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记》公开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
艺术特色:
①叙事和抒情、写景有 机的结合,情景交融。 ②运用比喻写景。
21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 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 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 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 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 力。
9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字词翻译 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快乐的样子
行乐,取乐
在今湖北黄冈南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考虑,想到
于是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共同、一起 院里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 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15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 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 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 月的急切心情。
11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一词多义
归纳小结
古义:只是; 今义:关联词,表转折。 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耳朵。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12
整体感知
艺术特色:
①叙事和抒情、写景有 机的结合,情景交融。 ②运用比喻写景。
21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 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 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 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 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 力。
9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字词翻译 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快乐的样子
行乐,取乐
在今湖北黄冈南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考虑,想到
于是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共同、一起 院里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 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15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 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 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 月的急切心情。
11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一词多义
归纳小结
古义:只是; 今义:关联词,表转折。 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耳朵。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12
整体感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51张PPT)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 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 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 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 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 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
拓展一下吧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
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
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
“《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
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
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
承天寺
承天寺 甬道
承天寺 庑廊
承天寺大雄宝殿
陀罗尼经幢 (宋)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 于中庭→绘景→抒怀
•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 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 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 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 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 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
拓展一下吧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
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
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
“《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
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
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
承天寺
承天寺 甬道
承天寺 庑廊
承天寺大雄宝殿
陀罗尼经幢 (宋)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 于中庭→绘景→抒怀
•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26张PPT)
全文小结
记 承
记叙 ——寻伴夜游
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
天 寺
描写 ——庭中赏月
贬谪的悲凉
夜
人生的感慨
游 抒情 ——月下抒怀 自 我 排 遣
的 达观
自我展示: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完 成填空内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院子里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 庭院里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交叉错杂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藻, 荇交叉错杂,大概是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 称“三苏”。 北宋文学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 芾。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遂
寝
藻
xìng bǎi
荇
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1张PPT)
1.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译文的“六字真言”。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念”
请同学们从修辞角度入手,完成“欣赏一处美景”的 思维导图。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 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 谧的景色呢?
明确: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 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此句又 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常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 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 其次,作者在政治上 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 ,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念”
请同学们从修辞角度入手,完成“欣赏一处美景”的 思维导图。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 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 谧的景色呢?
明确: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 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此句又 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常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 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 其次,作者在政治上 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 ,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上 11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28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前预习目标)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翻译 课文。(课前预习目标) 3.品析简洁.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 教学难点)
4.体会理解作者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心境, 学习他豁达从容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走近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 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将要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的承人天寺,于寻是,张就怀民。怀民亦未寝,
一起
散步
相与步于中庭。
(二)看注释.通文意
交叉错
原来是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 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原来是 只是.罢了
自我展示平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28张ppt)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完成填空内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小组学习展示
通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前预习目标)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翻译 课文。(课前预习目标) 3.品析简洁.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 教学难点)
4.体会理解作者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心境, 学习他豁达从容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走近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 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将要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的承人天寺,于寻是,张就怀民。怀民亦未寝,
一起
散步
相与步于中庭。
(二)看注释.通文意
交叉错
原来是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 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原来是 只是.罢了
自我展示平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28张ppt)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完成填空内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小组学习展示
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课件:10.2 记承天寺夜游 (共25张PPT)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时: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岭南时: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做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 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 患来临,一笑置之。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 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 廷,被捕入狱。(乌台 诗案)获释出狱后,被 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 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下列词句的作者是谁?有关他的文学常识你 还记得哪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 ——《江城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鸡。 ——《浣溪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 杰出的散文家、诗人、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 论家和审美鉴赏家。 他的作品视野广阔,风 格豪迈,在宋代广为流 传,对古典文学的发展 起了重要作用。
“三苏” “唐宋八大家”:
“书法四大家”
豪放词派 婉约词派
“三苏”:苏洵、苏轼、 苏辙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 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唐近 人 孟。 浩” 然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唐涯 张共 九此 时 龄 。 )
( ·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 张若虚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唐·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维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 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 廷,被捕入狱。(乌台 诗案)获释出狱后,被 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 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下列词句的作者是谁?有关他的文学常识你 还记得哪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 ——《江城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鸡。 ——《浣溪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 杰出的散文家、诗人、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 论家和审美鉴赏家。 他的作品视野广阔,风 格豪迈,在宋代广为流 传,对古典文学的发展 起了重要作用。
“三苏” “唐宋八大家”:
“书法四大家”
豪放词派 婉约词派
“三苏”:苏洵、苏轼、 苏辙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 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唐近 人 孟。 浩” 然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唐涯 张共 九此 时 龄 。 )
( ·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 张若虚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唐·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维
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
2020.7.13
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020.7.13
6
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读课文 疏通文意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020.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 想到 )
3、遂至承天寺。 (于是 就)
4、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 共同 一起 )
二、找出并翻译句子。
自学指导:看注释,查资料,译读课文。 (如有疑问,小组成员可以交流、探究。)
翻译方法参考:
1、单音节补双音节;
2、省略内容要增补;
3、语序颠倒要调整;
4、增删补改是规律。
2020.7.13
7
译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 行乐,
想到
寻乐
副词,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为什么找张怀民一起游,而不找别人呢?
• 3、作者所见夜景如何?找出本文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并说说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 (结合背景分析以上问题)
2020.7.13
1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20.7.13
14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了月色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记》公开课ppt课件
40
承天寺
承天寺 甬道
承天寺 庑廊
承天寺大雄宝殿
陀罗尼经幢 (宋)
41
42
43
皎皎的月光、婆娑的树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了一个 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映照出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作 者坦荡的胸怀。这几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月的神来之 笔。
10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其中“闲人”应 何理解?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 可此处令人分外动情,原因只是因为有了作者 和张怀民。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被贬之人,壮志 难酬,只是“闲人”而已,自嘲,自矜,自解、 自慰等多种复杂感触与其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26
•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 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 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 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 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 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 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 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 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 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 足以自豪自傲。
28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
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 无所见,茫然无所得。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 “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 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3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新法”,改革之风大 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 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 “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 台诗案”(乌台,指当 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承天寺
承天寺 甬道
承天寺 庑廊
承天寺大雄宝殿
陀罗尼经幢 (宋)
41
42
43
皎皎的月光、婆娑的树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了一个 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映照出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作 者坦荡的胸怀。这几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月的神来之 笔。
10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其中“闲人”应 何理解?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 可此处令人分外动情,原因只是因为有了作者 和张怀民。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被贬之人,壮志 难酬,只是“闲人”而已,自嘲,自矜,自解、 自慰等多种复杂感触与其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26
•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 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 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 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 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 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 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 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 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 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 足以自豪自傲。
28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
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 无所见,茫然无所得。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 “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 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3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新法”,改革之风大 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 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 “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 台诗案”(乌台,指当 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01X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旷
天
野旷天低树,
低
江清月近人。
树
,
江
——孟浩然
清
月
近
人
”
(· )
唐
知识拓展孟 浩
ppt精选
然 13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ppt精选
14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ppt精选
1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ppt精选
16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ppt精选
11
从课文第一部分找出记 叙的六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 相与步天庭中
ppt精选
12
古人有不少咏月的佳句,你能写出哪些来“ 野?
ppt精选
23
探究理解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被贬之人。
ppt精选
24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比喻
竹柏:藻荇交横
zǎo xìng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ppt精选
4
停顿划分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55张ppt)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门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一起、散步 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 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中月光如水一般明澈
“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唐
孟 浩 然
(· )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情感作用:
渲染离愁别绪;深化乡情相思; 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拓展空间 沟通时间……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在 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 出的成就,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合 称“三苏”,三父子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3、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
横,盖/ 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qǐn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zǎo
xìng
你知道描写月亮的诗吗?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门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一起、散步 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 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中月光如水一般明澈
“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唐
孟 浩 然
(· )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情感作用:
渲染离愁别绪;深化乡情相思; 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拓展空间 沟通时间……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在 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 出的成就,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合 称“三苏”,三父子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3、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
横,盖/ 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qǐn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zǎo
xìng
你知道描写月亮的诗吗?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课件43张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字音
qǐn zǎo
xìng
寝
藻
荇
yǔ
bǎi
与柏
1.读一读 2.品一品 3.添一添 4.悟一悟
一、读一读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有问题可与同学或老师交 流。
一、读一读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者耳。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篇苏轼的作品,并翻译下来。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
D、
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 “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 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 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日晡bū:傍晚时分。②舣舟: 停船靠岸。③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字音
qǐn zǎo
xìng
寝
藻
荇
yǔ
bǎi
与柏
1.读一读 2.品一品 3.添一添 4.悟一悟
一、读一读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有问题可与同学或老师交 流。
一、读一读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者耳。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篇苏轼的作品,并翻译下来。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
D、
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 “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 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 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日晡bū:傍晚时分。②舣舟: 停船靠岸。③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体会情感:
• 两层意思:
•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 文章主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 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 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 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 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 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 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 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 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 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 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皎皎的月光、婆娑的树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了一个 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映照出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作 者坦荡的胸怀。这几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月的神来之 笔。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其中“闲人”应
何理解?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 可此处令人分外动情,原因只是因为有了作者 和张怀民。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被贬之人,壮志 难酬,只是“闲人”而已,自嘲,自矜,自解、 自慰等多种复杂感触与其间。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 “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请注意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想 念无与为乐者 于是,就 遂至承天寺 共同,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睡觉 表示推测,大概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澈透明。
并称“三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新法”,改革之风大 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 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 “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 台诗案”(乌台,指当 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 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 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 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欣然
反差
←→
贬谪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 它的深刻含义? •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苏轼(1037—1101)
东坡居士 子瞻 字____,号________, 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 ____ 苏洵 、其弟_____ 苏辙 , 与其父_____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翻译下列句子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翻译下列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遂(suì ) 寝(qǐn) 藻(zǎo) 荇(xì ng)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 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 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步(中庭)
•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 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体会情感:
• 两层意思:
•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 文章主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 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 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 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 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 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 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 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 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 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 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皎皎的月光、婆娑的树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了一个 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映照出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作 者坦荡的胸怀。这几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月的神来之 笔。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其中“闲人”应
何理解?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 可此处令人分外动情,原因只是因为有了作者 和张怀民。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被贬之人,壮志 难酬,只是“闲人”而已,自嘲,自矜,自解、 自慰等多种复杂感触与其间。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 “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请注意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想 念无与为乐者 于是,就 遂至承天寺 共同,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睡觉 表示推测,大概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澈透明。
并称“三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新法”,改革之风大 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 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 “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 台诗案”(乌台,指当 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 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 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 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欣然
反差
←→
贬谪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 它的深刻含义? •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苏轼(1037—1101)
东坡居士 子瞻 字____,号________, 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 ____ 苏洵 、其弟_____ 苏辙 , 与其父_____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翻译下列句子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翻译下列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遂(suì ) 寝(qǐn) 藻(zǎo) 荇(xì ng)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 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 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步(中庭)
•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 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