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
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新浪潮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电影史上的“新浪潮”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出现的新型电影的风潮,在法国影坛上涌现出来的由一批青年人第一次执导电影的现象。
这些电影主要以都市题材很青年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一反过去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理想,在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制作方式等方面都对以后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浪潮”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即二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
是的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有这种时代的印痕。
“新浪潮”一直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即反对那种被大众兴趣所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
对传统电影某些理论的反对与大胆改革是“新浪潮”电影最显着的特点。
能够做到面貌一新,必然需要有别于传统电影理论的理论基础。
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是“新浪潮”电影理论的重要来源。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
巴赞的理论一是“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
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
巴赞在反对戏剧化、故事化的同时,还强调了写实主义的含义,他指出:“电影最终还是为了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看上去像一首诗。
”因此他批评与排斥传统的蒙太奇理论,他的真实论思想真正地把电影同其他艺术划清了界线,为电影赢得了独立自由的空间。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新浪潮电影追求造型的真实。
大量使用长镜头的移动拍摄、实景拍摄、使用非职业演员等,成为了影片中最基本的形态,这与在摄影棚中拍摄的传统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分,反对场面调度过分雕琢,追求自然即兴。
在选择电影内容方面,新浪潮电影体现出“作者化”的特点。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1.从他们各自的身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
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
⏹3.在年龄上看: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
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
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
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
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
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尽管“新浪潮”“左岸派”电影⼈的⾝份和资历不尽相同,但他们毕竟是出现在同⼀个国度、同⼀个时期的两股电影思潮,他们的电影确实拥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先,他们都对法国的所谓“优质电影”和商业电影中的平庸、虚假和陈旧的表现⼿法作过猛烈的抨击。
落实到创作中,他们的影⽚都显现出丢弃传统、打破陈规、求新尚异、⼤胆探索的特征。
例如:在影⽚的拍摄上,他们注重电影的照相性,强调画⾯的新鲜感,拒绝学究式的规范与原则,⼤量使⽤跟拍、抢拍、长镜头、景深镜头等类似于纪录⽚的拍摄⽅法;在⾳响的处理上,他们⼤量采⽤⾃然⾳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在镜头的剪辑中,置传统的语法和修辞规则于不顾,随⼼所欲,不⽆禁忌。
其次,他们都认为导演是影⽚的惟⼀“作者”(或“作家”),都提倡在电影的创作中应充分展露导演个⼈的⼈⽣感受和独特追求。
因此,在他们的影⽚中,都表现出刻意追求个⼈风格、过于注重⾃我表现的特⾊。
为此,他们作为导演,⼤多参与或⼲预了电影剧本的创作,有的甚⾄⼲脆编导合⼀,以保证⾃⾝的艺术追求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影⽚的内容上,反对讲述那种过于戏剧化的故事。
在题旨的设置和表现上,反对浅显、⽼套、直⽩和单⼀;在影⽚的结构上,⼤多采⽤与⽣活的本来形态相近的散⽂化的、⽣活流或意识流式的结构样式。
第三,由于“新浪潮”“左岸派”电影⼈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西⽅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电影不通俗、不易懂、不明快、不流畅,并显现出悲观、沉重、晦涩、和多义的特⾊。
在他们的影⽚中,⽚中⼈说什么和做什么往往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的性。
换⾔之,⽚中⼈说什么和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他们想展⽰、想告知的只是⽚中⼈的⽣存状态和⽣活态度。
对于许多社会问题和⼈类⼼灵深处的隐痛,他们只是热衷于揭⽰,⾄于答案、出路和治疗的⽅法,他们的通常做法是留给观众去思考。
当然,“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概⽽⾔之,有以下四点:其⼀,叙事⽅法不同。
法国电影新浪潮
些拥护法国“优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年轻导演们看起来似乎是太
随随便便了。新浪潮导演们称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特别是罗 西里尼的作品),反对在摄影棚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 使实景拍摄成为一条规则。与此相似,虚假的摄影棚灯光被适当的补 充光源所取代,战后的法国电影很少出现如《巴黎属于我们》这样昏 暗的灯光和场面(图12.33)。摄影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 新浪潮电影的摄影机运动幅度更大,经常用横移或其他运动镜头,在 一个场景中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尤其是,便宜的实景拍摄特 别需要容易携带的设备。于是,一种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便应运而 生(这种轻型摄影机原来是专门用来拍摄纪录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 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因此,新浪潮电影 充分享受到这种手提摄影机所提供的自由。《四百下》中,摄影机在 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 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 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 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 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使整部影片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在夏布罗尔的影片
《善良的女人》和《奥菲莉亚》、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以及戈达尔
和特吕弗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其松散的结构都使得影片的结尾具有
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
有趣的是,尽管这种类型的影片对电影观众的程度有所要求,尽管这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现代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
1957年,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 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意指一群特定的对象:青年人
1962年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来定义 从主要是法国青年编导参与的这次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
从1958年到1962年的5年间,法国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 处女作。像一股汹涌的潮流,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的奇 迹
下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一部长片《筋疲力尽》,一举成名
主要作品:
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以新浪潮电影为主要风格, 创作高峰期 《筋疲力尽》(1959年)、《卡宾枪手》(1963年)、《疯狂的比埃洛
》(1965年)、《我略知她一二》(1966年) 这些影片的主体和表现手法呈现出鲜明地存在主义特征,集中展示了现
》(1972年)
这些“政治影片”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现实的同时,也时常满 足于一些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描写。
在叙事上采用多种离间方式,破坏故事的连贯情节,避免观众陷入银 幕幻觉中
新浪潮主要导演--戈达尔
80年后:以艺术电影为主要风格
• 《故事》(1980年)、《芳名卡门》(1983年)《新浪潮》( 1990年)
《四百下》之后,特吕弗又以安托万为主人公相继编导了《二十岁时 的爱情》(1962年)、《偷吻》(1968年)、《夫妻生活》(1970 年)、《飞逝的爱情》(1978年)四部自传体影片,主人公安托万由 同一演员扮演,在银幕上造成一种“罕见的真实感”
《四百下》(胡作非为,到处乱跑)
影片讲述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男孩安托万逃学、撒谎、偷窃,被送进 儿童教养院,最后逃离,跑到海边看到渴望已久的大海,但却不知道 未来如何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新浪潮导演群体特征
• 新浪潮群体的大部分成就主要可以归因于这些电 影工作者与年轻观众之间心灵相通的和谐关系。 • 这些导演大多出生于1930年左右,并且以巴黎为 工作基地。 • 他们专注于描绘都市职业人士的生活、风尚服饰、 跑车、酒吧、通宵晚会和爵士俱乐部等。 • 电影承袭诗意写实主义、精致的传统与好莱坞犯 罪电影的特色,时常配置一名邪恶的女主人公。
左岸派先驱之作
• 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不幸的遭遇》运用倒叙与 旁白的手法讲述一个与为人堕胎者有关联而被带 到警察局的妇女的过去生活。 • 瓦尔达的故事短片《海角》运用非职业演员和实 际场景,与剧中随意漫步的夫妇的风格化的俏皮 旁白对话产生了冲突。这部影片的省略剪辑也是 在当时的电影创作中独一无二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生平
• 玛格丽特· 杜拉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 影艺术家。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十八岁时到巴 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杜拉斯 以小说《厚颜无耻之徒》(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 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 新颖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琴声如诉》、《情人》、《痛苦》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 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 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重要成员,她不仅 写作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等优秀的 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印度 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 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新浪潮电影叙事
• 主题趋于一致,权威是不可信任的,政治与爱情 的承诺也遭到质疑。影片人物毫无原由的行为具 有通俗存在主义的痕迹。 • 共同的基本叙述摄像。 1.围绕偶发事件与枝节片段建构电影的情节。 2.强化了艺术电影开发性结局的叙述传统。 3.混搭格调发展到极致。滑稽喜剧转瞬间变成焦躁、 痛苦与死亡。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ppt课件
4
• (三)巴赞的理论 • 1、总的现实主义 • 2、摄影影像本体论 • 3、景深镜头-长镜头
视野 • 五、旁征博引,使电影超过娱乐、艺术的简单定义 • 六、即兴及反片场风格 • 七、现代主义
7
第三节:“电影手册”派代表作者作品
• 一、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1930年12月3日-)及《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8
• (一)戈达尔的创作分期及代表作品 • 1、戈达尔自己的分期 • 《电影手册》时期(1950—1959) • 卡琳娜时期(1960—1967) • 后五月运动时期(1968—1974) • 录影时期(1975—1980) • 80年代时期(1980—1989) • 2、代表作品 • 1959 《精疲力尽》 A BOUT DE SOUFFLE • 1963 《卡宾枪手》 LES CARABINIERS • 1965 《疯狂的比埃罗》 PIERROT LE FOU • 1967 《中国姑娘》 LA CHINOISE • 1969 《真理》 PRAVDA • 1969 《东风 》VENT D'EST • 1969 《意大利的斗争》 LUTTE EN ITALIE • 1972 《一切顺利》 TOUT VA BIEN • 1983 《卡芳名门》 PRENOM CARMEN • 1987 《李尔王》 KING LEAR •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 1994 《十二月里的自画像》JLG AUTOPORTRAIT DE DECEMBRE
第十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拒后,居然做出了令欧蒂乐完全意料不到的举 动……
04·星星广场(Place de l'étoile),15分钟,艾瑞 克·侯麦(Eric Rhomer)导演。衣着讲究的尚·马 克(Jean- Michel Rouzière)每天都要拿着把雨伞穿
过星星广场到服装店上班。那天他很倒霉,在地 铁被女人踩了一脚,出来撞着个醉汉(Marcel Gallon),尽管他道了歉可醉汉还是不依,争执中 醉汉倒地不起,尚·马克大惊,赶紧溜掉……两个
第一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 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 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 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 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 电影,即“左岸派”。
3、 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仔细 雕琢。
4、他们的是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左 岸派”又被电影又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风格。
第五节 观摩
六位新浪潮导演【眼中的巴黎】 (1965)
1965年六位法国新浪潮导演以巴黎为背景拍摄的短片
4、埃里克·侯麦——《狮子星座》, 《星星广场》 (短片), 《六个道德故事》 。
附:法国新浪潮代表作:
瓦尔达的《短角情事》(Pointe courte, La ,1956) 路易.马勒的《死刑台与电梯》(Ascenseur pour l'echafaud,1958) 夏布洛尔的《表兄弟》 (Les Cousins,1958) 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 特吕弗的《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Breathless,1960) 夏布罗尔的《漂亮的赛尔日》(Le Beau Serge,1958)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
第十章法国新浪潮电影第一节法国新浪潮法国巴黎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直是以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而自居,法国人也是以激情和浪漫闻名于世。
电影艺术的两位开山鼻祖卢米埃尔和梅里爱都是法国人,所以在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中法国艺术家表现得比其他人更有特色、更激进、更浪漫。
20年代风行欧洲影坛的先锋派电影以巴黎为中心,当时法国人费南·莱谢尔的《机器的舞蹈》和雷内·克莱尔的《休息节目》,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原籍西班牙的法国导演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都是先锋电影的代表作。
30年代法国出现了用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去表现下层小人物的命运和他们与社会抗争的影片。
这类影片内容真实、情节动人、常常含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有一定的戏剧感染力,剧中人物常常赢得观众同情,这类影片被称为“诗意现实主义”。
它的代表作有让·雷诺阿导演的《拉尼》(1935)、《大幻灭》(1937)以及后来更具批判色彩的《游戏的规则》(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诺阿等一批优秀导演为了躲避战火去好莱坞工作。
战后较长一段时间,法国电影界在好莱坞的强烈竞争和意大利电影的巨大影响面前,只满足于对原有传统的沿袭,在内容形式和生产体制上都没有什么新的突破。
题材上主要是侦探片和爱情片两类影片,形式上也只满足于一般的戏剧结构,连雷内·克莱尔、让·雷诺阿这样的大师也只满足于一般的商业上的成功。
这种沉默与自我满足引起了观众和青年导演的强烈不满,于是到50年代末爆发了法国电影的一次重大“革命”,即“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一、新浪潮电影的美学特征1958年是法国政治上动荡的一年,第四共和国下台,第五共和国成立。
戴高乐重新上台,把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战争中解脱出来,结束了战后以来二十多次内阁倒台、政府危机等令人厌倦的政治内讧,加上萨特存在主义对法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1958年成了法国政治社会生活突变的一年。
“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4、美学倾向
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 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 自、音乐,甚至制片于— 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 方式。 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 传记色彩。 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对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 巨大影响。避免过分脱离一般观众的欣赏习惯; 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移动摄影代替固定摄影, 跳接;很少使用隐喻。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 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
2、“新浪潮”电影 新浪潮”
“ 新浪潮 ” 电影主要指法国50 年代末60 新浪潮” 电影主要指法国 50年代末 60 年代初, 活跃于巴赞主编的 《 电影手册 》 年代初 , 活跃于巴赞主编的《 电影手册》 刊物中的一批青年评论家特吕弗、 刊物中的一批青年评论家特吕弗 、 戈达尔 等人拍摄的影片。 等人拍摄的影片 。 他们深受现代主义哲学 思潮影响, 突破传统电影题旨和拍摄技法 , 思潮影响 , 突破传统电影题旨和拍摄技法, 提出“ 主观的现实主义 ” 口号 , 提出 “ 主观的现实主义” 口号, 强调拍摄 具有导演“个人的风格”的影片。 具有导演“个人的风格”的影片。
“新浪潮”与“左岸派” 新浪潮” 左岸派” 电影
1、历史背景
社会根源:一代青年:政治= 滑稽的把戏” 社会根源:一代青年:政治=“滑稽的把戏”
美:“垮掉的一代” 美:“垮掉的一代”; 英:“愤怒的青年” 英:“愤怒的青年”; 法:“世纪的痛苦” 新浪潮” 法:“世纪的痛苦”/“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一、法国新浪潮的产生二、法国新浪潮的特点三、法国新浪潮“左岸派”四、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一、法国新浪潮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末,在好莱坞的强大冲击以及电视兴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下,法国电影步履维艰,传统制作模式受到威胁和动摇。
以巴赞为代表、以《电影手册》为精神旗帜的一批的影评人和导演:特吕弗、戈达尔和马勒等所主张的低成本的,反传统的创作理念得到了试图挽救法国电影业的投资者的认同,于是一群年轻的创作群体从此担起传统电影革命的历史使命,在法国电影史上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即法国新浪潮。
《电影手册》可以说是新浪潮电影的思想孵化器,新浪潮的健儿们大多是其评论员或撰稿人,以特吕弗、戈达尔、候麦、里威特、夏布洛尔为代表人物因理念相近而结成联盟,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他们占据着电影评论阵地,反对当时法国电影“品质传统”,要求电影革新。
1948年,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兰西银幕》提出“摄影机笔论”,主张“电影应该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可以用来表达思想的形式,无论多么抽象就像写小说或者论文一样......这个电影的时代即'摄影笔’的时代”。
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文章将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电影称作是“老爸的电影”,把“品质传统”导演的作品批判成一无是处的电影。
认为电影是文学家或者编剧的电影,导演应该独立创作,不应该受制于电影企业。
被看做是新浪潮电影“作者论”的雏形。
1959年,马塞尔·加缪的《黑人奥菲》、特吕弗的《四百下》、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分别拿下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国际影评人大奖,标志着法国电影新浪潮涌入世界电影史。
二、法国新浪潮的特点:1959年《黑人奥菲》、《四百下》和《广岛之恋》的成功确认了新浪潮的时代性和正确性,由此激发了一批青年导演,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
《四百下》《精疲力尽》《表兄弟》等在票房上的成功,体现出新浪潮的影响力,不但开拓了新浪潮的电影市场,而且扩大了新导演的生存领域。
世界电影史系列(九):法国左岸电影
世界电影史系列(九):法国左岸电影世界电影史:法国新浪潮之左岸电影《广岛之恋》电影资料《广岛之恋》电影资料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
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
新浪潮运动的流派,作家作品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1)巴赞《电影手册》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
(包括离奇,幻想)(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
(2)新浪潮电影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
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
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击》(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3)左岸派电影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
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长别离》。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广岛之恋》分析
• (二)玛格丽特· 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年4月4日-1996年3 月3日) • 小说: •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 •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 • 《慢板如歌》 1958年 • 《情人》 1984年 • 电影: • 《广岛之恋》 1960年(编剧) • 《长别离》1961(编剧) • 《音乐》 1966年 • 《毁灭,她说》 1969年 • 《黄色太阳》 1971年 • 《印度之歌》1975年 •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 • 《卡车》 1977年
第一节:“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1958—1968)
•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 • 1958年—1962年5年间,法国有200多位新导演拍 摄了他们的处女作。1958年,法国《快报》周刊 的专栏女记者弗朗索瓦兹· 古鲁第一次使用了“新 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1962年 法国刊物《电影手册》开辟了“新浪潮”特刊, 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 • 新浪潮代表人物:让-吕克· 戈达尔、弗朗索瓦· 特 吕弗、克洛德· 夏布罗尔、埃里克· 侯麦、雅克· 里 韦特等
• • • •
(三)巴赞的理论 1、总的现实主义 2、摄影影像本体论 3、景深镜头-长镜头
• 四、新浪潮产生的原因 • (一)法国政府扶持本土文化 • 预支票税制度(1959)、品质优良辅助金制度(1953)、 配额制度 • (二)新的器材发展、轻便的摄影机和收音设备、感光更 快的底片,提供新导演实现他们外景即兴实验的风格,摒 弃大制片厂风格。 • (三)《上帝创造女人》(1956)在世界各地卖座鼎盛, 制片们对新导演的票房能力产生信心。 • (四)新制片的崛起,比较年轻,接近观众,认同新导演 的观念。 • (五)长期的电影教学和电影图书馆的放映,滋养了一群 优秀的新技术人才。 • (六)新形态的演员取代老牌的明星 • (七)20世纪50年代活跃的导演有些去世或退休,影坛开 始换代。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
在主题方面,要着眼于作者对世界、人生、 社会等诸方面的见解和感受,并将其个性体现在 他的所有作品之中 。
3,“电影作者”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具备最起码的电影技能; 2),影片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并
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地揭示出其风格特征; 3),影片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含义。
导演在其整个作品中必须表现其某种个性。
巴赞短暂一生创办了14个电影俱乐部、一所学校和三份杂 志。对培养电影人才作出了贡献,但是去逝时却穷得连一块 墓地都买不起,还是别人资助办的葬礼。不过葬礼上的来客 足以说明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力。
8
安德烈·巴赞
9
二、巴赞的电影理论
1、电影的本体——纪录本性
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了 “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 原理 。这个理论主要是他将电影与其它艺术 比较之后得出的。
是,戈达尔的创作思想是混乱而多变的,也曾引起
不少争议。正因为他的创作多变,人们给他的头衔
也颇多,如:“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政治电 影导
演”,“现代电影创作者”,“右的无政府主义导 演”,
“左的无政府主义导演”,“极左无政府主义导 演”,
“反好莱坞的电影创作者”,“混乱主义的电影创 作者”
27
让·吕克·戈达尔
20
实际上,戈达尔、特吕弗等人的创作与 他们的个人经历及其精神气质十分相像。 这也是“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
《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虽然是个匪徒,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戈达尔自身的体 现。米歇尔在生活中茫然失措、随心所欲、 反抗秩序、愤世嫉俗的言行正是戈达尔他
们一代人所经历和体验的。
21
第二节 “新浪潮”电影创作上的特征
17
简述法国新浪潮3篇
简述法国新浪潮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简述法国新浪潮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简述法国新浪潮篇1简述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
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
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
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
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
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
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
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观摩
六位新浪潮导演【眼中的巴黎】 (1965) 1965年六位法国新浪潮导演以巴黎为背景拍摄的短片 辑,这六部在10~20分钟之间的故事,都表现出一種幽渺 的忧伤与失落的哀愁,反映了60年代巴黎充满挫折和压抑 的伤感,影片毫不意外地预见了1968的五月革命。 新浪潮導演們人人各據一方,引領風騷數十年,別說影評 論述多如牛毛,光是片單就看不完,若是貪心一點,想在 一部片中盡窺新浪潮精華﹝甚至盡得新浪潮風流?﹞,恐 怕非「1965眼中的巴黎」﹝又譯「……看巴黎」或「巴黎 見聞」﹞一片莫屬了。 。
新浪潮总是逼问观众:“电影是什么?” 每次看完法国新浪潮导演的电影,心里总是会浮现上面这个问题。 新浪潮导演们人人各据一方,引领风骚数十年,别说影评论述多如牛 毛,光是片单就看不完,若是贪心一点,想在一部片中尽窥新浪潮精 华﹝甚至尽得新浪潮风流?﹞,恐怕非《1965眼中的巴黎》﹝又译 《……看巴黎》或《巴黎见闻》﹞一片莫属了。 《1965眼中的巴黎》是由六位新浪潮导演每人各拍一部15分钟左右的 短片集合而成,依序为:尚-杜歇、尚-胡许、尚-丹尼尔‧保勒、侯麦、 高达以及夏布洛。这类集合新导演的拍片企划制片如今已是司空见惯, 但我想没有一部重要性会比得过这一部,即使是《十分钟前》、《十 分钟后》这些集合全球名导的片子。
第十二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电影
第一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 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 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 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 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 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 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 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 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法国新闻界把1958年到1959年突然涌现出的不知名的青年 人竞相拍摄电影的热潮称为“新浪潮”。1959年,24名青 年人拍摄成了他们的处女作,1960年,又有43名青年人成 为电影导演。这批青年导演被称为“新浪潮”导演,他们 拍摄的电影被称为“新浪潮”电影。后来,新浪潮电影被 广义地用来指称在世界各国陆续出现的,特别是由新进导 演拍摄的敢于打破传统语法的故事片。法国新浪潮电影的 兴起与《电影手册》关系重大,新浪潮主将特吕弗、让— 吕克· 戈达尔等都是此杂志的主力影评人。新浪潮导演主 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并且十分注重娱乐性,追 求刺激感官的内容,他们设法缩短拍摄周期,缩减制片成 本。艺术上追求适度的创新,多用长镜头手法。
04· 星星广场(Place de l'étoile),15分钟,艾瑞 克· 侯麦(Eric Rhomer)导演。衣着讲究的尚· 马 克(Jean- Michel Rouzière)每天都要拿着把雨伞 穿过星星广场到服装店上班。那天他很倒霉,在 地铁被女人踩了一脚,出来撞着个醉汉(Marcel Gallon),尽管他道了歉可醉汉还是不依,争执中 醉汉倒地不起,尚· 马克大惊,赶紧溜掉……两个 月后,他在地铁遇到那人正在跟别人争吵,那人 看见他后,竟突然偃旗息鼓了。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 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 塞尔日》;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 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 《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 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 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 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 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 节。
“左岸派”作家电影导演 :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 马里安巴德》。 阿涅斯.瓦尔达 ——《幸福》,《女人们》 路易.马勒 ——《通往死刑台的电梯》, 《鬼火》, 《拉孔布· 吕西安》 。
第四节左岸派电影的特征
1、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电 影,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 2、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着重描写人物内心的活动上, 对外部环境则采用纪录的方法。 3、 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仔细 雕琢。 4、他们的是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左 岸派”又被电影又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 意既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 5、影片十分讲究个人风格。
左岸派在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 面比新浪潮又进了一大步,并吸纳了伯格 森的直觉主义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由 于他们与新浪潮电影导演的风格非常接近, 有时也被归于新浪潮电影名下。但“左岸 派”却公开拒绝被贴上“新浪潮”的标签。 然而,由于 1959 年《广岛之恋》的出现正 好赶上“新浪潮”的幸福之年,因此,人 们便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
附:法国新浪潮代表作:
瓦尔达的《短角情事》(Pointe courte, La ,1956) 路易.马勒的《死刑台与电梯》(Ascenseur pour l'echafaud,1958) 夏布洛尔的《表兄弟》 (Les Cousins,1958) 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 特吕弗的《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Breathless,1960) 夏布罗尔的《漂亮的赛尔日》(Le Beau Serge,1958) 特吕弗的《吉姆和朱尔》(Jules And Jim,1961) 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1961) 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奇奥》(Cleo de 5 a 7 ,1961) 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nnee Derniere
北站(Gare du Nord),16分钟,尚· 胡许(Jean Rouch)导演。情侣尚· 皮耶(Gilles Quéant)和欧 蒂乐(Nadine Ballot)都是奔四的小职员,他们住 在巴黎火车北站附近公寓里,欧蒂乐厌倦一成不 变的低品味生活,大清早起来就数落尚· 皮耶无能, 还流露出分手的念头,两人吵了一架,欧蒂乐负 气去上班。途中险些被一开车男子(Gilles Quéant) 撞到,这个富有而神秘的男子似乎正好可以满足 欧蒂乐的愿望,但当他要求欧蒂乐跟自己私奔被 拒后,居然做出了令欧蒂乐完全意料不到的举 动……
圣杰曼得佩区(Saint-Germain-des-Prés),18分钟, 尚· 杜歇(Jean Douchet)导演。美国女大学生凯瑟 琳(Barbara Wilkin)在巴黎街头邂逅男子尚· 雷蒙 德(Jean-Pierre Andréani),两人回到雷蒙德的住 处共度良宵。次日中午雷蒙德要急着赶去接机, 好不容易才打发走凯瑟琳。隔天下午,凯瑟琳去 上人体写生课时,一名陌生男子(Jean-Fran?ois Chappey)始终纠缠着她,当她架好画板,竟然发 现……于是凯瑟琳跟着陌生男子回到家中,终于 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关键在于《1965眼中的巴黎》的6部短片都是在导 演成名之前或刚成名不久、未达颠峰期所拍的短 片;导演们全都是以巴黎﹝自己所在的城市﹞为 背景,而以表达自己的电影理念为主要目的,所 以格外能令人感受到清新的创作气质﹝即使在40 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是如此﹞;现今这类影片则 不然,集合已成名的国际大导拍短片集,说穿了 不过是想花小钱请大导拍片,背后总脱不开浓浓 的行销策略及票房利益的考量,纵然其中不乏惊 喜,但那种《仅仅为了电影本身而拍》的创作精 神到底是再也见不到了 。
他们的影片更着重于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 心理过程本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 抒情主题;更多地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 验。
“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 (1959)编剧玛格丽特· 杜拉斯,和《去年 在马里昂巴德》(1961)编剧是罗伯 - 格里 叶。两片的导演都是阿仑· 雷乃。
05· 蒙帕那斯立瓦勒广场(Montparnasse et Levallois),15分钟,戈达尔导演。来自加 拿大的女人莫尼卡周旋在两个巴黎男人伊 凡和罗杰之间,一次她发现将写给他们的 情书寄反了,于是她分别赶去堵漏,两个 男友原本已经原谅了她,但当她想用肉体 讨好时,男人们都勃然变色,将她驱逐出 境。这个虚伪的女人原来并没有装错情书。
06· 耳塞(La Muette),16分钟,克劳德· 夏 布洛(Claude Chabrol)导演。一名中产家 庭少年(Gilles Chusseau)从放学回到家中 就没有耳根清净过,撞到父亲跟女佣调情 被责,晚餐时父母东拉西扯,入夜还要为 琐事吵嚷不休。在暗中做出一些反叛行为 后,他找了副耳塞来阻绝家庭噪音。这一 戴响动没了,母亲摔在楼梯口,也没了。
第三节左岸派电影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左岸派”的概念最早由《正片》杂志的罗热· 泰 耶尔提出,因与“新浪潮”同时出现,故经常与 新浪潮并提。由于左岸派导演中有有许多是“新 小说”流派的作家,故左岸派也称“新电影”。 是1950年代末与“新浪潮”同时出现在法国的一 个电影流派,因主要导演都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 (即南岸)拉丁区的文艺社团活动而得名。以阿 仑· 雷乃、瓦尔达、罗伯 - 格里叶等为代表。他们 的影片更着重于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 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抒情主题;更多地 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一、强调主观现实主义, 二、反传统,具有叛逆精神。 三、呈现一个破碎的世界观,深受存在主义 哲学影晌。 四、强烈的文学艺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