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2、自主建构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和S型增长模型3、比较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条件。

4、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活动方案】活动一:通过自主构建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了解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内容,建构“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思考相关问题:(1)研究对象(细菌的二分裂):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

假如现有一种细菌,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2)模型假设:在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的增长不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每年会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后一年的数量是前一年的2倍)。

(3)建立模型:如果用N。

表示该细菌种群的起始数量,用“入”表示的增长倍数(后一年的数量是前一年的入倍),用Nt表示t年后细菌种群的数量。

①计算t年后种群数量为(建立公式)。

②根据上述公式画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4)实验验证:(略)思考:①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也会按照该曲线一直持续下去吗?②通过上述活动,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符合上述曲线的条件。

活动二:分析种群增长“S”型曲线,理解其适用条件生态学家高斯培养草履虫的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 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经反复实验,得到了下面的曲线。

思考并回答问题(1)你认为高斯通过培养草履虫,得出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图中“K=375”代表含义?如果想提高此实验中草履虫的K值,可采取哪些措施?(3)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你认为出生率死亡率。

(“>”“=”“<”)(4)根据“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大概达到多少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可以用出生率-死亡率的数值表示)思考:①“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②试画出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高中生物 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3种群数量的变化导语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结构。

2、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明确区分生态系统各成分并掌握其功能。

4、准确判断食物链(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3、结构:和4、功能:物质循环、、。

5、生态系统的类型(课本必看P88):、。

【练一练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练一练2】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C、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基本上实现物质的自给自足D、抵抗力稳定性低,易受旱涝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课本必看P90)(1)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空气、水、无机盐等)和(阳光、热能)。

注意:温度即非物质又非能量,故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群落类群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同化类型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营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特例生物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如菟丝子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关键的成分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的,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 ,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提醒:①四种成分中除消费者外其余三种都是必备成分,其中最主要成分是,物质循环中关键成分是。

高中生物《4.2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4.2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三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2)说出“J”型增长模型与“S”型模型的意义;(3)说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二)能力目标: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三)情感目标:(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2)关注人类活动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和模型。

三、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前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时间分钟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细菌数量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得出一个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思考:“S”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doc

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数量变化模型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细菌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Ⅰ.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Ⅱ.提出合理的假设Ⅱ.假设在资源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倍数保持不变。

Ⅲ.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进行表达。

Ⅲ.(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第几代)Ⅳ.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Ⅳ. 进一步实验观察统计细菌的数量,对模型进行修正,t小时后细菌种群数量为(N代表细菌数量,t代表时间,N0代表细菌起始量,λ为增长倍数)数学模型概念: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的形式。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条件: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参数含义:N0表示;N t表示t表示;λ表示思考1:当λ>1、λ=1、1<λ<0、λ=0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会怎样?思考2:什么条件下种群增长表现为J型增长?请举出实例思考3:自然界中“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又称值。

思考1:结合课本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结果理解“S”型增长的特点:思考2:“S”型曲线分析:①分别分析B、C、D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C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D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②一开始AB段数量增长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1.概述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描述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原因,指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4.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形成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1)观察研究对象,①。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②表达。

(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③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在④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⑤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⑥。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⑦,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⑧。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⑨,又称K 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有害动物的、野生动物资源的和利用,濒危动物的拯救和。

1.数学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哪些? 有何优点?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与特点是什么?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成因与特点是什么?3.种群数量变化有哪些?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构建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包括哪几步?此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分别是什么?2.若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计算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高考链接(高考考点)J型曲线:S型曲线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PPT讲授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讨论、交流、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创设情境,激发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

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

N=2216.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兴趣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1。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观察思考,理解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计算并且绘制图形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认识细菌数量的增长规律,学生亲身体检,主动参与学生的过程,并亲身感受生物现象和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科学方法的领悟。

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4单元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4单元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1.概述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描述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指出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形成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1.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根据构建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1.引题采用实例,需要教师课前多看一些实例,筛选出最合适的实例。

2.引出种群“J”型增长的实例,然后循序而讲。

3.引出种群“S”型增长的实例,然后循序而讲。

4.准备对种群“J”型增长和种群“S”型增长比较的表格。

教学建议1.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尽量多列举例子进行教学。

2.对于种群“J”型增长和种群“S”型增长要对比学习,理解更透彻。

3.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的K值、K/2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要讲清含义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对于微观的细菌增长,最好能板书宏观化讲解。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导入 新课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皮,造成大批树木死亡,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提出问题: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学生观看录像片并思考问题。

录像片第一 层级 学习 过程 自主预习1.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细菌的种群增长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制约吗?如何创设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2.如何用数学方程式表示1个细菌繁殖n代后的细菌总数?若用曲线图表示则曲线大致呈什么“字母”型?3.自然界中的细菌数量会这样增加吗?为什么?4.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吗?1.学生结合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

高中生物《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生物《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

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教学中,可以循着现象→本质→现象,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本节教学可以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延伸开去: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细菌的种群数量就能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教师可直接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66页上表格,并依据表中的数值,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现象和规律可用数学语言(公式和曲线图)表达出来。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预先将教材中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

接着,教师简要讲解数学模型的概念,强调以下两点。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自主学习】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阅读课本P65页的“问题探讨”及65-66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计算12h、24h、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的数量。

2.由以上的计算,联系我们数学中的知识,我们可以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现代生态学家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______________。

其一般步骤是:在构建种群数学模型时,我们常用到两种数学模型:______ _____和________ ___。

其中,_______ _____更能反映出数量的增长趋势。

完成课本P66页图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图。

二、种群增长曲线——“J”型曲线阅读课本P66页的两个实例,根据课本中的两个实例和前面我们学习的方法,建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自然界中确有类似细菌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___ __型。

2.上述曲线在什么条件下成立?3.上述曲线的数学模型是怎样的,各参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在自然环境中该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三、种群增长曲线——“S”型曲线阅读课本P66-67页的高斯实验,尝试建立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为“S”型?2.“S”型增长的最大数量如何表达,具体含义是什么?3.种群数量为多少时,种群日增加数量最多?4.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如何?5. K值的应用: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清除垃圾,保护天敌等),降低K值。

6. K/2的应用①资源开发和利用: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K/2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第1课时导学案
t n 216
1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 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 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 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 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生物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人: 级 授课题目 )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班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三维目标 2、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重 难 课 点 点 型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因材施教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 题探讨” ,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 ,N 代表细菌数量,n 代表“代”。2.N=2 。3.细菌 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旁栏思考题 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 P66 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 呈“J”型。 〖旁栏思考题 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

专题4.2 种群的数量变化-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专题4.2 种群的数量变化-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学习导读学习准备一、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1)观察研究对象,;(2)提出;(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表达;(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

2.优点与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理想条件: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

(3)曲线变化: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有限条件:自然界的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4)曲线变化:三、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是、、天敌、传染病等。

破疑解难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和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2.步骤:⑴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⑵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义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 t=N0. λt”(N为种群的大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也可以用更直观的曲线“J”型曲线表示⑷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的“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应当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天敌和其他灾害等,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即使出现“J”型增长,也不可能持续很久,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会在“K”值左右趋于稳定,这种增长模型为“S”型增长;在有限环境中,种群数量是否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呢?不是的,由于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的,在不利条件下,甚至会出现持续的下降乃至消亡。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导学过程1、问题探讨(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1个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计算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n =_______;x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应是=_________(2)细菌种群数量按此速度繁殖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如果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以“问题探讨”中实验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得到的可用来描述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是:(1)公式________________。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画在课本66页上。

3、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根据实例理解“J”型增长的数量变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建构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建立模型: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那么:一年后种群数量N1=_____________,两年后种群数量N2=_____________,t 年后群数量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必修3

-----------------------------------------------------------------------------------------------------------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65-69内容。

认真思考下列问题:1、怎样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2、什么是环境容纳量?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0分钟后进行检测。

三:检测: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形式。

2、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用适当的→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二、种群增长曲线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食物、、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甚至。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 有害动物;注意: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不应在K/2时才采取措施,应在数量还未明显增多时就采取措(2)保护和利用 ;(3)拯救和恢复 。

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五、基础检测1.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B .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C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D .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2.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 ”型增长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自主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解析
例题: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

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
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

可见种群增长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答案 B
课后检测
1.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2.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3.右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
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Y—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替原不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
A.W X Y Z B.X Y Z W C.Y Z W X D.Y X Z W
4.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 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C. 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 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5. “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曲线是()。

时间
6.右图为迁入一个新建的小牧场内的鼠群的生长曲线图。

试分析曲线中食物最有可能成为限制鼠群繁殖速度的一段是 ( ) A .CB 段
B .DE 段
C .EF 段
D .BD 段
7.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 ”型曲线
B .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 ”型曲线
C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D .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迁出、出生率、死亡率等
8.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 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 A .I B .Ⅲ C .IV D .V
9. 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 000 t 。

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 t ,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获黄泥螺的量为( )。

A. 3 000 t B. 165 t C. 1 500 t D. 不超过300 t
10.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1.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 曲线呈_____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____环境中的增长。

(2)B 曲线呈______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环境中增长,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

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若“S ”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 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制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此,应
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种群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和。

12.右图是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

请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为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年后开始的,环
境阻力增长是迁入第______年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