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千秋浩然正气,育万代文明子孙——浅谈文化与德育的血脉渊源

合集下载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根基,是历代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德育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风情、习俗等。

德育教育在校园教育中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才能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伟人思想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精髓,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

如通过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经》、《论语》、《大学》、《孟子》等书籍,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懂得感恩、尊重师长、知礼知廉等道理。

通过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品德感悟。

传统文化中反映出来的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友善他人、忠诚诚实等美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是传统文化的践行和弘扬。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延伸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友好相处。

如校园里的礼仪教育、守时守约、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等方面,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可以在校园里学习到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风尚,使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校园文化中,我校文化特色得以形成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根基和源泉。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行为品质等方面的素养,而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文化德育——滋养德育成长的不竭之源(确定稿)

文化德育——滋养德育成长的不竭之源(确定稿)

文化德育,滋养德育成长的不竭之源——云浮中学文化德育与校园文化构建综述费泽发“文化德育”,就是利用或创设一切有效的文化资源,借助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学生对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吸收和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体验,唤醒学生主体道德成长的主观能动性,用文化浸润德育,让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心灵的滋养,引领学生品德成长,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育人目的,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隐性课程。

它作为一种“势能”,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它能使师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并能够使那些消极、颓废的文化得到有效的抑制。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在对比思考省内外名校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样一个真实,那就是文化超前,学校超凡。

云浮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完全中学,是云浮市首批重点中学,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目前,学校有110个班,学生5400人。

初高中两个校区实行一套班子,行政分设,统一运作的管理模式。

为破解常规德育的不足,适应新一轮课改实践的发展需要,从2012年9月开始,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手段,强化校园文化在学生德育生成中的作用,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班级文化构建为主阵地,精心营造“健康、文明、温馨、快乐、高雅”的文化氛围,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因子去催生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灵世界,使学生沐浴文化的阳光,感受美的熏陶,从而,锻炼心性,涵养品德,成长茁壮。

一、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背景1.传统德育的某些不足。

德育目的上——缺少规划,培养方向单一,追求短期;德育手段上——不少德育工作者习惯做“维持会会长”,喜欢当“管家”,做“话”家,习惯于集中管制和简单说教;德育过程上:忽视德育过程管理,忽视学生德育品质的发展和成长,不重视德育绩效反馈,缺少德育过程的督导和激励。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道德榜样。

传统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伟大思想家,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无不是高尚的品德楷模。

比如孔子、孟子等儒家圣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行事原则、为政理念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如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将领,他们不畏强敌,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榜样,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传统文化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情操和人格。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古典小说、戏曲表演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文化形式能够让青少年在欣赏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感受到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凄婉动人,他们的爱恨情仇、忠诚与背叛都是对于情感的深刻探索,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而古诗词中的伤时的追求和感怀、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等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人格成长。

传统文化能够加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青少年能够了解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从而形成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成为世界公民的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普遍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剧等,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作品无疑是对这种现象的最好解决方案。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接纳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他们也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文化修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总体上,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和传承,把其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幼儿的德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德育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的关系,探讨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以崇尚和谐为核心,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于道德的重视尤为突出。

儒家提倡“仁爱”、“忠孝”、“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塑造的品质。

道德经、老子等思想也对于个人修养、情感理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丰富的文学、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德育的重要素材。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幼儿德育结合呢?幼儿园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在日常活动中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的故事、歌曲、手工艺品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发挥示范作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适当的文化体验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组织幼儿去博物馆参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家庭教育是幼儿德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可以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英雄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和孩子一起做传统节日的传统食品,让孩子在参与中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并且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引导他们融入传统文化,明白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家庭教育的渗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和认同。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中心环节作用开拓创新内容摘要: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看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精髓之所在。

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

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蕰,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

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

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

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

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

那么,到底如何落实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一、正确树立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的德育指导思想教育发展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

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范。

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

本文将就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德是一种精神财富,它包括孝顺、诚信、友爱、礼让等,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和弘扬的。

这些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

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二、激发爱国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这在国学经典中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比如《诗经》、《论语》等,都强调了爱国之情。

在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国家的深情厚爱和对子孙后代的期望,这对于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有着巨大的影响。

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促进文化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文化自信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的重要素质。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刻地体验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自信、自尊的态度。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自尊心和文化自尊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在当代社会,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道德修养、情操陶冶三个方面,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培养文化自信,树立国家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极强的文化自信心。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古人云:“知来路,才知去路。

”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才能在文化交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鲜明的立场,对外来文化进行辨别和吸收,构建自己的文化格局。

学校德育教育应该不断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

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情操陶冶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以礼治国”、“以礼待人”,主张“仁爱、孝顺、礼仪”等美德。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和个性品质的形成。

考究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必将为学生心灵注入一剂清泉,让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始终保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追求目标。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风气的杂乱,许多学生对于道德伦理的认识和态度出现问题。

学校德育教育必须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让学生懂得仁爱、孝顺、礼仪等美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传承情操陶冶,培养良好品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刻抒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情怀,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良好品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特点和实践路径等方面,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仁、义、礼、智、信、忍六大基本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这些价值观念中,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以仁爱之心待人。

义则是追求公平和正义,使社会和谐稳定。

礼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客观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能够懂得尊重和谦卑。

智是指智慧和学识,强调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思考。

信则代表了诚实和信用,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忍是指忍让和忍耐,使人们能够消除个人私利,追求共同利益。

这些价值观念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传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的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例如《大学》中提到,“修己治人,独立自主,以仁爱之心待人,做天下为己任。

”这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2. 循循善诱: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老师要像家长一样,学生要像子女一样,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形成了“以诚待人、以义育人、以爱教人”的教育特色。

3. 以言传身教: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注重“言传”,即言传身教。

传统文化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让师生之间的情矛盾得到化解,使师生之间在心理上更加亲近,以此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它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礼仪习俗、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等。

而德育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何有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界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析有效结合的途径。

一、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仰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融入到教育内容之中,倡导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典故故事,如孔子的三纲五常、楚辞的忠肝义胆、《孟子》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培养学生品德的好教材,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见解,对于引导学生的德育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学生通过这些故事的学习时,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情操和品德修养,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深厚。

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要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以及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典籍、经典名著、名人名言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赏月、春节贴春联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这些活动既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感,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倡导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要倡导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礼仪习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礼仪礼节、行为标准和待人处事的方法。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可以倡导学生模仿古代圣贤的行为,如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忠诚诚信等,以此培养学生的优秀行为习惯和品德品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德育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德育的关系,旨在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的重视。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德育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它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些正是幼儿德育所要培养的品质。

通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优秀品德的熏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伦理、尊老敬老等传统价值观念,这对于培养幼儿的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始终是重要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中华民族一贯坚持的传统。

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幼儿德育中,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自律、尊重、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礼仪教育,尊重礼仪、懂得礼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尊卑有序、行为得体、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是对幼儿德育的良好启示。

通过学习和感悟中国传统礼仪,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和社交能力,进而形成优秀的品格及处世之道。

1. 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可以设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用于向幼儿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或艺术家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展演等形式,让幼儿在兴趣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活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在绘画、手工、音乐等课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传统的绘画技法、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古诗词和民间歌谣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

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涵、联系及结合途径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涵和联系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涵和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中医、中医养生、中医食疗等等。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伦理、孝道忠诚、礼仪文明等。

而德育教育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品德和人格培养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有品德的公民和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来源,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影响。

德育教育也可通过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和引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品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途径既然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呢?下面就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1. 课程设置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培养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名人的典故和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启示。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3.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国学、传统乐器演奏等比赛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德育教育正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格和精神境界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可供学生学习、借鉴的典范。

下面我们来细细道来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源头。

传统文化渗透着古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不仅蕴含了“易、礼、乐、诗”等思想和行为规范,更明确了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理念更是牢固扎根,并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终极目标。

孝、忠、诚、孝等传统道德品质也贯穿在古代的史书典籍之中,为后人树立了道德榜样。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规范。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传统文化正是涵养这些品质和习惯的重要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忠、孝、节、信”等核心价值观,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顺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尊敬父母,更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价值。

这一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又如孔子曰:“君子不器”,这一思想为学生树立了非功利主义的道德目标,要求他们在行为上追求真善美。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不仅为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更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格和精神境界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和典故,他们的品质和精神成就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比如孔子被称为“至圣至圣”,其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一直为后人所崇拜。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也为中国的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对于培养和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德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为目标,通过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

古人常说“家有一宝,如有万宝;家无一宝,如有万财”,传统家庭观念将家庭视为最小的社会单位,倡导家庭中亲情、友情、爱情的和谐相处,注重子女对家长的尊重和孝敬。

现代德育也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强调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育人。

通过传承家庭观念和教育方式,现代德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情感,促进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相互补充,形成有机整合。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和人文关怀。

孔子提倡的“教育无疆界”,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德育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平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关怀。

通过传承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现代德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对同辈的友爱和对后辈的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交流。

现代德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通过传承和弘扬礼仪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文明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和家国情怀。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意识。

现代德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和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心态。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内在联系。

通过德育教育,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传统文化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就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展开探讨。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财富,是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都是关于人生、社会、道德、信仰等方面的探讨和阐述,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理论支持。

古人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这句话表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以道德为基础的儒家思想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道德观念,对于塑造当代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这些目标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仁爱”、“礼义”、“忠孝”、“廉耻”等道德观念,这些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实现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塑造了他们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

德育教育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其教育目标。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在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如“教学相传,不机而成”、“举一而不弃百”等。

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代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古诗词、经典故事等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通过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大大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孕德育之花,育文明之生

孕德育之花,育文明之生

孕德育之花,育文明之生
“孕德育之花,育文明之生”,这句话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句话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崇尚德教、注重教育,培养文明人的伟大理念。

在我们的国家历史和文化发展中,这一理念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孕德育之花相对应的是育文明之生,也就是注重人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育文明之生,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将人类的文明成果融入到教育中去。

具体来说,就是要重视教育的内涵、注重素质教育,建立一种富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知识的教育体系,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像孔子、文天祥、孙中山这样思想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民族英雄等这样的人才,来引领我们前行和发展。

孕德育之花和育文明之生,是一种对待生命和对待世界的态度。

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对下一代的承诺和期望。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坚持这种态度,营造一个社会公正、民主、平等、文明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受到德育的熏陶,享受到文明的红利。

这是我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的应有的贡献,也是我们使自己更为优秀和卓越的追求。

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德行和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积极培育和造就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让这种“孕德育之花,育文明之生”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文化中去,创造出新时代的文明,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浅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浅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浅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根基。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在小学德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他们的品格,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本文将从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展开阐述,希望能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重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其中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民间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对小学德育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最重要的传统价值是仁爱、礼义、孝悌。

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义者见者有情,礼者容人,智者见智而行”,这些思想对于小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德育中,也可以通过儒家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礼貌、孝顺和友爱。

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讲究“道法自然”,注重心灵的修炼。

小学生正值成长期,身心发育迅速,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于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道家文化的渗透,可以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

佛家文化强调“菩萨心肠”,弘扬慈悲为怀的精神。

在小学德育中,可以通过佛家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培养学生的善良和宽容的品质。

民间文化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民间故事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益于小学生的成长发育的。

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渗透到学校和学生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极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和途径:1. 课堂教育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可以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使学生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英雄人物的故事,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石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价值。

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传承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知识、品德、行为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知识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人文精华,包括中国的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同时,传统文化中很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顺、谦卑、节俭、礼仪等等,都是德育教育所需要强调的内容。

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础。

二、品德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品德的作用不言而喻。

从孔子时代开始,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专门从事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他们不仅理论上探讨了德育的方法和路径,也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典故、格言等形式,把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子孙后代。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三、行为传统文化还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与现代社会相比,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社交礼仪。

例如《礼记》中就有详细的规定,指导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礼仪表现。

这些礼仪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交往和工作中的必备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礼仪,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还可以培育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就业竞争力等。

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帮助他们打造一个更为完整的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植传统文化之根,塑现代德育之魂——谈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分析

植传统文化之根,塑现代德育之魂——谈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分析

植传统文化之根,塑现代德育之魂——谈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分析摘要:小学教育具有着较强的启蒙作用,是德育教育渗透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

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德育品质得到正确的构建。

所以,为了保障小学德育教育得到更好的实施,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当中的因素进行挖掘。

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品行起到带动的作用,让学生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思想纯洁的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结合前言: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德育教育在青少年教育当中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将对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将关乎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品格的培养。

所以,在此过程当中,应该对传统文化当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

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三观的构建,一方面也能够带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祖国和民族的文化与思想根植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和思想中。

一、营造校园文化,实现有效结合要想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良好融合,首先就应该将环境的隐性作用更好的展现出来[1]。

在此过程当中,应该强调校园氛围的构建,这样就可以真正的使德育实践得到加强,达到良好的结合效果。

例如,第一、在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当中,学校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渗透。

比如,在每个节日当中可以开展有关于传统节日知识的竞赛。

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和知识的内涵深刻的进行掌握,有助于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

第二、学校也应该真正的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对德育实践加以重视。

比如,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当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文化的传承意识不断提高。

也能够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爱国热忱,真正的在无形当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得到提高。

二、立足日常生活,实现有效结合在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互相结合的过程当中,应该将日常生活作为立足点,尽量的融入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1. 引言1.1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定义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德育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长期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礼仪习俗等。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还有助于学生的思想能力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观。

德育教育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1.2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而德育教育正是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还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格修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只有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修养的优秀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 也 ” 善 。
“ 仁 、 义 、 和 。”书 ・ 陶谟》 知、 圣、 中、 《 皋 九德 : 宽而栗 ( “ 秉性 宽弘 而有 原则) 柔而立 ( 、 性情温 良而能立事) 愿 而恭 ( 、 质朴 而能尊 贤) 乱而敬 ( 才而能敬事) 扰 而毅 ( 、 有 、 谦和而有 主见) 直而温 、 ( 正直而不傲慢) 简而廉 ( 、 具大 略而 能务实) 刚而塞 ( 、 果敢而不
饰 , 沦语 ・ 也》 :质 胜 文 则 野 , 暂 雍 称 “ 文胜 质则 史 , 质 彬 彬 , 后 文 然 君 子 。 ’ 多 次演 变 提 升 的基 础 上 , 导 出美 、 、进 , 礼 乐 所 礼 以进 为 文 ”郑 玄 注“ 犹 美 , 文
教 育 者 和 受 教育 者 倍 感 头 痛 。
大人所固有的光 明德行。其八 日 格物 、 “ 致知 、 诚意、 正心、 修身 、
齐家 、 国、 天 下 ” 中心 环 节 是“ 身 ”所 谓 “自夭 子 以至 于 治 平 的 修 ,
学校的德育是指教育 者按照一定的社会 或阶级要求, 目 有
是这 么 一 门重 要 的 课 程 , 们 往 往 挂 在 嘴 边 , 在 心 里 , 而 使 我 忘 甚
“ 育 ” 是教 育 孩 子 想 的正 , 的 正 , 的 正 , 而 不 断 提 德 就 看 行 从
升 自己, 达到人格 的完善。《 大学》 酋 经文 ” 篇—“ 总纲便说:大学之 “
道 , 明 明德 , 亲 ( ) , 止 于 至善 。 明 明德 ” 在 在 新 民 在 即为 发 扬 光
追本溯源 ,我们 可以从 “ 文化 ”一 词的最初起源 来认识 “ ” 文 的本义 , 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说文解字》 : 文, 画也 , 称 “ 错 象 交叉 。” 礼记・ 《 乐记》 : 五色成文 而不乱 。” 称 “ 在此基础上 , “ ’ 文 ' 又经若干 引申, 由文理到文字 , 由文字到文籍 , 由文籍到文
们“ 君子必慎其独也 ” 的原因。所谓: 小人 闲居为不善 , “ 无所不 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 , 掩其不善 ,而著其 善。” 毕竟懂是一回事, 做是一回事 。只让人懂, 不让人做的德育教育是无效的教育, 亦
人 体之 内 , 至死 不会 飞离 肉体 的躯 壳 。这 就 是 先 贤 哲 人 嘱 咐 我
“ ’ 化 ’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 的改变 。如 《 系辞下》 男女构 易・ “ 精 ,万物化生 ” 《 , 黄帝内经・ 问》 化不可代 ,时不可违 ” 《 素 “ , 礼 记・ 中庸》 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 ” “ 等等 。蚤 说文解字》 :教行也。” 称 “
止。
定社 会 与 阶 级 所 需要 的 品德 的 教 育活 动 。 但 笔 者 认 为 ,从 历 史 和 发 展 的 眼 光 来 看 学 校 的德 育 教 育 ,
它应 该超 出社会 的、 级的范畴 , 阶 进而上升到一 个 民族 的和整 个人类 的高度 。中华 民族有令世人羡慕的五千年泱泱文明史,
LL I UNP NGT i Al
@吉 林教 育
养 千 秋 诰 然 正 气 , 万 代 文 0 子 孙 育 f 7
— —
浅 谈 文 化 与德 育 的血 脉 渊 源
徐 眷英
吉林省 前 郭县 第二 高级 中学
现实生活 中, 我们 常常抱怨 自己缺钱, 缺吃 , 缺穿……但 是
无 论 如 何 我 们 不 愿 承 认 自己缺 德 , 见德 之 于 人 的 重 要 性 。就 可
鲁 莽) 强而 义 ( 、 刚强 而 不 任性 违 理 ) ” 。
当然 , 我们并不主 张复古, 但我们也 不主张排古 , 而是实实 在在地有些东西 已经扎根在我们 民族 的心里 , 在我们 的血液里 流 淌千年 , 不过我们没有 主动地认识 , 只 但在 我们 的行动 中已 经不 自觉地表现 出来而已。教师 的职责就是要 自觉地把这些始 终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不 易觉 察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澄清 出来, 以供学生消化吸收。这种吸收不是 以简单的道理的形式存储于 头脑 中, 成为暂时 的约束 , 而足像灵魂 一样 无形无质 地 附着 在
历 经 不 同 时代 的过 滤 , 淀 了 比金 子还 要 宝 贵 的文 化 遗 产 。 积
那 么内化的素养应该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古人的 看法。《 正瓿》 “ :凡言德者, 善美, 正大, 明, 光 纯懿之称也 。”洪 《
范》 三德 :一 日正 直 , 日 刚 克 , 日柔 克 。 ”周 礼 ・ 官》 德 : “ 二 三 《 地 六
的 、 计 划 、 系 统 地 对 受 教 育 者施 加 思 想 、 治 和 道 德 等 方 面 有 有 政 的 影 响 , 通 过 受 教 育 者 积 极 的 认 识 、 验 与 践行 , 并 体 以使 其 形 成

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修身, 就是修养陶冶 自身的品德。 由此可见德育是 一个 由外 化到内化, 再由 内化到外化的过 程 , 将道德观念 内化为人 生素养, 即: 将人 生素养外化为言行举
所 以“ ’ 引 申 为教 行 迁 善 之义 。 化 , 又 “ ” “ ” 联 使 用 , 早 见 之 于 战 国 末 年 儒 生 编 辑 的 文 与 化 并 较
《 贲卦 ・ 易・ 象传》 刚柔交错) 天文也。 “( , 文明以止 , 人文也 。 观乎
天文, 以察 时变 ; 观乎人文 , 以化成天 下” 。 西汉 以后 , 文 ” “ 与“ ” 化 方合成 一个整词 , 即所谓“ 文化 内辑 , 武功外 悠 (文选 ・ 《 补之诗》 ” ) 。这里 的“ 文化” 或与天造地设 的自然对举, 与无 , 或 教化 的“ 质朴”“ 、 野蛮 , , 。因此 , 汉语系统中, 文化 ” 对举 在 “ 的本 义就是“ 以文教化 ”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 , 品德的教养 , 本 属精神领域 之范畴 。随着 时间的流变和空 间的差异 , 现在“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