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_谢桃坊

合集下载

【doc】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

【doc】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

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2003年7月第5卷第4期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u1.2003V oI.5No.4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谢桃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四川成都610072)[关键词]宋词t曲子词;律词;燕乐;音乐文学[摘要]宋词属于燕乐歌辞,所结合的是燕乐系统的民间新声.人倚声制词建立了规范,创造了真正的律词,使中国音乐文学进入古典时代.宋人不断采用新声以丰富词的音乐性,但又出现模仿典范作品格律而创作的倾向,遂演变为依词调格律填词.这样,宋词发展为独立的民族文学形式.[中圈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3)04—0115—06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韵文是特别繁盛而形式多样的,而且它们大都同古代每一时期的音乐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学非常显着的特点.2O世纪初年梁启超认为:"凡诗歌之文学,以能入乐为贵,在吾国古代有然,在泰西诸国亦靡不然.以入乐论,则长短句为便,故吾国韵文,由四言而五言,由五七言而长短句,实进化之轨辙使然也."[妇他意在说明长短句的词体是中国诗歌配合音乐的最佳形式,具有中国诗歌进化的必然.1925年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2]由于使用了新的概念,胡云翼在宋词研究方面取得了理论的重大进展.1935年着名学者朱谦之的专着《中国音乐文学史》口问世,它系统地探讨了自《诗经》以来的中国音乐文学的发展过程.1946年词学家刘尧民论述词与音乐的关系时认为:"不但要求诗歌的系统和音乐的系统相合,而形式也要求'融合,无间,才够得上称为'音乐的文学'.此后,中国学术界接受了这一概念."音乐的文学"或称"音乐文学"应是2O世纪新兴的一门学科,研究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及配合或依附音乐的诸种韵文.中国音乐文学史上,词体与音乐的结合是最密切而且应是最典型的形态.唐五代词与宋词,它们不仅是时代之区别,从音乐文学的视角考察,则既有发展继承的关系,亦存在性质的区别.宋词的音乐特质,它怎样与音乐结合,怎样演变为独立的民族文学形式的?这些问题迄今仍有疑义,兹试作探讨.词,或称曲子和曲子词,它兴起于公元8世纪之初,即中国盛唐时期,在宋代臻于繁盛而成为时代文学.从它与音乐的关系而言是配合隋唐以来新音乐——燕乐的歌辞.燕乐即宴乐,乃施于宴飨时的音乐.中国古代有燕乐,但隋唐燕乐却是一种受西域音乐——胡乐影响而形成的流行音乐.自公元4世纪之末,中国北方的匈奴,鲜卑,氐族,羯族,羌族相继建立政权.这些民族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而与西域和中亚有着频繁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北魏是鲜卑族拓拔氏于公元386~534年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北魏后期中亚曹国(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乐师曹婆罗门已在中原传播琵琶伎艺,引入了印度系的音乐.北周为鲜卑族宇文氏于公元557~581年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周武帝(字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是突厥可汗之女.这位突厥公主到中原时带来了西域歌舞.中亚撒马尔罕的安国和康国音乐因此传入中国.西域龟兹(新疆库车)乐师苏祗婆即是随突厥公主到中原的.隋代开皇二年(582)朝廷议乐时,郑译将其从苏祗婆演奏琵琶曲所用七音以附会中国的五音六律而形成的燕乐八十四调理论提出讨论.虽然朝廷未采纳郑译的意见,但龟兹乐却在诸种音乐内的地位愈益显着,终于形成以龟兹乐为基础的新音乐.这样,中国残存的清商乐被改造,而中亚及西域的康国,安国,疏勒,高昌,龟兹等印度系音乐成为燕乐的主体.新燕乐在音阶,调式,旋律,节奏,乐器,风格等方面皆异于中国低缓单调的传统音乐,因而受到世俗和朝廷的欣赏,广为流行,风靡一时,[收稿日期]2oo3一o2一o1.[作者俺介]谢桃坊(1935一),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词学.116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卷宣告了中国音乐古典时代的来临.新燕乐在初期基本上是以舞曲形式流行的.中亚与西域的胡姬在琵琶,筚篥,五弦,筝,箜篌,笛,方响,拍板等乐器的伴奏下,随着节奏明快的乐曲,表演热烈优美的舞蹈.这在当时是能满足人们的社会审美需要的.如果给燕乐曲配上歌辞以供艺人演唱,则是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因此初唐逐渐有诗人试给流行乐曲配辞,而乐工歌伎则选取流行的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名篇作为歌辞;它们都是齐言的诗,因其入乐而称为声诗.盛唐时期格律诗体(近体诗)的艺术形式已经成熟,燕乐已经盛行,这为长短句的格律化的新体燕乐歌辞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它很快成为中国新体音乐文学样式.[s3唐五代是词体文学发展的初期,今存词1945首].它与宋词都属燕乐歌辞,然而从唐代到宋代,燕乐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从音乐文学的角度来考察,唐五代词与宋词所依附的音乐是各具特性的. (1)唐代燕乐是受印度系的中亚与西域音乐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不仅内部因素具有胡乐性质,同时还有许多胡曲天宝十三载(754)朝廷将太乐署常用乐曲十四调二二二曲中《苏罗密》《舍佛儿胡歌》《须婆栗特》《婆罗门》等六十胡曲改名,使之符合中国习俗.崔令钦的《教坊记》所录盛唐时期京都教坊习用的三二四曲名,其中如《南天竺》《毗沙子》《苏合香》《狮子》《女王国》《团乱旋》《柘枝》《曹大子》《婆罗门》《菩萨蛮》《胡醉子》《穆护子》《绿腰》《薄媚》《何满子》《安公子》等四十余曲属于胡曲.隋唐燕乐虽然受胡乐影响,但毕竟是与中国俗乐结合而产生的.其初期的胡乐成份很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并不断吸收民间音乐,必然导致变异而完成华化.北宋初年燕乐系统的民间新声呈现兴旺态势.《宋史》卷一二四《乐志》:太平兴国(976~983)时"民间作新者声甚众,而教坊不用也."这"民间新声"即民间艺人创作的乐曲,朝廷教坊对它们是排斥的.沈括指出:"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今之燕乐,古声多亡,而新声大率皆无法度.乐工自不能言其意,如何得其声和?"(《梦溪笔谈》卷六)可见唐代的乐曲至宋初已大量散佚,而流行的燕乐曲多是新声,在法度上与唐代颇异.宋人在审美趣味方面崇尚纤细婉约,高雅之美.他们不满足于唐人旧曲,而出现追新务奇的倾向.然而由于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在宋初已不畅通并渐渐闭塞,致使中亚与西域的新乐曲不能在中原流传,因此宋人对音乐的追新务奇只能转向于中原民间.蔡居厚说:"近时乐家,多为新声,其音谱转移,类以新奇相胜,故古曲多不存."(《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引)宋词所配合的音乐主要是这种新声.着名词人柳永是第一位采用民间新声作词的,如《玉女摇仙佩》《尾犯》《看花回》《金蕉叶》《惜春郎》《慢卷细》《佳人醉》《一寸金》《人娇》《击梧桐》《满江红》《迷神引》等.柳永因采用民间新声作词,故能受到都市民众广泛的喜爱.我们可以说,宋词的音乐文学特色是在柳永作品中最初体现的,它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学.(2)中国古代音乐的"宫调"是包涵音高,调式和结声的一个概念,它由音阶与律吕相配而成隋唐燕乐与传统音乐的区别主要在于宫调.汉代用六十宫调,隋初郑译创燕乐八十四调,这都属理论的推演,与音乐实际脱离的.唐代燕乐实用二十八调,见于段安节《乐府杂录》,又见于《新唐书? 礼乐志》记载.宋代燕乐,朝廷大宴"所奏凡十八调" (《宋史》卷一四二),柳永《乐章集》用十五调;周邦彦《片玉集》亦用十五调;南宋末张炎《词源》卷上保存雅俗常用宫调七宫十二调,共十九调: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这可见宋人宫调范围比唐代狭小,即调式较少.然而宋代乐律的标准音的绝对高度是高于唐代的.北宋初年乐律比唐代高五律,北宋中期教坊燕乐比唐代高二律.[7"~㈣朝廷多次议乐,欲降低乐律音高,而且相继制定了音律,但熙宁九年(1076)教坊使花日新建言:"乐声高,歌者难继,方响部器不中度,丝竹从之,宜去噍杀之急,归啤缓之易.请下一律,改造方响,以为乐准,丝竹悉从其声."(《宋史》卷一四二)这表明民间新声的律很高,教坊乐工不适应,故请求改律可见北宋民间新声的律度是高于唐代的,而且高于朝廷教坊乐律.由于宋代燕乐的音高,这直接影响到乐曲旋律,因而若由宋人演奏唐曲,其旋律亦与旧曲不同.唐代燕乐合乐时以胡琵琶定音——起音,成为众乐之首.宋代合乐用管乐器定音.沈括说:"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梦溪笔谈》卷六)当时习用的管乐器是筚篥,音乐理论家陈呖解释说:"一名笳管,以竹为器,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窍,后世乐家者流,以其旋宫转器,以应律管,因谱其音为众乐之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卷一三0)嘲宋人度曲定音,皆以管乐器为准,合乐以管乐器为主;这样使宋乐具有柔和与优雅的美感效应.从上可见,唐宋两代燕乐在宫调,音高和主要乐器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宋乐是自具特色的,表明隋唐燕乐已被改造,一种新的音乐已经形成.(3)唐代的燕乐曲名见于文献记载的约一千有余,而配有律化长短句歌辞的不到十分之凡是配有律词的乐曲,在宋代称为词调.唐代教第4期谢桃坊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117坊习用的三二四乐曲,唐五代独用为词调的有《长命女》《纱窗恨》《摘得新》《喜秋天》《山花子》《赞普子》等五十四曲,唐宋同用为词调的有《清平乐》《破阵乐》《杨柳枝》《浣溪沙》《浪淘沙》《望江南》《二郎神》《归国遥》《定风波》《木兰花》《更漏子》《菩萨蛮》《临江仙》《虞美人》《长相思》《西江月》《鹊踏枝》《苏幕遮》《南歌子》《酒泉子》《南乡子》《河满子》等六十九曲,宋人独用的有《天下乐》《隔帘听》《鸭头绿》《下水船》《留客住》《薄媚》《万年欢》《曲玉管》《兰陵王》《雨霖铃》《安公子》《迎仙客》等四十五曲,总计一六八曲.唐代教坊曲为宋人词调者仅为百分之二十一,宋人变旧声而改制者仅为百分之十四;两项合计为一一四曲.今存词调以八百计,则唐代词调一六八,宋人所创者为六百余调.今存宋词两万余首,其大半以上词调是宋人创制的.它们是宋代的新声,在音乐与文学方面皆具有新的特色.宋词是依附宋代燕乐新声的音乐文学.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乐曲与歌辞配合的方式,即二者配合时是以乐曲为准度或以歌辞为准度,亦即以音乐为准度或以文学为准度.中国音乐文学由此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北宋中期陈呖向神宗皇帝论述了自古代以来音乐文学发展的重大变化.他说:臣窃尝推后世音曲之变,其异有三.古者乐章或以讽诔,或导情性,诸儒炫采,并拟乐府,作为华辞,本非协律,由是诗乐分为二途.其间失传谬述,去本逾远.此一异也.古者乐曲辞句有常,或三言四言以制宜,或五言九言以投节,故含义缔思,衫衫可述,辞少声则虚,声以足曲,如相和歌中有夷吾邪之类为不可少矣.唐末俗乐,盛传民间,然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又间以优杂荒艳之文,闾巷谐隐之事,非如《莫愁》《子夜》尚得论次者也.故自唐而后,止于五代,百民所记,但志其名,无复记辞,以其意褒言慢,无取苟耳.此二异也.古者大曲,成有辞解,前艳后趋,多至百云.今之大曲,以谱字记其声,折慢迭既,尾遍又促,不可以辞配焉.此三异也.[8陈呖的音乐思想是保守的,志于恢复古代儒家的诗乐教化,所以对唐以来的音乐文学现状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古代辞与乐是结合的,东晋以后辞与乐分离;古代歌辞无论齐言或杂言皆有固定的字句,以虚声去适应乐曲旋律,唐以来则歌辞为自由的长短句而破坏了古法;古代大曲皆以辞为主,唐以来大曲则为乐曲,节奏与旋律复杂,不可配辞.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学是以辞为主的,即以乐从辞;唐代声诗虽是燕乐歌辞,却是由乐师歌伎选辞(绝句诗)配乐的;新体燕乐歌辞(曲子词)是以辞从乐,所以产生了依曲定位的长短句形式.隋唐燕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以有声无辞的舞曲或器乐曲的形式在中原流行.这些乐曲的作者是音乐家,他们创作一支乐曲时必须获得音乐的灵感,以音符,节奏,旋律构成音乐的形象,寄托某种思想情感.这形象和思想情感又具抽象性和模糊性,因此可以唤起受众种种美的想象,从而产生纯粹的美感.在此过程中要求作曲家具有有关曲学,调式,和声,赋格,乐器等专门的音乐知识,还须有美的感受,优雅的情感和艺术的天赋.如果某支乐曲是民间艺人创作的,它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不断被修改和丰富,最后成为民族的传统乐曲.如果作曲家是依据歌辞或选用诗篇为它们谱曲,则有文学的内容,情感,音节等为准度,这比作舞曲与器乐曲容易,虽然亦有优秀与平庸之分.盛唐某些精通音乐的文人选择流行美听的燕乐曲为之谱辞,这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是一个变革,开始了以辞从乐,创造了新型的音乐文学——曲子词.1900年敦煌文献被发现,因其中保存了近两百首盛唐至五代的曲子词,证实了词体的创始者并非中唐白居易,刘禹锡等人,而是盛唐时代未留下姓名的文人.在敦煌曲子词里,我们见到了这些长短句形式的作品是以唐代燕乐曲标为曲子(歌辞)名的,例如《凤归云》《菩萨蛮》《苏幕遮》《献忠心》《酒泉子》《定风波》等.它们同调之各词在句数,字数,句式,分片,字声平仄,用韵等方面相同或大致相同,已形成规律.这些作者虽未留下姓名,但决非普通文化水平低下的民众,而是掌握了唐代格律诗体(近体诗)的技巧并熟谙燕乐的文人.当他们意欲表达某种情感时,首先在许多燕乐曲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乐曲,根据乐曲的节拍,旋律,高低,抑扬,表情等因素,配以适当的字句,斟酌声韵的和谐,求得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这样的歌辞是以音乐为准度的,每曲自有规范,形成格律,是为"律词"①.律词的创作是受音乐和声韵束缚的,是中国音乐文学的新样式,乃音乐与文学发展到古典时代的产物,在一切韵文体式中属于艺术形式最精美者.词人们为燕乐曲谱写歌辞时是否依据其乐曲的乐谱——音谱呢?敦煌文献P3808页(背)琵琶谱二十五曲,有《倾杯乐》《西江月》《心事子》《伊州》《水鼓子》等燕乐曲,以燕乐谱字(半字谱)抄录,分为散曲子,急曲子和慢曲子三类,是有"板"有"眼"的器乐曲琵琶伴奏的分谱o[9](P.343~z)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文献所载唐代太乐署和教坊所用乐曲是皆有乐谱的.诗人刘禹锡于《忆江南》词题云:"和乐天春词,①.律词概念是近年洛地提出的,见其'词乐曲唱)第23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118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卷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刘梦得外集》卷四)这表明作者作此词时是依据《忆江南》乐谱的曲拍而填写为长短句的.《宋史》卷二.二《艺文志》载沈括《三乐谱》一卷,蔡攸《燕乐》三十四册,赵佶《黄钟徵角调》二卷,郑樵《系声乐谱》二十四卷,无名氏《大乐署》三卷和《历代歌词》六卷,它们为宋代乐谱,皆佚.宋初的《韶乐集》,南宋修内司刊行的《乐府浑成集》,宋季张枢旁缀音谱的《寄闲集》,这些歌谱亦佚于战火之中.宋人乐曲所用的谱字——音名是承袭敦煌的俗字谱草体,朱熹的《琴律说》,陈元靓的《事林广记》和张炎《词源》均存,但未成谱.今存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保存其自度曲十七首,旁缀燕乐谱字.我们可推知宋代教坊歌谱如此,《寄闲集》亦如此.宋人按谱填词所依据的新声是有声无辞的音谱.蔡居厚述及北宋初年"乐家多为新声,其音谱转移,类以新奇相胜"(《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王灼言北宋大晟府"新广八十四调,患谱弗传,雅言请以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制词实谱"(《碧鸡漫志》卷二),毛矸说周邦彦《兰陵王》"其谱传自赵忠简家"(《樵隐笔录》),这些"谱"即是宋人倚声制词的依据.张炎于《词源》卷下专节论述音谱与作词的关系,他说:"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盖一曲有一曲之谱,一均有一均之拍."可见填词必须求得辞语与音乐的和谐,这只有按谱填词.歌辞只有体现乐曲的旋律节奏才适于歌者演唱.宋人是怎样按谱填词的?词人李之仪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词是也.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1o]这说明唐代的声诗与曲子词同为燕乐歌辞,但曲子词与乐曲的结合更和谐,而创作更为困难.词人是依据乐曲的音谱的节奏以表达主体情志而形成长短句形式的,从而使音谱藉词以传.南宋初年鲷阳居士说:迄于开元,天宝间,君臣相为淫乐,而明皇尤溺于夷音,天下熏然成俗.于是才士始依乐工拍但之声,被之以辞句:句之长短各随曲度,而愈失古之"声依永"之理也.Ll这说明填词是依乐工所用音谱的节拍和声调(音高),而配以辞句,而且句子的长短是随乐曲旋律而变化的.此属以辞从乐,所以鲷阳居士以为颇失古法.宋人是依据自己"倚声制词"或"按谱填词"的经验推测唐代文人以辞从乐的创作情形的.这与唐人刘禹锡的经验是相同的,然而宋人填词却进一步讲究规范,努力使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更为完美.这样,曲子词的长短句不同于古代诗歌的杂言,它是依每个词调的声韵特点而格律化的.我们可以相信宋词词调都有乐谱,但是否存在"一致"的或"统一"的谱呢?关于这个问题,王灼在《碧鸡漫志》第三至五卷里分别对唐代燕乐二十九曲在宋代的变化所作的考察已经解决了.例如《婆罗门》为印度乐曲,在唐代用黄钟商,敦煌曲子词S4578存词四首,单调,34字体;柳永词在双调,两段,82字体.《凉州》为唐代大曲,宋代七个宫调皆有此曲,其中三调属唐曲;柳永词在中吕宫,两段,55字体;欧阳修词为104字体,晏几道词为5O字体. 《六幺》为唐代大曲,宋人翻为新声词调者甚多,柳永词两段,94字体,为仙吕宫,已非唐代羽调曲.《甘州》为唐代大曲,五代顾复的《甘州子》和毛文锡的《甘州遍》,宋初柳永的《八声甘州》,它们是摘取大曲某一片段而为词调的.上例可以说明从唐代到宋代有的乐曲宫调发生变化,有的旧曲已被改制,有的由单调演为双调,因而我们很难简单地断定每一词调有统一的音谱,然而词调的每一体式(令词或慢词)必然是有统一的音谱,否则不可能形成格律.宋代三百二十年间词人所用的音谱容易变化和散佚,也有新谱不断产生,而某些流行颇广的词调的音谱则是相对稳定的统一的,它们一直为宋人所传唱.乐谱仅乐师和音乐家才能认识,离开乐谱的乐曲是无法流传的,但当乐曲配以歌辞之后,其流传便可能很广泛.受众听歌伎演唱流行歌曲,乐曲凭借歌辞传播,于是人们只要记住歌词及其旋律,稍加练习即可歌唱,并不一定去识谱审音.当然在流传中有的唱得准确一些,有的则略有变易.因为歌唱时遵循了一定规则,即使用不同的方音亦可依据音高,节奏,旋律歌唱.柳永在北宋初年使用了民间新声而填写表达市民情绪的通俗歌词,经歌伎们演唱之后深受民众欢迎,于是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宋词因有广大的社会基础而成为时代文学的.当一支优美的燕乐曲被精通音律的词人选用为词调时,他倚声制词,第一次谱出歌辞.它是为"始辞",词学界称之为创调之作,即因有它才使某一个乐曲成为词调的."始辞"概念见于《碧鸡漫志》卷一.在词史上很重视始辞,因它往往是此调的典范,是此调格律的建立者.显然始辞的作者必须具备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才华,其成就与影响是巨大的.柳永的《雨霖铃》《木兰花慢》《二郎神》《望海潮》《满江红》《八声甘州》,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贺新郎》,周邦彦《兰陵王》《瑞龙吟》《六丑》《意难忘》《浪淘沙慢》,李清照《声声慢》《凤凰台上忆吹箫》,陆游的《钗头凤》,姜夔的《扬州慢》《暗香》《疏影》,史达祖的《双双燕》,吴文英的《莺啼序》等等,它们都是始辞,亦是宋词名篇.某词调的始辞在社会上流传,其艺术效果甚佳,便有文人根据始辞l|l¨¨≥.;tlI善毫≥第4期谢桃坊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119的句式,字数,平仄,用韵等规则模拟作词.这样虽非倚声制词,却仍然可付诸歌喉;于是即使不懂音乐的文人也可作词了.兹以苏轼的《念奴娇》为例,模仿之作如次韵或用韵者便有叶梦得的《念奴娇?次韵东坡赤壁怀古》,胡世将《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用东坡赤壁韵》,辛弃疾《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石孝友《念奴娇?上洪帅王予道生辰正月十六日用东坡韵》,葛长庚《念奴娇?次韵东坡饯别》,刘辰翁《念奴娇?赵氏席间即事再用东坡韵》等作.南宋方千里《和清真词》,杨泽民《续和清真词》,陈允平《西麓继周集》,三家皆以北宋词周邦彦的《清真集》作品为标准和其词.夏承焘说:"逮方千里,杨泽民,陈西麓诸家之和清真,于其四声,亦步亦趋,不敢逾越,则律吕亡而桎梏作矣.南宋以来,一般的词人是选择典范之作而模拟的.沈义父说:腔律岂必人人皆能按箫填谱,但看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然后更将古知音人曲(词),一腔两三支参订,如都用去声,亦必用去声.其次如平声,却用得入声字替.上声最不可用去声字替.不可上,去,入,尽道是侧声便用得,更需调停参定用之."(《乐府指迷》)这为不懂音乐的文人指示了一条作词的途径,即以。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2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2

2021宋大曲与宋词词牌及宋词情调的关系探析范文 想要了解宋大曲,就需要了解它的来源。

宋大曲是唐宋大曲的一部分。

而唐宋大曲主要是燕乐大曲。

事实上,燕乐大曲和汉代雅乐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可以这样说,燕乐大曲就是汉代雅乐在唐代的新发展。

唐代作为雅乐和燕乐的融合时期,在唐宋大曲中,虽然保留着相当一部分雅乐大曲的结构,比如它特有的艳、乱、趋等结构,但燕乐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宋代以后,雅乐大曲在唐宋大曲占有的比例更少,基本上可以进入艺术的“奠”堂,供曲高和寡的观众凭吊缅怀了。

宋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到欣赏雅乐的观众越来越少,感慨古时候经典如《关雎》、《鹿鸣》也成为流俗之作。

朱熹的感慨有些书生气,大曲没有延续前代雅乐的路线走:一是因为时代变迁,前朝大曲多半散佚;其二,宋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并且形成一定实力的文化消费群体。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越来越强烈。

针对传统大曲,他们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审美能力欣赏。

这也是摘遍形成的重要原因[1]2。

事实上,宋大曲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大曲在宋朝的移风易俗,也是大曲重新获得生命力的标志。

摘遍的出现,让宋大曲形成了曲破、慢、令、近、引等表演程序。

而这又影响到宋词的发展,并且给宋词词牌和情调的形成提供了艺术源泉。

一、宋大曲概述 关于宋大曲的具体定义,时至今日,学术界依旧没有统一说法。

在古书典籍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宋大曲的定义。

比如说,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如是说:“所谓‘大遍’者,有序、引、歌、翕瓦、嗺、哨、催、撷、衮、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

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如是定义:“法曲有散序、歌头,声音近古,大曲有所不及。

”事实上,无论是沈括还是张炎,他们都是从宋大曲的结构上阐释,而且说明了宋大曲采取摘遍的形式演奏。

换而言之,宋大曲跟随时代潮流,从结构上经历繁杂到精简的过程。

宋词的音乐属性、宋词的流派和体裁

宋词的音乐属性、宋词的流派和体裁

宋词的音乐属性、宋词的流派和体裁宋词的音乐属性宋词就是宋朝的流行金曲!宋人爱唱歌、爱写歌……《全宋词》光是有名有姓的作词人就高达一千三百多位,收录了两万多首词作。

宋徽宗的亡国哀音、李清照的满满相思,还有苏轼、辛弃疾、欧阳修、柳永……每一首隽永美妙宋词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万分的故事。

从宋词中获益会唱歌,真是上帝给人最好的礼物。

只要轻轻张开口,如怨、如慕、如诉、如泣的歌声,流泄着浓浓的情感与心意,就能深深打动人的心。

宋朝人尤其爱唱歌,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爱写歌、爱唱歌。

无论是生日、宴会、离别、相思,都可以唱,也都唱得出来。

从《全宋词》收录了词人一千三百多位,词作约两万多首,就知道宋词在当时受欢迎与普及的程度。

宋人填词必须先有词谱,才能按着谱式填上文字。

那时候没有电视、电影、手机,人们最大的娱乐就是到歌楼里,听着美丽的歌妓敞开嗓子,和着音乐的旋律唱歌,既能娱乐大家、排遣郁闷,还能解酒消气。

宋词的流行,大多是靠歌楼里歌妓的传唱。

起初宋人填词大多在歌楼酒筵,或是拜访、应酬、饯别等时刻。

但是唱歌的能量太强大,优点太多,渐渐演变成除了单纯的娱乐外,另有目的的填词写歌。

写歌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

当时称为“干谒”(有目的求见),像柳永的〈望海潮〉,献上一首称颂长官的词,当作自我推销的名片,期望因此找到好工作。

还有人因为唱了一首歌,莫名其妙被送进监牢。

宋词的受害者有一个县官为了欢迎来视察的长官杨万里,请歌女在酒会里高唱叶梦得的〈贺新郎〉,不料词中有句“万里云帆何时到”,严重冒犯了长官杨万里的名讳,歌女马上被县官关入大牢。

在宋朝,有些歌可不能随便乱唱。

还有一部份人,写歌、唱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有些是感恩别人在皇帝面前推荐自己当宰相,如陈尧佐〈踏莎行〉;有的是久久考不上科举,被嘲笑戏弄,写一首词立志将嘲笑踩在脚下,如侯蒙〈临江仙〉;有的是没钱付医药费,唱首歌并奉上歌妓一名抵账,如辛弃疾〈好事近〉;有的是妻子不得婆婆欢心,被迫离婚,唱出失婚的痛苦,如陆游〈钗头凤〉;有的人被恶少欺压,唱一首歌来申诉,表明自己的梅花精神,如洪惠英的〈减字木兰花〉。

柳永慢词的风格特色

柳永慢词的风格特色

柳永慢词的风格特色内容提要:柳永是北宋词坛的伟大创造者,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他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对于后世诗词文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柳永慢词“以俗为美”风格特色词起源于民间,盛唐流行的民间歌词即曲子词,是词体在民间的孕育和形成,晚唐五代经文人手雅化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在宋代进入黄金时代。

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学样式,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和发展过程。

一、柳永与慢词词有两大体式“令词和慢词”,一般认为令词的发展较早,其实慢词出现并不迟于令词。

文人词中的慢词,其正式冠以“慢”字者,始于钟辐的《卜算子慢》。

而在民间词中,则实际上的慢词起源可能更早些,敦煌曲辞中《云谣集》即收录有《内家娇》、《倾杯乐》以及《凤归云》、《拜新月》等长调,这类慢词多涉艳情关系甚密。

慢词长调在北宋得到发展,与当时“太平盛世”密切相关。

宋翔凤《乐府余论》载:“慢词盖起宋仁宗朝。

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

耆卿失意无俚,流留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

”新的“大一统”的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它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于是便催生了“新声”和慢词的勃兴,这就是“慢词遂盛”的根本原因。

慢词长调,因着“世运”的“日开”,靠着新声的竞繁,在北宋词坛上便有了一个速度较猛,规模较大的发展。

再加上令词的繁衍滋生,一时间便形成了“词山曲海”的壮观。

而在其间,尤以柳永的慢词最为影响广泛。

柳永出生于儒家传统深厚的仕宦之家,同时深受了故乡福建崇安武夷山的道家文化,形成了积极进取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他“以俗为美”的慢词是在“官场失利”与“情场得意”之间逐渐创制出来并发展的。

柳永早年醉心于功名,但仕途艰难,屡遭失意。

年轻时期沉溺于追欢买笑的风流生活,使他科举考试落第,此时在激愤之下他写了盛传一时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从流行歌曲视角看唐宋词的“另类”文体特性

从流行歌曲视角看唐宋词的“另类”文体特性
p o n n e a d c nsa te ha e n ft e e s e ilfa u e . r mi e c n o t n n nc me to h s p ca e t r s
Ke r s Ta g a d S n ;t e a ge o o u a o g ;tn e c ff we y s l y wo d : n n o g Ci h n l fp p l rs n s e d n y o l r t e;fs in fa u e ; o y a h o e t r s
2 东莞理 工学院 城 市 学院, 东 东莞 . 广 530 ) 2 1 6

要: 作为 当时 的“ 流行歌 曲” 唐宋词 以娱乐大众 、 现 日常 生活为创 作 旨归 , 助 于商 品流通 的渠道广泛 , 表 借
流播 于民间, 这是对 以“ 道” “ 传 、言志 ” 为核 心的传 统文学 观 的反 叛 。曲子词包 括艳 情性 、 俗性 和时 尚性 在 内的 通 各种 “ 另类 ” 特征 , 不但丰富 了文学史 的 内容 , 也为后代“ 流行歌 曲” 的蓬 勃发展 确立 了成功 的典范 。并 且从某种意
A t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S e i l rt g F a u e o n S u y o p ca ii e t r fTa g W n a d S n r m h g e o o u a o g n o g Cif o t e An l fP p l r S n s
21 0 1年 9月 第2 7卷第 5期
唐 都 学 刊
T n d o ra a g u J un l
Sp 0 1 e .2 1
V0 . 7 No 5 12 .
从 流行 歌 曲视 角 看 唐宋 词 的 “ 类 体 特 另 " 文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张 鸣内容提要 在宋代,曲子词作为音乐文学,最有活力的传播方式就是唱和听。

一篇完整的词,应是“乐、辞、唱”统一的整体,离开演唱就谈不上其艺术内容的完整表现。

宋代,曲子词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规模不一,演唱程序也各不相同。

比较常见的,有小唱、群唱(群讴、合唱)、歌舞演唱等几种形式。

其中小唱最为普遍,从市井勾栏瓦舍的商业表演到皇家宫廷宴会、官府宴会、士大夫雅集宴会,以至于士人家宴,无不采用。

几种形式相比,群唱和歌舞演唱形式,更多用于娱乐、仪式、社交、应酬的场合,其目的主要是娱乐;小唱则除娱乐、应酬等目的之外,涉及较多抒情因素,有更好的抒情效果,更能充分发挥歌词作品的抒情作用。

在宋代,唱词成为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歌词演唱的需要,大大促进了词的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如果离开“唱”这一环节,词的创作兴盛的现象就不大容易解释。

因此,研究词史,就不能不研究“唱”。

关键词 宋词 演唱形式 小唱 群唱 歌舞演唱序 说唐宋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其艺术内容的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音乐、文辞和演唱。

一首词的艺术效果,固然可以通过文辞阅读去实现,但脱离音乐和演唱,毕竟是不完全的。

就词的写作和艺术功能的实现过程而言,是先有乐曲,再倚声填词,然后付之歌唱。

因此,可以说乐曲是一首词的基础,文辞是作品的核心,是基于乐曲的创作,而演唱则可以看作是基于乐曲和文辞的二度创作,是对乐曲和文辞的再度诠释。

演唱水平的优劣高下,是直接关系到一首词的艺术表现力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而演唱的风格,甚至可以引导歌词写作的风格倾向。

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轼问一个善歌的幕下士:“我词比柳词何如?”那人答道:“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在这个著名的故事中,这位善歌之士对苏、柳词差别的判断,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不同风格的词,要由不同的歌者以不同的方式唱。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对词曲搭配的要求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对词曲搭配的要求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对词曲搭配的要求
引言
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情的表达和独特的音乐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宋词的音乐性以及词曲搭配方面的要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宋词。

1. 宋词的音乐性
1.1 音韵规律
•宋词注重平仄押韵,追求平仄对立、韵味悠长的效果。

•音调铿锵有力,能够引发读者心灵共鸣。

•字句运用灵活多样,通过音节韵律变化传达情感。

1.2 音节重心
•宋词在表达情感时,会通过把握音节重心来打造独特的旋律。

•音节重心并非固定,可根据意境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合理运用音节重心可以增强声调变化,提升表现力。

2. 词曲搭配的要求
2.1 意境统一
•词曲配合应保持意境的统一一致,相互衬托、协同发展。

•音乐元素和词语表达相辅相成,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

2.2 曲调节奏
•词曲搭配需要考虑曲调的节奏、速度等因素,以与歌词情感呼应。

•柔美、舒缓的旋律常与抒发爱情、离别等主题相呼应;激昂、奔放的旋律适合表达豪情壮志等内容。

2.3 押韵和韵脚
•宋词在与乐曲搭配时要求押韵和韵脚要准确合理。

•不同押韵方式可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如平仄交错、抑扬顿挫等。

结论
对于宋词而言,它充满着独特的音乐性,并且对于词曲搭配也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合理运用音韵规律、音节重心以及符合意境统一、适当调整曲调节奏和保持准确的押韵和韵脚等措施,可以更好地表达宋词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

了解这些要求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词音乐之美。

宋词的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

宋词的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

宋词的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宋词的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智慧。

本文将对宋词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包括宋词的概述、发展历程、创作技巧、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内容。

一、宋词概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宋词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宋词是一种短篇的诗歌形式,可以说是从唐诗演变而来的。

宋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通过短小精炼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与唐诗相比,宋词更加注重情感和表达方式的细腻和温情。

二、宋词的发展历程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底蕴深厚,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词在历史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北宋初期的庐陵派、白日鼠派和辽东派;北宋中期的西江派和明州派;北宋末期的蜀派和江西派;南宋初的佛山派和华亭派;南宋中的浙西派和吴门派,以及南宋末的江湖派和淮海派。

三、宋词的创作技巧1. "折句":宋词结构在形式上一般为双调,但在实际写作中常常采用"六言五七言"、"七言五六言"的折句方式,以增加韵味和表达的力度。

2. "写景":宋词善于以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美的冲击和文学的魅力。

3. "写情":宋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任务,可以说是情感的高度凝缩和表达。

宋词注重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4. "对偶":宋词中常用对偶的手法来营造和加强意境,使作品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律。

四、宋词的艺术特点1. "唯美性":宋词追求美的境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作为一种音乐性很强的文学形式,宋词以其美妙的语言和曲调,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

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

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摘要】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词调音乐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深入探讨了其声韵律、节奏韵律、音乐结构、声音效果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在声韵律特征分析中,我们发现宋词的音调多变、变化自如;节奏韵律特征凸显出其独特的韵味与情感表达;音乐结构特征体现了其内在的美感和韵律感;声音效果特征则展示了其独特的韵律美和声音美;情感表达特征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宋词音乐传达情感的力量。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词词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审美评价方面,我们认为宋词词调音乐在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则可以进一步探讨宋词音乐的演变与变革,以及其在当代音乐领域中的新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宋词,词调音乐,审美分析,声韵律特征,节奏韵律特征,音乐结构特征,声音效果特征,情感表达特征,审美评价,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宋代词的音乐特征备受人们关注。

通过对宋代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和音乐在审美上的关系。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文学特点以及音乐特征方面进行探讨,为后续的正文内容奠定基础。

通过对宋代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并从中获取审美享受。

对宋代词调音乐特征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意义宋词词调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和审美表达备受研究者关注。

研究宋词词调音乐的审美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还有助于拓展音乐审美理论的研究领域。

具体来说,研究宋词词调音乐的审美特征可以为音乐学、文学学、艺术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音乐与文学的交融之处,丰富审美理论的内涵。

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

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

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摘要】宋词词调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其音乐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本文通过对宋词词调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特征和审美评价。

从情感表达和节奏韵律两个方面展开对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揭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通过对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展望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为深入研究宋词词调音乐特征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词词调音乐的美学价值,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宋词,词调,音乐特征,审美分析,情感表达,节奏韵律,审美价值,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而宋词的词调则是宋词的音乐载体,是宋词音乐表现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词音乐的美学价值。

研究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文学与音乐的交叉研究,也可以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对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词调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研究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旨在对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宋词音乐的审美内涵和魅力。

1.2 研究意义研究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意义在于探究中国传统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审美联系,深入分析宋词音乐作品所展现出的独特韵味和情感表达。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而词调则是将文字与音乐完美结合的重要载体。

通过审美分析宋词词调音乐特征,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还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审美研究也能够丰富音乐的创作与演绎技巧,对当代音乐创作与表演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对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2016年】宋词研究综述【文化研究论文】

【2016年】宋词研究综述【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宋词研究综述1997—1999年三年当中,宋词研究继续升温,研究范围与深度进一步加大。

时值20世纪末,回顾、反思以往的得失,展望、探讨下世纪词学研究前景及所面临的问题,也蔚成风气。

所以这三年可以说是一个成果丰厚的小高潮。

兹分类缕述如下。

一、词史研究论及词史,不能回避词的起源。

这一曾经引起持久争论的问题依旧是学者注意的重点。

刘尊明《词的起源面面观》(《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谢桃坊《宋人词体起源说检讨》(《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文将众说纷纭、情况复杂的‚词的起源‛化繁为简,即‚一、词起于何因;二、词起于何时;三、词起于何人。

‛并形成下列结论:词在时间上产生于‚隋唐之际‛,其‚真正渊源在民间‛,‚词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隋唐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歌辞形式‛。

作者同时阐明了词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原理,描述了词起源于民间的大体过程。

谢文则认为宋代更接近于词的源头,因而宋人‚关于词体起源的论述之中,必定存在某种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意见‛。

并据此立论,具体考察了宋人关于词体起源的论述,得到了宋人关于词体起源的一系列信息:宋人认为音乐文学和古典格律诗体中所出现的一种变体,它的形成特点是新的‚长短句‛,在音律和声韵方面有独特的规定,因而不同于诗歌、古乐府歌辞和唐代声诗;宋人认为开元后盛行新燕乐,相应产生了以词从乐的歌词;宋人将词体起源上限定在盛唐,下限定在唐末。

作者以为,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证实了宋人意见符合历史真实,其中两首《献忠心》无疑是词体起源的标志。

关于宋词宏观的发展变化,一直有学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梳理、把握其脉络,以期呈现‚历史的真实‛。

在这个问题上,以下诸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王兆鹏《宋词流变史论纲》(《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以作家为纲、以人系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进行概括和总结。

王文认为,柳永发展了词体,以其创调之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则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周邦彦注重词的章法结构,使词的艺术规范性得以提高,南渡前后女词人李清照异军突起,用日常生活中的帄常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心态;而辛弃疾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词体在文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比辛弃疾略晚的姜夔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宋词的音乐美与抒情表达

宋词的音乐美与抒情表达

宋词的音乐美与抒情表达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情悱恻、抒发内心感受而闻名。

在宋代,文人雅士们经常以词为乐,创作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词曲,将音乐与词融为一体,使人们感受到了独特的音乐美与抒情表达。

本文将探讨宋词的音乐美及其抒情表达,并介绍几首代表作品。

一、宋词的音乐美1.韵律婉转宋词追求音乐上的美感,专注于韵律的把握。

宋词音韵的构造非常严谨,使用了复杂的平仄、押韵和调字等技巧。

这些技巧使宋词的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婉转多变的韵律所营造的音乐美令人陶醉。

2.声调和弦的运用在宋词中,曲调与声调常常相互呼应、相互配合。

声调是音乐的基础,它们通过用调达到表达情感和意境的目的。

同时,弦乐器的运用也是赋予了宋词音乐美的重要手段。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七律的形式,通过抒发对离别亲朋的思念之情,展现出独特的抒情美。

二、宋词的抒情表达1.婉约含蓄宋词以婉约含蓄著称,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充分的想象来表达情感。

宋词往往以抒发爱情、离别和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而真实的情感体验。

2.意境深远宋词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抒发情感,这些描写细腻入微,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一个纷繁复杂且富有意境的世界。

如《钗头凤·红酥手》通过描写女子红酥手的柔美和残菊的凋零之景,表达了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哀思。

三、代表作品欣赏1.《浪淘沙·九月西风吹白露》这首词是苏轼所作,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音乐上,它采用了明快的曲调和优美的押韵,让人感受到深情而悲壮的美感。

2.《渔家傲·秋思》周邦彦的《渔家傲·秋思》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之情。

音乐上,它采用了流畅的曲调和变幻莫测的音乐节奏,使人感受到浓郁且深沉的抒情之美。

四、结语宋词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和抒情表达而被后世称颂。

通过对韵律婉转和声调弦乐的运用,宋词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音乐享受。

论宋词之词调与宫调的关系

论宋词之词调与宫调的关系

作者: 谢桃坊
作者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出版物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3-1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宋词;词调;音谱;宫调;音乐文学
摘要: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故称"音乐文学"。

它与此前音乐文学的区别在于以辞从乐。

词人选择某支乐曲之音谱依照其节奏、旋律与声情而配制歌词,此为"倚声制词"。

宋人完整的词谱或歌谱,它们是按照燕乐宫调分类的,每宫调之各词,其词字之右旁标注有燕乐半字谱。

乐工与歌妓依据这种谱便可合乐演唱。

宫调具有确定某乐曲——词调的音高与调式的作用。

同一词调可以存在不同宫调的音谱,而各谱之旋律是稳定的。

由于词乐的散佚,今存宋人词集仅有个别词人将作品按宫调分类,而一般的作品则未标注宫调。

乐工与歌妓对常用词谱是熟悉的,他们见到某词调之词,即可合乐演唱,故多数宋词作品不必标注谱字与宫调。

宋词的发展虽然存在纯文学之作品,就其基本情形而言,它仍是音乐文学,而且有稳定的音谱,因此与宫调存在密切的关系。

谢桃坊 唐宋词谱校正序论

谢桃坊 唐宋词谱校正序论

谢桃坊唐宋词谱校正序论
谢桃坊的《唐宋词谱校正》是一部专门对唐宋时期的词调进行研究的著作。

在这部作品中,谢桃坊深入探讨了唐宋词调的分类、韵律和结构等各个方面。

首先,这部著作选取了四百九十七种不同的词调,这些词调覆盖了唐宋时期约两百种常用的词调。

这些词调按照小令、中调和长调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一种词调选取了唐宋词中的始词、名篇或符合格律的优秀作品作为格律标准的谱例。

其次,谢桃坊在整理这部词谱时,不仅吸取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还进行了增补、考订和辨析,力图整理出一部可以体现当代学术水平的词谱。

这一工作旨在为词学研究和填词提供一部格律规范的谱系,从而为中国词学发展提供新的起点。

最后,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版本为修订本,具体的出版年份为2021年5月。

论宋词的艺术特征

论宋词的艺术特征

论宋词的艺术特征谢桃坊[摘要]宋词今存两万首作品,它是一个艺术体系,若分析其内部因素,探讨词人在创作时将文学性和现实感受怎样的融合并表达到何种程度,以及臻于何种艺术境界;这是研究宋词不应回避的问题。

宋代词人虽然个性不同,但他们作品合为一个整体,则又表现出与其他的时代文学相区别的特色。

宋词是以轻巧尖新的意象,复杂而绵密的结构,近雅而不远俗的审美取向和婉约为主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特征的。

关于宋词艺术特征的认识并不等于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判断,它们是不同层面的。

然而我们却可在优秀作家作品中见到某种基本特征的支配,而所表现的某种基本特征愈突出愈巩固,则其艺术生命力会是愈旺盛的。

[关键词]宋词;意象;结构;雅俗;婉约[中图分类号]I207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6)05—130—07(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被誉为时代文学,这意味着它不仅在词体文学和宋代文学中达到了高度的成就,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而且它在中国几种时代文学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性质,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特征。

宋词今存两万首作品,它是一个艺术体系,若分析其内部因素,探讨词人们在创作时将文学性和主体的现实感受是怎样的融合并表达到何种程度,以及臻于何种境界,这是非常困难的,然而这却又是研究宋词不应回避的问题。

词学史上曾有不少词学家对此进行过探讨。

宋季吴文英传授的词法,强调雅致、含蓄和柔婉〔1〕;张炎论词主张“近雅”〔2〕;这对认识宋词艺术很有启发意义。

元人陆文圭尝试从文字的意义以认识词体性质,他说:“‘词’与‘辞’通,《释文》云:‘意内而言外也。

’意生言,言生声,声生律,律生词,故曲生焉。

”〔3〕清代词学家张惠言发挥“意内言外”之说,缺乏文学体裁观念,固属于迂腐之见,但他说“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4〕,以感悟的方式探讨了词体创作构思的特点。

宋词中的乐府元素与民歌风格

宋词中的乐府元素与民歌风格

宋词中的乐府元素与民歌风格引言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在许多宋词中,可以看到乐府元素与民歌风格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宋词中出现的乐府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所带来的民歌风格的影响。

乐府元素在宋词中的体现1. 题材选择乐府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学形式之一,题材涉及宫廷、军事、爱情等多个方面。

在宋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如《长恨歌》、《木兰辞》等乐府作品被引用或借鉴。

这些题材选择为宋词注入了一种宏大叙事的气息。

2. 叙事性描写乐府以其叙事性强、情节跌宕和朗朗上口的特点而闻名,而这些特点也出现在一些宋词中。

通过细腻而详尽的描写手法,作者能够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示给读者,使读者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乐。

3. 艺术手法运用乐府在曲调、节奏和韵律方面有独特的要求,而一些宋词通过运用类似的艺术手法,使得词的整体结构更加严谨有序,具备了一种民歌般的节奏感。

这使得宋词不仅在文字表达上丰富多样,同时也带来了音乐性上的享受。

民歌风格对宋词的影响1. 抒发真情实感民歌在表达大众情感方面有独到之处,这种真情实感在某些宋词中也出现。

民歌风格让作者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思想和情感,从而与读者建立起情感共鸣。

2. 简洁生动的语言民歌以其简约明快、生动形象的语言赢得了人们喜爱。

一些宋词借鉴了民歌风格中简练明快的写作方式,在短短数十字之内把复杂的意境、思想和情感凝聚成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

3. 唱词与和声融合民歌在演唱时伴有特定的旋律和和声,使得词曲融为一体。

在一些宋词中,可以看到作者巧妙地将词牌和曲调相结合,通过音乐元素来增强诗意,使之更具表现力。

结论通过对宋词中乐府元素与民歌风格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在某些程度上相互交融、互相借鉴。

乐府元素赋予了宋词宏大叙事、叙事性描写以及艺术手法运用等特点;而民歌风格为宋词注入真情实感、简洁生动的语言和唱词与和声的融合等特点。

这些共同点促使宋词成为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文人雅兴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文人雅兴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文人雅兴引言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兴的极致表达。

其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音乐意象。

宋代文人深受音乐的影响,将音乐中的节奏、旋律、音色等元素融入诗词创作,使得宋词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更加丰富。

本文将探讨宋词中的音乐意象及其与文人雅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宋代文人如何运用音乐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1. 音乐意象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的情感,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感受。

在宋词中,文人通过运用音乐意象,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心境。

音乐意象在宋词中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1.1 增加意境的丰富性音乐意象能够使词作更具丰富的意境,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联想与思考。

例如,词人借用音乐元素来描绘自然景物,如用“秋风”来比喻爱情的动荡不定,或者用“清泉”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样的意象不仅使词作更加生动,还增添了一种美感。

1.2 增强情感的表达力音乐意象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使人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的情感。

在宋词中,一些音乐元素如琴、箫、笛等常用于描绘爱情和离别的情感。

通过运用这些音乐意象,词人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出其中的悲欢离合之情。

例如,苏轼的《江神子·满江红》中用“江上舟摇欲堕”来描绘思妇的伤心,将读者带入了情感的深处。

2. 文人雅兴与音乐意象2.1 文人雅兴的内涵文人雅兴指的是宋代文人的情趣和审美追求。

这一概念源于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他们对音乐、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喜爱和追求上。

文人雅兴强调的是内心的愉悦和审美情感的体验,追求简约、深奥和意境的表达。

2.2 音乐意象与文人雅兴的相通之处音乐意象与文人雅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人雅兴追求的是一种充实、深奥和意境的审美体验,而音乐意象作为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手段,恰恰能够满足文人雅兴的要求。

通过运用音乐意象,文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以更加直接、深刻的方式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