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 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3.1仰望天空1.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手拿圆纸筒观察的同学模拟地球上人的观察视角;手拿小圆片的同学模拟月球; 手举大圆片的同学模拟太阳;2.太阳和月球看起来差不多大是因为: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得多。

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原理是利用一天中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来计时。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一天中正午的影子最短,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到短再到长(长→短→长)5.太阳东升西落,一天中太阳的方向是(东→南→西),影子的方向是(西→北→东)。

6.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影子方向相同,大小不同。

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影子的方向不同。

3.3影子的秘密1.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时,就形成了遮挡物的影子。

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且遮挡物要在中间。

在模拟阳光下物体影子时,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

光源是指自己能发光的物体。

如:点燃的蜡烛、太阳、萤火虫、亮着的点灯等。

2.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大小和长短的变化。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

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近,影子越大;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所照射物体的角度有关。

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

如:某路人,先朝路灯走来,再离路灯远去,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5.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遮挡物云,它变化多端。

6.我国的传统文化皮影戏就是利用影子来进行创作的。

3.4月相变化的规律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复习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1、物质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各种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2、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会流动),在不太大的外力作用下,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4、面糊、牙膏、胶水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5、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7、(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一种仪器。

(量筒)是用来测量物体(体积)的一种仪器,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mL)表示。

8、把相同重量的黄豆和玉米面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

9、用(筛网)分离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选用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大小不同的(固体)。

10、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关键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把固体放到水里1、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2、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3、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4、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5、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6、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洗衣粉)、(奶粉)等。

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塑料)、(石头)等。

7、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8、把沙子放入水中,沙子会(沉到水底),这是因为水不能(溶解)沙子,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

9、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用木头做成的船也是(浮)的;在水中,钢铁是(沉)的,用钢铁做成的巨型轮船是(浮)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 三 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
教材简析
《声音的奥秘》,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这一单元与原先的自然课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注重了活动性和趣味性。
本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措施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教学具
准备
PPT、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课题课时
1、声音的产生2
2、声音的传播1
3、不同的声音1
4、单元复习1
总课时5
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3.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4.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6.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PPT课件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PPT课件

1.冰变成水或水蒸气时都需要 吸收热量。
2. 水有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冰 是 固 态水。水蒸气是 气 态的水。
3.影响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
地球的南、北两极到处都是厚厚的
冰层。目前,地球气温逐渐升高,使 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加速,海平面 上升。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将造 成什么样的后果?答:(1)海平面 上升会引发洪水,海水会淹没海岸附 近的城市和村庄,进而导致地球的毁 灭;(2)气候发生变化,引发海啸、 强台风等灾难事件的发生;(3)珊 瑚死亡。
大家说说物体的状态
水 (液态) 冰(固态) 水蒸气 (气态)
水(液态) 蒸发 水蒸气(气态) 水蒸气(气态) 凝结 水(液态)
水 (液态) 凝固 冰(固态)
冰(固态) 融化 水(液态)
水在自然界以液态、固态、 气态三种形态存在
固态 液态 气态
? 固态 气态
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 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
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被太 阳晒热,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 飞散到空气中,水蒸气在空中受冷 变成云,云变成雨、雪等落到地面 ;地面上的雨水和融化了的雪水有 的渗入地下,地下水又会汇集流出 地面形成泉水流入江、河、湖、海 ,于是,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 间永不停息地循环。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海洋里 的水却总也不会满,不会溢出来。江河里 的水也一直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呢?
举例说明:
水可不可以 从
液态 固态 固态
水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结冰?
水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一个大气压力下,水的冰点是0℃。
想一想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
三态变化?
• 实验器材: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 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冰 块,酒精灯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该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固体或液体的传播介质传递给我们的听觉器官。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没有媒介声音无法传播。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的阻碍,会发生折射、反射和吸收等现象。

2. 声音的特点
- 声音有高低、强弱和长短之分,称为音高、音量和音长。

-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有关,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3. 声音的利用
- 人们可以利用声音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如语言、音乐等。

- 声音也可以用于测距、报警、通讯等方面。

- 特殊的声音利用,如超声波、声纳等在医疗和科学研究中有
广泛应用。

以上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概述,希望能对学
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和利用有所帮助。

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练题可以参考教材和课堂讲义。

祝研究顺利!
资料来源: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第三单元。

2020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2020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7.月相成因示意图。
五、月球——地球的卫星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 ,它的引力是地球的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
2.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河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面对这样的成就他说:“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3.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看到船身。根据这种现象推测地球可能是圆形。
4.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5.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根据这个事实,人们接受了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七、地球——水的星球
(5)展示和交流。在交流时,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000多万摄氏度。
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4.太阳的直径是140万千米,按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木星是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仰望天空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第一课1.太阳是一颗恒星,自身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发光也不产生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

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4.韦恩图第二课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制作日晷排序:(1)根据太阳或指南针找方向。

(2)对准方向、平放纸板。

(3)在纸板中心立上短杆。

(4)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3.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短→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课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

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

2.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

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状都可以发生变化。

3.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

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3.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当阳光撒下的时候,会在天然的接收屏(大地)上形成影子。

例如阴天,其实我们就都生活在云的影子里。

第四课1.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复习要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复习要点

三年级科学下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复习要点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1、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3、太阳的表面有黑子,月亮的表面有环形山。

4、测量距离大小时,除了用尺测量之外,还可以用拃、步测量。

5、记录太阳和月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通常采用维恩图。

6、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7、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

9、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10、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中午最短。

11、生活中,手影游戏主要是改变影子的形状特点。

12、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13、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遮挡物的影子。

14、改变物体和光源间的距离能改变影子的大小。

15、把手电筒平放在桌子上,分别照亮竖放的圆木柱和横放的圆木柱,在屏上的影子会形状不同。

16、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17、农历下半月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圆到弯。

18、天空中一些明亮的星星叫亮星。

19、月亮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

20、“月有阴晴圆缺”中的“圆缺”指月相变化。

2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2、月球一直陪伴着地球,距今约45亿年。

23、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的区域是月海盆地。

24环形山(月坑)。

25、中国“嫦娥四号26、第一个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科学家是麦哲伦。

27、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8、我国古人凭直觉和臆想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9、帆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帆。

30、在模拟实验中,一开始就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了他是在平面移动。

31、地球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32、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3、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34、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35、地形地球仪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地球的地貌特征。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第9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3、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4.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6.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7.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8.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9、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10. 敲击音叉,为什么会激起水花?答:敲击音叉,接近水面,音叉发声时叉臂会振动,当叉臂接近或触及水面时,就引起水面振动甚至激起水花。

11、敲击有水的鼓面,为什么会激起水花?答: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12、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答:物体发出声音时都会有振动产生。

第10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在吊着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一侧的较近处敲小鼓时,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振动。

这是因为小鼓发出的声音冲击纸屏,使其振动,间接引起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产生振动。

4、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的振动。

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声音经耳廓收集后进入到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机械运动将声音能量传入内耳——也就是耳蜗。

耳蜗内数以百计的听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听神经传至大脑,大脑处理获得的声音信号,并告知你听到了声音。

6、声音时怎样通过土电话传播的?答:打“土电话”时,一侧同学发出的声音先引起纸杯振动,然后带动棉线振动,棉线再带动另一侧的纸杯振动,纸杯再把声音传到人耳里,这样,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11课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

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2. 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音调的高低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梳理

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3-1《仰望天空》1、太阳与月球的异同点2、为什么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月球大小差不多?答: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而月球离地球很近,所以虽然实际上太阳比月球大很多,但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月球大小差不多。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中午)最短。

2、(日晷)是我国古代根据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变化规律制作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是(相反的)。

4、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太阳位置和方向关系表:表注解:1.一天中的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中午最短,早晨和傍晚最长)。

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太阳的位置从低变高又变低导致的(正午太阳最高,早晨和傍晚太阳位置低。

)2.一天中的影子方向变化规律是:由西逐渐向北再逐渐向东。

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太阳的位置从东边升起往南去最后西边落下。

3-3《影子的秘密》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2、不同条件与影子变化的关系:3、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皮影戏,无影灯)。

3-4《月相变化的规律》1、(月相)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

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

3-5《月球-地球的卫星》1、月球小档案:①年龄:约45亿年②直径:约3500千年③与地球距离:约38万千米④形状:球形⑤是地球的卫星⑥表面有月海、月陆、环形山⑦本身不发光不发热,我们看到的亮光是反射的太阳光⑧基本上没水、没空气⑨有引力,但比地球的引力小得多。

2、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是(月球对地球的引力)造成的。

3、我们总是看到月球的同一面,原因是(月球绕地球一圈和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

3-6《地球的形状》1、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古人的方法:①从远方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

②发生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一、仰望天空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三单元∣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三单元∣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三单元单元测试(一)一、判断1.温度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2.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手摸最准确。

()3.只有加热的方法才能加快水的蒸发速度。

()4.读温度计时,视线需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5.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在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6.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

()7.水的液态和气态能互相转化。

()8.露是水蒸气。

()9.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10.水的形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选择11.从不同的角度看温度计的液面,可以读出几个不同的温度。

我们应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作为测得的温度呢?( )A. 俯视B. 平视C. 仰视D. 斜视12.水的状态变化与( )有关。

A. 温度B. 气候C. 热量D. 环境13.夏天,在棒冰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气”,这是( )。

A. 棒冰周围的水蒸气B. 棒冰里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C. 棒冰周围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滴14.进行融化冰块比赛时,每组都取一块大小相同的冰的原因是( )。

A. 冰块不够B. 保证比赛公平C. 要节约用冰15.在温度为( )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水。

A. -1摄氏度B. 0摄氏度C. 4摄氏度16.冰块放在实验室桌上会融化的原因可能是( )。

A. 室内温度高B. 冰块比较小C. 桌子产生了热17.把固体的冰块放到水中时,将出现的现象是( )。

A. 冰块会慢慢沉淀下去B. 冰块会浮在水面C. 冰块一边融化一边下沉D. 冰块既不上浮也不下沉18.水变成冰的过程叫( ),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叫( )。

A. 蒸发B. 凝固C. 凝结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B. 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C. 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20.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时月相变化的规律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时月相变化的规律



点拨:农历正月十五的月相是满月。
基础过关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绘的月相是 ④ 。


4.请在图甲中画出农历正月初一的月相。

点拨:农历正月初一的月相是新月(或朔月),光照面在月球背面,从地球上看月 球是全黑的样子。
实验探究 四、典典想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于是,他坚持观察并记录了一个
C.由缺变圆,之后无变化
A.华华的月相图
B.梦梦的月相图
C.天天的月相图
点拨:月相中的凸月的亮面面积占据大半个圆,亮面外凸,B选项中亮面呈梭子 形,亮面面积过小,不符合月相变化规律。
基础过关
二、填空题
1.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作 月相 。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



的月球被 太阳 照亮部分的形状。



2.由于我们从地球上观察的角度不同,那么所看到的月相 形
月的月相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典典发现一个月内月相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周期大约是 29.5


天。

2.如图是典典记录的部分月相图,他发现:农历上半月的月相亮面面
积 由小变大 (填“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亮面在 右

⁠1


⁠⁠
侧;农历下半月的月相亮面面积 由大变小 ⁠ (填“由小变大”或“由


状 、 亮面朝向 也就不同。






基础过关
三、读图题
1.按照农历一个月的月相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
④③⑤②①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资料(三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资料(三四单元)

---------------------------------------------------------------最新资料推荐------------------------------------------------------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资料(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资料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 )表示。

物体的温度可以温度计测量。

它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由玻璃管、玻璃泡、液柱构成,玻璃管上边有刻度。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3、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4、水的温度下降到0 ℃ 时,水开始结冰。

从液_ 态变成固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5、当环境温度高于0 ℃ ,冰开始融化成水。

从固态变成液_ 态。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地会长时间在保持在0 ℃,直到完全融化成水。

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6、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1 / 11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做凝固。

加热、吹风能加快水的蒸发。

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7、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

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

有风吹,水蒸发得快。

8、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9、水在自然界中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

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10、将固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会熔化成液体。

11、气温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体温计用来测量人身体的温度。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35 ℃42 ℃.。

12、液态的水降到0 ℃时就开始凝固成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3单元知识点第1课时仰望天空1.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其中手拿圆纸筒,观察同学表示地球上的观察者,手拿小圆片的同学表示月球,手举大圆片的同学表示太阳。

2.太阳和月球看起来差不多大,是因为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得多。

3.观察太阳和月球的图片,我们发现太阳上有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4.要记录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通常可以用维恩图—第2课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要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通常需要借助的仪器是日晷」2.放置日晷时应根据太阳和指南针确定方向。

3.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上午是由长到短,下午是由短到长。

4.关于影子的方向变化,同一时间学生们记录的影子方向相同;不同时间,学生们记录的影子方向不相同。

第3课时影子的秘密1.在模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时,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

2.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不透明的遮挡物和屏。

3.手电筒的位置和木圆柱的影子大小变化的关系是手电筒离桌面越高,影子越小,离桌面越低,影子越大。

4.在生活中手影游戏主要应用了影子的形状变化特点。

第4课时月相变化的规律1.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规律是由缺变圆,然后由圆变缺。

2.在一个月的不同夜晚观察月球时,我们可能会看到月球和周围的亮星位置会有不同,说明了月球每天也在不停的运动着。

3.每月农历十五前后的月相,最主要不同的是月相的亮面方向不同。

4.月相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基本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5课时月球一一地球的卫星1.要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观察图片,查找资料等方法。

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

3.月球地貌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_4.对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有科学家认为是宇宙中的陨石撞击月球形成的5.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原因中,大小不同的球模拟的是大小不同的陨石。

6.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有单个的,有几个重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与
难点
1、知道固体的性质。
2、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四、实验验证
1、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实验)
2、讨论: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讨论得出:每一组分配一个假设研究,并且选择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去研究)
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课题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教学课时
5课时
主备教师
荆淑敏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4、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5、知道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2、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一支装有匀色酒精溶液的试管,和学生的试管并置,供学生观察比较)
3、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
3、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分钟。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汇报(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搞研究的)
六、拓展
1、提问: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溶解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要一个杯子,说想做实验。是啊,今天我们在试管里看到的现象如果换成比试管大了许多的杯子还会重新出现吗?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作业
设计
完成《实验册》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3、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6、小结。
7、谈话: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你猜,我猜,大家猜”。
8、介绍游戏规则。
9、教师示范。
10、学生玩游戏。
11、评价、小结
研究发现液体的其他性质
游戏“你猜,我猜,大家猜”。
回顾和解释
1、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
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
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
教学重难点: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准备:
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糖、鸡蛋、土豆、小潜水艇、方便筷子、小勺、蜡烛、吸管、细铁丝、塑料泡沫、盒盖、一元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露一手,(出示橡皮泥引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胶泥会沉在水底)
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2、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布置: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
作业
设计
完成《实验册》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如语言、文字等)将观察到现象表述出来;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液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准备:
1.一杯油、一杯水、一杯蜂蜜、一杯牛奶、记录表。
2.小天平、量杯或同样的小烧杯,水、蜂蜜、油等,记录表。
3.流速比较演示板、油、水、蜂蜜、洗涤剂,记录表。
4.蜡光纸、油、牛奶、水、滴管、记录表。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1、刚才有几位同学给大家猜了个谜
语,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谜语,想不想
猜?“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2、学生猜。
3、谈话:①水是什么状态的物体呢?
②像水这样的液体你还知道哪些?
③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液体,你能辨认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液体吗?
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主题
1、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可能溶解、可能不溶解)
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3、指导记录的方法。(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
2、学生回答。
3、本课总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业
设计
完成《实验册》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
5、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
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作业
设计
完成《实验册》
心得
反思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让学生舒心地象科学家那样搞研究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学生的问题)
2、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
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7、总结实验结果。
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