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合集下载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

这一电影运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电影语言的颠覆而闻名于世。

法国“新浪潮”影片通常为黑白电影,情节多为现代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冷峻观察和挖掘。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多为年轻且具有个性化风格的导演,他们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和创新。

这些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克洛德·沙布罗尔等。

他们的作品轰动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的一大亮点。

法国“新浪潮”电影深受欢迎,在国际电影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和风格,对当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性和表现形式上,还在思想和社会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大重要篇章,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和研究。

1.2 概括“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这一电影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对当时的法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电影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形式,大胆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和导演风格,引领了电影艺术的革新。

“新浪潮”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问题,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呈现,引发了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新浪潮”电影的多元化表达和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为当代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国际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影响了整个电影界,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2. 正文2.1 导演风格的个性化表现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而闻名。

这些导演在影片中展现了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注重于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常常打破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采用自由、直观的手法来呈现故事和人物情感。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摘要】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对整个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新浪潮”电影的背景和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对电影语言的革新和对主题和题材的挑战。

影响和特点方面,新浪潮电影采用了新的叙事方式和摄影手法,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规范。

导演们的创新风格也使他们成为当时的先锋,其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人色彩。

最终,新浪潮电影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后来的导演都受到了其启发,其持久影响力也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深入分析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电影运动对当代电影的重要性。

【关键词】法国“新浪潮”电影、背景、影响、特点、导演风格、创新、叙事方式、突破、电影语言、革新、主题、题材、挑战、影响力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新浪潮”是指19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一股电影运动,这一运动带来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变革,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通常以其大胆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等知名导演。

他们通过对电影语言和传统叙事方式的挑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风格,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法国“新浪潮”电影常常涉及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挑战。

这些电影对主题和题材的选择非常大胆,展示了这一时期导演们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才华。

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持续影响着当代电影的发展。

1.2 探讨“新浪潮”电影的背景“新浪潮”电影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法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电影产业陷入了一种僵化和保守的状态。

当时的主流电影受到商业压力和政府审查的限制,导致了电影创作的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的新锐导演开始挑战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探索更为自由和独立的创作方式。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二)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当代影像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二)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当代影像
“景深”:影视画面中处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层 次,是影视创作纵深场面调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长镜头”: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拍摄的占用 较长胶片的镜头。是纪实影片的重要表现手段。
特吕弗:“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
“电影手册派”的创作实践和风格特征
1)以记录的精神表现熟悉的非政治性生活,不少影 片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四百击》
奥黛丽· 塔图 Audrey Tautou .....Amélie Poulain
马修· 卡索维茨 Mathieu Kassovitz .....Nino Quincampoix
上映日期:2001
天 使 艾 美 丽

故事讲述了法国女孩爱美丽的童年是在孤单与寂寞中度过的。父亲是 一名医生,他几乎不拥抱爱美丽,除了给她做医疗检查之外,这样难得的接 触让爱美丽心跳加速,于是父亲认定她有心脏病,不适合去学校,只能在家 中学习。八岁时,母亲因意外事故去世,伤心过度的父亲也患上了自闭症。 爱美丽被剥夺了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孤独的她只能任由想象力无拘 无束地驰骋来打发日子。 • 终于,他长大成大可以自己去闯世界了,到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做女侍应。 1997年夏天,戴安娜王妃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爱美丽从新闻里听到这一 消息,非常震惊,手上正拿着的瓶盖掉在地上,击中了一块墙砖,由此在墙 洞里发现了一只锡盒,里面放着好多男孩子们珍视的宝贝。爱美丽决心寻找 “珍宝”的主人,以悄悄地将这份珍藏的记忆归还给他。而她那暗中帮助周 围的人,改变他们的人生、修复他们的生活的伟大理想也开始实施了。爱美 丽积极行动起来,路上的盲人,二十年不出门的玻璃人老头,遭到丈夫背叛 的女房东,悭吝凶恶的果蔬摊主,善良木讷的伙计, 咖啡店古怪的客人和卖 烟女,还有自己的父亲。
筋 疲 力 尽

最新-外国电影史-第十章-法国新浪潮电影(共88张ppt)精品课件

最新-外国电影史-第十章-法国新浪潮电影(共88张ppt)精品课件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作者电影”观 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电影模式、电影语 言和电影技法采取了大胆超越的态度,一 切为我所用,并不断创新,追求形式的探索 (tàn suǒ)与影片意义的表现相配合、相一致。在
这方面,“新浪潮”与20年代的“先锋派”电 影有很大区别。先锋派过于追求影片的“纯形 式感”,而忽视内容 。
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可以说是 内部的人工技巧,也就是场面调度;
第十四页,共八十八页。
4)、蒙太奇在表现事物上具有鲜 明性和强制性,场面调度则含有瞬间 性与随意性; (shùn jiān)
5)、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
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第十五页,共八十八页。
三、作者电影观念
为什么在这儿提出作者电影,是因为 作者电影的观念,是“新浪潮”的导演提出
第二十二页,共八十八页。
2、内容上,大胆接触法国电影从未接触 过的问题,主张彻底摒弃旧的道德标准,如 在银幕上表现(biǎoxiàn)两性关系。
3、叙事上,采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 和打乱情节结构 。
4、 制作上,缩短拍摄时间,缩小摄制组, 大量利用实景,蔑视技巧规程,搞即兴创作 (这主要是资金问题)。
第三页,共八十八页。
2, 1958年也是法兰西历史的转折点。总 统易人,政府更换(gēnhuàn)。这充分表现了当时 法国人民变革现实的决心和精神。戴高乐执 政后,国家开始进入了一个时期,新时期需 要新电影。
于是,一批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和影评家们, 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勇于投身到 电影创作实践中去,于是在1959年,掀起了 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于是,一些(yīxiē)青年电影工作者,尤其是电 影手册的影评人对这些电影不满,便闯入编导 制片领域 ,以新的电影观念和革新的电影语 言首先表现了这一时期青年人的精神苦闷和彷 徨 。从而形成了“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PPT课件

法国电影新浪潮PPT课件
20 50
French New Wave cinema
在拓它是发
形展突世源
式了破界于
和电了电
内影传影世
容的统史纪
的创电上
突作影一年
破领一个代
上域元承的
具,化前法
有 的启国
里 结后电
程 构的影
碑 ,革新

命浪

性潮

运运
动动
。,
法 国 电 影 新 浪 潮
序言
现代主义电影与法国“新浪潮”
一、现代主义与电影的三次结缘
第二节 “电影手册派” 一、“新浪潮”始末
二、“新浪潮”——从理论到实践 三、代表人物与作品 四、创作特征
一、“新浪潮”始末
伴随着《电影手册》杂志成长起来的一批年 轻影迷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观影和写影评 了,他们要将理论付诸实践。
1958年—1959年,有24位新导演出现;1960 年,共有43位导演完成处女作;从1958年到1962 年间,“电影手册”派一共完成了124部导演处女 作。
“新浪潮”前后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代:
“新浪潮”前:电影主要偏向于创建完整的语言体系,以 讲述一个完美的有严密逻辑秩序与结构的故事为目的。
“新浪潮”后:试图打破这种完整的语言体系,将重心转 移到区别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另一种 “心理和精神的真实”。
第一节 法国电影新浪潮综述 一、涵义 二、背景 三、分类
《电影手册》“新浪潮”的精神堡垒,1951年由巴赞与影评家 雅克·多尼奥尔-瓦克侯斯及洛·迪夫共同创立。特吕弗等 人在该刊物上经常发表各式各样的影评文章。
3、思想理论背景
(1)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存在主义哲学——尼采,萨特 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三)法国电影现状背景

“优质电影”的陈规俗套
政府鼓励新导演的奖励基金 《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轻电影人


第一节: “新浪潮”电影
综述
1958年到1962年之间,在法国出现一股 势不可挡的新鲜电影汹涌潮流,震惊影坛、引 起轰动。先后有67名年轻新导演陆续拍摄了 上百部影片,法国新闻界便将1957年前后突 然涌现的年轻人竞相拍摄新影片的热潮称之为 “新浪潮”。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巴赞 逝世于新浪潮诞生的那一年,虽未参与,但他的 理论成为新浪潮的开路先锋;他创办的《电影手 册》杂志培养了很多后来成为新浪潮主将的年轻 影评家。 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 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 “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 亚里士多德” 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引起轰动,使正统“蒙太 奇”理论受到很大冲击。
一个比较:
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与50-60年代“新浪潮”为代 表的现代电影美学区别 先锋派 新浪潮
“物”的迷恋 现代的“人”
纯粹的运动与节奏
画面抽象化
人的心理与情绪
意识银幕化
无故事的“纯艺术”
繁杂混乱的潜意识与幻觉
故事、人物性格与内心
生存哲理、精神危 机的主观探索
二、 “新浪潮”前后
虽然说新浪潮时代之前就已经有了”现代电影”, 但从对于世界电影历史的影响角度,我们可以说, “新浪潮”前后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代: 之前的电影主要偏向于创建完整的语言体系,目 的是讲述一个完美的有严密逻辑秩序与结构的故 事; 而之后的电影则开始试图打破这种完整的语言体 系,将重心转移到区别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 的另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真实“。

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论”的开启与现代性回归

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论”的开启与现代性回归

|RADIO &TV JOURNAL 2021.3一、法国新浪潮的理论观念———“电影作者论”(一)“电影作者论”的诞生通常人们在谈到“电影作者论”的概念时,总会想起法国新浪潮的主将之一弗朗索瓦·特吕弗。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电影作者论”的命名者、倡导者与实践者。

但从世界电影史的梳理与创作实践中,作者论的提出有着更长更深的历史渊源。

早在1943年,“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就认为电影的价值与电影技术史的发展是电影导演所掌控的电影书写方式。

电影是一种文化脉络的延续与文化逻辑的演变,从早期“用光写作”(指欧洲先锋派法国印象派所提出的观点)的概念提出,到将电影的创作类比为一种书写方式/写作行为,谁拥有“电影主导权”/“电影真正的作者”这一问题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1951年,《电影手册》创刊号的主题是“导演即作者”,直到1952年《文本》杂志创刊,才真正明确提出了“导演中心论”,这次概念的提出旨在推崇举荐欧洲艺术导演,诸如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科·费里尼等人。

而后形成的真正与好莱坞主流电影分庭抗礼的电影创作规范与电影实践旗帜———“电影作者论”则是由1964年特吕弗所提出的,此时他不过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电影新秀。

有趣的是,这一将对欧洲电影发展及好莱坞电影创作实践与理论产生影响的论述,是特吕弗参访希区柯克偶然的一次机会促成的。

“电影作者论”在成为评价电影美学艺术价值的命名法的同时,也成为欧洲艺术电影导演自我表达的命名方式。

但这里存在着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即在世界理论文化史、艺术史中普遍存在的现实,是任何一种理论概念的提出、发展与实践都不可避免地与本土文化渊源、社会的多重脉络间的复杂关联。

在特吕弗提出“电影作者论”这一概念时,他所面对的社会属性、设定的艺术敌手,并非好莱坞的主流商业电影,而是彼时已陷入艺术模式窠臼、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法国优质电影)。

“于是,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其中‘体制内的天才’,便成为特吕弗策略性地借重的‘他山之石’”。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些拥护法国“优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年轻导演们看起来似乎是太
随随便便了。新浪潮导演们称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特别是罗 西里尼的作品),反对在摄影棚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 使实景拍摄成为一条规则。与此相似,虚假的摄影棚灯光被适当的补 充光源所取代,战后的法国电影很少出现如《巴黎属于我们》这样昏 暗的灯光和场面(图12.33)。摄影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 新浪潮电影的摄影机运动幅度更大,经常用横移或其他运动镜头,在 一个场景中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尤其是,便宜的实景拍摄特 别需要容易携带的设备。于是,一种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便应运而 生(这种轻型摄影机原来是专门用来拍摄纪录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 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因此,新浪潮电影 充分享受到这种手提摄影机所提供的自由。《四百下》中,摄影机在 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 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 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 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 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使整部影片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在夏布罗尔的影片
《善良的女人》和《奥菲莉亚》、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以及戈达尔
和特吕弗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其松散的结构都使得影片的结尾具有
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有趣的是,尽管这种类型的影片对电影观众的程度有所要求,尽管这

电影通史 法国电影新浪潮

电影通史  法国电影新浪潮
所谓“新浪潮”,是指1958-1964年期间,在法国影坛上突然涌 现出一批从创作观念、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制作方式均有所 创新的青年导演,他们的作品在欧洲重要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 奖,对以后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 为法国电影“新浪潮”。
二、背景
1、社会背景
大环境:战后青年人要求一种新的文化
(3)巴赞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关系
巴赞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上进行了理论
总结,得出了他的纪实美学;后来他又被奉为法国
新浪潮之父。 这种矛盾的现象,如何解释?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巴赞对于“真实”的理解。
巴赞的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他的“真实”即包括表面上可见的事物—— 客观世界的再现的真实,同时由于他明显受到柏 格森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哲 学的影响,因此,他的“真实”更是一种心理的 真实,或者说是感知的真实,电影的纪录功能更 包括人的内心活动。
3、思想理论背景
(1)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存在主义哲学——尼采,萨特 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
(2)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倾向
暴露世界的荒诞和异化; 对苦闷孤寂心情的宣泄; 表现现代人的异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
(3)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内容
超出常态的事物与现象; 复杂异常的内心世界; 盲目疯狂的本能与冲动。
改进:
沃伦——“作者论”成为批评理论 肯定了对作者主题的分析是最有价值的;
对批评家来说,首先是确立了导演作为创作主体 对电影价值的主导作用,使导演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
在对导演的关注中,对其所有影片的题材与主题的研究 成为重点,要通过这些,找出他作为“作者” 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核心意义和主题动机。

影视史之现代主义电影

影视史之现代主义电影



பைடு நூலகம்
另一三部曲:《假面》(1966年)、《狼的时刻》(1968年)《耻辱》(1968年) 以及随后的《宗教仪式》都充分表现了艺术家的处境和与外界的关系
《呼喊与细语》(1972年)伯格曼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女性渴望和欲求的极度 关注。伯格曼影像中的女性是复杂的和神秘的


《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年)是伯格曼拍摄的规模最大、情节最复杂、人物 最多,时间长达三小时的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首热爱 生活的赞美诗”


伯格曼的创作历程

成熟期:(1955-1959年)

《夏夜的微笑》(1955年)是伯格曼早期的集大成之作。 伯格曼拍摄的《第七封印》(1957年)、《野草莓》(1957年)、《处女泉 》(1960年)不仅成为瑞典、同时成为欧洲电影的代表。 这三部影片中倾注了作者对苦难和绝望的人们的关注,并与他们一起寻找人 生的意义。从此以后,伯格曼开始享誉世界影坛,奠定了他电影大师的地位



伯格曼的电影语言

丰富的隐喻和象征

《第七封印》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取自圣经故事:天主的羔羊(耶稣 )拆开第七封印,最为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来临的信号。伯格曼明确 指出,他借用中世纪瘟疫和世界末日的恐惧比喻现代人对原子灾难和 世界毁灭的恐惧 《野草莓》中没有指针的钟表象征时间的停滞和生命的死亡;眼镜店 招牌上糜烂的眼睛象征人生的盲目;野草莓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如 爱情、幸福、春节、善良、希望、理想等;草莓地象征母亲的怀抱, 波尔格回到母亲温暖怀抱象征着找回逝去的幸福和获得重生
伯格曼的创作风格

影片高度个人化和主观化,带有鲜明的个人独有的标记, 从不改编文学作品,所有影片(除早期几部外)都是自己 编剧和执导,几乎所有影片都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自称“以制作影片表达自己”。

法国电影发展史

法国电影发展史

没有措施免谈管理,没有计划如何工 作。21.3.102021年3月 10日星 期三5时29分23秒21.3.10
谢谢大家!
•内容上,强烈的“个人气质" •美学特征上,明显的纪实性风格 •拍片方法上,主张即兴创作
导演 特吕弗
”新浪潮“代表人物: 弗郎索瓦·特吕弗 让-吕克·戈达尔 夏布罗尔 雅克·里维特 阿仑·雷乃 玛格丽特·杜拉 罗伯·格里耶
1958年 特吕弗 作品 《四百下》 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没有正确的画面, 正确的只有画面
强化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社会。下午5时29分 23秒下 午5时29分17: 29:2321.3.10
用户就是上帝,下道工序就是用户。2 1.3.102 1.3.101 7:2917 :29:23 17:29:2 3Mar-2 1
规程可能“三言两语”,落实不能“ 三心二 意”。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5时29分23秒 Wednes day, March 10, 2021
特吕弗 作品
《四百下》1959《二十岁时的爱情》1962、 《偷吻》1968、《夫妻生活》1970、 《飞逝的爱情》1978。5部自传体影片,主人公安托万 由同一演员(让-皮埃尔·莱奥)扮演。 另有《枪击钢琴师》(1960) 《朱尔和吉姆》(1961) 《柔肤》(1964) 《穿黑衣的新娘》(1967) 《密西西比美人鱼》(1969) 《野孩子》(1970) 《两个英国姑娘》(1971) 《美国之夜》(1973)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 《最后一班地铁》(1980) 《隔壁的女人》(1981)等。
奥黛丽 塔图
《天使爱美丽》 《漫长的婚约》 《时尚先锋夏奈尔》
质量责任重于泰山,我为质量挑起重 任。21.3.1021.3.10Wednesday, March 10, 2021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摘要】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电影革命,旨在挑战传统电影语言和创新手法。

导演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化风格,突破传统观念,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革新叙事结构和剪辑技巧。

拍摄手法多样且实验性,影响深远。

新浪潮电影对当代电影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其未来发展趋势仍值得关注。

新浪潮电影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观点,为电影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 新浪潮电影, 特点, 导演独立性, 个性化风格, 传统电影语言, 突破, 创新, 社会现实, 政治问题, 叙事结构, 剪辑技巧, 革新, 拍摄手法, 多样性, 实验性, 影响, 意义, 当代电影, 启发, 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新浪潮电影概述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电影流派,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影艺术风格和思潮。

新浪潮电影的诞生标志着法国电影工业的新时代的来临,它与好莱坞商业片的大规模制作和传统文艺电影的陈旧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新浪潮电影的出现不仅深刻影响了法国电影,也对国际电影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包括导演的独立性和个性化风格、对传统电影语言的突破和创新、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叙事结构和剪辑技巧的革新、以及拍摄手法的多样性和实验性等。

这些特点使新浪潮电影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审美风格。

通过对新浪潮电影的深入探讨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浪潮电影本身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也可以深入思考新浪潮电影对当代电影的启发和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 正文2.1 导演的独立性和个性化风格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导演的独立性和个性化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一电影运动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每位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手法。

他们不受传统电影工业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气息和个性特征。

导演们在拍摄电影时常常表现出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和创新精神。

影视艺术之法国新浪潮艺术流派分析

影视艺术之法国新浪潮艺术流派分析

影视艺术之法国新浪潮艺术流派分析电影同其它艺术门类相比是最年轻的艺术。

自从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

然而又有受到当时的商业化的束缚,在人们心中没有能够确立起艺术的地位。

因此在电影问世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

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

纵观世界电影史,真正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大派系:1、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2、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3、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5、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电影流派的形成及各流派之间的斗争与竞赛,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影视艺术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就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发展浅析:1、形成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电影企业已完全陷入瓦解和衰败之中,美国电影再次席卷法国市场,法国电影工作者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始了艺术复兴工程。

法国“新浪潮”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电影创作流派。

他的出现与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

发生在欧洲的二次世界大战,把人们过去的信仰无情的摧毁,人们陷入了信仰真空状态中,特别是青年人因感觉到信仰的丧失和幻想的破灭而变得愤世嫉俗,颓废失意,甚至放浪形骸,以各种姿态来反抗现实社会和既有秩序,法国“新浪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2、文化历史的传承法国电影新浪潮里涌现出来的导演们大抵可以分成两大派别,第一种是从在《电影手册》上撰写影评慢慢走上导演之路的“手册派”;还有一类是以小说家、画家为主的“左岸派”。

无论这两个团体在艺术观念和美学追求上有多大的差异,这些导演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喜爱电影——这种特质在“手册派”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

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人了解莎士比亚的途径,都是奥逊·威尔斯的电影。

3、代表作品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等都是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外影视史考点

中外影视史考点

填空1、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戈达尔、夏勃罗、特吕弗。

2、电影戏剧的真正诞生直到乔治·梅丽爱才实现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提出还换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4、三大国营制片厂是东北、北京和上海电影制片厂5、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桥6、中国第一部电影北京正泰照相馆定军山7、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8、卢米埃尔(法国)被称为电影之父9、大卫·里恩(英国)融古典法则于现代艺术的电影大师10、苏联思考电影的诞生标志性影片是《一年中的九天》11、1984后英国政府首先恢复了早在1975年由当时的首相创议建立的“英国电影委员会”的活动扩大对电影的投资12、1913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13、侯孝贤被誉为台湾史诗《悲情城市》的导演选择1、我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黄健中、黄建新、冯小宁、冯小刚、陈国星、赛夫、麦丽斯、陈家林、张军钊、田壮壮、张建亚)2、1925年台湾民族电影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3、法国新浪潮的理论杂志是《电影手册》4、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奇才的导演是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5、好莱坞第一部西部片是1903的《火车大劫案》6、1927克罗兰斯导演的好莱坞第一部有声歌舞片《爵士歌王》7、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奠基人是梅育名词解释1、法庭电影:指的是那些以法庭场面为高潮的影片。

这些影片总是让律师或检察官在法庭上一显辩才,进行十分激烈的舌战,法庭场面的精彩程度往往与舌战的火爆程度成正比。

尽管法庭场面并无多少动作可言,全凭语言打动观众,但由于法与情的矛盾冲突、理与智的较量争斗极富戏剧性,因此即便是以听为主,也足以让人们屏息静气、全神贯注。

加之影片中法庭场面盘诘证人时的出奇制胜,法庭场面各种细节的真实可信,都能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2、文化反思影片:是指那些以现代观点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传统的生活习俗等进行批判性审视的电影。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背景、特点与贡献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背景、特点与贡献
参考文献 ①蒋书丽,《孤独的战斗—— —比较视 野中的中国女性主义》[J].《文艺评论》, 2009(5):10-12 ②李月,《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与中 国 女 性 主 义 的 发 端 》[J].《 安 顺 学 院 学 报》,2010(5):20-22 ③周文婷,《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人·
鬼·情 〉与〈 钢 琴 课 〉》[D]. 华 中 师 范 大 学,2010
1954 年特吕弗发表 《论法国电影的 某 种 倾 向 》,后 被 看 做“ 新 浪 潮 ”运 动 的 纲领和宣言。他痛斥了“优质电影”的传 统,嘲笑他们都是些画面雕琢、语言“规 范”、风格古板的学究式的电影,并提出 了“作者电影”的理论。“作者论”认为, 真正的作者电影应当是指作者的类似物, 它不完全是通过自传性的内容,而是通过 浸透着导演个性的电影风格。拥有见识本 质的导演,必然会在电影中长期体现出一 种可以识别的风格和主题个性,即便是为 好莱坞拍片时也会如此。这群青年影评家 在批判法国电影业的同时,高度评价某些 被认为“过时的”或者“深奥的”法国导 演(如让·雷诺阿、罗贝尔·布莱松等),甚 至公然赞扬好莱坞的一些商业片导演 (如尼古拉斯·雷伊,霍华德·霍克斯、阿 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等),称他们是真正 充满活力和个性的电影“作者”。
“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是在整个
. 欧A美ll世界R的i现gh代t主s义R文e化s背e景rv下e展d开.的。 “今天西方的共同意识,只能用三个否定 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崩溃,主 导的基本认识的匮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 来的彷徨苦闷。”于是,以尼采、叔本华哲 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为精神渊源, 现代主义文化以对非理性主义、潜意识的
④李彬,《凝视女像—— —近年女性题 材 影 片 研 究 》[J].《 电 影 艺 术 》,2007 (1):121-123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生活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看上去 象一首诗”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其理论提供了实 证,而在“新浪潮”电影中有突出表现
场面调度理论
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 完整的时间和空间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 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手法用于叙述事件必然要对 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分割;而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因而“ 尊重感性的真实时间和空间”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胡作非为》)获得戛纳电影 节最佳导演奖,标志着“新浪潮”电影得到评论届认可
新浪潮的产生背景
二战后,法国电影界的沉闷平庸和对好莱坞的模仿,引起青年电影工 作者的批评和不满
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
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正义、博爱、信任 等价值观念);战后经济的再度繁荣又催生了日益加剧的“物欲”和“异化 ”危机
》(1972年)
这些“政治影片”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现实的同时,也时常满 足于一些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描写。
在叙事上采用多种离间方式,破坏故事的连贯情节,避免观众陷入银 幕幻觉中
新浪潮主要导演--戈达尔
80年后:以艺术电影为主要风格
• 《故事》(1980年)、《芳名卡门》(1983年)《新浪潮》( 1990年)
1954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于《电影手册》上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 抨击了“优质电影”传统,呼吁用一种原创性的作者的创造来取而代之,第一 次公开提出“作者”的观念。
电影作者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基本的电影技能;二是明显表现出导演个人风 格特点;三是影片必须具备某种内在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朗索瓦· 特吕弗

“新浪潮”电影的干将,作者电影的提倡者和突出代表
1951年开始为《电影手册》撰稿,因为笔锋犀利和对当时“优质电 影”的无情攻击而引人注目,特吕弗在电影观念方面深受巴赞的影响 ,一直称巴赞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1954年,在《电影手册》上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成 为新浪潮的宣言。文中提出的与“优质电影”相对立的“作者电影” 的主张,顺应了当时电影表现变革的要求,为“新浪潮”电影开辟了 道路,也成为其后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影片评论的标准 1959年,特吕弗导演了他的第一部自传体长故事片《四百下》,许 多情节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虚构的 《四百下》之后,特吕弗又以安托万为主人公相继编导了《二十岁时 的爱情》(1962年)、《偷吻》(1968年)、《夫妻生活》(1970 年)、《飞逝的爱情》(1978年)四部自传体影片,主人公安托万 由同一演员扮演,在银幕上造成一种“罕见的真实感”

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人因感觉到信仰的丧失和幻想的破灭而变得愤世嫉 俗、颓丧失意甚至放浪形骸,以各种姿态反抗社会和既有秩序,出现了 美国的“垮掉的一代”,英国的“愤怒的青年”、法国的“世纪的痛苦 ”等文学艺术流派 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过程都失去了规律性、连贯性和因果关系,一切都 是荒诞不经的,只受盲目的无规律的偶然性的支配。人无力改变混乱的 秩序,只能无望的接受。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不自由的;人是无希望 的,只是一种存在




剪辑上打破传统影片画面恪守的流畅原则,时空表现更为灵活和随心所欲。快 速剪辑增加了镜头数量,直接的跳切代替了化入化出、淡入淡出等传统手法, 加快了观众的视觉节奏,减轻了叙事的繁琐冗长
新浪潮电影还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和自然光效,有时甚至对白淹没在音响中 。为追求表演的质朴,真实,而启用不知名或非职业演员


埃里克· 罗梅尔、 雅克· 里维特、克莱德· 夏布洛尔

罗梅尔与里维特也是《电影手册》撰稿人,后成为电影导演,他们风格接近 ,从容淡雅、意蕴隽永,偏爱细腻的心理分析 罗梅尔擅长设臵人物关系,时常形成类似“猫捉老鼠”的情景,以此展示潜 藏着的人格角逐与心理冲突 里维特的影片偏爱不间断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段落,超长的时间使他能够 展示真正的日常生活节奏,近乎静态的画面敏感有细致入微记录了人物微小 动作及背后的心理活动。里维特的电影以时间超常著称 夏布洛尔是新浪潮到严重最具商业化的,其初期作品迎合电影娱乐,招致批 评。夏布洛尔受希区柯克影响至深,擅长拍摄讽喻幽默的心理惊悚片,影片 表现中产阶级家庭内部集聚并爆发出来的暴力悲剧 新浪潮的重要作者还有路易· 马勒,《通往绞架的电梯》(1957年)、《情 人们》(1958年)《扎齐在地铁》(1960年)等影片革新了叙述方式;雅克 · 德米的《洛拉》(1960年)叙事结构错综复杂,《瑟堡的雨伞》(1964年 )改变了歌舞片的模式,歌唱完全取代了对话;克洛德· 勒鲁什的《一个男人 和一个女人》(1966)以怀旧伤感的格调叙述了优美的情感故事,影响深远

新浪潮主要导演--戈达尔

让-吕克· 戈达尔:

现实主义电影重要代表人物,对电影语言的革新做出巨大贡献 1950年,进入《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从事专职影评,随后十年在电 影资料馆中观看研究了大量影片,打下深厚电影素养 1954至1958年拍摄五部短片,1959年,29岁的的戈达尔在特吕弗的帮助 下拍摄第一部长片《筋疲力尽》,一举成名

戈达尔的《筋疲力尽》

影片讲述了一个无赖杀手一路逃命,最后被他的美国女友出卖的故事 。影片上映后引起轰动 影片中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引起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共鸣,片中的无赖 小混混对爱情的执着真诚也赢得请青年人赞许 影片中的跳切随处可见,有意违背电影叙事规则 影片表现出一种散漫气氛,不追求故事的连贯性。与传统电影环环相 扣的悬念和精雕细刻的线性叙事安排相反。也不解释人物行为的心理 动机,反映了现实中青年人的迷惘和无聊




作者电影观念

1948年法国作家、记者和导演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上发表《 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指出人类已进入一个摄影机--自来水 笔的时代,为“作者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54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于《电影手册》上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 抨击了“优质电影”传统,呼吁用一种原创性的作者的创造来取而代之,第一 次公开提出“作者”的观念。 电影作者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基本的电影技能;二是明显表现出导演个人风 格特点;三是影片必须具备某种内在含义 1957年,巴赞在《作者政策》中将作者总结为“选择个人化的元素作为相关的 尺度,然后将其持续永恒的贯彻到一个又一个作品中”

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新浪潮的理论主张

安德烈· 巴赞的电影理论

“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
场面调度理论

作者电影观念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电影艺术具有的原始第一特征--纪实性

“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 巴赞认为:电影比戏剧更接近生活,比绘画更生动更客观,比文 学形象更真切直观,因而电影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 巴赞反对戏剧化、故事化的同时,也指出电影“最终还是为了使 生活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看上去 象一首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百下》(胡作非为,到处乱跑)




影片讲述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男孩安托万逃学、撒谎、偷窃,被送进 儿童教养院,最后逃离,跑到海边看到渴望已久的大海,但却不知道 未来如何 影片的叙事方式打破了线性因果叙事模式代之以琐碎生活的串联和积 累,努力还原生活的本真面貌 影片中,严肃与诙谐、纪实与抒情,悲剧与喜剧,常常掺杂融合,浑 然一体 特吕弗是巴赞长镜头理论的积极实践着,影片中,大量采用连续的、 尽可能长的镜头来处理场景活动,特别是影片结尾的安托万从教养院 逃走,奔向大海的长镜头,既表现了安托万的孤独,又反映了他挣脱 束缚,获得自由的豁然开朗的心境。最后定格在安托万正对摄影机的 面部特写,戛然而止。
• 《故事》(1980年)、《芳名卡门》(1983年)《新浪潮》( 1990年) • 这一时期,戈达尔有意向传统靠拢,注意叙事成分和情节线索, 但依旧风格独特,不肯媚俗随流。

戈达尔创作的最大成就就是始终不渝的向好莱坞电影美学霸权主义挑战,力 图冲破已经定性的传统叙事模式。 戈达尔在电影表现形式和电影语言上的探索和实验影响深远,他拒绝沿用传 统的剪辑原则,而采用跳切等新的剪辑方式,确立了新的摄影风格,追求“ 直接”的真实 戈达尔虽然激烈的攻击好莱坞的传统电影形式,但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叙事 模式,没有彻底抛开传统的情节结构方法。他趋于极端个性化的电影手法是 普通给观众并不能完全理解其影片的意义

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征

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纪录或表现一个事 件、一些人物,有很强的纪实性,甚至具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强调导演的主体地位,倾向于编导合一,以便充分把握和驾驭影片的主题和风 格,编剧常常具有随意性和即兴式特点 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打破格里菲斯以来的传统,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和打 乱情节结构,没有精心设计的故事,而是通过一连串日常琐事的累积反映生活 摄影方面,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利用自然真实的背景和光效, 手提摄影机使摄影更加灵活便捷,表现领域和场景更为多样、开阔,大量的运 用跟拍、抢拍和长镜头等类似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拍摄方法,赋予影片自然、逼 真、偶发的创作风格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其理论提供了实 证,而在“新浪潮”电影中有突出表现
场面调度理论
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 完整的时间和空间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 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手法用于叙述事件必然要对 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分割;而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因而“ 尊重感性的真实时间和空间” 场面调度理论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画面影像具有多义性、瞬间 性和随意性;追求时空的相对统一。 场面调度理论尊重观众对影像的思考和选择,顾及到观众心理的真实 ,使观众处于主动地位,改变了导演与观众的关系。
特吕弗的其它电影作品

特吕弗的电影丰富多彩,内容各异,从未固定在某中成功的模式上,每部影片都是他 的一次探索 《枪击钢琴师》(1960年)描写一个功成名就的钢琴家连遭不幸,苟且偷生的故事。 影片具有警匪片的外表,但主人公命运晦暗不明与身边人物关系若即若离,心灵孤独 而寂寞,是典型的新浪潮人物。影片风格独特,是不同影片类型的混合,幽默的成分 比较重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胡作非为》)获得戛纳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标志着“新浪潮”电影得到评论届认可
新浪潮的产生背景


二战后,法国电影界的沉闷平庸和对好莱坞的模仿,引起青年电影工 作者的批评和不满 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

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正义、博爱、信任 等价值观念);战后经济的再度繁荣又催生了日益加剧的“物欲”和“异化 ”危机


新浪潮主要导演--戈达尔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以政治影片为主要风格
• 戈达尔利用影片来评论现实,使影片成为图解和宣传政治观念的工具 • 《中国姑娘》(1968),反应法国学生运动,预示了1968年的五月风暴 • 《真理》(1969)谴责苏联武装入侵捷克
• 《东风》(1969)试图五月风暴后,电影人在阶级斗争中怎么办的问题


《朱尔与吉姆》(1961年)表现了爱与生活的主题。影片改编自一本默默无闻的小说 ,但观众可以从影片中明显感觉到电影改编者的存在和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