二是,做题不仔细,数位对不准就进行计算。
三是:口算的多,用竖式计算的少。
今天为了弥补他们的过失,我只好再想办法。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是想做的快一些,错题多一点呢,还是想做的慢一些,错题少一些,甚至没有错题?生答:想做的慢一些,错题少一些。
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小数的加减法,请你找一找同学的错误。
课本上练习二第一道题是应用题,同学们很快列出算式,我巡视。
然后拿着一个同学的本子到展示台上展示:请同学们来找一找这个同学做的题有没有错误或者缺点?这么一说,那他们都喜欢找人家的不是,第一个学生说:老师,他的单位名称写错了,应该是平方米,他写成了米。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引言计算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数学运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然而,对于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关键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探讨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的一些关键点和改进方法。
主体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输入小数和运算符,并熟练掌握计算器上的加、减、乘、除等功能按钮的使用方法。
只有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才能准确地完成小数加减法运算。
2.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教师在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时,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小数点的对齐和进位借位的操作,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例如,对于两个小数相加,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小数部分的位数来确定最终结果的小数部分的位数。
通过这种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减少他们在使用计算器时出错的概率。
4.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的估算能力在完成小数加减法运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对计算结果的估算能力。
通过与实际结果相比较,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自我纠错能力。
5.提供练习机会和反馈为了巩固学生对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掌握,教师应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和题型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并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互相交流讨论。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1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一、成功点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
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
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倡导先学后教的。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
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
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平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乘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五篇——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运算的概念和符号。
2.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器计算乘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乘法运算的概念和符号理解和掌握。
2.计算器使用技巧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进入教室前,让学生做一道简单的乘法题目:“2×5=?”,引导他们回想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出示乘法的符号“×”,让学生认识并大声读出它的名称。
(3)老师解释:“乘法是一种数学运算,它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倍数计算。
比如我们想知道四个三元钱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把3×4=12,得知四个三元钱一共是12元。
”2.讲授乘法的运算方法和计算器的使用技巧(1)下课前,老师向学生展示乘法的简单运算:“5×2=?”,然后请求学生出示计算器,并向他们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运算。
(2)老师告诉学生:“乘法运算有两个数字,我们称为因数,用符号‘×’来表示其运算符号。
计算器上一般用‘*’代替‘×’,通过按数字键和‘*’键输入因数,再按‘=’键,就可以得到运算结果了。
”(3)老师演示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不要使用复杂的乘数和带小数点的数字。
3.巩固和拓展乘法运算(1)让学生阅读乘法小文章,互相交流乘法的应用。
(2)使用乘法进行奖励分配,例如:十个糖果分成三堆,每堆有几个糖果?(3)出示简单的乘法题目,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四、练习和评价1.练习(1)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完成一系列乘法练习题目。
(2)要求学生互相检查,找出错误并纠正。
2.评价(1)回忆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进行口头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观察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情况,检查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乘法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计算器简化了乘法的过程,提高了计算效率,但同样也增加了出错的机会。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苏教版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材版本:苏教版秋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2.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 小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小数加减法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计算器的基本操作a. 开机、关机b. 清除数据c. 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d. 查看计算结果(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a. 直接输入小数进行计算b. 先输入整数,再输入小数点,最后输入小数部分c. 使用计算器上的小数点键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3)小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a. 计算购物时的找零b. 计算物品的长度、面积、体积等3.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小数加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2)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加减法,并尝试用计算器解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跟上课堂进度。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五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
五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但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
此外,学生对于小数运算的规则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2.难点:学生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小数加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设计相关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3.安排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台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小数加减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如2.5 + 1.3 和 5.6 - 2.2,让学生尝试用手算的方法解决。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P29例10及做一做和练习五第7、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分析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事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教学难点发现商的规律。
第一步课前准备计算器第二步教学实施复习导入2、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循环小数,知道两个数的商有些是有限小数,有些是循环小数。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知道下面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板书:1.59÷17= 19.89÷5.2=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较麻烦的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
导入课题,揭题。
二、自主探究1、用计算器计算。
1÷11 = 提问:你看到这些题有什么想法?2 ÷11 = 学生:计算太麻烦,用计算器算又准又快。
3 ÷11 = 老师:尊重你们意见,可以使用计算器,但要求计算后4 ÷11 = 观察结果,找出其中的规律。
5 ÷11 =观察发现规律。
1÷11 = 0.0909 ……2 ÷11 = 0.1818 ……3 ÷11 = 0.2727 ……(1)自己观察。
独立发现。
4 ÷11 = 0.3636 ……(2)小组交流、互相借鉴5 ÷11 =0.4545 ……(3)全班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板书规律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且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引导学生观察。
1÷11= 0.0909 ……的循环节是09;2 ÷11 = 0.1818 ……的循环节是18;3 ÷11 = 0.2727 ……的循环节是27;根据这一规律,不计算,你们能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吗?用规律写商。
6÷11 =7÷11=8÷11 =9÷11 =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商。
《计算器》教后记
《计算器》教后记数学教材第四单元是《计算器》。
组内备课时,几位老师都认为: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方面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对计算器的相关知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相关知识,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可放开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熟练。
根据集体备课中的研讨,我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通过调查:80%以上的孩子认识计算器上的基本键:开关键、数字键、符号键、清除键等。
100%的孩子会用计算器对大数目进行计算。
根据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我把它分成了课上和课下两部分。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计算器上几个基本键的用途和用法,统一认识。
然后出示一组题目:①57734+7698= ②56÷7= ③2345-39×21=我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三道题目各有意图:第一题,让学生感受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快捷和优越性。
第二题,明白计算器计算虽然准确、快捷;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要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像这样简单的题目反而口算更快;第三道题目意在提醒孩子注意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也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必要时可利用计算器上的“记忆加”和“记忆减”键。
这样通过具体题目的计算,让学生了解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也进一步理解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应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以及根据计算结果呢寻找规律,我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小组内互相订正,出错时找出错误的原因。
因为孩子们对用计算器计算的兴致很高,而且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而寻找规律,部分孩子是能够发现但不会表达,放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可以相互的取长补短,给每个孩子以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感受合作学习的必要和快乐。
回顾计算器的教学,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我在课堂教学中感觉也比较轻松。
看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孩子的需求,这样教学中才能够让学生学自己想学的,研究自己不会的,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快乐,才能在每节课上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能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3.是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计算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认识计算器。
1、谈话:同学们对计算器熟悉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小组交流:
(1)在哪见到过计算器?已经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
(2)计算器的外部特征、构造及基本功能?
(3)计算器主要键的作用、功能及操作方法?
2、学生汇报、操作:
(1)对以上问题进行汇报。
(2)学生尝试开机、关机。
(3)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已经了解的按键的作用,并可以动手试一试。
二、自主探索,会用计算器。
1、小试牛刀。
谈话:我们对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用它去计算吧。
投影出示:计算下面各题。
38+27= 30×18=
3028-2965= 41600÷128=
816÷68×27= 126×7÷18=
交流计算结果,并介绍操作过程。
主要让学生感受计算的顺序。
同级运算的
两步计算题,根据运算顺序从左往右,直接按键算出结果。
小结:通过你刚才的操作,你能说说使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优点吗?
(速度快、正确率高等)
2、龟兔赛跑。
谈话:现在我们使用计算器已经比较熟练了,接下来男、女生来场比赛怎么样?男生用计算器计算,女生不能使用计算器。
电脑出示:
125×8×7= 669+75+125=
32÷4= 36×99≈
学生谈谈比赛感想。
小结:一般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使用计算器,像一些能口算、估算或简便计算的题目,不需要使用计算器计算,要灵活选择计算工具和方法。
三、联系生活,乐用计算器。
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1)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千克水。
(2)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需要()只这样的桶。
16×365=5840(千克)
5840÷25≈234(只)
谈话:看到这些数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仅仅一个水龙头没有关紧,一年就要浪费那么多水,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并请大家说说节约用水的妙招,如: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碗时要用盆接水等等。
四、探索规律,巧用计算器。
1、谈话:数学中存在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我们就用手中的计算器来探索一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提问:先用计算器计算出上面各题的积,再找找有什么规律。
2、谈话:今天同学们表现太出色了,可是老师这还有一道既有趣又有难度的题目,不知你们有没有信心解决呢?
计算: 111111111×111111111
学生尝试计算。
(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也可能不一样)
提问:遇到什么问题了?(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谈话:计算器遇到难题了,我们还是向书本请教吧。
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
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
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
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发明。
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机,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万次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教学反思:
一、学生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
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
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
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
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
与应用上。
二、联系实际,密切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
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在课的开
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
值。
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
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
燥。
我设计了几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
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的思想教育。
三、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优劣。
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有它的长处,
也有它的不足,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优劣,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目,全班
分为两组,一组用计算器计算,一组不用计算器计算。
一组是数目较大的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小组获胜,从而体会到计算器的长处:计
算快、算得准。
第二组是一些数目较小,有一定运算规律的计算,口算就能解决
的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数目较小,或有一定规律的计算,应该用口算。
从而避免盲目用计算器的问题,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精心设计,人脑与计算器大战计算器学生用后,会有强烈的感受:它很
聪明,自己很多算不对,或者不会算的题目它都会算,它比我们人脑都聪明。
怎
样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想法。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1111111×1111111,这
道题计算器算不出来,然后我又出示了这样几题: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
再直接完成后三题。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 学生找出规律,自然就解决了“1111111×11111111”
这道题,最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深刻感受到“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
五、实践操作,深思不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对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周到。
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计算器完成一系列的
操作,速度较慢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
教学内容中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人脑比
计算器更胜一筹,可以合并于最后一题,在最后一题中充分体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举两得。
2.过分追求完美。
由于对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速度考虑不周到,故就不能将整个过程实施,由于是竞赛,我想完全实施,想追求完美,实际效果不理想,感觉前松后紧,过程不流畅。
其实在后面练习的环节,每一部分停止都可以。
3.有些环节处理不实。
本节课有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去交流、去讨论。
如让学生交流计算器按键的功能上,在学生介绍的环节上,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在其余学生补充时,没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介绍、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