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讲 读中感悟
以读促讲 读中感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促读、评读
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促读、评读
张红颖
【期刊名称】《小学时代(教师)》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到底该怎样指导朗读,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呢?在近期
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读—评—读"的教学方法反复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张红颖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以读促画,以画促读——刍议"画课文"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以读促
思读中感悟读中交流——《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3.以读促画,以画促读——
刍议“画课文”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4.以说引读以演促读以读带讲——《三个小伙伴》教学谈5.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读悟结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阅读教学中倡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的理解
关于阅读教学中倡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关于阅读教学中倡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的理解第一次作业海南省澄迈县石浮学校王李雄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师的任务是利用其高于学生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而不是代替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我对“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解是:一、在教师充分熟悉教材的情况下通过创设情景、抛出悬念、或设置问题,或布置任务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与文本进行对话,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二、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内容感悟品味感悟和研究,并在全班里进行交流探讨。
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构建,重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站在作者的位置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在实践教学中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比如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是这做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1.欣赏天游峰图片,感受天游峰的巍峨壮美。
2.畅谈对天游峰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到文本中才能有良好的对话效果。
学生在欣赏天游峰的图片后,深深地被天游峰的壮美感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交流了对天游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
(2).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讨论。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3.检查自学:(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提出不懂的地方。
(3)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分段。
4.再次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和老人的语句。
初步感知天游峰的险峻和老人的性格。
第二课时一、由景到人,认识扫路人复习旧知。
引读“我”下山时的语句导入。
1.思考:站在你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学习到有如下的做法: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目的。
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
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像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
2、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如《瑞雪》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在朗读中体味“小孩”、“大人”面对大雪的喜悦心情,以促进学生对“雪使人欢”的深入理解。
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
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场雪有什么特点?雪后的景色、人们的心情怎样?通过默读思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欢”这一“瑞”字的含义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
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可以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
以读促悟 读中感悟——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训练
持不懈 ”,但是又没有写爷爷 怎样 “ 坚持不懈 ”。
出门总会比预定的时间早 。所以被他接 班去休 息的人往往比别
师 :缺乏事件或细节支撑 ,文章就会很空洞 。这位 同学 人早一些。他对别人的时间要 求也 高,他总认为别人会与他一 的意见很中肯。 生3 :还 有 ,文 章 ~会 说爷 爷 是农 民,一 会 说播 放 电 样,不会迟到,会提早。如果迟到,他就会有情绪波动。
四、课文不熟不开讲 ,使学生熟读
许 多老 师 只 留给 学 生 很 少 的 读 书 时 间 ,认 为 留 的 时 间 多
花在情节的多余分析,分析段落大意,发掘字词句篇的微言
大义上 。虽然课 堂上也让学生读 ,但读 的太少,或对读的指 了是浪费 ,自己讲满意了,就认为学生学满意了,这种做法
导不 得 法 , 达 不 到 学 生 在 读 的 过程 中真 正 感 悟 的 效 果 。他 所 其 实 是 不 对 的 。 我 们 要 留 给 学 生 充 足 的 时 间 , 可 以 让 他 们 带
师 :今 天,我们 尝试 从职 业角度 ,写你 熟悉 的人 。从这
作 品来 看 ,我 们 的 写作 课 ,取得 了预 定 的效 果 。我们 集 中评 议
定 修 改方 案 ,进 行 修 改 。 陈孙 皓 同学 的 修 改 :
修改以上三篇作品。其余作品,在小组里互相修改评议。这节 课就到这里,而我们的写作探索之旅还会继续 。再见 !
播放时间的 现象 爷爷说:定下来的规矩 ,怎么能随意更改?
他在退休 舌,闲在家中无聊,使 出去在别的小区当保安。
当保安的爷爷,也很 守时 爷爷做事喜欢提旱 ,不喜欢晚做,
( 马利云
浙江省湖 州市第五 中学
以读促悟心得体会5篇
以读促悟心得体会5篇a;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艺术高超不高超,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是什么?莫过于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弦,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下面就是带来的以读促悟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以读促悟心得体会1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
怎么去感悟?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
在近几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有许多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语言的魅力。
如在教学《夕阳真美》中的“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这句话时,后半句学生都能在多次朗读后感悟到夕阳西下时美丽的晚霞,但对于“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还没有完全读懂。
于是,我就扣住这充满生活情趣的词语,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讨论:你的脸有没有涨红过或者见过别人涨红的脸吗?那该是什么样儿的?“太阳圆圆的脸涨红了”又是怎样一种颜色呢?你能描述一下吗?通过联系生活,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表象,使“涨红了脸的太阳”的鲜艳壮丽之美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这时他们的朗读有声有色,时而高昂,时而低缓,语气中充满了对夕阳之美的陶醉、赞美。
二、在丰富的感情朗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家》是一首简单易读的儿童诗,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悟文。
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读文,并思考文中写到了谁的家、分别在哪儿,文中表面的意思学生一读就懂了,找得很快,可儿童诗所蕴涵的情感一下子是悟不出来的。
我深情地对学生说:“看,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这是白云的家,朵朵云儿在这美丽的家园自由地飘荡,多舒畅、多自由、多快乐呀。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我们富有激情的引入一篇新课文后,有的同学按照我们的要求在大声地朗读课文,有的同学则在跟风读(走过场)。
等评价反馈时,部分学生究竟在读什么,为什么这样读,他们全然不知。
一堂课下来,问问他们读懂什么,只会两眼直瞪瞪地看着老师。
因此,我曾认为,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大,不如将其放在课下,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技巧来得更加实惠;可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师生的阅读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
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乐在发现。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开卷有益,读书有收获。
阅读教学不应重结论而轻过程,教师要设置阶梯式阅读环境,每读一次都要有所启发,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
这样学生才会尝到和发现阅读的快乐。
如苏教版语文《家》,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二、乐在有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品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一刀切”,把教师的或书本上的理解当作放任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学生的闪光点一棍子打死。
浅谈阅读教学“以读促悟”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浅谈阅读教学“以读促悟”教学理念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正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强调的也是读对理解的特殊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
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
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首先联系诗歌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春光能染绿小草、染绿树梢,让田野变成绿色的海洋。
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是什么是春光有了这样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首轻快、优美、激情满怀的诗歌吧!”这一段情境交融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绪牵引到春意盎然的春天之中。
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地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
这一过程,教师的创意,激趣范读,让学生充分领悟。
二、熟读精讲、突破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就是指导学生读通、读懂、会读。
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的再动听,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应该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
以读促教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以读促教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读促教经验。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从教多年来,我始终坚信读促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跟大家分享我在读促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首先,我认为读促教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我会不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多阅读原汁原味的有趣书籍。
我还经常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推荐一些好书给他们。
通过这种方式,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和成长。
其次,我认为读促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如快速阅读、略读、精读等。
我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通过并列阅读、猜测词义、分析语法结构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我还鼓励学生记笔记,学会总结阅读中的重点和关键信息。
此外,我还积极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读内容。
最后,我认为读促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造力。
在我进行阅读教学时,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
我会带领学生展开思维训练,如设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推测等。
通过这种方式,我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与家长的积极合作也非常重要。
我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并根据孩子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
我还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阅读中,为他们打造宜居的读书环境。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我得以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成长,确保他们在阅读中取得良好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读促教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能和策略,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读促教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以读代讲以读激情读中悟情-小露珠课后反思
以读代讲以读激情读中悟情-《小露珠》课后反思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育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为此,咱们组多次研讨,反复修改,以“朗诵”为手腕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此刻我将这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这节课我最感激的确实是我的小孩们,于永正教师说“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念书声。
”课堂上,小孩们不厌其烦的朗诵,每次念书声都给了勇气和信心。
而我由于紧张关于小孩的关注不够,轻忽了对个别小孩的评判,马上感觉我的教育机智极为欠缺。
这节课刚开始设计时没有音乐,后来在主任的指导下,在咱们组员和郎静、黄倩教师的帮忙下,我又将教案和课件从头整理,成效比以前要好的多,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名哲人所说的,“小孩是用声音和画面试探的。
”课文2-4自然段是小动物们说的三句话,结构相同、语气相似。
我先平辅直叙逐句指导读,再让小孩选择自己喜爱的分角色读,最后放手让小孩自己在读中悟,三句朗诵三个层次(导、扶、放)。
如此不但弄清动物们喜爱小露珠的缘故,而且让课堂气氛富有乐趣。
可是在第一次试讲后,金教师一语中的直接指出了应该乘隙指导小孩在以后描述事物时抓住事物不同凡响的地址进行准确描述,巧妙地做到了读写结合。
在众多先辈的帮忙和支持下,本次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咱们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切浅出的分析,还进行了适时、适当的拓展。
如看到透明的水晶后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东西是透明的,从而找出之间的差距,体会文章对照的恰如其分。
可是我没有做到立足教案而又不拘泥于教案,过于注重教案,老是想着下一步我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小孩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在教学第六末节时,“光荣熠熠”那个词语我在备课时意识到学生明白得会有难度。
因此,我先提供图片鼓舞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再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光荣熠熠”。
可是给予小孩的试探时刻太少。
这种略微活泼的课,对我来讲是一种挑战。
语文教学论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下面,就“自读自悟”这一环节,略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借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
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
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一、读的目的我国古今教育家、文学家都很重视熟读。
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王守仁提出“但贵精熟”,朱自清则说“熟读工夫不可少”。
(一)要多读多读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读书破万卷”,指读的篇章要多;二是说“书读百遍”,指读的遍数要多。
这里重点指的是后者,强调读的遍数要多,要“反复熟读”。
夏丐尊说:“读得熟了,才能发现本篇和前后的照应,才能和别篇作种种比较。
”有些句子,初读也许不理解,读几遍就可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技巧,初读感知,再读三读,遍数多了就可以领悟到它的佳处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吕叔湘说:二十年代美国一位女教师在北大讲莎士比亚的戏剧课,就是让学生多读的。
他说:“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同学们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一个同学说:…这几个字我不懂。
‟她就解释。
把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以后,她就问:…你们觉得这段写得好不好?‟有同学说:…看不出。
‟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她就和大家一块念,然后又问:…全懂了吗?‟可同学们的反映还不那么活跃,她又说:…你们再念,再念一遍。
‟于是又念了。
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戏是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 这是一个以读代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看了这个例子,不知那些一味搞满堂灌或满堂问,就是不组织学生读课文的教师有何感想。
要熟,读的遍数就必须多。
满堂问之风不可长,不读书或很少读书的倾向必须克服!(二)要诵读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叶圣陶认为,不但文言文可以吟诵,白话文也有吟诵的必要。
他说:“白话与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
”首先,要深入理解吟诵的作用。
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心想的必经步骤”。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比只用一种感官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吟诵不但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应用。
观课报告 以读为本,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
”陈寿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转变为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的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田牧宁老师执教的《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太阳给整个地球带来的美丽和生机。
诗歌的教学难点突破在于有感情的朗读与关键词的理解,教学时,田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指导学生的朗读。
问同学们“老师是怎么读的?应该怎么读?”针对重点词语,穿插说话练习,将语文课程的词句训练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感受到用词的准确。
在郭亚楠老师执教的《小真的长头发》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把故事情节全盘托出,而是积极地鼓励学生边读边想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比拟故事中的角色,让学生也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
同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体验绘本的乐趣。
通过朗读,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朗读使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大量书籍;朗读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提高;朗读使学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感情;朗读还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多了,想象力丰富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
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牢。
朗读不仅要把课文的优美句段、重点句段读精彩,也要把词语品读的有滋有味。
对此类蕴涵深刻含义故事,以读为主要凭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读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要让学生读得起劲,学得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对读的方式,读的指导,要精心设计,不可马虎对待。
教师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以“识、读、写”为主线有序的开展。
还要和年级段目标相结合,推荐适合年龄特点的阅读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让他们充分接触文本,在朗读、品位、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与文本及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朗读才能有滋有味,这样的感受才有血有肉。
从而才能完成语文学习上的意义建构,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教学反思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慈母情深》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
我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而感动,再次执教这一课,我就一直想,教学不做过多的讲解,让孩子多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善良,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去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
我在教学过程中,从“鼻子一酸”切入,设计“为什么我鼻子一酸?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慈母情深?”这个引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重点研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也体会到慈母的深情。
首先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我鼻子一酸?(2)母亲究竟是怎么挣钱的?通过对(1)的讨论以及阅读相关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理解母亲生活的艰难和对孩子读书的支持。
通过对(2)的讨论,引出文中描写母亲生活艰辛、工作劳累的三个重点句子。
其次,以描写母亲生活艰辛、工作劳累的三个重点句子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
(1)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最后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以情促情。
拓展延伸中,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时激发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理解了母爱的伟大,陷入深深的反思……整堂课上下来有这个片段最值得回味:引导学生读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读中感悟 以读促讲
读中感悟以读促讲——联片教研有感黎明乡黎明小学张海霞我有幸参加了县进修学校组织的小学联片教研,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下面我谈谈我的体会。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既得意又得文,就是既要读懂课文的意思,又要掌握课文当中的语言文字。
我认为语文课不能简单的当作理解课,不能让机械的提问充塞课堂、霸占课堂,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并由一个核心词语拓展开来,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语言运用、重组课文信息中训练语感。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整体阅读、随文阅读,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体味,更要指导学生披文得意,消化、积累、运用文本语言,做到文意兼顾,学用结合。
一、紧抠词句品味阅读朗读与理解关键词语,品味重点语句相结合。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语句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课文内容阅读要与理解关键词语,品味重点语句相结合。
《最后的时刻》的教学中,课文: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在这段中我重点让学生抓住:(一听见不慌不忙塞跳拿平常)这些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词的具体意思。
如果单一的为学生讲解,效果不会太好,我选择把阅读和理解词语有机的结合起来:(1)学生读一遍本段。
(2)教师提问,那些词表现江姐的从容不迫?在小组内说一说,具体说说是怎么体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汇报时效果很好。
《最后的时刻》中重点描写了江姐行刑前的表现,主要从江姐的着装、动作、心理进行深刻的描写。
如: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
江姐习惯地用手拍身上的灰尘。
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学习课文要与品味重点句子相联系,读这段课文,找出描写江姐着装、动作、心理的重点词语,感悟江姐行刑前的临危不惧。
阅读教学要“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语文学习的特点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教师要在指导读上下功夫,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要注意对其进行情感的熏陶。
如何实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这个问题,我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要注意读的目的我认为,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悟”,到底让学生在读中悟什么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中华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
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法。
然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正确的有效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锡林格勒大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哪些语句说明草原的广阔、美丽?你是怎样知道的?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是通过反复读感受到的。
再如学习《猫》最后一段中“一玩起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
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就到院子里去玩了,从这个花盆跳到那个花盆,还抱着花枝打秋千。
”在教学这两个句子时,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不哭”和“打秋千”进行读,并且进行比较读:把“不哭”换成“不叫”,“打秋千”换成“摇来摇去”,让学生读一读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通过读学生体会到在这里作者把小猫当成淘气、可爱的小孩来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小的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达到悟情。
2要注意读的内容对于一篇课文来说,除对课文的初读、感知读以外,什么内容该读,什么内容不该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2.1注意抓住重点句或含义深刻的句读。
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抓住重点来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弄清其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以读促述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倡导“以读促述”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以下是我对“以读促述”教学方法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阅读是“以读促述”教学的基础。
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普书籍和经典名著,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我发现,当学生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时,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表达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学生不仅了解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还学会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角色的性格特点,这对于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表达大有裨益。
其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述说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并鼓励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
例如,在阅读《小王子》后,我会让学生尝试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通过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通过述说的方式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述说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述说。
例如,在讲述《红楼梦》时,我会组织学生扮演书中的角色,让他们在扮演中体会角色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还经常举办阅读分享会、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述说能力。
此外,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以读促述”的教学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深入阅读,尝试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会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述说技巧。
最后,以读促述教学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智慧。
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述说时,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教学技巧。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教学随笔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教学随笔本溪市明山区东胜小学孙秋玉“以读带讲、读中感悟”教学随笔“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个理念在没学习前我也是一头雾水,感觉很陌生。
特别是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实施以读带讲,我还是很困惑的。
在聆听了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刘宪华老师的讲解,参加了她的培训后,我对“以读带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读”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说“无酒不成席”,在语文课上就是“无读不成课”。
苏轼的“三分诗七分读”,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十分强调“读”对理解和表达的作用。
以读带讲,就是要学生扎扎实实的读书,轻轻松松的读书,不需要老师太多的讲解与分析。
以读带讲并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来代替教师的“讲”,从而就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这样来认识“以读带讲”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在“以读带讲”的教学课堂中,学生的“读”是重要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效果会适得其反。
因为学生不懂得为什么去读,该如何去读。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目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步骤。
这样一来,教师就不会在以读带讲的课堂里袖手旁观了,指导、引导、点拨、启发、鼓励甚至参与都是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角色就是这样转变的。
在课堂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读课文,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静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会,让学生在读中自学,在读中领悟,在读中体验。
对于学生通过阅读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再讲,对学生不易读懂的难点,教师适当点拨,最终达到通过阅读自己解决。
“以读带讲”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
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牢。
从而才能完成语文学习上的意义建构,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在“以读带讲”的课堂中,读的形式不仅要多样,还要在读的指导和训练上有层次,要体现出朗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深情感的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促讲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到底该怎样指导朗读,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呢?在近期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读—评—读”的教学方法反复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小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是在不断反复阅读实践中逐步加深的。
正是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揣摩着读,也就是让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并体悟语感,吸收积累语言。
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读好课文,教师首先要对课文有全面的把握和整体的认识。
一、示范引读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模仿性较强。
根据这一特点,为避免学生走弯路,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做出示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读,掌握评读的方法,从而以评促读,以读代讲。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教师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声情并茂地范读:“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读后问:“母亲在干什么?怎样干的?”并抓住“一针针”“一线线”……让学生反复练读,体会母亲不辞辛苦,对儿子体贴入微的感情。
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这样启发学生:“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朗读,思考问题。
”通过孙老师的范读,阿炳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们感受到阿炳的悲哀,似乎听到了他那哀怨凄绝的琴声,声声扣人心扉。
这时,孙老师已经完全把学生带进了阿炳的悲惨世界。
此时此刻,他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下子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学生朗读感悟得怎样,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创设情境,是否善于引导。
只有把学生读书的兴趣激发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去领悟。
指导朗读时,教师要设计好朗读的形式,如范读、领读、引读、自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并促进学生在读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互评促读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评价促读的方式,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的学习比较中认识自我。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往往只看到缺点,而不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
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别人的朗读。
对于有不足之处的朗读,学生首先应肯定其优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其改进。
为此,在组织学生互评时,我一般
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多些赏识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赏识是调节课堂氛围的催化剂,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
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赏识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在教学第二册《识字6》中“夜晚、繁星、亮晶晶”这一词串时,我首先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然后出示课件,并提问:“晴朗的夜空,星光闪闪,多美呀!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我再指导评价:“夜晚读得很美,但星星还不够亮。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读得很亮,对不对?”引导学生读好“亮晶晶”这个词。
结果,一位学生吸取了其他学生的读书优点,把“亮晶晶”读得更响亮了。
其他学生听后,幡然醒悟,个个举起小手……此时,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也取得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2.多些激励
这种方法多用于评价有不足之处的朗读。
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它们穿过树林,飞过花丛,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有位学生读后,另一位学生这样评论:“这位同学注意了句子之间的停顿,如果他能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这句话就更好了。
”他刚评完,马上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要能把‘穿过、
飞过、越过’这些词读好,就能使大家真的感觉到有群快乐的蝴蝶来到我们身边。
”经他们这么一点拨,再让那位学生去读,效果真的好多了。
再如,于永正老师在上《狐假虎威》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在挑选了课文中的几个角色让学生朗读后,让其余学生当评委,评价时要面面俱到,不要忽视每一个角色的情绪。
这样,学生就会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上体会到语言的美丽。
3.提倡互动
学生参与评读,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使学生在愉快、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可见,互评促读这种方式避免了以往语文教学中繁琐、杂碎的分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营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