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与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浅析
一直以来,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或看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深刻剖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重视德育的教育,儒学作为“为人之学”,特别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可见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
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在最近召开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以辅导学生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心理咨询辅导活动。
谈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一般来说分两个方面:区别和联系。
关于区别呢,研究者都是从心育和德育在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均认为心育的基础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而德育主要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法学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
在工作目标上,研究者均认为两者在具体目标上不同,心育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身发展中的障碍,而德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格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但是詹伟鸿提出一个观点: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詹伟鸿)。
在工作原则上,德育工作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非判断旗帜鲜明(李芳,范正和);而心育则强调助人自助的心理学原则。
在工作方法上,灌输,模仿,集体教育和规范是其主要手段。
而心育主要倡导是会谈,心理测量,鼓励法等方法。
提倡人本位为思想。
关于二者的联系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首先,从目的上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是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
的价值取向(詹伟鸿)。
而心理健康教育恰恰关注学生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现象,这正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弥补。
正如詹伟鸿所说,它是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在心育和德育的目标一致性上,陈家麟教授和张忠则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着眼于人的幸福生活。
强调利己手段的合法性,突破了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极其严重的传统德育观念,本质上,陈家麟认为这要求的是一种有弹性的道德原则。
从主体目标上看,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都必须学生这个主体,通过主体发挥作用,通过学生自己来达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使其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结合自身的情况,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德育是一个大的统筹,类似于一个宪法一样,统领着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育,是一个最高层次的境界。
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德育的基础和前提,就如同其他各级政府制定的各种不同种类的基本法律一样。
处于一种最基本的地位。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还如何去谈德育的教育与实施。
在当前社会,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亦或是小学生,会遇到诸如因恋爱失败而自杀,或因一句话而引发同学间的血案,或因自己学业上的压力,而忧郁成病,或者与家长之间存在类似冷战的情况,而这些都或多或少的与他们心理上或者道德上的问题有关。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必须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主体的心理活动又反过来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前面的分析,心育与德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他们是并行交叉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做学生的工作中要把二者结合起来,集中是心育又重视德育,就像人的两只手,不可偏废其一。
但是又该如何结合呢?研究者给我们一些启发。
叶一舵教授认为有三点:第一,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德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主动在心理健康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应把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季平提出要更新教师观念,调整角色冲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的结合的建议。
程启秀
在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探讨”中,在教育的主体,即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促进而这届的建议,“加强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曹建平教授就这个问题提出在教育队伍上的整合的建议,“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两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和交叉。
”这告诉我们要对现有的教育队伍进行优化整合。
成强在其文章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补一文中写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补的具体策略包括教育原则上的整合,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整合,教育方法和技术上的整合,教育功能上的整合,教育对无上的互补等五点内容。
刘翠英提出:第一,根据心理现象,因势利导;第二,根据个性特征,因人施教;第三,根据需要特点,积极引导,以此来达到心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