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小说欣赏》:《家》备课参考(人教选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小说欣赏》导读:第五单元第九课:巴金《家》Word版含答案.doc
巴金《家》导读一、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
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及第四、五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主编。
中国文联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副主席。
曾获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 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
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火》、《憩园》、《第四病室》,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5卷)等,译著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家》故事梗概《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
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
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高考语文 5.9《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9《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及巴金的生平与创作。
教学过程: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
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
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
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
2、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二、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 9.《家》
《祖孙之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以及《家》的主要内容梗概。
2.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家》的内容梗概介绍三、关于巴金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人间三部曲(《憩园》《寒夜》《第四病室》)。
投影出示:历史的评价四、归纳情节祖孙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和矛盾)五、课文研读1.孙子眼中的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1)请划出描写爷爷的相关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
(2)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外貌、神态与心理等。
眼前的祖父和记忆中的祖父。
明确:年迈衰老、严厉专横、冷酷腐朽的封建卫道者。
2.祖父眼中的觉慧是怎样的一个人?神态与心理(正面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明确: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3.作者在塑造觉慧和祖父这两个人物时用了对比描写方法,文中还多处用了这种方法,试找出来分析。
祖孙之间,祖父前后,兄弟之间。
4.觉新又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相关描来分析。
明确:懦弱、忍让、委屈求全的青年。
六、拓展延伸从选文你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有怎样的特点?时至今日,你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七、布置作业片段作文训练:以“我的--------”为题写自己的一位家人、好友、邻居或者其他人。
要求:1.运用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2.字数200左右。
八、课堂总结。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9.《家》》531
祖孙之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结合课后欣赏,提出问题,立足文本分析,解决问题2、正确理解高老太和觉慧的人物典型形象3、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提出问题,辩证评价人物形象的思维【教学重点】立足选文的解读,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高老太和觉慧的人物典型形象【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学生聆听歌曲《爷爷煮的茶》我们刚刚聆听了周杰伦的歌曲,展现了亲切感人的祖孙情,我们都是在祖父祖母的呵护下成长的,他们用自己的满头白发为我们遮风挡雨,用自己的满脸皱纹为我们刻下爱的痕迹。
但是巴金的《家》中的祖孙之间却截然不同。
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祖孙之间》。
二、走进新课活动一:再现情节(学生表演文中故事)活动二:品析人物(结合文中语句)高老太爷:严厉专横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旧)-------封建统治者觉慧: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
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封建反叛者------封建承受者活动三:探究主题1.这种新与旧之间的矛盾能不能调和呢?2.一个身体衰弱,行将就木的人却掌控着一个大家族,有何讽刺意义?主旨:祖孙之间的对立,是新旧两种思想的对立,祖父的衰朽暗示着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社会终将崩溃,而觉慧的反抗预示着新生力量必定登上历史舞台。
三、拓展延伸:小家庭,大时代。
通过“父子对立”的模式,表现家族内部的矛盾,反映时代,折射历史,这是家族小说的共同特点。
代表作品: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张恨水《金粉世家》林语堂《京华烟云》四、小结:这节课主要抓住了课文的焦点——冲突进行探讨,并对人物形象进行把握时代发展到今天,巴金笔下那种封建大家族早已成为历史,但在意识形态中的新旧思想的冲突,今天还依然存在, 联系现实,请你思考,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与“旧”。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9课《家》祖孙之间教案(系列一)
《家·祖孙之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巴金以及《家》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3、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预习了解家族小说、巴金、《家》的基本情况。
2、通过阅读、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涵、塑造方法,理解祖孙间的矛盾冲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思封建大家庭的专制与腐朽,感知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二、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形象内涵和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法五、教学资源:导学案、、课文六、课型:新授课七、安排:1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家”的联想温暖、幸福、爱、思念……对比高老太爷的典型语言,体会《家》中封建大家庭的专制,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巴金以及《家》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3、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学习重难点:目标3、4(三)自主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女佣颔下檀郎校书大吹大擂挨打颧骨一瞥强辩2、解释词义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
(四)情节梳理1—7段高老太爷假寐,觉慧观察、回忆祖父8—17段高老太爷训斥觉慧,觉慧分辩18—末段高老太爷吩咐觉新看管觉慧(五)形象解读高老太爷在《家》整部小说中,高老太爷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就是在我们节选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把他作为一个重点形象来解读。
1、速读1—7段。
用原文词语概括假寐时和觉慧记忆中高老太爷的特点,明确人物描写手法。
答案:(假寐时)衰弱(记忆中)相貌庄严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亲切古板不近人情道貌俨然讲道德说仁义顽固荒唐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2、品读8—17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9.《家》1-人教版
《家·祖孙之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祖孙之间》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第五单元。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两篇小说(另有陈忠实《白鹿原·家族的学堂》)。
这两篇小说都属于家族小说,主要讲述家族兴衰的故事,反映一个特定时代中几代人的关系,从他们各自的活动中认识他们所选择的命运。
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增进对家族题材小说的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鉴赏小说的能力。
但对家族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缺乏切实的感受,对封建大家庭更缺乏了解。
鉴于此,课前我印发了本课的导学案,介绍巴金生平及作品《家》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及反映的时代背景,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并在导学案上预设了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把握文章主旨,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
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批判以高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歌颂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1.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析点拨法、合作探究法2.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家》教案
从《家》出发——基于薄弱学校的整本书阅读项目初探一、课程规划薄弱学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与大多数学校相比,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较差、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高、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学校。
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素质普遍较低。
学生的家庭大部分来自农村或郊区,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
学生对于阅读的热情不高,阅读量也比较少。
因而,教师要担负起为这样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的责任,要鼓励孩子阅读,引导孩子阅读。
基于此,我设计了“从《家》出发”整本书阅读项目,希望能为孩子点燃阅读经典的火把。
该项目隶属“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实施对象为高一学生。
二、课程目标课程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发展品质。
阶段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了解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情节;2、深入文本,能够学会掌握精细化阅读小说的方式,学会细心品读,用心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用意;3、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能够将自己对情节、人物的感性理解整理成理性文字,并与他人沟通交流。
三、课程实施第一阶段导读阶段导读阶段是班级共读一本书的第一步。
1、学生阅读《家》中的序言《文学生活五十年》,了解巴金其人及其写作目的。
结合《小狗包弟》中的情节,能较全面地掌握巴金的热情和忧虑。
2、全书共四十章节,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制定阅读计划,要求利用三周时间完成初读。
第二阶段推进阶段1、学生利用周四早读和晚自习各半个小时集体阅读,利用其余课间时间个性化阅读,完成阅读跟进表单。
2、学生摘抄作品中的好的句子,并简要写出心得体会。
3、教师设置题目进行阶段性检测,以便掌握学生阅读进度。
4、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文本。
(利用两节课时间)人物:折梅与投湖——感受鸣凤的美好形象和她死前的心理挣扎。
主题:捉鬼风波和火烧跑龙灯人——认知封建没落家族的腐朽与残酷。
环境:“雪”、“梅”、“夜”等自然环境——赏析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表现人物,渲染气氛,表达主题的作用。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9.《家》11-人教版
《祖孙之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题。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二十世纪的良心。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巴金)2、巴金简介(幻灯)二、整体感知:1、看到“家”这个字眼,同学们能够想到什么?明确:温馨,安全,关爱……2、看到“祖孙之间”你又能想到什么?明确:关爱,溺爱,鸿沟……3、今天我们走进巴金笔下的家,看看他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祖孙故事.4、学习目标展示。
5、自读58页《家》简介,了解相关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巴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家”?明确:封建家庭,封建没落的家庭……6、巴金为什么创作《家》?明确:“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的‘控诉’”,“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三、精析品读1、分组讨论,批注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1)高老太爷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本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概括并分析。
(2)觉慧是一个怎样的人?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刻画?概括并分析。
(3)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调和?为什么?(4)应该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2、考点链接:小说中人物形象概括与分析。
设问方式: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分析要点: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等)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
(解读出小说中人物形象对表达小说主题的意义)答题模式:某某是一个……(两到三个形容词)的人物形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点)。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9.《家》7-人教版
西风芦花一、教学目标通过对范文的解读,让学生学会自己深入了解当代知识分子对家的眷念二、教学重点、难点从农村到城市知识分子对家皈依的群体性精神指向的内涵三、教学方法师生合作交流法四、激趣导新介绍作者刘庆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
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表面的柔软与温情往往透出骨子里的坚硬与深刻。
这种坚硬的质地是农村与矿井严酷生活锤炼与教育的结果,也是鲁迅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改造国民性启蒙立场影响的结果。
五、预习方向及教师预设问题问题1: 小说中的董守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问题2:文中划线是什么意思?表明了董守明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问题3:这篇小说题为“西风芦花”,然而小说始终围绕“一双布鞋”展开。
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前从《“有效预习”信息采集表》中筛选出的有效问题问题1:第5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问题2:为什么将故事设置在清明节?问题3:“布鞋”在文章中有什么寓意?“他”为什么要在明年清明节前再将“布鞋”取回来?问题4:“他”和董守明会老死不相见吗?七、教学步骤(一)导入刘庆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
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刘庆邦表面的柔软与温情往往透出骨子里的坚硬与深刻。
这种坚硬的质地是农村与矿井严酷生活锤炼与教育的结果,也是鲁迅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改造国民性启蒙立场影响的结果。
(二)师生合作解决预习遗留问题(三)问题深化问题:“大地”的逃离日益成为当代文学中的某些人物共同走向和一种更大背景上的文化事实。
一个渴望离开故土热土的人是不幸的,又是有着新的希望和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现代心理意义上的背乡离井,流离失所。
通过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文中像“他”一类的知识分子形象?(四)哲理沉思有人说,“刘庆邦的乡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种苦难焦虑症的表现,一味地比惨比苦,而是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有着深厚的内涵和蕴味,”。
高中语文《家》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家§Ⅴ·家族的记忆家族小说:价值崩溃时代的民族寓言。
宗法家族曾经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重心,聚族而居、累世同堂也因此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稳固的一道风景线。
这种宗法式大家族在君统与宗统合一的先秦时期最为典型。
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族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宋以前的家族多为阀阅世家,是地方贵族集团势力的体现。
宋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的完善和人身依附的削弱,贵族和地方势力日趋衰落,政治趋于乡土化,平民家族也因此日渐昌盛。
宋代理学家,如朱熹、张载、程颐,都曾大力倡导宗法家族制度,有的还对新型的宗法家族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宗法提到了天理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建立了独立于政治原则之外的宗法制度理论,形成了独立于国家法典之外的宗族内部法规。
此后家族更是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到明清时期,家族组织进一步民众化、普及化,家族规模也随之扩大,绅衿、商人、地主乃至一般农民有的也能成为族长,家族形式遍及民间。
宗法制的具体内容也有所扩大,如将单系男性成员以外的亲属,如姻亲、姑姨表亲等都包括了进来。
这种与封建地主政治相适应的普及型宗法家族是中国家族制度最成熟最完备的形态。
家族制度也成为维持封建政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成为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血缘关系产生的族权成为仅次于政权的一种有系统的力量,在人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组织对抽象的宗法政治结构的支撑是从两个方面来完成的:一是通过家族宗法来强化人们的大一统观念,通过对家长权威的强化来培养人们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意识。
二是通过家族生活将血亲关系投射于君臣关系之中,以强固君臣之间的上下尊卑之分。
反过来,又将君臣关系映照于血亲关系之上,使血亲秩序政治化,父子关系君臣化,从而使宗法道德成为可操作的政治守则。
由子孝、妇从、父慈所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因此成为民顺、臣忠、君仁的社会关系的缩影。
宗法生活成为一种和国家秩序同一的生活方式,儒家伦理道德维系着二者之间的精神联系,科举制度则是二者之间的制度化桥梁,二者相辅相成。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9.《家》》15
个体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个体——《家》选读片段《祖孙之间》教学设计芜湖市清水河中学柳庆云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作者利用语言冲突和内心独白来表现冲突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憎恨以及对传统家族文化的反思。
教学重难点:1、通过人物言行和心理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
2、把握两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突,分析个体间的矛盾。
一、导入《家》的故事发生在20212021初的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
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新的革命思想慢慢渗透进了处于内地、相对闭塞的四川。
高家第三代觉慧是新青年的代表,他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祖父高老太爷叫去训话,故事由此展开。
二、分析情节冲突导火线:觉慧学生联合会的抗议活动,高老太爷坚决制止。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14—17段,感受爷爷对孙子的感情。
爷爷阻止的原因:怕觉慧把小命闹掉。
爷爷对期望的孙子:不要进洋学堂,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
“学而优则仕”。
爷爷眼中的孙子:胡闹、叛逆总结:高老太爷对觉慧交织着愤怒、失望和关心的复杂感情。
总结:觉慧对爷爷有同情、有畏惧、有顺服,更重要的是对爷爷不理解。
3、请学生阅读14-22段,讨论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
总结:爷爷代表着家族利益,家族是以亲情维系着的,家族大家长是要维护家族的荣耀。
觉慧代表着一代新青年,他们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利益的重任,这种利益群体是以信仰来维系的。
三、语段欣赏觉慧把他的坚定眼光盯在祖父的身上。
他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
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
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
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
解析:爷爷衰弱年迈,行将就木,却能辖制全家,这种设置能让人物更具有象征意义和讽刺意义。
觉慧在惶惑、在思考,他要反抗的并不是祖父,而是造成祖父这“整整一代人”背后的东西。
巴金所批判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旧制度,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旧制度的牺牲品。
高中语文 第9课《家》祖孙之间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9课《家》——祖孙之间《家》叙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的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钩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表现了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本文节选自小说第九章。
在此之前,觉民、觉慧兄弟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剧活动,热心地阅读《新青年》等杂志,从心底里对新文化产生了热切的渴望,就连他们的大哥觉新也受到了感染。
但作为高家这一封建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觉新背负着继承家族发展的重负,他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包括婚姻。
当地的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学潮。
在交涉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开始罢课。
觉慧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这时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训话,不许他参与外面的“胡闹”,并派人把觉新喊来,让他约束觉慧,不许他再出去。
被囚禁在家的觉慧万分苦闷,只有婢女鸣凤的淳朴与真情给他以安慰。
但鸣凤在听到他的表白之后却在有意地躲着他,因为她心中充满恐惧,害怕被太太知道。
觉慧靠读报与写日记打发着这一段寂寞的生活。
过年了,学潮渐渐地平息了。
觉慧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常态。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假寐.(m èi) 2.颔.下(h àn) 3.半晌.(sh ǎng) 4.窘.住(ji ǒng) 5.檀.香山(t án) 6.凛.然(l ǐn) 7.敷衍..(f ū y ǎn) 8.颧.骨(qu án) 9.一瞥.(pi ē) (二)多音字1.解⎩⎪⎨⎪⎧ 解.放ji ě解.数xi è 2.佣⎩⎪⎨⎪⎧ 女佣.y ōn ɡ佣.钱y òn ɡ 3.露⎩⎪⎨⎪⎧ 露.水l ù露.丑l òu 4.教⎩⎪⎨⎪⎧ 教.导ji ào 教.书ji āo5.藏⎩⎪⎨⎪⎧收藏.c áng 宝藏.z àng 6.模⎩⎪⎨⎪⎧ 模.糊m ó模.样m ú 二、写准字形 1.⎩⎪⎨⎪⎧ b ào 爆破b ào 暴动 2.⎩⎪⎨⎪⎧ 反k àng 抗高k àng 亢 3.⎩⎪⎨⎪⎧ 严l ì厉鼓l ì励 4.⎩⎪⎨⎪⎧ 荒唐惊hu āng 慌 5.⎩⎪⎨⎪⎧ sh ǎng 晌午xi ǎng 响声6.⎩⎪⎨⎪⎧ chu í捶背tu ò唾沫7.⎩⎪⎨⎪⎧ 分bi àn 辨bi àn 辩论 8.⎩⎪⎨⎪⎧ q īn 侵犯j ìn 浸泡 三、辨析词语1.陈规 成规1.道貌俨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俨然,高傲、严肃的样子。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9.《家》》20
《家》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白城市第一中学马林林课题:《家》研读目的:通读全书,理清《家》的人物关系,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精神世界。
把握小说主旨,探究小说的文学价值。
研读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研读过程:(一)阅读计划第一周阅读范围:第一章——第十章第二周阅读范围:第十一章——第二十章第三周阅读范围:第二十一章——第三十章第四周阅读范围:第三十一章——第四十章第五周阅读范围:梳理全书,完成导学案(二)介绍阅读方法(一课时)(三)抽查阅读成果(一课时)(四)阅读汇报课(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莎士比亚曾言“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籍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书籍我们走过大河山川,越过五湖四海。
穿梭不同时代,走近不同文明。
今天,我们有机会在《家》这部作品中重温“五四”新思想。
随着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一同走进那个封建大家庭……二、回顾研读目的及研读过程三、《家》思维导图大屏幕展示——同学解说四、结合“阅读困惑”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旨(学生自主分析)•觉新:为什么觉新在接受新思想熏陶后依然成为了封建家族的傀儡?•觉慧:觉慧到底是新思想的传播者还是旧思想的传承者?•鸣凤:鸣凤的自杀有没有意义?•瑞珏:导致瑞珏死亡的是谁?•琴:琴为什么被称为“新女性的代表”?•高老爷:在决定觉新的婚事时,为什么口口声声说爱他,最后只是通过抓阄的方法草草了事,却没有问觉新的真实想法?五、思考与探究六、文中人物在封建家族中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六、读《家》的收获?(学生展示)《家》是20212021中国大多数青年的自传。
是家族小说的代表。
七、《家》的文学价值《家》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
其作者反叛封建守旧的传统家族文化,但他们又很难完全脱离封建守旧家族。
九、小结今天,我们通过研读一部作品,了解一类作品,希望这节课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示,让我们的阅读更有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9《家》——祖孙之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9《家》——祖孙之间9《家》——祖孙之间◎课文导读家,在人们的眼中,往往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
然而,在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不见硝烟的战场。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整部小说以“五四运动”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昌盛至破亡的过程。
这个家庭有着华美的外衣,貌似豪门大家、书香门第,其实在光鲜外表下,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卫道”“护法”者受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们不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固守旧制,压制一切反抗力量。
《祖孙之间》一文详细地描述了祖孙之间的冲突,通过祖孙二人新旧思想的冲突,表现了高老太爷的守旧思想和觉慧的叛逆精神,同时也表现了爷爷对孙子的关爱。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觉慧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但二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守旧与革命、压迫与抗争。
觉慧反对的并不是祖父,而是造就祖父这样一代人的背后的东西。
◎思路梳理[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在《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诉说生活的不幸后,想到自己宦途受到打击,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表现他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体现了全诗的主旨。
2.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读经典经典: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翻译: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
这样做而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孟子历来倡导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利害关系。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五单元9《家》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9《家》祖孙之间巴金曾说:“要是没有我的最初二十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选文主要写了祖孙之间的冲突,其中对祖父高老太爷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肖像描写起到了巨大作用。
如:“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
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
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
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
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这里对封建势力的代表——高老太爷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显示出他衰颓、行将就木的迹象。
[技法点拨]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因此,认清人物的外部特征,就可能有助于了解人物性格的特征。
本文对高老太爷的外貌描写,对塑造其封建家长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1.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3.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精彩运用请你就熟悉的人物,运用外貌描写一段短文。
【示例】他——拥有着犀利的眼睛、黑豹似的目光、手指宽的眉毛、粗大的鼻子与黝黑色的脸颊和一把白色的卷胡须。
这是一张多么普通的脸啊,混在人群中都不会很突出,人们也不会知道在他们中间拥有着一张不同的脸的人竟然是一位身份地位都很高贵的天才,不,应该说是一位天才的灵魂,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看着他那犀利的眼睛真是惊人,这是一双真正能够透视人心的眼睛,他看着别人的时候就像在透视别人和窥伺别人的灵魂,直击别人的要害让别人冷不丁地想倒退一步,我想避开他那黑豹似的目光,可是却无法成功。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9.《家》》7
《祖孙之间》教学设计倾听年轻生命痛苦的呻吟——从祖孙之间看巴金小说《家》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正确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3、立足选文的解读,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4、把握文本在刻画人物关系时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2、把握两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巴金的颁奖词导入。
二、作者介绍1、基本情况介绍2、世人心中的巴金——经典评价三、作品介绍1、“家”能让你想到什么?2、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3、“五四”以来的家庭小说4、作品内容梗概介绍5、课文节选部分《祖孙之间》前后主要情节介绍。
四、学习文本1、一句话概括文本情节爷爷高老太爷与孙子觉慧之间的一场谈话。
2、人物分析找出孙子看爷爷的表情词语,以及他内心中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用笔划出来,再划出爷爷眼中的孙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并用恰当词语概括。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孙子眼中祖父:衰弱 古板 威严祖父眼中孙子:胡闹 不听话 学坏(第14段角色扮演朗读)3、文中找依据,孙子认为与爷爷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敌人)4、思考:文中祖孙关系,真的只是觉慧眼中敌人的关系吗?分析文本,总结:对立与关爱5、留给我们的思考:如何理解高老太爷与孙子之间的疏离和成仇?五、探究1、一个身体衰弱,行将就木的老者,却掌握着一个大家族,有何讽刺意义?2、在文中找一找,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地方?对这样的家庭,你有什么看法?六、作业拓展训练,我们一起来尝试照片记录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从家庭相册中选择一组照片,并结合照片写一组讲述家庭变化的散文《我看家中的某一个人》。
板书设计祖孙之间(巴金)尊敬 反抗 敌人衰弱胡闹古板 祖 家 孙 学坏威严不听话担心关爱压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中国小说欣赏》:《白鹿原》之《家族的堂》教案(人教选修)
《家族的学堂》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白鹿原》的情节。
2、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白嘉轩、鹿子霖二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二人性格上的差异。
3、理解文中朱先生、白嘉轩“耕读传家”“仁义”和“礼义教子孙“的思想。
4、比较《白鹿原》与《家》的思想倾向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全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白嘉轩复杂性格,能够做简要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立足于“民族的秘史”,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所抱有的深深的怀恋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白嘉轩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朱、白“耕读传家”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也许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几千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迄今寥寥可数,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部。
中外文学界高度赞扬陈忠实的成就,认为:“《白鹿原》凭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成了当代小说林中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
”“《白鹿原》把陈忠实的个人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也把当代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今天,我们来学习《白鹿原》这部小说中节选的一部分《家族的学堂》,借这一选段,我们了解一下这部著名的作品。
二、知识积累:陈忠实:陈忠实(1942-),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
1965年开始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成为陕西作协的专业作家,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文革后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屡获多项文学奖。
1993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印行的50万字的《白鹿原》,4个月之内,销行6版40万册,成为9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三、有关“白鹿原”白鹿原也是地名,也叫荻寨原,位于西安市霸桥区,地处长安城以东的制高区域,南接蓝关,北扼灞水,俯临长安,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9.《家》8-人教版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家》整本书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说、表演、分析、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阅读成果;
2、指导学生从“家”中故事,“家”中人物,“家”中文化三个层面阅读、研讨《家》的内容和内涵,学习阅读评析小说的思维方法。
3、理解人物行为的动因,分析觉新、觉民、觉慧、瑞玨、梅、鸣凤、琴、高老太等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而深入解读《家》的深刻主题和作者创作的意图。
4、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整理归纳、思考分析、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教学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阅读、交流、思考、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报告,制作PPT或表演等。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阅读成果,引导学生从“家”中故事,“家”中人物两个层面展开。
活动过程:
一、简述“家”中故事
1、指名简要概述《家》的情节。
2、说一说:“我最爱的故事”
二、“家”中人物
1、人物图谱展示
2、“我最爱的人物”
3、人物比较
三、探讨
1、觉新、觉民、觉慧出身同一家庭,受过同样的新教育,为何性格迥异?
2、高老太爷只是一个冷酷、专制的封建家长吗?在他死之前,对觉慧表现出的“温和”、“慈祥和亲切”怎样理解?可否比较一下他与《红楼梦》中的贾母?
四、小结。
布置作业
“家”的文化解读。
高考一轮复习 官场现形记备课参考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官场现形记备课参考一、关于作者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
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
祖籍武进(今属),咸丰年间,迁居。
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
李翼清在历任知县、同知、知府等职。
宝嘉受堂伯父抚教养育,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篆刻,多才多艺。
光绪十八年〔1892)李翼清辞官归籍,宝嘉一家也跟从由返回。
乡居期间,曾从传教士学习英文;并考中秀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
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论〈游戏报〉之本意),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
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意清王朝的腐败、HY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
作者在小说活地狱的“楔子〞里有诗说:“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
〞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良政治,推动社会进步。
这是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的。
他希望学习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兴利的地方兴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补朝廷之失,下救社会之偏〞,“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不赞成激进的HY,连变法维新也感到过激,至于民主革命更被斥为“破坏天理国法人情〞(文明小史),这种想法,不仅是一种梦想,而且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
李宝嘉的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如今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HY社1986年。
作者李修生〕二、“小说界革命〞近代末期,民族危机愈加深重,民众普遍对腐朽衰败的满清政府感到无望,纷纷探究国家的出路,在政治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文学上也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的改良运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家》备课参考一、主要情节与主题《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
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
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
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
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
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
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
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
”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
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
”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
(选自《和读者谈谈〈家〉》,《巴金研究资料》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家》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族写一部特殊的历史。
我所写的应该是一般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历史。
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
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逼近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
我要写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
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的然而大胆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缓不过气来了。
(选自巴金《关于〈家〉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像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当时“我如饥似渴地抢购各种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处写信要求人给我指一条明确的出路,只要能推翻旧的,建设新的,就是赴汤蹈火,我也甘愿……我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
”可以说,是“五四”给了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实的材料库。
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小社会”在1919—1924年间的故事,巴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产儿”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
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
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
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
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
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
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
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
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
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
“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
”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心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
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这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见许子东《巴金与“青年革命心态”》,载《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这样一种情节模式正是现实生活的矛盾在文学中的反映。
《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
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看来,在于中国自身,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强盛。
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命运,必须与这个传统彻底决裂。
而这种决裂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极力丑化才能实现。
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传统成了罪魁、元凶、魔鬼、食人者。
“启蒙思想家们几乎一开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补理论课,为民主共和制所象征的意识形态寻找价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
”见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321页。
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不可能轻易消失的,它必然会与新兴力量产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而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往往会转弯抹角地凝结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观念,意识形态中的对立观念又势必表现为作品形式结构上的特点。
《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像态解决。
《家》这种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
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1.觉新高觉新称得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塑造成功的典型人物之一,有着阿Q一样令人说不尽的复杂内蕴。
关于他的性格,研究者多将之定为懦弱和自我压抑,认为“这是一些习惯于自我克制,自我贬抑,习惯于在逼仄的角落呼吸有限的空气,极力把自己的存在缩小到最大限度的人们,他们过份地谦抑,缺乏自信和强烈的旺盛的生活欲,随时准备向一切横逆低头,为一切人牺牲。
”见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页。
但这只是高觉新性格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他也是充满胆气和魄力的,在现实的困难面前,可以说他比《家》中的任何人都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挑战。
在不到20岁的年纪,父亲去世,他就平静地把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年轻的肩上。
在军阀混战、城中大乱的危险时候,只有他一人挺身而出留在前院,不顾个人安危守住了公馆。
他是高家的顶梁柱,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少不了他,就连亲戚家的事情,也往往要他出马。
在公司里他是一个自信、能干的职员,同事找他诉苦,老板也找他出主意,而他心平气和的一席话就“说得黄经理满意地摸着八字胡直点头”。
这样的人何曾懦弱呢?他在生活中的妥协和退让,并不像汪文宣(《寒夜》)那样出于人格的卑屈和性格的软弱,而更多地源自他头脑中浓厚的礼教观念和维护家族和睦的良苦用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子孙们“入则孝,出则悌”,凡是与这一原则相抵触的都必须牺牲。
生活成长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高觉新不能不深受影响。
他所有可称之为“懦弱”的行为都与他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息息相关。
他顺从父亲的意志,毫无怨言地放弃学业,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长辈选定的姑娘结婚;他遵从爷爷的命令,劝觉民答应冯家的婚事,因为“爷爷的命令不能违抗”;他不信什么“血光之灾”,可瑞珏被逼去城外生产,他却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就忍受下来,因为他“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克明吩咐把觉慧的每封信都交来过目,他也一一照办,因为“三爸是家长,他的话我们不能不听”。
在这种道德信条之下他不能违抗长辈的命令,他只有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来换取家族的安宁。
另外,作为高家的长子长孙,觉新对他的家族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他的心目中,家族的荣誉和安宁高于一切。
为了能拥有一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气氛,他总是克己让人。
他所处的位置使他比别人更多地承受各方面的明枪暗箭,他的反抗只能给他招来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