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读中感悟 优化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读中感悟优化阅读教学
感悟指对课文有了接触而引起思考,有所领悟。

《新课程标准》试用以来,“在读中感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

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转变教育思想“注重语言的感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旧有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读中有所感悟”。

近年来,语文教学已普遍重视了读的训练,但“读”与“感悟”常常是脱节的。

往往在学到了“愤悱”之时,在感悟语言的紧要关头少了读。

以读为主的教学在关键的时刻变成了“以追问为主”“以讲为主”,“以琐碎的分析为主”,而脱离语言环境,脱离诵读孤立地分析词句是无法使学生对教材进行感悟的。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的“自读自悟”、“边读边悟”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改变牵得过多,引导得不够倾向。

要让学生自己去与阅读材料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并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中的感悟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读中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在本质上应从心志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

思维从问题开始,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护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况,这种状况激发的越强烈,就越能使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状态,高度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能潜力。

课堂上,学生拿过一篇新的文章,往往具有读的需求,这时教师要是能抓住时机调动学生读的兴趣,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围绕小红军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他是倔强的?”有了读的需求,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地带着急于探究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

在通读课文中,扫清阅读的障碍,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课文内容及脉络,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这时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读书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思想,全面感知新课文。

同时也为感悟新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文以载道,文以披情。

文章总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而作者的感情总是在一定情景中产生的。

有人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

要使学生对教材产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冲动,教师就应根据课堂需要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感受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距离周总理较远,对总理
的光辉业绩、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甚少,难以体会当时的北京市民对周总理去世的哀痛之情。

为此,课前我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朵素洁的白花。

课上,我边播放低沉哀婉的哀悼曲,边用低沉悲哀的语调,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后的情况。

并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场面的录像,使学生迅速被这沉痛的情景所感染,陷入无限的哀思之中,激起了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反复地品味朗读,寓情于读,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而内心万分悲痛,同时又为能有这样一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好总理而自豪。

情由境而生,情境的创造,激起学生的情感,撞击了他们的心灵,给他们铺垫了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由衷地关注、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美的感染力,又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读中领悟,积累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古人也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

“耳传”是使学生把结论装进脑子里,“自得”却包含着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当学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同时,通过读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为熟悉的语言,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魅力,进一步体会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正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内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死是件悲惨的事,可小女孩为何面带微笑呢?作为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的确令人费解。

为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深刻领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没有越俎代庖,而是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直接去与阅读材料对话。

通过反复的研读、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无依无靠,没有人关心体贴,她又冷又饿,只有在幻想中寻找慰藉。

她是在幸福中死去的,死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归宿,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

通过研读,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这样学生在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理解过程。

学生通过读中领悟,思维得到了锻炼,阅读能力得以提高,自我感悟语言能力也逐步增强。

真正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言,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四、注重体验,创新运用
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是对情感的种钟体会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当学生对材料已相当熟悉,对文章所体现的内容已有不同的理解,这时就要化知识为能力、创新和运用。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为了使学生尽快体味文中的情感,我抓住课文中最
能表达情感的语言: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我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行感情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诗一般的童话境界,引导学生的读中体验,读后迁移,使学生超越时空,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悟。

那无字处的情、未言传的意不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吗?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

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敢说、敢笑、敢爱、敢恨;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多采用朗读、吟诵、表演等方法,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