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形式: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
谈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谈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杜集中学崔红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什么是“空白”?“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
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比如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空白艺术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对教师培养学生想象力大有裨益。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成为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
而对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
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填补文章中故事情节的“空白”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
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
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我就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
浅谈“空白”教学艺术
浅谈“空白”教学艺术【摘要】“空白”教学艺术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空白教学的方式很多,教师要在“空白”教学中根据教学场景加以运用,使之发挥最好效益。
“空白”教学艺术是“空白”教学的高级形式,是我们应努力达到的境界。
【关键词】空白;启发式;思维;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和贯彻的一个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两千年前就被孔子提出,并在教学中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一个基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启发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勒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相机诱导”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启发,其“相机”涵义有两个,一是顺势,二是掌握技巧。
而技巧就是“诱导”的方法。
在当代语言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空白”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可以说“空白”教学是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丰富和发展,笔者也从中获益良多。
“空白”即是布白。
它是一种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技巧,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义地留出空白,留给人们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使人们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如方法中的“飞白”、给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休止符、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等等。
把这类艺术技法引入语文教学,教师通过空白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思维空间,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乐园、个性发挥的舞场和创造的天堂。
这就是“空白教学”。
空白教学的理论依据与“空白”艺术一样,源于格式塔心理派中的“完形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完美或缺陷(如维纳斯断臂),即有“空白”刺激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美的倾向,从而引起积极主动填补和完善“空白”的欲望,从而产生愉悦美。
另外,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即输出的信息不是“全息”,这就形成一种“潜伏着”的信息,留出的“空白”,从表面看来,相对减少了传递的信息,但客观上却促使学生主动接受信息,并逐步学会获得更多的信息的能力,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谈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谈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教学空白与艺术空白交互为用,紧密结合,达到控纵有节、自然尽致的境地呢?一、先谈教学空白教学过程并非匀速运动,它有高潮,有低谷,有间断,有继续。
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波浪式前进中随意点化,留下空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扩展天地,一般可作如下处理:1、揭示课题留空白。
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接触到课题,教者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揭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比如《小英雄雨来》就可以这样揭题:《还乡河畔》——《雨来没有死》——《小英雄雨来》,课文的取题有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为什么这样修改呢?初题只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改题点明了人物遭遇的结局,定题有人(雨来)、有事(雨来被称为小英雄定有不平凡的经历)、有情(作者的赞颂之情)。
揭题留空白,比较解空白,学生的收获就大了。
又如《跳水》,还可以运用悬念留下空白——大家见过运动员跳水,从高高的跳台上凌空飞越,姿态优美,令人不禁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学的《跳水》却是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从高高的桅杆顶上跳人大海,结果会怎样呢?教者引而不发,引起学生的强烈追索情绪,急于阅读课文了。
2、突破难点留空白。
课文中的难点需要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性急的教师往往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
有老师只注意到笋芽儿成长成为绿竹的过程,较少注意它的思想意义。
其实,教学时从“力”的角度适当留下空白,启发学生思考,便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事理。
3、导入意境空白。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强调指出,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所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现象,这就是学生刚刚进入意境,他就转移到其它的内容的教学了,教学环节上少留了一个“空白”。
在今年的评教赛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朗诵全文时,配以《国际歌》,朗诵饱含激情,乐曲意蕴庄严,学生则凝神入境了——朗诵完了,乐曲止了,全场仍然鸦雀无声,大家沉浸在缅怀总理的意境之中。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语文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传递社会文化,塑造学生的思维方法。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语文课堂充满了枯燥和困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空白艺术,逐渐在语文教学中兴起。
空白艺术是指利用空白和留白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其核心思想是在文本的辅助下,留下足够的空白供学生填充,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空白艺术的原理及优点1. 空白的引导与启发空白与留白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提高学习效果空白艺术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生在填充空白的过程中,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问题,并进行逻辑推理、思维迁移和创新思维,从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3. 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空白艺术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共同探讨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和思考者。
4. 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空白艺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填充空白的过程中,需要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 课前导入在开始一节新课之前,可以利用空白艺术来引导学生预习、思考和讨论主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经过留白处理的图片或写下一个问题,让学生自行构思和表达,然后再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
2. 文本解读在教授文本解读时,可以使用空白艺术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思考其中的细节和含义。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段文本,其中部分内容被遮挡,要求学生填充相关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句“ 是 我那 挂是 假 的 , 多 值五 百 法 郎 我 把 学 生分 可 至
成 六 个小 组 , 每个 小组 有组 长 、 录员 , 记 让大家 合作 讨论 , 续 写这 个故事 的结 局 , 比那个 小组 的结 局最 出人 意料 , 比
现从 老师所讲 中得不 到所缺失的知识 时, 那块 留白就会使他 们迫不及待地去寻找, 去填补 。我们都知道 , 学然后有所思 , 学然后有所获 , 最终才能有所用 。 以教师在教授新课时 , 所 一
一
尝终 日而学也” 没有“ , 须臾” 时间去思也。从早到晚 , 学生 的 时间都被排得满满当当. 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众所周
知 , 吃完草料 还有 一个“ 刍” 牛 反 的过程 , 那么学生在什么时 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 呢?所 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 在课堂教 学 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 留一点思考的空 白。于是 , 在教授余
新 校 园理 论 皈
X XI utI"a j Y,【 Bl j  ̄ ~l £ ( l iJ ) l
教学研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空 白艺术
景 慧萍
( 洋县城关 中学 , 陕西 汉中 730 ) 23 0
我 们在 观看 戏剧表 演 时 ,舞 台上并 没有 出 现 “ ” 门 、 “ 、轿 ” 可 为什 么对剧 中的 “ 门” “ 马 ” “ 马” “ , 开 、骑 、 抬轿 ” 等 行 为动作 , 下子就能 知道它所 表达 的意思 呢 ?实际上这 一
间。于是课堂成了老师表演教案剧 的舞台。 尤其在高考这根
指挥棒的指引下 , 考什么 , 老师就教什么。 整堂课教师滔滔不 绝, 面面俱 到, 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到位 , 会给学生的成 绩板
形成这样 的问题——为什 么说不 出话来 ?作者 以什 么来 纪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改善与完善中,而其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空白艺术教学。
空白艺术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白格子到行的自由”,即让学生大量地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创造。
空白艺术教学的存在正是展现了人类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提供可供扩展、探索、自由组合、搭配、创新的构建空间,来赋予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舞台,也就是一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空白艺术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更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活泼、灵活、视觉多样的语文学习空间。
事实上,空白艺术教学效果的显著已经被多项研究证明。
通过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从而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形成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
另外,在空白艺术教学中,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更倾向于在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实际应用的训练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这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要实现空白艺术教学,语文教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教学方法的反思和完善,更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创造力和空间构建的理念。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探究出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特点、适合学生认知习惯的优质课程,不断更新课程,提供更丰富与有趣的语文教学内容。
为此,在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并注重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尤其是对当前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空白艺术也许是他们最想要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他们可以更加自由、活泼地探究语文知识,从而激发出孩子们对于知识的热爱和创造力的激发,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与拓宽语文知识的广度。
综上所述,空白艺术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语文教育和其他教育领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语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传授语法、修辞、作文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们也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元素被我们常常忽略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元素就是空白艺术。
空白艺术的概念所谓空白艺术,就是展现艺术表现手法中的空白。
空白艺术是指将某些情节或细节留白,或是通过对某些视觉元素的隐匿和模糊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留有余白的艺术效果。
在写作是,空白艺术让读者产生联想、引发想象力,使文本意义得以更好地传达。
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是需要被重视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讲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使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够体会其中的美。
空白艺术恰好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并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写作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运用空白艺术。
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事件的发生、人物的思维、空间或时间的变化等情景。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空白手法,如通过刻意地省略一些细节来创造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空白艺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含有空白艺术的文学作品,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去理解留白的原因和作用。
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找到自己的共鸣。
空白艺术面临的挑战虽然空白艺术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但在语文教育中,由于教学方式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局限,空白艺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对空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学生对语言和文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让他们理解和运用空白艺术。
此外,教师也需要考虑如何营造更加开放、丰富和有趣的阅读和写作课堂,从而让空白艺术得到更好的展示。
教学“空白”艺术刍议
教学“空白”艺术刍议“空白”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常能取得“此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
由此,迁移到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若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讲课时留下一些“空白”,利用“空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心理疲惫,提高注意力,避免“走神”现象,同时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记忆效果也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究“空白”艺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呢?一、组织教学,倡导“空白”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存在,他有其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更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做小动作、讲悄悄话等都是常见的阻挠教学正常进行的坏行为,因此组织好教学成了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当发现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采用突然停止讲课,留下一些“空白”,这样做可以提醒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调整注意。
采用教学“空白”,比教师停下来用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效果要好得多——不仅可使教学正常进行,使大部分学生思维不被打断,而且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大家一定还记得“穆老师的眼睛”吧,当孩子做小动作、想睡觉时,穆老师利用眼睛传递信息,暗示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这不就是因为学生具有可暗示性而恰当地利用教学“空白”的典范吗?组织好课堂教学,形成民主、活泼、愉悦、积极的课堂氛围,恰如其分地利用教学“空白”不失为一条佳径。
二、提出问题,留够“空白”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我以前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提问后总是急于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重复罗嗦,颠三倒四,究其原因,症结是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给学生留够“空白”。
学生缺乏回忆、思考的时间,很难找到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也就很难构建的知识结构。
当然,在提问所留的“空白”要根据问题难易而定长短,一般较简单的问题“空白”要少一些,一些思维性较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够“空白”,让学生去充分地想,千万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琢磨时,就让学生回答,这会给学生思维造成阻碍,也影响思维的发展。
浅谈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
白。课 堂教 学是 一个 双边 活动 ,
它 并 不 像 把 水 倒 人 杯 子 那 样 简 单 ,而更 像是 给幼 苗浇水 ,必 须 是浇 一点 ,等 幼苗 吸收 一点 ,再 浇一 点 ,等幼 苗再 吸收一 点 。正 是这 边浇边 等 的过程 中 ,幼苗 才 能 逐 步 吸 收 ,茁 壮 成 长 。 如 果 说 ,浇水 的过程 ,就 是教 师指 导 读 书 、讲解 课 文 、传 授知识 和 提 问求答 的过 程 。那 么 ,这 等待 学 生 吸收 的过 程 ,也就 是运用 空 白 艺 术 的过程 。因此 ,一堂 成功 的 语 文课 ,除 了教 学 目标 明确 、教 学 方法 科学 、课 堂容 量适度 、读 书指导 精要 、讲 解深 入浅 出 、点 拨 引 而不发 、提 问设 计合理 、板 书简 明美观 、双 边活 动积极 、学 生 获益 非浅 等诸 多 因素外 ,还应 当给学 生 留出足 够 的吸收 消化 的 时 间 ,让学 生主 动钻研 教材 ,分 析 综合 ,思 考 问题 ,归纳要 点 , 咀 嚼感 悟 ,梳理 知识 … …当然 , 学 生进行 这 些活 动的 时候 ,课堂 往 往处 于静 场 的状 态 ,课堂 气氛 似 乎不够 活跃 ,听课 者也没 什么 可 听 的一 一 而这恰 恰令 不少 授课 教 师担 心 ,惟 恐落 得个 课堂 气氛 不 活跃 的评价 。其 实 ,我们 并不 是 为 了课 堂 活跃 而上课 ,而 是为 了学生有 所 收获才 上课 。更 何况 课 堂是否 活跃 ,并 非 以场面 是否 热 闹为标 准 。如果 学生 不肯 开动 脑 筋 , 主 动 思 考 ,而 是 被 动 读 书 ,被 动接受 ,那 么 ,即使 学生 唱念 做 打 ,手 舞足 蹈 ,使课 堂活 跃得 像文 艺表 演 ,又有 什么 实际 意 义呢 ?惟其 如此 ,要 想真 正运 用语 文教 学 的空 白艺术 ,首 先必 须 消除惟 恐课 堂气 氛不 活跃无 谓 担 心 ,克 服刻 意追 求表 面热 闹 的 形式主义弊端。 编辑/ 关山 校对/ 文琪
浅谈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浅谈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在我们所教授的语文教材中,大多选用的是名家名篇,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具有间接性,作者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与审美的独特,往往曲笔成文,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形成一种空白艺术。
而空白艺术往往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艺术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一、利用文本语言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文本中最乏味的教学艺术是把话说尽,文本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维,而作品中的空白需要我们去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去发现“空白”。
在教学中,利用这种“空白”展开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要抓住文本教学的空白点,尤其是“语言’的空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穷人》的学习中,丈夫的一句“你把他们……”。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无可奈何又不失纯真善良的穷人形象,邻居死后留下的孩子如果不接过来他们一定会饿死,但是接过来后呢?对于一个捕鱼为生孩子又多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语言空白,可以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利用文本情节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收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就是作品的空白。
”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只是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不少情节一笔带过或者省略不写,抓住这些情节的空白,让学生去调动思维,去充分发挥想象,从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空白文本,值得我们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去回味,去探讨,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法国大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小说的结局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知道她含辛茹苦用十年偿还的项链却是假的时,课文戛然而止,留给学生们无限的想像空間,这正是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时机,笔者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情节去续写:马蒂尔德听到这影响她命运震惊的消息会怎么样。
浅谈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安仁县坪上中学黄运发摘要: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学上恰当运用“空白艺术”,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这种学习能力,那么什么是“空白艺术”,所谓“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空白艺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体验。
”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检验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与是当前语文课改倡导的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一致的。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上恰当运用“空白艺术”不失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那么什么叫“空白”呢?“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
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这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
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电影表演都十分注重空白艺术。
维纳斯的塑像之所以成为艺术宝库的珍品,是与其断臂的缺陷空白分不开的;齐白石的《钓虾图》不见一根线条表现江流,但作者却通过墨色的浓淡深浅体现了虾的动态,让欣赏者能感受到潺潺流水,满目碧波;电影《广岛之恋》通过手指颤动的意识流方法,表现了个体情感的疯狂和人类政治的疯狂之间微妙的联系。
这种意识流表现法其实就是空白艺术。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它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随机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而空白艺术可以让语文教学更能彰显出其魅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其在课堂上教学生多少东西,而在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技能。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与授人以渔。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的对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其中,空白艺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法,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其对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空白艺术是指在白纸空间内进行创意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片空白的纸,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例如,引导学生用绘画、写作、朗读等形式,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
利用空白艺术,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篇经典文学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片空白的纸上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将自己独特的解读和感受转化为图像和文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来描绘小说中的场景或角色,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空白艺术的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用一片空白的纸来回答。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读等方式,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转化为图像和文字,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可以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答案。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同时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
2016.12备无论是文学家还是音乐家,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作为艺术家,他们往往会在其作品中精心设计大片的空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使作品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空白”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下面就以《最后一课》为例来具体谈一谈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情感高潮处急流顿住留空白——调节课堂教学节奏课堂上,教师抑扬顿挫,妙语连珠,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设置的意境,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学生、教师、教材的情感相通,使学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平静,时而舒缓,使课堂教学既像一篇曲折生动的散文,又像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教师若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会把课堂占的满满的,致使课堂教学平淡无奇,冗长缓慢,没有波澜,没有节奏,受累不少却效果不佳。
适当的运用“空白”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语速张弛有度,知识点疏密相间的和谐美与节奏感。
“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
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处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这是文章情节高潮部分。
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的情绪和韩麦尔先生同步达到极度悲痛的程度。
这时老师不必再过多讲解过度渲染,应急忙刹车,做短暂的“静场”,让学生自身去感受和体会韩麦尔先生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深情;亡国的切肤之痛,不甘作亡国奴但又无力救国的无奈……这样课堂节奏由急入缓,由张变弛,学生在高度紧张极度兴奋中得到精神的放松,又在放松状态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感悟。
二、在学生疑难处欲言又止留空白——激发学生思考探知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其实这就是在阐明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白”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的空洞无物,而是不让所有的问题都被老师挖出明确固定的答案,不让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的大讲特讲挤得满满当当,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方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品味、去体验、去品尝咀嚼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不能称道的教学艺术就是把话说尽,让读者一览无余。
文本在阅读活动中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去通过阅读发展自己的思想。
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一遍遍地认真阅读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关键词:空白艺术;阅读教学;意境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分析得十分透彻,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塞得满满的,是十分不明智的。
近年来,教育界逐渐关注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空白艺术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1、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语言”的空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不能称道的教学艺术就是把话说尽,让读者一览无余。
文本在阅读活动中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去通过阅读发展自己的思想。
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一遍遍地认真阅读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因此在阅读课文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甚至是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
有效地利用文章的空白展开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文本时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分析得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兴趣,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
2、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答案”的空白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信奉答案的惟一性,唯标准答案是举,这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
其实,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地方的答案并不是惟一的。
雪化了是水,也是春天。
在这个“标准答案”以外,更多地留些“空白”,让学生去仔细领悟、探究,学生收获会更多。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留有空白课堂教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自己的讲授上,捆在作业练习上,而要尊重其个性的自由发展。
如果课堂上留有空白,学生便可以在空白时间里朗读、演讲、讨论、阅读、解疑……这样,学生在空白时间里无形地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放任自流。
笔者于教学中在一次课堂最后五分钟的文学欣赏中,一位学生谈席慕蓉的诗,误把《乡愁》算了进去。
浅谈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空白”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语文教学既然也被称作一门艺术,难道我们不可以从其它门类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得到启示吗?刚踏上讲台的那一年,我一上讲台便滔滔不绝,将教学的时空占得满满的,虽然是认真而又辛苦,然而得到的回报却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原因何在?教学中缺少“空白”。
反思再三,要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更富艺术性,引进“空白”艺术技巧不失为明智之举。
语文教学中运用艺术,关键是要科学而又巧妙地设计“空白”。
一、教学内容留“空白”刘熙载《艺概)曰:“文有以不言者。
”可见,文章除了直用文字表达外,还可以用“不言”传情表意。
“不言”即“曲言”,意在言外。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俯拾皆是,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文章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用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静场”处理,巧妙设问启发,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感受他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深情;亡国的肌肤之痛,不甘作亡国奴但又无力救国的无奈……。
二、教学时间留“空白”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有“兴奋波峰”,也有“疲劳低谷”的曲线。
因此,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动有静。
有张有弛,开台有度,富于节奏感。
急时如崖上飞瀑,奔腾而下,一泻千里。
关于文学作品中空白语言的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中空白语言的研究
空白语言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是指作者故意使用空白、省略、模糊等手法,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语言的缺失部分,从而达到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空白语言的使用可以使作品更加深刻、精练、生动,增加读者的思考空间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为作品赋予某种特殊的主题或情感。
研究空白语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探讨作者使用空白语言的意图以及这种手法对作品的影响。
在研究空白语言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空白语言的形式特征:包括省略、暗示、模糊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其在作品中的分布和频率。
2. 空白语言的功能作用:包括增强作品的艺术性、深化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引发读者的思考等方面。
3. 空白语言的文化背景:包括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空白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探讨作者使用空白语言的深层意图和独特思想。
- 1 -。
语文空白教学法
语文空白教学法湟中县土门关中学汪永福一、语文空白教学法的含义:所谓“空白教学法”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篇范文在内容、结构、行文等方面的“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并加以修补或改正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在于通过发现“没有”而了解其“有”,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语文空白教学法的操作:1、发现空白。
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找出自认是空白、疏漏、值得怀疑甚至是错误的地方。
发现空白时,教师可从文章的字、词、句、篇、行文、修辞等方面进行系统诱导,也可只对其中一点进行诱导。
如教读《苏州园林》时,有学生发现总起段(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不能统领第7、8、9段;教读《孔乙己》时,有学生问:“孔乙己上半生怎么过的?”“孔乙己的长衫是哪来的,又到哪去了?”“孔乙己死了吗?”等问题,还有像“《从宜宾到重庆》不像说明文”,“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顽强'一词用错了”等,都是教学中学生发现的较有代表性的空白问题。
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的“空白”,不论大小,有理无理,都要认真记录下来。
2、填补空白。
就是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这一环节分讨论、筛选、陈述三个步骤。
教师先将学生发现的所有“空白”按一定顺序复述一遍,让学生自由讨论,因为学生所提问题众多,由于时间及课程计划等因素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问题逐一进行处理,教师应从中筛选出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可带动全篇文章教学的问题板书,最后再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并提出填补方案。
其它问题可留在课后学生自由辩论,寻求解答。
3、评价空白。
就是教师对学生发现的空白问题、填补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带动整篇文章的讲解。
教师的评价只能是用肯定或商讨的语气进行,重点应从某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在领会作者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反复阅读,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提出更加准确的解决方案。
如上文提到的《孔乙己》教学时,学生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并很容易设想出许多填补空白的方案,有的可能是学生的创新“亮点”,有的可能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切入点”,有的或许纯属“野火”。
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时常会运用的一种技法,如在书法、绘画、音乐等门类中,尤其在书法、绘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一副成功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人以艺术思想的熏陶,所以在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斟酌选择多大的字体、多粗的笔画,如何达到运笔的流畅,还要斟酌谋篇布局中的空白之处。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也毫不例外地运用了这种创作技法。
实际上我们的读者在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实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空白艺术。
它指的是在不影响主题鲜明、形象完整的前提下,用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作家所要表达的内容,意象之中总留有大量的“空白”,因此,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往往采用“简化”的原则来进行创作,读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调动自我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加以填充,读者填充的成分往往带有自己再创造的成分,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才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家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即重建。
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达到了用文学作品召唤读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目的,激发了读者的浓厚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陶冶了读者的思想情操,同时也激活了思维,启发读者去思索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也达到了“文吸读者”的目标。
一、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大多数诗人用诗句来表现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时,通过有效的艺术处理,在结构和意象之中,在诗歌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之中,都是有意地露出一些,藏起一些,或者有意地露出表层,藏起深层,那些藏起的“部分”,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空白之处,让读者在反复欣李冬艳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作者简介]李冬艳,抚顺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
摘要:“空白”艺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如建筑、书法、摄影、音乐、绘画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它强调“言已尽而意无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空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空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摘要:要美化语文课堂,而教学中的艺术空白是美化课堂,实施上述教育思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文学作品中留空白艺术比比皆是,它们为读者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达到“言不尽意”,“其意无穷”之妙境,(一)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白设为“空白”点语文具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为一体,它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
过去人们只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至使语文教学进入了尴尬境地。
为了走出这种尴尬境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创造一个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美化语文课堂,而教学中的艺术空白是美化课堂,实施上述教育思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一、对艺术空白的解读所谓艺术空白就是指作者有意识地在文学作品中留给读者思考想象的地方,使之有余味,有理智启发。
莱辛称之为“不到顶点”的艺术。
从莱辛的《拉奥孔》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不管是诗还是画,都不能描绘到了尽头,否则就拴住了想象的翅膀,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丰富性和含蓄性。
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认为:“莱辛所谓不到顶点的手法是文学的一个有效手段”。
文学作品中留空白艺术比比皆是,它们为读者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达到“言不尽意”,“其意无穷”之妙境。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就能展现整个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见,文学作品中艺术空白有多少,留下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就有多广。
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选的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这为设置空白教学创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设置“教学空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力,王国均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或以方法指导学生不断提高填补‘空白点’能力的过程”。
廖育华老师根据“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提出“空白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意味的形式: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作者:孙小燕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2年第10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语文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情感和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作品教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
如何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提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
依据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笔者提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注意创构“有意味的形式”。
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伊瑟尔创立接受美学流派,其理论核心是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
文学作品未经阅读之前,内隐着诸多“空白”和“未定点”,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在“具体化”的接受活动中,填补“空白”,定义定点,使作品的真正内涵得以尽览。
古代中国画重视残缺之美,宋代马远以其鬼斧神工之笔而被称为“马一角”,“残山剩水”是其山水画的代名词,其画面大部分是由空白或远山平野所充斥,只留一角作为美画。
画家竭精殚虑构造的画中“空白”,使观赏者驰骋神游其中,产生无穷的想象。
如果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比作作家创作一部作品、画家绘制一幅山水画,那么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教师借助于文学作品的“空白”,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创造性解读的“意义场”,它犹如“嫩绿枝头红一点”、“踏花归去马蹄香”中的“一点红”、“一缕香”。
学生由“一点红”、“一缕香”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卡西尔说:“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而人类心智的解放则又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目标。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设计“有意味的形式”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为学生解放心智创造了条件。
“有意味的形式”的创构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有极大的作用。
一、“有意味的形式”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阔海空天
在教学中,教师创构的“有意味的形式”,因其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形式,从而使学生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广泛,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这一创造力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无限遐想和思想再造上。
在“有意味的形式”的制约和牵引下,学生根据自身修得之善能,通透了解“有意味的形式”中传递的各种信息,通过联想和想象,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填补和界定,从而从整体性详尽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和情感传输,同时,学生想象的空灵羽翼得以舒展和腾飞。
学生处于一种“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的创造过程之中,此时学生打破了逻辑法制的专横统治,争取了思想上更为自由的呼吸,学生的心智由朝着思想和概念发展,一变而为向创造想象发展,学生的眼睛成了“建设性的眼睛”。
如针对柳永的《雨霖玲》“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简约质朴的七个字描绘一幅生动美妙的情景图。
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之窗由此打开,江中一叶扁舟,飘摇而进,渐渐消失于暮霭沉浮之中,此刻,诗人梦回酒醒,只见晓风习习,疏柳轻舞,残月高挂于柳梢枝头,无尽、无言的孤寂与苦闷之情顿袭心头。
学生通过联想,诗文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情感共振,从而体会到了此诗所表现出的凄清氛围、清淡之景、冷落之客和缠绵离愁的特点,在这无尽遐想的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激发,情感得到了熏陶,使“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真正成为表现其个性的自由活动。
二、“有意味的形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捷径坦途
教师创设的“有意味的形式”有澄澈空灵之性:如镜中花、水中月,无迹追寻。
在虚幻空荡之中传出深沉悠远之音,神明里透出幽深之境。
但在这空灵之中,涌动着无尽的“意”,在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中,学生力求将“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之义转化为心中的“境”之感,在这不断转化、同化和再造的过程中,便出现了学生审美过程的“意会”与和“妙悟”。
“意会”之感是学生内心世界与“有意味的形式”相互交流和产生共鸣的过程。
“意会”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被唤醒,“意会”是一个始点,进一层是“妙悟”,“妙悟”是心灵超越对象的体验和共振,是超越于“常理”的感觉体验。
“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
”(胡应麟《诗薮》)学生由此生发出丰富的形象和意境。
学生在解读“有意味的形式”的过程中,领悟了作品的艺术美,获得了审美境界的“悟”。
学生审美的眼睛在俯仰之中触及着作品中的每一处“空白”,作品中的情趣、理趣,融入学生的心中。
因此,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而且使得学生在“有意味的形式”的境遇之中,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作者产生发自心灵的共振。
三、“有意味的形式”是净化学生心灵世界的瑶池仙境
英国著名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来的那样深的思想。
”教学过程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朵微小的花”,它对学生的心灵世界起着巨大的净化作用。
学生在解读“有意味的形式”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之中,生命的情感全部注入了“有意味的形式”之中。
同时“有意味的形式”也染上了学生的性灵,作品中所有的美对学生心灵起着陶冶的作用。
“有意味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浸润于作品的流连忘返的时间和持久的愉悦感受,在这浸润之中,学生认识到作品中奇丑的现实、惨淡的人生、纯洁的理想、崇高的道德,学生的心灵和作品中一切崇高的美在生命情操中汇成一串长期的微妙的音符。
学生解读“有意味的形式”的时候,由对作品中有关情感道德的评价进而到对自己的道德世界的内省,由此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我们设置的情感目标在学生解读“有意味的形式”的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况且这种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背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如果在这
里让学生描绘此时“我”的心理活动,那么学生在解读“有意味的形式”时,就会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起自己的情感,进而去内省自己的道德世界,情感道德水准也因此得到提高。
文学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的创构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对之进行孜孜不倦地钻研,才会适应中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