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研修主题
语文研修主题:让学生学会“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冯坡中心小学韩俊光每次听到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把一篇篇课文诵读出来,总觉得是一次心灵美的熏陶,即使是自己去诵读也是情感的升华。
小学高年级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中都明确指出“通过多读、有感情地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可见,在语文教学里,读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读、熟读、读通、读好,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
平时我们看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名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为研修主题来谈谈自己对如何去引导学生在“读中觅情”的一些浅易见解。
一、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阅读是一种内潜性的观念活动,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不但要读,而且要扩大阅读的范围,为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可让学生掌握不同方式的读,既可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同时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释疑解惑,并在语境中领会词句的感情和用法。
注重阅读的方法,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的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传情达意的读”,有兴趣的读、创造性阅读等。
还要做到预习中的查读、课堂上的多种读、课后的巩固读。
通过多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授古诗《春夜喜雨》时,以“读”为主线展开教学,诗人杜甫生活在晚唐时期,动荡不安的年代造就杜甫诗歌的基调以“忧国忧民”为主,难得这首《春夜喜雨》恰恰体现出诗人的喜悦之情,所以要让学生在读中寻觅到“喜悦”情感,读出诗人心中之“喜”,读出诗人为何而“喜”?整首诗有八句,主要抓住这场春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
老师如果一味讲解那么学生的收益其实不大,虽然老师的讲中也会带“读”,甚至到最后学生也能够把诗背熟,但这种读与背时在老师“讲”的挤压下完成的,学生根本没有从容地对古诗进行品味与感悟,情虽有但不够浓烈。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用 多种 形 式 的 比较 朗 读 。
4 . 1 调 换 字词 , 进行 比较 朗 读 。如 《 小英 雄 雨 来 》 有 这 么 句: ” 1 2岁 的雨 来使 尽 力 气 , 才 把 缸挪 回原 地 。 ” 在 朗读 时 , 我 先 引 导 学生 把 ” 挪” 换成” 搬” ” 拿” 等 词 与课 文 原 句 进 行 比较 朗 读 ,” 挪“ 字将 雨来 年纪 虽 小 但 却 十 分 勇 敢 的英 雄 形 象 刻 画 的
此 时教 师 只 是 笑 了笑 , 没 有 给 予 回答 , 而 是 引 导 学 生 进行 一 番
4 . 3 改变 重 点 词 句 , 比较 朗 读 。 如 教 学 《 荷花 》 一课 , 有 这 么 一句 ” 荷 花 在 这 些 大 圆 盘 之 间 冒 出来 ” 。教 学 时 , 我 出 示 幻灯片( 1 ) 荷 花 在这 些 大 圆 盘 之 间 冒 出来 ( 2 ) 荷 花 在 这 些 大 圆 盘之 间 长 出来 ( 3 ) 荷 花在 这 些 大 圆 盘 之 间 伸 出来 让 学 生 朗 读 、
练语感 。 ” 语 感 就 是对 语 言 文 字 的敏 锐 感 和 迅 速 领 悟 的 一 种 能 力, 包 括对 语 言 文 字 的正 确理 解 和 内容 感 悟 。教 师 精 彩 的 范 读 本 身 是 对学 生 语 感 培 养 、 训 练 的一 种 好 方 法 。如 , 教学《 美 丽 的小 兴 安 岭 》 一 课 时, 我 首 先 联 系 上 下 文 设 计 了 这 样 的 导 语: ” 今天 , 老 师要 带 大 家 去 一 处 , 既是一 座美丽 的大花 园, 也 是 一座 巨大 的 宝 库 … … ” 接着 , 要求学生 闭上眼睛 , 倾 听 教 师 声 情并 茂 的朗 读 , 充分地 感受 , 并 把 自己 感 受 到 的 告 诉 大 家 。 有 的 学 生说 , 听 了老 师 的 朗 读 , 自己 仿 佛 走 进 了 漫 无 边 际 、 生 机 勃勃 的林 海 ; 有的说, 此时 自己 仿 佛 也 变 成 了林 海 中 的 一 片 绿叶 、 一 株 小草 …… 学 生 们 在 教 师 用 语 言创 设 的 浓 浓 的情 感 世界里 , 充 分感 受 小 兴 安 岭的 美 丽 。 自然 产 生读 的 渴 望 , 纵 情 阅读 , 倾 诉 情感 。 2 自读 自悟 以读 为 主 , 注重学生 自己独特的感悟 , 是 新的《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所 倡 导 的 阅 读 教 学 新 理 念 。即 将 阅 读 的 主 动 权 交 给 学 生, 让学 生 在 老 师 的 启 发 引导 下 自读 自悟 , 并通过读 中思、 读 中悟 、 读 中品, 激 发 学 生 探 求 知 识 的欲 望 和 主 动 参 与 的 意 识 , 变” 学会” 为” 会 学” 。例 如 教 学 《 圆明园的毁灭》 一课 时 , 一 些 学 生理 解 圆 明 园辉 煌 的 历 史 , 当 他 们 看 到 英 法 联 军 烧 毁 圆 明 园 的影 片时 , 不禁提出” 英 法 联 军 为 什 么 敢 任 意 烧 毁 圆 明 园?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堡镇小学宋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从文章内容出发,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在实际教学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
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大体轮廓。
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的学习必须扎扎实实。
阅读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初读的形式应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同学群体的交流、切磋。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在解题认识小壁虎的基础上,通过抓题眼“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能提的不是很逻辑,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
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此时学生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迅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读通了,再反复练习读,在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又可减缓字形,又可减缓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的坡度。
关于阅读教学中倡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的理解
关于阅读教学中倡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关于阅读教学中倡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的理解第一次作业海南省澄迈县石浮学校王李雄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师的任务是利用其高于学生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而不是代替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我对“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解是:一、在教师充分熟悉教材的情况下通过创设情景、抛出悬念、或设置问题,或布置任务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与文本进行对话,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二、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内容感悟品味感悟和研究,并在全班里进行交流探讨。
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构建,重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站在作者的位置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在实践教学中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比如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是这做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1.欣赏天游峰图片,感受天游峰的巍峨壮美。
2.畅谈对天游峰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到文本中才能有良好的对话效果。
学生在欣赏天游峰的图片后,深深地被天游峰的壮美感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交流了对天游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
(2).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讨论。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3.检查自学:(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提出不懂的地方。
(3)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分段。
4.再次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和老人的语句。
初步感知天游峰的险峻和老人的性格。
第二课时一、由景到人,认识扫路人复习旧知。
引读“我”下山时的语句导入。
1.思考:站在你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葡萄沟》教案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葡萄沟》教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葡萄沟》互动课教案黑龙江省虎林市第一小学方卉【教材分析】《葡萄沟》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
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1、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
2、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
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
3、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代劳也特别好,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4、葡萄沟除了最甜的葡萄之外还有特有的阴房,介绍了葡萄干的凉制过程,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第三自然段)。
课文篇幅短,每个自然段衔接紧密,读起来就像是真正的在游览葡萄沟,琅琅上口。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是由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完成上述基本任务的最初途径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
读可以显形,读可以激趣,更能动情。
语文课应该是开放在丰富而有创新活动中的,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拓宽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做了相关的葡萄沟资料搜集,课内请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关于梯田、阴房的信息资料中找寻自己想要的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
观察品尝葡萄干时引导科学课中所要掌握的观察方法,并说也自己的感受,最后请学生给热情的维吾尔老乡留言,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观光片让孩子在葡萄沟浏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葡萄沟》教学设计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葡萄沟》教学设计一、引言《葡萄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通过对作者童年回忆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为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篇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文章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要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理解《葡萄沟》的主题,并能准确表达出来;•能够运用阅读理解技巧,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思考。
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葡萄沟的场景描述,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整体阅读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速度,先默读一遍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第三步:重点阅读在这一步,教师指导学生重点阅读选择并分析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悟。
第四步: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个人思考与写作通过个人思考和写作,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表达,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步:展示与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进行互相评价和点评,从而促进学生的交流和进步。
三、教学目标通过上述教学设计的实施,我们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思想和感受。
2.情感与态度•学生是否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世界的意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感知的桥梁,可以强化学生思考、激起美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以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并贯穿始终。
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1、个性阅读,体会情感,读出感悟:“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读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认知。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在第三自然段的朗读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你自己的不同感受,同桌交流后展示给大家:有的同学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得较重,觉得这样突出了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情景。
有的同学把“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读得较轻,觉得这样读出了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
还有的同学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读得感情激昂,觉得这样突出了德国人高尚的境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已经把文章理解得这样透彻,我也就没有必要强求一致!我觉得只有这样的朗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也能真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悟。
2、抓住重点,品读析句,反复咀嚼:课文的重点段落中,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好”的意识:例如在教《桥》一课时,讲述桥塌殉职一段是重点段,我就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运用“默读勾画——轻读品味——朗读体会”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已经读得比较“充分”了,但怎样读得更“深入”呢?我就抓住这段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中悟情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悟情【摘要】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二、图文结合,加强课文语言与学生心灵的联系;三、阅读方法要自主化,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促使学生由已知探究未知。
【关键词】阅读以读为本感悟悟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但是,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虽能听到学生响亮的朗读声,但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跟着少数“朗读能手”在转。
究竟在读什么,为什么这样读,他们全然不知。
以致一堂课下来,问问他们读懂什么,只会两眼直瞪瞪地看着老师。
试问,学生的声音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他们真的无话可说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目中无人”“胸中无本”“手中无法”,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启而不发”“引而不达”的尴尬境地。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必须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
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1.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课 文 ,师 生 作画 ,再 让 同桌 互 相 介 绍 自己 所 画 的燕子 ,
进 而 登 台 介 绍 老 师 所 画 的 燕 子 。 这 样 引 导 促 , 进 了 “ 语
旨 ‘ —
_ 形 象—
—
语 言” 的转换 ,使学生加强 了对 语言形
象 的感受 ,促进 了语言文字 的 内化 。 二 、 从 读 中感悟 内涵
音如 泣 如 诉 学 , 生 如 身 临其 境 。 学 生 们 在 读 书 声 中 再 现
了课文描述 的情景 , 在读书 声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听隐藏 在文字 背后
的声音 ,在读书声 中感悟 了文本传达 的精神 。
四 、 从读 中感悟 写法
我们 的教材都是经过作家精心思 考和仔细推敲的
佳作 ,有着培养学生 语文能 力 、 启智育人 的巨大作用 。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语言规律 、 特点以及学生 的实际情
况 ,进行有针对性 、 有选 择性 的 引导 ,这样 ,学生运 用语
述 ;或 读 中 揣 摩 读 , 中 表 演 ;或 边 读 边 演 边 , 演 边 读 ;或 读 中 板 画 边 , 画 边 读 , 使 语 言 与 形 象 紧 密 联 系 , 水 乳 交
融 , 相 得 益 彰 。 如 教 学 《燕 子 》一 文 时 , 我 要 求 学 生 在 熟
读 课 文 的 基 础 上 , 借 助 想 象 , 描 述 形 象 让 , 学 生 在 仔 细
内 容 。 如 《二 泉 映 月 》一 文 中 有 这 样 一
句话
“
:
渐 渐地
渐 ,
渐地 ,他 似乎 听到 了深沉 的叹 息 ,伤 心 的哭泣 ,激愤 的 倾 诉 倔 , 强 的 呐 喊 … … ” , 句 子 虽 然 不 长 , 但 却 是 阿 炳 人
以读为本,读中体验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以读为本,读中体验感悟,提升语文素养[摘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以读为本体验感悟一、阅读教学为什么要倡导以读为本,读中体验感悟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变化。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纵观小学课本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
这些内容都应通过孩子们独特的“体验”来实现。
然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们过于注重理性分析,怕教材挖掘不深学生理解不透,牵着学生走向教者设计的圈套中。
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因而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怕地消失了。
而体验性阅读教学正是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它激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
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怎样实施以读为本,读中体验感悟1.揭题引读,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充分体现。
“揭题引读”的问题要设计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教师只有通过精心的揣摩,设计的引读题目体现整体性,才利于学生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易于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感受。
在执教的《麻雀》一课,原来设计的问题是:课文是怎样通过老麻雀的动作、神态来保护小麻雀的?表现了老麻雀的什么精神?试讲后,大家在研讨时觉得问题设计的较零散,既找动作,还要找神态,这样从整体上感知感悟的不够,课堂也问的多读的少。
后来我整合了问题,重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浅谈阅读教学“以读促悟”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浅谈阅读教学“以读促悟”教学理念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正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强调的也是读对理解的特殊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
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
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首先联系诗歌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春光能染绿小草、染绿树梢,让田野变成绿色的海洋。
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是什么是春光有了这样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首轻快、优美、激情满怀的诗歌吧!”这一段情境交融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绪牵引到春意盎然的春天之中。
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地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
这一过程,教师的创意,激趣范读,让学生充分领悟。
二、熟读精讲、突破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就是指导学生读通、读懂、会读。
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的再动听,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应该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作者:郭海军来源:《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年第09期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提高朗读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以及事情的发生、发展,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并非盲目地就读而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在读得正确、流利上下功夫朗读课文首先要正确、流利,这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由于年龄小,朗读课文时常漏字、错字、回读,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朗读做到“六不”、“三要”。
“六不”即朗读时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打嗑巴、不重复、不颠倒字词的顺序、不断句;“三要”即读音要正确、吐字要清楚、声音要响亮。
怎样落实“六不”、“三要”呢?我常常这样做:当一名学生读完一段话时,让其他学生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在哪?然后点评的同学再试着读一读,采用这种“评读”的方式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无形中就慢慢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二、范读启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
对于这些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流利地读出来都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的范读会把孩子们带入情境,受到启发和感染,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而,教师的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三、品读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
这样,学生不知不觉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作者:任瑞华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1期一、案例背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再现学生的心灵世界,并加以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真正地吸引到教学中来,这才是建立新型课堂的前提。
我在执教《荷花》一文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紧紧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案例实录师:孩子们,读完这段,你有何感受呢?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特别是这个“冒”字。
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生:(纷纷回答)可以换成“长”,可以换成“钻”,可以换成“伸”,可以换成“露”,可以换成“探”。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生:(纷纷回答)使劲地长,不停地长,笔直地长,高高地长。
师:你们再体会体会荷花长出来的那种心情、那种状态,你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长?生:(纷纷回答)痛痛快快地长,争先恐后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百合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呢?(学生观赏课件后进行想象写话,然后全班交流)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是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起立诵读,像白荷花一样的冒出来!快冒,快冒!三、案例分析本教学片段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和特点:本片段我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没忘了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强调文本、读懂文本的同时,不忘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主观体验,因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得以发展。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
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就能灵活运用了。
“熟读深思子自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前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着词汇贫乏,语病百出,无话可说的问题,读得少,背得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
正因为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小学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除了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平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多读、熟读、读通、读好,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以读为本”是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
教学中要让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五端:一、初读感知“初读感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
“观书贵疑”,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经过大脑“消化”,变为自己的“血肉”,才能学有所长。
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1.借助拼音读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2.借助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3.想想葡萄沟有哪些方面可夸?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做上记号,以备下节课交流。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下节课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突出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性。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下面,就“自读自悟”这一环节,略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借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
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
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小课题研究计划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卢汉妹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发现问题的过程、个人条件、学生现状调查)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心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充分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教师繁琐的提问和讲解,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之中。
学生极少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体验、感悟和理解课文,主体意识处处受到压抑,失去了自我。
本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乐趣。
”,在我们本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不仅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目标,而且也是学生感受文章感情,获得语感训练的重要手段。
针对二年级学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提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1、朗读方式的有效选择和运用。
朗读采用初读感知、边读边悟、精读领悟、美度品悟、诵读感悟等方式,包括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研究读等等,而感情朗读应该说是朗读的最高层次要求,但它绝对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其他朗读方式的奠基性训练,最终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目的。
2、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并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通过朗读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继而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为目的。
3、通过多种朗读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并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视朗读教学尤其是情感朗读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命脉,最终实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目标。
通过课堂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都有计划、有过程、有步骤、有目标的。
以读为本 读中悟情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语,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时,如何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呢?我想:只能是以读为本,读占鳌头了。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采用赏读、品读、教读、自读、创读的手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达到以境促情,境中动情,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一、赏读,感知情感。
初读时,先让学生听配乐故事,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情感训练学生的听与理解能力。
在欣赏读文的过程中,感知情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品读,以情动人。
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学生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是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当这些美丽的东西出现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他们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产生我要读的冲动。
激情难抑,他们真挚的感情伴随着《二泉映月》的古筝曲,流淌到每个人的心田,收到了入境始与亲的效果。
在品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细细地读,慢慢地悟。
都能读出小女孩每次看到幻景时的心情,幻景消失后的心情,品读小女孩冻死街头一部分时,学生对较难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我当时没有指导学生去理解句子,而是让他们继续配乐读文。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就在学生纷纷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品读,促使他们进入读中的主动积极状态,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中去寻求答案,当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成功时,他们感知到了文章内容的情感,读起来也更动人。
三、教读,渗透情感。
学生在初读,细读课文后,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和把握,为了更好地达到精读、熟读的目的,使学生读出情味,感悟字里行间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我带着真挚的感情去教读,更切合实际地讲,去指导朗读。
浅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个人体会
小学语文第一次作业浅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个人体会金安中心学校新田初级小学林海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
”等都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是多么重要。
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理念呢?我以《看电视》为例,谈一下我的感想。
《看电视》这是一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
上课了,我利用猜谜语导入课题,然后我又和学生进行了谈话:“你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在家里看电视时都是谁让着谁?启发引导: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的一家是怎么看电视的吧!接下来我这样安排的,1、读文:让学生采用借助拼音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形式练读,几遍下来,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把课文读出来了。
2、思考:读了第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陈稳说:“我知道我家看电视很奇妙。
”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呢?读读第二——五节,从文中找答案,读给大家听,谁能说一说“我”家看电视怎么奇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孙洋说:“爸爸是个足球谜,不看球赛却换成了奶奶爱看的京剧。
”王佳兴说:“奶奶是个戏谜,不看京剧却换成了我和爸爸爱看的球赛。
”陈新说:“还有我们不看球赛,让妈妈听音乐,看舞蹈。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听得出来他们已经对“奇妙”一词理解得很透彻了。
再请同学们读读最后一小节,思考:心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请把你的答案悄悄地告诉你的好朋友,再请好朋友说出答案来。
李娣站起来说:“戴野说这个秘密就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想着别人。
”张晓萌说:“李晶晶告诉我,这秘密就是互相关心。
”徐冶说:“沈礼彬告诉我说,那秘密就是要关心别人,关心家里的每一个人。
3、感悟,读文二——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作者:贺万明王艳萍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年第10期阅读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注重读书。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王艳萍老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做到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片段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生1读,声音有些稚嫩。
)师:呵,呵,这是少年詹天佑!(笑)读得再老成一些,这时候詹天佑已经四十多岁了。
(生2读,声音太成人化。
)师:这詹天佑太严肃了哦,哪个同学再来读读?注意“勉励”这个词。
(生3读,读得比较好。
)。
师:你就是詹天佑!同学们,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生答:不是。
)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生接读:“我们的工作……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生接读:“我们的工作……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害怕困难,工作不够积极,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生接读:“我们的工作……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生1:我体会到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生2:我体会到詹天佑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生3:我体会到詹天佑对所有工程人员的严格要求。
分析:这一片段,教师不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而是摒弃繁琐的释词析句,设置了“慷慨激昂地勉励”、“语重心长地勉励”、“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三个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詹天佑的话语,而后表达自己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以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的。
片段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深入地对课文进行阅读。
让学生带着文体特征去读书,带着探究问题去读书,带着情感去读书,带着创新求异去读书。
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感悟,用心去品味,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味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顿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技巧。
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去感悟词语、句子的意思;在读中去体会写作背景、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在读中有形象的感受,从而激起情感。
这样学生才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课文的分析;才真正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才真正的学到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受到课文情感的熏陶。
到他们自己写文章时,才学会模仿,学会创新,才能写出富有情感、富有活力的好文章。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