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电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影像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电影的心理学起源问题:电影
发明的根据是人们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即人类自古就 有的与时间抗衡使生命永存的“木乃伊情结。”
•巴赞后来也意识到,作为艺术的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
实的完整再现,于是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 为何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 巴赞从电影与文学、戏剧、绘画等方面的区别中,看到了 电影与生俱来的捕捉生活与自然的能力。 • 与戏剧相比,电影表现生活的时空更加自由,从而更接近 生活。 • 与绘画相比,活动摄影具有本质上的客观性与生动性。 • 与小说、文学相比,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比文学形象更为真 切直观。 • 结论: • ①电影具有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 • ②电影比任何艺术形式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 • 所以“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这其实是一种写实主义的 主张。
二、“新浪潮”——从理论到实践
•1、“新浪潮”的精神导师——安德烈·巴赞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巴赞逝世于新 浪潮诞生的那一年,虽未参与,但他的理论成为新浪潮的 开路先锋,他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培养了很多后来成
为新浪潮主将的年轻影评家。
“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 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 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 “电影新浪潮之父”、“精
特吕弗为“优质电影”列下四条罪状: •①是编剧电影而非人的电影; •②太过于心理写实,而非存在试的浪漫的自我表达; •③场面调度太雕琢,而非自然即兴的开放形式; •④太讨好观众,而缺失创作者的个性。
•(4)以“法国电影图书馆”和《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 轻精英“法国电影图书馆”亨利·朗格鲁瓦创建,在战后保存 了上百部珍贵电影,在自己的戏院每日以专题方式放映6部电 影, 影响了夏布洛尔、特吕弗、戈达尔等一批年轻人。
第一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综述
一、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内涵
1958年,当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日》和让·鲁
什的影片《我是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现 在法国银幕上时,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女记者法朗 索瓦茨·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 当时的法国电影。
所谓“新浪潮”,是指1958-1964年期间,在法国影坛上 突然涌现出一批从创作观念、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制 作方式均有所创新的青年导演,他们的作品在欧洲重要 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对以后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法国电影“新浪潮”。
•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
演奖,确立了他的导演新人地位。 • 1958-1962年5年间,大约有200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
女作,像一股潮流奔涌而来。
• 1962年,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 浪潮”这一名词。“新浪潮”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三次电 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 新浪潮电影反对按照陈规陋俗制作商业影片,呼吁打碎旧 的制片秩序,要求以艺术趣味代替商业趣味。 • 新浪潮电影对当时法国乃至世界的商业电影形成了极强烈 的冲击。
• 20世纪60年代,戈达尔和特吕弗的声誉达到高峰, 以领导者的方式拥有国际知名度。 • 夏布洛尔是最商业、最赚钱的,他的代表作在 1968—1971年拍出。 • 侯麦在1967—1972年创作颇丰,在90年代再以 “四季的故事”系列被尊为大师。 • 里维特在1969年受人瞩目,数十年来创作未曾中 断,2001年更以《六人行不行》参加戛纳影展, 显露他作为大师的行云流水之风。
因此,新浪潮作为一个电影潮流,虽然犹如一股反
叛力量汹涌而来,具有破除陈规和创新立意的统一
目标,但是在每个导演的具体操作和创作风格上来 讲,又有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 新浪潮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样是一个有宣言、 有纲领的自觉运动,它更象一场社会运动,轰轰烈
烈的,但也不免纷繁矛盾,众说纷纭。
3、“电影手册派”创作浪潮的始末
摒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
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场面调度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的区别:
• ①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场面 调度强调电影镜头时空的相对统一性。 • ②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那种强势的 自我表现;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 ③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场面调度强调画 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 ④蒙太奇表现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场面 调度强事物的多含义,具有瞬间性和随意性。 • ⑤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让观众 在镜头运动中自己选择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缘起:阿斯特吕克 ——“摄影机相当于自来水笔” 电影可以摆脱纯画面、具体表象的束缚,成为表达思想的语
言;电影导演可以成为有个性的、独立创作的“作者”;
兴盛:特吕弗——“作者”概念的提出
“作者”与“导演” “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持续地选
择个人化的元素,形成稳定的主题风格。
误区:过于绝对化和幼稚 认为“好导演的坏作品要强于坏导演的好作品”;过分强调 导演的个性化创作,对戏剧性的否定和摒弃。
一、“新浪潮”始末
•伴随着《电影手册》杂志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影
迷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观影和写影评了,他
们要将理论付诸实践。
•1958年—1959年,共有24位新导演出现;1960年, 共有43位导演完成处女作;从1958年到1964年间, “电影手册”派一共完成了124部导演处女作。
1、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抗主流影片 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
史简介》中将“新浪潮”导演分为两大类:以《电影手册》
影评人为主的“电影手册派”(“新潮派“)资深文人、 艺术家转至剧情片拍摄的“左岸派”。
•[说明]广义的新浪潮分为三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就是狭义的新浪潮;
二是作家电影,就是“左岸派”;三是以让·鲁什为代表的“真实电 影”。
第二节 新浪潮(电影手册)派
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
电影”。 2、他们是战后成长的一代,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 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 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 “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 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 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 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 • “„„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既然这一套吃得开,制 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自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电影语言的进化观》: 巴赞通过对电影史、电影
语言的研究来阐明他的美学观点。强调了电影从无声到有 声的变化,分析了蒙太奇学派、好莱坞电影等的利弊得失; 他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促进了电影语言的进步,扩大了 电影风格化的范围。
(2)艺术实践方式——“蒙太奇”和“场面调度”理论 蒙太奇 场面调度
讲故事 时空分割 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 画面含义的单一性强制性 观众:被动地位
1958年:诞生 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日》; 特吕弗《淘气鬼》。 1959年:声誉年 特吕弗《四百击》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 演奖;戈达尔《筋疲力尽》获柏林电影 节最佳导演奖;马塞尔·加缪《黑人奥 菲》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60年:高峰年 43个新人拍出了124部新片。 1961年:没落年 新浪潮电影走低。 1962年:危机年 除戈达尔的《如此生活》外,其他主将 没有新作出现。
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
多德”。 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引起轰
动,使正统“蒙太奇”理论
受到很大冲击。 安德烈〃巴赞(1918—1958)
(1)观念与口号——“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的理论:《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和
《电影语言的进化观》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从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中得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 于揭示真实;电影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的神话,是再现世界原 貌的神话„„
二、新浪潮电影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 •大环境:战后青年人要求一种新的文化 •(1)两次相继的世界大战(战后长期的制度僵化,青年一代 理想幻灭)。 •(2)法国国内的社会现实问题(纷争不断,亚文化的形成)。 • 科技文明——非理性的泛滥 • 物质富裕——精神空虚困惑
•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 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
注释:《电影手册》是“新浪潮”的精神堡垒,1951年由安 德烈〃巴赞与影评家雅克·多尼奥尔-瓦克侯斯及洛·迪夫共 同创立。特吕弗等 人在该刊物上经常发表各式各样的影评文 章。
《青年电影手册》是国内第一本以影评、导演对话、电影理论和电影创 作与参展指南的专业性图书,以“网聚电影人的力量”为目标,关注新人 的成长发展和中国电影商业和艺术方面的新浪潮趋势。改:沃伦——“作者论”成为批评理论
他肯定了对作者主题的分析是最有价值的。对批评家来说,
首先是确立了导演作为创作主体对电影价值的主导作用, 使导演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在对导演的关注中,对其所
有影片的题材与主题的研究成为重点,要通过这些,找出
他作为“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核心意义和主题动机。
三、“手册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超出常态的事物与现象;
•复杂异常的内心世界;
•盲目疯狂的本能与冲动。
•(4)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追求
•强调个人的直觉、本能、情绪、心理 、幻觉和梦境等,晦
涩紊乱、荒诞变形,反传统,追求新奇。 •强调偶然性,不厌其烦的描绘细枝末节,以呈现枯燥、 荒 诞的现实生活。
三、新浪潮电影的流派划分
1、美国电影学者罗伊·阿姆斯依出身背景和倾向分为六类。 2、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在《电影
•3、思想理论背景 •(1)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存在主义哲学——尼采、萨特 •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 •(2)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倾向 •暴露世界的荒诞和异化; •对苦闷孤寂心情的宣泄; •表现现代人的异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 无法交流。
•(3)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内容
(3)巴赞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关系
巴赞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上进行了理论总结, 得出了他的纪实美学。后来他又被奉为法国新浪潮之父。
这种矛盾的现象,如何解释?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巴赞对于“真实”的理解。
巴赞的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他的“真实”即包括表面上可见的事物——客观 世界的再现的真实,同时由于他明显受到柏格森
• 2、法国电影发展背景 •(1)“优质电影”的陈规俗套。 •战后十几年中,“品质的传统”使法国电影拘谨、矫揉造 作,欠缺电影的本质魅力。 •(2)政府鼓励对新导演实施奖励基金。 •在1957年电视的竞争下,观影率下降,产业界出现危机, 新导演制片的低成本和快速度成为解决危机的转机。 •(3)新的器材的发展,新制片和新形态演员的崛起。
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
影响,因此,他的“真实”更是一种心理的真实, 或者说是感知的真实,电影的纪录功能更包括人 的内心活动。
2、“作者论”的兴盛与误区
“作者论”是一种电影创作实践的态度,而非理论。 《电影手册》的几位悍将在“新浪潮”之初就出手攻 击主流电影中的片厂僵硬的和改编文学的风格,提倡 个人化以及以浪漫方式对抗传统工业,他们强调个人 视野。 特吕弗1954年于《电影手册》(第31期)发表《法国 电影的某种倾向》,其中提出“作者策略”,将20世 纪50年代的平庸、华丽、虚假、公式化的电影贬为 “老爸的电影”,强调电影应该是导演的独立创作!
生活情境的自然流动 时空统一 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画面含义的多义性选择性 观众:主动地位
“场面调度”理论
A、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注重事物的常态和完 整的动作,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B、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
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
系。 C、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