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

二、学习《:饮酒(其五)》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

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了《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

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1)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逐于仕宦之途的喧嚣a 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e“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2)“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3)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是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4.感受意境,理解主旨。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作创作性描述。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采菊……”,不仅抒写了“处世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薄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闻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5.品评名句,积累记忆。

(1)“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采菊……“此中……”被视为千古名句,请你谈谈

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而无车马喧”——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作用于环境,隐居只要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是否荒远。如果心灵平静,那么处于闹市也若幽谷。

“采菊……”——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此中……”——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2)背诵这首诗。

6.小结本诗。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三、学习《行路难(其一)》

1.导入设计(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