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医院应急管理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中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比研究

中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比研究

中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中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差异与特点,以期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明确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定义和重要性,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外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不同做法和经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优缺点,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促进国内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全球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概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的一套科学、高效、协调的应急反应机制。

这一体系包括预警监测、应急响应、危机处理、恢复重建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先进,往往能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这些体系通常具备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这些国家还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面临更多的挑战。

由于经济条件、科技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国家往往难以建立起全面覆盖、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体系。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

各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适合自身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策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中日两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

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国情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灾害应急管理仍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层面存在差异。

日本设有专门的灾害管理厅,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和政策,并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

而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相对分散,存在着多个部门分散负责的情况。

此外,日本还在地方层面设有专门的灾害对策机构,灾害应急管理更加精细化和协同化。

其次,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预警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日本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信息,让民众做好防护措施。

而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相对较为滞后,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差距。

此外,日本在台风、洪水等灾害的预警系统也比中国更加精细完善。

此外,在防灾教育和民众参与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差异。

日本通过学校、社会团体等渠道广泛推广防灾知识,将防灾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而中国的防灾教育相对较为薄弱,很多民众对于灾害应急知识了解不足。

此外,日本的民众参与度较高,自治组织和民间自救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中国的民间组织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最后,中日两国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日本在灾害救援方面的国际协作经验较为丰富,积极参与全球灾害救援行动,并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中国在近年来也加强了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但在国际协助方面仍有一些限制。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日本在组织体系、预警系统、防灾教育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两国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对方经验,共同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3年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2023年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是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和合作的重要途径。
教育
公众
宣传
灾害
应急
短信
06
国际合作与支援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1. 社会文化交流
2. 双边合作经验
中日合作基础
中日标准差异
紧急灾害响应机制
灾后重建与恢复
灾害预警机制差异
2023/7/19 星期三
Other themes:
其他主题:
REPORT-ben
TEAM
目录
catalog
01
灾害预警机制
Disaster warning mechanism
机构设置
责任分工
中国
日本
气象厅
灾害管理厅
地方政府
管理模式
中日灾害预警机制差异
其他国家灾害预警方式
1. 预警技术与装备
2. 预警覆盖范围与速度
02
救援队伍建设
Construction of rescue teams
概述
1.灾害形势
2.政府角色
3.法律法规
4.技术手段
5.国际合作
人员选拔与培训
1.中日两国在人员培训上的差异
03
应急物资储备
Emergency supplies reserve
应急物资重要性
决策制定和参与度的差异
a. 中方:在灾害发生后,中国政府积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展开灾情评估和救援行动,如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等。此外,中国各级政府通常会建立临时指挥部或指挥部分为领导组织与基层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一方面,中日在重建策略上的差别表现在:

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比较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突发事件接二连三,各类危机此起彼伏。

就国外而言:从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九五”沙林毒气袭击事件、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再到2010年海底大地震、2011年日本大地震等;在国内,从2003年的“SARS”疫情、2006年禽流感爆发、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再到“5.12”汶川大地震等,这些接踵而至的突发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正常的运转功能,不仅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削弱了发展中国家来之不易的减贫成效。

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影响国家安定、公共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秩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危害的程度更大、影响的范围更广。

这对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全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成为各个国家、各级政府治理过程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日本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常客”,世界上6级以上的地震百分之二十都发生在日本,台风、泥石流、洪水、海啸等其他的自然灾害也是防不胜防。

“重灾国”日本,从国民日常的灾害意识以及抗震建筑物的结构入手应对灾害,取得了理想的防灾减灾成效,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对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应急处置体系的我国而言,更是有着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将以中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比较为契机,在比较的基础上,梳理出日本经验对我们的启示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的概念界定、突发事件的分类、特征以及对应急处置体系的原则性认识等。

就突发事件以及应急处置的概念界定来说,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通过对不同定义的分析介绍,笔者比较认同的是我国的理论研究体系中对这些概念的界定。

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也导致突发事件分类上的“见仁见智”,因此,就突发事件的分类而言,依据不同的原因和视角也就会有不同的代表意见,但,总体而言,还是为更全面系统认识各种突发事件而服务。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摘要】应急管理机构是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织。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分析了各国机构的组建和发展情况。

在国内方面,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部门间合作日益密切;而在国外方面,一些国家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机构,具有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

本文对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应急管理机构需加强跨国合作,借助新技术提升应急处理效率。

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际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新技术应用面临挑战等。

未来,应急管理机构可致力于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更高效的应急管理。

【关键词】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趋势研究、跨国合作、新技术、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危机等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机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内外各国纷纷建立起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挑战。

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应急响应能力,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跨国合作的频率不断增加,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

应急管理机构如何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有效合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议题之一。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应急管理机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应急管理机构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工具,同时也需要应急管理机构不断跟进并应用这些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

深入研究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新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对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的影响,以及探讨应急管理机构跨国合作的案例。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管理工作比较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管理工作比较

此外,尽管结直肠癌的肿瘤筛查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胃癌、肝癌和食管 癌等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确诊时多已为晚期,预后依然较差。这也表明,对于消化 系统肿瘤的防治工作,全世界的任务都非常艰巨。
综上所述,中国和世界部分国家的主要消化道肿瘤负担都比较重。特别是东 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这需要各国政府、 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积极开展预防和早期筛查工作,提高肿瘤防治水 平,以减轻患者和社会在这方面的负担。也需要对不同性别的消化道肿瘤进行深 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 策略和措施。
然而,消化道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中国为例,安翰科技作 为一家从事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经营的“高科新”科技企业,结合消化道 肿瘤的早期防控,做了技术平台、学科交叉、健康科普三个维度的创新。其目的 是为了能做好消化道肿瘤“早查早筛”,实现“可防可治”,从而为国家医保支 出、家庭医疗支出节省大量费用,极大改善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成为推 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相关研究表明,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还能传播国家形象,提升文化影响力。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在文化产品出口方 面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成为全球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之一。然而,在进口方 面,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5、国际合作广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 立了紧急救援合作机制,分享经验和资源。
三、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管理工作 的比较分析
1、美国:美国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应急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其特点包括:一是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 各级政府和部门均设有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垂直领导的体系;三是重视科技在 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预警和响应能力。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借鉴及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启示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借鉴及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启示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借鉴及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启示宋晓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度重视国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目前已建立了结构科学、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措施灵活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1.1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国家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是日本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础,在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日本危机管理体系。

日本危机管理体系是以内阁首相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总体联络与协调事务,安全保障会议、内阁会议、阁僚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危机应对方案,警察厅、防卫厅、海上保安厅、消防厅等各部门根据危机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协作的综合组织体系[1]。

目前,日本已形成厚生劳动省、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纵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行政机构,建立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地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检疫所、国立大学医学系和附属医院、国立医院、国立疗养所、国立研究所;地方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包括:都道府县(东京都、北海道、大阪府和京都府43个县,其行政级别类似我国的省级)的卫生健康局、卫生试验所、保健所、县立医院,以及市村町(类似于我国的县级)的保健中心[2],这就是日本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中的“三级政府与两大系统”。

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工作中,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之不足。

本文系统梳理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全面介绍日本公共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公共卫生应急工作运行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具体内容,总结分析日本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有所启示。

关键字:日本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启示Coping with COVID-19 in China: Lessons Learned from Japan's Public Health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SONG XiaoboAbstract: In the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the shortcoming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hina have been exposed. The paper reviews systematically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for public health events in Japan, by introducing its organization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emergency plan system,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emergency suppl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events in Japa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cope with COVID-19.Keywords: Japa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lesson摘 要厚生劳动省是日本国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中心机构,主要组成部门有:医疗局、健康局、劳动卫生局和医药食品局[3]。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多,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多,各国都受到突发事件及其导致的公共危机的困扰,如何有效应对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难题。

对比分析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做法与相关案例,可以有效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促进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发展。

一、相关概念(一)突发事件的界定1、突,指突然,猝然;“发”指迸发、暴发;“事件”指历史上和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大事情。

2、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2、破坏性3、紧迫性4、聚众性(三)突发事件的分类(1)根据事件本身的特征分类:1、自然灾害。

如2008年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

2、事故灾难。

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山西襄汾特大溃坝事故、最近的河南平禹矿难(10月16日6时许,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平禹煤电公司四矿12190工作面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当班下井276人,其中239人经及时抢救撤离安全升井,37人遇难)。

3、公共卫生事件。

2003年抗击SARS、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抗击甲流等。

4、社会安全事件。

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七・五”事件(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基本情况(一)取得的成绩2003年的SARS使我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自此之后中国开始加速推进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加快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建设,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体制建设和法制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案三制”协同推进的局面。

中日应急管理体制要素比较研究

中日应急管理体制要素比较研究

反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所需要的行动力与弹性 , 需要 考虑系统整体 的平衡与效能。 我国和 日本都是人 口密度高和灾害多发的国 家, 在实行全政府模式 的应 急管理体制… 的实践
中, 两国都表现 出了对应 急管理机构 的设置 的重 视, 在机构的职能和权限的设定上也互有借鉴 。日
本应急体制建设要早于中国, 在机构、 职能和协调 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 由警 三方面累积了不少经验 。因此 , 本文对中国和 日 本 会议、 防卫厅、 海上保安厅 、 消防厅等各省厅、 部门根 在危机管理体制中机构 、 职能以及协调机制三要素 察厅、 3 】 根据 进行比较 , 借鉴 日本的成 功经验 , 希望能为我 国应 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 。在这一体系中,
方各级政府是属地应急管理体 系的责任人和领导 者, 应急办是基层应急组织枢纽部门, 地方应急办承 担应急管理的 日 常工作和总值班工作, 履行值守应 急、 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 , 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 日本政府应急机构设置。日本 的最高应急 . 机构是由首相召集的中央防灾会议、 安全保障会议 以及负责协调与实施具体措施 的内阁官房为主体 组成。其中内 阁首相为最 高指挥官 , 由内阁官房 ( 负责 各省 厅 间 的协 调 , 当于 办 公 厅 ) 负 责 总 相 来 体协调、 联络 , 通过安全保 障会议 、 阁僚会议 、 内阁
( 机构设置中的差异与分析 二) 机构设置是决定组织效率的关键 , 只有科学合 理的行政组织机构 , 才能真正成为行政职能和行政
中国 领 导人
组织载体 , 其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应急系统的 功能与作用 。中 日两国应 急机构设置上 的差异见 表1 :
日本 首 相
表 1 中 日政 府应急机 构设 置 比较表 国务 院总理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各国的安全稳定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应急管理机构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我国,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在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防范意识的普及、灾害预警、救援救助和灾后重建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机构加强了对突发事件的预譳和处置,提高了公众应急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但仍有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和应对。

与此国外应急管理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国在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了解和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机构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应对策略和措施,有助于加强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推动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字数:225】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差异和共同点,探讨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应急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研究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撑和指导,为提高国家的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内外的应急管理机构的整体实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3 研究意义应急管理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应急管理机构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在灾害和危机发生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各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日医院应急管理的对比研究

中日医院应急管理的对比研究
与 急 救 活 动 等 几 个 方 面 进 行 对 比 , 借 鉴 和 参 考 日本 先进 经验 的 同 时 , 合 我 国 的 实 际 情 况 , 在 结 为提 高 我 国 医 院 的 急 救 能 力 , 索 适合 我 国 医院 急诊 能 力 的措 施 提 供 线 索 。 探
【 键 词 】 中 日医 院 ; 急 管理 ;急救 信 息 ;支 撑 协 作 ;急 救部 门;人 才 ;急 救 活 动 关 应 【 图分 类 号】 R 1 7 3 中 9. 2 【 献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D :0 3 6 /. s 6 2 3 l . 0 2 0 . 7 OI1 . 9 9 ji m 1 7 - 5 1 2 1 . 9 0 4 s
中 国应 急 体 系始 建 于 2 0 0 3年 , 0 6年 正式 成 立 20
国 务 院应 急 办 公 室 和 “ 案 三 制 ” 我 国 的 医 疗 应 急 一 。
所、 国立 医科 大学及 其 附属 医院 、 国立 研 究 所 、 医疗 卫 生研究 所等 机构 , 直 接或 间 接地 为 医 院应 急 提 供 物 都 质支 撑 , 防 、 消 警察 、 信 、 通 、 源 等部 门在 应 急 处 通 交 能
救 援 由 国务 院应 急管 理 办 公室 负 责 , 各 类 应 急专 业 从
人 才库 中抽 调人 员组 成 临 时专 家 组 , 与 应 急 救援 工 参 作 , 尚未 形 成 一 定 的 管理 和认 证 机 制 。所 以 , 鉴 但 借 日本 等先进 国家 的经验 , 完 善 中 国医 院应 急 体 系 的 是
必 要一 环 。
置 中也有 明确 的 法 律义 务 和 责 任[ 。还 有 与 急 救 相 3 ] 关联 的三 个 团体 , 就是 日本 急 救 医 学会 , 也 日本 临 床 急救 医学会 , 日本 急救 医疗财 团 。这 三个 团体 成 立 了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内,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和管理机制,但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应急管理形势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国外各国应急管理机构也各有特点,但不同国家之间在应急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繁杂或无关信息,部分内容如下: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应急管理机构在处理突发事件和灾害中的角色和作用,为改进和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深入了解其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

2. 比较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在机构建设、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方面的差异和互补性。

3. 探讨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趋势,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方向。

4. 调研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探讨其合作机制和经验交流平台,推动国际间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状况,为应急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国内应急管理机构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应急管理机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和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国内应急管理机构主要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机构组成,分别负责协调应急救援、预防减灾、信息发布等工作。

中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对比与能力评价研究

中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对比与能力评价研究

中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对比与能力评价研究面对我国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本论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应急管理上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学的、高效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日两国应急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可知,我国采取的是一种侧重于处理结果的应对体制,而日本则是侧重于事前预防的应对体制,以“7.21”北京特大暴雨为例,总结其应急模式的优缺点,指出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

根据我国自身特点,结合日本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从应急预案编写优化、应急预警机制优化两个方面提出了应急管理模式优化方案。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一级指标按照灾害发生过程来划分,包括灾前监测与预警能力(B1)、灾中应急救援能力(B2)和灾后应急恢复能力(B3)。

综合考虑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确定了基于G1-熵权法的组合权重法。

基于最小偏差原则,计算得最佳的组合权重结果是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各占50%,综合分析主观和客观权重计算值发现,灾前监测与预警能力(B1)所占权重最大,为38.8%,其次是灾中应急救援能力(B2),为29.5%,对应急能力影响最小的是灾后应急恢复能力(B3),仅有25.4%。

本文最终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青岛市为例,详细描述该评价过程的应用,从评价结果来看,青岛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总体处于优秀层次。

其中,应急预案救援演练和事后补偿能力的评价等级只有一般,预警信息收集与处理和事后损失调查评估的评价等级为良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青岛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包括3个方面:(1)建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预案体系,强化应急演练;(2)建立全方位、网格化预警信息系统;(3)构建高效、发达、完备的城市应急管理财政保障体系。

迟菲日本地震和应急管理以及与中国的比较

迟菲日本地震和应急管理以及与中国的比较

迟菲:日本地震和应急管理以及与中国的比较日本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日本的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工作是有很多特色和成功之处的,值得其他很多国家借鉴。

1、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是全球较早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的国家,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相当庞大,建立了围绕灾害周期而设置的法律体系,即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应急法、灾后重建与恢复法、灾害管理组织法五个部分,使日本在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

相比而言,我国现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还比较薄弱,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对法只是从一个宏观层面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做了法律上的规定,目前突发事件的各个具体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健全。

目前,比较有规可依的是应急管理预案体系,自从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之后,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应急预案建设,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了“横到底,纵到边”的情况,但预案的科学性、实操性和针对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真正遇到事件了,有些预案排不上用场,使应急救援大打折扣。

另外,在极端条件下预案方面,还比较缺乏。

2、日本有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

日本政府和国民极为重视应急教育工作,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培养公民的防灾意识;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灾害管理日”,8月30日~9月5日定为“灾害管理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防灾宣传活动;政府和相关灾害管理组织机构协同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灾害演练,检验决策人员和组织的应急能力,使公众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而在我国,针对应急管理者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演练经常开展,但演练的形式和演练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针对市民的应急教育和演练还比较缺乏,市民的防灾和应急意识还不够。

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在北京市应急十二五规划中,就考虑到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日本有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地应对灾害,转移风险,日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政府为地震保险提供后备金和政府再保险。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常年处于灾害频发的地区。

然而,中日两国在应对灾害时采取的应急管理方式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组织结构、法律法规、公众参与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存在差异。

在日本,国家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由内阁府设立的“综合消防调查研究所”以及国土交通省等相关机构来负责。

综合消防调查研究所是日本最高级别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灾害的预测与评估、制定灾害备案等工作。

而在中国,灾害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相对分散,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整体协调。

国务院设立的应对自然灾害和灾害紧急救助领导小组是中国的最高级别应急管理机构,但其权责分散,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协调困难。

其次,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存在差异。

日本的灾害管理法于1961年颁布,之后还陆续出台了《灾害对策法》、《总目标实施计划》等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

而中国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尽管201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防治法》,但相关法规尚未完善,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有待提高。

另外,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中公众参与度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公众参与是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灾害发生后,政府会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发布信息,提供应急求助等服务。

同时,也鼓励民众通过自愿者等方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而在中国,公众参与度相对较低。

虽然国家鼓励公众参与,但由于缺乏高效的信息沟通和灾害知识普及,公众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有限。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存在一些差异。

从组织结构上看,日本的国家级机构更加集中统一,而中国的机构分散,缺乏整体协调。

在法律法规方面,日本的相关法规相对完善,而中国的法规尚待完善。

而在公众参与度方面,日本更注重民众参与,中国还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和灾害知识普及。

《医疗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医疗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医疗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医疗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简介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在医疗应急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

医疗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发生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并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的管理工作。

主要问题分析1. 协调机制不完善在中国的医疗应急管理中,协调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不畅,导致应急响应不够协调统一。

此外,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协调和合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应急准备不足尽管中国经历了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但仍存在应急准备不足的问题。

一些地区和机构在设备、医疗资源、人员培训等方面都缺乏充分的准备。

这导致在应急事件发生时,救援和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3. 缺乏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持在医疗应急管理中,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持非常重要。

然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持体系,导致应急管理中的决策依靠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4. 缺乏应急演练和培训应急演练和培训对于提升医疗应急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但目前中国的应急演练和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很多地区和机构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培训机会,导致在真正发生紧急情况时无法有效应对。

结论中国在医疗应急管理方面存在协调机制不完善、应急准备不足、缺乏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持以及缺乏应急演练和培训等问题。

为了提高中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加大应急准备力度、建立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持体系,并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的开展。

医院应急管理中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学习

医院应急管理中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学习

医院应急管理中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学习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医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如传染病爆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

这些突发事件不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对医院的正常运营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加强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效果,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医院应急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医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医院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一)美国医院在飓风灾害中的应对美国作为一个经常遭受飓风等自然灾害袭击的国家,其医院在应对此类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飓风“卡特里娜”为例,新奥尔良市的许多医院在飓风来临前就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提前转移患者、储备物资、加强医院设施的防护等。

在飓风过后,尽管医院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由于应急准备充分,仍然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二)日本医院在地震中的表现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医院在地震应急管理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

例如,在 2011 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中,许多医院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序疏散,并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继续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三)德国医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措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德国医院的经验值得借鉴。

德国医院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疫情的苗头。

一旦发生传染病爆发,医院能够迅速启动隔离措施,对患者进行分类救治,并严格控制医院内的感染传播。

二、国际经验中的关键要素(一)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国际上先进的医院都制定了全面、详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

这些预案涵盖了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类型,包括自然灾害、传染病爆发、恐怖袭击等。

预案明确了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人员和物资的调配等重要内容。

(二)强大的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高效的指挥和协调机制至关重要。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比较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比较

11
我国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法律: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 组织体系:1950年中央政府成立防汛总指挥部,省市县各级都有防汛指 挥组织体系。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由主管防洪的副总理担任 防洪预案:全国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都制定了防洪预案,包括预报、测 报、防洪调度、抢险组织,药物供应 指挥系统:全国2万多个水文水情站,水情、雨情半小时以内全部到国家 防总办公室。灾情通过组织系统及时上报。防办及时掌握全国气象、雨 情、水情、工程出险等情况,包括群众受淹、转移等。及时掌握、会商、 作出指挥决策部署。 抢险队伍:全国有100多支国家级的防汛机动抢险队,44支省级防汛机动 抢险队,250多支市县级防汛抢险队。解放军成立了19支应急抢险部队, 这是专业队伍。同时组织大量的群众防汛队伍,随时准备参加抗洪抢险, 应对突发性的险情。 防汛物资:国家一级分布在各地仓库都储备了大量的抢险物资,省市县 级储备充足的抢险物资。
27
中国防震减灾法(1998) - 地震应急
震后周数
500
- 营救和救援 结束 -提供应急食 品、避难所 和医疗帮助 -主要道路 清扫完成
- 基本服务 和可修复的 房屋和结构 物得到恢复 -提供临时 住房 -废墟清除
-功能恢复 到灾前水平 -完成房屋 和基础设施 的重建
-引进先进建筑 体系 -在开发项目中 吸取灾害经验 -运用国际经验 和援助
警察用通讯网
防卫用通讯网 海上保安用通讯网
都道府县警察本部 自卫队主要部队 海上保安官署 (海上保安部等) 气象官署 (气象台、测候所 广播公司 其他有关防灾当局
警察署等 医院
学校
地方自愿防灾组织
气象用通讯网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急救技术,从而挽救生命。

近年来,中外院前急救模式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

本文将对中外院前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深入了解其发展以及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关于中国院前急救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设计,通过全民参与、早期干预、精准急救等方式,保障社会各项急救服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中国社会团体对急救服务的支持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急救机构与当地政府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救效果和挽救生命。

但是,中国院前急救模式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受限于财力、技术和人力资源,急救服务的基础设施设备普遍存在延迟,以及许多急救技术措施未能在是时候得到及时的执行,影响了急救效果的发挥。

另一方面,外国院前急救模式在近几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外国急救服务能够综合运用传统急救方法与新型急救设备,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患者的合理护理。

此外,有关国家政府对急救服务也提供了较多的政策性支持,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急救服务获得资金支持,并发挥出色效果。

同时,在消防、医疗等领域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急救人员,构成了高度完善的急救系统,使急救效果得以大幅度提升。

总而言之,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取得了巨大进步,对挽救生命有着重要作用。

它们各有优势和劣势,但了解这些模式有助于加强院前急
救服务,并有助于在发生紧急状况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因此,应当加强科研,完善急救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以便更有效地提供有效的急救服务,进一步挽救更多的生命。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中日应急避难设施比较研究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中日应急避难设施比较研究

中日应急避难设施比较研究中日应急避难设施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和设施设计现状的研究,以及现有中日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理论之间的比较,借鉴日本经验,提出基于“平震结合”理念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设计方法,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应急避难设施,中日,研究现状,平震结合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引言近年来我国不断遭受着地震的侵害,减灾防灾已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

目前,我国应急避难设施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针对应急设施的灾后应急功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研究比较少。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以日本为例针对防灾计划应急避难设施进行研究,以期探研“平震结合”理念的应急避难设施设计为关键,并为我国未来进行城市防灾建构和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应急避难场所研究现状我国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做好灾难疏散准备。

全国20个省(区、市)的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数百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据了解,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1]。

日本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日本自古便对避难疏散与安置工作有着丰富的处理经验。

早在江户时期,当发生地震或火灾之后,地方政府就会建设“御救小屋”来救助灾民,并提供相关的援助。

近代的两次大地震中关东大地震发生时东京就有七成以上的人口因顺利进入避难场所而幸免于难。

而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避难所收容的灾民数一度达到30万人。

由此可见避难场所在灾害时所发挥的重大功能。

此外,1947年日本所颁布的《灾害救助法》中,也制定了各级政府需要在灾害时提供收容设施的相关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医院应急管理的对比研究*温晓燕1,孙晓通2(1.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二科,河北秦皇岛066000;2.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突发事件,对医院应急管理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何提高医院的急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中日医院的急救信息、医院的支撑和协作、医院的急救部门和人才认证、医院参与急救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在借鉴和参考日本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我国医院的急救能力,探索适合我国医院急诊能力的措施提供线索。

【关键词】 中日医院;应急管理;急救信息;支撑协作;急救部门;人才;急救活动【中图分类号】 R 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DOI:10.3969/j.issn.1672-3511.2012.09.074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001A306) 中国应急体系始建于2003年,2006年正式成立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和“一案三制”。

我国的医疗应急救援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从各类应急专业人才库中抽调人员组成临时专家组,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定的管理和认证机制。

所以,借鉴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验,是完善中国医院应急体系的必要一环。

1 中日医院急救信息的来源与比较日本的急救应援信息可以称得上是“畅通无阻”。

首先,日本的急救电话是一致的,即119,这样的统一性大大缩短了急救车出动的时间和各急救部门的沟通时间。

还有,中央防灾无线网、固定通信线路、卫星通信线路、移动通信线路等大规模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向导,应急系统的情报共有,让医院的急救应援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1]。

中国医院的急救电话是“120”,接通医院的急诊部门,随之出动急救车到达事故发生地。

急诊科设有急诊通讯装置,如电话、传呼、对讲机等,与120急救中心等机构紧密联系。

近些年,中国越来越多医院的管理和职能部门依靠于信息网络,为应急患者和危机状态下的救助人员提供应急处置指导。

2003年,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管理分会和新华网联合发起建成的中国急救网,面向国内急救机构、专家、医师及从业人员,提供专业信息,网上交流等服务[2]。

中国医院与日本医院在信息来源上比较,在信息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向导,应急系统的情报共有等方面,还需加强。

2 中日医院的支撑和协作与比较在日本,除了主管部门厚生劳动省外,国家检疫所、国立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国立研究所、医疗卫生研究所等机构,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医院应急提供物质支撑,消防、警察、通信、交通、能源等部门在应急处置中也有明确的法律义务和责任[3]。

还有与急救相关联的三个团体,也就是日本急救医学会,日本临床急救医学会,日本急救医疗财团。

这三个团体成立了“急救医疗综合研究机构”,形成了急救应援的一个专有网络,主要是针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急救问题进行协商调节,然后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日本的医院认识到为了更好地救助并治疗应急患者,需要与其他医院合作,正在建立地区内医院和地区间医院的应急协作关系网,见图1。

图1 日本医院间应急协作关系网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卫生医药类工作,是医院的最高级指挥部门,设立了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卫生部在各省、市以及特别行政区设立卫生厅。

卫生部业务主管各种社会组织和基金会,主要有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医学基金·8381·西部医学2012年9月第24卷第9期 Med J West China,September 2012,Vol.24,No.9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等[4]。

200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除西藏外,都设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243个地(市)和1605个县卫生局设立了应急办,28个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了应急办,见图2。

但是,中国医院的协作只是在同市甚至是同省的区域内,而只有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时候才形成大范围的协作。

图2 中国应急协作关系网3 中日医院内急救部门和人才配置与比较3.1 中日医院急诊科的认证 日本医院的急救工作种类很多,为了合理利用各医院的医疗资源,强调医院之间的合作,建立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医疗协作关系网。

不同级别、不同医院、不同功能的病床,承担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的不同环节的不同需要,实现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在日本,急救科的医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急救部门;可以诊治各类急救患者;急救车可以运送足够多的急救患者;可以容纳足够多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每个班有2名以上的急救科专门医师上岗;完备的急救专门医师进修场所;急救部门有专职医生;有充分的急救医疗相关成果[5]。

日本全国现有急救中心245所(2011年12月1日),急救科专门医指定医院466所(截止到2012年1月1日),指导医医院92所(截止至2012年1月1日)[6],呈现层级化模式,承担应急医疗不同环节的不同需要,这就解决了医院满员、患者住所不定、医院急救能力不同等等问题,构建了一种接收患者的医院连携系统。

而在中国,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将医院分为一、二级、三级医院,根据各级医院的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并参照必要的设施条件,分别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所有的医院都必备急诊科。

现在全国共有86家急救中心(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但是,东西部差别很大,江苏拥有最多的11所急救中心,只有宁夏和西藏没有急救中心,其他省市自治区均设具有不同数量的急救中心[2]。

中国医院和日本医院在急救中心数量上相比较,中国医院急救中心数量少。

3.2 急救车和医用直升机(DH,Doctor-Helicopter)的应用 在日本,医院的急救车将急救患者运送到医院,日本红十字会运营的医院、自卫队、大企业的工厂和东京迪斯尼乐园之类的主题公园的医务室也都有急救车,急救车的认知程度很高,使用次数极其频繁。

急救车的种类和用途也各不相同,可以承载不同人数、不同类别患者,通过不同线路尽可能迅速地到达急救医院。

一般情况下,急救车赶到现场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测量,明确患者基本症状,同时,与最近的指定急救中心联系,确定诊断,给予相应处置,并将急救者送往医院。

在中国,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数量和不同设备的急救车,在患者拨打120之后,急救车随即出动,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后,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急诊室进行下一步治疗。

在日本,医院之间可进行医生和护士等专业人才的快速调遣,全国有28所救命急救中心配备了DH,这28所急救中心的DH出动范围不尽相同,出动范围的相交部分基本包括了日本大部分地区,从而在一对多关系基础之上,进一步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急救医疗管理网络,这就使得医院的合作和医生的派遣更便利,争取了应急工作的时间,使得不同应急级别医院可以充分利用应急医疗资源,实现应急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DH运作情况如表1[7]。

而在中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近几年才开始,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较快,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主要用于大型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四川汶川地震时曾用直升飞机转移伤员,但使用范围相对较小,短期内还无法提供普通救援服务。

2011年10月,亚盛医疗救护飞行(北京)有限公司与北京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合作的“空中999”医疗救护专机开始试航飞行;2012年1月3日上午,北京999急救中心首次启用直升机医疗急救,将一名疑似脾脏破裂的外籍男孩从张家口接送到清河999急救中心,之后转入北京儿童医院医治,飞行时间长达190分钟,转运和医疗费用共计10万元左右[8]。

2012年,新疆自治区将在乌鲁木齐选择一家卫生应急救援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购置一架医用直升机,建设第一个空地医疗救援网络体系[9]。

·9381·西部医学2012年9月第24卷第9期 Med J West China,September 2012,Vol.24,No.9表1 日本大震时期的DH活动情况灾区基地医院的DH活动情况4青森县、福岛县,茨城县,千叶县(君津)灾区外基地医院的DH支援情况15北海道(旭川),青森县,群马县。

枥木县,琦玉县,千叶县(北总),长野县,静冈县(滨松),爱知县,岐阜县,大阪府,兵库县,山口县,高知县,福冈县灾区圈外的DH活动情况4北海道(川路),北海道(札幌),和歌山县,长崎县合计223.3 中日医院急救医生的专业性 在日本,专门医制度保证了急救医生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资格审查十分严格。

必须拥有日本的医生许可证,并保证是3年以上的日本急救医学会会员,还要求有5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在专门医指定医院的急救部门临床实习3年以上的人能申请。

之后,审查委员会进行三阶段的审查,包括急救工作履历审查、诊疗成绩审查和笔记考试。

为了降低到达医院时患者心脏骤停的机率,《急救救命士法》于1994年颁布。

急救救命士就是以无生命危险迅速地运送患者为目的,在急救车上,遵照医师指示,运用急救车上的急救设备,对患者采取救命措施,具有这种资格的急救医疗者。

在消防机关中,需要有至少五年的急救工作经验并且有2000小时以上的实际抢救经验的急救队员,进入东京研修所或者九州研修所等学校学习后,才可以参加考试成为急救救命士。

这样的法律规定和培养计划,大大保证了急救中的医疗质量,提高了急救工作的效率,最重要的是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10]。

在中国,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护士的资格认证考试和培训。

急诊科有固定的急诊医师和急诊护士,这些都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有所规定,一并要求了急诊医师、护士所需的技术和技能。

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医师和护士都要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11]。

4 中日医院对公众急救指导活动的参与与比较在日本,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这一天各地会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展览、研讨会、宣传海报、模拟灾害演练等等,消防队和医院都会大力支持,模拟真实场景,涉及的范围广泛。

其中,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会在模拟突发事件场景中,通过模拟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等,进行急救讲解,手把手地教育民众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这大大提高了民众的防灾意识和急救意识[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