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工类课程改革
《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
《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供配电技术适用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一、课程性质《供配电技术》本课程是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农村电气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供电和配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供配电系统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检修及管理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素质能力。
以培养满足工矿企业供配电技术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本课程前承了《电工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常用低压电器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建”。
按照“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思路,与地方企业——南宁广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密切合作。
聘请了企业生产一线的供配电专家组建课程建设团队,举行了“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分析会,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注重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基本原则,明确了本课程在供配电行业中的主要任务或岗位,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全面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及相应的考核方式改革。
不断营造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的氛围,创设生产与教学相一致的场景,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环境下,迅速理解掌握供配电系统各种电气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
作为学生技能掌握的实战训练,充分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并用企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的“产品”。
《供配电技术》是电气技术应用三年制中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特点是工程性、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广泛。
按照“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遵循高职人才的培养规律,通过分析本课程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对本课程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结合市场对本课程人才的需要,与企业供配电技术专家一起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围绕供配电系统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要求,从适用的角度出发,共同制订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工作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荀磊【摘要】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一种重点的教学方法。
本文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把课程分成7个具体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设计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起辅助作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掌握的更加深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作者简介】荀磊(1981.11 ),男,江苏盐城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测控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非电类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电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着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养的养成。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设计教学项目,并按照知识点的关联性,在项目内部按知识点设置教学任务单元。
通过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单元,掌握整个项目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通过在2008级纺机电、2009级纺机电、2010级纺机电等班级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理论来源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学生是否达到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以及关键能力(社会能力)为评价标准。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
而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必须相应设置学习领域,找出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合理的学习情境以及合理课业,这样就必须要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A sr c : e t a h n d f m o k e e t o ia k l s o l e b s d o r i g c u s . Rey n n b t a t Th e c i g mo e o c l c r n c l s i h u d b a e n wo k n o r e l li g o
生产 相结 合 的观念 , 入 驻我 院 的哈 尔 滨五 环 电器 与
改革 。我们 把 电工技术 、 数字 电子 技术 、 拟 电子技 模
术 、 压 电器 和 电动 机 等 知 识 融 合 在 一 起 , 合 为 低 整
摘 要 : 工 电 子 技术 课 程 应 用 性强 , 教 学 应 采 用 基 于工 作 过 程 的 教 学模 式 。教 学 组 织 以职 业 情 境 为 依 托 , 电 其 以项 目为 载体 ; 学 过 程 要 创 造 教
职 业 情 境 , 于 启 发学 生 , 养 方 法 能力 , 发 展 综 合 能 力 ; 学 评 价 以 行 动能 力 为 核 心 。 善 培 并 教 关 键 词 : 子 技术 ; 作 过 程 ; 程 改革 ; 目教 学 法 电 工 课 项
7 0
电 气 电 子 教 学学 报
21 00年 1 O月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电 工 电 子 技 术 的 课 程 改 革 与 实 践
张 刚 , 张 涛 , 陈绍 勇 , 红梅 余
( 汉军械 士 官学校 基 础部 电子技 术教研 室 , 武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5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矿山机电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5编制人:审定人:一、课程定位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必修课。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在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学校电类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电工及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应用性,使之在技能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论。
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促进其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能力本位,在内容上体现浅、用、新的原则,在体系上,注意把握模块课程的特点,在方法上符合学员认知发展规律,在手段上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课程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把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机电和电气专业学员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员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员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让学员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员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员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要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员能力培养。
《电工基础》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
上要 与工作过程结合起 来。本文基于这一思路 , 电工基础》 对《 课程 的改革做 一些探 索。 关键词 : 工学结合 ; 课程改革 ; 电工基础 ; 探索
中图分类号 : 4 . G620 文献标志码 : 1 )0 0 5 — 3
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 在职业 教育领域 中越来越 受 到重视 。这种培养模式最初称为 “ 合作教育” 其定义 , 是“ 将理 论学 习与真 实的工作经历 ra w r epr el ol x e — — d i e c )结合起来 ,从 而使课 堂教学更加有 效的教育模 ne 式 ” 后来将 “ 。 合作教育” 改称为“ 与工作相结合 的学习 ( r- i ert Lan g ” ‘ 一 步从名 称上 凸显 Wok n ga d eri ) , t e n 工学结合 培养模 式的基本特征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从 创建至今 已有 百余年的 历程 ,从发达 国家在工 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方 面运作 的情况来看 , 教学效 果极为显 著。这种模 式之所 以获得 巨大成功 , 除了其切合 实际的教育理念外 , 得益于来 更 自教育 、产业 、政府等多种要素组成 的支持系统 的支 撑 。在我 国 ,9 1 19 年国务院颁发《 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关 育 的决定》 重新提 出“ , 提倡 产教结合 、 工学结合” 。近几 年, 为促进 学生就业 , 职业 院校开 展了多种形式 的工学 结 合探索 , 虽然取 得 了一 些成绩 , 但与 国外相 比, 国 我
为职业教育人才 培养模 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 动专 业调整与建设 , 引导课程设 置 、 教学 内容 和教学方 法改 革 。显然 , 工与学 的结合不仅仅是 在某一段时问学生参 加 工作 的“ 阶段式 ” 结合 , 而应该是 和专业 建设尤 其是 课 程改革 相联系的“ 全程式” 结合 。这是 基于我 国具体 国情对工 学结合 本土化的探索 ,也是为 了弥补支持系 统要素的不足 ,其主题与 国外相 比应有 一定的扩展与 延 伸。而这种扩展与延伸 的一个方 面就 是课程改革 中 的工学结合 。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基本思路是 : 专业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一.课程教学改革宗旨及课程地位近年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即按教材章节,教师从绪论到最后一章节内容灌输式的讲解,这种方式最终的结果是:概念、理论内容多,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少,造成学生的专业关键能力提高受限,远离职业工作环境,出现“学无致用”,学生对教师所讲一套套理论难以理解、似听天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些情况,为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确保人才质量的提高,机电学院率先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电工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其旨在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电路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进行实践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研究电路理论打好基础,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与《高等数学》等基础课联系密切,同时又为学习《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工厂供电》、《电气测量技术》等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电工技术》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机电学院在优化电路课程体系,强化《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部分骨干教师在通过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预期效果。
二.指导思想《电工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对本专业的适应能力、开发创新能力。
因此,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1) 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专业意识和一定创造性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2) 努力实现高职高专“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收 稿 日期 :0 0—1 0 21 0— 9
作 者简 介 : 吕振 华 ( 92一) 男 , 东 青 州 人 , 国人 民解 放 军 第 二 炮 兵 青 州 士 官 学 校 电子 教 研 室 教 师 。 17 , 山 中
和教 材三 方 面。
标进 一 步分 解并 配合 适 宜 的 学 习 训 练 时数 。 为便 于 教 学提 出各 部 分教学 法 的选择 建 议 , 列 出配套 的教 并
1 课 程方 案 的制 定 。 .
课 程方 案 的开 发 按 照 企业 调 研 分 析 工 作 岗位 和 学仪 器 设备 与媒 体 , 以及 考核 考试 的标 准和 方法 。尤
培养 , 我们 对 这 三 门课 按 照 “ 于工 作 过 程 ” 基 的基 本 课 程 的每 一 教 学 单 元 ( 或模 块 ) 的知 识 、 能尽 量 按 技
思路 进行 了解 构 和重 构 , 虑 到这 三 门课 联 系 紧密 , 照相 应 的专项 能力 在实 际工 作 中出现 的频 度 、 考 内容 的
的专 业基 础课 , 对学 生将 来 的专 业课 学 习都 有很 重要 的课 程标 准 。编 写 时 , 我们 紧 贴 “ 于工 作 过程 ” 基 这
的支撑 作 用 。但 受 学历 教育 影 响 , 教学 过程 中教师 在
一
改革 思路 , 到科 学 、 做 规范 , 具有 可操 作性 。内容 的
93
21 00年第 2期
和过程 进行 。经分 析 电 子应 用 专 业 学 生 将 米 的 岗位 技 能进 行考 核 。 因此 , 编 写 课 程标 准 时 , 明确 地 在 要
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改革
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改革管成程(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山东·青岛266000)摘要《电工基础》课程授课专业多,影响范围广,前期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已经不适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软件仿真、理实一体化教室、实验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全方位各视角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情境;紧密结合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同时通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等多项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双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材建设。
关键词电工基础课程改革工作过程虚拟仿真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1课程改革背景《电工基础》课程是我院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偏重于专业理论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学科性和系统性,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远离职业工作环境,实用性不强,不适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教育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实行理论、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电工基础》的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课程改革措施2.1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充分利用青岛港的各种资源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根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企业、毕业生、学生”四位一体,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前提,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科学地选择和序化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创新的考核机制进行教学组织。
(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的岗位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明确就业岗位包括:电气维修、安装调试、设备管理和操作四大工作岗位。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
专业 教学 研究
20. 08 8
基于工作过程 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
朱 晓 慧
f 黑龙 江 农 业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 0 8 ) 5 0 8
电 工 电 子 技 术 与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生 产 密 切 相 关 .是 工科 专 业 学 生 必 须 具 备 的 岗 位 基 本 能 力 .是 学 生 后 续 课 程 学 习 的 必 备 基 础 电 工 电子 技 术 的 理 论 性 较 强 . 涉及 高 等 数 学 和物 理 等
以工作过 程为导 向 . 教 学与工作 过程结合 在一起 , 设 “ 、 把 建 教
学 、 ” 一 的教 学 情 境 . 发 以 真 实 产 品 为 载 体 的 项 目课 程 。 做 合 开 采 用 “ 、 、 ” 结 合 的 项 目导 向 教 学 法 . 学 生 在 做 中 学 , 教 学 做 相 使
.
一
教学 法 即 资讯 、 划 、 策 、 施 、 查 与 评 价 。 计 决 实 检
课 程 改 革 的 基 本 理 念
情 境 1 照 明 电 路 的 设 计 与 (6学 时 )安 装 2
《 电工 电子 产 品制 作 与 调试 》 程 在 教 学 观 念 方 面 , 应用 课 从
《 工 电子 产 品制 作 与调 试 》 程教 学情 境 设 计 见 下表 电 课
电子 技 术 课 程 改 革 我 们 把 电工 技 术 、 字 电子 技 术 、 拟 电子 数 模
技 术 、 压 电器 和 电 动 机等 知 识 融 合 在 一 起 , 合 为 《 低 整 电工 电子
产 品 制 作 与 调 试 》 程 , 知 识 、 力 和 素 质 三 维 空 间 中 , 构 课 在 能 建 教 与 学 、 内与 课 外 、 论 教 学 与 实 践 教 学 为 一 体 的 培 养 方 案 ; 课 理
浅谈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
浅谈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作者:林连宗贾羽男来源:《职业·下旬》2014年第01期摘要:从2010年起,河北承德技师学院开始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构建,现在已基本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
本文结合笔者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与反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过程课程教学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优势1.推动教学工作事半功倍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是电工类、机电一体化类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但理论性抽象的知识较多,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
而采用这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由于学习内容是从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如车间动力系统安装),并模拟企业现场的工作制度、工作方式来完成任务载体,使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显著。
2.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都比较茫然,如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实施初始,学生基本都不知道哪些有用,以后能干什么。
而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他们能从企业实践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的完成过程,全真体验企业工作中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帮助他们提前体验企业工作,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3.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区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定量与定性考核、横向与纵向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考核主体包含教师、小组、自身;考核内容包含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成果考核,能更科学、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不活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要求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以小组成员互相协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但在整个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没有摆脱被动接受的心理。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电工电路的分析与应用学习领域探索
一
、
导 言
电工 电路 的分 析 与 应 用 是 应 用 电子 技 术 、 电 气 自动化 技 术 、 道 供 电 等专 业 的专 业 基 础 课 、 铁 核 心必 修 课 , 集 电路 基 础 、 全 用 电 、 是 安 电磁 铁 和变 压器 、 电接 触控 制 、 继 电工 测 量 为一 体 的综合 性 较 强 的学 习领 域 。 它具 有 基 础性 、 用性 和 先进 性 的 应 特 征 , 续 的 十几 门专业 基 础课 和专 业 课 , 要 应 后 都 用本 学 习领 域 引入 的 基 本概 念 、 本 理 论 、 本 方 基 基 法 , 及 面 广 、 围大 。其 目的是 要 求 学生 掌 握 电 涉 范 路 基 础 、 工技 术 、 电 电工 仪 表 等 方 面 的基 础 知 识 , 使学 生 了解 电工 电路应 用 领 域 和 发展 情 况 ,获 得 该 领域 基 础理 论 、 本 知 识 和基 本 技 能 , 养 学 生 基 培 的形象 思 维 能力 和 动 手操 作 能 力 ,提高 其 综 合 素 质 ,为 学 习后 续 专业 和从 事 与 本学 习领 域 有 关 的 工 程 技 术 工作 打 下 良好 的基 础 。根 据 教 育 部 有关 专 业 建 设 和 学 习 领 域 改 革 方 面 的指 导 精 神 和 意 见 ,结 合专 业 人才 培 养 模 式 和学 习领 域 体 系 的要 求 , 聘 请 企业 有 关 专 家参 与 , 并 我们 对 本课 程 学 习 领 域 的 学 习 目标 、 习 内容 、 学 模 式 、 绩 考 核 学 教 成 标 准等 进 行 了规 划 和 设计 。
二 、 习 目标 学
本 学 习 领 域 的 总体 设 计 思 路 是 打 破 传 统 学科 课 程 ,由 以知 识 为 主 线 构 建 知 识 体 系 的传 统 学 科 课 程 模 式 , 变 为 以 能力 为 主 线 的 学 习领 域模 式 。 转 其 路 径 是 以就 业 为 导 向一 确 定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一 确 定 典 型 工 作 任 务一 确 定 学 习 领 域一 确 定 学 习领 域 学 习 目标一 确 定 学 习 领 域 学 习 与 工 作 内容 一 确 定 学 习 领 域 教 学 课 时 一 按 照 行 动 导 向 原 则 组 织 教 学一 选 择 学 生成 绩 评 价 方式 。 本 学 习领 域 立 足 于 学 生 整 体 素 质 和 关 键 能 力 的 培养 , 现 教 育者 的全 面 发 展 。按 照 情境 学 习 理 实 论 的观 点 ,只有 在 实 际情 境 下学 生 才 可 能 获得 真 正 的职 业 能 力 ,并 获 得 理 论 认 知 水 平 的发 展 。 因 此 , 学 习 领 域 教 学模 式 也 应 发 生 根 本 性 的 转 变 : 本 采 用 引 导 文 教 学 法 、 目教 学 法 、 务 教 学 法 等工 项 任 作 过 程 导 向 的教 学 方 法 ,针 对 与 专 业 紧 密 相 关 的 职 业 “ 动 领 域 ” 工 作 过 程 , 照 “ 讯— — 计 行 的 按 资 划— — 决 策—— 实 施— — 检 查 — — 评 估 ” 这 套 完 整 的 “ 动 ” 式 来 组 织 教 学 ; 以 真 实 工 作 任 务 行 方 并 及 其 工作 过 程 为依 据 , 从 简 单 到 复 杂 , 单 一 到 按 从 综 合 的 排 列 方 式 创设 学 习 情 境 ,开 发 主 题 学 习单 元 。教 学 活 动 中 , 生 是 行 动 的主 体 , 立 自主 地 学 独 参 与从 计 划 到评 价 的完 整学 习活 动 过 程 ,培 养 自 己全 面分 析 和 系统 化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教 学 组 织 采 用 小 组 学 习 的形 式 ,培 养 和 提 高 学 生 的交 往 互 动 能力 以及 协 作 学 习能 力 。教 学 效 果 评 价 采 取 过
基于新课改的电气工程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基于新课改的电气工程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一、基于“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电气工程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电气工程职业教育课程应该注重“素质教育”。
即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展全面的素质,包括文化、社会和职业素质。
通过开设科技文化课程、社交礼仪、能力拓展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电气工程职业教育的教学都是基于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加注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
即建立以实践为主导、以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知识与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专业实战能力。
通过模拟实验、实习实训、实际工程项目等环节,让学生更加贴近于实际工程的操作和调试,受到真正的现实考验。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应对未来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改革新课改强调以“就业导向”为出发点,即教育应该与职业市场需求相结合,把握职业市场机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电气工程职业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条件和就业环境的匹配。
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教育与行业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推进“校企合作”、“产教对接”等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拥有先进技能、能胜任职业所需工作的专业化职能人才,逐渐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总之,基于新课改的电气工程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
只有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与行业的紧密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电工技能课程改革
《电工技能》课程改革汇报材料电气工程系老盛林、欧向东一、课程改革与特色1.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对职业教育也提出新的挑战,原来的教学模式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日益显现,为此学校在2004年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在电工专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课题化教学”的新模式,以技能培训内容为核心,将与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艺知识放到实习教学中进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或岗位需要的能力和要求来设计课程,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的吻合,对专业课程实行动态管理,以职业分析、能力分析为主,及时反馈,不断调整。
同时,根据中级技能培训特点,打破学科体系,采用理论和实习“一体化”模块式的教学模式。
实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要求围绕培养目标,将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比较系统而又完整地重新整合,融为一体,特别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互穿插、渗透、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原有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使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一是推进模块式教学,突出一体化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技能模块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切入点,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块和课题进行了精心规划,构成了我校模块式课题化教学实施计划。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体系是由一条主线,二个平台,多个模块构成。
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主线;建立文化基础教学平台和专业能力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按照教学要求和技能特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中还可以设若干子模块)。
在每个子模块下按技能要素确定若干课题,整个体系涵盖了专业(工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专业能力教学平台设置17个技能培训模块。
每个模块做到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多学科相互渗透,理论知识针对性强,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心智技能的发展;技能训练以能力为本,在实践中引导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
中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改革创新R EFORMATION中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文/唐李珍 梁海葵摘 要: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开展一体化教学。
本文探讨了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意在探索目前中职电工(电气)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设计 职业能力近年来,中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已逐步被接受。
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外条件,如实训场地配置、师资条件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结合校情进行课程开发,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对电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以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例,试图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在中职院校课程开发中的可操作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涵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学习”。
这里的“工作”是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体现的工作对象、内容及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是该专业典型岗位对应的重要“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
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1.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企业实践专家及专业学科专家共同提炼专业的核心岗位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学习课程领域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能力目标转换成学习课程领域。
3.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开发并编制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工作手册及教材。
4.课程实施及验证按照工作和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课程实施,并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是电工(电气)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室讲授知识点,再到实训室做实操训练,因电类理论知识点抽象,学习效果较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李开勤【摘要】本文介绍了<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改革理念、建设思路和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改革,形成了知识与技能并重,实施团队教学模式,将企业岗位考核标准融入课程考核,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和教学环境等鲜明的职教课程特色.创新了具有电力行业电气设备检修工作特色的"六阶段"教学模式,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0(025)010【总页数】4页(P131-134)【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改革;课程;能力;培养【作者】李开勤【作者单位】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编[2006]16号)本课程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精神,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学科体系课程建设的建设思路,与电力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实施与真实工作保持一致的学习任务,同时重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并融入了企业考核标准,率先开发了6个学习情境,制定了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实施计划,编写了课程讲义、教师教案、学生学习指南,制作了课件。
组建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实施具有电力行业电气设备检修工作特色的“六阶段”教学模式,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对电力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同类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工实训教学改革初探-最新教育文档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工实训教学改革初探一、什么是工作过程导向(一)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导向,是为了达到工作目标而采用的行为逻辑结构,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学思想。
这种理论认为,在主体需求与环境相适应的前提下,提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系列有效办法,同时确定一条适合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效缩短目标和预期效果的差距以及缩小差距的路径。
(二)职业教育中的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解释为:工作过程导向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过程,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的缺乏实际应用和工作经验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首先应从企业实际工作出发,对实际工作的需求和经验进行总结,进行系统归纳之后应用到学科教学任务中去。
二、中职电工实训教学现状(一)中职电工实训教学授课对象为了给中职电工实训教学的改革提供有效的依据,首先应充分的了解中职教学的授课对象,结合其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没有考入高中的学生,甚至是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它们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或者根本就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
另外,中职生的年龄大都在十六七岁,正好是青春期,叛逆心理非常强烈,特别容易冲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他们大都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和手机的诱惑,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结合以上原因中职学生大都基础不好,不爱理论学习,但是由于好奇心强,热爱动手,喜爱新鲜事务,他们有很好的创新能力,也善于团队合作。
(二)中职电工实训教学现状由于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他们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学习主动性也不高,但对于电工实训教学来说,由于有相关的实训设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明显突出,敢于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这些特点正适合中职学校轻理论重实训的教学特点。
而对于现在中职学校电工实训教学来说,大部分学校还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先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解和传递,再进行与理论相关连的实际操作,由于这种形式就是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部分动手操作内容,学生的学习极积性不高,把理论学习的很多不好习惯都带到的实训课堂之上,由于实训教学安排的不合理,培养不出适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更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工课改方案
电工课改方案引言电工课程是工科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涉及到电路原理、电子器件、电动机等内容。
然而,传统的电工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技能等。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工课改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课程目标通过电工课程的改革,我们的主要目标是: - 培养学生的电工实际操作技能; -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提升学生对电工原理的理解; -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 课程内容2.1 理论知识传授传统的电工课程通常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然而,我们将在新的课改方案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2.2 实践操作训练实践操作训练是电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践操作训练: - 提供实际电路搭建的机会,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搭建、测试电路; - 定期组织实验课,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电工实验,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 - 利用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虚拟实验,提高实践技能。
2.3 创新项目实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将引入创新项目实施环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电工知识,自主设计并制作电子产品。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2.4 团队合作学习电工课程中,团队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动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例如: - 定期组织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一些电工项目; - 在课堂上引入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3. 评估方式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 课堂表现: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表达能力等方面; - 实践操作能力测试:考察学生的电工实践操作能力; - 创新项目评估:评估学生的创新项目设计和实施情况; - 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电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电工课改方案
电工课改方案1. 简介电工课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传统的电工课程教学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学生缺乏主动性等。
因此,为了提高电工课的教学效果,需要对电工课进行改革。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电工课改革方案,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创设实验环节传统的电工课程重点是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在课程中增加实验环节。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电路,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同时,实验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入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工课程知识的应用,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工知识的应用场景,并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
4. 建立实习基地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可以在学校建立电工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可以提供一系列实际电工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工行业,并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5. 课程内容更新传统的电工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电工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
更新后的课程内容应包括最新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引入最新的实践案例和技术进展,让学生对电工行业有更全面的了解。
6. 学生参与项目实施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电工课程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电工项目的实施中。
通过参与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工知识的应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推广线上学习资源在电工课程中推广线上学习资源可以提供更多学习方式选择。
通过线上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
此外,线上学习资源还可以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工知识。
8. 建立实践实习奖励机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建立实践实习奖励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工类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以郑州工业贸易学校进行的电工类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讨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特点。
【关键词】学习领域;解构;建构;为实践服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的职教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教学内容不再按照传统的课程进行构建,工作过程知识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的重要特色是以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建构知识与技能,以行动为导向,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典型的工作任务,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类课程教学改革。
制定符合实际生产的任务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
我们制定的实训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的项目已经高出中职学校的要求,但由于在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仍然给予保留。
有用是项目设置的唯一标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
第一学年电工类实训课题:
1)导线的连接(含5项技能)
2)家庭电路的安装(含2项技能)
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含2项技能)
4)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含9项技能)
最有特色的是第4个课题,它包含电动机的点动电路、自锁电路、正反转电路、双重联锁电路、断电延时电路、通电延时电路、Y/△延时启动电路、反接制动电路和能耗制动电路9项技能,9个电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涵盖了常用的电气控制电路。
传统的中职学校教育也有类似的实训,但一般不会这么全面,而且实训课题的进行以学科体系为基础,通常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第一学期:《电工基础》;第二学期《电工仪表》;第三学期:《电动机结构与维修》;第四学期:《电气控制》,最后在第四学期,在多门常规课程教学之后完成这些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传统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准备得非常充分全面,进行任何一个实训内容都已经足够用,但对一个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来说,他要从一个庞大的知识库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点,由于知识的庞杂和遗忘以及学习时的盲目性,一年半以后理论对实践
的辅助作用已经大打折扣。
课改中实训课题的开展也需要理论知识的辅导,它以知识点为基础。
以开展前3个控制电路为例,它需要知识点1:交流电的基本知识;知识点2:电动机的原理与铭牌;知识点3:万用表、兆欧表和钳形表的使用;知识点4:低压控制电器中的空气开关、熔断器、按钮、接触器、热继电器;知识点5:点动电路、自锁电路、正反转电路分析。
知识点的提出基本符合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学习领域”的概念——“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其基本内容都是以工作过程为取向的,它用一个动态的结构把技能与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从学科结构来看,这样的知识点是离散、不连续的,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工作过程看是不离散的,是职业教育应该做到的[1]。
理论教学紧紧围绕5个知识点进行,不过多地涉及其它、哪怕是传统意义上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目标只有一个——为实践服务。
为此,我们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局限,摈弃现成的教材,老师自己组织有用的学习资料发给学生,一上课就从交流电的基础知识开始,在学生入校不足三个月时完成5个知识点的理论传授。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了小组合作、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随后立即安排两周的实训,如期完成3个项目的实训任务。
由于知识点就是为实训任务安排的,它非常有针对性,理论对实践有了明确的指导,并且足够用。
接下来,根据实践需要,增加理论知识点6:三相负载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知识点7:时间继电器;知识点8:断电延时电路、通电延时电路、Y/△延时启动电路分析。
我们用一周时间完成知识点的教学,接着安排两周实训,学生顺利完成后面三个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随后为了完成反接制动电路我们增加了速度继电器的知识,为了完成能耗制动电路增加了整流电路的知识,为了完成电动机的自动往返电路,增加了行程开关的知识等。
可以看出,理论教学突破了一本书一门课的概念,它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随着实训项目的进展逐步加入必须的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学生的感觉是这些理论知识出现得恰到好处,它们刚好够用,真正体现了“必须”和“够用”的原则,也使许多难点一点点地进入到学习过程中,很好地分散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庞杂、无针对性的问题。
对学生而言,他们越来越明确地知道这些理论知识是他们马上就要用到的,掌握不了这些知识,随即开展的实训是无法完成的,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激发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理论成为解决问
题的需要,是应用的需要,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服务的[2]。
它与传统教学用到的知识是相同的,但讲授的时机却大不相同。
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的话,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老师要根据实践课题的需要,重新组合本专业的知识,为实践服务,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格局。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高度熟稔,他必须清楚完成一个实训项目需要哪些理论知识、在哪些传统的课程中找到这些知识和怎样组合这些知识。
这种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融知识、技能和素质于一体,教师积累和提升企业经验的压力凸显。
为实践服务,理应成为我们职教课堂必须树立的理念。
总之,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也应该成为我们进行课程开发与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丘东晓.关于职业教育项目教学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