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知识点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3cb3e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c.png)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冷和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国际单位:摄氏度,符号:℃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要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并且要让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4、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探针式电子温度计)、(电子体温计)、(温湿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增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4、温度计的液柱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4、蒸发: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如:拖地以后,地上的水变干了。
5、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第四课《水遇冷以后》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露、雾、热水上方出现的“白雾”、盛冰的瓶子外壁出现的水珠、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的水珠等。
青岛版四下科学知识点
![青岛版四下科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4d593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a.png)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运动与力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运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3.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个坑4.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或参照物而言的。
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
5.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6.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课:小球的运动1.按照运动路线来分,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运动轨迹形式主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直线是物体特定的一点在一段时间的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始终保持不变,曲线运动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第三课:运动的形式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摆动、滚动等。
2.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包含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运动形式。
3.一个复杂的运动形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4. 自然界中,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平动、转动、振动是机械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
5. 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
第四课:车来了1.站台上要设置安全线是为了乘客的安全。
2.越过安全线会有什么危险?会被气流卷入站台下,被人群挤下站台。
3.车辆快速经过时,路边的行人会感觉有一股风吹向车辆,路上的树叶会被卷入车底。
4.做车来了模拟实验时,纸相当于站台上的乘客,吹风相当于快速经过的车辆,吹风时两张纸向中间靠拢。
5.为了行人安全,道路上设置了哪些标线?人行横道(斑马线)、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公交车站台、安全岛等。
(新教材)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月球 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月球 单元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57f90c05f0e7cd185253643.png)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第8课《探索地球》1.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有人认为是圆的,有人认为是方的。
2.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天似穹庐,地似棋盘”。
(天圆地方、盖天说)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4.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5.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起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多年最终回到了起点。
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人们这才慢慢接受了“地球是个球体”的观点。
(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6.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7.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8.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9.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能举例说一说吗?答:(1)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
(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晚上看北极星,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
(6)麦哲伦环球航行。
第9课《认识太阳》1.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太阳由内到外分别是由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组成。
2.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
3.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
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属于行星。
4.我们在做“太阳有多大”的模拟实验时,将盘子当作“太阳”。
越往后退,盘子(太阳)与观测点(地球)之间的距离越远,“太阳”看上去就越小。
5.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但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完整版)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ba15e4105087632311212a0.png)
1、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
2、食物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共6类。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鱼、蛋、牛奶、大豆、瘦肉、栗子等。
蛋白质燃烧后有股焦臭味。
4、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5、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他们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6、食物在白纸上擦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
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含有糖类(淀粉)。
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7、均衡膳食“宝塔”共有5层,处于顶层的是油脂类食物,每天摄入25克;处于底层的是每天摄入最多的谷类食物,大约每天摄入300克至500克。
8、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9、膳食营养原则①荤素搭配。
②粗细粮搭配。
③每天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④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⑤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10、生食食物能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11、影响霉菌生长速度的有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因素。
12、面包发霉是因为面包上长有霉菌,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发霉会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
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
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微生物,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用放大镜也看不见的细菌也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3、储存食物的方法有:冷冻法、晒干法、盐腌法、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
14、食品的特点、食品的包装、食品的保存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精选】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d5351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4.png)
【精选】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2.探究目标
(1)会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2)会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
(3)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二、知识梳理
1.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岩石是我们常见的岩石。
2.岩石的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纹理、颗粒大小、软硬程度、表面光滑或粗糙、轻重等方面对常见的岩石进行观察。
3.在观察岩石软硬程度时,可以借助指甲、铜钥匙、小刀对岩石进行刻画来判断,岩石的软硬分四类,分别是软、较软、较硬、硬。
4.观察岩石颗粒时,可分颗粒细密、颗粒粗疏、颗粒粗大等不同颗粒。
5.观察岩石可以采用眼睛看、手摸、鼻子闻、耳朵听等方法,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手电筒等工具。
三、实验解析
1.实验重现
(1)实验名称: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岩石标本。
(2)探究问题: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岩石标本有什么特征?
1 / 3。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9d5e28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8.png)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1、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冷热现象。
2、用手测量温度是不准确的。
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3、温度计主要由液泡、液柱构成。
(如右图)4、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6、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须轻拿轻放。
7、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电子水温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
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
干湿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红外线感应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
8、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报告记录。
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设: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实验设计:①安装好测温装置。
②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③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实验记录: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温度/°C 98 32 23 19 17 16 15绘制水温变化曲线图。
实验结论: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9、在“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怎样变化的”实验中,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继续观察下去,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来越慢,达到某一个温度(该温度大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这个时候,温度就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
2、热胀冷缩1、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温度计里的液柱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温度计中的液泡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当我们把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热膨胀,液柱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冷收缩,液柱就会下降。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 知识点整理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 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01eecffad6195f302ba6ce.png)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3.6观察土壤1.土壤中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土壤是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观察土壤:第一步,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用鼻子闻一闻土壤的气味,再用手捻一捻。
借助放大镜观察,发现土壤是褐色的,掺杂着植物的根和叶子,还有虫子和小石子等等。
用鼻子闻一闻,发现土壤有气味。
用手捻一捻,发现土壤有些潮湿,土壤中有水分。
第二步,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
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第三步,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时,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发现沉积物最上面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砾,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
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还发现水里有气泡,说明沙和黏土更重。
4.死亡的小动物和植物的根叶子,统称为动植物残体,它们落到土壤里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腐烂,变成一种黑色物质,我们统称为腐殖质。
5.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
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以上这些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6.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时,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发现沉积物最上面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砾,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
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还发现水里有气泡,说明沙和黏土更重。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d603a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b.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一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的生命的。
2、解剖种子的顺序是先剖开种皮,在分开子叶,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什么。
3、种子的种皮能保护内部的组织结构。
4、观察植物的种子时不宜采用的方式是用嘴尝。
5、浸泡一天的种子的胚芽变长。
6、被虫蛀过的种子,一般都不能萌发成幼苗,其主要原因是种子的胚被虫子咬坏。
6、浸泡一天的蚕豆种子,种子外部的种皮破裂,内部的胚根和胚芽开始萌发。
7、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
8、种子的结构:种皮:保护种子,减少水分流失;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根:形成根;子叶:为胚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
第二课种植凤仙花1、我们选种子时,要选择那些丰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为了看清楚种子的萌发过程,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卫生纸,应该把种子放在杯壁和卫生纸之间。
3、种植凤仙花应该选择的季节是春季。
4、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5、最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是潮湿、松软的土壤。
6、播种后一般经过7到10天凤仙花的种子会萌收回幼苗。
7、凤仙花种子萌发需要相宜的温度、水分、空气、泥土等必备前提。
8、播种凤仙花种子时,要先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口上,然后再放适量的土。
放一块小瓦片的目的是浇水时,多余的水会流出,而土壤不会随着流出。
9、播种凤仙花时,凤仙花种子埋入土中的合理深度大约为1厘米。
10、播种完成后,要在花盆中浇适量的水,适量的水是指使土壤湿润即可。
11、播种完成后,要将花盆放在温暖的地方。
12、播种凤仙花时,要挑选丰满,没有受过伤的种子。
丰满的种子储备的营养更丰富,更利于萌发,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能保证胚是完整的。
第三课种子长出了根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c662d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1.png)
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可打印)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力》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举例: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坑等。
4.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第2课《小球的运动》1.我们怎样让小球以不同的方式运动起来?对抛、平抛、自由下落等2.小球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怎样描述小球的运动?从小球运动的快慢、方向、轨迹等方面描述小球的运动。
4.给运动轨迹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生活中,运动的物体随处可见,你能举个例子,像我们刚才描述小球的运动那样,说一说物体的运动吗?答:滑道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是曲线运动;箱式电梯:电梯向上或向下运动,运动轨迹为直线,是直线运动;滑冰运动:运动轨迹有时为直线有时为曲线。
5.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第3课《运动的形式》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滚动、摆动)2.通过观察木块上标记点的连线,可以判断出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保持平行,如果连线始终平行,可以得出木块的运动形式为平动。
3.人用一只手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可以发现钢尺上红色的标记按一定的运动轨迹作往复运动,这说明伸出桌面一端钢尺的运动形式是振动。
4.用嘴吹动纸风车,纸风车转动时扇叶上的两个标记点始终围绕风车的轴心作圆周运动,得出风车的运动形式是转动。
5.手推车运动时,各部位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车身在平动、轮子在转动。
落地扇运动时,各部位的运动形式不同,扇叶在转动,整个扇头在摆动。
摆钟运动时,各个部位的运动形式也不同,时针、分针和秒针在转动,摆锤则在摆动。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二课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二课](https://img.taocdn.com/s3/m/e1264d0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0.png)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二课一、知识点总结。
1.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搅拌。
- 实验: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透明杯子,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相同质量的食盐。
在一个杯子中用玻璃棒搅拌,另一个杯子不搅拌。
会发现搅拌的杯子里食盐溶解得更快。
搅拌可以加快微粒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使溶质与溶剂充分接触,从而加快溶解。
- 温度。
- 实验:取两个杯子,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再加入相同质量的糖。
可以观察到在热水中的糖溶解得更快。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溶质溶解的速度也就越快。
- 颗粒大小。
- 实验:取两份质量相同但颗粒大小不同(一份为块状,一份为粉末状)的硫酸铜晶体,分别加入到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中。
会发现粉末状的硫酸铜晶体溶解得更快。
因为颗粒越小,其与溶剂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溶解也就越快。
2. 实验设计与控制变量。
- 在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只能改变是否搅拌这个条件,而水的量、溶质的量、温度等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这样才能准确地得出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 生活中的应用。
- 在冲咖啡或泡茶时,搅拌可以使咖啡粉或茶叶溶解得更快,让饮品更快达到合适的口感。
- 用热水冲洗衣粉可以使洗衣粉溶解得更快,提高洗衣效率。
- 把冰糖敲碎后再放入水中,会比整块冰糖溶解得快。
二、常见问题解答。
1. 如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答案:在做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时,要严格控制变量。
比如探究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除了温度不同,溶质的种类、质量,溶剂的量等都要相同。
同时,实验操作要规范,如准确量取溶剂和溶质的量,准确读取温度计示数等。
2. 如果同时改变多个条件,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如果同时改变多个条件,就无法确定是哪个条件对溶解快慢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如果同时改变了搅拌和温度这两个条件,当溶解速度发生变化时,就不能确定是搅拌还是温度起的作用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b0fef5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2.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要点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且都具有(繁殖)功能。
3、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能观察到种子更多的特征。
(1)用眼睛看:①肉眼观察种子颜色、形状、大小及其(显著特征)。
②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细微结构)和颗粒较小的种子。
(2)用手摸:(软硬)和(光滑程度)。
(3)用鼻子闻:(气味)。
(4)用工具测量:(重量)、(大小)等4、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其中胚分为(胚根)、(胚芽)和(子叶)三部分。
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
5.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呢?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根发育成了根,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
2、种植凤仙花1、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受过伤)的种子的过程叫做(选种)。
我们可以将凤仙花的种子放入水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沉浮,(不够饱满)的种子会浮在水面上,这样的种子应挑出去,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2、凤仙花最适宜的播种时间是每年的(4月份)。
3、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观察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4、有些植物可用(茎)繁殖后代,如(天竺葵)、(土豆);有些植物可以用(叶)繁殖后代,如(秋海棠)。
3、种子长出了根1、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种子萌发时先长出(根)、然后长出(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且生长速度(快)。
3、根生长的方向和种子放置的方向(无关)、无论把种子的种脐朝什么方向放置,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
4、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上滴些植物油是(防止水分的蒸发)。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知识点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224b0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0.png)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知识点第9课庞大的“家族”1.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昆虫,约有100余万种,占动物总数的61%。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昆虫的共同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都有一对或者两对翅膀。
3.在庞大的昆虫大家族中,甲虫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昆虫。
4.甲虫作为昆虫家族中种类最多的成员,和其他昆虫一样具有昆虫的共同特征,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独有的特征——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变成硬的鞘翅覆盖在能飞的后翅上。
5.常见的昆虫主要有:蜜蜂、马蜂、蜻蜓、苍蝇、蚊子、牛虻、蝴蝶、步行虫、蟑螂、蝼蛄、地老虎、蝉的幼虫、负子蝽、田鳖、龟蝽、划蝽、石蛾、蜉蝣、跳蚤、虱子等。
6.描述昆虫的特征蜻蜓——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是飞行能手,不仅可以朝前、朝后、朝侧面飞,还会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
蟑螂——身体翠绿,常常扮成绿色植物来隐蔽自己。
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7.把不是昆虫的找出来,在“○”里打“×”。
8.描述一种你熟悉的昆虫,并画一画。
第10课养昆虫1.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
2.蚕的一生蚕宝宝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蛾(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作完全变态,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以卵繁殖。
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都有关系。
一般孵化期10-11天,幼虫期25天左右(具体为1龄期4-5天,2龄期3-4天,3龄期4天,4龄期6天,5龄期7-9天),蛹期14-18天,蛾期3-5天,共约50天。
2022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附问答题和教学计划)
![2022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附问答题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cc8c6a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0.png)
2022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附问答题和教学计划)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种子包括种皮和胚,部分种子还有胚乳。
3.种子在一定条件下能萌发成新的植物体。
4.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可以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各不相同。
5.种皮:坚韧,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6.胚包括子叶、胚根、胚芽、胚轴。
(1)子叶:储藏或转运营养物质。
有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的种子有两片子叶。
(2)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3)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4)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7.虽然种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
8.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呢?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根发育成了根,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
9.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①形状不同②大小不同③颜色不同④光滑程度不同⑤软硬程度不同⑥气味不同……10.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相同之处是都有胚。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局部,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局部所组成。
第2课栽种凤仙花1.种植凤仙花的方法(1)选种: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种子,目的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2)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3)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4)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12.可以将种子放入水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沉浮。
不够饱满的种子会浮在水面上,这样的种子挑出去,可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3.播种是指用播种的方式栽种。
播种的好季节是春天。
4.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进程和形态发生变化进程。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考试必备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考试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6b8cf2f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8.png)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1、实心粘土砖俗称红砖,是我国传统建筑材料。
2、岩石一般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
3、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是鉴别岩石种类的重要特征。
4、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5、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他们被开采后就不能再生。
6、石英云母和长石这三种矿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石英,硬度最小的是云母。
7、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有的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
8、收集岩石和矿物,将它们做成标本保存起来,既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
9、岩石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原材料,从古至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0、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一般把矿物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11、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12、矿物的硬度较硬时,不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画出痕迹。
13、得到岩石或矿物的标本后,可先记下标本的编号等相关信息,用软纸或毛巾包起来带回来。
14、制作岩石标本核实给收集到的岩石进行编号,然后放入标本盒的相应位置,同时填写名称。
15、观察岩石沙和粘土时,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16、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它的直径大于两毫米,粘土的威力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办法看清楚。
17、土壤里的腐殖质含量的不同和矿物质组成的不同,造就了五颜六色的土壤。
18、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用途很广。
19、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
陆地上的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有的直接裸露出来。
20、土壤从上到下依次是表层土、下层土、基岩碎屑、基岩。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中的生物》知识点整理2(2023春)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中的生物》知识点整理2(2023春)](https://img.taocdn.com/s3/m/e783718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a.png)
第三单元环境中的生物9.生物与非生物1、我过云南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孔雀、大象等动物,生长着望天树、榕树等植物。
2、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是有生命的,岩石、土壤等是没有生命的。
3、比较小狗和玩具狗,鲜花和人造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外形相同或相似。
不同点:小狗和鲜花有生命,玩具狗和人造花没有生命。
4、身边的环境中,生物是有生命的,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
5、植物要经历: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动物要经历:出生-获取营养-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
6、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需要送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
岩石、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非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不能繁殖。
7、机器人能下棋、打扫房间,甚至能回答问题,但它们是非生物,因为机器人虽然能做一些人所能做的活动,但机器人并不具有生物的特征。
8、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
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例如,植物枯败后落入土壤,使土壤更加肥沃。
蚂蚁蚯蚓等动物在土壤中生活,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
10.不同环境中的植物1、叶宽大的芭蕉生活在水分充沛、气温较高的南方,在干燥、寒冷的北方很少能看到它们。
2、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莲、睡莲、金鱼藻、凤眼莲(水葫芦)等,常见的沙漠植物有:仙人掌、骆驼刺、仙人球、龙舌兰、猴面包树、胡杨等,还有生活在温寒多雨、相对湿度较高环境中的红松,生活在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环境中的榕树,生活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环境中的椰子树,以及生活在浅海滩涂上的红树。
3植物的形态是与它们的生长环境相适应的。
例如,水生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如莲的叶柄和藕中都有能通气的孔眼,孔眼彼此贯穿形成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使莲能够生长在缺乏氧气的淤泥中;沙漠植物的叶一般为细长的刺(减少蒸发),茎粗大肥厚(贮存水分),根系发达(吸收水分),这样使它们能够适应长期缺水的环境。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知识点梳理及思维导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知识点梳理及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1eacf58127d3240c8547efb8.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单元知识梳理1.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
陆地上的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有的直接裸露出来。
3.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有的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
4.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吿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
地球的年龄约45.6亿年,就是用这种方法测定的。
5.岩石中的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6.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例如,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到数万年的时间。
7.我们观察岩石的方法有手摸、鼻闻、轻轻敲打、放在水里、用小刀(或指甲、铜钥匙等)刻划等。
我们可以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泽、条痕、软硬,气味、花纹、轻重等来描述岩石。
8.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等工具粗略的来检验矿物的软硬。
可把矿物分成几个等级:软: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
较软: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9.大理岩是纯白色、深黑色或花绿色,有花纹,颗粒较粗,较软;花岗岩是花斑状,很硬,内含3种不同的矿物,白色的是石英,肉红色或黄褐色的是长石,黑色的是云母;砂岩是黄褐色或褐色,颗粒状结构,颗粒粗细均匀,很硬。
10.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石英、云母、长石都是自然界的矿物。
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长石。
11.有的矿物具有多种颜色,有些矿物具有相似的颜色。
矿物的颜色、条痕、软硬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外表颜色更可靠。
12.将矿物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
13.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它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2)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2)](https://img.taocdn.com/s3/m/fbbfeb99c850ad02de8041f7.png)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第10课周围的生物1、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我们称为非生物。
如石头、沙子、水等。
一类是有生命的我们称为生物。
如:动物、植物、细菌等。
2、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科学家们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三四多万种。
3、生物的四大主要特征有:能生长发育、能繁殖后代、能新陈代谢、能对周围的刺激能作出反应。
4、向日葵一直跟着太阳转说明它具有对周围的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
5、小鸡用下蛋的方法来繁衍而小猫用生小猫的方式来繁殖。
6、给树苗浇水树苗长出绿叶说明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的特性。
7、现在有的机器人能够对周围的刺激作出反应可是由于它不能生长发育、不能繁殖后代、不能新陈代谢所以它仍然不属于生物。
第11课种茄子1、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查资料、向有经验的菜农请教等途径和方法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种茄子主要包括松土、浇水、浸种、播种、出苗、间苗等步骤。
3、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统计表、记录卡、拍照等。
4、植物的生长需要的营养有农家肥、化肥等。
5在播种之前我们要做松土、浇水、浸种这三项准备工作。
这样能够提高发芽率。
6、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时候要观察的项目有植物高度、花蕾数目、花的特点等同时还要注明观察的人员、观察的时间。
7、播种时大粒的种子每个坑里放1~2粒小粒的种子每个坑里放2~3粒同时注意不要种的太深。
8、间苗就是在每个坑里长出来的植物中选择一株最健壮的留下来将其他的都拔掉。
第12课植物的生长1、茄子从播种到结果主要包括出芽、长出第一片叶子、长出花蕾、开花、结果等生长过程。
2、不同的植物对水的需求量不相同。
给植物适量地浇水、施肥让植物充分的接受阳光会使植物长得更好。
3、1999年第一代508粒太空小麦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收获了。
4、20世纪90年代宇航员成功地在40厘米高的温室里种出了莴笋和萝卜。
5、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是用根吸收的靠叶子把体内的水分蒸发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1.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来源于动物类食物(荤食)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
按照吃的方式分.可分为生吃、熟吃、生熟都可吃。
3.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1)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鸭、鱼、蚕豆等。
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2)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淀粉属于糖类。
含有糖类的食物有:米饭、面粉、马铃薯等。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油、巧克力、花生等。
3)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4.食物在白纸上挤压、滑动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
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含有淀粉。
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5.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6.搭配膳食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都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7.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8.食物腐败变质是由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
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用冷冻、晒干、灭菌密封、腌制等方法储存食物是为了破坏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9.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有关信息.便于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
10.食物储存的方法有:冷冻法、曝晒法、腌制法、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
食品的特点、包装保存的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储存方法举例减慢食物变质的原理
高温灭菌、真空包装夹爪、香肠
(肉质类食
物)
先将食物杀菌.再真空包装以隔绝
空气
腌制肉、笋用盐渗透汲取出食物内部的水分.
盐还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晒干竹笋、小青菜减少食物中的水分
冷冻肉、鱼降低温度.抑制霉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