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兵:2015版新高中历史课标思路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篇章。
作为高考制度的核心内容,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备课和教学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新课标的背景、特点及其带来的改变进行探讨。
1. 背景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部门决定推出新的高考课程标准。
2. 特点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高校选拔人才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强调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作为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够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思考和综合应用。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 改变与挑战新课标的实施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任务,也给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3.1 对学生的要求提高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下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3.2 对教师的要求提升新课标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这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注重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新要求新课标要求学校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和创新,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赵诗颐发表时间:2006-12-6 23:38:17来源:转载访问次数:2830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赵诗颐一﹑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
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实验,二、我们目前的进展情况分析:我们目前课改进展情况,还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教学方式没有发生转变,教师还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强调学生记忆基础知识,仍然发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搞题海战术。
这一切都是因为新的高考模式还没有出台,到底将来怎么考法,学校和老师心里没底。
因此课改进展情况十分缓慢。
但是从当前国家以及实验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心看,新课程改革必须开展下去,现在只是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
因此,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先入为主,要不然我们将会陷入被动。
“把握了契机,就把握了成功!”三、关于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认识:1、应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
历史学院师德先进个人叶小兵教授事迹材料-首都师范大学
为师为德,育人为本叶小兵教授,男,在我校历史学院从教33年,现任历史教育学教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在北京市和全国中学历史教学界具有很高的声望。
叶老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以历史教学为基础,把育人作为根本,为高校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叶小兵老师对本科教学全身投入,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他一直坚持每个学年都给本科生上课,并领导和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和见习工作。
1997年被评为教授后,他仍坚持每年给本科生讲授两至三门课程。
他主讲的《历史教育学》《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等课程,有突出的特点:(1)讲清有关的教学理论问题,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本学科学术前沿的一些问题,注意解析新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2)注重介绍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路和动向,使学生了解现在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认清今后的发展趋势;(3)非常注意教学实际技能的传授,鉴于本科生对中学教学不甚了解,就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以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本领;(4)注重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计划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每人课堂讲述五分钟的活动、教材分析、教案写作的作业、组织教学技能比赛等,以使学生提高实际教学的能力;(5)尽可能多地介绍中学教学的好经验、好办法,使学生了解如何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增长处理教学问题的本领和经验;(6)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热爱历史教育工作,提高当好历史教师的信心;(7)充分利用北京市的教学资源,邀请北京市的特级历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历史教研员为学生讲课或讲座,介绍他们在教学一线的经验。
正是由于他的课内容丰富充实,教法多样灵活,教学态度严谨认真,讲课深入浅出又幽默风趣,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密切,因而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
不少学生都说到,上叶老师的课既有收获,受到启迪;又是享受,感受到名师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还能开拓视野,提高认识。
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
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作者:叶小兵文章来源:历史教学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深入进行。
此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编制,而且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得中学历史教学处于一个转型期,需要研讨的问题很多。
本文仅对新历史课程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进行简要的评析。
一、历史教材多样化的发展在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材的多样化,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类型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材就是教科书。
这样很容易导致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历史学习就是学习历史教科书,从而使教科书在教学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甚至出现对教科书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情况。
而现在则认识到,教材是有多种类型的,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
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材料,都可以视为教材。
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类型的教材,如各种文字材料、图像材料、音像材料、统计材料、实物材料等。
各种类型的材料,都可以是历史教学的教材,都能够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二是教科书版本的多样化。
我国的教科书制度从“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后,已有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但是,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流通仍受到各种限制,学校和教师并没有选用教科书的真正决定权。
换言之,在教科书的采用上,还缺乏公开、民主、科学的运行机制。
在此次新一轮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在这方面向前有所推进。
更多的单位和人员参与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教科书版本的数量亦有增加,而且同时进入务实验区,供实验学校选择,因而呈现出一定的竞争态势,使得教科书版本多样化的优势初步显现出来。
三是教科书内容的多样化。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上是由课文组成,而其他的项目则很少。
现在正进行实验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通过系统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想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
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实验,二、当前的课改进展情况据悉,2008年除西藏外所有省区都将实施新课标、进行新课改。
目前,教学方式没有发生转变,教师还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强调学生记忆基础知识,仍然发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搞题海战术。
这一切都是因为新的高考模式还没有出台,到底将来怎么考法,学校和老师心里没底。
因此课改进展情况十分缓慢。
但是,从当前国家以及实验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心看,新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现在只是一些相关的高考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
因此,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先入为主,否则我们将会陷入被动。
“把握了契机,就把握了成功!”三、关于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认识我们通过认真阅读和分析新课程标准,理解和掌握了内容和要求,为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
(一)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板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
新修订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 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 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 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 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 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 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 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 验教训。
(2)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 在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 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 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 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 同时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研修,进行校本教 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都涌现出一 批优秀的历史教师,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在不断的探索中践行着新课改的理念,推进着 历史教学的深入发展。
(3)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式 新课改的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教学方式上, 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 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 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 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 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特别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大为提高。
如:实验稿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 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 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 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 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 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 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 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 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高中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十六结构的把握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十六:结构的把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导向,教师不仅要搞清楚历史知识的内容,而且要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力图使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
可以说,把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结构,是教师要上好历史课的重要基础之一。
然而,对于什么是历史知识的结构这一问题,不少教师是围绕着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思考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是将教科书中课文的结构当作教学的知识结构。
教师也会这样想:照着课本中的知识结构讲授,是不会有问题。
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多是将重点放在对教科书课文的结构分析上。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得教历史变成了教历史教科书,最终导致教科书成为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成为教科书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历史认识也就被局限在课本所圈定的知识上了。
这种情况,在过去是较为普遍的;当前施行新课改,虽有出新,但以课文结构为知识结构的情况并未根本转变。
举一个我在高中课改实验区所听观摩课的例子。
这节课是高中《历史Ⅱ》中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教学的基本功很不错,也努力在课堂上体现教改的新思想,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基本上是依照所用教科书上知识的结构、层次,分为“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两部分,分别介绍衣、食、住、行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情况,如近代的穿西装、吃西餐、盖洋房等,以及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丧习俗、采用西式礼仪等;当代部分则是“菜篮子工程”、餐饮业发展、时装表演、“安居工程”,以及新婚姻制度、双休日等。
教师还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在想,这节课怎么教才更好呢?在课后的点评中,我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我觉得这节课的知识教学还是显得有些散乱,具体的知识点不少,社会生活变化的例子举了很多,但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本质及特点却并不突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年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2015年10月21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3(一)课程性质/3(二)基本理念/3二、课程目标/6(一)总目标/6(二)学科核心素养/6三、课程结构/9(一)设计依据/9(二)结构/10(三)学分与选课/12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12(一)必修课程/12(二)选修I课程/26(三)选修II课程/45(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58五、实施建议/61(一)教学与评价建议/61(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82(三)教材编写建议/84(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89 六、附录/90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90 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97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探寻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规律,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历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叶小兵:教材的整合
叶小兵:教材的整合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体系等方面有一些新的定位,并编制了必修课和选修课。
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相当的难度,很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解决。
其中,历史选修课是新设置和新编制的,选修课在教学实际中如何进行,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六个选修模块,就教学内容上讲,有些是教师还比较熟悉的,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而《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模块的内容,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少涉及,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会感到比较生疏。
这就需要我们的历史教师不仅要进行重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大胆地进行研究、探索和创造,使历史选修课的教学焕发出独特的风采。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赵剑峰老师执教的《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一课,在2007年7月的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赵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
当时,评议组的全体成员对这节课的教学都给予好评。
赵老师上的这节课,从整体上讲构思精巧,线索明晰,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活动多样。
我认为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不是局限于对课本的结构、层次、线索做一般性的梳理,然后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创新性的整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认识。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编排。
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只是概要性地提到以皖南古村落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赵老师所用的教科书版本,是将皖南古村落这一课题分为四个子目,分别介绍西递村、宏村、村落水系、徽派建筑艺术。
仔细分析教科书的这种编排和写法,就会发现有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既分散又重叠,如前两个子目中的主体内容是介绍这两个村落的建筑,而第四个子目又专门论及建筑成就;而第三个子目写村落水系,还是在介绍西递、宏村的人工水系。
叶小兵教授关于新课改的课件
教学内容整合的方法
从学生认识历史的角度进行整合 从历史发展的本质特点进行整合 从不同版本教材的长处进行整合
六 对历史现象进行梳理
由于新课程是主题探究式的, 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以历史现象 为主,未突显史事的过程。 在学生对基本史实不甚清晰的 情况下,如何梳理历史现象, 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将现象、状况建立在过程中 用典型事例说明现象、状况 找准现象、状况的逻辑关系 分析概括现象、状况的特点 建构现象、状况之间的联系
注重对因果联系 和内在联系的讲解
在方法上:讲解法 方面要全
如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方面可有: 商品经济、货币经济、 城镇贸易、海外贸易。
事例突出
如宋元海外贸易的管理。
特点发掘
如都市贸易的时空扩大。
本质把握
七 关注课题之间的联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 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 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 只有最适用的教学方法
适合教学目标的方法 适合教学内容的方法 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适合教师运用的方法
运用教法促进学生学会: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问题的核心 对历史境况的特点有深刻感悟 能概括问题所涉及的历史发展 对相关史料进行研读加以辨析 论从史出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积极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见解
转型—发展—多样化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构是什么?
选修6:皖南古村落 课本的结构: 1. 西递 2. 宏村 3. 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 4. 璀璨的徽派建筑艺术
重新整合为:
1. 远眺:依山傍水的布局,人与自 然的和谐统一 2. 近看:徽派建筑艺术的结构之巧, 装饰之美,营建之精 3.纵观:追溯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经 济文化源头 4.透视:品味皖南古民居的细节, 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高中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二细节的重要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二:细节的重要有一次在中学先后听了两位教师的历史课,他们所讲的内容是一样的,课题都是辛亥革命。
在讲到黄花冈起义时,一位教师说: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在冲入了总督衙门后,又冲杀出来,与敌人的援兵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
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讲述的:黄兴带领120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
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
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
两位老师在讲述时,都是带着激情的。
看得出来,他们都是想讲好黄花冈起义的情况,尽力表述出革命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无畏精神。
但是,他们两人的讲述及其效果是有明显区别的。
前一位教师多是用词语来论述,显得有些空泛和一般化,学生听后留下的具体印象不会很深;而后一位教师则是以黄兴和喻培伦的具体行为作为代表,用细节来展现当时激战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再现出革命党人的英勇形象。
相比较而言,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更好。
这里,涉及到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史事叙述中的细节。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
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
记得我的一位业师黄一欧先生曾说过: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
他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历史课堂讲授的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这就是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而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的情节。
在历史讲述中史事的细节是很重要的,讲好细节,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高中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十五目标的表述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授课笔记十五:目标的表述按照常规的做法,中学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都要进行备课工作。
教师在钻研了课程标准、教科书及相关的教学材料后,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总体的、具体的筹划,最终形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是教案。
在我参加过的一些课堂教学比赛,或是到中学听课时,常常会接到任课教师编印好的教学设计或教案。
在这类教学材料中,一般都是在前面列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以往的课时教学目标,一般是由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思想教育三个部分组成;新课程改革后,则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
教师具体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先举个例子吧。
最近我去中学听了一节初中的历史课,是一位青年教师讲授郑和下西洋。
在他提供的教案上,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向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使学生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景,进行多向的信息传递,调动学生并培养学生参与学习。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使学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讲述明朝同亚非各国的友好未来,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外交的重要意义。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在力图按照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计这节课,他这样来划分和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也是通常的做法。
然而,这里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的。
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
关于教学目标的理论,要展开说可能会比较复杂和繁琐,我们可以找一些教学论方面的基本书籍读一读[1][1],以对教学目标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
需要搞清楚的是,现在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用的“教学目标”这一概念,是与“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有所不同的。
高中历史教材的新思路
高中历史教材的新思路历史教育在高中阶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材存在许多问题,如大量的记忆性内容、单一的叙述方式以及缺乏实践性的学习方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以提高高中历史教育的质量。
一、强调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育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缺乏对历史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历史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遗迹和地理环境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和解构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传统的历史教材内容单一,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教学资源。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来增加教学的多样性。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分发历史纪录片的观看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历史遗迹和文化之美;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
三、注重历史意识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只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忽视了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因此,应该在历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的事件和问题,让学生通过历史的镜头去发现其中的关联和联系。
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剧院等,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四、启发学生的历史研究意识除了传统的历史教育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历史研究意识来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去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在学校可以建立历史研究小组,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叶小兵:新高中历史课标思路
二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
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 和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 最关键的素养,强调其对于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 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经过学生后天的学习可获得, 即可教、可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综合考虑了适应社 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历史的时序观念历史的时序观念知道历史的时间划分以知道历史的时间划分以及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及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运用时间术语并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运用时间术语并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间下进行认识间下进行认识区分时代的特征能辨识各种时间概区分时代的特征能辨识各种时间概念和分期方式念和分期方式运用历史时间术语和分期方式进行自运用历史时间术语和分期方式进行自己的历史论述己的历史论述历史材料的运用历史材料的运用知道史料的类型并能知道史料的类型并能读懂所提供的文献史料读懂所提供的文献史料了解史料的性质及价值并掌握获了解史料的性质及价值并掌握获取史料的方法取史料的方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够判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够判断史料的价值断史料的价值在自己的历史论述中能在自己的历史论述中能正确运用史料进行论证正确运用史料进行论证学业学业质量质量标准标准汇总汇总学业学业质量质量标准标准汇总汇总学业学业质量质量标准标准汇总汇总学业学业质量质量标准标准汇总汇总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重心改变以往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复述的教学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思路、成就与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 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新修订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 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 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 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 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 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 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 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 验教训。
5.提倡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新历史课程在编制时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 创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参与 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 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 方法。尤其是通过教学活动建议,提出了多 种形式的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的活动,设计 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教师为 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多样的组织与引导, 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6.提出了指导性的评价建议
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 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并强调在历史教学评 价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 程。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 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还要检测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 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
2015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标解读
2015高中历史课标解读(III)历史(II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
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
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跃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跃,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
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B.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
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精品文档 (151)单元的设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三
最近听了一节初中历史课,任课教师讲的是唐朝的政治,内容包括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所使用的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科书。
然而,教科书上这节课的纲目中,并没有开元盛世的内容,而开元盛世又是教科书中下一节课的课题。
我在听课时就在想,这位教师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严格按照教科书的编排进行教学呢?他这样来设计这节课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呢?下一节课他又怎样教呢?课后,我与任课教师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我的疑问。
这位教师解释说:之所以这样来组织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根据分析对这一教学单元进行了新的整合。
这个单元的课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上安排了八节课,其中有五节课讲的是唐朝的历史。
在教科书的这五节课中,一节是贞观之治,一节是开元盛世。
从课题上看,都是以讲唐朝前期的政治开明为主,没有突出经济状况。
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又恰恰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要主题,这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后面讲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就有了基础,也为下一个单元课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教学做了铺垫。
所以,我就将这五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重新做了编排,一节课讲政治局面,一节课讲经济繁荣,一节课讲科举制度,一节课讲民族关系,一节课讲对外交流,并在本单元最后的活动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唐太宗的讨论。
下一节课重点讲唐朝的经济繁荣。
听了这位教师的设计思路,我真的是十分佩服,因为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着历史新课程改革触及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单元的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材基本上是按通史体系编排的,并分解为一节一节的课,每节课都是独立成章的,历史教师对这样的编排也很熟悉了。
但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将通史体系进行了改造,以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来编制教学内容,因而新历史教科书就设计出教学单元,每一单元突出一个学习主题,并围绕学习主题组织各节课的课题及内容。
这就同以往的教学内容组织有了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从“课”的教学转变为“单元”的教学,由此派生出许多教学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理解
全球视野 人类发展
沟通与合作
人际交往 沟通交流 协同合作
自主发展 生命意识
生命健康
生活能力
身心健康
学会学习
主动适应 与创新
兴趣习惯 思维品质 认知策略 自我认知 数字能力 创新能力 规划发展
文化修养
语言、符号 与 表达
语言符号 交流表达
科学、技术 与 应用
人文与审美
科技基础 科技应用 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 审美能力
自主发展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
自 值的重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发展的
主 人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选
发 展
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解决实践 问题;能够有效地反思与调控自我,主动适
应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具有开拓创新
的意识和积极行动的能力,实现人之所以为
人的独特价值。
文 文化修养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
化 修 养
人价值的必要基础。语言、科学、艺术、 历史等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都是
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
过文化的修习和养成,人类才能传承并
创造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学
生 核 心 素
社 会 参 与
自 主 发 展
养
的
总
框
架
文化修养
社会参与 个人品行
品德修养与社 会责任
国家认同
义务责任 法治观念 环境资源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奉献精神 文化理解
时空观念
建
对
构
历 史
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
史料实证
正 确
进
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
历史理解
的
行
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
历
认 识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 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历史解释
史 认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 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历史价值观
识
历史 价值观
历史 理解
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
二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
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 和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 最关键的素养,强调其对于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
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的思路
当前,教育部在修订高中课程 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将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改革 的重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 修订时,亦将历史学科核心素 养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重点。
一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深化课程改革,贯彻“立德树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 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 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 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 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 人观念。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 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和体现自主、合作 与探究 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让评价 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
确
定 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
历 史
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核
心 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
养 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
的 依 据
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 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空 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
观 念
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 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
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
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
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
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史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
料 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
证 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
史料 实证
历史 解释
时空 观念
时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
空 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
观 念
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 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
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
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
角度出发。
时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使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自
主 发
自主性
展
社
社会性
会 参
与
的
总
文化性
框
架
文化修养
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
社 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
会 参
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
与 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需要处理好个
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
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
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 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经过学生后天的学习可获得, 即可教、可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综合考虑了适应社 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基本特征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实 证
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
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
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
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
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
史 料
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 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
表现能力
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 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
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 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 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 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 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