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物理学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放射生物学》(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放射生物学》(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放射生物学》(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272060课程名称:放射生物学英文名称:Medical Radiobiology开课学期:8学时/学分:80学时/5 (其中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专业:放射医学选用教材:医学放射生物学(第二版)主要参考书:《生物化学》,顾天爵主编《生理学》,张镜如主编《医学免疫学》,龙振洲主编《医学遗传学基础》,杜传书主编《医学细胞生物学》,宋今丹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伍欣星、聂广主编《辐射剂量学》,田志恒编《实用放射放射治疗物理学》,冯宁远、谢虎臣、史荣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谷铣之、殷蔚伯、刘泰福等主编《放射毒理学》,朱寿彭、李章主编《放射损伤和防护》,刘克良、姜德智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刘树铮主编《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刘树铮著《辐射免疫学》,刘树铮编著《辐射血液学》,刘及主编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 Hall EJ eds执笔人:金顺子、龚守良、吕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医学放射生物学是放射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通过医学放射生物学的学习,使放射医学专业本科生重点掌握电离辐射对动物机体,特别是人体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放射防护,放射损伤和放射治疗提供生物学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起来,讲授放射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实验课教学要求教师提前进行预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目的]1.了解医学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知识2.系统掌握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原理3.掌握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讲授内容]1.电离辐射的种类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磁辐射(2)粒子辐射2.电离和激发(1)电离作用(2)激发作用(3)水的电离和激发3.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能(1)传能线密度(2)相对生物效应4.自由基(1)自由基的概念(2)自由基与活性氧(3)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作用(4)抗氧化防御功能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6.氧效应与氧增强比(1)氧效应(2)氧增强比(3)氧浓度对氧效应的影响(4)照射时间对氧效应的影响(5)氧效应的发生机制7.靶学说与靶分子(1)概述(2)单击模型(3)多击模型(4)单击与多靶模型(5)DNA双链断裂模型(6)靶分子8.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1)与辐射有关的因素(2)与机体有关的因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增敏及辐射防护[教学手段]课堂讲授,采用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第二章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目的]1.掌握DNA损伤、修复及其生物学意义2.掌握染色质的辐射生物效应3.掌握辐射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4.了解辐射所致RNA、蛋白质细胞与功能变化以及辐射所致的能量代谢障碍[讲授内容]1.辐射甩致DNA损伤及其生物学意义(1)DNA链断裂(2)DNA交联(3)DNA损伤的生物学意义2.辐射引起的DNA功能与代谢变化(1)辐射对噬菌体、DNA感染性的灭活作用(2)辐射对DNA转化活力的影响(3)辐射对DNA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机制(4)辐射对DNA降解过程的作用3.染色质的辐射生物效应(1)染色质的辐射敏感效应(2)染色质的辐射降解(3)染色质蛋白的辐射效应4.DNA辐射损伤的修复及其遗传学控制(1)不同类型DNA损伤的修复(2)DNA的损伤修复机制(3)基因组内修复的不均一性(4)DNA修复基因5.辐射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1)辐射对膜组分的影响(2)辐射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3)辐射对膜结合酶活性的影响(4)辐射对膜受体功能的影响(5)辐射对DNA-膜复合物的作用6.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1)体细胞突变(2)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所致RNA结构与功能的变化2.蛋白质和酶的辐射生物效应3.辐射所致的能量代谢障碍[教学手段]板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第四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目的]1.掌握电离辐射对细胞作用的特点,为学习辐射整体效应打下基础2.学习辐射细胞生物学的基本规律,指导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实践[授课内容]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不同细胞群体的放射敏感性(2)不同时相细胞的放射敏感性(3)环境因素对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2.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1)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2)电离辐射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的机制①G1期阻滞及基因调控②G2期阻滞及基因调控③电离辐射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的生物学意义3.电离辐射引起细胞死亡及机制(1)辐射引起细胞死亡的类型(2)细胞凋亡①细胞凋亡的概念②细胞凋亡的的特征③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④细胞凋亡的辐射效应4.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1)细胞存活的概念(2)细胞存活的体内、外测量(3)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曲线①指数单击曲线②多击或多靶曲线5.辐射诱导的细胞损伤及其修复(1)细胞放射损伤的分类(2)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3)影响细胞放射损伤及修复的因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本章第六节)2.诱导的细胞突变及恶性转化(本章第七节)[教学手段]部分多媒体教学第五章电离辐射对调节系统的作用[目的]学习电离辐射对调节系统作用的基本规律,解释辐射效应整体调节机制。

《放射治疗物理学》讲义教案放射治疗物理学目录.doc

《放射治疗物理学》讲义教案放射治疗物理学目录.doc

放射治疗物理学目录第一章放射治疗物理基础第一节原子和原子核性质一、一些基本概念二、原子核的大小和质量三、原子核结合能四、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五、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能级第二节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基木粒子的种类和物理特性二、核的稳定性和衰变类型三、放射性度量和放射性核素衰减规律四、常见类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定量表达第二章临床放射生物学概论第一节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一、辐射生物效应的时间标尺二、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第二节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一、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及修复二、细胞死亡的概念三、细胞存活曲线四、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五、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六、再群体化笫三节电离辐射对肿瘤组织的作用一、肿瘤的增殖动力学二、在体实验肿瘤的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得到的一些结论第四节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效应一、正常组织的结构组分二、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三、正常组织的体积效应第五节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一、照射范围应包括肿瘤二、要达到基本消灭肿瘤的目的三、保护邻近正常组织和器官四、保护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良好第六节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措施一、放射源的选择二、利用时间-剂量-分割关系三、使肿瘤细胞再分布四、利用氧效应第七节肿瘤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一、“生物剂量”的概念二、放射治疗屮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三、外推反应剂量(ERD)概念第三章常用放射治疗设备第一节X线治疗机一、X线的发生二、X线机的一般结构三、X线质的改进四、X射线治疗机的改进第二节医用加速器一、概述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加速原理三、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四、质子放疗系统第三节远距离^Co治疗机一、叫20源的产生与衰变二、远距离治疗机的一般结构三、60Co治疗机种类四、60Co治疗机的半影种类五、垂直照射相邻照射野的设计六、60c°v射线的优缺点七、6°C0源更换八、Y刀第四节远距离控制的近距离治疗机一、H DR后装治疗设备的组成二、现代后装机具有的优点第五节理想放射源条件一、理想的剂量分布二、能杀灭乏氧细胞三、能杀灭非增殖期细胞(Go期)第六节模拟定位设备一、模拟定位机二、C T模拟定位机三、磁共振模拟机四、P ET-CT模拟机第七节体位固定装置一、一般的头颈部支持系统二、乳腺体位辅助托架三、热塑面网(罩)和体罩四、真空成形固定袋(真空袋)第八节放射治疗局域网络一、局域网络的配置二、放射治疗科网络的信息交换三、L ANTIS系统四、科室网络的安全维护第四章辐射剂量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辐射剂量学基本定义一、照射量二、比释动能三、吸收剂量四、有关辐射场的几个基本定义第二节各辐射量Z间的关系一、高能光子在介质中的能量转移和吸收二、电子平衡三、照射量和比释动能的关系四、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的关系五、吸收剂量和照射量的关系第三节空腔理论一、阻止本领二、阻止本领和吸收剂量的关系三、Bragg-Gray空腔理论四、Spencer-Attix 理论五、空腔理论住电离室剂量测量中的应用第五章射线的测量第一节电离室一、电离室基本原理二、指形电离室三、电离室的工作特性以、特殊电离室五、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的原理第二节热释光剂量计一、原理二、热释光剂量讣的种类三、热释光剂量计使用四、热释光剂量计的刻度第三节胶片剂量计一、原理二、应用第四节半导体剂量计一、原理二、Mapcheck半导体剂量仪第五节场效应管一、原理二、M OSFET探测器的特性第六节剂量的标定一、射线质的测定二、射线吸收剂量的标定第六章光子照射剂量学第一节原射线与散射线一、原射线二、散射线第二节平方反比定律第三节百分深度剂量一、照射野及有关名词定义二、百分深度剂量第四节射野输出因子和模体散射因子一、射野输出因子二、模体散射校正因子第五节组织空气比一、组织空气比定义二、源皮距对组织空气比的影响三、射线能量、组织深度和射野大小对组织空气比的彫响四、反向散射因子五、组织空气比与百分深度剂量的关系六、不同源皮距百分深度剂量的计算一一组织空气比法七、旋转治疗屮的剂量计算八、散射空气比第六节组织最大比一、组织模体比和组织最大剂量比二、散射最大剂量比第七节等剂量线一、等剂量线二、射野离轴比第八节组织等效材料一、组织替代材料二、组织替代材料间的转换三、模体四、剂量准确性要求第九节人体曲而和组织不均匀性的修正一、均匀模体和人体之间的差别二、人体曲面的校正第十节不均匀组织(骨、肺)校正一、射线衰减和散射的修正二、不均匀组织屮的吸收剂量三、组织补偿第十一节楔形野剂量学一、楔形野等剂量分布与楔形角二、楔形因子三、一楔合成四、楔形板临床应用方式及其计算公式五、动态楔形野第十二节不规则射野剂量学第十三节临床剂量计算一、处方剂量二、加速器剂量计算三、钻-60剂量计算四、离轴点剂量计算一一Day氏法第七章电子线照射剂量学第一节电子线中心轴深度剂量分布一、中心轴深度剂量曲线的基木特点二、有效源皮距及平方反比定律三、彫响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因素四、电子线的输出因子第二节电子线剂量学参数一、电子线的射程二、电子线能量参数三、电子线的离轴比四、电子线的均整度、对称性及半影五、电子线的等剂量线分布特点第三节电子线的一般照射技术一、电子线处方剂量ICRU参考点二、能量和照射野的选择三、射野形状及铅挡技术四、电子线的补偿技术五、电子线的斜入射修正六、电子线的组织不均匀修正和边缘效应七、电子线的射野衔接技术第四节电子线的特殊照射技术一、电子线旋转照射技术二、电子线全身皮肤照射三、电子线术中照射第八章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学第一节近距离放疗概述一、近距离放射治疗的设备和相关技术二、近距离放疗的常用核素第二节近距离放疗的剂量计算一、单个粒子源的剂量计算方法二、临床多粒子源植入的扰动影响三、组织异质情况下的剂量修正第三节近距离放疗的临床应用和剂量体系一、粒子源植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二、粒子源植入的临床剂量体系第九章中子近距离照射剂量学第一节钿中子与制中子相对生物学效应一、钢屮子二、^cf的相对生物效应(RBE)三、屮子近距离治疗的优势第二节钏中子治疗技术一、'叱彳中子后装治疗机(中子刀)简介二、中子刀适应症及禁忌症第三节钿中子治疗的剂量分布一、模体二、确定漩Cf中子束、Y射线吸收剂量分布的探测器三、确定^Cf中子、Y吸收剂量分布的理论方法第四节中子的防护一、中子后装机的辐射防护性能二、患者的辐射防护三、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四、公众的辐射防护五、安全管理第十章临床常用技术和应用第一节挡块一、挡块的厚度二、低熔点铅技术三、挡块制作第二节组织补偿一、组织填充物二、组织补偿器三、电子束的补偿技术第三节多叶准直器一、多叶准直器的基本结构二、多叶准直器的安装位置第四节楔形野一、楔形板二、楔形角与楔形因子三、一楔合成四、动态楔形野第五节独立准直器第十一章临床常用放疗方案第一节放疗临床对剂量学的要求一、提高治疗比二、实现临床剂量学四原则第二节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一、体外照射技术的分类及其优缺点二、射线及其能量的合理选择三、高能X射线的射野设计原则四、相邻野设计五、不对称射野笫三节临床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方案一、鼻咽癌常规照射野设计二、肺癌常规照射野设计三、食管癌常规照射野设计第十二章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及调强放射治疗第一节三维适形放疗的发展过程第二节3DCRT工作流程、计划工具一、体模制作二、计划CT扫描与数据传输三、轮廓勾画四、计划设计和评价五、计划验证六、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应用第三节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笫以节调强放射治疗一、IMRT的工作流程和基本概念二、IMRT实施方法三、IMRT的优点四、IMRT的可能潜在问题五、IMRT的剂量验证第五节 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举例一、 鼻咽癌的调强放射治疗二、 前列腺癌的调强放射治疗三、 肺癌的调强放射治疗第十三章治疗计划系统和治疗计划评估 第一节治疗计划系统概念和历史简介一、 治疗计划系统概念二、 治疗计划系统的发展历史三、 两维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比较 第二节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原则及靶区剂量规定一、 肿瘤致死剂量与正常组织耐受剂量二、 临床剂量学四项原则 第三节外照射靶区剂量学规定治疗目的 参考点和坐标系 体积的定义 対剂量报告的一般性建议 剂量归一点 吸收剂量二、四、五、八、第六节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算法近距离治疗特点近距离治疗类型和放射源空间重建近距离主耍剂量计算方法192Ir 放射源的数学模型 近距离照射的剂量优化第七节外照射剂量计算算法一、 剂量计算算法的临床实现进程二、 剂量计算算法第八节 治疗计划系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一、 基本组成二、 单个治疗计划工作站系统三、 多工作站系统四、 辅助部件五、 第三方软件六、 治疗计划系统的发展七、 系统说明书二、 四、五、八 第四节TPS 中的图像和图像处理技术一、 放射治疗计划中使用的图像技术二、 图像处理第五节治疗计划设计过程体位固定治疗计划设计放射治疗计划评估治疗计划的验证治计划的执行调强放射治疗的TPS 剂量验证 二、 四、 五、 六、第九节治疗计划系统的验收一、验收内容二、与剂量无关的项目三、外照射野光子剂量计算四、电子线剂量计算五、后装治疗六、数据传输第十节治疗计划系统的质量保证一、系统文件和人员培训二、系统定期QA项目三、患者治疗计划检查第十四章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 第一节QA和QC的目的及重要性第二节放射治疗对剂量准确度的要求一、靶区剂量的确定二、对剂量准确度的要求三、影响剂量准确性的因素第三节外照射治疗物理质量保证内容一、外照射治疗机、模拟机和辅助设备二、等中心及指示装置三、照射野特性的检查四、剂量测量和控制系统五、治疗计划系统六、治疗安全第四节近距离治疗QA内容一、放射源二、污染检查三、遥控后装机QA四、治疗的质量控制第五节QA、QC的管理要求一、部门QA的主要内容二、国家QA的主要内容第十五章发展中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第一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第二节调强放射治疗第三节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一、放射治疗实施前影像二、治疗室内图像引导和投照三、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四、4维放射治疗第四节剂量引导放疗和循变放疗一、剂量引导放射治疗二、循变放射治疗第十六章放射防护第一节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一、放射损伤机理二、放射生物效应的类型三、影响放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四、辐射对组织、器官的损伤效应第二节放射防护目的与标准一、放射防护的目的二、放射防护应遵守的三项基本原则三、人工照射类型四、放射防护标准第三节外照射防护基本措施一、工作场所区域划分二、减少外照射剂量的三项措施第四节医用电离辐射防护一、医院的防护职责二、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三、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四、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与剂量约束章名为小三宋体加粗节名为小四宋体加粗正文为五号宋体加粗一、加粗(一)加粗有必要时1.加粗有必要时(1)a.(a)数字为timenewman公式为(1-1)。

原子物理实验设计:探索原子核的结构与放射性

原子物理实验设计:探索原子核的结构与放射性
原子物理实验设计:探索原子 核的结构与放射性
制作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原子物理实验的意义与发展 第2章 实验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第3章 实验流程与步骤 第4章 原子核结构的探索实验设计 第5章 放射性研究实验设计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一章 原子物理实验的意义 与发展
研究背景
原子物理实验是现代物理学中非 常重要的一个分支,通过实验可 以深入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 现象。历史上,科学家们通过不 断探索,揭示了原子核的奥秘, 也发现了放射性的种种现象。这 些研究为今后的实验设计和科学 发展奠定了基础。
03 数据分析成果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果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实验问题
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方法
01
04
不足之处
列举实验中的不足 探讨改进的方向
0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03
规划实验改进的方向
未来发展趋势
01 原子物理实验领域
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02 研究重点
未来原子核结构研究的关键方向
样本准备与处理
样本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样本处理
保证样本的纯度和稳定性
实验数据采集
在进行原子物理实验时,如何采 集和处理实验数据是至关重要的 一步。实验数据的采集方式应该 准确、全面,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和准确性。同时,在数据处理和 分析时,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和工 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 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验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 04
第4章 原子核结构的探索实 验设计
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
散射实验 光谱分析
探测方法

核物理学实验:核反应和放射性核素

核物理学实验:核反应和放射性核素

测量技术的应用范围
核反应实验:测量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粒子等参数 放射性核素实验:测量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放射性强度等参数 核材料实验:测量核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参数 核医学实验:测量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核安全实验:测量核设施的辐射水平和安全性能等参数
提高测量精度的途径
实验原理和方案设计
核反应原理:介绍 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包括裂变和聚变反 应
放射性核素:介绍 放射性核素的种类 和特性
实验目的:明确实 验的目的,如验证 核反应理论、测量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 期等
实验方案设计:根 据实验目的,设计 实验方案,包括实 验材料、仪器设备、 实验步骤等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防护措施:穿戴防 护服、面具等,减 少辐射暴露
培训教育:提高安 全意识,了解辐射 危害与防护方法
06
核物理学实验的设计与 实施
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验证核反应和放射性核素的理论,获取实验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要求:实验设计要合理,操作要规范,数据要准确,结果要可靠。 实验设备:需要核反应堆、放射性核素、探测器等设备。 实验安全:必须遵守辐射安全规定,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核物理学实验:核反 应和放射性核素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4
核物理学实验 中的测量技术
02
核反应实验
05
核物理学实验 的安全与防护
03
放射性核素实 验
06
核物理学实验 的设计与实施
01 添加章节标题
人工产生:通过核反应堆、 加速器等设备,利用中子、 质子等粒子轰击原子核,产 生放射性核素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

1.α衰变(4He核-α粒子)
226Ra
→ 222Rn + 4He 226Ra衰变有两种方式(分枝衰变):
(三) 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 1. 放射性活度(A): 在给定时刻处于特定能态下的一定量放射性核素 的放射性活度A的定义式是 A = d N / d t 式中:A—放射性活度,单位Becquerel,简称贝可,用符 号Bq表示,1Bq=1 sec-1 。 d N—时间间隔d t内,处于该特定能态下的一 定量放射性核素,发生自发核转变的核数目。 比活度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内所含有的放射性活 度,单位为Bq.g-1。


5 、土壤:放射性沉降物及各类来源的放射性废物都可直接 污染土壤。 土壤采样点应选地势平坦的地方,在一定范围内布设的 采样点位采集样品。 采样时取出 10×10平方厘米方块上垂直 10厘米深的土壤。 采集的样品应置于无放射性污染的容器内。 将样品晾干(或在 110℃烘干),除去杂物,称重,将 样品混合均匀,用四分法缩分,然后将土样在马福炉中于 500℃灼烧两小时,冷却后,研碎、过筛,供各种测量使用。
(二)人为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1、核试验及航天事故 -核裂变产物和中子活化产物放射 性尘埃可在大气层滞留0.3—3年 2、核工业: 核废弃物(核发电) 3、工农业、医 学 和科研等部门
医学占人工污染源的90%
4、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二、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在土壤和岩石中的分布 二、在水体中的分布 三、在大气中的分布 四、在室内空气中的分布 五、在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

3、放射性水样的采集:
放射性水样的布点,采样原则与水质污染监测基本相 同。
采集水样的工具可用普通清洁的、没有放射性污染的 玻璃瓶采集样品。

大学物理实验---物质对β射线的吸收

大学物理实验---物质对β射线的吸收

1400
d/mg.cm-2
1、 对实验数据图像的分析: (1) 在前期由于实验室电压不稳定,导致实验仪器在计数时十分
不稳定,后来经过老师的调整才使一起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因此前期测量的数据普遍偏大,致使在前一部分的图像没能 出现平台,而是和中间一段的斜率相近; (2) 实验用到的铝片的厚度互相之间存在差异,是测量值有一定 偏差,这也是导致图像不够完美的因素; (3) 实验中要求至少要有 18 组数据,本次试验中采集了 17 组数 据,是在后期少测量了一组。但是根据实验数据,后期的数 据已接近本底,且对拐点的描述已经形成,所以不必继续做 下去了;
依表 3 借用 orign 作 lg(I/I0)—d 关系拟合曲线如下图所示:
页4
实验报告
lg(I/������0)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lg(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关系拟合曲线
由实验中的数据作图如下:
N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计数器的高压坪曲线
电压×11.7/V
从以上图像可知:
计数管的起始电压=115×11.7=1345.5V
实验数据:
1、 测量 G-M 计数器的高压坪曲线,确定工作电压

盖革弥勒计数器和模拟放射源探测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原始数据

盖革弥勒计数器和模拟放射源探测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原始数据

院(系)名称广二师(物理系)班别12物教A班姓名黄泽涵专业名称物理学(师范)学号12550601057实验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盖革弥勒计数器和模拟放射源探测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简述、实验中注意事项、实验(预习)要求1、 实验目的学习了解G--M计数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对其主要特性进行研究,同时验证核辐射计数的统计规律。

2、实验原理简述G-M计数器是核辐射测量中最基本的气体探测器之一,它主要用来测量γ射线和β射线的强度,也可以用来测量α射线和X射线。

1、气体探测器中收集的电离离子对数和和外电压的关系曲线图 1 电离离子对数和和外电压的关系曲线G-M区:当气体放大系数M足够大时,电子雪崩持续发展成自激放电,此时增值的离子对总数与原电离无关。

G-M计数器是工作于G-M区的计数器。

2、G-M计数器的优点:(1)灵敏度高;(2)脉冲幅度大 ;(3)稳定性高;(4)计数器的大小和几何形状可按探测粒子的类型和测量的要求在较大范围内变动;(5)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3、G-M计数器工作原理:α、β等粒子进入计数管,与管内惰性气体分子碰撞而引起后者电离; 电离产生的电子在强电场下获大动能向正极运动; 电子在运动过程中再与工作气体的分子碰撞而导致新的电离(经过多次碰撞电离)正负离子迅速增值尤其在阳极附近的空间电场最强,次级电子急剧倍增,从而引起沿整条粒子轨线的“电子雪崩”现象,在阳极上便发生放电而产生一个电流脉冲输出。

钟罩形G-M计数器。

主要用于α和β放射性的测量。

由于α和β射线的穿透力差,必须经过特殊的入射窗射入计数管才能被探测到。

阳极丝一端固定,另一端不固定,点上一个小玻璃珠,以避免尖端放电,也避免抽气时刺破云母窗。

图 3 G-M计数器的输出脉冲波形G-M计数器的输出脉冲波形如上图 3所示。

G-M计数器的输出脉冲由放电后增值的电子和正离子的运动形成的,主要是正离子脉冲的贡献。

其波形与正比计数器的输出脉冲波形类似。

放射治疗技术大纲

放射治疗技术大纲

《放射治疗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三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时数:64(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12学时)前言【课程性质】放射治疗技术是放射治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放射治疗学时利用射线束治疗肿瘤的一门学科。

放射治疗技术是在实施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放射治疗技术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准确直接会影响放射治疗效果。

自1899年开始使用射线治疗癌症以来,放射治疗学一直在飞速发展,并且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治疗由原来的外照射为主改进成更精确的近距离治疗为主,形成了完整的治疗系统。

不但治疗定位、计划、摆位、照射更加精确,医护人员的防护也更加完善。

这种精确地放射治疗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放射治疗的主流。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放射治疗基础理论的同时,着重掌握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2、了解常见放射治疗的概念和用放射治疗设备治疗肿瘤的全过程。

能力培养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运用于临床。

2、培养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思想培养目标: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考核办法】按照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实践技能考核占30%、平时成绩占10%、理论考试占60%。

,题型为1、选择题,2、填充题,3、简答题,4、问答题。

【教材】韩俊庆王力军《放射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教材】⑴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⑵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天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⑶胡逸民《放射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⑷王瑞芝《放射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学时分配表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治疗技术的重要性,不同模式及放射治疗工作对放射治疗技术人员的要求2、熟悉放射治疗技术相关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及发展趋势3、了解放射治疗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一、放射治疗技术研究的范畴1、放射物理学的形成于发展;2、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于发展;3、高能线密度计重粒子的应用二、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1、肿瘤放射治疗局部控制的重要性;2、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效果;3、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三、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1、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开展;2、非常规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3、靶向放射治疗技术的探讨;4、对个体化放射治疗的认识;5、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四、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知识1、放射物理学知识;2、放射生物学知识;3、放射治疗学知识;4、临床肿瘤学知识;5、医学影像学知识;6、医学心理学知识;7、医学伦理学知识第二章临床放射物理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2、掌握常用放射线和电子线的剂量学原则、影响高能放射线百分深度剂量及等剂量曲线、【教学内容】一、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1、高能X射线的物理特性;2、60钴γ射线的物理特性;3、高能电子线的物理特性;4、质子射线的物理特性;5、种子射线的物理特性;6、其他重粒子射线的物理特性二、放射线射野计量学1、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原则;2、高能X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及影响因素;3、60钴γ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计影响因素;4、高能电子线的临床剂量学;5、等剂量曲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6、人体曲面和不均匀组织的修正;7、临床处方剂量的计算方法第三章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线作用机体后产生的电离和激发的生物学效应2、熟悉传能线密度、自由基与活性氧、氧效应、靶学说等概念3、了解放射损伤的机制等【教学内容】一、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电离和激发;2、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能;3、自由基与活性氧;4、氧效应与氧增强剂;5、靶学说和靶分子;6、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二、临床放射生物学效应1、正常组织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效应;2、肿瘤组织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效应;三、放射治疗的时间、剂量分割模式1、常规分割照射的生物学基础;2、非常规分割照射的生物学基础;3、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4、不同时间、剂量分割照射是应注意的事项四、提高放射生物学效应的方法1、增加氧在肿瘤细胞内的饱和度;2、放射增敏剂的临床应用;3、放射防护剂的临床应用五、加温治疗的原理及应用1、加温治疗的方法;2、加温治疗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常用放射治疗设备【目的要求】1、掌握现代放射治疗设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熟悉放射治疗设备的功能3、了解放射治疗设备的原理【教学内容】一、远距离60钴治疗机1、60钴γ射线的特点;2、60钴治疗机的一般结构;3、60钴治疗机的半影4、60钴源的更换;5、60钴治疗机的种类二、医用直线加速器1、加速器的基本结构;2、电子的加速过程;3、加速管的结构;4、高频功率源;5、线束偏转系统;6、多叶准直器;7、加速器治疗机头三、近距离放射治疗机1、后装治疗机;2、近距离治疗常用核素;3、近距离治疗粒子源的特征;四、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1、立体定向装置;2、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放射治疗机五、模拟定位机1、普通模拟定位机;2、模拟CT机;3、CT模拟机第五章常用放射治疗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治疗中常用放射源的种类及区别、放射治疗方法及技术。

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设计1. 简介医学物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了解医疗设备运作原理和放射病理学的基础。

而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则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物理学的理论知识,我们设计了一套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物理学知识的应用。

2. 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医学设备的基本功能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医学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2.2 实验器材•医用X线机•放射性同位素2.3 实验内容2.3.1 X线成像实验步骤:1.将电离室置于X线机射线束线的有效范围内;2.选择不同的管电压和电流,测量出各参数对应的剂量值、荧光屏亮度和成像质量等;3.加入低密度物质,比较不同材料对X射线的吸收情况;4.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2.3.2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能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并进行标记;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混合在不同溶液中;3.测量不同溶液中的辐射强度;4.放射性同位素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4 实验注意事项•操作前必须戴好防护用品,注意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和处置。

•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得随意关闭电源或其他设备。

•实验结束后,必须认真清理。

确保实验器材完好无损,物品齐全。

3. 实验效果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医学设备的基本特点、成像原理及对不同物质的吸收情况,并加深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4. 实验结论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对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物理剂量学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物理剂量学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物理剂量学第一节物理剂量学基础一,设计思想及相关技术的比较手术不用刀、无血无创杀灭肿瘤是医学界多年的愿望,曾做过各种探索。

居里发现放射性镭后有了契机,逐渐向此宿愿逼近。

1.近距离后装。

直接放入小放射源杀灭肿瘤,但需有腔道或有插植将源植入瘤内,病变边缘处剂量梯度小。

已有90余年的历史。

2.术中放疗(IORT)。

将病变暴露,直接从外面单次照射大剂量,剂量分布好,但绝对有创。

已有80多年的历史。

3.普通外照射。

在固定野射线路径内好坏细胞一起杀,仅利用正常组织放射敏感性差些,较易恢复,并使之受量小些,展开持久拉锯战。

4.多叶光栅、适形照射、交角照射等。

保护正常组织更多些,但在射线路径内的分散度仍不够。

5.SRS。

单次或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空间立体会聚多弧非共面围歼病变,躲避重要器官,靶外剂量能最大限度地分散开,最好地实现了临床剂量学的原则,是变革性的大改进。

二,物理学特性(一)带电粒子的SRS。

利用回旋加速器产生的质子、氦核等离子在穿过的组织中产生的Bragg峰,用2~4个固定野交角照射,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

可选择能量及旋转吸收体的厚度等,适用于不同深度和大小的肿瘤。

(二)γ刀的SRS。

(三)加速器的SRS(X刀)。

X刀在技术可分为:①Buenos Aires技术(阿根廷)。

始于1983年,当时用10MV加速器,坐椅式立体定向架,可沿导轨前后旋转,水平转轴通过固定头架的等中心,此等中心与加速器要架左右的旋转中心重合,多用床实现精确的多弧非共面等中心治疗。

准直筒直径为5~30mm或更大,病变中心与系统等中心重合。

②Heidelberg技术(德国)。

始于1984年,当时用4MV的加速器,属Couch Mount 型,对加速器机架和治疗床的等中心误差不做纠正,准直筒为4~40mm或更大,可做多弧非共面旋转治疗,TPS的典型设计是每个等中心11个弧。

③JCRT技术(美国)。

始于1985年,当时在6MV加速器上,用BRW头环固定头部。

核物理学小实验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

核物理学小实验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
衰变类型
根据放出的射线和衰变产物的不同, 放射性衰变可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 衰变三种类型。
半衰期计算公式
半衰期定义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具有统计规律。少量氡原子不满足半数衰变规律。
半衰期计算公式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后,剩余原子核的数量将按照指数方式减少,其数学表达式为 N = N0 * (1/2)^(t/T),其中 N0 是初始原子核数量,N 是经过时间 t 后的原子核数量,T 是半衰期。
根据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的数据,绘制计数率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图。通 过观察曲线图的变化趋 势,分析放射性源的半 衰期特点。
根据实验结果和半衰期 计算公式,计算放射性 源的半衰期并与已知值 进行比较。讨论实验结 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 及可能原因。
03
实验器材与材料
放射源选择及特性
放射源类型
通常选用α、β或γ放射源 ,如镅-241、锶-90或钴-
数值展示
在图表中标注关键数值,如半衰 期、衰变率等,方便读者快速了 解实验结论。
文字描述
对实验结果进行简要的文字描述 ,阐述实验现象、规律和结论, 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实验内容。
05
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
放射性衰变现象观察
放射性物质自发地放出射线
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放射性物质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 下,自发地放出射线,这些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 线等。
、环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原子 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 时间,是放射性元素的特 征参数之一。
通过实验测量放射性元素 的衰变产物和半衰期,可 以验证放射性衰变的规律 性和半衰期的概念。
对半衰期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医用物理学a实验报告

医用物理学a实验报告

医用物理学a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索医用物理学中与放射治疗相关的实验操作,加深对医用物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际操作的经验。

实验装置和材料:1. 放射治疗机:用于产生和加速高能量放射线。

2. 仿生组织模型:用于模拟人体组织,测量辐射剂量分布。

3. 放射计:用于测量和记录辐射剂量。

4. 实验室安全设备:如防护手套、围裙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制定实验计划,提前了解实验安全操作要求,并戴上实验安全设备。

b. 将仿生组织模型放置在实验台上,并保持稳定。

2. 辐射剂量测量:a. 将放射计放置在预定位置,并设置测量模式。

b. 启动放射治疗机,使其产生和加速放射线,并在一定时间内测量辐射剂量。

c. 记录测量结果,包括剂量分布图和剂量数值。

3. 数据分析和讨论:a. 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并探讨辐射剂量的分布情况。

b. 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剂量差异,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

c. 探讨仿生组织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在医用物理学中的应用前景。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辐射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

2. 操作时要轻拿轻放,避免对实验装置和材料造成损坏。

3.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仪器的稳定,并防止外部干扰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4. 完成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装置和材料,彻底清除可能存在的辐射源。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医用物理学中与放射治疗相关的一些实验操作,掌握了测量辐射剂量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结果显示了辐射剂量的分布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不同实验条件对辐射剂量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仿生组织模型在医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该实验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浓度分析实验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浓度分析实验

化学实验设计放射性元素浓度分析实验放射性元素的浓度分析在核物理、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设计一项用于浓度分析的放射性元素实验,并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及所需材料。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的岛屿衰变,计算其浓度。

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定律,即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

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放射线产生的电离来测量其衰变速率,进而确定其浓度。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准备测量放射性元素的样品,确保样品的纯度。

- 准备准确的测量仪器,如放射计数器、贝克尔计数器等。

- 为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应始终遵循辐射防护准则,在实验过程中佩戴辐射防护设备。

2. 样品测量- 将待测样品放置于放射计数器中,记录计数器初始读数。

- 计时器开始计时,记录一定时间间隔(如1分钟)内的计数器读数。

- 根据记录的读数和时间,计算样品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率。

- 重复上述步骤,获取多组数据。

3. 浓度计算- 根据衰变速率计算放射性元素的平均半衰期,可使用以下公式: t1/2 = (ln2) / λ其中, t1/2为平均半衰期,λ为衰变常数。

- 根据半衰期,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公式,计算浓度。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遵守辐射安全准则,避免辐射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的伤害。

2. 对于高放射性样品,应以安全为首要前提,执行辐射防护措施。

3. 实验室应具备辐射测量设备和辐射废物处理设施,确保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所获得的衰变速率数据和测量时间,可以计算出放射性元素的浓度。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考虑改变样品浓度或测量时间,以探究它们对衰变速率的影响。

实验优化: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采取一些优化措施,如:- 优化样品制备技术,提高样品纯度,减少测量误差。

- 提高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减少仪器误差。

- 增加测量的时间间隔,以获得更精确的衰变速率数据。

结论:本实验设计了一种浓度分析放射性元素的实验方法,并通过测量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来计算其浓度。

利用实例分析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

利用实例分析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
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放射性物质,可以预测不同条件下的衰变规律,为实验研究和 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PART FIVE
放射性物质衰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核能利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了解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有助于优化核能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研究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核能利用中的辐射剂量。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影响因素:放射性物质的类 型和状态
定义:放射性物质衰变到一 半所需的时间
计算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和 测量数据计算
实际应用:在核工业、医学、 地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环保领域:利用放 射性物质检测环境 污染等
农业领域:研究放 射性物质对农作物 生长的影响等
汇报人:XX
培养专业人才,提 高研究团队的整体 水平
建立更精确的衰变模型,以预测未来衰变行为 开发新的理论计算方法,提高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结合实验数据,不断修正和完善模型和理论计算方法 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合作,引入新的理论和技术手段
医疗领域:利用放 射性物质进行癌症 治疗等
能源领域:研究核 聚变等新型能源技 术
放射性测井:利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特性,测量地层中的放射性物质分布,从而确定地层参数和油气储量。
核成像技术:利用放射性物质作为示踪剂,通过检测其衰变产生的射线,实现医学成像和诊断。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利用放射性物质作为示踪剂,追踪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在化学反应、生物医学等领 域有广泛应用。
核能发电:利用放射性衰变释放的能量,推动核反应堆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一、引言卢瑟福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发现了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现象,并提出了核反应的概念。

其中,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是其重要成就之一。

二、卢瑟福实验的背景卢瑟福实验是20世纪初期进行的,当时科学界对于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现象还知之甚少。

卢瑟福为了探究原子结构,设计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

他用铂金箔作为靶材,将阿尔法粒子轰击到金箔上,并观察阿尔法粒子经过金箔后的散射情况。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卢瑟福发现了阿尔法粒子在经过金箔后会发生散射,并且散射角度与入射角度有关。

他还发现,在某些情况下,阿尔法粒子会被金箔完全反弹回来。

这些结果表明原子并不是一个均匀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由一个小而致密的核和周围电子云组成。

四、质子的发现在金箔散射实验中,卢瑟福还发现了质子。

他发现,当阿尔法粒子轰击到氮原子核时,会产生一个新的粒子,这个粒子被称为质子。

质子是原子核中最轻的粒子,其电荷为正电荷。

五、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如下:N14 + α → O17 + p其中,N14表示氮原子核,α表示阿尔法粒子,O17表示氧原子核,p表示质子。

六、意义和影响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对于物理学和化学学科都有着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原子核结构和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并为后来人们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现象提供了基础。

此外,在医学、能源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七、总结卢瑟福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进行的金箔散射实验中,他不仅揭示了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现象等重要问题,还发现了质子并提出了其核反应方程。

这一成就对于物理学和化学学科都有着重要意义,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放射性核素的剂量计算设计

放射性核素的剂量计算设计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放射性核素的剂量计算设计作者姓名:严俊专业名称:核工程与核技术指导教师:张艳丽讲师放射性核素的计量计算设计摘要辐射剂量的计算在辐射防护、环境监测、辐射调查等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基于此,本论文根据探测器测得的粒子注量,粒子能量、以及周围介质的吸收系数等,设计出了一种计算监测点处辐射剂量大小的一种思路。

在论文中,我们将实测值与计算值作了比较,比较结果发现,两者的变化趋势吻合较好,但是两者在数值大小上略有差别,本论文就此做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字:粒子注量能量注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闪烁体探测器AbstractRadiation dose calcul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in radiation protectio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adioation investigation,etc.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designs a train of thought about how to calculate the size of the radiation dose on the monitoring place according to the particle fluence measured by the probe, particle energy , and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surrounding media. In the paper, we have compared the measured values with the calculated value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measured values with the calculated values are better matched, but they have a slightly difference in numerical size, 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is.Keywords:particle fluence, energy note amount, absorb dose, dose equivalent, scintillation detector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前言 (1)1探测器的分类及特点 (2)1.1闪烁体探测器的简介 (2)1.1.1闪烁体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1.1.2闪烁体探测的分类 (2)1.2气体探测器的简介 (3)1.3半导体探测器的简介 (3)1.4各种探测器优缺点 (3)1.4.1气体探测器的优缺点 (3)1.4.2闪烁体探测器的优缺点 (4)1.4.3半导体探测器的优缺点 (4)2辐射防护与辐射剂量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5)2.1辐射防护中常用的物理量 (5)2.1.1放射性活度 (5)2.1.2粒子注量与粒子注量率 (5)2.1.3能量注量与能量注量率 (6)2.1.4相互作用系数 (7)2.2辐射剂量学中的物理量 (8)2.2.1吸收剂量 (8)2.2.2授予能 (8)2.2.3比释动能与比释动能率 (9)2.3其它常用的物理量 (10)2.3.1照射量 (10)2.3.2剂量当量概念及单位 (10)2.4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1)2.4.1粒子注量与能量注量的关系 (11)2.4.2吸收剂量与比释动能的关系 (11)2.4.3照射量与吸收剂量率之间的关系 (12)3辐射剂量计算设计思路 (14)3.1设计思路简述 (14)3.2实验测量某点的粒子注量 (14)3.2.1实验目的 (14)3.2.2实验仪器设备及连接框图 (15)3.2.3实验步骤 (15)3.2.4实验数据 (16)3.3辐射剂量计算 (16)3.3.1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17)3.3.2误差分析 (18)总结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前言辐射与物质(包括生物体)发生作用,引起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变化。

高中科普物理实验教案设计

高中科普物理实验教案设计

高中科普物理实验教案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中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电磁感应现象,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
1. 一块实验用的铜线圈
2. 一根磁铁
3. 一台数字示波器
4. 一台直流电源
实验步骤:
1. 将铜线圈连接到示波器上。

2. 将铜线圈靠近磁铁,并观察示波器上的显示情况。

3. 移动磁铁,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4. 调整直流电源的电压,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

5. 结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当磁铁靠近铜线圈时,磁场的变化会在铜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在示波器上显示出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 确保实验材料的正确使用和存放。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拓展实验:
1. 改变铜线圈的形状和大小,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的变化。

2.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的线圈,比较它们对电磁感应的响应差异。

3. 结合课堂学习,探究电磁感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设计范本,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祝实验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治疗教研室实验设计方案
图1调强放射治疗原理图
而逆向调强放射治疗正是基于次原理之上,由计算机反馈优化完成。

其主要步骤为,先由医生确定处方剂量,包括靶区的照射剂量和靶区周围危及器官的耐受剂量,然后由计算机给出实现该结果的方法和参数,从而实现治疗计划的自动最佳优化。

治疗计划的优化是逆向计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计划的可靠性和效率直接影响治疗的精度和疗效。

2、实验内容、流程
⑶能够阐述计划设计过程中计划参数变更设置的逻辑原理。

5、评分标准
⑴操作40分。

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

重在操作技能考察。

过分依赖教师者,酌情扣分。

计划系统参数设置不正确≤20分
计划系统参数设置正确,优化参数设置不合理≤30分
计划系统参数设置正确,优化参数设置合理,顺利开始优化≤40分
⑵计划数据处理和计划再优化40分。

考察学生对调强放射治疗原理的理解能力,考察学生对临床限制剂量值理解能力。

最终生成计划不能满足物理应用≤20分
最终生成计划能够满足物理应用,不能达到临床应用指标≤30分
最终生成计划能够满足物理应用,能够达到临床应用指标≤40分
⑶计划分析和讨论20分。

考察学生在计划优化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能叙述出在优化过程中更改优化参数基于何种理由≤10分
能够叙述出在优化过程中更改优化参数基于何种理由≤20分
6、要求阅读的参考资料
⑴胡逸民,《肿瘤放射物理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9。

⑵冯平柏,主译《实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⑶殷蔚伯,余子豪等,《肿瘤放射治疗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⑷涂彧,《放射治疗物理学》,原子能出版社,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