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击》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合集下载

《四百击》:关乎少年成长的烦恼与忧伤

《四百击》:关乎少年成长的烦恼与忧伤

《四百击》:关乎少年成长的烦恼与忧伤作者:姜名洋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6期摘要:提到特吕弗的《四百击》(又名《胡作非为》),让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法国新浪潮,这一时期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跟随新浪潮时期的著名导演特吕弗,一起走进“安托万”的世界。

关键词:法国新浪潮;青春叛逆;烦恼忧伤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6-0-021958年,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始兴起,他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反对以往的一种僵化的模式,而提出了享誉世界的响亮口号“作者电影”,敢于打破传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顾名思义——导演拍摄的影片更追求一种真实感,真实事件、自然流露,而且不带有政治目的等。

这些鲜明的风格我们都可以在特吕弗的《四百击》中直接看到。

同时提到法国新浪潮电影,就不得不提到安德烈·巴赞,特吕弗正是他忠实的追随者,而四百击也正是他送给老师的“礼物”,而遗憾的是巴赞于1958年逝世,并未看到这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巨作。

继续说回特吕弗和他的《四百击》:在影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安托万就是他的化身,他带着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充满少年烦恼与忧伤的故事中。

他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僵硬的叙事模式,但是在影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更真实、更温情、更充满诗意,甚至能找寻你我关乎少年成长时的影子,用最真切的词语来表示,我觉得那一定是——真诚。

通过一些资料我们不难发现,电影史上有一个公论,那就是《四百击》几乎就是特吕弗少年成长的真实写照,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这部影片,一部关乎你我的少年成长的烦恼与忧伤的故事。

一、少年已知愁滋味:安托万的成长忧伤《四百击》在俚语中的意思是“青春期的强烈叛逆”抑或是“不打不成才”,不管何种解释,从片名就好像直接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叛逆的时期。

特吕弗曾说过:“和别人的青春期相比,我的青春期相当痛苦,希望借本片来描述青春期的尴尬”。

新浪潮电影的伟大旗帜

新浪潮电影的伟大旗帜

新浪潮电影的伟大旗帜浅谈《四百击》对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专业:影视评论与编导姓名:毛潇潇学号:01090602当我们以现在的眼光来评判时,或许对《四百击》会不以为然。

我们会疑问,为什么这样一部电影在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不断被后人膜拜与称颂。

翻开当时的电影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背后的秘密。

继20世纪20年代的印象派、先锋派电影,三四十年代的诗意现实主义影片之后,50年代末出现了新浪潮电影运动。

他们以反传统而标新立异,掀起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革新运动。

50年代末,法国影坛出现了一大批新生代导演,他们以全新的技术和观念执导影片,《四百击》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毫不夸张的说,《四百击》是新浪潮的发轫之作,为世界电影的第三次革命树起伟大的旗帜,对后来的新浪潮影片甚至世界电影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四百击》既对新浪潮电影理论付诸了伟大实践也对众多的理论原则和美学风貌做了前瞻性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一批青年才俊,如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博罗、雅克·里维特等在巴赞创办的《电影杂志》上执笔,并通过研读大量的优秀影片,提出“作者电影“的理论,认为电影纯粹是个人作品,导演要形成系列影片的风格特征,强调作品的个性。

安德烈·巴赞是新浪潮理论的灵魂人物。

巴赞认为电影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电影是现实的延长线”,“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反对好莱坞传统的戏剧性叙事模式,因果关系的陈述规律,主张贴近生活本真形态的记录方式并在影片中传达某种哲学思考。

更为可贵的是,巴赞提出与传统截然相反的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主要是尽量如实地复现特定时空的立体生活景象,以求反映生活的绝对真实。

巴赞认为,影像不应代表另一个世界,而应是“作为其本原的那个世界”,“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避免因蒙太奇而造成事件含义的单一性、封闭性。

长镜头理论与纪实美学创作风格紧密联系,构成了新浪潮运动的理论基础。

法国“新浪潮”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
新浪潮崛起的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是战后年轻人要求一种新的文化。

⏹ 1 、新的戴高乐政权成立,极力想建立本土文化,与好莱坞一争长短,提供新导
演过去完全没有的启动资金。

⏹2、新的器材发展,轻便的摄影机和收音设备、感光更快的底片。

⏹3、新制片的崛起,比较年轻,接近观众,认同新导演的理念。

“新浪潮”代表人物
⏹我们可以确定,《四百击》的题材最接近特吕福的心。

每个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就是
他自己早期的青少年生活。

——乔治·萨杜尔
⏹这部电影充满坦白、快节奏、艺术、新鲜、摄影感、原创性、鲁莽、严肃、悲剧、
力量、友情、宇宙性、温柔。

——戈达尔谈《四百击》
⏹《四百击》片名来自法国谚语“打四百下!”(Fait les Cent Coups),含有天下大乱、
胡作非为、不顾一切之意。

⏹特吕弗在此片中秉持巴赞写实理论,大量运用长镜头,将一个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
又常被老师、成人责备的12岁孩子,与周遭景观环境作抒情与写实的对比。

⏹片尾铎尼自少管所逃出时,他一直跑一直跑,镜头一直跟摄,经过空旷的田野,经
过灌木丛,经过空屋,一路跑向大海、沙滩、浅滩,单调空泛的景观,象征少年孤立无援的心灵。

⏹这组长镜头加上纯属铎尼凝视镜头的定格画面,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也是最被广
泛讨论的新浪潮美学。

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中直接将20 世纪50 年代平庸、华丽、虚假、公式化的文学改编和历史古装剧贬为“老爸的电影” ,主张扬弃这种电影,重新审视电影的评价问题。

法国电影《四百击》赏析

法国电影《四百击》赏析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艺术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从古罗马时期的戏剧、建筑、雕塑、绘画到如今各式各样种类繁杂的音乐、电影等。

经典的艺术往往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魅力。

纵使是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依然拥有不朽的魔力。

艺术的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内核亘古不变——人类对美和内心深处平静的不懈追求。

电影工业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作为第七艺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由于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的表现形式,天生便拥有短时间内可传达大量信息、欣赏门槛低、传播范围广等不可替代的优点。

电影还可以通过蒙太奇等特殊的拍摄技巧,做到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表达效果。

如同音乐的发展,从文艺复兴之后的古典音乐,到如今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电子音乐,不同的音乐形式也传递了不同的思想,也反应了不同的时代特点。

电影也由最初的默片逐渐发展到如今的3D、IMAX甚至是4D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但同样随着电影走进每个人的家,电影的受众同样发生变化,如今院线电影中“爆米花”电影和戏剧电影占据了主要地位,叙述形或艺术形电影在院线并不吃香,这同样反应了如今电影艺术所面临的问题。

这也造成了如今有深度的电影没人看,大家看的电影都没深度的窘境。

这不由的让我们怀念起,黑白电影时代,电影还饱含哲学思想的年代。

在我看来,新浪潮电影便是将哲学融入电影,让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代表作品。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特点,其中的代表作,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的《四百击》更是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四百击》中,导演特吕弗通过非连续性的叙述,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叛逆少年的艺术形象。

导演特吕弗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了出了人物形象。

本篇极具后现代主义风格,饱含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片中主角便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

不同于如今的一般电影,主角一般是一个完美的个体,纵使片中可能出现对主角负面描写,但大多数情况都是为了使主角更贴近观众,从而凸显主角的某种特征。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一、.新浪潮的兴起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银幕上的时候,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支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

这些由不知名的年轻人制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方法,带给法国电影一种清新的气息。

克劳德·夏布洛尔,法国导演,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奠基人之一,高产,作品大胆,尤其擅长悬念片,风格冷峻,如同上帝冷眼旁观人类的瑕疵。

主题围绕着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原始情欲的冲突,使得他的作品游移于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

初出道时曾在20世纪福克斯的法国分公司工作,后为《电影手册》撰写影评,曾与侯麦一起创作了一部关于希区柯克的著作,影响深远。

夏布洛尔生长在典型的法国中产家庭,他小时候最爱看美国冒险类型片,如《侠盗罗宾汉》《铁血船长》等。

他也常常坐在临街的窗户旁往下观察行人,猜测他们行为的原因和他们的身份,常常一坐几小时,使他的家人怀疑其智障。

事实上童年这两件事对他影响颇大,他而后的作品绝不怕重复某种类型,另外,他也擅长以保持某种距离的方式观察人的行为。

夏布洛尔十多岁到十四岁时在乡下谷仓里经营电影俱乐部,回到巴黎升大学时原被父亲逼迫学药剂,但他服兵役时就设法让自己被派到德国担任电影放映师。

后来退伍参加电影图书馆和Cine Club活动,认识特吕弗、戈达尔后,才一同为《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写稿,以后就是历史了!夏布洛尔日后坦诚他当年因为看了弗里茨·朗的《马布沙医生的遗言》后就立志要当导演了。

《漂亮的塞尔其》讲述青年瓦扬的家乡在萨尔堂,一个偏僻的小镇。

他多年以来一直住在巴黎,这次回家乡是为了养病。

他发现小镇这么多年以来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还是很落后的一派景象。

居民仍然点油灯,土地还是那样贫瘠。

但是,瓦扬发现他幼时的好友赛尔日变了。

他以前是一个很漂亮很和善的小伙子。

而如今,他当上了司机,却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生活潦倒,而且出言不逊。

刺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刺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刺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刺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法国电影史上掀起的一股重要影响力。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导演摆脱了传统电影制作模式,开创了新的电影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部代表性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作品,并探讨它们对当时以及后世电影发展的影响。

一、《孩子们》《孩子们》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由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

这部电影于1967年上映,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剧情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该影片描绘了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法国社会中的挣扎和反叛。

通过引人注目的剪辑、快速移动的摄影以及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特吕弗成功地塑造了角色的内心世界,给观众以沉重而震撼的印象。

二、《400击》《400击》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让-吉尔·戈达尔的首部长片,于1959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呈现方式和对年轻人内心挣扎的描绘,成为了该时期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叛逆的少年通过逃学、偷窃等行为来抗争社会束缚的故事。

影片通过真实的摄影手法和戈达尔的自传式情节,揭示了年轻人在当时法国社会中的困境,以及对既有价值观的质疑。

三、《一天》《一天》是1962年上映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作品,由阿涅斯·瓦尔达执导。

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一个女子的日常生活,揭示了城市生活中的孤独、焦虑和失落。

影片以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轻柔的摄影风格,创造出诗意的画面和情绪。

《一天》不仅展现了阿涅斯·瓦尔达作为导演和演员的才华,也成为了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四、《杰拉尔丁》《杰拉尔丁》是由埃里克·洛梅尔执导并于1970年上映的一部影片。

这部电影以其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批判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而闻名。

影片中的主角杰拉尔丁是一位年轻女性,她对男性支配的社会制度进行了反抗,并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杰拉尔丁》通过摄影的亲密感和真实主义的风格,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直接表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一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一一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一一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新浪潮电影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

该运动的代表作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影风格和叙事方式,以及对传统电影约束的颠覆和革新。

本文将介绍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其在电影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400击》《400击》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的一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对社会制度和家庭束缚感到失望,最终行径激进的少年的故事。

影片采用了实地拍摄和纪实主义的手法,以真实而无加工的方式呈现人物以及街头场景。

这种真实感和不加修饰的叙事风格成为新浪潮电影的标志之一。

《400击》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反叛少年的电影,它还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呈现,探讨了个人自由与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

该片的直接批评现实和自由主义思潮,为后来的新浪潮电影奠定了基础。

二、《漂亮的姐姐们》《漂亮的姐姐们》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是新浪潮电影中的另一个经典之作。

该片通过一系列看似杂乱无章的剧情,展现了三位女性在巴黎的生活与人际关系。

戈达尔独特的叙事方式、自由的摄影手法以及对现实的深入观察,使得该片在新浪潮电影中脱引而出。

《漂亮的姐姐们》不拘一格的拍摄方式和即兴台词,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叙事习惯。

它通过重复的动作和对话,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营造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这种对现实世界的解构和重新组合,使得观众能够反思电影本身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三、《简约主义》《简约主义》由罗贝尔·布列松执导,是新浪潮电影中的又一力作。

该片以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通过对角色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困扰的焦虑和不安。

布列松运用了手持摄影和追逐镜头等技巧,增强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将观众置于家庭成员之中,通过细微的动作和对话,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戏剧性。

片中大量运用的长镜头和对白场景,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心理世界。

从《四百下》浅谈法国“新浪潮”电影

从《四百下》浅谈法国“新浪潮”电影

从《四百下》浅谈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远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法国“新浪潮”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著名的美学流派。

“新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传统电影,以全新的面貌在电影世界占得一席之地,使观众走入了一个真实的电影世界中。

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将其称为“新浪潮”。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而他的《四百下》在世界电影史上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关键词:法国新浪潮电影;特吕弗;四百下[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电影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界各大电影流派与新民族电影运动的兴起使得当时的电影市场异彩纷呈。

电影又开始显现出它新的生命力。

二战之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和战后萧条的环境造成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同时一些文艺作品开始关注这些青年人,成为这一时期特有的一种艺术现象。

这种现象在法国则被称作“新浪潮”。

从 1958年到 1962年短短5年间,法国大约有 200多新人拍出了电影处女作,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将其称为“新浪潮”。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之一,而他的《四百下》就是此次运动的发轫之作。

一、关于现实主义巴赞在他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到“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就是说电影镜头的纪实性使得电影艺术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特吕弗的《四百下》直接实践了巴赞的这一理论。

“四百下”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无事生非,到处乱跑等,全片围绕着12岁主人公安托万展开故事。

渴望自由生活与家庭温暖的安托万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冷漠,他开始想逃离这个世界,两次出逃,又因盗窃被送进劳教所,最后终于来到自己向往的大海。

特吕弗在塑造安托万这个人物形象时,融入了自身的经历。

法国“新浪潮”电影《四百击》的特点研究

法国“新浪潮”电影《四百击》的特点研究

法国“新浪潮”电影《四百击》的特点研究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一股电影新浪潮,特点是突破了传统的电影拍摄方式,风格革新,实验化的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影片内容表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共同问题。

《四百击》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热烈赞誉,并成为当代电影学术研究的重要理论范畴。

法国新浪潮电影对于拍摄手法和对剧情的书写上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

在《四百击》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弗朗索瓦·特吕福对于讲故事方式的摆脱,尝试以一个青年为代表,讲述一个多姿多彩、斗争的时代。

影片资作者追求自由的思想,表达了当时年轻人的声音,并用非线性,跳跃的剧情结构来叙述青年的成长经历,强调人们的内心情感。

在技术上,《四百击》采用的手持相机、快速剪辑和瞬间切换等手法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力度,将观众带进了恢弘的时代。

电影中穿插了很多真实的素材,像是革命、游行和袭警等街头摄影镜头,使得电影更具有真实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四百击》也反映了新浪潮电影对于美学价值的追求。

导演以高度的艺术欣赏力,将经典电影美学与大众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电影中坚守的艺术观念,形成了全新的美学,为后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百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问题,也是新浪潮电影特点的重要体现陈述。

影片描写了普通青年的成长,他们对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期望与失望,叛逆与羁绊,以及对于未来的畅想。

这些都是一代人在如何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中经历的自我革新和不断寻找。

莫雷尔即使面对着朝九晚五的工作,也不断保持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了新一代年轻人强烈的追求幸福的心理,这也是当代人的心声。

总的来说,《四百击》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其特点独特。

该电影的突破性的技术手段和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宛如一首通感的诗和一样,表现了当时青春家已经生计的世代,反映了他们对于过去的对抗和未来的希望。

而其中艺术与美独的特质也让该电影成为了当代电影研究的重要理论范畴,对于当代电影的制作和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四百下》看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从《四百下》看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从《四百下》看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著名的美学流派。

作为现代主义电影重要创作流派之一“新浪潮”电影的出现与二次大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 ,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了空前的信仰危机,有一种“万物崩离 ,中心失依”的迷惘和孤独感。

这种形势下的社会需要有新人出现 ,需要有新的语言、新的词汇、新的形象,而青年人也想有一个能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社会环境。

于是“新浪潮”应运而生:从 1958年到 1962年短短5年间,法国大约有 200多新人拍出了电影处女作 ,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 ,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将其称为“新浪潮”。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之一,而他的《四百下》就是此次运动的发轫之作。

“四百下”是法国的一句俚语,意即胡作非为、无事生非,到处乱跑等 ,据说也是法国人用来在愤怒时表示抗议的口头语。

该片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自叙传式的电影。

主人公安托万渴望自由的生活 ,渴望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 ,然而现实却让他处处碰壁 ,他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得到的仅仅是粗暴和冷漠。

当他意识到自己是处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时 ,便不顾一切地想逃离这个冷漠的世界 , 来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自由天地”——大海。

由于特吕弗在安托万身上融入了自己的经历 ,开创了自传体电影探索人生真谛的先河 ,因此使影片显得十分真切、动人。

特吕弗早年经历颇为坎坷 ,有祖母抚养长大 ,祖母死后不得不回到关系冷漠的父母身边。

他从小酷爱电影 ,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说 ,也因此而耽误了学业 ,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责骂。

对专横教育的逆反心理使他经常逃学 ,离家出走 ,父亲一气之下 ,把他送到警察局,14岁的特吕弗被迫辍学。

后来,他遇到了《电影手册》的创办人,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巴赞十分赏识他的才华 ,吸收他到编辑部工作并引导他走上了电影之路 ,二人建立了亲如父子的感情。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电影形式的突破而闻名。

这一运动产生了许多倍受欢迎的电影,将一些年轻导演推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电影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一、对传统电影形式的颠覆法国“新浪潮”电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传统电影形式的颠覆。

这些电影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技术手法,而是采用了更加自由、实验性的手法。

《400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利耶采用了手持摄影机的技术,使得影片更加真实和生动,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冲动。

新浪潮电影还经常采用跳跃式的剪辑手法,颠覆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使得观众体验到不同寻常的观影感受。

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新浪潮电影深刻地关注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挑战。

这些电影的主题多围绕着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情感困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如《青梅竹马》(Jules et Jim)、《我的美国叔叔》(Mon Oncle d'Amérique)等。

这些电影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的真实展现,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

三、对电影本身的反思新浪潮电影还对电影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质疑了传统电影模式和商业化趋势。

导演们常常在影片中使用自我意识的手法,打破第四堵墙,直接向观众发问,引导观众去思考电影的本质和意义。

他们还在电影中向前辈导演们致敬,如让-吕克·戈达尔的《至爱慕情》(Bande à part)就在剧情中模仿了《霸王别姬》的经典场景,展现出对电影历史的敬仰和致敬。

四、艺术的成就与商业的成功兼得虽然新浪潮电影在风格上偏向实验性和反传统,但是它们却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艺术成就。

影视欣赏-四百下(四百击)

影视欣赏-四百下(四百击)

《四百下》这部电影虽然与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但却是一部经典之作。

与影片主人公同为青少年的我看完后感触颇深……《四百下》是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弗朗科依斯·特吕弗1959年拍摄,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

片名在法语中是“奋力抗议”的意思,指主人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他经历的少年痛苦乃非常典型的人生历程,没有丝毫矫饰和夸大,因此能引起广泛共鸣。

在这部以特吕福自身童年经历为底色的电影中,小主人安东尼·达尼万不好好听课,在课堂上传阅美女图片,在墙上涂抹咒骂老师的坏话,……总之,他不讨人喜欢,这使得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只会说谎,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他偷了他父亲单位的打字机,没有卖掉,反而被抓获,于是被送到少管所。

根据社会学家的调查分析,因为缺乏关心和爱,小孩子常常借助这些所谓的“胡作非为”来释放内在的天真,来表达无声的反抗,然而等待他却也常常不是关心和爱的出现,而是“黄荆棍”的“四百下”,是布满铁丝网的少管所。

《四百下》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控诉。

在表现手法上,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便是影片结尾处三个奔跑的长镜头。

长镜头本身是一种对电影本真状态的回归,让电影的真实感与观众的期待值都有所增加。

第一个镜头有一分十二秒,画面中安东尼一直在奔跑,直到跑出少管所的范围,声音是同期跑步声,让观众甚至都能感受到他的心跳。

第二个镜头,安东尼从画面远处向镜头右边跑来,观众能够听到海浪声。

镜头开始向左摇,一直摇到岸边,刚才跑向镜头方向的安东尼现在是从镜头近处向纵深跑去,这个运动方向的转变十分自然,一共有五十秒钟。

影片的最后一个一分多钟的长镜头,表现的还是奔跑,安东尼从岸上下来,跑到海滩上,奔向大海,在海水中横着向右走了几步,回过头向镜头走来,画面定格并推向了他那双迷茫、忧郁的双眼。

这长达三分多钟的一组长镜头把安东尼逃跑的过程完整化。

可以看出,导演刻意地渲染了安东尼奔向自由的路途,把反叛与逃离以一种略带强制性的手段传达给了观众,让观众不得不去思考青少年在压抑中反叛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完整word版)《四百击》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完整word版)《四百击》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四百击》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伊始,世界电影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50年代的世界电影停滞不前相反,60年代忽然迎来了世界电影流派与新的民族电影运动勃兴的景象。

风起云涌的各种电影在人们眼前一一闪过,摆脱了古典电影传统的沉闷拘谨,显示出清新强劲的生命力。

当时二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

一些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

描写这些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

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而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痛苦”或“新浪潮”。

法国的电影新人们要以一种艺术趣味代替商业趣味,他们声势浩大地奋起推翻和打破旧存的制片秩序。

《四百击》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例证。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源自于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的“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即纪实的美学特征,使得电影艺术比其他任何艺术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

巴赞的“写实主义”也可以理解为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在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中,特吕弗的《四百击》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

全片描述了一个 12 岁男孩安托万,由于得不到家长与老师的理解和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因盗窃经受警察与心理医生的审问,被送进劳教营,最后出逃奔向大海的全过程。

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方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

所以观众看到的影像都是从生活出发,富于生活气息,展示日常生活。

他抛开昂贵的摄影棚,到街头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摄。

《四百击》的拍摄就体现了“生活流”电影的主张,自然地拍摄摄影机视野范围内的任何事件与情节,不作任何选择和评价,不追求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但是,这种看似无心的自然主义,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暗示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符合了大众的接受心理。

试举安托万深夜偷牛奶喝的戏,摄像机摇到一个黑白交界的街角,被黑色淹没的安托万大口喝着白色的牛奶。

四百击总结

四百击总结

四百击总结简介《四百击》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的一部电影,被誉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以十三岁男孩Antoine Doinel为主角,讲述了他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逃离现实的追求,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探索和成长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运用了一系列独特而富有意义的手法,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本文将对《四百击》这部电影进行总结和分析。

剧情梗概影片以Antoine Doinel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个问题学生,经常惹事生非,不喜欢去学校。

他在学校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责骂,但他始终表现出一种对生活和自由的追求。

他在家中也常常和母亲发生矛盾,感觉孤立无援。

为了摆脱这种束缚和困境,他开始寻求逃离的方法。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Antoine离开了学校,踏上了自己的自由之旅。

他在巴黎流浪,住在一家酒店里。

他遇到了一位年轻女孩,他们在明信片上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

Antoine试图偷一块奶酪,但最终被店主发现,被迫逃离。

他最后被捕,送往青少年犯管教所。

镜头运用与意义在《四百击》中,导演特吕弗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镜头和电影语言的技巧,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叛逆的情绪。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镜头和它们的意义:1.开篇航拍+跑步场景:电影一开始就采用了航拍的方式,展示了Antoine在学校体育场里跑步的场景。

这个场景既展示了Antoine孤独的形象,也暗示了他内心的自由之志。

2.单车尾随:在电影中,特吕弗多次运用了跟随Antoine的单车行驶的镜头。

这种运动镜头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同时也表达了Antoine寻求自由和逃离的渴望。

3.末日预言家和祖母的镜头:在Antoine被送进管教所之前,他和一个自称世界末日预言家的男子有过一段对话,此后他又去见了自己的祖母。

这些镜头集中体现了Antoine对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的渴望和对现实束缚的反抗。

主题与意义《四百击》探讨了成长、逃避现实和自由意志的主题。

一一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一一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一一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新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由一群法国年轻导演和编剧所发起的一次电影革命运动,他们试图通过创新的电影技巧和内容表达方式,打破传统电影形式的束缚,探索颠覆性的艺术实践。

在这场电影革命中,诞生了众多经典的代表作品,以下将介绍几部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四百击》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吉杜所执导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电影于1959年上映,以非常真实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叛逆的少年的生活。

影片深刻地描绘了主人公安托万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他通过小偷窃行为来表达内心的无奈与不满的情感。

《四百击》通过真实而细腻的表演和出色的导演手法,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之一。

《日瓦戈医生》(Le Mépris)《日瓦戈医生》是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一部杰作。

该电影于1963年上映,讲述了一对夫妻在拍摄电影时的种种纷争和矛盾。

电影通过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描绘,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婚姻、爱情和艺术的态度和追求。

《日瓦戈医生》在电影拍摄手法上突破了传统,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摄像技巧,以及对电影工业化和商业化现象的批判,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之一。

《德拉冈的悲剧》(Pierrot le Fou)《德拉冈的悲剧》是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又一力作。

该电影于1965年上映,讲述了一个自由叛逆的男子与一个神秘女子之间的激情冒险故事。

电影以鲜明的颜色、夸张的形象和离经叛道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主人公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德拉冈的悲剧》不仅在剧情上具有叛逆性和创新性,还通过电影语言和视觉效果的运用,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陷入一种戏剧性的幻境之中。

《孤男寡女》(Vivre Sa Vie)《孤男寡女》是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又一杰作。

该电影于1962年上映,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子由于生活压力而被迫沦为妓女的悲剧故事。

从《四百下》看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从《四百下》看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从《四百下》看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著名的美学流派。

作为现代主义电影重要创作流派之一“新浪潮”电影的出现与二次大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 ,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了空前的信仰危机,有一种“万物崩离 ,中心失依”的迷惘和孤独感。

这种形势下的社会需要有新人出现 ,需要有新的语言、新的词汇、新的形象,而青年人也想有一个能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社会环境。

于是“新浪潮”应运而生:从 1958年到 1962年短短5年间,法国大约有 200多新人拍出了电影处女作 ,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 ,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将其称为“新浪潮”。

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之一,而他的《四百下》就是此次运动的发轫之作。

“四百下”是法国的一句俚语,意即胡作非为、无事生非,到处乱跑等 ,据说也是法国人用来在愤怒时表示抗议的口头语。

该片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自叙传式的电影。

主人公安托万渴望自由的生活 ,渴望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 ,然而现实却让他处处碰壁 ,他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得到的仅仅是粗暴和冷漠。

当他意识到自己是处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时 ,便不顾一切地想逃离这个冷漠的世界 , 来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自由天地”——大海。

由于特吕弗在安托万身上融入了自己的经历 ,开创了自传体电影探索人生真谛的先河 ,因此使影片显得十分真切、动人。

特吕弗早年经历颇为坎坷 ,有祖母抚养长大 ,祖母死后不得不回到关系冷漠的父母身边。

他从小酷爱电影 ,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说 ,也因此而耽误了学业 ,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责骂。

对专横教育的逆反心理使他经常逃学 ,离家出走 ,父亲一气之下 ,把他送到警察局,14岁的特吕弗被迫辍学。

后来,他遇到了《电影手册》的创办人,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巴赞十分赏识他的才华 ,吸收他到编辑部工作并引导他走上了电影之路 ,二人建立了亲如父子的感情。

诗意的真实r——试析特吕弗电影《四百击》

诗意的真实r——试析特吕弗电影《四百击》

诗意的真实r——试析特吕弗电影《四百击》
王淑苹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17(0)12
【摘要】特吕弗的《四百击》是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一反传统电影的手法,在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运用纪录片实拍的手法,揭示真实;其次,在情节上通过反冲突手法,使剧情流畅自然;最后,在实拍的镜头中又展示着心理现实主义的诗意风味,全片渗透着一种"诗意的真实",令人回味无穷.
【总页数】1页(P142)
【作者】王淑苹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特吕弗的“四百下”青春——从特吕弗谈法国电影新浪潮 [J], 潘昕彤
2.由特吕弗电影谈起——试析特吕弗电影的影响 [J], 田亦洲
3.类型电影与作者突围--论特吕弗的黑色电影 [J], 刘献弘
4.弗·特吕弗的电影世界 [J], 何振淦
5.浪潮涌动电影人生——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 [J], Zxh1964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百击》

《四百击》

《四百击》
佚名
【期刊名称】《初中生世界(九年级中考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四百击》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

片名在法语中是“奋力抗议”的意思,展现人在成长中所经历的挫折,迷乱和不知所措。

不得不说,一个少年的成长环境对于其性格与认知的影响很大。

面对母亲与继父的冷漠、学校老师的排斥,少年体内的叛逆因子被激发,隐忍、压抑、疼痛,生活找不到出口。

男主角安托万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
【相关文献】
1.浅析《四百击》的镜头语言
2.电影·四百击
3.《四百击》:关乎少年成长的烦恼与忧伤
4.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风格特征——以《四百击》为例
5.浅析电影《四百击》的光线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百击》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伊始,世界电影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50年代的世界电影停滞不前相反,60年代忽然迎来了世界电影流派与新的民族电影运动勃兴的景象。

风起云涌的各种电影在人们眼前一一闪过,摆脱了古典电影传统的沉闷拘谨,显示出清新强劲的生命力。

当时二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

一些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

描写这些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

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而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痛苦”或“新浪潮”。

法国的电影新人们要以一种艺术趣味代替商业趣味,他们声势浩大地奋起推翻和打破旧存的制片秩序。

《四百击》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例证。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源自于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的“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即纪实的美学特征,使得电影艺术比其他任何艺术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

巴赞的“写实主义”也可以理解为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在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中,特吕弗的《四百击》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

全片描述了一个 12 岁男孩安托万,由于得不到家长与老师的理解和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因盗窃经受警察与心理医生的审问,被送进劳教营,最后出逃奔向大海的全过程。

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方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

所以观众看到的影像都是从生活出发,富于生活气息,展示日常生活。

他抛开昂贵的摄影棚,到街头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摄。

《四百击》的拍摄就体现了“生活流”电影的主张,自然地拍摄摄影机视野范围内的任何事件与情节,不作任何选择和评价,不追求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但是,这种看似无心的自然主义,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暗示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符合了大众的接受心理。

试举安托万深夜偷牛奶喝的戏,摄像机摇到一个黑白交界的街角,被黑色淹没的安托万大口喝着白色的牛奶。

没有任何一个镜头带着特殊感情去表现,也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故意夸张。

即使主角感情受到严重打击,镜头也未给予怜悯,只是冷冷的看着他。

还会注意到,特写镜头比较少,这也反映出特吕弗对环境与纪实的表达方式和自己独特的理解。

另外,大量自然音响环境用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课堂中嘈杂的孩童吵闹,街道上来往车辆鸣笛,海浪的声响,这些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另外,影片中很少更换配乐,一首旋律回环的乐曲不时出现。

当安托万离家出走跑进娱乐场,或当他奔向大海时,观众都可以听到这首曲子。

单调的旋律在一切自然声中显得特别突兀,让人不明所以,从而反思起小主人公孤寂的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特吕弗并不完全赞同“新现实主义”力主的“生活就是艺术”的基本立论。

他赞同希区柯克对“新现实主义”电影所持的反对态度。

所以他在表现生活时,自始至终都紧抓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情”作为他的表现核心。

他力图强调人的各种情谊的强烈作用与影响。

二、作者电影
“新浪潮”确立了电影个人风格的地位。

特吕弗认为希区柯克是一位“真正懂得电影的电影艺术家”,因为他创造了一种“主观的导演处理法”,在客观叙事的外表下,把导演的主观意识加于观众,并把观众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导演对影片的安排中去。

《四百击》是特吕弗带着强烈的自我书写意识,怀着对童年的留恋与反思所拍摄的。

他自己不幸童年生活成就了片中安托万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特吕弗带领观众通过摄像镜头进入儿童世界,感受和分享他们的秘密、欢乐和严肃。

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

这可以看作是自传体的影片,像一篇私人日记的告白,可以说浸透着作者的个性。

早年离家出走,经历了艰难创业与进警局的特吕弗,直到被巴赞挖掘成为“新浪潮”的旗手,应该说与安托万一样有着阴沉的童年。

因此本片头打上的字幕——献给安德烈·巴赞,以表示对再生之父的深切怀念。

巧的是安托万的扮演者莱奥与特吕弗的关系与特吕弗对巴赞的感情遥相呼应。

在此后莱奥出演了一系列特吕弗的自传式影片,这一系列私人日记形式的影像完整再现了安托万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历程。

在拍摄过程中,特吕弗总是给予演员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提倡即兴表演,不主张记台词。

像“新浪潮”的许多导演一样,这就要求了演员能深刻体会人物个性发展以及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四百击》中“母亲死了”,这句台词就是莱奥即兴发挥的杰作。

它作为一句经典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台词。

还有一段著名的“真实电影”美学的心理问话。

摄像机架在安托万正面,记录下跳接的安托万受审谈话片段。

实际上它就是一段莱奥的试镜,而提问者就是特吕弗自己。

以《四百击》为起始的影像表明“新浪潮”是选择个人化元素作为相关的尺度,然后将其持续永恒地贯彻到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中。

导演要像其他艺术者一样具有个性,并将电影提升到与其他艺术一样严肃和持久的高度。

特吕弗以情感的真诚构建了“作者电影”在思想层面的高度。

三、致敬与仿用
“新浪潮”电影的难以理解之处可能在于某些“惺惺相惜”的镜头———从以往电影中的借用、致敬和玩笑般的仿用。

《四百击》中安托万逃学去了游乐场,类似于干活,活动画片玩具,指代电影发明早期的拍摄现场;安托万对巴尔扎克的崇拜与供奉,出自于特吕弗本人对巴尔扎克的钦佩和影射对巴赞的悼念;最后的经典长镜头,就是直接对巴赞电影理论的致敬。

此后涌现出来的“新浪潮”作品,大多饱含深意,如果谙熟电影史论,观众应该会有看了会心一笑的镜头与片段。

四、场面调度
特吕弗特别推崇希区柯克的手法,善于运用电影的诸元素,如摄影、布光、画面、构图、剪辑。

在摄影技巧上,特吕弗可以称为离经叛道者。

他热衷于用摄影机挖掘画面饱含的心理动机,捕捉角色心灵上的细微感受。

在摄影机的运动上,充分显示了他惯有的反叛精神及“自学成才”的“野性”。

在《四百击》这部影片开始,巴黎街景,黑白屋顶,埃菲尔铁塔,天空,动荡地在银幕上闪过,像机就是一个游逛的孩子的眼睛。

这是寻觅的目光,好像每时每刻都面临失去主体的危险,与安托万的迷茫心态达成一致。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经典的片尾长镜头。

安托万躲在桥下,见无人追赶,于是向画面深处跑了几步,左拐。

第一个长镜头中安托万从左面出画,跳轴,中全景范围内一直奔跑,逃出了少管所。

声音是同期跑步声,甚至能够感受到他的心跳。

第二个长镜头中安托万从全景的画面远处向镜头右边跑来,出画,此时背景配乐起,镜头开始左摇,能够听见海浪声,直到岸边出现安托万的背影,向纵深跑去。

最后一个长镜头表现的仍然是跑。

全景,安托万从岸上下来,奔向大海,横向右走了几步,却忽然转身向镜头走来。

画面就推向并定格了他那双迷茫忧郁的眼睛,特写。

音乐与海浪继续。

这个定格在电影史上有划时代的创新,具有无限的张力。

意味深长的不明确结尾似乎也是“新浪潮”的又一大标志。

开放的结局使得“新浪潮”充满哲学上的空旷感与纵深感。

五、重建观影关系
相较于好莱坞的商业片而言,“新浪潮”的电影显得结构松散,缺乏推动情节的动因。

这容易招致不好看、不精彩的评价。

《四百击》的故事平淡而压抑,特吕弗似乎刻意要拉开安托万与观众的距离,创造出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这种美学追求即代表了“新浪潮”的奥妙之处。

导演利用电影这个媒介和表达方式重建了观影关系,当改换一下看电影的思路与角度,就会理清导演们的创作方法。

《四百击》的创作形式和思想意识的产生,与安托万对这个世界的凝视密不可分。

影片多次展示躺在小床上独自神伤与流落街头一脸茫然的安托万那无言的凝视。

所以观众不应该仅仅盯住故事情节不放,而应该去理解导演创造这些影响的目的为何。

上文中提到的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意味,它就饱含了无限的心酸、无言的控诉和彻底的绝望。

以这种角度观影,新浪潮电影也是可以平易近人的。

六、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融合
在“新浪潮”导演中,特吕弗是一位较古典、具有传统意识的导演。

这使得他很有观众缘。

他一直坚持不懈地试图在表达自己与观众交流之间寻求平衡点。

《四百击》这样一部反应儿童叛逆心理的影片,特吕弗的焦点主要放在了叛逆的原因上:缺少理解关心与温情,成人世界的丑恶与冷漠直接导致了安托万的反抗。

但在反抗之后,留给他的只有更深的焦虑、寂寞和绝望。

运用各种手段,使自己个人化的感情得以引起观众共鸣———二战之后,温文尔雅的人们也开始显露出浮躁、现实、冷漠、自私的本性,这种精神缺失的投射确实震撼了那个年代的观众。

观众们可能忘记了他是“新浪潮”的主力干将,但时刻把他作为法国电影的杰出代表。

凭借这一特点,特吕弗用自己的影像将“新浪潮”人性化,避免其“阳春白雪”,脱离观众。

七、结束语
“当你把所有的经历都投到一件事上,并用心坚持做下去,那么那个东西就会产生一种价值。

”这是特吕弗的亲身经历。

他专注于故事,带着情感去拍摄,拍出来的东西自然流露出他的认识与思想。

特吕弗从《四百击》这部影片揭开了“新浪潮”的序幕,也倾斜了他青春年少时的喟叹。

此后,“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