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概念解读
民粹主义通俗理解
民粹主义通俗理解
民粹主义是近年来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概念。
它指的是一种以民众利益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强调政府应该代表民众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政治精英或寡头利益。
民粹主义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视为右翼保守主义的一个子集,但也有左翼民族主义的例子。
民粹主义者常常声称代表“普通人”的利益,对现有制度的挑战和抗议行动。
对于拥有较低收入和较少政治权力的人们,民粹主义常常非常具有吸引力。
他们常常会批判少数精英统治,并主张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来打破精英的垄断。
然而,与其它政治主义相同,民粹主义也有它自身的弱点。
一方面,不同的民粹主义政治团体往往代表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他们常常在争取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另一方面,民粹主义者通常很少提供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方案,而更多是以简单粗暴的口号和党徽来代替。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他们在执政后难以实现其承诺。
对于民粹主义的赞成者和反对者来说,只有理解其核心意识,并掌握其优缺点,才能为我们之后的政治决策提供更好的方向。
而对于一般公众而言,应该了解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其背后的意图,将具体问题与政治目标联系起来,更好地为自己和社会的利益发声,并向高层发声与对话,以推动社会更为和谐的发展。
民粹主义的概念及倾向
再次 ,民粹主义常常借助于某种公共事件 ,在对公共事件的分析中把情绪宣泄在对 权威 的批 评 上 。打着 “ 人 民群众 是历 史 的创造 者 ” 口号 ,大兴 民粹 主义 之实 。民粹 主义 肯定 了人 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整合 了弱势群体的力量而制衡 了 日 益强大的资本 、权力的 力量 ,在保持社会均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是很 明显的,它激
发 了 民众 的非 理性 情 绪 ,影 响 了社 会秩 序 ,干 扰 了政 府 的正 常决 策 ,等等 。
( 摘自 《 福建行政 学院学报》2 0 1 7 年第 1 期 ,原文题 为 《 论新媒体公共领域 中的民 粹主 义》 ,郭彩 霞/ 文 ,作者 单位 :福 建 省委 党校科 社 与政 治 学教 研 部 )
一
中 ,谁 能 获得 基 层 选 民 的选 票支 持 ,谁 就 有 当选 执 政 的机 会 。所 以 ,角逐 权 力 的 政 客 们 ,必然 要 去迎 合 选 民 ,或 者 提 出诸 多 “ 空 头支 票 ” ,或者 提 出 激化 矛盾 、撕裂 社 会 的
政 治 议题 ,导致 民粹 主 义 的极 端 主 张 泛 滥成 灾 。三 是 批判 性 ,民粹 主 义对 不 合 理 的社 会 现 象进 行 尖 锐 的批 评 ,对社 会 发 展 有 一定 镜 像 意 义 。其 批 判 的 问题 十分 广 泛 ,包 括
资本寡头攫取超额利润 、代议政治 的僵化失灵 、官僚体制 的无效率等 。四是合 法性 , 与 传 统 的革 命 党 人 不 同 ,现 代 的 民粹 主 义 主 张 合 法 的 “ 议 会 道路 ” ,通 过 选 举 走 进 政。
( 摘自 《 人 民论 坛 ・ 学术 前 沿》 2 0 1 6 年第1 0 期 ,原 文 题 为 《 当代 世 界 的 民粹 主 义 : 四种 类型 》 ,郭 正林 、李镇 超 / 文 ,作 者 单 位 :香 港 中联 办深 圳培 训调 研 中心 )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但是,客观而言,政府在反日示威中的角色 确实微妙和尴尬。一方面,政府在此类对外抗 争中,需要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来笼 络和聚集民意,为自己增加正当和合法性;另 一方面,民众的爱国行为超出一定限度,又可 能会损害国家利益,造成外交被动。这期间的 拿捏平衡很难把握。在当下社会不公和矛盾已 达极限的情况下,一个对现况不满的人,随时 可能借反日爱国的“话语正当性”和“政治正 确性”向政府发难。
中国激进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根
源,是政府为重塑合法性而长期进行失
真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现代化冲击
所引起的民众渴求民族归属感的心理变
化,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本质,以
及中国“复兴想象”与现实张力所造就
的民众心理状态,都会激起民众的这种
民族情感。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所谓民粹主义,指的是一种极端平民化 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实际是 社会底层、农民和城市无产阶级工人 (即社会上利益相对受损的群体或大众) 等——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 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 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 展。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目前,网络民粹主义 行动主体许多是高度情 绪化的“草根”民众。 这股力量虽未形成比较 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 形成系统和规模化的领 导与组织体系,离社会 运动可能还比较远,但 网络民粹主义的文化、 符号、组织资源与社会 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很多社会群体性事 件多半有民粹网民支 持,而许多突发事件 或早或迟都会被网络 爆炒。人数巨大的 “网络水军”,背后 就有相关利益团体操 纵,他们犹如历史上 的“流民”一般,其破坏 性不容忽视。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这就是中国2021年之席卷西风的民粹主义,观后感
这就是中国2021年之席卷西风的民粹主义,观后感在2021年,中国出现了一股席卷西风的民粹主义浪潮,这股浪潮无疑给中国社会与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民粹主义的定义、产生原因分析以及具体例证的引用,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和后果,并为读者提供一个对中国2021年的社会和政治现状有更全面理解的视角。
一、民粹主义的定义民粹主义是指一种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激发群众情绪、强调民众权益的政治倾向。
民粹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强调民众的利益优先于精英群体的利益。
在中国,2021年民粹主义的盛行体现出了社会对政治体制与经济状况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更多发声机会和参与决策的追求。
二、民粹主义产生原因分析1. 社会经济不平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
许多人面临低收入、高房价、高物价等经济问题,而精英阶层却享受着富裕与特权。
这种不平等状况促使了社会底层民众对民粹主义的倾向。
2. 政府决策不透明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不充分听取民意。
这种情况使得大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希望通过支持民粹主义候选人来改变现状,让政府更贴近民众。
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和广泛,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民粹主义常常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组织,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情绪和对民粹主义的支持。
三、中国2021年的民粹主义现象1. 房地产领域的抗议行动中国2021年爆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领域的抗议事件。
这些抗议行动往往由购房者和居民组织发起,民众要求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管,降低房价,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
这些事件显示了民众对房地产市场中贪婪开发商和违法行为的不满,以及对政府监管不力的抱怨。
2. 对精英阶层的批评和讨伐民粹主义的观点往往强调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中国,2021年出现了对富豪、明星和政府官员的批评现象。
这种批评不仅体现了底层民众对精英阶层特权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们对更公平分配资源的呼吁。
什么是民粹主义
什么是民粹主义很多人对民粹主义最大的误解,首先就体现在望文生义上:我们会很想当然地认为,它真的是一种“主义”。
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套可以专门用来定义“民粹主义”的描述。
要说佛教是一个体系,民粹就是一种不左不右,不褒不贬的存在。
也许只有这个解释可以概括民粹主义的复杂性。
因此,民粹主义并不是某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政治逻辑——一种用来对政治进行思考的方式。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民粹主义是一种工具,右翼、左翼和中间派都可以与它相结合。
在以美国民粹主义为主题的《民粹主义的说服力》一书中,其作者、历史学家迈克尔·卡钦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他说:“(民粹主义)是一门语言,讲这门语言的人将普通人视为一个高尚的群体,但该群体深受其自身阶层的限制;民粹主义认为其精英对手们是自私自利和非民主的;民粹主义者寻求方法,动员前者,抵抗后者。
”明确一点,民粹主义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的价值观,其基本精神是以维护平民利益为由反对权威。
比方说,左翼民粹主义者动员人民反抗精英和建制派。
他们垂直地区分政治人群——团结中下层去对抗上层精英。
但这种民粹主义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当下的欧美,更多的是右翼民粹。
真正定义民粹主义的是人民和精英之间的冲突。
冲突本身就代表了民粹主义者对精英阶层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政治学家卡茨·穆德(Cas Mudde)写道:“在公共讨论中,民粹主义通常用以谴责某种形式的政治表达——其内涵煽动性强,领袖往往极具感召力,成员定期集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民粹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鄙视现有体制的情绪。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总是对民粹主义有一种隐藏的恐惧:毕竟在精英主义看来,民粹主义的实践历史中有大量的私货,比如群众运动、暴力斗争、盲目和野蛮,这些实际上已经在许多政治运动中频频造成灾难。
背后的问题是,民粹主义更多时候只是披着民主的外衣,骨子里却是一种政治极端主义。
与此相关的一个有趣现象是,美国政客在公共场合说脏话的现象正在迅速飙升。
民粹主义
论民粹主义,因为他们看到很多民粹主义研究者将这
个标签贴在毛泽东同志身上。 第二,民粹主义悬而未决论,大多数从学术角度展开 讨论的研究者对一些论断一般都比较谨慎,基本都留 有余地,认为相当多的问题还有待讨论。 回顾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民粹主义发展的基本径路与特 点将是充满争议而又浩瀚的学理工程,本文在此只能 根据第一部分总结与归纳的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来大 致识别民粹主义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表现形式,进 而大致梳理民粹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延续、流变及 其特点。
网络民粹主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争议的重要发展在
于,广大网民为代表的大众借助网络形式形成巨大网络舆 论,其影响力逐步压过政府机构与官员、传统主流媒体、 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网络民粹主义行动主体许多是高度 情绪化的“草根”民众。这股力量虽未形成比较成系统的 理论,也没有形成成系统和规模化的领导与组织体系,离 社会运动可能还是比较远的,但是是远不能忽视的。例如 在最近几年的网络事件中,网民已经不再仅限于发表带有 民粹主义色彩的言论,而是逐步形成网下自发的行动,以 致线上线下互动,增强社会影响力。例如2005年“网络反 日与反日大游行”,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行动中,我 们大致可以看出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运作以及网络民粹主 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而在2009年的邓玉娇事件进行过程 中,各路学者、记者、网民自发组成“后援团”、“公民 观察团”等组织前往事发当地发起“营救行动”,而不顾 现有的各级政府机构、司法系统与主流媒体的努力。
集团”的操纵本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国家的作用。
不过,它基本上还是靠这样一种政策来展开的,这种 政策的基础是由一种巧妙的恩赐制度所巩固的领导人 的个人感召力和对他个人的效忠。民粹主义的意识形 态是道德的、感情的和反理智的,而其纲领也是非特 定的。它认为社会区分为有权力的群众与反对群众的 有势力的小集团。但是,阶级冲突的思想并不是民粹 主义宣传的内容。它所颂扬的是作为群众保护者的领 导人的作用。这样一种政治战略与其说是民粹主义还 不如说是个人至上论,而按这种形式它就与法西斯主 义有某些类似之处和联系了。
民粹主义与民主
民粹主义与民主民粹主义意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
该理念拥护平民掌控政治,反对精英或贵族掌控政治。
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农民试图控制当地政府的激进主义行为,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强烈要求被认为是第一代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的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民粹主义者崇拜“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
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但他们又容不得反对派,甚至容不得“旁观者”。
“民粹主义被理解成一种社会和政治动员,它意味着一种政治行动和政治词味仑的趋势。
不能把它界定为一种特殊的政权类型,它也不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各种意识形态的政治风格。
”民主与民粹的第一项差别在于尊重宪法。
民主与宪政主义是无法分割的,宪法是人民之间的契约,它不仅是对权利与自由的保障书,它所建立的制度以及依制度所生的秩序,也是宪政的基础。
民主是在宪法的规范下运作的一种制度,因此民主尊重宪法,依循宪法。
至于民粹则不然,民粹是对宪政秩序的一种破坏,例如台湾人占领“立法院”及“行政院”。
一些地区的民主观念并未扎根,许多民众对宪法的认同并不深,因此,破坏宪政机关对其而言,反而变成了捍卫民主而振振有辞。
民主与民粹的第二项差别在于尊重他人。
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每一位公民的自由与人权之上,因此民主政治强调尊重他人的自由与人权,不会因为任何理由而限制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但民粹则不同,民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自己代表真理,因此限制他人的自由与权利时,反而义正辞严。
民主与民粹的第三项差别在于尊重程序。
民主其实就是借由一套程序的规范,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同时避免出现走极端的现象。
民主是烦琐的程序,但这就是民主。
至于民粹,实质重于程序,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可以说民粹是极其极端的民主。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民粹主义的严格区别kkkk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民粹主义的严格区别一、什么是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出现的一种影响较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在19世纪40—50年代,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处于深刻的思想矛盾之中。
一方面,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
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实际上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到60—70年代,民粹民主义思潮在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形成了大气候,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特别是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对其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判,民粹主义思潮已成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奥尔洛夫、杜勃留波夫以及拉甫罗夫、巴枯宁、特卡乔夫、克鲁泡特金和所谓的自由派米哈伊洛夫斯基、尤沙柯夫、沃龙佐夫、丹尼尔逊等人。
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认为俄罗斯农民的某种共产主义天性与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理想是—致的,因此俄罗斯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并且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相比更容易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民粹民主义思潮形成的过程中,民粹派的某些代表人物曾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交往。
马克思恩格斯在高度评价他们反对沙皇政府的英勇斗争,对他们进行真挚热情的帮助的同时,也对他们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民粹派理论中的错误进行了适当的批评。
如果说在1957—1883年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提出的理论着重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的话,那么在1890—1895年期间,思格斯则着重批判民粹派理论的错误,消除其有害的影响。
列宁曾深入地研究了民粹派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指出: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现象,有巨大的历史功绩。
但当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时候,它是一种反动的和有害的理论。
关于民粹主义的相关问题
关于民粹主义的相关问题什么民粹主义?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的原文涵义是个中性的单字,固然民粹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质的恶,否则极可能会误解民粹的意涵。
民粹是一种人民不满现状的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往往认为精英阶级所代表的统治团体,既腐化又堕落,因此宁愿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愿相信这套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质就是对政府的怨怼。
民粹主义是社会科学语汇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名词之一,它被用来指涉的政治现象既广且杂,研究民粹主义的学者对于这些民粹主义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仍未有确切的定论。
学术界有关民粹的讨论甚多,但是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学术概念来处理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义呈现的样貌过于丰富,难以捉摸。
但是,我们可以有效地区分出使用这一术语的四种主要含义。
第一,民粹主义是指19世纪最后20年期间向北美南部和西部农业地区出现的激进运动。
它主要表达了美国乡村中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农场主(他们并不是农民)的要求,反映了他们对经济权力特别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集中以及大的土地投机商和铁路公司集中的怀疑。
他们还关心财政政策特别是货币改革的问题,要求有铸造银币的自由以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
第二,是俄国的民粹主义,它是这里所要谈的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它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争论密切相关。
文图利在一本权威性的著作(见“参考书目”⑥)中,把冠以民粹主义标题的运动都包括了进去,其范围比后来的权威著作(见“参考书目”⑦)所要列入的要广泛。
俄国的民粹派运动受到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的启发,其策略则来自拉甫罗夫、巴枯宁和特卡乔夫的思想。
这些首先充分反映在“到民间去”的运动中,后来又反映在19世纪70年代的争取“土地和自由”的运动中,据文图利看来,19世纪80年代的“民意党”运动的(精英统治论)恐怖主义则使它们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普列汉诺夫和追随他的最近的一些权威(比如瓦利斯基)则认为,民意党是对民粹主义本质的否定。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批判
列宁对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理论错误和矛盾 ,揭示其反动性。
批判的方式与手段
理论批判
列宁通过发表文章、著书立说等方式,对民粹主义的理论进行深入批判,揭示 其错误本质。
实践斗争
列宁领导俄国革命,通过实践斗争来批判民粹主义,推动俄国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03
列宁批判的实践与影响
列宁批判的社会学解读
要点一
社会结构分析
列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民粹主义对俄国社 会结构的影响和破坏,揭示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背离 。
要点二
社会意识与行为
列宁关注民粹主义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表现,深入探讨 其产生的社会心理根源和社会行为特征。
05
总结与评价
列宁批判的历史地位
理论贡献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 一次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粹主义进行科学 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VS
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剖析 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揭示其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列宁批判的哲学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民粹主 义的本质缺陷和内在矛盾,揭示其唯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 民粹主义的空想性和不符合实际的社会改良 方案。
民粹主义的历史背景
民粹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欧洲,尤其在俄国和法国最为盛
行。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工业化进程加 速,城市工人阶级壮大,同时社
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民粹主义反映了城市工人阶级和 农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以 及对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愤怒。
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民粹主义什么意思
民粹主义什么意思
民粹主义什么意思
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大众主义、人民主义,意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
该理念拥护平民掌控政治,反对精英或贵族掌控政治。
在标榜人民主权的政治体制中,政治家总是声称“代表”人民,因而从这个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民粹主义者”。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1]与此同时,超出收入
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大危机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仅会遇到一次,决策者缺乏经验,又总是面临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绑架、被政治程序锁定和不敢突破意识形态束缚,这是普遍的行为模式,这一点在希腊危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民粹主义的言论集中在互联网。
民粹啥意思
民粹啥意思
民粹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
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工具需要从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团体复原健康,用来改善全民的福祉和进步。
有些民粹主义者会主张移除政治精英阶层的腐化成分,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
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北美和度东欧同时兴起。
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农民试图控制当地政府的激进主义行为,俄国知识分子和东欧农民对平均地权的强烈要求被认版为是第一代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极影响与对策研究》
《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极影响与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极端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民粹主义的定义及其特点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强调民族情感和民族利益,忽视多元文化的共存。
其特点包括极端性、排他性、反智性等,这些特点使得民粹主义容易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极影响1. 削弱多元文化认同:民粹主义强调单一文化认同,忽视多元文化的共存,导致大学生对其他文化的排斥和偏见。
2. 弱化法治观念:民粹主义往往以“民意”为借口,忽视法治精神,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法治观念产生怀疑。
3. 扭曲历史观:民粹主义对历史事件进行片面的解读和解读,扭曲了历史观,使部分大学生对历史产生误解。
4. 冲击主流价值观:民粹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
四、对策研究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民粹主义,增强其鉴别能力。
2. 营造多元文化氛围:高校应积极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存在。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设国际课程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强化法治教育:高校应加强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开设法律课程、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能够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
4. 引导历史观教育:高校应加强历史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
通过开展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和全貌,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政治学原理作业
政治学原理
为什么近些年来民粹主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思潮(现象)?
一、民粹主义:
是一种含义多变的反精英、反建制、反理性的社会政治运动或思潮。
作为19世纪兴起的社会思潮,最早从俄国的民粹派和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开始,此后民粹主义运动一直在世界各地间歇性地沉寂和爆发。
二、原因
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
1、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停滞、难民危机等为民粹主义发酵提供了现实土壤,民粹主义主张反全球化、单边主义、种族排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迅速崛起和泛滥。
2、将社会分裂为两个内在同质但彼此对立的群体:人民和精英
民粹主义反对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一切权威,蓄意煽动人民对精英的不满和愤怒,现实中表现为对富豪、官员和专家的反感和敌视。
3、占领道德高地:
民粹主义用道德主义而非实用主义的思维,依赖于精神力量和道德感召,道德上坚持理想主义、平等主义、情感至上,同情弱者、声讨强者。
4、互联网促进民粹主义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粹主义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高潮,衍生出了网络民粹主义,以互联网为平台对抗社会精英和政府等权力阶层的思潮。
5、民粹主义变化多端,可以和不同的意识形态捆绑:
可以和民族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不同的意识形态捆绑在一起。
6、作为政党相争的工具:
政党为了赢得选举的胜利,利用美化的民粹主义拉拢选民,同时民粹主义也借助政党之争持续渗透。
7、不同民粹主义之间的合作:。
【智库】中国民粹主义新特点:“三仇”、“两求”与“两过”
【智库】中国民粹主义新特点:“三仇”、“两求”与“两过”一、民粹的“三仇”:仇官、仇富、仇专家民粹以“民”为精粹。
这个“民”,是指下层民众,而不是广义上的包括各个阶层的人民。
这个“粹”,就是精华。
在价值上,以下层为典范;在利益上,以下层为旨归。
社会是立体的,总是由上中下各阶层组成的。
下层的对立面,就是上层。
无论什么社会,上层都是那些权力拥有者、财富拥有者、知识拥有者,即官员、富豪、专家。
这些人自然成为民粹的靶子,在网络时代更是这样。
专家是被民粹指摘最多的。
一方面,柿子找软的捏。
知识虽然也是权威,但与权力和财富比,是最弱的一个。
是骂了之后,遭到报复可能性最小的一个。
另一方面,专家抛头露面多。
因为专长于写和说,他们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广为转载。
言多必失,说的多的人被骂的自然也多。
近年来,知识界的一些名流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
尤其是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只要他们一有新的言论,就招致网民诸多的,乃至潮水般的非议,难怪有著名经济学家呼吁要“顶住互联网的压力”。
官员、富豪也是民粹非议的主要对象。
在传统媒体上,政府官员以领导的身份出现,或是报告,或是指示,显得冠冕堂皇高大上。
然而,能引起互联网热议的与政府和官员相关的信息,多是争议性的甚至是负面的消息。
诸如,与民争利的政策和各种收费,官员的巨额财产和生活丑闻等。
近年来夹杂着各种形式的丑闻,一些地方官员屡被互联网追击,有些还因为网民舆论的压力而检讨或丢官。
互联网上富豪也处境不佳,许多网民怀疑他们财富来源的合法性,指责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等。
二、民粹的“两求”:求民生、求民权反对与诉求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民粹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反对,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诉求。
这个诉求首先是民生方面的。
哲人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民粹的立足点是平民的利益。
民粹主义兴盛之时,必定是平民利益失衡之时。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有所扩大,无论是跟纵向的历史比,还是跟横向的全球比,都非常刺眼。
民粹主义与信任危机的挑战
民粹主义与信任危机的挑战民粹主义与信任危机的挑战民粹主义是指一种政治思潮,强调“人民”的利益、权力和声音,反对“精英”和“既得利益集团”。
在当前全球政治格局中,民粹主义正在迅速兴起,并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信任危机。
信任是社会运作的基础,它涉及到人们对政府、媒体、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信赖和依赖程度。
然而,随着民粹主义势力的崛起,人们对这些机构的信任逐渐减弱。
一方面,民粹主义政治家往往承诺解决一些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失业、移民问题等,给人民以希望。
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机构的批评和抨击,引发了社会对这些机构的怀疑和不信任。
当人们对社会机构失去信任时,社会运作就变得困难。
政府的政策难以有效执行,而媒体的报道和信息也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可能会寻求非常规的解决办法,甚至支持极端主义的政治团体。
信任危机还导致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首先,社会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没有信任,社会无法凝聚力量,容易产生分歧和冲突。
其次,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投资者和企业家对政府和市场的信心下降,投资和创业意愿减弱,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产生。
此外,信任危机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信任缺失的环境下,民粹主义政治家往往利用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推动反平等的政策议程。
面对民粹主义与信任危机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政府和社会机构需要更加透明和负责任。
他们应该积极向公众传达政策信息,并接受公众的监督。
其次,加强社会教育和媒体素养培养。
公众应该学会辨别真假信息,明辨是非,不被民粹主义者利用。
此外,建设包容和公正的社会也是重要的。
社会机构要重视公众的需求和诉求,制定和推行公正的政策,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最后,国际社会也需要加强合作来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民粹主义是全球性的现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在这方面,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各国协调行动,共同应对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粹”概念解读作者:秦宗川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18年第01期摘要:“民粹”(或“民粹主义”)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的概念。
诸多领域都已出现了民粹思维和实践,但其概念较为模糊。
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和俄国民粹派实践是民粹话语的经典形象。
评价视角上,民粹是以草根或平民价值为导向、是富含情绪化和批判性的思维和实践。
思想内核上,民粹一是主张以“大众”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二是以“精英”的视角构建的思想体系,三是一个矛盾体。
关键词:民粹,精英主义,大众,情绪化,民主,理性中图分类号:D;C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1.013Abstracts:“Populism”is a relative concept with“elitism”.Many social fields have emerged populist thinking and practice, but its concept is fuzzy. The Peoples Par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ussian populists practice is the classic image of populist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on, populism is a thinking and practice which is grassroots or populist civilian value oriented and is rich in emotional and critical. The core of populism as following: first, it advocates the “mass” as the center,and pursues the “people first”;second, its ideological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lite”;third, it is a paradox.Keywords: populism, elitism, the masses, emotional, democracy, reason“民粹”(或“民粹主义”)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的概念。
在历史长河中,精英主义都长期主宰并引领着人类思想和社会实践。
而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诸多领域都催生出了更多民粹的思维和实践,即“唯民众论”,过度注重和强调普通民众的意志和诉求。
民粹思维和实践既有积极价值亦有消极隐患,而其出现具有相当的历史必然性,人们应当正视此现象,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有效“扬弃”。
而正视的前提须是有效认知,即对“民粹”概念本身有基本了解。
民粹是一个甚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可谓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1] 89-90。
其所指向内容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其概念内涵外延的纷繁多样和模糊性。
既有的关于民粹问题的研究著述基本都未能给予“民粹”非常确切的概念,本文在结合学术界既有认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描述性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准确揭示民粹的核心要素或突出特征,使人们对其有进一步清晰的认知。
一“民粹”话语的经典形象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所探讨的“民粹”话语的经典形象包括两种历史现象,或者称为民粹话语的两种解释体系或两种实践背景[2]3。
一种形象为美国的人民党运动,一种形象为俄国民粹派实践。
民粹(populism)在西方学者的视野中,最初就来源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人民党(People‟s Party)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其词根是英语的people,这决定了绝大部分欧美学者所认同的民粹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特征[2]3。
美国的人民党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其主体为美国当时底层社会的广大农民。
当时美国社会长时间在政治上呈现保守主义的放任政策和大量腐败、经济上国家对诸多行业予以高度垄断,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工人斗争和各种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下层民众的斗争日益激烈。
突出表现为广大农场主为摆脱垄断资本在货币金融、铁路运输、市场价格、土地资源等方面对农业的控制,展开了一系列激烈斗争。
其实质根源在于美国政府所作所为与民间情绪和诉求之间产生了明显冲突与矛盾,持改革倾向和反垄断倾向的政治势力对民主、共和两大党控制美国政治表示不满,认为两党制并不合时宜,主张重组美国政党体制。
以农场主为主体并代表农民利益的人民党在此背景下组建形成,迅速参与美国的政治竞争、表达政治诉求并荣获佳绩,使人民党一度成为两大党之外能够在全国政治中取得发言权的第三党。
但人民党最终败北于党派斗争,这股美国社会独立的政治力量最终消散,如今仅成为历史记忆[2]220-224。
但受其影响,美国在20世纪中陆续见证了几大典型民粹思潮和运动,包括以休伊·朗主导下的“共享财富”计划、乔治·华莱士掀起的种族主义与民粹之风、罗斯·佩罗领衔的民粹政治运动[3]40-59。
中国学者所称的民粹基本源于俄国民粹的概念框架。
民粹在俄语中的词根是narod,即人民的意思,与英语中的people、德语中的Volk所指代的内容是相同的[2]3。
俄国民粹整体上是一场在“亲民、爱民、崇尚信仰人民”的思想主张之下践行“到人民中去”“到民间去”的政治运动,自这场运动开始,民粹(narodnichestvo)及民粹派(narodniki)的术语形成并被广泛使用。
民粹作为一种纯思潮形成于19世纪50—60年代的俄国,并于60—70年代起在俄国发展成为社会运动(“民粹派”“到民间去”),后在80—90年代经历了演化和低潮(“革命民粹”分化——“黑土平分社”与“民意党”、“改革派民粹/自由民粹”形成、“民粹”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到20世纪初再度活跃、高涨(“社会革命党”及其分裂——左派、中派、右派)。
其理论创建和社会实践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巴枯宁、拉甫罗夫、特卡乔夫、索科罗夫、科洛连科、切尔诺夫、普列汉诺夫。
俄国民粹在其长达近百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当庞杂、包括各种思想成分的理论体系。
其共同思想与实践特征包括:一是崇尚和信仰“人民”(主要指农民和贫困劳动者),并把“人民”理想化;二是把农村公社理想化,企图通过保持农村公社,发展农民“固有”的社会主义精神;三是企图通过俄国独特的公社道路,绕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四是对一般文化抱着鄙视态度,反对文化崇拜,倾向于以虚无主义的态度评价文化,以道德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观点对待科学和文化[4]3-5。
俄国民粹具有一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素,但更多的或本质上是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是一种较为激进的带有“浪漫主义”和“空想主义”色彩的有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4]24-25,40-42,257-263。
此外,学界探讨的民粹所指向的形象往往也包括拉美式的民粹(庇隆主义)政治、欧洲新民粹运动、中国台湾地区民粹政治、非洲民粹解放道路、中国带民粹气息的革命与改革实践等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2]237-276。
由此可知,民粹在经典形象或核心内容上指向的是历史与现实中的一些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系对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概括与描述,属于极富政治色彩的词语。
因此,民粹在经典形象上应属于政治学、历史学领域的概念,大体指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即个人或组织在依靠、信仰、崇拜“人民”这一思想观念下,以“人民”为“名”,宣传、发动、组织特定的人群和团体开展具有政治诉求或利益倾向的社会活动。
二“民粹”概念的多维认知经典形象主要从历史源起、中心景象方面帮助人们认知民粹概念,揭示了民粹大致的外部轮廓。
而民粹在历史发展演变和不同国度与地区的实践中却给人留下甚为丰富的审视视角或维度,从多维视角的感知中,我们能对民粹概念有更细致、更全面的认知。
(一)研究领域的认知民粹这一概念在形成之初及其日后发展始终都与多种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紧密相连,可谓伴随着政治思潮和运动产生和发展,所以,民粹在最初意义以及核心意涵上可谓专属于政治学领域的概念,即使至今其政治指向仍占主导地位。
但事实上,民粹这一概念早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学研究视野,已经渗透到多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成为多种研究视角或学科背景下的概念。
历史学[5]、社会学[6]、文学[7]、心理学[8]、新闻传播学[9]、法学[10]等学术领域都已呈现民粹的身影,几乎表明民粹已走下政治“神坛”而成为大众化、通俗性的话语。
同时,民粹一词甚至走出学术研究领域而成为一个通俗的概念,政治家、知识分子、新闻记者乃至普通民众都在不时谈论有关民粹的话题。
似乎“民粹成了一个万能的术语,它无所不包,可以用来指涉各种不同的现象”[1]88。
(二)评价视角的认知在多数人的眼中,民粹更多是负面的、消极的。
在早期,人们对民粹的否定、批判态度往往源于阶级观念和政治斗争,其评价带有很强的情绪性和功利性,因而也就有失客观和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民粹的评价日趋客观和理性,即使是批判,也是更为学理式的而非动辄“上纲上线”式的。
以下几方面可谓当前人们对民粹较有共识性的整体评价。
1.民粹是以草根或平民价值为导向的思维和实践无论是关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还是关于一般社会现象和实践,民粹始终高举“人民”旗帜,自称为“人民的主义”。
此“人民”并非纯粹抽象、空洞意义上的人群,而有具体所指,比如农民阶层、城市贫民、工人阶级等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群。
民粹者试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集中代表并表达作为社会主体的广大底层民众的利益和需求,以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经济平等等理想状态。
在传统意义上,民粹中的“人民”是有别于乃至对立于掌权者、上层政治精英、经济财阀、知识分子等“精英”的,平民或草根阶层才是民粹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平民崇拜成为民粹的显著标签。
由此,平民或草根价值和理性是民粹者思维和实践的主要标准[2]46-47。
2.民粹是情绪化的思维和实践基于民粹浓厚的群众性色彩,其思维和实践也由此呈现明显的情绪化、非理性特征,突出表现在:(1)主张政治的简单化。
民粹大力提倡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和常识性的方案进行政治制度的构建,主张直接民主,反对繁文缛节式的代议制以及复杂的官僚政治。
认为人民的要求和意志均是直接的,政治本身也应该是直接和简单的,任何复杂化或者技术化的政治设计都有违人民的意志,宣扬坦诚、朴实、明晰的政治体制和风格[2]57-58。
部分民粹者甚至宣扬政治的虚无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4]120-125,集中体现了民粹对普通民众的崇拜以及对现行制度的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