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平衡状态的概念: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状态的判断:根据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平衡力的特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状态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介绍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接着讲解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衡力的特点。

3.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平衡状态和失衡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如: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平衡条件的掌握程度。

6. 知识拓展:介绍平衡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行驶时的平衡、人体运动的平衡等。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七、作业设计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解释原因。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1《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

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教案5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教案5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教案5篇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教案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最新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

最新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

第七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第二节怎样描述力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

2.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弹簧拉力器、弹簧、皮球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1】提问上一节内容:(1)力的定义(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回答师的提问。

【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板书课题:怎样描述力【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问题回顾上一节的内容。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力的三要素的探究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呢?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一弹簧拉力器,分别让大小不同两同学拉,观察、比较弹簧拉力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力的大小对效果的影响。

(2)取一弹簧让一同学分别去向中间压和向两方拉。

观察、比较两次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用力方向对效果的影响。

3)利用教室的门做器材,让一同学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地方推门,比较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作用点对效果的影响。

实验器材:弹簧拉力器弹簧教室的门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

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所以称为力的三要素。

(完整word版)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完整word版)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一一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弓I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

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

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

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物理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 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五、拓展提升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3.马拉着质量为2023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A 6×103JB 9×103JC 3×104JD 3.9×104J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A 750JB 150JC 没有做功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A 拉大车做的功多B 拉小车做的功多C 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D 无法比较10.如图所示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A 只适于甲B 只适于乙C 只适于甲和丙D 甲、乙、丙都适用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2滑轮及其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2滑轮及其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0.2滑轮及其应用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明珠,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培养。

本节课,我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0.2滑轮及其应用"为主题,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滑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了解滑轮的构造、原理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孩子们了解滑轮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学会使用滑轮进行简单计算,掌握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滑轮组的使用和计算。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基本原理,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滑轮组,引导他们发现滑轮组的作用和原理。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滑轮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动手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滑轮组实验,使他们亲身体验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结合实验,探讨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计算技巧。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滑轮应用的实践题目,让孩子们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滑轮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滑轮组的使用和计算。

2. 活动重点:滑轮的基本原理,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孩子们的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掌握了滑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赞叹的奇妙。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才智结晶的奇妙。

3.通过解释一些奇妙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学问,这些奇妙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科学探究力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初步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力量。

2.难点(1)胜利地演示新颖好玩的物理小试验。

(2)依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力量。

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演示法、争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预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奇妙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读:浩潮太空,群星闪耀,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涯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浇灌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奇妙,惊心动魄,令人震动。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盼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擅长提问题。

教师简要答复学生提出的局部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由于闪电传播速度是3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教案: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2章,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并能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解释相对性原理,并通过例题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3.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4. 实验演示:利用滑轮组和小车,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和静止的感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静止1. 定义: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变化2. 相对性原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参照物3. 判断方法:(1)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2)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桌子上的书b. 教室里的电灯c. 行驶中的汽车a. 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公交车在运动,但地面上的景物在运动。

b. 当你在电梯里,感到电梯在运动,但电梯内的景物在静止。

2. 答案:(1)a. 静止,因为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b. 静止,因为电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c. 运动,因为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课题 6.1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准备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提问: 1.用多媒体显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活动二:猜想: 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由2.教师统计分类活动三:设计实验: 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活动四:进行实验: 1.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活动五:分析论证: 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活动六:评估与交流: 1.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2.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活动七: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2.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作业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布置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总结课型新授课课题 6.2力的合成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合力的理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然而,在地球引力与摩擦力这一章节,学生可能会对以下方面感到困惑: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摩擦力的计算及应用等。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4来自地球的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能够进行重力计算,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求解。
3.掌握重力的方向,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重力的影响,理解地心引力的概念。
3.观点分享:鼓励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4.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重力与摩擦力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8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8
-提出问题:“空气为什么会有力量?这种力量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大气压、空气浮力等概念,分析大气压与高度、温度的关系。
2.教学过程: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讲解大气压的定义、单位及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分析大气压与高度、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3.学生在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掌握大气压、空气浮力等概念。
4.学生在合作交流、表达方面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识有待加强。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1.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验证空气的力量。
2.数据分析:收集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规律。
3.探究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知识运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7.课后延伸,巩固所学知识。
-设想:布置与课堂所学相关的课后作业和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探索,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力量。
2.教学过程:
-以气球、风筝等常见物品为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品能在空中飞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力量。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

运动一、动与静二、快与慢三、直线运动力一、什么是力二、力的描述三、弹力力的描述四、重力五、摩擦力力与运动一、力的合成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三、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压强一、压强二、液体的压强二、液体的压强三、连通器和液压技术四、大气压强流体的力现象一、在流体中运动二、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一)二、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二)三、沉与浮功与机械一、功二、杠杆二、杠杆(二)三、滑轮四、功的原理及应用五、机械效率六、机械能七、改变世界的机械机械能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机械效率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二、机械效率:η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η= (/ )×100% =[ /( + ) ]×100%η无单位实际机械η<100%;理想机械η=100%例题中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减少?当机械一定时,在可能情况下,增加,也可以提高η。

提问:例题中怎样增加?增加被提起货物的质量。

说明:一般来说,用机械对物体做功,有用功是固定的,这时候,机械效率越高,机械需要做的总功就越少,可见,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越省功。

提问:这和功的原理中说的“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不矛盾,功的原理说的是使用机械时,人们做的总功,不会少于有用功。

矛盾吗?例题:如图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F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解:人做的总功等于人拉绳子的力F乘以在拉力作用下绳子的自由端被拉上去的距离s。

人拉绳子的力F=250N,s=2×h=2×2m=4m,h为货物提升的高度。

= Fs = 250N ×4m = 1000J有用功只是克服货物重力做的功。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最新模板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最新模板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最新模板积极探索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推理归纳四、教学用具: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五、教学过程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2、平抛运动的特点(1)从受力情况看: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 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加速度等于g(二)、实验验证:【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

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

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

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表面状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毛巾棉布木板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呢?。

2、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到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关系。

其实除了伽利略,还有其他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到了牛顿,他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今天的定律。

组织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

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

(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

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1、斜面小车实验中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小车在水平面上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那么小车运行的远近就与此因素无关,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在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问题时,一定要认清所提供现象的条件变化,及物体的初始状态。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说明】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除牛顿第一定律使用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研究也是利用此法。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1、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2、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设计、方法、结论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方法、使用条件七、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题12、预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内容八、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二、牛顿第一定律目的:内容:器材:说明:(1)(2)(3)(4)过程:数据收集:分析与结论:推理:九、教学反思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2)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惯性,并了解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事实认识惯性,知道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难点:惯性的大小因素的理解,惯性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及身边的生活现象,让生明确认识物体的惯性及惯性现象。

加强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解释与交流,充分让物理走进生活。

教学准备水杯、硬纸片、圆柱体、塑料尺、方木块、长木板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历史中有不同的认识,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复述斜面小车实验的设计与组织过程,注意事项和结论。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相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回答。

教师:利用课本中图6—7的装置做一演示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猜想与试验后现象对比。

提出问题:为什么硬纸片被弹走,而砝码却不动呢?说明物体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物理学中称其为惯性。

板书课题:惯性学生观察实验,进行猜想并把试验后的现象与猜想进行比较,通过师的解释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了解惯性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惯性的存在性及大小因素的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及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我们知道惯性的存在。

那么物体的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质量不同的两木块在长木板上运动,当突然受阻时,比较现象。

(2)同一木块以不同的速度在长木板上运动,当突然受阻时,比较现象。

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长方木块两个、带有阻挡木块的长木板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

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有关而与无关。

2、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6-10、11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总结如何具体解释惯性现象。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6-10、11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并初步总结出如何具体解释惯性现象。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初步形成解释惯性的方法。

【学生活动2】交流、讨论、展示、总结形成初步认识。

【说明】因为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因此要解释惯性现象,必须明确原来的运动状态,具体回答步骤如下:①判断研究的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②该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该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结果出现的现象。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惯性及惯性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此内容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①惯性是物体固有一种属性,是一切体都具有的反抗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惰性”。

②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

一切物体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力的物体和不受力的物体。

③惯性有大小,惯性的大小由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外界因素如速度大小、运动状态等无关。

④惯性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由于惯性作用”,也不能与力比较大小。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讨论总结形成统一认识。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本节所研究的内容有:(1)惯性的定义理解及大小因素的探究(2)惯性现象的解释四过程七、作业(课堂完成,师部分批阅)(1)课后作业第2、3题(2)同步探究上的相关内容八、板书设计惯性1、定义:4、惯性现象的解释:2、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步骤与过程:(1)(2)(3)(4)目的:器材:过程:分析与结论:3、属性理解九、教学反思第二节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代替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通过课本的例子先让学生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换的前提,然后通过最简单的现象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么确定的,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通过实验得出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教学准备橡皮筋、支架、彩笔、钩码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惯性的定义及大小因素(2)惯性现象的解释四过程(3)列举几个生活中利用惯性和预防惯性的实例学生:复习回答师的问题,加深对上节内容的理解。

教师:利用课桌或身边的其他物品组织一个实验:(1)两个同学先抬起一课桌。

(2)一个同学搬起相同的位置,达到相同的效果。

提出问题:后一个同学所用的力与前两个同学所用的力有何关系呢?板书课题:力的合成学生: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并思考实验中达到相同的效果时,一个同学的用力与两个同学的用力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了解力的合成的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