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织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化学领域,了解物质的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将主要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

通过学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元素1.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在化学方程式中用化学符号表示。

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铁元素的符号是Fe。

2. 元素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

3.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变化,但是元素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二、化合物1.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是固定的,其化学式表示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比例。

2.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组成其的元素有关。

3. 化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反应可以分解为其组成元素,或与其他物质产生新的化合物。

三、混合物1.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物质通过混合形成的。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根据比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 混合物不具有固定的化学式,组成物质的特性仍然保持。

3. 混合物的分离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实现,如过滤、蒸发、沉淀等。

四、物质的变化1.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而化学变化则改变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气体、生成固体沉淀、产生新的颜色或放出光线等。

五、纯净物与杂质1. 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

纯净物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杂质是存在于其他物质中的不纯净的物质。

杂质可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 纯净物和杂质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综上所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这三种不同的物质组织形式,以及物质的变化、纯净物与杂质等相关知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 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 N2 O2 稀有气体 CO2 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 点燃 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4/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 CO、SO2、NO2 、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1-4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 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 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相同点: 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 吸入气体: 氧气多呼出气体: 二氧化碳、水多结论: 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存放: 广口瓶。

②取用: 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存放: 细口瓶。

②取用: 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 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 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 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 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试管口略下倾, 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 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 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

(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一、物理性质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

(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二、化学性质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

(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2、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的鉴别方法有哪些?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方法二:二氧化碳(C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方法三:二氧化碳(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7、科学探究是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科学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等。

特征是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种类不变。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的生锈、物质的燃烧等。

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 燃烧时: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以及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探究蜡烛燃烧产物。

3. 熄灭后:观察产生的白烟,并尝试点燃白烟。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 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和两瓶空气。

2. 实验探究:分别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不同。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1. 反应容器:如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2. 存放药品的仪器:如广口瓶、细口瓶等。

3. 加热仪器:酒精灯。

4.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等。

5. 分离物质的仪器:漏斗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

液体药品:倾倒法、滴加法。

2. 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给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3. 仪器的连接和洗涤。

仪器连接时,玻璃管要先用水润湿,然后轻轻转动插入。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的内容通常是“走进化学世界”,以下是该单元的一些重点内容: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仪器使用方法、
药品取用规则等基本操作技能。

3.实验室制取氧气: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步骤。

4.物质的分类:学习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5.化学用语: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
写和意义。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具体的教材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你参考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3 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4 蜡烛燃烧石蜡 + O2 H2O + CO2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6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6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6篇1.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学习化学的特点(三个关注):(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2、科学探究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或假设;(3)制定计划;(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分析解释及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3、吸入的空气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少;水蒸气的含量少。

4、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作坊。

2.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二化合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H2O=H2CO31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篇三1、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2、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3、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4、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5、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步入化学殿堂及实验操作)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步入化学殿堂及实验操作)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1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

如图 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区别 宏观没有生成新物质 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外观特征 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

变化体现性质。

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

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

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有毒性、腐蚀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三、绿色化学(热点)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水蒸发等)。

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冰或者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还是水,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 胆矾的研碎。

胆矾由块状被研碎成粉末状,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其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举例:- 镁条燃烧。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

- 加热碱式碳酸铜。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是碱式碳酸铜,反应后生成了三种新物质。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 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有特殊气味(气味),金刚石硬度大(硬度),水的熔点是0℃、沸点是100℃(熔点、沸点),铁的密度是7.86g/cm³(密度)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 举例:- 可燃性。

例如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表现出氢气的可燃性。

- 氧化性和还原性。

如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氧气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稳定性。

例如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而铁易生锈则是铁的化学性质;汽油挥发是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则是汽油的物理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变化和性质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2)实例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沸点、挥发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等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实例物理变化:发光、发热、挥发、蒸发等化学变化:燃烧、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酵、分解等二、化学实验和探究1、科学探究(1)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2)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三“关注”:关注性质、关注变化、关注过程与结论2、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分为外焰、中焰、内焰。

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蜡烛燃烧表达式:3、人体呼吸实验(1)探究方法:对照实验(控制变量法)(2)吸入:空气(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但氮气基本不参与反应)呼出: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氮气不参与反应)三、实验基本操作1、托盘天平的使用(1)精确度是0.1g(2)使用规则:左物右码(3)药品质量=砝码重量+游码重量(4)药品是干燥固体时,需要在左右盘先放一张大小和质量相同的纸;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时,需要放在玻璃器皿中。

2、仪器连接(1)玻璃管与胶皮管或橡胶塞连接时,都要先用水润湿。

(2)橡胶塞塞入容器口时不能把容器抵在桌面上。

(3)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一段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容器,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3、药品取用(1)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用手接触药品、不凑近闻药品气味【正确方法是: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品尝药品节约原则:没说明用量时,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只能放入指定容器中。

(2)固体药品取用块状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3)液体药品取用①取用大量液体:一倒: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防止污染药品或者腐蚀试验台】二向: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腐蚀标签】三紧挨: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防止药液损失】四还原:倒完液体之后应该立即塞紧瓶塞、放回原处、标签朝外【防止药品潮解或变质】②取用少量液体:使用胶头滴管在容器正上方竖直滴加,不能接触容器壁【防止污染试管或试剂】取液后,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放,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帽】③取用定量液体:使用量筒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药品直至液面靠近目标刻度,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直至达到目标量。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反应。

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由相同的化学性质组成,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 混合物:由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而不改变物质本身组成的特征,如硬度、颜色。

- 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并改变组成的特征,如燃烧、酸碱反应。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 人们将元素用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表示为O2。

2. 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的元素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 化合物一般具有新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分子和离子1. 分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共用电子而形成的粒子。

- 有些分子由相同类型的原子构成,称为单质分子。

2. 离子- 离子是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粒子。

- 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表示-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2.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3. 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物质结合形成化合物。

- 分解反应:化合物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物质。

- 双替反应:两个化合物之间交换离子形成两个新的化合物。

- 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五、化学方程式的平衡1. 大气燃烧反应- 大气中的氧气与其他物质发生燃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化学方程式平衡要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相等。

- 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平衡方程式。

六、质量守恒定律1. 质量守恒定律- 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变。

- 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和奥秘的学科,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到宇宙中的星辰,化学无处不在。

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指的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比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其本质还是水分子,没有新物质生成。

再比如玻璃破碎、木材制成桌椅等,这些变化都只是形状、大小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则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铁是不同的物质;再如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都是新物质。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比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是银白色的固体,这些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够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和氧化其他物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中,我们会观察到以下现象: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和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一般用外焰。

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我们可以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通过对比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我们发现: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练习题精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练习题精选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第 1 页 共 13 页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1.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不同的是( )A.消化食物B.焚烧垃圾C.冰块融化D.铜生锈2.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汽油挥发、铁铸成锅B.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C.瓷碗破碎、钢铁生锈D.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3.硫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发光B.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C.发热D.硫减少了4 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火星四射B.有黑色固体物质生成C.放出大量的热D.发出耀眼的光5.(1)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挑选原料B.加碱蒸煮C.竹帘捞纸D.剪裁纸张(2)以下家庭食品制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萝卜风干B.凉水冻冰C.葡萄酿酒D.辣椒剁碎6.(1)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初中生家长(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弯曲B.香水挥发C.燃放烟花D.干冰升华1.【答案】C【解析】“食物消化”、“焚烧垃圾”和“铜生锈”的变化过程中都会产生新物质,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而冰块融化仅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初中生家长能够正确判断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看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汽油挥发和铁铸成锅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A 错误;水受热沸腾只是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而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B 错误;瓷碗破碎只是外形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钢铁生锈产生了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是化学变化, C 错误;食物腐败是食物发生缓慢氧化,产生了新物质,动植物呼吸是吸入氧气参与氧化反应,@初中生家长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因此都是化学变化, D 正确。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涉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以下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1.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4. 蜡烛的实验:涉及蜡烛燃烧的实验,可以观察火焰分层现象,了解火焰温度的高低,以及蜡烛燃烧的产物。

5. 托盘天平的使用: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九年级化学课本或咨询相关老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

即环保低耗节能。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一、知识点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观察演示实验 1、水的沸腾 2、胆矾的研碎 3、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石灰石与盐酸溶液反应 5、镁带燃烧
一、知识点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1】 操作: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水的沸腾
一、知识点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2】 操作:取少量胆矾(又叫蓝矾)放在研钵内, 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胆矾的研碎
【实验记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
1-1 液态的水
水沸腾,产生水蒸气 液态的水

1-2 蓝色块状的胆 矾
变成粉末状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水的沸腾: 液 态 胆矾的研碎: 块 状
气态
液 态 (状态改变)
粉末状 (形状改变)
一、知识点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3】 操作:
思考:取2支试管的作用?
1.把少量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
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
2.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一、知识点拨
的是( D )
A.菜刀生锈
B.牛奶变酸
C.蜡烛燃烧
D.玻璃杯破碎
二、随堂练习
5.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 著事件的描述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C )。 13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伐薪烧炭南山中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随堂练习
白色粉末状氧化 镁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一单元 课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一单元 课件

2.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
不同,这种变化是( D )
A.汽油挥发
B.粉碎矿石
C.水变成冰
D.粮食酿酒
3.在下列被媒体曝光的食品事件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D ) A.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到掺和成假奶粉 B.用酱色、水、食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C.用工业石蜡给瓜子美容 D.用硫磺燃烧后生成的气体熏蒸粉丝
吹气
回顾实验: 排水法收集

步骤1: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
收集两瓶空气。(收集气体)
步骤2: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石灰水浑浊多
二氧化碳含量高
步骤3: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带火星木条熄灭快
氧气含量低
步骤4: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测定
干燥玻璃片有水雾
水蒸气含量高
……
结论: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有机物 + 氧气
实验5 闻气味
实验操作:
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 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 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 燃烧情况的变化。
实验现象
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氧气中: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
实验结论
在标准情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 无味的气体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 不支持燃烧
⑵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
⑶发明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说明了化学实验很重要,我们必须 学会观察、操作、设计和评价实验。
观察化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或步骤):
1、观察对比: 实验前物质 实验后物质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最基本的手段是()。

A.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C.化学实验D.精确运算
2.下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不属于
...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滴水成冰C.铁钉生锈D.酒精挥发
3.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放置半天的饭菜变酸
C.秋天,铁路上铁轨的对接处与夏季相比间隔变大
D.冬天,玻璃窗上凝结出漂亮的冰花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B.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C.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D.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5.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动后,发现小块蜡
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
..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受热易熔化 B.密度比水小C.较软,硬度不大 D.不溶于水
6.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有一
操作如图,该操作说明该气体()。

A.极易溶于水B.易溶于水
C.不易溶于水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7.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
D.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测密度B.用澄清石灰水C.闻气味D.用燃着的木条
9.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

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C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D .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
10.小明用托盘天平称量 5.6 g 食盐,在称量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此时他应该( )
A.调节平衡螺母向右转
B.减少药品
C.增加砝码
D.减少砝码
11. 某固体受热变成或生成气体,该变化是()
A 化学变化
B 既是化学变化又是物理变化
C 物理变化
D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1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 ,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等于9mL
B.大于9mL
C.小于9mL
D.无法确定
13.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错误的将食盐放在右盘里,砝码放在左盘里,称得食盐质量为15.5g (1g 以下用游码)。

若按正确的方法称量,食盐的质量应为( )
A.15g
B.15.0g
C.14.5g
D. 14.0g
14.下列图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15.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有( )。

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试管内的液体超过试 管容积的3
1;⑤没有进行预热就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

A .①③⑤ B .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16.根据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按编号分别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③ ;④ ;⑤ ;
(2)用编号填空:不能加热的仪器是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3)⑤号仪器的主要用途是 ,其正确读数方法
(4)玻璃仪器洗净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二氧化碳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小明同学查阅到的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资料如下: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

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

以上叙述中 :______ 是物理性质 ;______ 是化学性质;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是现象;________是用途。

18. 指出下列各实验操作图中错误之处。


;;
19.根据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知识,简单写出区别以下各组物质的方法。

(1)氧气和二氧化碳:;
(2)食盐和白糖;
(3)白酒和白醋:;
三、实验探究题
20.(7分)化学兴趣小组的三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她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
看到火柴梗的(填“a”,“b”或“c”)处最先炭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21、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
氧化碳和水蒸气。

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
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
活塞B (同上)。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
是。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