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粤教版科学下册第3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导语】《地球的运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学生学习自然与生活的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等基本运动特征,培养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概念和特点;2. 能力目标:观察、描绘和模拟地球的运动过程;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特征;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物模型和实际观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教学准备】地球仪、简易模型、绳子、圆盘、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复习并回忆一下地球的基本知识,例如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形状等。

二、新课呈现(20分钟)1. 通过展示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志,并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利用投影仪呈现由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地球仪上的实时影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

3. 制作简易模型,通过绕着自己旋转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可以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体验。

三、讨论与探究(30分钟)1. 提出问题:地球不仅有自转运动,还有其他的运动吗?请同学们思考。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共享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圆盘。

要求他们先观察地球仪和圆盘上的标志,然后通过移动圆盘和地球仪,尝试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倾斜。

鼓励他们观察并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3.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观察和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和倾斜的特点。

四、拓展应用(20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2. 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季节变化,并思考地球公转和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昼夜交替带来的生活区别、气候变化等。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地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是“地球、太阳和月球”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本课从“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这一古老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

进而通过模型制作体会到地球究竟有多大,认识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并通过资料了解地球内部有什么。

本课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这一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能力培养: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的研究,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地球内部结构等知识。

评价任务1.举例子证明地球是球形。

2.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人是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3.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估算海洋和陆地面积。

5.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播放视频:进港的轮船从远处驶来,出港的船只向远处驶去。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地球——宇宙的奇迹》。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以及地球的特殊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特殊性等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地球的地位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2.地球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图片、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位置、特殊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图片、图表等相关教学材料。

2.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3.准备分组讨论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

然后提出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与其他行星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同时,呈现地球的特殊性相关资料,如地球的生命、大气层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地球模型和行星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地球与其他行星之间的关系。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探索宇宙|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探索宇宙|粤教版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标(2017版修订稿)对本课内容的要求: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运动和宇宙》的第25课“探索宇宙”。

《宇宙》单元一共9课,前7课分别了解地球运动、太阳系、星座等,而第25课则是认识宇宙概况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面7课的学习,学生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对宇宙的概况及宇宙的运动并不是十分明确,关于银河系、太阳系、宇宙等之间的关系有些学生还没有明确的空间大小.据本人的研究《小学生的宇宙天文知识前概念的调查报告》(陈莹.课程教学研究.2013)中提到,对学生进行宇宙天文知识的摸查,其中有两题的题目及结果如下:1、请从空间大到小排列:地球、宇宙、太阳系、银河系。

()A、不知道(2.7%)B:地球、宇宙、太阳系、银河系(2.0%)C: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地球(16.8%)D: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78.5%)2、关于天文望远镜,你()A:能熟练使用(9.0%)B:在指导下使用过(28.5%)C:没用过但见过实物(42.8%)D:没见过实物(19.7%)从以上可以得知学生对宇宙的不同天体的空间大小以及观测工具(天文望远镜)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太阳系、银河系之间的大小有一定的错误前概念,并且对宇宙内各种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模糊。

同时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一定的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和学习特点,利用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源,通过建构思维模型,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的探究过程。

在提供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资料中,相关视频放在一个学习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重复播放,提高讨论的效果。

在分组讨论学习的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归纳,运用,学会思考、质疑、提高自学能力。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2023春新课标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2023春新课标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探索宇宙”,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本课的内容包括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成、结构和运动等有一些模糊的概念,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澄清和深化。

同时,学生可能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和运动,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成、结构和运动。

2.难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生动展示地球的形成、结构和运动。

2.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模型等实验器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3.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科普文章、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他们对地球的好奇心。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5 探索宇宙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5 探索宇宙粤教版

3.25 探索宇宙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了解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是其中的一个。

(2)知道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科学探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河外星系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科学态度(1)感受宇宙的浩瀚,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宇宙的兴趣。

(2)体会到科技改变生活。

二、教学指引1.活动安排思路活动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 河外星系查阅星系资料,做成卡片与同学交流查阅资料和交流活动2 宇宙探索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调查身边和太空技术有关的例子查阅资料和交流2.活动指引生活情境:琪琪、波波和彬彬在观看宇宙星系照片展,讨论宇宙的星系。

产生问题:宇宙中有这么多星系,它们跟银河系相比,谁更大?宇宙中的星系有多少?驱动任务:找找宇宙星系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小卡片,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活动1 河外是系在宇宙中,银河系不是唯一的星系,目前人们发现了十亿个星系,并估计总数可能多达千亿以上。

这些星系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人们发现它们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仙女座附近一个肉眼可见模糊的斑点,俗称仙女座大星云(M31),从1885年起,人们就在仙女座大星云里陆陆续续地发现了许多新星,从而推断出仙女座星云是由许多恒星构成的系统。

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用当时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观察仙女座星云,第一次发现星云其实是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并证明它是银河系之外的呈系。

这也是教科书中为什么选择仙女星系作为例子的原因。

此后,人们还发现了更多的河外星系。

活动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星系的资料,制成资料卡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星系,感受宇宙的浩瀚。

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任务,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重点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宇宙极其巨大并充满神奇奥秘。

活动2 宇宙探索活动2重点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及宇航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科书中八幅图分别介绍了有关例子;(图片说明:左图“长征二号”F型,右上图为“旅行者号”,右下图为通信卫。

粤教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

粤教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

是不是和地 球自转轴的倾 斜角度有关呢?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五年级下册
第3单元 地球运动与宇宙
第 21 课 四季成因
活动1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是不是只要地球自转就能产生昼
夜交替现象呢?
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可能 的自转方式,观察哪种情况可以形成 昼夜交替的现象。
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再交流发现。
活动2 为什么东方先迎来黎明
不同地区日出的时间可能不同。例如,5 月 10 日上 海市 5:01 看到日出,而同一天,乌鲁木齐市要 6:48 才 看到日出。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 在地球仪上观察北京和 里约热内卢的位置,提 出自己的解释。
活动2 地球上的昼与夜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 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一边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 亮的一边是黑夜。
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上的昼夜现象, 观察光线只照亮地球仪一半时的情况。
千米
将太阳、地球及地球公转轨道大小的数据按一定比例缩 小,再找合适大小的物体到操场上做模拟实验。体会它们之 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地球在远日点和近日点时与太阳距离的 差别。
地球以赤道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当 Nhomakorabea半球是夏天的时候,南半球却是冬天。结合模拟实验的体 会,说说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不是造成冬冷夏热的 原因?
释各种天象,特别是行星的逆行及四季的成因等。用“地心说” 不能解释的一些天象,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虽然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 绕太阳运行的现象,但根据假 设,人们可以作出一系列能够 验证的推论。例如,假设地球 围绕太阳运行,那么当地球位 于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观测 同一恒星相对于其他恒星的位 置也会不同。
绕地球运行。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1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16(2022新版)

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材简析】在宇宙数以亿万计的星球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另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地球是绝无仅有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了解地球的神奇和独特,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珍视、爱护我们的环境。

本课是五下《环境与我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通过三个活动开展探究活动。

首先利用视频资料来激趣,引发宇宙空间中那些星球更适合居住,利用班级记录表收集学生关于地球环境的原有认识和想法。

接着通过资料学习、观看视频等方法收集有关地球环境的数据,并通过画图等形式建构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概念。

最后,利用探讨“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这一核心活动,内化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建构的概念,指向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在学习二年级《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和三年级的《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或了解了有关于地球基本情况的内容。

对于地球环境并不陌生,但是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对比较零散,不成系统。

特别是探讨设计宇宙空间站这一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严密性是一大挑战。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难点]探讨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

【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教学过程】一、激趣与聚焦1.视频激趣(播放神州十三号出舱视频)(预设:通过视频的播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以及对宇宙的向往之情。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2. 太阳系与银河系3. 星星、恒星与行星4. 宇宙中的黑洞和彗星三、教学过程第一课:地球的运动与变化1. 导入 (10分钟)通过展示有关地球运动的图片和问答,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

2. 讲授 (20分钟)通过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并记录重点内容。

3. 实验 (30分钟)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一个小塑料球和一个小灯泡(代表太阳)。

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基础,让小组成员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过程,并观察不同地方的太阳高度和光线的强弱差异。

4. 总结 (10分钟)鼓励学生总结地球运动与变化的规律,并与实验结果相结合,形成对知识点的准确理解。

第二课:太阳系与银河系1. 导入 (10分钟)展示太阳系和银河系的图片,通过对话和提问,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思考。

2. 讲授 (20分钟)通过PPT展示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其他太空物体,介绍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并简要介绍银河系的基本情况。

3. 观察活动 (3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望远镜模型,观察各种物体,并尝试辨认它们是否属于太阳系中的星球、行星、卫星等。

4. 总结 (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中不同星球的特点,并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展示他们对太阳系的了解。

第三课:星星、恒星与行星1. 导入 (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恒星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恒星与行星的兴趣。

2. 讲授 (20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星体的图片,并讲解它们的特点与区别。

解释为什么有些星星会闪烁。

3. 实验活动 (3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在黑纸上描绘星星的图案,并使用不同颜色的画笔标记它们的亮度。

引导学生观察星星的闪烁现象,并与亮度联系起来。

4. 总结 (10分钟)小组讨论,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出星星、恒星与行星的特点和区别。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宇宙的奇迹》的第一课。

该单元主题是以地球为中心,探索宇宙的奥秘。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奇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成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中其他星球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成和结构。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太阳系中其他星球与地球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成、结构和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图像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图像和视频。

2.教学卡片:用于展示地球的结构和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

3.学生实验材料:用于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和了解地球的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形成过程。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地球——宇宙的奇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特殊性。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上的生命。

本课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地球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于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地球的特殊性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深化对地球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结构。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殊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成和结构。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殊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结构。

2.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殊性。

3.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地球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相关的讨论题目。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激发他们对地球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关于地球的问题,巩固他们对地球的认识。

4.巩固(5分钟)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殊性。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殊性对人类的意义,提高他们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殊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的特点与探索

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的特点与探索

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的特点与探索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与宇宙的特点与探索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宇宙则是我们广阔无垠的探索领域。

在小学五年级科学教育中,地球与宇宙的特点与探索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教案将以地球与宇宙的特点和探索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奥妙,并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地球的特点1. 地球的外貌与图像地球呈现出蓝色的色调,这是因为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的缘故。

地球从太空中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蓝色宝石,它呈现出宜人的景色和多样的地形。

2.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岩石熔融层(地幔)和固态的金属核心组成。

这种层次结构使得地球成为一个稳定的居住地,能够维持适宜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3. 地球的运动与自转地球绕太阳运行,每次公转需一年的时间。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每天自转一次,环绕自己的轴转动。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三、宇宙的特点1. 宇宙的浩瀚与多样宇宙是广袤无垠的,包含了大量的恒星、行星、星系和星云。

宇宙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天体,形成了壮丽的星际景观。

2. 宇宙的扩张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这是由于大爆炸理论所导致的。

随着宇宙的扩张,星系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增加。

3. 宇宙的黑暗物质与黑洞宇宙中存在许多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物质,称为黑暗物质。

黑洞则是宇宙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它具有极大的质量和极强的引力。

四、地球与宇宙的探索1. 太阳系的探索人类通过太空探测器和人造卫星,对太阳系的各个行星进行了详细的观测与探索。

例如,人类成功登陆月球,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科学数据。

2. 宇宙的观测与研究天文学家通过使用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对宇宙进行观测和研究。

他们发现了无数的星系、恒星和行星,并深入研究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过程。

3. 空间探索与载人航天人类进行载人航天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学目的,更是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例如,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成为人类在太空中共同合作的象征。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3-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3-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3-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宇宙的奇迹》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地球的美丽和伟大。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激发学生爱护地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宇宙和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地球的伟大。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

但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地球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寻找答案。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4.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地球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星空图等。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时间表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和星空图,向学生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通过PPT呈现地球的特点,如大气层、水系、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地球的特点。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案例分析地球与宇宙案例分析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宇宙是无限神秘的未知领域。

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四季更替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地球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是你知道四季更替的原因吗?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

首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太阳总是以相同的直线轨道运动,但地球倾斜着自转。

这使得地球的不同区域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

假设现在是地球公转的位置A,这时位于北半球的地区接受到太阳的直射辐射最多,气温较高,进入了夏季。

而南半球正好相反,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进入了冬季。

当地球沿公转轨道继续运动,到达位置B时,北半球的太阳直射辐射逐渐减少,气温下降,进入了秋季。

南半球则开始迎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

当地球到达位置C时,北半球的太阳直射辐射最少,气温最低,进入了冬季。

而南半球则进入了夏季。

最后,地球回到起始位置A,北半球重新迎来夏季,南半球开始秋季。

这样,四季的更替就完成了一轮循环。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公转和倾斜自转是四季更替的原因。

了解这个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

案例二: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在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中,日食和月食是十分神奇的现象。

那么,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我们来看日食的形成原理。

当地球、月球和太阳处于一条直线上,并且月球正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阳光会被月球挡住,地球上的一部分地区就会出现日食。

接下来,我们来看月食的形成原理。

当地球、月球和太阳处于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正好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地球遮挡住了太阳的光芒,进入地球影子内的月球表面就会变暗,形成月食。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是因为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地球在宇宙中的微小而独特的存在。

结语通过对地球与宇宙的案例分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地球公转、倾斜自转以及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季节更替、日食和月食等现象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1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1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1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主题是《地球——宇宙的奇迹》。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宇宙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宇宙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特点,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

2.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特点,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图表和视频。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图表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宇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吗?”“你们认为地球有什么特点?”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地球的特点,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教材中的提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如制作一个地球模型,或者画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图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知识。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下册第3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教案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下册第3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教案

第3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17 昼夜现象教学目的一、科学学问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揣测与哥白尼的奉献。

4、探究昼夜改变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二、实力培育1、通过模拟昼夜改变试验,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

2、学会定期视察一种动物或植物,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

2、培育敬重事实的科学看法,体会人类相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结合试验现象和实际视察,分析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缘由。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3个小挚友坐在山坡上看日落,波波:太阳落山了,天又要黑了。

彬彬: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

贝贝:这是为什么?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缘由,通过这一情景引起学生的思索。

2、活动1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1〕老师根据学生的原有的学问根底和认知规律,在活动前引导学生假设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

〔2〕针对学生提出的假设,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

〔3〕在试验后,老师要留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结论简练的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更逻辑地表达出来。

3、网上学世界各地的昼与夜借助网上沟通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区的时间。

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改变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4、活动三昼夜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1〕想学生介绍生长活动受昼夜改变影响比较明显的典型的动植物例子,引导学生相识到昼夜改变对动植物生长活动是有影响的。

〔2〕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简洁视察的动植物进展一段时间的视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对哪些动植物生活,活动有影响。

18 昼夜交替教学目的:1.学问技能: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说明。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试验进展验证做好模拟试验和运用试验搜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相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说明,须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推断。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19 地球公转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19 地球公转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19 地球公转粤教版2.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生活情境:人们总能体会到夏天热、冬天冷。

从学生前概念来看,很多学生以为是太阳离地球远近造成的。

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是不是因为地球离太阳的位置远近造成的?驱动任务:地球绕太阳公转会不会有时远有时近?会不会影响地球上的冷暖?活动1 地球公转轨道活动1首先阐明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圆形的,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

并列出太阳、地球的及地球公转轨道大小的数据,教科书给出的数据表包含真实数值和按比例缩小的数值。

这样学生可以使用常见的物品,到合适的场所去模拟,体会太阳、地球和公转轨道的大小,并比较近日点、远日点的差异。

教科书中也使用了实际模拟活动的照片,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为什么要进行模拟实验活动呢?这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建构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而仅仅通过阅读数据表,是很难让学生建构出这样的科学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亲自模拟,发现地球的大小和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差别和整个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也是微乎其微的。

这样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才能被他们建构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有了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学生基本上已经排除近日点和远日点对地球冷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结合教科书中澳大利亚的华人夏天过春节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南北半球四季相反的情况。

最终确定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地球冷暖、四季变化没有关系。

活动2 公转轨道和节气活动2主要目的是把公转轨道和一年四季联系起来。

在学生的概念中,一年四季是身边发生的变化,地球公转是宇宙中发生的事件。

两者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或者学生不会有机地把两者联系起来。

而从本质上看,这两者是一致的,也是后面学习四季成因必要的知识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公转轨道和四季建立联系,教科书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结合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指导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地球-粤教粤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地球-粤教粤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地球-粤教粤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课程背景此节课作为五年级科学下册中的地球部分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球的构成和运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由气体,水和固体构成的行星,同时地球是怎样绕着太阳转的。

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转动和轨迹,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的构成及运动。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由气体、水和固体构成2.理解地球是怎样绕太阳转的3.能够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4.能够描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准备1.一颗地球仪2.一张用颜色区分不同气候带的地图3.一张显式地球自转方向和顺逆时针的示意图4.太阳和球形灯泡(用来展示太阳的光线照到地球的情况)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地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第一步:地球的构成(10分钟)老师用地球仪来向学生展示地球,让学生了解地球具有哪些主要构成部分。

老师可以手动旋转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旋转。

第二步:地球的自转(15分钟)老师使用示意图来解释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转速度等。

让学生围绕自己的轴线自转。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用灯泡代表太阳,手持地球模型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第三步:地球的公转(15分钟)老师使用地图来解释地球的公转方式,以及它与气候带、季节有哪些联系。

与学生一起模拟地球围绕太阳的轨迹。

第四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0分钟)借助太阳和球形灯泡模拟太阳光照到地球的过程,并让学生理解太阳对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

总结(5分钟)通过复习课上所学习的关于地球构成和运动的内容来结束此次课程。

打开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善于发问并追求真实。

课后任务给学生布置小作业,要求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来描述自己对地球构成和运动的理解,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写作任务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和科学的跨学科融合。

结语此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式,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深入理解学习在科学中的应用。

同时,提高学生成为合作学习者、主动探究者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热情。

教科版五下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

教科版五下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

教科版五下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设计
兽等动物提供了天然“牧场”,它们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海洋动物中以鱼类的品种最为丰富,数量最为庞大。

2.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煤、铁、铝矾土、锰、铜等。

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未来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

3.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

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等。

4.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面、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

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等。

讨论哪些
是我们原
先没有想
到的。

更加完整。

课堂小结本课通过资料阅读的形式,介绍海洋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知道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为人类及自然界提供了
适宜生存的必要环境。

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粤教版科学下册第3单元地球运动与
宇宙教案
第3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
17 昼夜现象
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
1、通过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际观察,分析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3个小朋友坐在山坡上看日落,波波:太阳落山了,天又要黑了。

彬彬: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

贝贝:这是为什么?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学生并不明白其中原因,通过这一情景引起学生
的思考。

2、活动1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在活动前引导学生假设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针对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

在实验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结论简练的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更逻辑地表达出来。

3、网上学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借助网上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区的时间。

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4、活动三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想学生介绍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比较明显的典型的动植物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生长活动是有影响的。

指导学生对生活中容易观察的动植物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对哪些动植物生活,活动有影响。

18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蜡烛、实验记录表、课件。

六、教学过程:
照片导入,引出探究问题
秀山丽水,养生福地。

我们丽水有很多迷人的风景。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两张,请看——
看完2张照片,你觉得这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看谁的观察力最好!
若我们用一个字表示白天用?黑夜用板那白天过去是什么?那黑夜过去呢?看来白天和黑夜是咱们地球上非常普遍的现象。

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着,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
猜想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之分?
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让我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做出猜测吧!
关于这个问题,人类经历了漫长而艰苦探索,并作出了种种猜测。

主要有这4种猜测,我们一起来看。

1.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 地球自转
4.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模拟实验
师:那这4种猜测到底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师:我们用点燃的蜡烛代表阳光、地球仪代表地球。

光线要保持水平,从侧面照射到地球仪上。

师:为了方便研究,老师在每个地球仪上都贴上星星,以这一点作为我们观测点。

师:你觉得,我们观测到什么?说明出现“昼”,观察到什么说明出现“夜”呢?观察到什么,说明出现昼夜交替?
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师:做实验的时候,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师:同学都明白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