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旧制度
新制度流程启用通知模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公司的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公司决定对现有制度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现将新制度流程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新制度流程的启用时间新制度流程将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启用。
为确保平稳过渡,旧制度流程将在新制度流程启用后继续有效一个月,以便各部门和相关人员适应新流程。
请各部门在新制度流程启用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二、新制度流程的主要变化1. 优化审批流程:新制度流程对审批环节进行了优化,减少了审批层级,提高了审批效率。
请各部门根据新流程要求,调整相关审批权限和责任人。
2. 完善信息录入:新制度流程对信息录入环节进行了完善,加强了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请各部门严格按照新流程要求,准确、及时地录入相关信息。
3. 规范文件管理:新制度流程对文件管理环节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文件分类、归档和查阅要求。
请各部门按照新流程要求,做好文件管理工作。
4. 强化责任追究:新制度流程对责任追究环节进行了强化,明确了责任人和追责方式。
请各部门在新流程中严格遵守规定,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三、新制度流程的培训与指导为确保新制度流程的顺利实施,公司将组织相关培训课程,对全体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请各部门积极参加培训,熟练掌握新流程的操作方法。
同时,公司将设立咨询热线,为大家解答新流程实施过程中的疑问。
四、新制度流程的监督与检查公司将加强对新制度流程的监督与检查,确保各部门按照新流程要求开展工作。
请各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本部门员工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新流程得到有效执行。
五、旧制度流程的废止自新制度流程启用之日起,原制度流程及相关规定将不再执行。
请各部门严格按照新制度流程开展工作,不再参照旧流程。
六、其他事项1. 新制度流程的启用不代表公司对原有管理要求的放松,请各部门继续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定,提高工作质量。
2. 新制度流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工作量的增加,请各部门充分理解,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问题 思路与建议
一、问题分析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中小学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
2001年10月,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了《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3年9月国家人事部颁发《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03年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工作会议,部署了改革的具体要求和计划。
可以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潮,取得了诸多进展。
但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
归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等。
具体体现为:1.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显示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显着性作用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先关注领域。
但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看,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育。
人事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教师编制的重新确认和以县为主教师工资的财政拨付,的确减轻了农村教育的财政负担,在政策上保证了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
然而,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数量精简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在推行教师聘任的过程中,存在“好学校选好教师,好教师选好学校”的现象,往往是重点学校、城镇学校在聘任教师中遇到的困难少,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则难以聘用到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等难以有高职称和高素质教师进入,教学质量提高困难,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由此看来,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聘任制存在严重不足。
2.合格新教师难以进入,代课教师成为新问题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财政困难的农村县市更多地基于减少财政负担的立场而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和教师工作。
部分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到自身机关行政人员编制的限制,还占有或者挪用有限的教师编制。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PPT课件
2006年9月,全国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阶段。
2007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和修订工作。
2001年底,成立包括化学在内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1至2003年,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3至2004年,编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省(区)成为首批高中新课程实 验区。 从2005年到2009年,江苏、福建、安徽、浙江、辽宁、湖南、黑 龙江、吉林、天津、北京、陕西、山西、河南、江西、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云南、河北、湖北和内蒙古依次进入高中化学 新课程实验区。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课程面临哪些 问题?
“穿新鞋走老路”? 理念很美好,但实践转化率低?
重形式,轻内容?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课程评价体系滞后,课程改革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性,成为制约新课改的瓶颈?
相关学校,领导阶层对新课改的怀
疑与抵制?
。。。。。。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富芝,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01.13. [2] 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J],化学教育, 2010(4). [3] 乔建中,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J],江苏教 育研究,2012(18-22). [4] 于 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11(4). [5] 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
二、(1953—1957):改进学校教育,初建课程体系(仿苏联) 关键词
三、(1958—1965):贯彻教育方针,实行教育革命
教育法学
教育法学一、判断选择题1.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
3.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
4.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本质层面实践层面理论层面。
5.在全球范围内,教育法学的研究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强。
6.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7.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是198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率先开设的教育法学讲座和此后的各地高等师范学院陆续开设的教育法学课程。
8.研究教育法学的方法是:历史考察的方法分析比较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案例研究法系统研究法9.教育行政是为了实现国家目的,运用各种方法制定、运行国家法律、权力。
10.我国教育行政有两层含义:执行国家意志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
11.教育行政的主要特点:(1)国家意志性(2)专业性(3)教育行政相对方的自治性12.依法治教可定义为: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及其它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
13.正式意义上的国外教育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14.国外教育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习惯法阶段、成文法的早期阶段、成文法的体系化阶段。
15.习惯法阶段是国外教育法的萌芽阶段,即奴隶制教育法阶段。
16.成文法的早期阶段是随着大规模的教育立法而到来的发展阶段。
17.成文法的体系化阶段是二战以后国外教育法发展的新阶段,是教育法制化阶段。
18.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
19.《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的指导方针,即实行"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实施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民族觉悟的程度。
革命干部培养的摇篮——简述陕北公学发展史
文/尹恒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里,诞生了这样一所学校,它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毛泽东曾盛赞这所学校——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所学校就是陕北公学。
“陕公”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创办的一所团结各个阶层共同抗日的学校。
它先后培养出逾万名革命干部,为最终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同时,陕北公学也是新中国众多高等院校的前身,是探索国内新型大学建设的开端,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风云际会创办缘起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随着国民党中央社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有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国共两党为合作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海内外许多有志青年和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都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延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神“灯塔”。
一方面,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的爱国青年冲破层层封锁,从全国各地纷纷涌向延安;另一方面,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剩下了不到3万人,党员人数过少也与抗战初期的形势极不相符,因此短期内我党能否培养大量的干部,也成了关系大局的问题。
当时由中国共产党创办,以抗战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学校主要有两所:一所是培养党内中高级干部的中央党校;另一所是培养八路军军事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
由于抗战需要大量的有生力量来作为补充,仅仅这两所学校培养的革命干部还远远不够,所以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具有普遍国民教育性质的学校,专门培养抗战革命人才,调动全民族积极参与抗战。
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经研究后决定,在延安创办一所新的学校——陕北公学,将大批的爱国青年培养为优秀的抗战干部,成仿吾担任第一届校长兼党委书记。
二、艰苦办学服务抗战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认为抗日的教育政策必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结构体系和基本特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XMA180283)作者简介:谢延龙(1973—),男,河南南阳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21 11No 11,2021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1年11月Nov.,2021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结构体系和基本特点谢延龙(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三个阶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怎样培养人”的途径和“为谁培养人”的任务三部分构成。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体现出党的领导是根本、为党育人是灵魂、人民立场是主线、育人规律是遵循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演变;结构;特点中图分类号:G40-011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1)11-0135-07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总体上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经历了建党后“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可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教育方针发展1 建党后“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工具,在召开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纲领,这些教育纲领作为党对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其实质就是党的教育方针。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给全国人民指明抗战胜利的道路,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实现全面的抗战,于1937年8月下旬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对日绝交,驱逐日本官吏,逮捕日本侦探,没收日本在华财产,否认对日债务,废除与日本签定的条约,收回一切日本租界。
为保卫华北和沿海各地而血战到底。
为收复平、津和东北而血战到底。
驱逐任何的妥协动摇。
二、全国军事总动员: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实行全国抗战。
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的作战方针,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的作战的方针。
设立经常的国防会议,讨论和决定国防计划和作战方针。
武装人民,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作战。
改革军队的政治工作,使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
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发扬军队的积极性。
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破坏敌人的后方。
实现一切抗战军队的平等待遇。
建立全国各地军管区,动员全民族参战,以便逐步从雇佣兵役制转变为义务兵役制。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国人民除汉奸外,都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抗敌的自由。
废除一切束缚人民的爱国运动的旧法令,颁布革命的新法令。
释放一些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开放党禁。
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
动员蒙、回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
四、改革政治机构: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
国防政府必须吸收各党、各派和人民团体中的革命分子,驱逐亲日分子。
国防政府采取民主集中制,它是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国防政府执行抗日救国的革命政策。
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和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精髓"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路线,就是在对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坚持始终紧密联系民主革命的斗争实际!紧密联系各革命根据地生产建设实际!紧密联系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身实际,做到思想理论教育为民主革命服务!为解放区的生产建设服务!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服务,并且使党员干部和广大工农群众在革命斗争!生产建设实践和自身思想改造的过程中去真正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和阶级意识" 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用科学的方法是思想理论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必然要求"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教育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综合运用语言灌输!文字灌输等灌输方法,运用民主讨论!自我学习!典型示范等自主教育方法和整党整风运动方法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扩大教育范围,增强教育效果,提高思想理论教育质量,从而巩固党的思想阵地,赢得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提升党的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这种认识和实践随着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而逐步走向成熟"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在思想理论教育上, 就是指党在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党的理论教育活动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任务结合起来,密切联系受教育者的接受状况和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1940年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第四次县长联系会上作出的5在职干部的教育问题6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职干部教育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0,/少而精0,/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八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专门领域和热门话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拐点上,对“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做一番回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前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研究的未来发展。
一、历史轨迹在新中国60余年的历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之相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其大致路径及其重要细节如下。
第一次课改(1949-1952):改革旧制度,统一新政策,建立新课程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其《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据此,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对旧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改革。
例如,中学取消了旧中国规定的“党义”、“公民”、“军训”等科目,设置了“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等学科,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明确小学学制为5年,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和音乐课程,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做出了新的规定。
其中,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作者:左莎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回顾了我国自清末、民初至21世纪我国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并指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育方针;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方针的四个特点(1)时代性与可变性。
教育方针应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某一时代的特点。
正因如此,教育方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
(2)稳定性与连续性。
教育方针应保持相对稳定和前后的连续,以利于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相互协调,切忌频繁变动,朝令夕改。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的表述尽管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过反复,但仍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基本保持了连续性。
(3)广泛性与导向性。
教育方针既然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若确立得当并认真贯彻,必然会广泛地引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4)简洁性与规范性。
教育方针的表述应简明扼要,便于记忆,易于掌握,而且其表述力求严密,严格规定教育的性质、职能、目的及实现目的的途径等,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和保障。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沿革教育方针反映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
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
1.建国前我国的教育方针(1)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有时称教育宗旨,有时称教育方针,两者实质是相同的。
光绪年间,清王朝提出的“钦定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在我国历史上,教育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几次大的教育改革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其中的几次重要教育改革进行探讨。
一、清朝康熙年间的教育改革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以提高全国人民的教育水平。
康熙皇帝注重对士人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了六书堂和礼部大学堂等学府,旨在选拔人才和培养官员。
此外,他还对全国各级学堂进行了统一管理,加强了对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规范。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教育水平,并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劳动、面向农村、面向现实需求"的口号,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改革。
在20世纪50年代初,通过实施普及初级教育和恢复高等教育的政策,我国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改善。
此外,新中国还通过取消旧制度、推行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教育改革的意识更加强烈,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教育的发展。
首先,我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基本教育普及。
其次,我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素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校本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总结起来,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教育改革,都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有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试讲
有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试讲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教育实践以及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思考,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早在新文化运动中,毛泽东就发表了许多抨击旧教育、倡导新教育的文章与评论。
他参加李大钊等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少年中国学会,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
随后,他在长沙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创办新民学会,推动平民教育,创办工人夜校、湖南自修大学,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发动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1927年11月,他在井冈山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旧址上创办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后发展为中国红军大学,到陕北后再发展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红军教育必须坚持政治统帅文化和军事技术训练。
他对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教学原则作了具体规定。
比如,他总结的“十大教学法”,在井冈山时期的军队教育实践中普遍推广。
教员培训开始以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为教材,旨在使教员掌握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
1931年11月,中央苏维埃政权在瑞金建立,毛泽东被选为工农民主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献中论及了教育问题。
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事业服从抗战需要。
毛泽东主持洛川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规定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作者:左莎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回顾了我国自清末、民初至21世纪我国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并指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育方针;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方针的四个特点(1)时代性与可变性。
教育方针应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某一时代的特点。
正因如此,教育方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
(2)稳定性与连续性。
教育方针应保持相对稳定和前后的连续,以利于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相互协调,切忌频繁变动,朝令夕改。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的表述尽管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过反复,但仍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基本保持了连续性。
(3)广泛性与导向性。
教育方针既然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若确立得当并认真贯彻,必然会广泛地引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4)简洁性与规范性。
教育方针的表述应简明扼要,便于记忆,易于掌握,而且其表述力求严密,严格规定教育的性质、职能、目的及实现目的的途径等,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和保障。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沿革教育方针反映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
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
1.建国前我国的教育方针(1)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有时称教育宗旨,有时称教育方针,两者实质是相同的。
光绪年间,清王朝提出的“钦定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制度更新宣贯
制度更新宣贯制度更新宣贯是确保组织内所有成员了解和遵循最新制度的重要过程。
以下是进行制度更新宣贯的一些关键步骤:一、明确制度更新的内容与目的:1.梳理旧制度与新制度之间的差异,明确哪些条款进行了修改、新增或删除。
2.解释制度更新的背景和目的,使员工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更改。
二、制定宣贯计划:1.根据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确定宣贯的目标群体。
2.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包括宣贯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关键节点。
3.选择合适的宣贯方式,如会议、培训、工作坊、在线课程等。
三、组织宣贯活动:1.召开宣贯会议或培训课程,由制度制定者或专家向员工解释新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2.利用内部通讯工具(如企业内网、电子邮件、公告板等)发布制度更新信息,确保信息覆盖到所有员工。
3.提供制度手册或在线资源,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和学习。
四、互动与反馈:1.鼓励员工提问,设置专门的渠道收集和处理员工的疑问和建议。
2.组织小组讨论或研讨会,让员工分享对新制度的看法和实施经验。
3.定期进行制度执行情况的调查,收集员工的反馈意见,以便对制度进行持续改进。
五、持续跟进与监督:1.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确保新制度在组织内部得到一致执行。
2.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识别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
3.将制度更新宣贯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使员工形成遵循新制度的习惯。
六、评估效果:1.在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评估新制度对组织运营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2.比较预期目标与实际成果,分析差距原因,并据此调整宣贯策略或进一步完善制度。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确保制度更新宣贯的有效实施,提高员工对新制度的认知度和遵从度,从而促进组织的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摘要: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强调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张进行教育改革。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抗战时期的教育时代性、全民族抗战背景下的教育群众性以及为了抗战胜利目的教育目的明确性等特点。
关键词:毛泽东;教育思想;抗战时期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3903纵览毛泽东全部教育思想,始终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他的这些思想,在抗日战争中就多次出现他的言论里或中共中央以及其他一些文件中,并在各抗日根据地得到广泛贯彻执行,为促进抗战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取得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抗战时期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实行抗战教育政策,强调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紧急关头。
在抗战时期,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成为中国革命最紧要的任务。
为使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都适应抗日救亡的要求,毛泽东多次提出要实行抗战教育政策。
卢沟桥事变的前两个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向全国人民指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
[1]报告还对红军和抗日根据地提出了要求:要使红军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立即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并将军事的政治的文化教育提高一步,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
[1] 抗日根据地在实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必要的文化建设。
卢沟桥事变不久,毛泽东作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的指示反对妥协退让,坚决实行抗战。
指出:只有实行坚决抗战的方针,采取一整套坚决抗战的方法,才能达到一个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
坚决抗战的方法之一便是实现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
1937年8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写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提纲,这个提纲的思想内容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路径探索
“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路径探索发布时间:2023-01-17T02:44:18.985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第18期作者:林光华[导读] 新时期新阶段,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有效地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林光华石狮市第八中学,362700摘要:新时期新阶段,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有效地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广大历史教师都具有的重要职责。
如何使“四史”教育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得到更好的贯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本文中阐述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意义,以求各位方家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四史”教育;家国情怀;课程思政;新课程;路径 1高中历史德育教育与“四史”教育现状分析1.1学校对历史的德育教育功能重视不够历史科目一直都被当作边缘学科看待,学校对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历来不够重视,对它的立德树人作用更是很少提及。
学校和历史教师都没有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发挥出最优作用,造成历史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有限。
尤其是针对历史科目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学校缺乏重视,也没有提供平台来展现历史学科的风采,忽视了历史学科中一些历史素材对学生健康身心养成的突出作用。
1.2历史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尚未达到受现实状况所限,很多历史老师对历史问题的介绍还是停留在考什么讲什么的短期目标上,没有放宽历史视野,解读历史学科“鉴以往而知未来”的育人功能,也没有和思政课相结合,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单调,教授的学科内容也相对较窄,没有把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更没有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各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关注较少,在相关的历史教学中也没有注重升华德育教育,这是我们教育中的失误,也是我们应从思想上认识和改观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要 研究每 一个学 生 , 关爱 每一个 学生 , 眼里 不能 只有
好学生 。 要给后进生更多机会 , 让他们热爱集体 , 上 , 我常常找一些基本 的必需
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 三、 课程注重“ 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 提
掌握 的问题来 提问后进生 , 及时鼓励 , 给予他 们 自信 , 为
我们 应该 在 自己 的课 堂教学 中培 养学生 坚忍不 拔
的意志 品质 , 作为历 史教 师 , 更应 利用 自己学 科 的特 点
提高学 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要抓住一 切教育契机 , 对学
生 进 行点 滴 的 渗 透 , 积 极 的 人 生 态 度 在 学 生 心 中 慢 慢 让
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 的见解和观点 。 有一次我在课上 讲 到 11 年5 日袁世凯 与 日本签 订了灭 亡 中国的《 十 9 5 月9 二
家利益 为己任 的远大理想 。
理想 与现 实总存 在着差距 , 我们 常常在课堂教 学 中
满和谐 、 平等 与温馨 。 在新课程 理念的指导下 , 教师要尊
其一 , 要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教 学的主体 。德 国哲
学 家 叔 本 华 说 :记 录 在 纸 上 的 思 想 如 同 某 人 留在 沙 上 “
学 生 的 个 性 不 同 , 们 有 的感 情 脆 弱 , 的 有 逆 反 他 有
心理 , 的好动控制力差 , 的学 习刻苦但效率极 低 , 有 有 我
课程 的核心就是 三句话 “ 尊重 的教育” 为 了每 一个学生 “ 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和“ 。
一
教 育均衡 发展 是一种 全新 的教育 理念 和教育发 展
阳光 。
观, 教育要 面 向每一 个学生 , 让小 草和 鲜花享 受 同样 的
、
新课程下的教育是“ 重的教育” 尊
《 普通高 中历史课程 标准( 实验 ) 明确指 出 : 》 通过历
更广 。例如 , 在讲《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 课 一 时, 我先 让学生 回忆所学过 的列宁的新经济政 策和美 国
的罗斯福新 政 , 出它们 的特 点 , 找 再分析邓小 平的 “ 方 南 谈话 ” 然后请 学生上 台用 自己的话给 “ , 社会 主义 ” 下定
新论视窗 z0G U AxE cN H NxE 0 U A
新 课 程 与 旧 制 度
江 苏张 家港 市沙 洲 中学( 1 6 o 聂 东红 25o )
看 了也 听 了很 多 有 关 新 课 程 理 念 的 介 绍 , 认 为 新 我 二 、 课 程 下 的教 育是 “ 了每 一个 学 生 的发 展 ” 新 为
史必修课 , 养学生健 康 的情 感和 高 尚的情 操 , 培 弘扬 民 族 精神 , 进一步提 高人 文素养 , 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 、 人生 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 历史文化璀璨夺 目、 文特点突 人
出。 教学 活动 中 , 师要充 分挖掘教材 资源 , 教 使学生在 中 值观 , 人文 素养得 到提 高。
的脚 印 , 我们也 许能看 到他走 过 的路径 , 但若 想知 道他 在路上 看见了什么东西 , 就必须用我们 的眼 睛。” 这句话 道出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重要 性 。 我们要 让每一位学生带 着 自己的知识 、 经验 、 考和灵感等参 与课 堂教学 , 学 思 让 生先看 、 先想 、 说 、 练 , 先 先 使学 生在 自主学 习 的过程 中 更多地 发现问题 、 出问题 、 提 分析问题 、 解决 问题 。教 师 要 巧妙 地予 以点拨 , 量让学生 的思维触 角伸展得更 远 尽
感 想 , 多学生都 对 日本 的做法 感 到气愤 , 表示要 从 很 并 个学 生却站 起来说 : 我觉 得他们 都很 虚伪 , 日货便 宜 质 量 又好 , 为什 么不买 呢? 下面 的学生一 片嘘声 , 我及时制 止 了大 家 , 然后说 : 我首先要 表扬这位 同学 , 并对他 的敢 于直 言致 以敬意 ; 同时也 要提 出批评 , 但 明末清初 思 想
的 民族责任感 。很 多人认为秦始皇是暴 君 , 可是他有很
多 品质 值得我们 学 习 :坚忍 刚毅 的性格 和敏锐 的判 断 力; 勇于认错 纠错 , 善于采纳别人 的建议 , 具有 政治家 的
家顾 炎武就说 “ 天下兴 亡 , 匹夫有 责 ” 如果 人人都 只顾 , 自己 , 都把振 兴 国家 的责任 寄托 在别人 身上 , 那我 们 国
华 民族文 化 的熏 陶下 , 成正确 的世 界观 、 生观 和价 形 人
义, 经过大家热 烈讨论 , 课堂 的达成 率很高 , 家真正弄 大
清 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的内涵 。 其 二 ,尊重 的教 育”还 要允许 课堂 中有 不 同的声 “
音 。要 让 学 生 学 会 质 疑 , 会 批 判 , 于 挑 老 师 的 毛 病 , 学 敢
一
地增 强 。如在讲授 “ 秦始皇 统一全 国 , 建立 中央集权 制 度, 奠定统 一的多 民族 的同家基础 ” , 时 教师可联 系当今
条》 , 后 北大学生进行抵 制 日货运动 , 后让学生谈 谈 然
自己做起 , 把爱 国落到 实处 , 以后坚决不买 日货 , 时有 这
时势 , 让学 生关注 民族 问题 和祖 国统一 问题 , 培养学 生
家就没有希望 了。
允 许 有 不 同 的声 音 , 正 做 到 师 生 平 等 , 课 堂 充 真 让
胸 怀和气 度 。再 如康熙帝 有着 坚定 的信念 和 民族 责任 感、 吃苦 耐劳 的品质 和勇于实 践 的精 神 、 渊博 的知识 和 高 尚的修养。 华盛 顿那高度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 , 国家 、 将 民族 利益置于个人幸福 之上 , 坚持 民主 、 反对 专制 、 不畏 权 势 的高 贵品质 ……我们 可 以用多媒 体把 这些历 史人 物生 动形象地展示在学 生面前 ,让学生树立 以民族 、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