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第3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本文主要从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数学评价要与教学过程并重等几个方面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目录
1引言 (1)
2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环节 (1)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2)
4教师的"导"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2)
4.1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
4.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 (3)
4.3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
4.4利用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
4.4.1一题多证,培养发散思维 (6)
4.4.2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 (6)
4.4.3一题多解,培养辐合思维 (6)
4.4.4一题多变,培养灵活思维 (7)
5完善数学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 (7)
6结论 (8)
7参考文献 (9)
1引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也一直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可以让人“思而知之”,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智慧、更敏锐。然而,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煞费苦心、教学方式的匠心独运、现代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这些都是令人欣喜的改变。但细细咀嚼,总觉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多了些生活味,少了些数学味;多了些形式的热闹,少了些思维的碰撞。
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个人认为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反过来,这些思维活动又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而数学教学就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数学结论,套用数学公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对知识不理解,掌握不牢固。这里我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2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小就喜欢数学、学好数学,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向师性"。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
口数小棒"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的最佳条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文化基础知识,决定着观察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人意识,努力为其创设观察的活动情景,并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观察,耐心细致地教给观察方法,使之在观察体验中增长知识,如我在教"初步认识线段"时,就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观察一枝铅笔的形状是不是一条线段?观察数学书的四边有几条线段?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联系实际,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线段的意义,还教给了学生画线段的方法。
4教师的"导"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4.1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的。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认识大小、长短、多少的教学,就要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教学数的组成就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也许在低年级还能打高分,但数学素质并没有提高,思维能力没有增强,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很困难。同时,培养思维能力还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教学数学概念、四则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几何图形、统计等内容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体这个概念时,不要直接画一个长方体,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体。而应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
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面、棱和顶点的数量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体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5+3)+7=5+(3+7),先把5和3加在一起再同7相加,与先把3和7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29+57+13)中去,让学生说出使计算简便的根据,进而学到演绎推理的方法。
4.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