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完整资料).doc
12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
专题: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祖籍婺源,
出生在福建尤溪县。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朱熹一生 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毕生讲学 活动不断。
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和管理,派 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定了著名的《白鹿 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个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
宋代的教育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白鹿洞书院揭示》
宋代的教育
二、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人性的论述
朱熹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 就是“理”,即“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至于在不同的 人性这个问题上,朱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
朱熹最重要的著作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1313 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 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数百年。
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读书之 要》、《童蒙须知》。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矫正教育系
朱熹的读书法是他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大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 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都是在读书治学中 必须注意的问题,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今天对我们也仍有借鉴作用。
“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读书不能紧紧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宾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察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 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翅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I•分布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审•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2) 、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卜分布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二者的异同点:(1) 、王守仁和朱整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亩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嘉认沏'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木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2)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晋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木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一、朱秉的教育思想:(他姓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蓦一一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砖,号晦庵。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1、立志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
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
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2、主敬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朱熹教育”。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首先,朱熹强调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社会作出正确的引领和示范。
他倡导“诚实守信,将义修能,加以正学为道义”,即通过诚实守信和努力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再通过学习一以贯之的知识与学问,使之能够自觉追随“道义”的方向,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其次,朱熹主张以理学为主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理学是一种科学的体系,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天地人事的正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学习理学,全面地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培养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将四书五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这些经典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通过学习经典中的道理和格言,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确和高尚。
此外,朱熹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更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包括阅读、写作、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他提出了“课中有文科,课后有杂艺”的教育方式,即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认为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造。
他曾说:“一人成就,则渐成己有道德,则乃长远有国家。
”他认为个体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之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朱熹的教育思想
婺源第九讲:朱熹的教育思想孙德玉导师2009年11月25日前言:朱熹将前面三家思想吸收改造,变成自己新的东西。
(关于人性、世界、思想的起源)(导师: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只要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就行。
)把人家的观点消化吸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更进一步的说,能够进行补充和发扬,就更不得了了。
文章贵在方法新、观点新、论据新,先模仿,再操练,然后就可以放单飞。
比如,孔孟荀就各具特色。
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创新。
汉代的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能维持统治稳定了,朱熹来改造之。
(董、朱是思想改革大家)一、生平(1130~1200)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祖籍江西蝥源(南宋时属徽州府),出生在福建尤溪县,曾经三次回蝥源祭祖,他还自称为新安朱子,可见没有忘祖。
朱熹的家庭出身不错,幼年时父亲朱松辞官教子,可见朱熹有个好爸爸。
朱熹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庭训,一直到14岁父亲去世。
朱熹由父亲托孤给胡、刘(朋友)教育,最终19岁考中进士,20岁走上仕途,先任同安县主簿(办主任主任),后来的官职也都不大,主要是他无心仕途,一心扑在教育和著书立说上。
四十岁时终于开花结果(41~45岁),很多著作问世。
五十一至五十八岁在武夷山讲学,曾与陈亮大辩论。
晚年完成《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赵如玉推荐他作皇帝的老师,但他太正直了,经常批评皇帝,皇帝没有办法就找了个理由让他告老还乡了。
七十一岁自然善终。
二、政治哲学思想(一)政治思想:当地方官时,朱熹了解民生疾苦,上书皇帝提出六大主张。
(二)哲学思想:“理”与“气”的关系。
理是意识,是天理即三纲五常。
气是人心、人欲。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人性论:天地之性(至善)圣人禀赋的多;气质之性(善恶混杂)常人禀赋的多。
教育就是变化气质,扬善抑恶。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阶段(一)自唐以来,人才出现了偏差,培养出来的人不像样了。
朱熹提出不要“縚利干椂”,淡化功利色彩,要回归到先秦儒家,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2009-02-28 08:09:45)标签:分类: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朱熹教育思想[精品文档]
朱熹的教育思想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 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他认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关键词:朱熹德育明人伦方法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明人伦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人物简介朱熹(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与程颐、程颢并称“程朱理学”)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朱松失官在家,教书伟业,朱熹从小攻读儒家经典,后师从程颐三传弟子李侗。
朱熹先后任官14年,其余时间多著书授业(《四书章句集注》元朝科举以此取士——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每到一地都要创办学校,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前后讲学达59年之久。
朱熹关心国家大事,向朝廷推崇理学,强调修身,力主抗金,但不被重用。
二、教育思想(一)人性论——人性二元论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绝对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
朱熹曾经做了一个比喻。
他说“天理”就像一只“明珠”。
人的形体气质就像盆中的水,有的盆中水是清激的,有的盆中的水是混浊的,清出的程度义各不相同。
把“明珠”放在清水盆里,我们看到的还是明珠;放在浊水盆里我们看到的就是暗珠;如果水太混浊了,我们连珠子都看不到。
明珠在水里面的具体显现就好比”气质之性”。
(二)教育的作用“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
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隐私就是“欲”,所以“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对个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对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新)民(三)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四)“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1.“小学”教育(15岁前):①教育任务:教之以事——打坯模——打好做圣贤的坯模②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规范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学习③教育方法: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直观形象2.“大学”教育(15岁以后):①教育任务:教之以理——加光饰②“大学”主要是读书,读书穷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五)朱子读书法(寻私心,且吃力)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圆囵吞枣,急于求成。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展开全文一、朱熹终身热衷教育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
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居福建建阳。
十九岁进士及第,仕至宝文阁待制。
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秉性刚直,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余卷,著述等身! 世称“朱子”。
朱熹出生於书香门第,父朱松是二程(北宋理学奠基者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俩人)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松以二程思想教育朱熹。
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学不倦的朱熹自八岁起即通读儒家经典。
他对孔子极为崇敬,曾这样说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朱熹於19岁起考中进士到69岁罢官回乡,在半个世纪中从事教育活动历40多个春秋,即使在他五次出任地方官吏期间,也经常从事教育活动。
他在任职期间,极力提倡设置州学、县学和书院。
如於24岁出任福建同安县主簿时,办过县学。
知南康军时(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参与讲课和制订了一整套学规。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此处是个周围隆起,中间低洼的小盆地,像个朝天的洞穴,故名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
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
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出⽣于福建。
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取佛、道观点,并叹收当时的⾃然科学成果,构建了⼀个“致⼴⼤,极精微,综罗百代”的集⼤成的学术思想体系。
他把“理”作为哲学体系的最⾼范畴,⽽“理”⽆所不在,“万物皆有理”。
他从理⽓论出发,提出了“宇宙⽣成论”。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天理,灭⼈欲“,认为天理胜则⼈欲退。
他还继承了孔⼦“学⽽优则仕”、“有教⽆类”的教育⽬标,提出教育的⽬的和作⽤就在于“明⼈伦”。
并且以“正⼼修⾝”为教育⽅法,以“圣⼈之德”或“贤⼈之学”为培养⽬标,以“修齐治平”作为⼠⼈阶层的最⾼理想。
朱熹四⼗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套教学⽅法和原则。
他认为学习是⼀个贯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
⽽贯穿其中的⼜有若⼲条原则。
在他去世后不久,其门⼈编成《朱⼦读书法》⼀书,⽤六句话对朱熹主张的学习原则加以概括,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涵泳、切⼰体察、著紧⽤⼒、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期最有影响的⼀位教育家。
《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朝代读书⼈的必读书;《朱⼦家训》成为南宋以后家族⽂化教育的典范。
从南宋以来七⼋百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的影响最为深远。
正⽂:《⽩⿅洞书院揭⽰》(节选)[原⽂]⽗⼦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
尧使舜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已,⽽其所以学之序亦五焉。
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之事,则⾃修⾝以⾄处事接物,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
⾏有不得,反求诸⼰。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5、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他指出,这些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
朱熹的教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
朱熹朱熹的教育思想是:
1、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耳。”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
2、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明天理,灭人欲”。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
3、教育的任务是小学“教之以事”,“大学是穷之其理”。
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
扩展资料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全面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docx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林小冰/文朱熹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在他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其教育思想集理学教育思想之大成,是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也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把北宋中期以来的理学思想加以发展,综合和概括,构建了比较系统、周密的、以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吸收、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的理学思想体系。
宇宙论与人性论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两块基石,他从天理论和人性论出发,承袭了其他理学家的主张,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人品之不同,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故”,而教育的作用,就在能变化人的气质。
下面从三方面说说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教学论的思想基础和教学过程格物致知论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和他教学论的思想基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使学生“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即就是所谓的“学”、“问”、“思”、“辨”、“行”的过程。
他主张格物穷理,一个人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格物,以求人心之明,以人心之明来穷究天下之理,实质上强调了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就是“穷理”的过程。
他把《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他的”为学之序”。
他认为读书必有疑,而若解疑,在学生来说,就要善于质疑问难;对于教师来说,则要善于启发诱导。
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是一个从未知有疑、渐疑到解疑、无疑的过程。
他述及自己为师的经验,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
事事都用你自己去究索。
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而真正做好这个“引路人”,就要有“师友之功”,“但你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即要求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完整word版)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朱熹汉代登上独尊地位的儒家经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步僵化、衰落,而且受到玄学、佛教、道教的强烈冲击,学术旨趣越来越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
尽管唐代韩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在宋代实现的,这就是理学的产生。
开理学之先河的是北宋中叶的周敦颐(1017一1073年),他兼容儒、佛、道诸家学派,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成为理学的本体论。
张载(1020一1077年)和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分别从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阐述了理与气、道与器的因果关系,并涉及到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等,构成理学的基本范畴。
南宋中期以后,朱熹(1130-1200年)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朱松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熹从小深受父亲教诲,成年后又师从父亲的同学李侗,故深得程学真传。
同时又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思想,形成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朱熹18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
宁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讲,但很快就被免职,后来还被列入伪学逆党,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地方任职时总是重视教化,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教条”),也成为教规的范本。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强调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以下是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知识。
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行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人格的完善。
2. 学习方式朱熹主张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朱熹提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师生关系在朱熹看来,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强调师者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要以榜样感化为主。
朱熹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平等的,师者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4. 课程设置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
他提倡课程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朱熹还倡导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5.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朱熹主张启蒙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他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知识的统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
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熹主要思想
朱熹主要思想朱熹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下面整理了朱熹主要思想,一起来了解一下!教育思想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朱熹教育哲学
朱熹教育哲学
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理性为基础:朱熹主张人的教育应以理性为基础,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理性的潜质,通过教育可以开发和发展这种潜质,使人达到理性境地。
2、强调道德修养:朱熹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提倡“致良知”,即通过正确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强调实践教育:朱熹认为,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亲身经验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他认为,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4、尊重个体差异:朱熹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并强调因材施教。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5、培养社会责任感:朱熹提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识。
他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朱熹的教育哲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强调的理性、道德、实践和个性的培养原则,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
(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
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一)“理”与“气”
A、“理”:即规律,精神。
B、“气”: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
性的。
“理”是纯美的,所以说他是唯心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
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之前
就已经出现了。
理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是一个
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
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
个东西,即“性即理”。
可见他是以性为善的。
他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是纯善的。
“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
的,恶的表现都是气的关系。
他认为生物的本性
上来讲,它是纯善的。
理论上说人性应该是纯善
的,但是具体的有肉之躯的人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
他强调
“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超过禽兽
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
目
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
他律,然后再是自律。
(五)“读书穷理”
“读书穷理”即只重视知,不重视行。
朱熹认为读儒家经书,不必联系实际,不必联系
思想,学习具体任务,通过自我反思就行了。
他
认为小学学事主要是:洒扫(劳动),应对进退
之节。
大学穷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王守仁认为知理存在于人的心中,朱熹则认为存在于万物之
中。
他认为“格物穷理”――即通过事物的研究来弄清理,他认为,天下本无物可格,一切的知和理均在心中,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被称为“陆王学”。
(一)“心即理”――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权威,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不像朱熹谈理与性。
(二)“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像上了一层灰尘。
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三)“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知的过程就是行的过程,知行不能脱节,知行是一个过程,他认为行的开始就是知。
这与朱熹是恰恰相反的。
(四)他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王守仁强调顿悟,他做的是减法,良知本来就存在。
(1、内省:淡化了读书的作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造成了理论上的空疏。
2、事上磨练。
即在行动中学习。
他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在行动中进行的。
)
*朱熹与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思想上的异同表现在:
朱熹认为:
一、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三、强调学“眼前事”
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尝试教学思想。
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
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他主张,学生最佳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自己灌输。
他又认为,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虽然占重要地位,但终究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
"指引者,师之功也。
"
王守仁认为: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对儿童不能像对成人一样的要求,儿童良知发展到何等水平,教学就只能进行到什么水平,从另一方面说,他认为教学的难度也不应过于落后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的思想,承认了发展个性的必要性,对传统教育抹煞儿童个性的存在,以一个模式培养儿童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意义。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
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作了说明。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当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实属难能可贵。
□。