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区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案
2012年11月
凉州区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案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正处于摸索和改革的重要阶段,如何使课程建设与职业需要有效的接轨是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精神,凉州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成立了课程体系改革领导小组,经过与行业专家论证,共同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之一,从人才需求调研来看,本专业人才需求利好因素不断增大,整体需求量大且保持非常旺盛的态势,因此,当务之急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思维模式,重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一)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是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

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

(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中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

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

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

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中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三)专业发展能力
专业发展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中职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方向
(一)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

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二)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方式
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

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

(四)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体系发思路
我们以“对接幼儿园、依托行业、定位职业、服务社会”为建设思路,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学生实际,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综合岗位群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强化职业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把职业素养与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入项目课程,全面推进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本专业新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的流程为:行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并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类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根据教育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图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流程
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能否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的核心问题,我们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破学科体系束缚,对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适当精简了内容、降低了深度,从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出发,加大力度对原有课程进行了合、分、增、删及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为“平台+模块+拓展”形式,其中平台课是职业基本素质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

工学结合项目模块课程则是由不同的专业学习领域构成,学习领域由众多学习情境设计集结。

职业拓展由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组成。

教学总时数在2000左右。

(一)职业基本素质平台
素质平台主要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基本素质要求,考虑学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获取和职业生涯发展,按照“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包括“两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中专生心理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占总课时的20.31%。

2、专业理论课程。

包括卫生学、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蒙氏教学法、育婴师等。

占总课时的26.57%。

(二)专业技能(工学结合项目)课程。

专业技能(工学结合项目)课程模块的设计以关键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依托学校造价工作室,理论与实践“教学做”合一,注重过程培养,对应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包括琴法、舞蹈、音乐、美术、声乐、手工、普通话等。

占总课时的53.12%.
(三)职业拓展课程
考虑到学前教育行业发展及将来学生工作领域延伸,职业拓展课程设置遵命灵活机动原则,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完成上述平台课程和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选修,拓展课程包括学前教育过程中的书法、幼儿教师口语等,占总课时的10%。

附:课程结构图(图二)
7
六、课程实施的条件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七、对教师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

二是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教学设计(也包括学习情景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

三是教师需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为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课程了,可能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也可能需要几位教师联合承担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有良好的合作能力。

四是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